1 ) 大师的黄昏——从《12怒汉》到《判我有罪》
1957年,33岁的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拍出《12怒汉》,那是他的处女作,一部奇迹般的电影。全片一个半小时一共出现了4个场景,法院门口、法庭、洗手间、陪审团审议室,而前三者加起来不过5分钟的镜头,几乎所有的戏都在审议室上演。没有武打、没有特技、没有笑料,甚至没有美女,有的只是12个男人在一间闷热难耐的小房间里的对话,但全片却演绎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从那时起,吕美特作为一个大师立于世界导演之林。
2006年,82岁的悉尼•吕美特为我们带来了《判我有罪》,还是法庭题材,大师仿佛是想以一种轮回来画一个句号。《判我有罪》很时髦地改编自真实事件,美国历史上创记录的一次庭审——跨 1987、1988两个年度长达21个月、20名被告(来自新泽西的一个犯罪集团)、20名辩护律师、8个陪审团交替上阵及史无前例的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被告之一Jackie是电影的中心,Jackie坚定地认为他所有的兄弟都爱着他,而他也毫无保留地报以自己的爱,宁可让法庭‘判我有罪’也不出卖兄弟。于是这个自称“笑星”(gagster)而非“歹徒”(gangster)的意大利后裔不要律师而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在法庭上大讲黄色笑话、侮辱证人,嘲笑警察却成功博得陪审团好感,使最终判决出人意料。影片中Jackie耐人寻味地讲出最后一句台词:“They Love Me!”, 一个义薄云天的反英雄的形象,跃然于荧屏。
在两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陪审团对于最后判决的决定性。所以想要进一步理解这两部电影,对美国陪审团制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法治的正义在于通过程序的正义来保证实体的正义。陪审团制是如何做到程序正义的呢?先从陪审员的挑选开始说。陪审员的候选名单是法官的助手从当地18岁以上的公民中随机生成的。为了选出12人的陪审团,一般的候选名单会达到100多人甚至两三百人。这些人要首先接受法官的初选。初选时的问题一般是泛泛化的,比如“您是否能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客观? ”、“您是否曾是任何犯罪的受害者?”、“您或您的家人是否因为刑事犯罪而被捕过、指控过,或是定罪过?”,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从最低限度上保证待选者的个人素质。经过初选之后再由双方律师轮流向待选者提问,以让双方律师进一步了解陪审员待选者。最后才是筛选,双方律师提出待选者当中哪些人不适合作为陪审员及其理由(比如对涉及案情的问题看法偏激、与控告或被告一方身份相近等),法官依此裁定待选者的去留。除了提出理由要求法官取舍外,双方律师还拥有一定的名额可以无理由剔除一些待选者。这样最后产生的陪审团即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人民代表,又在制衡中代表着原被告双方的利益。
审判期间(很多案子的审判时间往往超过一天),陪审员会被要求回家后“不得与任何人讨论参加陪审的案件”、“不能阅读关于本案的报纸”等等,视案情法官还可以将陪审团送到酒店居住以确保审判期间陪审员与外界的隔离。
美国的法庭审理实行交叉询问制,即法官和陪审团都不能直接询问案件的证人,只能由双方当事人的律师询问。陪审团是通过双方律师对证人的询问来了解案件事实的。与此同时,法官会帮助陪审员正确地认定事实。他会向陪审团指出哪些证据属于违法证据,不具有证据效力,指示陪审团在认定事实不能采用该证据,如果陪审团采纳了该证据,则该陪审团做出的裁决就是无效的。《判我有罪》的重头戏就在于Jackie在交叉询问时闹剧般的表演,陪审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他的真挚和义气打动的。
双方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审团对案件进行讨论并做出裁决。所有陪审员会进入审议室讨论和投票。《12怒汉》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期间陪审员之间的论辩之激烈不会亚于控辩双方。一般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要求裁决的投票结果达到9票以上,而像《12怒汉》里指控谋杀成立的案件则要求全票通过。陪审团是如何认定事实以及如何形成裁决的过程都是绝对保密的,即使在案件判决生效后,陪审员将案件的讨论过程透露出去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上所有严密的规定都是为了保证审判程序的公平正义,在这样的程序里,控辩双方得到了同等的权力。审判过程变得更像一种规则完善的竞技体育,双方斗智斗勇,使用一切规则允许的手段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全程欣赏竞技过程的陪审团则要成为最后的裁决者,也实际上成为了程序正义到达实体正义链条上的最后一环,12个普通人能否完成这样任务?
《12怒汉》的回答是能,《判我有罪》的回答是否。49年后,大师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回答。也许是因为年迈了,大师不再像在《12怒汉》里那么有力;也许是因为圆滑了,大师不再像在《12怒汉》里那么积极地去评价美国的司法制度;也许因为洞察了,大师没有再坚定地相信一种品质、维护一种制度,《判我有罪》里的道德矛盾反而成为了不言自明的焦点。不管怎么样,在影片的内涵上,82岁的大师反思和留白要多于信仰和宣扬。虽然思想境界上进了一步(个人认为),但两部影片单纯从电影表现艺术上讲,《判我有罪》远没有达到《12怒汉》的高度。相较于《12怒汉》的跌宕起伏,《判我有罪》全片节奏平缓、缺乏高潮、没有转折(根据事实改变,难免),寻找刺激性娱乐的人决不会因为这个片子而兴奋。难怪有影评者建议将本片改名为Find Me an Exit(原名Find Me Guilty)。
这也许正是黄昏的景致,不再光辉不再明朗,而深意尽在远方。
2 ) 小爱而已,离大爱还远
像大部分现实改编的电影,这是一个很让人纠结的故事,你不能单独的说好或是坏。Jackie毫无疑问是黑帮人员,不是什么搞笑帮,他贩毒,诈骗,种种恶迹,而且他应该属于低级人员,是实际操作者,老天保佑他们团伙没做什么杀人勾当,不然Jackie会不会杀人我很怀疑。就我看过《生死朗读》的感想就是:“工作”这种认同很可怕,当你把一件事认同为工作,你就可以毫无顾虑的自然的去做它,Jackie显然如此。但相对于他上面那些白手收钱的老大,如卡拉布雷斯,他不可憎,他爱家人,爱父母,爱团伙的其他成员,他也深信着周围的人都爱自己,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单纯傻瓜。这样的人总会被利用,但我们总会被他们感动,正如真恶人总比伪君子强。
Jackie亏了吗?看结尾时那一群他所认为的“朋友”在他面前穿行而过喊着“我们爱你”,而自己却带着手铐押进囚车,尽管回到监狱一群犯人把他当英雄看待,但牢还是要自己坐,10多年啊。我希望他没沮丧到这种地步,事实上他还是得到了一些东西的。首先是看清了家人,相对于那些游离的团伙成员,他的女儿,父亲始终支持着他,他的前妻也破例来看望他,相对的,他看清了表弟完全不值得他的爱。然后是让别人认清他的为人,大部分团伙成员一直把他当成一个脾气暴躁,不稳定的家伙敬而远之,但这次他让更多人认识到他的闪光点。你不能对片尾那群人只是喊着“我们爱你”就擦身而过的家伙们太过指责,尽管我觉得过去拥抱一个都毫不夸张,但他们刚听到喜讯也许忘记了这些,但接下来谁能在10多年的刑期中依然坚持看望Jackie的,毫无疑问就已经是Jackie的真朋友,花10多年认识几个真朋友,不算太差。最后就是贯彻了自己的理念,我认为每个将自己理念贯彻到底的人都值得尊敬,无论正确或错误的理念,这样当他死去时,不会为曾经的曾经的动摇而悔恨彷徨。
Jackie总是说他爱大家,但他只是小爱而已,距大爱还远,他爱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人和同事,但那些被他贩卖的毒品伤害和欺诈过的人呢,如果是他邻居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被他贩卖的毒品直接毒害致死他会怎么想?非要看到活生生的现实才觉悟么,事实上从他自己也吸毒这点来看他莫非对毒品的害处一无所知?但他又反对表弟吸毒,因为表弟吸毒花销太大。这就是现实,你无法找到单纯的答案,但无论怎样,Jackie的“爱”还远远不够。
3 ) 法治
1、对法治成熟国家:
陪审团制度:是好还是坏?仅凭说辞情感打动陪审团,陪审团就可以置证据于不顾,宣告所有黑帮分子无罪。我想陪审团制度的前提是认为法律和人情是相通的——合情合理即是合法。可是情感左右了你的判断,做出来非理性判决,这时怎么办?
效率问题:一场案件花了600多天,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如何提高法治效率?或者效率和公平本来就是冲突的。
2、对前法治国家:
强大正确的国家机器居然被黑帮分子的花言巧语打败。在红旗下受教育长大的我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后来一转念,这部片子不能用好人与坏人斗,坏人逃之夭夭的思路去看。
一方面,揭示了美国司法的真正独立性。政府不能左右法院判决。
另一方面,解释了公检法的权力是有限的,在判决之前必须秉持无罪推定原则,每个人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和尊重。个人在强大的国际机器面前无需畏惧。
4 ) 我们都一样
很深刻。
当杰克不断为自己的兄弟辩护的时候,他的兄弟为他做了些什么?
害怕杰克所作所为牵连到自己而做恶他。
杰克背上有伤,杰克躺着睡不着,他需要自己的沙发时,他们拿走了它。
而杰克还坚持着自己不出卖兄弟的原则。
而后呢,依然如此。
这部电影表意倡议友情伟大,而又深刻阐述了人性的丑恶。
有谁早已明白这点?
谁说提倡犯罪了,我想导演和编剧只是想让世人看到黑社会丑陋的一面,从而让人们对黑社会失望,远离那些‘家庭’
不过,我想说的是,丑陋的不是‘黑社会’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如同那个家族一样的丑陋。
肮脏的社会,丑陋的人类。
对。
我承认,其中包括我。
学会理解,学会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和异端。
把我放在‘家族’其他人的位置上,我一样会将杰克撇开。当然如果我的智商和他们一样的话。
5 ) 把是非 颠个倒
第一部分,是褒奖这部片子拍得真心好,尤其是Jackie和Tony的对戏,当J看着T时,说“Remember what you did after I said I loved you?You shot me three more times.” "You hurt me bad." 时、看着他悲伤的眼神,觉得很心痛,一种被背叛、被欺骗,爱被完全辜负的表情。 当听到Tony说因为开了枪、并没有杀死他而抱歉时,Jackie还是不死心地问:”Do you believe...that I still love you?“ Tony没有多思考地说了"No." 那个表情啊...失望透顶,是绝望吧。QAQ 我再也不要见到这个人或者是和他说话了,辜负了我全部的感情!!!!泪奔Ing┭﹏┭
然后就是Jackie的不妥协精神,想想有多少的犯人会为了减刑而做污点证人,但他只是戏谑的说了句”fuck yourself“,充分表达了人性的勇气、义气与承担。犯人也是人,只要是人,总会有人性。而人性也总是会有好的一面。
如果我们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比如A因为家里母亲要医药费而去抢劫了B家,途中慌张伤了或是是失手杀了B的女儿……这是个悲剧例子,但不难避免这事不会发生,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如果是第三方,我相信会有人,在痛恨A的同时可能会可怜A吧?但是如果站在受害人角度,绝对会痛恨死A杀无赦!被捉住判死刑都不为过!
第二部分,就是说这部剧的本领了,如果这件事情是摆在中国发生,谁会放过这些嫌疑犯,各大信息交流处都会不断曝光不断谩骂吧?毕竟他们的钱财名声威严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或者是性命上的。然而这就考验了陪审团的判别能力了。最终判他们无罪,更多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而不是看他们犯下什么过错。
第三部分,想谈谈剧中的GANG成员,除了Jackie,其余都表现出了真实的、丑陋的、美好的人性。为什么是真实?他们个个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人。为什么丑陋?作为嫌疑犯还大开餐厅坐着开心的吃饭,不给Jackie留个位置,不尊重Jackie。为什么美好?最终感谢Jackie的所作所为,为他的仗义而挺身。。。其实说这是”美好“我还是有点不认同的,怎么说,也是为了自身利益吧?如果Jackie当初不说自己会顶罪,谁会挺他呢?最后只是这样走过他,象征性的”You are the best!I love you“...几个人是真心的?还是说只是因为判决出来是利己的?这些他力争去保护的人,还不如最后在狱中为他欢呼的犯人们,至少they love him、是真心的。就像我之前所说的,犯人也是人,不论是否有罪!人性是每个人都有的!
反正整部剧就是爱死Vin Diesel了、一开口就发现原来是他,噢~~这个性感的声线~~~~还有小个子律师也很赞!
6 ) 这是一个很悲很悲的剧
当影片走过那十分钟又十分钟的时候总会误导人们以觉得这是一个壮汉在法庭上的嬉戏宣言和戏耍法官的闹剧。甚至我一度认为这是个略带喜剧色彩的文艺片,但是随着时间的一步步推移 你会发现真正的罪恶不是法庭上那些锁呈现的罪证 那些录音 而是全部罪恶的人性。
其实那所谓的评委席上只坐着一个人,就是导演(或者编剧)。杰基和他的"朋友"们虽然胜诉了 但其实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他输掉了整个人生换来了朋友们的安度。
他一直爱着他们,他的表弟,他的兄弟,他的女人,无疑他是世界上影片里最傻的最天真的大男孩,不是他真的有律师天赋我想是上帝也怜爱了他。
他不断的告诉自己,他们爱我 他们爱我 他们爱我。。。当然我想所有人都知道答案只是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看到那最后失落的眼神 所有人都欢笑着也家人与小三一起欢庆着走出法庭 只有杰基是自己和两个路人甲乙走上刑车 他家都在说 杰基 杰基 我们爱你 可你妈的你多看他一秒钟了么 就像一个路人一样 甚至不曾给予一个眼神上诚挚感谢,他是多么渴望可以有个人过去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没有 一个都没有。我想在那艰苦的17年半里没有一个你妈b所谓的兄弟去看过他,没有一个写信给他。
片子只给一个人致敬,那便是杰基。也许那些真实生活中的人还在庆幸,i had a friend,his name is jiessy(我不知道他英文名字)但是所有人却在暗地里说 你看那个sb 就是当年那些小丑中的一个 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烘托一个人的美丽灵魂。
这是一个立时很久很久的审判,这是一个真实在生活中的审判,这是一部基石电影,这是一部对灵魂的批判。
你爱他们。。。你爱他们。。。。
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隐藏于笑容之下的悲剧。当你望穿笑容那背后是万千的泪水!
就事论事而已,看过西德尼吕美特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二怒汗,。两者共同的主题都是法庭戏份占据全盘,同样说明美国司法的无能与无力
挺不错的电影. 反映挺多东西. [丁丁介绍我看的.]
这两天净看反传统价值观的片儿了,还是吕美特牛逼
向没文化的流氓致敬
范·迪塞尔老是演这种带有很强家庭感的人物
Vin又演了一部大家都说爱他的电影O(∩_∩)O
够义气!
没有太多预想中的激烈、机智又不乏幽默的法庭辩论场面,比较不过瘾~~
很有说服力的罪犯。
美国人能把法庭戏拍得这么戏剧化,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呀。前两天看见有网友吐槽中国的法庭基本上就是公诉人的独角戏,律师负责赔礼道歉,法官负责宣布结果,大致情况不错。我在2002年实习时也是这样,印象很深刻,介于轮奸和聚众淫乱之间的一个案子,犯案的几个青年都被抓了,一个个被打得像鬼,有个腿上还绑着绷带,拄着拐杖上的法庭。2个公诉人对3个律师,噼里啪啦吧啦吧啦,律师一辩护公诉人就叫他们闭嘴,当时也没觉得不好,因为有种“正义感”让我觉得就应该这样狠狠的搞!腿上绑着绷带的被告几次发话,结果庭警直接走到他后面掐住他的脖子说“说话注意点啊!”我还笑出来了。。。后来想一想又觉得有问题,写毕业论文时我把这个案子放到模拟法庭进行讨论,我当辩护律师对同学扮演的公诉人,结果我一辩护老师居然也让我闭嘴。。。
西德尼·吕美特真是法庭戏的大师,片子有趣又精彩。片子有很强的戏谑味道,那些笑话、轻佻的配乐、还有小恶魔去演律师,都是跳出框架的设置。不再光头的范迪塞尔演起一个忠厚搞笑的角色。判我有罪,这真是奇招。随着时间的推进,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谁。
陪审协商定罪,十二怒汉里是预期简单却一拖再拖直至彻底翻改;本片则是所有人都估计最快一个星期不曾想十四个小时就出了结果!为什么?因为陪审团恰恰没按照检控方极力呼吁的,“我要求你们不要让人物性格扮演角色,应该把所有思维焦点都放在特定的证据本身!”…通过长达两年的漫长旁听,陪审团甚至法官本人显然都已看出并厌恶各色证人的证词漏洞人格不济,特别是最后出庭那位开枪表弟,卑鄙小人到无以复加,让爱他的男主都耻于再与之对话。应该说,证人证词从十二怒汉开始就饱受抨击,程度强烈到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是在特别针对夸大其词。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相较容易为单一人格缺陷所影响而造成误判的庭上控辩环节,吕美特还是更信任“由一群人通过争论思辨得出结论”的幕后陪审团。或许是因为他从后者身上看到了两个字……三星半
吕美特太狠了,他对案件本身几乎只字不提,仅把焦点集中在庭审的几个片段,但却成功地偷换了道德视角,完美地颠覆了观者的正邪判断意识,把无所不用其极的检方和从头至尾忠诚于自我的主角进行无声而深刻的比对,高下立判。
xxx的表演如此出色
现实中的笑料更荒诞
文迪赛尔都老成这样了?
草根版的十二怒汉
怨念了五十年的制度
真不错。。
伟大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