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朋友说搞不清到底凶手是谁,从结尾来看的话应该是满好理解的。
首先,心理医生肯定是30年前杀死6个女孩的凶手。(有朋友说是5个人,为什么会有6束头发,片中女记者很明确说了katya was the last of a series. There were five before her. 所以6束头发没毛病)。
再者,教授的确是杀死安娜的凶手,而且安娜的尸体并没有被找到。有朋友说结尾心理医生回到家,看到的熟睡的女子是安娜,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他的妻子吧,影片中医生和警官在谈论的过程中医生也提到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丈夫和父亲了。
另外也有医生钓鱼救到安娜并囚禁一说,医生钓鱼时犯心脏病倒地那是30年前的场景啊,并不是现在的啊。而且依我的理解来看,钓鱼倒地之前6个女孩已经遭到了医生的毒手,30年来医生没有继续犯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心脏病发作和手术的缘故,医生已经无力像之前一样完成杀人的一系列操作,所以停止了,这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方面我觉得也有一定缘由,还是医生犯病倒地的场景,本来应该是一条鱼与医生四目相对,结果片尾变成了红发女孩,而且女孩瞪大眼睛张嘴闭嘴的样子和濒死的鱼一模一样,难道医生在犯病濒死的时候突然大彻大悟,心中的杀戮也随着幻想中红发女孩的死亡而消失殆尽了吗?这个就说不好了。
看完谜案追凶,寓意倒是看得明明白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过故事到底讲的是个啥一点头脑都没有,然后翻了翻豆瓣和知乎评论,还是看不懂的样子。算了,自己上吧。
正文开始(最好是看过电影再看哦):
剧中一共出现9个主要剧情人物:被害人、警察、教师、心理医生、偷拍男孩、时髦的女记者1、轮椅上的女记者2、被害人父亲、被害人的漂亮的的好朋友。(感谢知乎小伙伴的提醒)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确保真实且连贯的剧情只有警察与心理医生之间的谈话。就连新闻报道也不一定属实。
首先,捋一下每个人的剧情点:
1.被害人:1非常非常爱猫;2半年前的夏天在海边遇上一个男孩子奥利维。
2.警察:1本来应该先收到一本日记,实际上到后面女记者2才给他;2利用舆论,制造凶手;3挖录像带时有人跑过(声音形式);4面对心理医生时最先称什么都不记得,其实什么都记得。
3.教师:1为什么别人看到他的车后下意识要跑而不是辩解清白?2为什么在手腕上写下o?3为什么杀害女孩是药物注射?4教师原先没有胡子,后来听妻子的才留了出来;5半年前搬来小镇。
4.心理医生:1一定是30年前的雾人;2为什么警察出车祸后找心理医生看病?3为什么一下子就注意到警察衣服上的污点是血迹?
5.男孩(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他身上的细节有点过于多了):1为什么在祝福行动中拿走一只猫玩偶?2每周二找心理医生咨询;3养蝎子;4因为偷拍情侣被抓过;5一年前搬来小镇。
6.记者1:1私下找教师想一起搞警察;2准确的埋伏在破酒店的屋子里突击采访警察
7.记者2:警察从她这里了解到雾人的信息,并答应给她一个真相。
8.被害人父亲和被害人的好朋友:父亲打电话骚扰这个女孩(女孩接起后就挂掉),导致女孩不再接陌生电话。
这些人的关系图:男孩是中心人物呀
其次,我的推理结果是女孩已经身亡,凶手是男孩。
1.教师不是凶手:1导演在最后暗示女孩是被药物杀害,但是教师没有手段获取足量药物;2他的手机号是陌生号码,给被害人好朋友打电话不接才发的短信,这是偶然,不可能提前放入他的计划中,所以警察的关于教师就是想让人怀疑他自己的推论不成立;3车上有猫毛,说明还是与被害人有关系,比如还没留胡子的他和被害人在海边见过,来到小镇后两人继续见面;4为什么当替罪羊:金钱。两人见面被男孩偷拍到,不想破坏自己家庭;5录像带是他和记者1后来在搞警察上达成一致,录像带中的女孩可能是记者1扮演(记者1还让人在林子里暗中观察,好提前去酒店埋伏);5为什么在手腕写下o:maybe纪念被害人吧
2.凶手是男孩:1可以获得抗精神药物、蝎子毒液;2时时刻刻偷拍女孩,了解周围邻居作息、女孩作息行程和习惯;3父亲家暴,他也有精神问题,并被医生引导;4;他去祝福行动中拿玩偶时警察分析过一段凶手心理(其实按照这个节奏走,男孩肯定是凶手,但后面引出录像把注意力转移走了):
3.警察最后杀没杀教师:我认为没杀,一切为了给医生下套。真实情况时已经抓到男孩,审问之后返回小镇抓30年前的一代雾人医生。他以车祸后记忆缺失为理由去见医生,讲述失踪案时故意说错凶手,表现自己愚蠢和冲动,让医生放松,逐渐露出马脚。医生是男孩的心理医生,知道一些内幕。也许就是医生在治疗男孩中给他埋下成为二代雾人的种子,不然男孩为什么会同样选红发雀斑女孩进行跟踪?
4医生:在警察说完只钓一种鱼的渔夫可能就知道自己露陷了,于是回家车都没往车库里停,先看看妻子,后看看战利品,等待被捕。
大家一起来交流呀,里面混杂着一些我的想象,还是不够严谨。这部电影非常烧脑,剧情和真相要专门捋才行,但是讽刺和寓意却十分浅显易懂。该费脑的地方费脑,该让人体会的地方容易理解。很难得了。
剧情不够紧凑,很生活化的悬疑片,其实容易拽瞌睡。我拽了几回。看到一半,就猜出心理医生必有问题。因为,一般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都会有病态的执着。心理医生说他只钓红鳟鱼时,我已有数。
关于结尾,我有两种看法:一是可能医生和教授是共犯。二是可能医生单人犯罪,教授只是为了赚赔偿金配合医生演戏,实际未参与杀人。
结局太假,好吗?资深老道的探长会上这个当?探长查案都不带助手,单人行动?图个啥?他信不过自己助手?探长需要亲自动手杀死他认为的犯人?亲自犯罪?为了啥?是不是剧情铺垫太少?
整部片子明明可以用最多1.5小时搞定,偏偏拖沓。里面对于人性的复杂,提了一点点。因剧情不够精彩,我只会给5.5分哦。
《迷雾追凶》咋看起来是案中案,查一个案件带出30年前杀6个女孩连环杀手“迷雾人”的案件,但细细推敲,其实是一个案件,前面花90%时间叙述的“安娜失踪案”,完全就是为破后面“迷雾人”案件探长精心设计的,, , 首先亮观点:安娜没有死,在她闺蜜哪里。理由:1、开始时提到安娜有个最好的闺蜜,而且有照片;2、男孩偷拍安娜时,她正跟闺蜜亲切交谈;3、探长刮胡子时,有安娜跟闺蜜的照片;4、安娜老爸提到个羞耻的事,偷偷给闺蜜打过电话,探长立即让他住口,并且忘掉他说过的这个事。5、这么亲近重要的线索,探长居然一次没找闺蜜问话。 基于以上事实推断,安娜其实从头到尾跟闺蜜在一起。进而判断,探长一早就设了“安娜失踪”这个局,为了查30年前的“迷雾人” 如果以上成立,那么就好办了。教授、轮椅记者和探长都是一个团队在演戏,所以教授的被冤枉,到记者提供录像证明有“迷雾人”让教授脱罪都是安排好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个“假设的安娜失踪案”,轰出30年前的“迷雾人”。 轮椅记者说“迷雾人”30年前杀了6个女孩,片尾医生的6束头发证明了这一点,并没有包含安娜在内。 而安娜又符合“迷雾人”的偏好:16~24岁,红头发, 雀斑。显然为什么选安娜扮演“失踪人”,正因为她符合这个特征。明显对着“迷雾人”来的。 安娜不是教授杀的,教授夫人说教授23号那天出去一整天“晚上才回到家”,而探长描述教授绑架安娜的过程是在深夜,而且深夜里安娜叫了6声猫 ,教授叫了2声,探长拍掌都能引来邻居微观的小镇,这深夜的8声叫喊显然会有人听见。所以,探长描述教授绑架安娜的内容显然是谎言。 探长跟医生的谈话,从一开始就有所指,“你以为是外面的人,其实魔鬼就潜伏在身边”。“魔鬼最大的罪过是虚荣”,“邪恶的事情不炫耀就没意义了”,关于O的设计,其实跟上面的话都是“心理暗示”,因为怀疑医生,但又没证据,只能通过一轮表演,外加谈话的心理暗示,让“迷雾人”去看他的虚荣,从而破案。 那么是怎么发现医生的嫌疑呢?首先是轮椅记者30年的研究认为“迷雾人”就是本地人,而且还没死,没离开。然后探长一开始跟医生谈话时,就说到医生在这里生活了多久“将近40年,过几个月就退休了”,用排除法,在一个小镇里,很容易就怀疑到医生。 但没证据,于是上演了一部大戏,把医生引出来,而且通过心理暗示,把“罪犯的虚荣”(证据)引出来。 最后,扮演医生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杀手里昂,演技炉火纯青已入化景,电影十分精彩。
电影《迷雾追凶》静悄悄地上映了。这是一部悬疑片。
近几年,欧洲的悬疑犯罪片有不少被引进了,而且多数都有较高的评价。或许是趁着这样的风头,这部《迷雾追凶》被引进了。
这是一部意大利电影,去年到今年,有好几部意大利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在制作上有个特点,就是导演就是原著小说的作者。
这是一部悬疑片,在构造谜团氛围,有意识让观众误入歧途方面,确实是用心的。首先,小镇的浓厚的保守主义的宗教氛围,很容易把观误导到宗教神秘主义之中;而后,探长和老师的较量,又把观众带向另外的地方。知道最后,真相才出来。
虽然这是一部犯罪片,讲破案的,但是其中对于当下社会中,舆论被诱导到案件的侦办过程中,利用舆论来对付施压嫌犯或者是警方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反映和讽刺。在某种方面算是伦理片。
关于最后的凶手,是心理医生还是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倾向于是心理医生。不过如果是这样,则在片中的交代就有些太唐突了,没有一定的铺垫。如果老师是罪犯,那么警探为何要毁掉录像带?也许影片就是要给观众留下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还行,7.5分可以有。
1、影片开始,熟睡中的心理医生被叫醒到自己办公室,为了鉴别车祸中的探长是否真的“失忆”,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心理医生家在小镇阿维肖的外面,第二办公室或者任职的医院是在小镇里。
2、探长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并表示不想被扣押也不想见心理医生,结合下面剧情心理医生全程侃侃而谈毫无戒心和压力,这些说明两点,一并不是探长和警察演戏来侦察心理医生,二心理医生如果再次犯案见到探长必定有戒心,即使不会紧张到露马脚也没必要和探长促膝长谈,找个机会打发掉探长更为合理。
3、心理医生一眼看穿探长的把戏,车祸无伤说明衬衫上的血迹不是探长自己的,慌不择路发生交通意外是在逃窜而不是大雾!那么影片正式开始。
4、只有一条路通往小镇,也就是说此案排除外地人作案的可能。
5、女孩妈妈给探长的手链,跟后面猫脖子上的手链很相似,都出自女孩之手
6、探长通过拍手后邻居的反应确定为“熟人”作案
7、探长调来直升机、警员及若干志愿者组成声势浩大的救援队,结合后面的记者团,说明探长很喜欢大张旗鼓,破案思路等同于“炒作”。。这时女孩爸爸交给探长假日记,并说明他对女孩闺蜜的性欲望,这里是为了表现闺蜜的人品(闺蜜人设喜欢引诱老男人),为后面教授利用闺蜜自毁人设做铺垫。探长明显对此类事情毫无兴趣,也暗示女孩爸爸不要多事。
8、探长找来“心腹”女记者举办一场哀悼仪式,通过仪式偷拍男孩和教授开始登场。
9、助手告诉探长偷拍男孩名叫马提亚,有轻微精神障碍,主治医生正是片头的心理医生,那么结合片尾是否是心理医生再度作案?这里导演布下悬疑有意误导。
10、镜头一转,探长偷摸来到男孩家,之所以偷摸是因为探长为了保护男孩不被媒体曝光(十几岁的孩子不太可能是绑架者),同时又期待男孩能提供线索。这里也能看出探长的破案手段剑走偏锋也极为令人不齿
11、教授策划好一切,时间选在23号清晨,事前假意询问参加面试的妻子是否陪同他一起去山中徒步。教授傍晚回到家,妻子询问受伤的左手,结合后面可以看出从诱拐到拍照、扔书包、寄日记、埋录像带、处理尸体也就花了一天时间,颇为麻利。
12、教授坐在餐馆向女孩闺蜜发送暧昧短信
13、下面就是教授和探长正面PK,一个是各种演,另一个是各种栽,各怀鬼胎,其实也是心照不宣以期达到各自目的。
14、警察上门做DNA和指纹采集同时也偷摸按装了监听器。教授做完案清洗了车子,然后再沾上猫的DNA,结合后面对质时否认家中养猫,但又无法做出解释,目的是确保让探长抓住把柄,让自己深陷其中
15、教授建凉亭时故意又割伤了自己,目的是让已经止血的伤口重新渗血,方便留下那道血迹
16、教授独自走在伐木场的泥泞小道,这时女孩父亲手持斧头迎面走来,两人对视一眼,教授顿时腿软,但是对方却毫无怒气。这个镜头不知导演何意,是凸出教授心虚?还是为了表现女孩父亲不为流言所动的高贵品质?
17、镜头一转,潜水员似乎找到了什么,结合闪现的满墙猫的照片,本以为会是猫的尸体,结果是书包,没错就只是书包,这里导演是卖了个萌吗,书包要像尸体一样盖着白布捧在手上?【哭笑不得】
18、本片剧情大纲通过教授之口缓缓道来”模仿,就是从前人作品中收到启发;邪恶才是推动故事的关键;你得找一个无罪之人当祭品推动剧情;主人公要表现的模棱两可,引起所有人怀疑;现实中杀人是为了钱”
19、探长第二次收到清白短信后得知三十年前迷雾人案件,这里要注意轮椅记者之所以说能洗清教授嫌疑,不是作案手法与三十年前相同,仅仅模仿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寄出去的日记同时还有探长的名字!这是什么?这是来自一名经验丰富心理过硬、屡屡作案又逍遥法外的凶手的蔑视和嘲讽!记者想当然的认为这一挑衅行为不可能来自一名“生手”,所以假如这是凶手寄出的,那教授自然可以洗白。而教授正是利用了这一惯性思维,让记者成为自己的传话筒。。。
。。。。。。。。。。。。。。。。。。。。。。。。。。。。。。。。。。。。。。。。。。。。。。。。。。。。。。。。。。。。。。。。。。。。。。。。。。。。。。。。。。。。。。同时这里的剧情也出现了BUG,日记是失踪当天寄出来的,假如探长在第一次收到清白短信时就给轮椅记者打电话呢?那么他在做伪证之前就被拍到毁坏证据(录像带),那教授就不会被收押起诉,也就不会获得赔偿,这个地方我认为是导演的失误。
20、探长撕毁录像带的动机导演诠释的不够充分,这里我只能大概的推断一下。。。首先探长打开日记本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和照片,没错是十字架的坟墓照片,这里探长第一时间想到尸体是否埋在此处,毕竟没有尸首无论如何法官都不会定罪的。然而接下来并没有挖到尸体,只有一盘录像带!那么这盘录像带告诉了我们什么?没错就是被害地点!探长此时心中暗喜以为尸体就在那里,然而床上连个渣都没有,试想下一路按图索骥屁都没找到,纯粹浪费时间,这明显被对方耍了呀!恼羞成怒可不就把录像带撕毁了嘛,合理不。(反正我是尽力了)
最后说一下,那个大饭店是被查封后教授进去的,而不是杀完人后才查封的,至于为啥没有监控拍到那就只能问导演了,毕竟理想化设定是任何艺术作品都避不开的。
还有扔书包时是先割伤左手,然后右手扔包,书包上是没有血迹的,这才有后面探长的栽赃。
==========================================================================
“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
作家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这个完成度可以哒,镜头语言还是蛮丰富的,一点都不闷。把侦破转向媒体秀场这个人心角度,受害者倒被架空了,我反正不大看过这个角度。演员有塞尔维洛老爷耍帅即可。
节奏把握的不好导致反转缺乏力度
"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这句话适合侦探和叫兽如果不是侦探踩界式的破案方式叫兽也不会利用他来达到自己名利双收可是蠢在不看日记还要寄给侦探且在手腕刻○赤裸裸的把证据展示给侦探看 气的侦探剁了他结尾点明心理医生即是30年前的"雾人"只钓一种鱼即只钟爱红发雀斑美少女这种人渣居然还是心理医生 他才该看病吧
小说作者自己拍上了……然让·雷诺出演就是泄底啊……想到暗流……
上联:连环杀手心脏病发退隐江湖扮心理医生,下联:中学教师照猫画虎布局杀人骗国家赔偿,横批:警察媒体推波助澜
最后直接呈现暗示心理医生犯罪的画面与证据,推翻之前所有的论断以及证据,没有过渡,太突兀了。
作者自己当导演改编自己的作品也是厉害,片子属于反推理的概念,最后的逆转还可以,甚至还照应了中心句:魔鬼最愚蠢的罪行是自负。但是前面拉拉杂杂拍了一大堆实在是看不出目的的剧情,而且最后的逆转没有铺垫也是硬伤。
7/10分。故事不错,就是有点故弄玄虚。节奏上太慢了,没惊悚起来,更偏剧情片。影片前半段跑偏严重,前一小时剪掉一半丝毫不会影响后续剧情发展。故事本身的转折不错,但重要转折的地方总觉得差点劲儿,没有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让雷诺那段结尾倒是不错。
悬疑小说作家的电影长片处女作,从推广自己的小说角度来说,效果可以了。有着Jean Reno特出这种直接泄底的casting,最后反转闪回解说时还能制造了点惊喜也是不易。就是前面节奏慢剧情散,不知道是想拍社会讽刺功力不够,还是单纯铺线铺不好,Vogel换个人演我都撑不过前半部。
欧洲片真是能把任何题材都拍闷啊。关键点没看懂:为什么把警察引到现场就证明清白了?
还是有点意思, 就是这叙事搞得有点乱
媒体爆料,公权栽赃,文学联想,论如何最高效益地消费罪案。即便最后直接抖出真相,依旧能营造开放结局,也算厉害
魔鬼最大的罪恶是虚荣,疯狂想起南大碎尸案(因为一直觉得该案凶手和片中凶手设定一致)。节奏实在缓慢,剧情偏爱故弄玄虚。Jean Reno又会法语又会意大利语太厉害了!看到一半终于缓缓认出男主是《绝美之城》的老头男主。帅大叔Alessio Boni剃胡须前像皮尔洛剃胡须后像Vincent Cassel。欧美文艺片的小镇追凶模式真是常见啊。(国内则是小城犯罪模式= =)
节奏太拖沓了,理解比较困难…警探无辜也不无辜,一群愚民…心理医生是雾人,教师借机模仿并且嫁祸…
6.5分。悬疑气氛设置得很不错,封闭的小镇中的绑架犯,这样的设计还是很抓人的。但可惜讲着讲着就走偏了,中段我还以为是《狩猎》,最后竟然反转失败。但无论是当年的雾人,还是如今的教授,为了情节推进都有大量的逻辑漏洞,导致整体的观感快速下降。
还是很惊喜的,觉得节奏刚好。很迷文学元素的悬疑片,果然有小说支撑的片子故事架构上有够丰富的。另外前半截一直在出戏,怎么看托尼老爷子都是绝美之城里的花老头。
故事其实真不错,结局也是留了个意外…但是作者大大你自己拍,把节奏放这么慢是为了得瑟?
同类可看《不可饶恕》、《高度怀疑》和《理查德的哀歌》,相似的题材,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
@UCI cinema B 过半后开始发力,结尾处的Toni Servillo和让·雷诺简直惊掉了我的眼镜。
看睡了两次,原著小说作者自己拍的电影处女作。其实这个文本还有点意思,就讲一个傻逼老警察,办案手法只会依靠媒体造势替自己查案,职业生涯曾造过著名冤假错案,一小镇文学教授盯上了这个老傻逼,自导自演女孩失踪案,然后等着被老傻逼“冤枉”来索取国家赔偿(其实这种主动求冤枉然后索要赔偿的案子很多,但很少有人自己犯案,一般都是去顶罪)。应该说剧情铺垫上充分展示了老警察是多蠢,它催眠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点上不加节制,其次这片废戏也过多(老警察看个录像带也要展示拿录像带进办公室打开录像机的全过程,编导脑子有病吗),最后还揭示一下让雷诺的心理医生是连环案真凶,拜托,连环案真凶这事也没铺垫啊谁会关心?直愣愣的扔出来这个包袱是想吓死谁?全片处理的压抑、沉闷,但是装罪犯来换国家赔偿这种事有什么新鲜的?而且为赔偿还真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