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也是人
一个叫泥鳅的女人带上一双女儿——大曼小曼跟随“进城大军”到北京谋求生路。和众多农村人一样,他们都认为到城市里才能找到“金元宝”,城市里有“人间天堂”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去的是首都北京!路上泥鳅(倪萍饰)遇到另外一个也叫泥鳅的男人。男泥鳅一直想和女泥鳅“睡觉做个伴”,他是包工头,说可以给女泥鳅一栋大房子。女泥鳅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与不屈,用青岛话骂了很多次“不要个脸”。阴差阳错地,男女泥鳅一次次地在各种找工场合相遇。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真实地被再现,女泥鳅在工地上奔跑着干活,在寒冬里求得用筷子串起来的大馒头喂养大曼小曼。女泥鳅的命运是现实的,是社会的悲痛。当有人想对女泥鳅计划不规不得逞时,男泥鳅教训她为什么不告诉警察真相要不规人赔钱,女泥鳅的朴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是农村人都不容易。当倪萍喊出“泥鳅也是鱼”时,喊出了在城市底层辛苦挣扎的农民工的心声:我们也是人啊!
女泥鳅做保姆时,自己已经吃饱了,但为了让已经奄奄一息的男主人吃点包子,装作包子很好吃自己很饿的样子,狼吞虎咽地接连咽下四五个包子。这是令我们最感触的一幕。女泥鳅边咽包子边流泪,吞下的是什么样的苦果?农民工们最知道。
男泥鳅躺在医院的大厅里离开了人世,他或许是解脱了,不用再被这个社会的不公、欺诈所压迫,他走得很安详,是悲壮之后的幸福。女泥鳅还得带着大曼小曼奔走于城市之间。看着男泥鳅的尸体,她无言,难道底层生活的人只有死后才能获得安详吗?
2 ) 这部民工片欠火候
片子只看了一遍,觉得拍的有点不伦不类。
这几年关于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的影片越来越多,越来越滥!我粗看之下,觉得《泥鳅也是鱼》是一部滥片!
它似乎是想展示地层人群的生活,表现外地民工生活的无着落。导演并非通过冷静的视角展示这一切,而是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整片中还穿插了一个爱情故事,并且导演想把两个泥鳅的爱情描绘地浪漫、凄美~如此一来,影片既想表现民工苦难生活残酷的现实性,同时又想制造点风花雪月(比如在下水道干那事什么的)以添加戏剧效果,这在我看来有些矛盾!况且我觉得导演对于任何一条都做的不够突出,不够引人入胜。有些地方还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缺乏震撼力!
但是,在本片中我依然感受到了底层人群在物质匮乏下的人情味,只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未免做的太完美了,有点过了。那个女泥鳅让我觉得像个圣人一样,反而做作了!
比起同样题材的作品,我更欣赏《盲井》,我认为它比《泥》更纯粹露骨一点!
3 ) 不推荐这部电影
看了《泥鳅也是鱼》这部电影,总也难以有着大多数人的那种感动。也许因为我自己亲眼目睹了那些民工们的生活状态,也许我经历的远不止电影所能刻画得这些,所以我并不十分感动。我觉得杨亚洲有点步张艺谋的后尘,但奇怪的是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被很多人指摘说他拍摄的只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但杨亚洲却只是被一窝蜂的吹赞。
比较起来,张艺谋的电影更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虽然里面可能有跟现实不符的一些细节处理上的问题,比如《秋菊打官司》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观众总能找出这里或者那里不应该出现的理由,但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这就好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那种通红的天空也灰质的空气似乎并不符合人们眼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但只要走出门去,才发现莫奈笔下的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存在。
我所想表达的远非纸上这些,单纯的来说就是我不推荐一个想了解民工的人去看这部《泥鳅也是鱼》,因为这既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又不能反映真正的民工以及他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切。还不如多看看《肉蒲团》这样的三级片,倒是可以体会民工在短暂的休憩和享受唯一的娱乐生活时的心情。
4 ) 飑泪~
我是不经意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对于看惯好来屋大片的我来说,这种题材是不我从来不会涉足的!
但是有一种神气的力量让我看完了这部片子~~
感动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1,女泥鳅做阿姨的时候给瘫痪的老人表演吃包子,一边很开心的吃,一边说自己小时侯有多喜欢吃包子,可是泪却无声的滑下来!
2,男泥鳅死在了医院的长凳上...泪...飑....
不得不说,倪萍依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煽情大使!
5 ) 《泥鳅也是鱼》:地下人生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泥鳅也是鱼!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6 ) 致被我们忽略的城市建设者们
泥鳅:泥鳅是我国常见的鱼类。体长15—25厘米。隶属于鱼纲、鲤形目、鳅科。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底层。常钻入泥中。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本片关注的就是城市中的泥鳅们——民工。
查了一下影片资料,乖乖不得了,去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得主,敢情又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片子。奇怪的是,这部反应民工生活的片子,居然没有遭禁。或许,它只是表现了民工生活现状,而没有过多的谴责ZF。
本片分类是喜剧/爱情片,我看完了片子,却笑不出来。他们过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看着电影,上着网,写着BLOG的人所能理解的。我相信,这电影已经对他们的生活美化了。事实上,卖血,欠薪,死人,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坐公交车转一圈,这个城市到处在搞基建。我们时常会抱怨,路上太灰了,太脏了。等建好了,我们开着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我们穿梭在一个个商场中买那些我们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忽略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他或许某天在路上与你擦肩,被你投以鄙视的目光;亦或许出现在某电视台的社会调查栏目中,被你毫不犹豫的换台。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已经往FQ的路上靠了。影片本身没有谴责什么,我在这起劲个P。这部电影,除了能在国外电影节引起国外评委的震撼外,不能改变什么现状。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生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用劳动换取报酬,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爱情。虽然琐碎,但是充实。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过得那么苦,或者说,他们至少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们懂得自嘲,懂得自娱。泥鳅也是鱼,也是个菜。
在这部片子中,你还能发现很多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诚实,勤劳,宽容,坚强……可笑的是,这些我们5000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美德,最近要靠主席的讲话才有人学习。要知道,淳朴的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德,只有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才会逐渐的忘记并麻木。我们就是那个欠薪不还的老板,我们就是那个不孝的女儿,我们就是那些医院中冷漠的人群。我们不是鱼,我们连泥鳅都不是。
稍微有那么一点儿过。就算是写实主义也不能全片儿家乡话吧。惯用大场景俯视镜头表现中国农民工的多,乱。这种镜头多了就会被疑为无新意。
泥鳅也是鱼,苍蝇也是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罚冥币,住宫殿,盘不黄,让我摸,各种高反差式社会黑讽,外加间或蹦出的出人意料冷笑话,比如潘虹唱童安格马上自我检讨说歌太老那段……不过喜剧的部分还是太像刻意编排的超现实段子集萃,导致最后悲情上扬那一刻情绪带不起来。贫贱高贵悲喜混容水准照着杨亚洲自己的没事偷着乐还是差了不少。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81315974/
我觉得名字就取得很不错~~~关注社会的电影,关注底层人们的电影~
不管怎么樣,還是要生活下去。
很朴实的影片,一个女人生活的不易
倪萍算得上是内地乡土生活文艺片女王,只是被主持业绩遮掩不少从影光芒。
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场电影在中影看的
很现实写实!
为了沉重而太刻意了,感情铺垫不够水到渠成,没有打动我。
喜欢这中赤裸裸的乡村剧情片
中国式电影~
人命八尺,难求一丈。现实,太他妈现实。自恋的优越感在城市遍地开花,却不要个脸。
2006;大学究竟看过多少电影啊。。颓神
一个可以演这么低层人物的演员,真不知道某些sb到底要亏她什么?此片才6.7真是可笑的审美!潘虹这么喜欢演这么变态的角色吗?象个恐怖片里的吃小孩的妖婆子似的!
人啊,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现实啊
三星半肯定有,演员狠,大红什么的
2006.4.28 网吧紫嘉宏
母爱伟大,爱,也从此成为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