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英雄영웅

    剧情片韩国2022

    主演:金高银  罗文姬  郑承华  赵在允  裴正南  李玹雨  朴真珠  

    导演:尹济均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英雄영웅 剧照 NO.1英雄영웅 剧照 NO.2英雄영웅 剧照 NO.3英雄영웅 剧照 NO.4英雄영웅 剧照 NO.5英雄영웅 剧照 NO.6英雄영웅 剧照 NO.13英雄영웅 剧照 NO.14英雄영웅 剧照 NO.15英雄영웅 剧照 NO.16英雄영웅 剧照 NO.17英雄영웅 剧照 NO.18英雄영웅 剧照 NO.19英雄영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02

    详细剧情

    金高银将主演韩国首部音乐片[英雄],饰演目睹明成皇后之死的朝鲜最后一个宫女雪姬。本片由尹济均执导,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讲述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运动家安重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故事。雪姬将收集日本的主要情报,是个积极支持社会事件的坚强角色。本片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拍,将在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取景。

     长篇影评

     1 ) 为《英雄》平反

    看过英雄的人都说很垃圾,我是不看新闻,不看电视的人,也没有看过英雄的宣传,只是朋友买了碟,一起看了英雄,完全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不堪。我觉得是中国难得一见的动画片。

    当我看到英雄的封面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么象井上雄彦的《浪客行》的电影版。仔细观看其分镜、服装的风格,还真有几分神似。

    只是故事比浪客行更唯美一点,但在我心目中这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动画片(特效动画时间大概占70%左右)。

    很多人说差,很多人说张艺谋垃圾,这是下流的人身攻击,我们看的不是导演人品怎样,怎样耍阴谋诡计,我们看的是电影,被宣传误导,只能说明您已经无法以平静心来观看一部作品。

    如果这是一个无名的小导演拍的片子的话,请问您还会说他垃圾吗?

    看电影就好好看电影,不是看导演,更不是看烟雾一样的宣传。对于在意电影以外的人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审美很高的人,因为他不知道专注的对象为何物,社会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人。

     2 ) 英雄

    《英雄》讲述了一群剑客纠结于如何刺杀秦始皇嬴政与到底要不要刺杀嬴政的这么一个故事。整个故事最接场景只有一个地方:秦皇宫殿。赵国刺客无名化身秦人狼孟县亭长,携带其他三名赵国刺客的兵刃——长空银枪,飞雪长剑,残剑残剑只身来到秦皇宫殿晋见嬴政。这三名赵国刺客的兵刃使得无名能够接近嬴政十步之内,与之对饮。随后更多的故事在谈话中被引了出来。 虽然如此,但是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画面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势必要以影片画面取胜,他确实也将画面做到了极致。整个秦皇宫殿被黑色与灰色覆盖,呈现的是一副沉重郁厚画面,给人带来一冲无形的压力。我们再看无名和嬴政之间的对话:第一段话无名便说道残剑与飞雪三年无话,飞雪与长空有一段情。故事再往下发展到无名向残剑求字时,秦国向他们发动了一次本片中最大的也是历时最长的战争攻击。所以本段故事矛盾最为突出,产生的冲击也是最大的,故被使用了大红色;第二段故事嬴政猜疑无名所讲的真实性,便根据自己推测来推翻第一段话中无名所讲。这一段故事中无名,残剑,飞雪,如月等所有的人物在感情上几乎都没有冲突,甚至于在秦士兵中无名与飞雪一战也显得相当平静,但越是平静的故事越显得忧郁,故而被用了蓝色。同时蓝色也将嬴政这个角色的冷静与理智体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是将他自以为是的个人性格体现出来了。第三段故事中使用的是白色,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是凄凉的,同时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真相大白。正如我一开始对《英雄》作的简介:残酷的真相就是一群剑客纠结于如何刺杀秦始皇嬴政与到底要不要刺杀嬴政。而在这一段故事中又插播了一段残剑的回忆。用绿色来讲述他与飞雪的相识,共处与刺秦,并且最终放弃刺秦。显而易见残剑是希望天下和平的,只不过他将飞雪也绿化了。片中唯一没有用色彩诠释的角色是长空,可见长空其实是一个独立的角色,无名和嬴政并没有将他的故事曲扭。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部史上仅有的美术片,你在片中的任何一处抓出一副画面,它都能独立的作为一个作品摆出来,美到极致了。这当然也得功于影片的动作指导。   影片中无名与长空一战最为出彩。水滴青台,琴音渺渺,银枪如蛇,剑舞流光。这绝不是《星球大战》中绝地武士能够匹敌的。当然在这一战中我们又看到些许《黑客帝国》的影子。甄子丹饰演的长空这一角色绝对是两千年后他饰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长空的冷漠,硬朗,似乎那只银枪天生便是他的,他人绝对不能与之相匹配。他们生来就带有一种孤独的气质,独来独往。我很喜欢这个角色,远远的胜过了无名,残剑与飞雪;在三个片段故事中,飞雪以红色,蓝色,白色分别与无名相战三场,除了蓝色中相斗较长外,红白均是一笔带过,简单的描述一下无名成功在秦军眼前杀死飞雪的情节。或许担忧张曼玉本身不是打星,故意给她甚少的打戏。关于残剑,片中也只出现过两场打斗,分别是在九寨沟与无名意见相斗的一场,与嬴政在秦皇宫的第二场。这些戏份也远远不如无名与长空一战,毕竟梁朝伟也不是打星出生,给他编的这两场戏更似是舞蹈;而如月和飞雪一战就更加接近舞蹈了,几乎可以说就是舞蹈。我们能够看到在一片红色的树林中,如月与飞雪二人时而嘶喊,时而挪身飞腾,夹杂着漫天黄色的落叶,不正是一台舞蹈剧么。另纵观华语影视,《英雄》可谓是至今为止场面最大的影片。其中不乏有千人张弓射箭,万人持盾扛戈的画面,光那城墙上插入的箭羽便数也数不过来,更有文官蜂拥奔上大殿的震撼。      谭盾的编曲确实史诗,在《卧虎藏龙》中获得多项最佳音乐奖。在《英雄》中也获得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其实两个片子的曲风基调都是一样的,以深沉幽远为主,决斗时加上快鼓的声音,而在《英雄》中又加上了“咿呀”的吆喝声,与影片历史背景相符,可以说是在史诗的基础上画龙点睛。   但是这部影片在主旨上被观众所诟病,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嬴政怎么能相影片中描述的那样为有人理解而落泪?也不能为了一个放过自己的刺客而迟迟不下杀令。但是根据目前对秦始皇的研究来分析的话,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记载的秦始皇与实际的嬴政存在这很大的偏差。   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   因为直书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王室婴,而汉高祖刘邦亡秦之后,与项羽一起杀秦王子,夷灭秦王室。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都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汉高祖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宗族。秦始皇对待战败的李信,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其带兵立功,重树威名;而司马迁的当朝皇帝汉武帝对将军王恢,只因其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击而将其下狱处死。秦始皇从未诛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当朝宰相就杀过数位,还有将军、王子、公主。秦始皇从未对直言的大臣加以处罚;而汉武帝因司马迁替战败的将军李陵谏言就将其处以宫刑。   试想,如果司马迁将秦始皇的这些事情,不加修饰的书写进《史记》,汉武帝读到之后,或是由忠心的臣子读到之后禀报上去,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毫无疑问,不仅司马迁会遭灭门之祸,其一生的心血《史记》也将会化为灰烬。

     3 ) 最受争议电影,名不虚传

        这部电影被誉为最受争议电影,今天算是领教了,果然是名不虚传。受争议这个词的最高境界是让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有不同看法,吓得我差点以为自己精神分裂。
        第一次看《英雄》是11,上高中。那个时候看电影看得是明星,看得是热闹,而且当时自认为看过好多武侠片,已经不再追求漫天飞舞加上各种爆炸的“神功武打”片了,以为自己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那个时候看《英雄》觉得莫名其妙,甄子丹装蛋、李连杰面瘫、梁朝伟摆POSS、张曼玉也不再好看,而且结构乱套,画面全是假的、剧情还非常扯淡。总而言之不知道张艺谋领着这些明星在干吗,拍写真还是练舞蹈?有事就说事,干什么大风刮得漫天沙子,绸子飞的漫天都是。最关键是宣传花了那么多钱,最后一看电影让人有点瞠目结舌,我当时看睡着了2次,醒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也许当时真的没看懂,一直有疑惑,所以决定又看一遍,时隔11年,自己见得多了,懂得多了,真正可以用“欣赏”二字去看一部“作品”的时候再去看《英雄》我突然以为自己精神分裂或者失忆了,看完以后发现这部电影惊着我了。
       《英雄》算是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影片,也是一部商业片,但是他的层次我觉得要远远高于商业片,我不太懂艺术,但是我会感觉出这部电影艺术感很浓郁,别拿这里的武打效果跟《叶问》去比,一个是苹果一个橘子,不是一种东西!作为一部电影,你要问为什么把剑往水里点都能飞那么高,你用物理公式去算,那完全没意思了。作者想让我们看的不是科学,是美感!
        说剧情,小时候没看懂是因为逻辑性思维不强,这样的反复对话,反复回忆反复猜想,才更能让人觉得结果很震撼。这四个高手都想杀秦王,如果直接就从他们小时候学武开始,彼此各种爱恨情仇,最后一起去刺秦然后都死了,这样有意思吗?如果四个剑客同仇敌忾,最后秦王被杀了,你吐不吐?如果最后大家都让秦王的三千铁甲乱刃分尸,你会震撼吗?相信也不会,这里面有爱情,有友情,还有英雄气,英雄为报仇不怕死,这都有,但是这里所说的主题却不是这些,说的是明明知道秦王是暴君,明明十步一杀轻松刺秦,但是为了将来的天下统一、和平,而改变初衷抛弃国仇家恨甘愿赴死,这样说你会震撼吗?反正我是震撼了。
       再说演员,你会看出长空的仗义、残剑的胸怀、飞雪的嫉恶如仇、无名的勇武和果敢,每个人都是鲜明的都是活的。残剑和飞雪的爱情也是至死不渝的,这都表现出来了。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刚开始无名说的故事中,演员都表情木讷,台词无理惜字如金,特别是残剑和飞雪,服装、造型和化妆上都比较夸张,背景华丽飘渺;而秦王猜测的故事中演员台词多了起来,人物有了点性格特点,服装造型化妆都没那么夸张了,背景柔美了很多;而最后无名说出真相的时候,表现的是人物表情丰富真实,台词接近现实,语气平白,服装素雅,基本都是素颜,背景也自然很多。这是因为第一个阶段完全是假的,是无名编出来的故事,所以很夸张。第二阶段,秦王用自己见到的而联想出来的的,半真半假,贴近了现实。而最后一阶段就是真实的,仿佛从传说中走到了现实,所以人也更生动,各方面也都现实。我觉得要有层次的去看,而不是一把抓从头看到尾一头雾水。
        这是我的理解,用我现在的理解再去看《英雄》觉得非常好。背景故事好,结局很震撼;演员演得好,该夸张的夸张,该真实的真实,该造型的时候造型,改丰富的时候丰富;艺术效果好,无论是故事还是现实,无论是华丽还淡雅还是真实,都能让人看出美来。特技效果好,故事衔接也好,英雄主义、爱情、胸怀都有表达而且表达的都很好。不能说十全十美,但我觉得十全九美没的说。用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的美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拍出来的电影,你要是非跟哪个国外著名影片往一起靠、一起比那我觉就没意思了。
        都说《夜宴》是冯小刚最次的一部电影,但是冯小刚坚持说自己这部《夜宴》是电影美学中的一个巅峰。一部电影,如同一幅画,作者有作者的意思,但看画人有看画人的感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好你别骂我,你说不好我也不管你。我说的是我的理解,理解我的人希望能给你们点灵感,也同样想分享你们的感悟。

     4 ) 张艺谋《英雄》批判

    《英雄》(中国/2004年)
    导演:张艺谋
    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陈道明
    出品:新画面


    很少有一部华语电影,能够像张艺谋的《英雄》这样,在它的筹备制作期间,就吸引了如此广泛密切的关注。然而,这样的作品是否就必定意味着精彩、美妙等一切罕见的品质呢?答案显然是未必的。在《英雄》公映前夕,一本自命为“中国第一”的电影期刊刊登了有关《英雄》的十余页的专题特写,充满着以古龙、琼瑶加汪国真的文字风格混杂在一起的纷乱眩目的空话,词藻华丽但意义空洞。不过,事实证明,这种浮华和其书写对象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
    在《英雄》之前,中国古典武侠题材电影在全球的最佳表现,由李安的《卧虎藏龙》创下。张艺谋的紧随其后,很难说没有一点凑热闹的意图。《英雄》问世之后,曾有说法预测它将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卧虎藏龙》更大的轰动,并同样积极参加了美国金球、金像两奖的竞逐。但是,这种论调过于乐观了,抑或本来就意在炒作。《卧虎藏龙》在北美的空前成绩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最主要的归功于导演李安多年来积累的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功力。美国人能够看懂的是刁蛮的玉蛟龙任性的反抗心态(六十年代以来的女权和青年运动背景)、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内心感情“卧虎藏龙”(宗教、伦理背景和全球首屈一指的心理分析学普及程度)、以虚/盈或空/满等对立名词所折射出的东方哲学玄机(中国古老哲学和文化在外国知识阶层中的影响力)……这诸般特点融合在一起,才是《卧虎藏龙》走红的内在肇因。如果单纯依靠中国武术的动作噱头和吊钢丝飞行的奇观,实在不足以实现奖项与票房的双丰收。反观《英雄》,老美观众能理解(甚至引起“美丽”的误解也好)的因素在哪里?迄今为此,张艺谋的长处在于他曾经对几个欧洲影展投其所好的精明揣摩,他的声誉也来源于此,但他在世界电影头号重镇的北美向来业绩不佳,奖项虽有提名却始终未受青睐,票房甚至难破百万美元。本来,这些虚幻的“标准”不应用来衡量一部严肃的艺术作品,但既然《英雄》主创们一再流露出很看重的态度,我们也只好勉为其难:《英雄》凭借武侠片的流行特征和动作演员的号召力,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但要想达到并超越《卧虎藏龙》的高度-------不可能。
    如果《英雄》仅仅为了名利收益而拍,我们仍必须承认,张艺谋及其团队的表现是成功的。但是,张艺谋在各种接受访问的场合,也不断谈及《英雄》的思想境界。那么,这部中国大陆电影史上划时代性的“大片”《英雄》,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张艺谋是个天才,不只是在电影艺术领域,而且因他出众的投机本领。尽管他表示出对武侠片的向往已久,但从《英雄》的班底、运作等角度来看,难免较劲或赶潮流之嫌。事实上,投机就是张艺谋多年来的成功特点。他能通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来投西方视角之所好,亦能在适当时期以《秋菊打官司》博得官方话语的赞同。观察他的创作历程,他总是能敏锐把握身外的“大势”走向和需求,这使他在第五代导演,甚至在整个中国文艺界都能长久保持站在潮头的显著位置。然而,这是一位匠人的小聪明,农民的狡黠。仅仅因为他选择已经在中国影坛成为“烂馍”的刺秦题材,就足以表明他的艺术独创精神的枯竭和一种流露着骄矜的懒惰。
    十多年来,刺杀秦始皇的历史事件受到了中国影视界、确切地说是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群体非同寻常的瞩目,周晓文、陈凯歌、张艺谋先后以此为题材拍摄了自己的电影,也提出了个人对历史的不同想象与解读。尽管这些影片呈现出多种面目,但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具有共同性的线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中曾多次出现的霸道统治者的代表形象,这类帝王的特征是不容违逆的独断专制、挥斥方遒的战略手笔加上不管功成万骨枯的铁血意志,他们一方面创下一时无两的辉煌霸业,另一方面则留给后人无尽的毁誉争议。第五代导演之所以对秦始皇的故事高度热衷,首先在于他们几乎整个青春时代都生活在一位秦始皇式人物的阴影笼罩之下,这位霸者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成长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这样的联系并非捕风捉影,事实上,张艺谋《英雄》的主题歌第一句就是“在很久或不久以前”,言下之意相当明显。
    刺杀秦始皇的题材,其核心有两个:一是如何塑造秦始皇的形象;二是如何评判刺秦的行为。在中国传统历史观中,这两个问题早有主流的解答。后世说秦,往往是“暴秦”,拒绝接受秦的统治也是“义不帝秦”。秦之暴虐,不但是令民不聊生,二世即亡;也指其统一过程中行事凶残狠辣。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长平之战。赵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军力强盛,更连出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而秦一国之力终究和六国相比处于劣势,为此秦抓住长平之胜,一举坑杀赵卒四十万,令敌国元气不可恢复。这种大规模的杀俘事件开中国历史恶性虐杀之先河,秦之不择手段亦昭然天下。因此,秦始皇虽然建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但永难摆脱暴君的形象。而关于刺秦,最经典的历史叙述来自太史公的《史记》,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相当重要的“侠”、“义”等价值观的最重要阐释之一。
    然而,在这几位当代导演的作品中,他们对秦始皇和刺秦自有他们的观点。
    以秦始皇为例,第五代(不能忽视年龄上稍小、但和第五代合作频繁的、把领袖画像挂在办公室、曾扮演过秦始皇的姜文)的作品中对领袖人物的描摹尤为值得认真分析,遗憾的是,迄今尚未看到严肃的整体性探讨。第五代在这一点上,由成长历程中造成的集体的心理阴影,于他们的影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意识流露。
    第五代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造神运动从兴起到极盛又到破灭的全部过程。他们对领袖的魅力有印象深刻的切身感受,对领袖的威力有任其摆布的由衷敬畏,对领袖的权力有既恨且羡的复杂情感。此一领袖人物的言行思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自身的人格与思维构造。这位领袖人物有霸气,有匪气,有狂气,甚至有他自称的“猴气”,同时也有某种阴柔气。最复杂的是,他变化多端,喜怒无定,翻云覆雨,心意难测。第五代对领袖,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因青少年受到的磨难,令他们在口头上有不满、有反思、有批判,但在骨子里,领袖的气势、声名和操纵无数人命运的力量,又令他们充满艳羡,当他们有了权力,哪怕是导演的权力,也会展示出与领袖相近的气质。有时,他们会抓住其“匪气”和“猴气”,加以挖苦贬低,最典型的是陈凯歌的《荆牁刺秦王》中丑角般的赢政;有时,他们又会表现出对“霸气”、“狂气”的推崇、赞赏以及效仿的冲动。迄今为止,第五代的作品没法直接涉及那位领袖的题材,因此频频以化身秦王的方式来绕着弯子说话,乃至在其它权力人物的塑造时,也不自觉地“代入”。在《荆牁刺秦王》中,燕太子丹挥刀将一名部下砍翻,仅仅因其说了句劝阻的话。这种对下属性命的漠视,随意生杀与夺,也折射出领袖风格对第五代造成的人性认识误区。
    第五代对领袖的暧昧心态,进一步渗透于他们嬗改后的刺秦故事。荆轲的刺杀行动被后人赋予的侠义色彩,是因为他既受太子丹之托而带有政治动机,也不排除个人拼死一搏以拯天下的责任感使然。侠为何物?除了以武犯禁,更代表了一种个体对强势压迫的反抗,象征着一个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生命力。但是,在周晓文与陈凯歌的电影中,荆轲或高渐离的行刺已经被荒诞化了,到了张艺谋的《英雄》,刺杀竟然没有发生!不管是谁刺秦,都应该是一个反抗的故事,而电影一部又一部,反抗的精神内核被抽离得越来越少,直至张艺谋这里,反抗反倒成了反动。
    张艺谋的不少作品都围绕着“反抗”的命题,从《菊豆》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在《秋菊打官司》里,“反抗”已在结局里背上了道德歉疚的包袱。张艺谋式的“反抗”,是注定无望的,图有其表的,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但是,《英雄》连反抗的合理性也做出了明确的否定,或许亦是张艺谋思想的发展必然。这样的精神境界,使得张艺谋的刺秦只有武,没有侠,称之为武侠片,是对真正的中国传统侠精神的轻辱。
    张艺谋曾表示,作为中国导演,拍摄武侠片是早有的梦想。这并不奇怪,但武的设计,只要有专业人士便不难解决;侠的概念,却不能不加以解析。侠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形象出现,起自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他们的最大特征,莫过于以民间身份和个人能力,表达对举凡官府、豪门、巨富等强势力量的反抗。“侠以武犯禁”,执政者对于这种不驯从的反抗者,除了以武力镇压之外,另一个可能就是用“义”的说辞来进行招安,使其成为帮手或工具。因此,在一些武侠题材文艺作品里,侠站在了他本应颠覆抗击的一方,并为之维护效力,最典型的莫过于小说《三侠五义》。这种官方立场对武侠文化的干涉和改造,当代并不少见。(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在政治背景特殊的香港,才能较多地看到具备“侠”的原初反抗力量的故事。)比如已故武侠片大师胡金铨,他的《大醉侠》等作品直接以官差为侠,剿匪平叛,除恶济善。在《龙门客栈》等影片中,他也强调忠臣虽然一时落难,最终必胜奸臣,这显然是当时台湾的主流政治话语的变相体现。而在张艺谋这里,刺秦成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同样和当代中国大陆语境暗中符合:为了一个“正确的”堂皇的宏大理念,个人小我应该与威权媾和,甚至做出让步与牺牲。
    《英雄》中的宏大理念,就是张艺谋让梁朝伟在临死前写下的“天下”两字。这两个字,令李连杰主动放弃了刺杀计划,而刺秦故事原有的核心也遭到完全地摘除和偷换。千古之下,刺秦最感染人的悲壮感,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张艺谋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英雄》的刺秦里有这样的场景:代表赵国的复仇刺客要杀秦王时,秦王讲出了“等寡人用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寡人能让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的胡言乱语,而刺客们竟对此逐渐信服,背弃了自己的理想。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清楚,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灿烂年代,而秦平灭六国,让更多的老百姓失去了好日子,这才骤然败亡。张艺谋的常识水准不至于差到这般地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历史观有重大的偏差。作为早年思想定型于一个特殊年代的张艺谋们,对宏大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喜好认同。在《英雄》里,这个宏大概念就是秦王的终极追求:“天下”。按照张艺谋的说法,秦的统一以后,就“没有了六国和秦,没有了六国和秦的仇恨”,这种话语和过去年代里的某种口号何其相似。面对秦发起兼并战争的血腥,他还让秦王反问:“这一切难道都是寡人的错么?”那么,到底是谁的错?以张艺谋的理论,或可说所有的仇杀征战都是“历史”的错。加缪早就发现了这种说法的吊诡------“个人无罪而历史有罪”,所以个人可以不计较手段、不负担责任、不需要反省,而这也正是在张艺谋前后的文革一代人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症结:他们将自己完全打扮为受害者,将应有的愧疚忏悔统统推给了一个宏大而虚无的替罪羊------“历史”。(注①)
    张艺谋的宏大癖好不仅体现于其历史观,也支配了其美学观。《英雄》、以及此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都为制造华美、瑰丽、浩大的影响而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人力物力和财力。他的色彩和景象运用,决不只是偏爱乡土式的大红大绿与喧嚣热闹,而是一以贯之地为他的“宏大即美”观念服务,具有强烈的暴力灌输性,令人想起里芬斯塔尔展现纳粹美学的影片。说来也不稀奇,张艺谋的美学观形成所处的时代,本来就和纳粹时期存在多重相似。
    《英雄》这部影片,对张艺谋来说的一个特殊意义,应是前所未有地剖白了他的精神世界中属于那个非理性时期的厚重积淀。放大地说,一个个新版的刺秦故事,也揭示了其他创作者类似的境况。而这种畸形现象在今天依旧大行其道并把持主流话语的最根本原因,或许是那个时期从来都没有受到过应有的深入清算与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讲,或可严厉地说:三十年了,一切还没有结束。


    注①在此或有必要提及一部香港“娱乐”电影,即成龙巅峰期的《A计划续集》。当革命党人劝说香港警察马如龙加入他们反对清廷的阵营时,马如龙的答复是回绝,因为“我不敢保证让成千上万的人抛头颅洒热血,最后换来的是什么”。这种境界与张艺谋的“天下观”相比,何止云泥之别。

     5 ) 颠倒黑白的《英雄》

    《英雄》上映的年代,笔者还是一个不经事的中二少年,对世界的理解极其有限,世界观也尚不稳固,极其脆弱。恰逢其时,中国电影因为《英雄》而声名鹊起,使我们这些从小看港片长大的少年第一次知道,原来内地也有武侠大片。街头巷尾,无人不谈论《英雄》,皆交口称赞,真正的大片。那时我们又不看报纸,不知道精英界对这部电影的实际评价。再加上,那时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公然议论,说《英雄》没能拿到奥斯卡是最大的遗憾,言下之意是完全有资格拿到奥斯卡的。在这样的风评环境下,《英雄》在一个少年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有一天,这个少年终于拿到了这部电影的影碟,小心翼翼地放进影碟机,看到那些飘逸飞舞的画面,内心的震撼无法言表。他心里想,原来这就是大片啊。当电影的最后,“天下”两个字浮现在沙面上,一种世界观的冲击。原来秦始皇是好人啊,不是课本上所说的焚书坑儒的暴君啊。少年的心,容易被一种说法说服,也很容易被另一种看似完全相反的说法说服。 那时候,少年就跟随了周围人的看法,也赞同《英雄》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好电影。在之后的岁月里,少年多次重看这部给他带来视觉和看法双重冲击的电影,想要一再重温那最初的震撼。然而可惜的是,在时间变化之中,少年也在变化,他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变化,最后他对《英雄》这部电影的观感也在变化,从最开始的叹服,到渐渐的怀疑,以至到现在站在了完全的对立面。 他刚开始以为很理解《英雄》这个片名的意思,后来就很困惑了,他照着叙述逻辑去思考,讲述英雄的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反派,不管这个反派是人还是非人为的灾难,总要有一个反抗的对象,不然英雄怎么成为英雄呢?可是反观《英雄》这部电影,神奇的没有反派,人人都是英雄,不管是为刺青而献身的长空,还是刺秦的无名,以及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残剑,甚至连发动战争的秦王,都是英雄。影片价值逻辑的吊诡简直让人直冒冷汗,而且能轻易地让思想单纯的人就接受了。为了天下和平,果然还是不要反抗了,就让秦王了一统天下吧。还在图谋复仇的飞雪就是不懂事,秦王为了天下苍生,不辞辛劳地打仗,你还要去找人家复仇,太不顾大局了。还有那些反抗的刁民们,居然还要反抗,完全不体谅秦王的苦心,人家是为了你们好才来打你的,是为了你们将来过上好日子才杀你们的家人的。 由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已经成为历史,人们不自觉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艺术的手法,修辞的美化,不少人真的就认同《英雄》是再宣传和平,表达了良好的价值观,甚至想要把这价值观进行国际输出,而完全不自觉这价值观是多么奇葩,多么危险,多么不堪入目。 前面的话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我相信仍然许多人不会赞同,只会认为笔者只是在耍嘴皮子,唱反调,那我们就用《英雄》这部电影的价值逻辑,讲述同样的历史故事,看看是否同样可以接受。 某一年,蒙古人来了。蒙古人说,我们是为了天下和平,你们不要做无谓的反抗了,乖乖给我征服吧。然而某些刁民不服,非要反抗,造成了天下生灵涂炭。结果无奈蒙古人掌握了真理,因为他们是为了天下苍生嘛,是心怀天下的大英雄,屠杀了反抗者。这些反抗者不以大局为重,不是英雄。 又某一年,满人来了。满人说,我们为了天下和平,要来征服你们了,你们要乖乖听话,不要反抗。无奈还是有人不以大局为重,搞得生灵涂炭。所幸满人掌握了真理,他们心怀天下,大人不计小人过,还是顺利地维护了天下和平,成就一代英雄,然后才有那些阿拉伯数字阿哥的故事,至今抚慰着无数人的心灵。 这些事情当然已经是历史,不可更改的事实,甚至也有了部分理所当然的印象,讲起来许多人仍然会无动于衷,不能动摇《英雄》在他们心目中崇高的地位。那么,只好这样了…… 又某一年,日本人来了。日本人比之前的征服者更有诚意,拿着东亚共荣圈的蓝图而来,为了天下苍生,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共同繁荣,让他们来帮助你们,你们啥也不用管,只须乖乖听话就好了。安照《英雄》的逻辑,你们不是应该为了不生灵涂炭,为了天下和平,早早投降不就好了,那样不就成为残剑那样的大英雄了吗?而日本天皇不就成为又一个秦始皇了吗?不也是英雄吗?可你们为什么要反抗呢! 不仅反抗,而且直到今天还恨日本军国主义呢。谁现在能理直气壮地说,日本军国主义者是英雄呢?日本军国主义和秦王的铁蹄王师有什么不同?秦王认为天下应该统一,于是他就灭了六国;日本军国主义认为东亚应该统一,于是他们就发动战争。不同的只是一个成功了,一个没有成功。难道就能够因为如此,而把那些残酷的战争行为归为正义吗?假如日本人真的完全奴役了这个国家,就像之前的蒙古人、满人一样,你就能称赞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为正义的吗? 秦始皇统一天下,固然成就了今日中国的基础,但并不能改变他残暴邪恶的本质,所以百姓迅速地推翻了他。难道你还要说,反抗的百姓是邪恶,以和平的名义实行暴政的秦王或者秦二世是英雄,这是完全的颠倒是非。你把这样的丑恶历史,美化包装,还想要输出到西方,无异于让他们看到一个被美化的法西斯的故事,发动战争的希特勒倒成了英雄。假如法西斯胜利了,他们倒很可能拍一个相似的故事。就一部包裹着如此险恶价值观的,还想要获得奥斯卡的认可,假如真的成功了,那才是真正的噩梦。 许多人沉醉于电影的艺术效果,画面固然美,动作固然飘逸,但如同法西斯也用瓦格纳包装,就认同法西斯也是正义的。 现如今,国师导演又拍了国际巨片《长城》,又一次歪曲历史,颠倒是非。长城是干什么的,难道还是个未解之谜吗?丝毫不顾事实,强行设定,意淫高潮,就这尿性还想输出国际,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国师导演永远不会拿奥斯卡,因为奥斯卡是狭隘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评判,而国师导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导演,这样的导演是完全不需要西方反动势力的肯定的。所以媒体界们为了政治正确,以后不要再说国师导演又又又要冲击奥斯卡了,国师导演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是不屑于拿那些落后国家的奖的。

    2021年6月

    这么多年过去了,因为过去自己的表达力不足,一些观点没有很直观的表达出来。

    现在我统一回答一下,我发现所有反对我看法的人,都是基于现在的立场,去认可秦始皇的功绩。

    这没有问题,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你怎么去颂扬秦始皇都可以。

    但是,你不可以穿越时空,去替代当时死于秦始皇铁蹄下的受害者回答,代替他们去原谅施暴者,还指责他们没有大局观。

    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总是会有牺牲者,但是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去否定牺牲者的苦难,这非常令人恶心。

    有许多人心思单纯,喜欢接受简单明快的观点,信奉这世上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手握真理就可以横扫一切。

    可是只要你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就知道历史从来都是复杂且沉重的,历史中应该重视的教训,远远多于颂扬。

     6 ) 20年后,重看《英雄》

    文|梅雪风 (首发于《正点观影》)

    在《英雄》上映时,很多人非常武断地将分析的视角框定在它的价值观上,最终你能看到的,是壮阔却又单调的批判浪潮,充满着某种刻板的政治正确的傲慢。可能也正是这种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的诛心杀伐,让这部影片的风评在若干年后,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无论是以往的过于严苛的口诛笔伐,还是现在的口碑回温,都是同一审美上的来回拉锯,而对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却少有涉及。

    简单来说,即使到现在,《英雄》仍然是张艺谋美学上最为分裂和混乱的作品。

    这种分裂来源于张艺谋对于“酷”以及“礼仪”的误读。

    从影片的语言风格上,我们就能看出张艺谋对于酷的追寻。

    影片通片充斥的是那种古龙似的语言,那是一种把每一句话都要当成一句话来使用的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机锋,对话从某种程度就像一场文斗,里面没有多余的废话,讲究一剑封喉的快感,和剑走偏锋的机巧,以及峰回路转的惊奇。

    这种语言剔掉了所有生活本质的芜杂和毛刺,去除了惯常人有的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呈现出一种简洁、清癯的美感。

    这种语言本质上也就是去除了煽情,它要用冷峻、冷酷的语调来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它将生死日常化,又将日常仪式化,制造出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

    在这一点上,张艺谋还是完成了对古龙的临摹,我们基本看不出影片主人公无名的心理变化,他始终语调如一地去刺杀去赴死,如同一块岩石。但张艺谋忘了,这种古龙式的风格,并非只是人物的语言方式,它涉及到人物的世界观,剧情的推进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形式。它们需要这些东西的高度匹配。

    简单举个例子, 古龙的打斗场面,往往是他人没动,对方已经倒在了地上。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表现的是高手,高手之间的决斗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如果这两个人,如同两头发情的公牛般打斗半天,古龙所营造的奇诡孤傲而又潇洒的境界也就荡然无存。所以古龙的世界里,往往很少有招数,因为一旦两个人开始数十招的套招,这两人就无可避免地与那些街头杂耍街头卖艺成为同类。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能理解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部显然也在向古龙致敬的武侠片处理动作场面的方法。在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打斗都是被王家卫的高速抽格的方法加工过的,呈现出一种模糊而又凌厉的效果。

    王家卫用模糊掉它的方式,来保持影片的空灵。

    而反观张艺谋,根本没有理解古龙“省略”的妙处。在影片中有一段无名和长空两人意念比武的场面,这么古龙化的场景,他居然把它实拍出来了。

    这一实拍,其实也就让那剧本那一点玄妙的趣味荡然无存了。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不止让张艺谋离古龙很远,也与他所追求的酷离题万里。

    除了影片的台词,影片其余的部分,如同琼瑶附体,是成吨的形容词无差别也无目的的随意投掷。

    它们体现在影片动作场面中那些不厌其烦的慢镜头,体现在影片中无处在不地的煽情音乐,体现在影片无数次对于悲壮的不知节制的渲染上。

    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张艺谋他们学着古龙写了个剧本,然后要演员们向像古龙的小说一样讲究节制,然后自己像个要死要活的琼瑶一样动容地拍起来。

    这种不知节制,让张艺谋试图拍出先秦时代中国人的风骨也成了个笑话。

    在鲁迅的《铸剑》中,眉间尺二话没说将自己的头颅割下来送给黑衣人,这是真正的先秦风骨。它的凛冽之处在于,它的发生并没有预兆, 文章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冷静地把它写了下来。这件事的骇异,与写作者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照之中,让你生出一种森然的敬意。这种骨子里的热血,却又不以这种热血为意的平常,就是先秦人风骨的精髓。

    而在张艺谋的处理中,比如最后无名的死亡,镜头无数次的切换,他像一个荣归的英雄般死去。这种大办丧事的处理方式,将影片本身的悲壮消弥于无形。真正的猛士,不需要世俗的那种夸张的处理,任何夸张,都是歪曲,任何以头抢地的恶俗,都是亵渎。

    简而言之,一直无所不用其极地向观众骚首弄姿,这一点都不酷,真正的酷,是当这一切都是常事,任它就这样发生。

    张艺谋特别不擅于表现酷就是这个原因,无论是《英雄》,还是他最近的《狙击手》都是这样。当牺牲发生时,他总是忘了影片整体的冷峻基调,而是像民间的白事一样马上唢呐齐飞地大操大办起来,将一种庄严,瞬间化为一种滥情的揽客手段。

    从这一点来说,现在新晋的武侠片导演徐皓峰做得就好多了。

    所谓的酷,所谓的规矩,所有的礼义,说到底,就是一种节制。对自我的欲望的节制,对讨好别人的节制,对迎合自我的节制。不放大的自己的苦难,更不可能以苦难作为由头,所以他的戏里,所有的人都是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他们也不可能将自身的技艺作奇技淫巧式的卖弄,所以你在他的电影里,看到的功夫都是在人体极限内的日常动作。而徐皓峰,也知道任何滥情,其实都是对这种节制的羞辱,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冷调的冷感,极简主义,才是表现这一切的最佳手段。

    张艺谋擅长表现的是压迫,这种压迫让人性产生的扭曲,以及这种压迫所导致的让人瞠目的暴力。而酷,本质上却是一个自由人面对这个世俗世界的不屑一顾。前者会导致强烈,所以无论《红高梁》还是《影》,你都能从中看出一种从人与兽结合处迸发出的伟力。而后者,却需要的是一种平常心,一种不想去取悦别人的从容,一种并不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矜持自守。

     短评

    在片里位置很固定的陈道明说,《英雄》是著名导演对我的一种考验。我希望这种考验以后最好别有。

    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较差
  • 如果导演不是国师,这片子在豆瓣至少8分以上。

    14分钟前
  • 希尔德
  • 力荐
  • 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从此,国产商业大片在中国的电影土地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8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 2星—3星—4星-百看不厌

    2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 老谋子学王家卫不成功之作,但这部片子在欧美的影响相当深远。分叙的主题感和武打设计部分不错,值得一提的是画面、音效、色彩等,在国外常常被拿来当作家庭影院的试机片。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 秦地飞雪,夜挂如月。一曲长天,霜冷残剑。干戈无名,狐悲秦王。

    29分钟前
  • 長閑
  • 推荐
  • 至少是中国影史的里程碑,把《东邪西毒》和《卧虎藏龙》学了个遍,可惜色彩再浓烈,情感却不足以打动人,即使是同一拨演员,表现亦是天差地别;不断反转地转述故事,除了推进剧情功能外,编剧是有点野心的,不过台词仍是蠢;特效和大场面,与其后来的作品,几乎就是各种翻版。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 无论有多少人骂,但是《英雄》是让我真正开始喜欢电影的一部影片,是一种启蒙,从喜欢到狂热,一遍又一遍,台词滚瓜烂熟,记得第一遍看的时候,生怕错过一个镜头,这种感觉,之后再也没有了。

    33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 没有感情的电影,怎么能打动人呢

    36分钟前
  • 小熊熊熊啊
  • 还行
  • 搞什么搞,想打想搞霸权就搞,还给自己找借口,一副“其实我是为了天下百姓才发动战争你们都不懂我的心”的狗屁表情,陈凯歌你真是为了秦始皇煞费苦心啊

    41分钟前
  • 推荐
  • 我认为是被严重低估的片 天下与侠这样抽象的大概念 在电影中也用象征性与概括性的大概念来描述 同时也将情感与行为简单化 整个故事建立在这个逻辑上 在我看来是非常妙的

    43分钟前
  • 大怪
  • 力荐
  • 片子本身还行 但影响太坏……

    48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还行
  • 看过“十面埋伏”和“无极”后,调高评级

    51分钟前
  • 犀牛
  • 还行
  • 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堪称绝唱。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这片拥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一定位置,但是作为武侠电影,不能没有灵魂...

    5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 其实没那么差的,只是他出现在一个基本没什么烂片的时代,那时候虽然我天朝的票房还未爆发,但观众的底线还很高,如果放在被大大大烂片虐惯了的今天估计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60分钟前
  • 大耳朵图图_
  • 推荐
  •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至少视觉上是过关的

    1小时前
  • 徐小花
  • 推荐
  • 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每次看到有人骂就想站出来为它说话.

    1小时前
  • 寂地
  • 力荐
  • 不比无极夜宴好多了嘛

    1小时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 我觉得要是把张艺谋的名字换成一个老外的名字,估计这电影能拿满分了。然后一群人又在叫:这电影真是神作,中国就是出不了这种导演。【看透

    1小时前
  • 晏己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