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是十分可爱的一部作品,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下状态的记录。也可以看作是导演在这个时间点下的真实状态和一些思考。
非要做阅读理解的话,还是可以解读下的。
父母作为后疫情时代的新艺术形态下的创作者们,在疫情到来,只能待在家中的状态下,首先是处于隐秘的焦躁当中。但他们依旧固守着自己的创作习惯,十分努力的利用现有的条件,连线也好,网路电话也好,母亲寻找各种新出路,父亲则一遍遍坚持,看似平静无波按部就班行驶的家庭列车由率真的小女儿首先抛出新的路线。
小女儿想逃作业,不想上网课,无所事事,在观察了许久父母的举动和状态之后,她意外接触到了摩托快递送来的父亲的书。《等待戈多》的故事让她开始了奇思幻想,并注意到了满月下奇幻的景色,她开始希望获得一台望远镜,用以观察月亮。而不断上涨的望远镜价格,也让她偷偷倒卖家中物品的频率越来越高,最后事情暴露,成为了家庭状态的转折点。
其中有不少笑点都集中在小女儿身上,偷偷倒卖和最后的明码标价介绍让人看到了这一家的可爱和戏剧性。小女儿灵魂出窍的梦境,对于防疫人员的幻想,都表现出了一个孩子的纯粹。
当父母困囿于疫情状态下再起不能的事业,受阻的创作,陷入停滞的艺术生命时,小女儿却一丝不苟的筹谋着用一台天文望远镜兴奋地观察月亮,最终靠自己达到了目标,看到了最壮丽无瑕的景色。她对自己的目标的追求,无疑是纯粹而浪漫的,仿佛当场给父母提了个醒:疫情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该何去何从?与其无奈绝望,不如化繁为简,抛却一切,追求当下,保持真我。
电影中,夫妻浴室聊天揭露了主旨,也是导演抛出的想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而当摩托小哥到来,父亲拆下墙上的显示屏决定卖掉的时候,问题似乎已经迎刃而解。这对可爱的夫妇在小女儿的带领下将家中繁琐的各种物品一一售卖,最后买下摩托,运动服和头盔,换取封闭下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
电影中观察月亮此处致敬的乔治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也有表现出小女儿想象力的丰富,和追求创造力的热忱浪漫。总体上是非常无奈却又惹人一笑的,疫情状态下的迷茫焦虑的真实写照。
抛开阅读理解,我更愿意不去对这部作品阅读理解,因为它本身就该是轻松简单得才对。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再隔离下去,我就要疯了,你瞧,我已经疯了。
经历过22年的上海之春后,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做好被沉痛一击的心理准备了,也正因如此收获了意外惊喜。
叙述中的随意性使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荒谬,当影片中天文望远镜的价格和父母的精神状态一同在隐秘中走向高潮,他们才后知后觉女儿已经卖掉了家里许多重要的东西。你以为这摇摇欲坠的生活马上就要崩坏,大战一触即发,父亲却轻轻松松拆下了墙上的显示屏。
《等待戈多》贯穿了整个片子,也许是想要表达这个家庭也面临着类似于戏剧中的人物的处境,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时代,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机械与重复中单调的活着,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他们也在等待着某种改变或者启示,就像等待戈多一样。
音乐也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元素,它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也起到了对比和转折的作用。疫情管控时期父母不得不开始线上办公时,那首《我想要飞》(Quiero Volar),表达了对于某些限制下无法自由创作和表达的不满和渴望。而在他们卖掉家里所有东西当起了快递员时,又唱起了同样的歌曲,但这次却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的心情。
片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其在无奈和绝望中硬撑,不如彻底放手换条路走。
这种荒诞与现实的缠绕是有意为之的,他们用戏谑的口吻对每一个在生活中被搞得晕头转向的人的温和嘲讽,而你并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卸下防备,笑着加入了最后的狂欢。
这是阿根廷的一部疫情期间监禁的电影,非常有趣,同时也非常严肃。有一个明智、有特权的叙述者:他们十岁的女儿Cleo。父母苦苦找事做,女儿则为了得到买望远镜的钱做的天马行空。她把一切可以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但物价一直的长。最后把价格提高,才买到了望远镜。之后他父母发现了她的所作所为,也学了起来。最后她们家什么都没了。虽然疫情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改变不了人们的感情。
蛮灵巧 源于艺术家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某种东西的废墟上 疫情让那些徒劳的 无聊的时间被延展 可生命依然往前走 我们等不到戈多 所以干脆和生活打一仗 给家中商品和人定价的过程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重新审视 对外物断舍离 创造 建构 直到能见到月亮 而在那之前 来自tom waits的 “you got to hold on” 一个光明的结尾
#金鸡国际影展 难得有一部纯疫情题材的电影。疫情之下的生活本身就无聊,以这个为主题写剧本可想而知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所以整部片子的节奏都如上网课般,让人忍不住走神。《等待戈多》串起了全过程,小女孩和快递小哥成为了等待者,而戈多,就是那个看似永远不会到来的疫情结束之日。小女孩对月亮的幻想引用并致敬了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之后小女孩被陌生白衣男子淋热水那段她穿着《捉鬼敢死队》的衣服,貌似也是另类的暗喻。喜剧元素多但不出彩,小女孩和电脑对话那段是巅峰。小女孩枪杀妈妈那段,妈妈充分展现了其肢体语言的优势,说明疫情已经戏剧性地造成了众多人的精神死亡。疫情之下,全家人反而断舍离似的卖掉了几乎所有的东西,旧物换新物,不知是否想说明要用全新的心态面对既已造成的伤痛。
电影中艺术家庭的这对夫妇,也是影片双导演,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否也是夫妇?如果是,那么就是疫情初期全面隔离时,两人打造的一场“等待戈多”游戏。开始时玩得尽兴,自嘲和奚落完全融入到我们深切感知的生活中。但似乎它也只适合一个短片长度,拉长了容纳不下虚无,就让后面显得瞎胡闹了。
苦中作乐,有趣得很~疫情电影之另一种,对lock down-hold on以及物质与数字化关系的一点思考。在得到望远镜后开始内观于是得以远望,直至连望远镜也不再需要。赐我一个可以共读等待戈多的可爱摩托小哥吧!7/10
如果孩子必将担当起电影的主角,那是因为只有她能家中固定的藏品变为活动的影像,无论是疫情中疯狂的经济流通,还是将旧的艺术焕以新生,她将其纳入到世界的流动中。
不挪窝的日常冒险,美丽的肢体喜剧,苦乐非二元,琴键间的漩涡将平凡生活点石成金。迟迟不来的戈多不知在哪印着钞票,任凭洪水般的通货膨胀将家具冲进城市不知所踪,但那又如何,你看今晚的月还是一如往常地亮。
想做一个有仪式感的人,于是走出影院摘下口罩把它命名为我的疫情终点
补标
第七大陆 收藏癖不要看 现代主义不要看 do u think pandemic changed movies?do u think pandemic changed filmmaking?changed what?will u consider pandemic when u r planning now?
#金鸡北京展映# 适合电影院的片子,很有趣,笑声不断。后疫情时代的艺术从业者,该何去何从?艺术已死,抑或艺术无用?将实物变成一个个“数字”,又何尝不是一种终极的反抗——万物皆无用。从这个角度看,荒诞的结尾更加浪漫化了,更别说还有“永恒和月亮将永远属于我们”。追逐戏的动线设计真的绝了。
#NHIFF2022#Berlinale72 Forum 第一部潘佩罗小组作品。
#金鸡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从疫情时代的生活写实到思维发散后新的生活方式,整部电影较为准确地阐释了疫情居家对大众的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影响。当原本谋生的方式变得不可及,如何在这段日子生存下去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所以电影中所展现的变现方式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破局之道。
小作坊的创作产物,轻巧但更多的是无聊,有点意思,也有点没意思,就跟隔离生活一样。大概就是当迪士尼没有法务部吧。
3.5 真的是“万物标价格”了。跟我想的有点不太一样,可能期望有点高,前面挺长一段时间感觉有点混乱拖延重复?(这样的无聊也确是等待戈多式的煎熬)后边当然还是飞升起来,因为是Moguillansky,一定是要升华升华主旨,搞搞message的,就是没有little match girl那么connecting也没有gold bug那么工整和极具趣味。但放到小成本纯室内疫情电影的context里面来看,有几场的调度已经是惊为天人了可以说。
把无聊拍有趣这点实在深得安东尼奥尼真传,卢西亚娜·阿库纳就是莫吉兰斯基的莫妮卡·维蒂。但这部真正的特点还是极其充沛繁复躁动有层次有能量耳花缭乱的声音,还有鸡飞狗跳上下翻飞的景深+默片式调度。虽然是个喜剧,却又是一个严肃的思考:一切都因疫情加速数字化的今天,物质世界何去何从?
很喜欢,看似疯癫无厘头的奇思幻想,其实是对后疫情时代里荒诞残酷无情无序的当下最好的反击,片尾曲不断循环的hold on hold on又那么坚实温暖。南美真是魔幻超现实的鼻祖,当我们还在假大空的语言里不知归路,人家的词语已经摆脱了重力,飞向月球了。对生死都有一种彻底放开的浪漫。
疫情和喜剧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似乎必然会导向存在主义的命题。轻巧肯定是《中间时代》的优点,但也很容易让人不满足,总期待创作者再挖掘出一些东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彻底导向荒诞主义的结局。中段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接近于段子串联,不过也呈现出封闭生活的某种特点:碎片化,充斥着断裂点,在百无聊赖中,想要打破常规的欲望在滋生。
最佳疫情喜剧
82/100 #EFM# Yes Home Movie,本届柏林最好看幽默的电影之一,其实也在思考疫情后做艺术的意义,是否能够变现,物质与艺术的关系等等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