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对话尼克松

    剧情片美国2008

    主演:弗兰克·兰格拉  麦克·辛  山姆·洛克威尔  凯文·贝肯  马修·麦克费登  奥利弗·普莱特  丽贝卡·豪尔  托比·琼斯  安迪·米尔德  凯特·詹宁斯·格兰特  加布里埃尔·雅雷  吉姆·麦司奇门  帕蒂·麦克马科  杰弗里·布莱克  克林特·霍华德  

    导演:朗·霍华德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3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4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5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6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3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4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5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6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7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8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9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09 14:22

    详细剧情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歉。福斯特(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  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 Oliver Platt 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

     长篇影评

     1 ) 一场妙趣横生的“拳击赛”

    澳大利亚脱口秀红人福斯特与尼克松的对话分明是一场拳击赛,一方咄咄逼人的攻势让对手无力招架节节败退,另一方饱受欺凌后猛然觉醒奋起反击,比起赛场的肉搏,采访的双方更似两个武林高人在目光唇齿的焦距与口水间的内力比拼。能把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的扯淡拍的没一分钟冷场与沉闷,可见朗·霍华德深厚的导演功力真不是盖的。 按理说叱咤一时的尼克松怎么会接受一个外国娱乐节目主持人作为对手,而戴维也居然能萌生出这等牛逼想法?很有意思,因为采访不仅是可以给退位后郁郁寡欢的尼克松提供一个辩解平台,更因为尼克松了解到此计划可以直接赚取50万美金,讽刺于在谈条件的时候尼克松满脸严肃的问及助手:“可不可以加五万?”戴维注意到尼克松辞职演说时有四亿人在关注此事,想借此为踏脚板,在美洲大陆寻求事业的新突破口。故事的促发点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也可以看出一个伟人与凡人的相似点、对金钱和名利不停歇的渴望与获取。 然而老虎屁股摸不得,久经沙场的尼克松完全掌控了采访的主动权,整个谈话他避重就轻、剑走偏锋,侃侃而谈、从容叙述,可怜的戴维连发问的时机都没有,几个回合下来就同一个被击打的头破血流的溃败者。尼克松影片开始也彷佛一个落魄的拳手,和老年的洛奇一样只能在餐厅面对众人讲述着陈年往事,但是通过这次访谈,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戴维却在尼克松的讥讽与蔑视下,被这个在政治场上不择手段的巨人戏耍于手掌,那残存的自信与苦心经营的追求眼看要被捏的粉碎。 二.干酪汉堡与其说最后戴维把尼克松击败了,不如说尼克松自己把自己说服了,一则漫不经心的电话反而召唤起了戴维的小宇宙。撇开了亲人密友,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推心置腹,尼克松在了解戴维成长经历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人的一生,在卑微中自卑、在高贵时孤寂,电话两头的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深居于自己灵魂把种种人生的感叹糅杂在一起,自白的太过忘我,以至于事后都不记得是自己说的。戴维谎称不知道尼大爷在说什么,其实如拾真经般恍然大悟,那就是要去了解你的对手就需要站到对方的灵魂深处。干酪汉堡只是这次对话的引子,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干酪汉堡,只是时过境迁,变质的味道会将其侵蚀,尼克松的这块如他所言就变成了吃起来像塑料的夏威夷汉堡。 最后一场比赛前,尼克松收起笑脸甚至拒绝和戴维握手,渲染气氛的同时也证明了尼克松对对手的认同,尼克松的这种担忧得到的证实,纵使拿“婚前性行为”继续嘲弄戴维,但是比起接下来戴维暴风骤雨般直击对方心窝的发问显得微不足道了。尼克手足无措、猝不及防起来,结果一句:如果是总统干的就不算非法的事。让道出此言者自身都觉的荒谬。 高大的身躯再也裹不住尼克松的疲惫,无力摇起自己的手示意人群,不必再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摇旗呐喊,而是走到一位女士身边、抚摸着她怀里的一只小狗,让我想起《卡拉是条狗》的一句对白:也就能在狗身上找到点人样了。或许不是一种讽刺,是对一种辉煌到冷落的人生状态的关怀,到底是遗憾多一些、还是不甘多一些,这些味道交织起来的确困惑。 一步青云后的福斯特去看望尼克松,并送给他那双他一直嘲笑的鞋子,个人认为尼克松一直是喜欢这款鞋子的,只是出于性情的孤傲不加妥协、拒绝坦诚,就像对待他的人民那样。那么福斯特是出于洞察出尼克松的喜好呢?还是小人得志般的回送尼克松一个玩笑呢?尼克松在“干酪汉堡”中陷入了思索,可能那晚躲在电话后的阐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露,然而对于真诚,人总是那么的健忘。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其实核心是尼克松自己内心的搏击与拷问,福斯特只是在一旁下注的勇敢赌徒。 这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游戏任务是让总统认错,不见硝烟的对战中尽显机智,很好玩。话剧改变成电影保留戏剧感同时,更好的凸出人物内心的特写。饰演福斯特的麦克·辛(Michael Sheen)通过勉强的笑脸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更绝的是没有人怀疑弗兰克·兰格拉(Frank Langella)饰演的尼克松就是尼克松,失意、孤独、懊悔、憔悴似乎从来没有在荧幕如此生动过,举手投足间充斥着张力。朗·霍华德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部影片的精致与大气,在我看来它是轻松愉快的,但同时也对人世间利欲、荣耀、得利者、失意者的各色形态做了深刻的描写与探讨。 由于此片大有挖掘讨论价值,网上网友评论都异常精彩纷呈,我只从一个狭隘的角度窥探,视角短浅,希望大家指正讨论。

     2 ) 历史 迷人的历史

      我们怎样去面对历史是一个经就不衰的话题,去年看完《女王》之后我被震惊了。竟然有这样一批电影人可以以近十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蓝本,以现今依然处于政治高位的一大批政治人物为主角,拍摄一部传记题材却高潮迭起剧情不输于任何一部电影的影片。历史是讲述的历史,是众家之言,只有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客观观感来冷静地评述才能够不引起争议,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困难。从话剧本身剧本的着笔点来看,似乎编导力图透过丑闻外衣来窥探当事人真正的内心,从而书写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尼克松。历史就是历史,是由很多机缘巧合构成的,所以真相到底为何并不是唯一的追求。编剧也并没有试图将自己主要的精力花费在如何真实地还原历史,摩根在采访中也表示“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而这个人的自然属性又会制约他的社会属性。尼克松,是个政治家,可是他的消极、内向、多疑的性格就牵制了自己,所以才会有水门事件。而福斯特却是个天生的和别人交流的高手,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他。所以,在我看来,他做一个主持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也正是如此,大银幕版的《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注重点既不是追求历史真相,也不是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境,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深入体会这一历史事件下对话的双方。
      其次,从影片本身来看,还是保留了摩根编剧以往的风格与导演霍华德的执导功力。虽然编剧极力避免,但此片还是不可避免地算入了政治影片的行列,也正是因为此,本片仅仅只在美国地区上映。拍摄政治电影需要制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会使导演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一点上霍华德导演做的很好,影片从头到尾紧密地围绕着大卫·福斯特对尼克松进行的那场为期四天的访谈,几乎没有任何的冗余。
      再次,因为影片本身的访谈形式以及客观历史的存在,片中所有的台词内容都得照搬当年的对话原文,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编剧的发挥。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编剧的功力,故事的重心在不经意间被移放到了访谈之外,访谈前后对阵双方心里变化的加入与访谈本身相得益彰,从而全然起到了《女王》中行云流水的故事效果。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影片体裁和内容的限定,这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台词、谈话、独白以及人物内心交代,但一如《女王》故事的出彩,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丝毫的沉闷或者是乏味之感。其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这部影片就已经成功了。
      不论是出于对历史的沉迷,还是对影片本身的兴趣,它都值得我们关注。

     3 ) konw a 'famous' history fact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后,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第三任司法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影视作品
    1977年,根据《总统班底》一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在第4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共计四项大奖。向两位记者提供情报的人,代号为深喉,在2005年5月31日揭晓,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 Mark Felt)。

    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也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影射。


    More stories

      水门是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厦。1972年6月17日有五个人因潜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随后的调查表明,尼克松政府为破坏选举的进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闯入水门只是其中之一。结果导致政府的几个官员锒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出现的总统辞职。
      在5个人被捕后几天,前白宫助理小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总顾问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和窃听罪。
      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赛里卡主持审讯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认罪,另外2人由陪审团定罪。
      1973年3月23日宣判时赛里卡法官宣读了被告之一麦科德的来信。信中指控白宫至今仍在掩盖它与闯入水门的关系。麦科德还说白宫曾对7名被告施加压力,要他们认罪并保持缄默。在白宫显然有牵连的情况下,尼克松总统于1973年4月17日宣布他已开始一次新的调查。4月30日尼克松公开声明他对卷入此案的白宫工作人员的行动负有责任。他接受了顾问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的辞职,并宣布解除迪安的职务。然而尼克松一口咬定他对政治谍报活动以及掩盖错误的努力毫不知情。他选择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考克斯为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后来调察中心转向参议院,开始由该院总统竞选活动特别委员会(由参议员小欧文领导)举行由电视播放的公众听证会。欧文委员会根据证词判定白宫和竞选委员会成员有罪。然而只有迪安一个人证明尼克松总统有直接卷入掩盖活动。
      1973年7月16日前白宫工作人员巴特菲尔德揭露:在总统办公室的谈话都录了音。考克斯和欧文委员会立即(7月23日)票传录音带。尼克松以行政特权和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交出。当赛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交出录音带的时候,尼克松表示可以提供有问题的录音带的文字提要,但以不再索取总统文件的协定作为交换条件。考克斯拒不接受这个建议。10月20日总统命令司法部长理察森解除特别检察官的职务。理察森和副部长拉克尔肖斯宁肯辞职也不执行这个命令。最后考克斯的职务是由副总检察长解除的。群众抗议的怒涛迫使尼克松于10月24日交出了录音带。但赛里卡要的是9盘,他只交出了7盘。白宫声称另外两盘根本就不存在。5月20日赛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向特别检察官贾瓦斯基提交其他的录音带。
      7月27日—30日期间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弹劾案。
      8月5日总统提交三盘录音带的文字本,这些文字本清楚表明总统与掩盖活动有关。因此尼克松在国会里失去了最后的支持者。他于8月8日宣布辞职,次日上午11时35分离开白宫。1974年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给予尼克松以无条件的赦免,不受进一步惩处。
      2005年5月3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自己就是“水门事件”中那个曾被称为“深喉”的人,曾向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的关键线索。2008年12月18日,“深喉”菲尔特去世,终年95岁。
      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依据内线“深喉”的消息,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两名记者一直拒绝透露当时线人的身份,但是总编辑西蒙斯引用了当时一部知名色情电影《深喉》的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
      1972年6月18日,星期日。 温暖的阳光,清新的海风,茂密的树林,松软的沙滩,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初夏海滨风景画。画里还有错落有致的几幅别墅,那是美国总统在佛罗里达的比斯凯恩湾的寓所。正在这里度假的尼克松总统,心情和这天气、景色一样的好。 4个月前的2月21日至27日,尼克松总统在他的对外政策首席顾问基辛格博士的陪同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此举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扬和美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尼克松的声望大振。 1个月前的5月22日至28日,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达成了关于限定美苏双方各自拥有 2个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让世界在日益升级的军备竞赛中看到了一丝有所克制的曙光。 有一系列令人瞩目政绩的尼克松总统,今年任期已满,他正踌躇满志地开始了竞选连任的准备工作。这次度假,他的公文包里还放着一份竞选备忘录。在他的案头, 放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回忆二次大战的书著《胜利与悲剧》,这本书他已读了几遍, 他想进一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尼克松并没有意识到,正当他向胜利的高峰攀登时,悲剧也在悄悄地向他袭来。 此刻,尼克松正端坐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浏览当天的报纸。他有早读的习惯, 看报就像吃早餐一样必不可少。《迈阿密先驱报》第一版左侧的一段小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标题是:“企图在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的迈阿密人在华盛顿被拘留”。 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民主党总部去实施窃听,真有意思,尼克松不由自主地看了下去。报道说,昨天(6月17日)夜里有5个人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被捕,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就设在该处。这5个人中,有4个是从迈阿密去的,其中一个自称是中央情报局的职员,另3个是古巴人。他们随身携有照相机和电子侦察设备,是戴着橡胶手套安装窃听装置时被发现,当场被捕的。 据尼克松自己在回忆录中说,他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段新闻荒谬得很,古巴人到美国民主党总部来装窃听器,真会开玩笑。所以,他把报纸放一旁,便自由自在地投入大海畅游了好久。后来他甚至觉得,这是有利于他竞选连任的消息,因为它可以声明, 由于有“左派”之称的竞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一向对古巴卡斯特罗政权采取谦让政策,在美国国内的古巴侨民都害怕这一点,故在民主党总部实施盗窃。这样的消息传播开来,可以狠狠打击民主党。 然而,事情并非像尼克松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如意。被捕的5个人中,那个自称是中央情报局职员的麦科德,实际上是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安全顾问,其余4人也不是什么古巴人,很可能是受雇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特工人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如此前景的麦科德等人的被捕,使水门事件很快变成了新闻界热炒、全国关注的爆炸性新闻。 专门辞去司法部长职务、充任尼克松的竞选连任委员会主席的米切尔,不得不向新闻界声明,在水门大厦被捕的那 5个人的行为,纯属他们的个人行为,与本委员会毫无关系。 民主党展开了攻势。它们对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和这伙窃贼提出民事诉讼,要求 赔偿100万美元,后来又增至640万美元。当时它们并没有想到,它们本来可以得到的更多——当然,并非是指金钱的数额。 两天后,即 6月20日上午,《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消息使尼克松不安起来。报道 说,从被捕的人员随身携带的通讯录中,发现了曾在白宫任职的中央情报局的前特工人员,他叫霍华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级顾问科尔森手下任职。闻此消息的白宫,像挨了地震。 昨天刚从度假地返回华盛顿的尼克松,见报后马上召来其心腹、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商谈此事。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似乎还没有找到万全的对策。下午继续探讨同一个问题。情况不明而又怕牵连的尼克松,首先要求霍尔德曼如实告诉他,在 我们“自己人”中,不管属于哪一层次的官员,是否已经使我们卷入这个尴尬的局面。 然后一起研究,目前的一切调察与口供,如果进行深察细究,会不会让民主党抓住把柄,对我们竞选不利。据尼克松日记记载,米切尔曾在电话里神秘地告诉霍尔德曼别卷入此案。但此时霍尔德曼很肯定地向尼克松保证,白宫的官员不会被牵涉到此案中, 米切尔也与此事无关,尽可以放心。听到这一保证,尼克松担心被信心所取代,他决定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 然而,霍尔德曼还告诉他,察究水门行动的主使人已经察到竞选连任委员会财政 组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身上,联邦调察局正在追察因水门事件被捕的麦科德身上携带的款项,该款项很可能出自竞选连任委员会。“必须阻止联邦调察局追察那笔钱的 来源!”尼克松不容置疑地说。后来,中央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授权向联邦调察局代理局长打电话,请他“别管这件事”,因为在这两个局之间,早有互不干涉对方秘 密行动的协议。 尽管白宫利用其执政的权力进行掩盖和阻挠,检察机关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证据之后,在这一事件中当场被捕的麦科德等5人被依法起诉,同时被起诉的还有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霍华德·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 尽管有水门事件的阴影缠绕,尼克松争取连任的竞选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大选前夕的10月26日,从巴黎回国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国人民公布他与北越代表黎德寿进行一系列秘密会谈的成果,宣称:“和平即将到来。”这给尼克松政府的政绩本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之流, 是“嘲笑我们国家的过去和将会妨碍它的未来的激进集团”。他针对麦戈文借口水门 事件攻击他的政府是“最腐败的政府”一说进行抨击道:“这些年来批评美国的制度已变得很时髦。批评者们坚持认为,它是如此偏颇,如此腐败,如此不义,以致我们应该摧毁它,用别的什么东西取代它。我完全不同意,我相信美国的制度。” 麦戈文显然不是尼克松的对手。在中学时代就以擅长演讲和辩论著称的尼克松, 巧妙地将对手指责他和他的政府的腐败,变成了攻击美国制度的腐败。尽管水门事件的许多事实已经揭露,但美国选民们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他们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政绩,所以,11月7日公布的大选结果,尼克松就得了61%的选民票和520张选举人票, 而麦戈文只获得 34%的选民票和17张选举人票。这是在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少有的 以如此悬殊的票数决出胜负的一次。 以米切尔为首的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成员个个喜形于色,他们似乎忘记了还有 7 个“难兄难弟”因水门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监狱里接受审讯。 尼克松满面春风,走马上任,开始了新的一届总统任期。在1973年 1月20日的连任就职演说中,他还没有忘记抨击他的对手:“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总是受到那些认为美国一无是处、绝少正确的人们的困扰。但是,我深信,这不是历史对我们有幸经历这些非凡的年代的评判。”他在演说中自豪地用了一连串“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的字句,宣称“本世纪美国的经历在世界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水门事件的阴影并不因为尼克松满面春风而消散,相反却一步步向他逼来。 当尼克松在台上发表连任就职演说时,对水门事件被告的审讯也在抓紧进行。这场审讯从1月8日开始,被告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交代其犯罪事实,有的公开表示对各种指控服罪。他们究竟做了哪些交代,会不会将白宫里更大的人物牵扯进去?还有,为掩饰真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会不会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反而增添新的罪证?这一切, 都使白宫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气氛,尼克松及其心腹官员更是坐立不安,失眠频频。 本来应该沉浸在竞选连任胜利的喜悦之中,如今却被水门事件的阴影所笼罩,尼克松未免感到沮丧。他这时似乎已经意识到,从一开始阻止调查就是个错误,而且是比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本身更大的错误。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这条路哪怕是错了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风雨飘摇的白宫,仿佛在经受地震后日益增强的余震的煎熬,谁能保证这不是又 一次更大的“地震”到来的前兆呢?
    [编辑本段]丢卒保车,大总统挥泪斩马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想以攻为守的尼克松总统,渐渐地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 尼克松在1973年 2月14日的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我可以料想得到,假如法官把亨特叫到面前,拿35年的刑期来恫吓他,他很可能为了免受刑罚而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全盘吐露。” 亨特,这个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不仅与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的 5名案犯 有牵连,而且他曾和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利迪一起,在白宫的纵容下,私闯心理治疗专家埃尔斯伯格的办公室,企图窃取加害埃尔斯伯格的材料。这个埃尔斯伯格曾经把五角大楼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材料交报社发表,对尼克松政府不利,政府 起诉他盗用文件罪,正在受审。白宫显然想置他于死地。一旦这一事件抖露出来,岂不是又一次“地震”。 如何使亨特保持沉默,或者绝不供出幕后的纵容者,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3月21 日上午,在尼克松的椭圆形办公室,总统和他的法律顾问约翰·迪安商谈着。 “亨特给竞选连任委员会的一名律师写信,索取12.2万美元,作为个人和请律师的费用。他甚至规定了交款期限。”迪安向尼克松通报了这一情况。 “他们到底想要多少钱?”尼克松知道,有第一笔,就会有第二、第三笔钱;有第一人,就会有第二、第三人要。 “在整个诉讼期间,至少要付 100万给各个被告。”迪安报出了一个不少的数目, 虽说这一数目对美国总统来说是不难办到的,但在风声很紧的情况下,毕竟要冒不少风险。 从迪安的口气中,似乎不想再去冒险。骑虎难下的尼克松总统,却只有按照既定方针走下去这一条路。他曾两次向公众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和他领导的白宫在水门事件一案中是清白的,经得起调查的。如果退缩的话,他和他的政府岂不成了信誉扫地的说谎者和骗子。 “也许我们这样做是错的”,尼克松缓缓而又坚定地说,“但此时此刻,你难道不同意最好的出路是把亨特的问题妥为应付吗?我想,此时此刻,这是值得一为的。” 他显然把赌注押在了让被告守口如瓶上。他是在位的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押宝也许有他的道理。因为,如果这些被告拿了钱,还想获得自由,即使法院判他 重刑,作为总统还有特赦罪犯的权力。有总统作强大的后盾,聪明的被告是不会吐露对总统及其领导下的白宫不利的事实的,尼克松相信这一点。 迪安嘴上答应了总统的要求,心里却像挂了15个吊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承认:“从事后看,这一天是我任期内一个悲惨的转折点。” 事实正是这样。不久便“反戈一击”的迪安,使尼克松和白宫狼狈不堪。 迪安不仅说出了白宫几名重要人物与5名窃贼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一案有关, 而且坦白了案发后的一系列掩饰真相的企图。他公开表示,白宫的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总统的内务顾问埃利希曼以及他自己,都卷进了此案,有“阻挠司法的举动”。 他还透露,总统的私人律师坎姆巴克曾受命筹款给水门事件一案的被告。 而关在狱中受审的麦科德,也指控争取总统连行委员会主席,前司法部长米切尔应对他们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行窃一案负责,并且供出在受审期间,有人表示可以宽赦,交换条件是他缄口不语。 负责审理水门事件一案的联邦地方法院法官也似乎打定主意要与白宫过不去。在 3 月底进行的宣判中,对第一位将政界要人牵进这一事件的被告麦科德从宽处理,予以保释,而对其余4名潜入水门大厦行窃的被告则予以重判,暂定为40年徒刑;与此案有关、又犯有私闯埃尔斯伯格医生办公室行窃之罪的亨特和利迪,前者被暂判为入 狱35年,后者曾因不肯开口而犯了蔑视法庭罪,就此暂判为6年零8个月徒刑,另处罚款4万元。 轻重悬殊的宣判,给至今抱有侥幸心理、不愿吐露全部事实的被告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尼克松明知这样的判决过重,甚至实属蛮横,因为对一些杀人犯的判决也不至于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地方法院法官所采取的一种文明的策略,就是要促使被告说真话,因为他们的宣判并非最后的判决,如果坦白交代,检举揭发有功,麦科德就是他们的榜样。 随着水门事件真相的不断抖露,群情激愤,舆论大哗。尼克松的防线是如此脆弱, 已经到了不找几个替罪羊就难以过关的程度。 4 月中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接替米切尔担任司法部长的理察德·克兰丁斯特, 急匆匆地求见总统尼克松,说有要事相告。无心度假、正在白宫举行午后宗教礼拜仪 式的尼克松,在仪式结束后马上同他进办公室密谈。克兰丁斯特省去了拐弯抹角的客套话,直截了当地告诉总统:“迪安把我们告了。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被认为是授权闯入水门大厦行窃的主谋人。”“不,这不可能。”尼克松惊讶得差点叫了起来,紧接着又半信半疑地问他的司法部长:“真有其事?”克兰丁斯特没有正面回答,说: “让刑事厅长来谈,您看如何?”尼克松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身穿一件脏兮兮的T恤衫和一条湿漉漉的牛仔裤,脚蹬一双网球鞋的司法部刑事厅厅长亨利·派德逊,在克兰丁斯特的带领下,走进了尼克松的办公室。 他是在洗刷游艇时被召来的,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下属官员如此打扮到白宫来,实属不敬,要是在平时非被轰出去不可,但这次尼克松只是皱了一下眉头,便让他将掌握的迪安指控的情况一一道来。这位厅长迟疑了一会,瞥了身旁的部长一眼,在得到 “照实说”的眼神暗示后,便将迪安如何指控总统的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内务顾问埃利希曼卷入水门刑事案的情况做了汇报,末了还斗胆建议:“应该让他们两个辞职, 不然会有麻烦的,会使您和您的总统职位处境难堪。” 尼克松默默地听着,思索着,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半晌没说一句话。克兰丁斯特部长和派德逊厅长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你们走吧。”尼克松有气无力地说。 宽大的办公室只剩下沉思的尼克松一人。“好一个吃里扒外的迪安!”尼克松想 对他施加压力,让他明白作为总统可以阻止他获得行政豁免权,到头来一样受刑,可 是又担心把他逼急了眼,说不定会把指控的矛头直接转向他。 “我没有什么把柄掌握在迪安手里。”尼克松的心里暗暗地为自己打气。虽说他事先确实没有授权任何人去干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这样的蠢事,但事后的掩盖行动他能逃脱罪责吗?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又有点发虚。虽说他和年轻的法律顾问迪安商谈掩盖对策时,没有第三者可以出来证明,但谁又能保证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作为证据的话柄呢?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对策。想找几个心腹顾问来集思广益,可是不少人已经涉嫌水门一案,要是再冒出一个像迪安那样“反戈一击”的顾问,那不就更惨了。看来,只有变以攻为守为以退为进了,“丢卒保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尼克松终于拿定了主意。 几天后,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被召到总统办公室。尼克松把上次司法部长及该部刑事厅厅长谈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然后,婉转地请他们拿个主意。这两个人是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和多年的忠实朋友,为他谋取总统职位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 要尼克松开口让他们辞职,实际上是把他们开除出白宫,尼克松真是有点开不出口。 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显然被总统介绍的不利于他们的事实惊呆了。虽说这些事实都是他们经历过的,但一旦作为罪证指控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非常敏感而又特别能领会总统意图的办公厅主任和内务顾问,此刻,只有吞下辞职这杯苦酒,以便保全总统和白宫的面子。“我们会现实地面对这一切的。”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说这话时,眼睛有点发红,鼻子开始发酸。 三人相对无语。谁也没有说出“辞职”这两个令人难堪的字眼,但谁的心里都非常明白。还是彼此心照不宣吧,各自的心情当然有所不同。 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境: “我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要他们离职,真是自私得可以了;不过我还不至于狠心到 能够心安理得地伤害自己所深切关怀的人。我忧虑他们被迫辞职时所受的打击,但我 更忧虑他们留任不去会使我遭受的打击。”“我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把做过一些我亦有份之事的几个朋友开除。” 4月30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国发表讲话。他重申自己与水门事件没有牵连,但接 着又说,他将为那些“在一件他们原来深信是正确的事情中可能犯了错误”的下属承 担应负的责任。尼克松借此机会宣布:“今天,我做出了任期内最难的一项决定,我接受了白宫两位最亲信僚属的辞呈。他们是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称得上是我有幸遇到的最优秀公务人员中的两位。”他用如此赞美的语句,送给被迫辞职的朋友,与其说是对朋友的抚慰,倒不如说是为了使自己的心里也好受些。同时宣布已经辞职的还有那个“反戈一击”的顾问迪安,以及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前者如果不从白宫清除 出去,怎解尼克松的心头之恨,后者辞职是因为他的一些亲密同事可能“与违反美国法律的某些行为有牵连”。 尼克松演出了一幕现代“挥泪斩马谡”的话剧。然而,就像马谡被斩并不能夺回 失去的街亭一样,丢了“卒”的尼克松能保住自己这个“车”吗?
    [编辑本段]穷追不舍,尼克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对水门事件一案的调查并没有因为受牵连的白宫高级官员辞职而停止,相反追查得更紧了。尼克松非常清楚下一步追查的目标是谁。“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他们。”尼克松暗暗地给自己打气。 他任命国防部长埃利奥特·理查森接替辞职的克兰丁斯特,转任司法部长,并授 予他任命一位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的全权。这一任命很快得到了参议院的确认。 尼克松本想通过这样的积极姿态,显示其在水门事件一案上心中无愧,同时又可以有 效地控制司法机关对这一案件的调查,但事后证明他又错了。 新上任的司法部长理查森选择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著名教授阿奇博尔德·考克斯 出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也许,理查森也想做一个姿态,不分党派,一点不在乎考克斯是民主党人,使人们感到他的不偏不倚,襟怀坦白。但尼克松却像被当头敲了一棒,在惊愕之余,心里暗暗叫苦。 在尼克松看来,考克斯是一个怀有党派成见的狂热分子,他和他的属下简直不用调查就确定了要把作为共和党总统的尼克松赶下总统宝座的目标。
      可悲的是,正是他总统本人,通过司法部长赋予考克斯他们得以实现目标的权力。 现在,尼克松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考克斯新官上任即烧火,马上从向白宫索要有关档案着手,做深入的追查。以民主党参议员萨姆·欧文为主席的参议院水门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则要求白宫有关官员随时接受该委员会的质询。原白宫法律顾问“ 反戈一击”的迪安,连续在欧文调查委员会作证5天,其开场白就长达345页,读了整整一天,其中一口咬定尼克松自水门事件案发后,一直想方设法做掩饰工作。为了证实迪安所言,委员会成员一致要求公开调阅总统的有关档案。有人甚至提出,传讯尼克松总统亲自出席作证。 再也不能退让了,听到这一消息的尼克松马上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1973年7月7日,尼克松致信欧文,提醒他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早在1953年,杜鲁门总统也曾被国会传讯出席某个委员会,但他拒绝了。作为总统,他有自己的尊严, 也有这个权利。尼克松接着声明,我会像杜鲁门那样,既不出席委员会作证,也不向委员会提交文件。 5 天后,欧文回信白宫,说“两不”立场恐怕“势必引起同基本宪法对抗的严重可能”。就在这一天,尼克松起床时感觉胸部剧烈疼痛,住进了海军医院。 在他住院期间,尼克松听到了一个更使他心痛的消息:他的副助理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向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泄露了“天机”:自1971年 3月以来,白宫安装了能自动记录谈话的秘密录音系统,总统在办公室的所有谈话,都有录音磁带备考。 对此,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备受鼓舞,认为这是证明总统有没有罪的最有力的证据, 要求白宫立即交出有关磁带。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新闻界抓住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大做文章,公众的反应也特别强烈。总统和他所领导的政府是否营私舞弊,将通过录音磁带而真相大白,这个消息实在令人振奋。
      《纽约每日新闻》的大字标题不无讽刺地写道:“尼克松窃听自己的办公厅。” 尼克松则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不可能记得水门事件案发后, 他所下达的每一项指示,说过的每一句话,但是对是否录有掩饰真相、阻碍调查的罪证,他是心里有数的。因此,他本能的反应是,必须借助总统享有的特权,绝不能把录音磁带的内容泄露出去。 于是,围绕着交还是不交录音磁带,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 考克斯特别检察官穷追不舍,非要尼克松交出磁带不可。看来他有明确的线索, 甚至直接点出和索要去年6月20日,即水门事件发生3天后,尼克松同他的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两次谈话的录音。 尼克松坚守阵地,强调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有权拒绝特别检察官的征调令, 如果他认为它会侵犯政府部门应享有的特权的话。 这场官司先是在联邦地方法院展开。 8月29日,地方法院主审法官赛里加裁决尼克松败诉。虽然尼克松对这一裁决不能说一点思想准备没有,但毕竟在美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法院判令总统交出他不愿交出的材料。所以,听到败诉的消息, 他感到震惊。他决定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屋漏偏遭雨。
      尼克松的搭档、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被控在任马里兰州州长和 副总统期间接受贿赂,面临起诉判罪的危险。虽说这是他个人的问题,但尼克松政府的形象又遭到损害是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阿格纽副总统公开表示不再为逃避所得税这一次的指控做辩护,并提出辞职,以此作为撤消对他进一步追究起诉的条件。两天后,尼克松提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素以正直友好几乎没有什么政敌而著称的杰拉尔德·福特继任副总统。 阿格纽的辞职使尼克松感慨万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的一生中既有平坦大道,又有激流险滩和暗礁。“难道我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吗?不,我不是阿格纽, 我不应该失败,也决不能失败!”从学生时代到踏上政界,一直锋芒毕露,担心显得被动和软弱的尼克松,开始运用其拥有的权力予以反击。 他首先向特别检察官开刀。尼克松要求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除考克斯的职务,从而停止他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没想到他的老内阁成员、最亲近的幕僚之一理查森,竟然拒绝执行总统的指令。拒绝执行总统指令意味着什么,理查森是很清楚的,所以,10 月20日,他正式提出辞职。与此同时,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也辞职不干了。措手不及的尼克松只好临时指定一名代理司法部长。
      当天下午,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向记者宣布了司法部长及其副手均已辞职的消息, 并同时宣布,考克斯正被代理司法部长解职,他的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办公处将随之撤销,其工作事务交还司法部受理。 这就像在公众的心理大堤上炸开了一个口子,汹涌的抗议浪潮滚滚而来。有的报纸甚至用了“刽子手:尼克松”这类标题,指出想“杀一儆百”的总统是在向法律和正义挑战。国会舆论也简直是一边倒,包括共和党内不少议员都感到总统做得太过分, 一致要求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不能交由司法部,仍需要任命一名特别检察官来全权负责这一工作。 刚一出击便被碰得头破血流的尼克松,不得不有所收敛,同意代理司法部长选择 一位新的特别检察官全权调查水门事件一案。 11月1日,来自得克萨斯州、曾任美国律师公会会长的民主党人利昂·贾沃斯基走马上任。他上任不久便开出传票,还是要征调去年6月20日白宫的录音磁带作为证据。 录音磁带,就像鬼魂附体一样缠绕着尼克松。“这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记录呢?” 新任副总统福特大惑不解,冒昧地建议总统立即交出去。因为他曾得到尼克松的保证, 在水门事件中总统没有做任何亏心事。“既然如此,交出录音带不就能洗清加在总统身上的嫌疑吗?”正直的福特这样想。“不,我是为了维护总统特权的原则,这一原则决不能轻易地背弃。”尼克松解释他执意不交磁带的原因。他似乎从福特的眼神中看出些许猜疑,说:“您若不信,可以把录音放给您听。”但福特谢绝了。
      1973年的圣诞节对于尼克松来说也许是灰暗的,但又是值得珍惜的,因为对水门事件的调查越来越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他在白宫度圣诞节的机会可能将一去不复返 了。当然,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愿意朝这个方面去想。 不过,关于交不交录音磁带的心理防线正在后撤。对于最终可能迫不得已要交的那部分磁带,该听的要先听一下,该做些处理工作的也要事先做好,以免被动。尼克松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个消息在白宫不胫而走,继而被舆论炒得火爆:作为重要证据的去年6月20日上午,尼克松同霍尔德曼商谈如何应付水门事件的谈话录音带,竟有18分半钟出现空白! 分管总统谈话录音工作的女秘书罗丝声称,她从未做过这样的“技术处理”,如果说她工作中有过失,无意中会抹掉一些录音,那最多也不会超过5分钟。 18分钟的空白意味着什么,人们尽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此刻,尼克松的心情糟糕透了。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明白大多数人认为我对那18分半钟的空白无法解释。这是整个水门事件中最难让人相信和最具侮辱性的部分。我也知道如果我承认那段空白是我自己抹去的,或者说是罗丝替我抹掉的,或是在我直接或间接要求下有意抹去的,他们就会欣然接受。 可是我知道我没有抹;罗丝说:“超过5分钟的空白只能是人为故意处理的结果,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这样做”。这个圣诞节对于尼克松来说可能是人生中最悲惨的一个,在结束了总统辞职新闻发布会的一周后,被媒体代号为“深喉”的特工官员和尼克松进行了一次私人会晤,席间“深喉”向这位前总统透露了一个信息:在美国,白宫只是普通人们心中的政治权利中心,而事实上始终有一个势力机构在掌控美国的命运,各党派每4年都为总统大选费尽心力,但是这个神秘的机构却具有象古代皇帝世袭般的稳定地位,他们从来不用考虑换届竞选。美利坚200年的历史上,他们是否始终存在,而也许要追溯到华盛顿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在美国自由的天空上,却在人们看不到的高空中盘旋着一股气流,他似上帝般的存在而给人们以无限遐想。

     4 ) 两个灵魂的自白

    当我在摄像机监视器的屏幕中看到福斯特那全然无助的表情,这时的镜头非常有趣,往往是左侧为福斯克真实的脸,右侧为他在监视器中的脸,一模一样的表情,却是一彩色一黑白并列在一起。

    我认为那个画面的具有某种像梦致敬的意蕴——我常常体会到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梦中,并且清醒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个令人厌恶的梦——你明知道那是个可怕的梦魇,你却无从把自己唤醒。

    已经有足够的溢美之词来赞扬过这场人类新闻史上最伟大的采访,没有之一。可是你们知道我的性格,我绝不用大多数人容易想到的思路来看待任何事物。

    于是这个故事在我眼中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伟大的奋斗过程,不是两个同样强力的灵魂如何角斗挣扎并且分出胜负的经历,因为没有两个,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且只有一个灵魂——哪怕它被分成了两半,为了让一个故事变得好看。

    从本质上说,福斯特和尼克松其实是两位一体的灵魂,这一点在影片最后两人的对白中已经做了明确的暗示。

    尼克松:“福斯特先生,也许我两都选错了职业,你应该当总统,而我应该做一个记者。”

    听完这话,福斯特倒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把那双被尼克松当着面骂做娘娘腔的皮鞋送给了尼克松。

    鞋是一个有意思的象征物——它象征着职业。同时它又像梦中的桥——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是通向圆满人生的象征物。

    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步子迈向寻找圆满灵魂的道路,归根到底,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在最后一次采访开始之前,尼克松喝醉了,于是他拨通了福斯克的电话。

    据说醉酒时带来的微醺感,近似于灵魂出窍的错觉,那是和有信仰者的忏悔相同的心灵状态。

    忏悔的主题是“自白”,说出内心深处曾经不能说的秘密,这是使灵魂安宁的唯一方式。

    一切的坦白,都是且只可能是自白。

    于是在最后一次的采访中,福斯特变了,变得咄咄逼人且强势,而尼克松也变了,变得迟钝,老迈,但是真实——那种感觉在当他亲口说出那句“我让我的人民失望了”,且眼中闪着泪花时到达了顶峰。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具寓意的部分,这种寓意不是新闻工作者探寻真相的伟大胜利,而是两个灵魂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撕下了自己的面具。原本一生善于讨好,面带谄媚的,骨子里威严而尖锐;原本一生易怒而暴躁的,内心却迟缓且伤感。

    这就是两个原本一体的灵魂的真相,就像那通醉酒之后的电话:“我两本来就是一样的人,只不过,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有一个。”

    这或者是世上所有灵魂共同的真相,再回顾一次这部电影的名字《福斯克对话尼克松》,我发现无论这两个名字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调换成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但唯一不变的是“对话”——让我们活在重重外壳保护之内的内心坦白的代价越来越高昂,为了寻找的这样方式,我们联系赞助商,出席发布会,在各大媒体宣传炒作,坐在镁光灯前,面对着数十台摄像机,一分钟就可以花费数万美元。

    现代社会最大的悲剧在于,越是这样昂贵,这种方式越是风靡,而当我们缺少了这种特定方式,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向世界坦白自己的灵魂。


     5 ) 沉痛的错误,落寞的眼神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电影,一开始不把身边人当回事儿的人,惹众人怒目,突然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最后在山呼海啸中铸就励志传奇。电影归电影,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不信去问问九泉之下的尼克松先生,一遭犯错,永远难得其国民原谅。看很多电影,提到尼克松都是嘲讽和斥责语气,而斯通一部《尼克松传》下,见到一个处处受制,颓废无比的昏庸尼克松形象,让不少人都感觉斯通有些过分。相对而言,这部《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显得更中庸人性一些,但是同时不失锐利,以尼克松水门事件后的首次电视访谈表现着他更复杂的内心世界。

        本片的主人公除了尼克松外,就是主持人福斯特了,那次电视访谈成就了他最辉煌的一刻,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一个英国八卦娱乐类主持人突然自己筹措资金,去采访一位当时臭名昭著的下台总统,比如,你能想象昨天还在编辑某明星“爆乳”八卦的网站记者,突然去采访某国政要吗?在片中,福斯特的如此想法显然起初令同僚不解,令尼克松团队不屑,隔行如隔山,虽然管他八卦类节目还是政论类节目都是糊弄人的,甚至可以说起码前者真诚的娱乐大众,但是后者还是要摆出足够矜持面孔的。但是后来,尼克松团队想通了,他们伟大的落难总统正是需要一次舆论的复出,拿一个政论领域的菜鸟祭旗,以完成尼克松的形象重塑,于是好戏上演了。在我看来,本片一大亮点,就是让一次电视访谈充满了悬疑感和紧张感,一方是虽然口碑极臭,却是大名鼎鼎的前总统,他在这次访谈中显然有着先天弱势,但是老奸巨猾,有经验丰富的强大的团队支持。而另一方相对而言声名不大,经验不足,但是有先天道德优势,何况他和身后的团队充满激情,毫无包袱。

        片中,双方交锋数轮,还有零星的“前戏”和暗手,如访谈收费的谈判,问题顺序的排列,水门事件在访谈中百分比的分配,等等,让我也更了解了一些访谈节目的细节。尼克松确实老到和自信,还没开战就以福斯特的皮鞋戏耍了他一番,接着几场,我们看到福斯特处处受制,比如想以问尼克松水门事件下台的感受来刺激他,结果尼克松反倒接过话茬,动情的描述自己的不易和与女儿的感情,让福斯特尴尬的傻看,让他背后的团队着急的要崩溃。而福斯特也渐渐跌入心灵的低谷,整个团队士气低靡,我们知道这个时候重要有些桥段来反戈一击的,于是,编剧制造了一个桥段,尼克松突然给福斯特打了一个电话,无比坦诚,又无比失态,一副濒临崩溃的样子,而福斯特也突然发飙,在最后一轮采访录制中,让尼克松伤感的承认了自己“让美国人民失望”,而那定格的不甘、伤感而又落寞的眼神更是成为经典的一刻。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确实制造了十足的紧张感,很多细节把握精到,当高潮处,福斯特紧张的等待着沉默的尼克松回话时,我也向前探头,紧张的等待着这个片中在我看来不那么可恶的老人的回应。本片更大的看点还是表演,话剧原班人马出演本片保证的表演的上乘,曾经在《女王》中扮演布莱尔的迈克辛将整个访谈过程中,福斯特的心理起伏表现的张力十足,那种神经质般的激情很有魅力。

        而本片最打动我的还是兰格拉扮演的尼克松,对于一个曾经荣耀一时的总统来说,黯然下台让他不甘,打心底里,他认为他在做正确的事情,哪怕这事是非法的。和很多在权力下找不着北的人一样,他固执的认为他代表着美国人的利益,法律甚至是他的束缚,所以总统窃听在他看来是合法的,干涉司法在他看来是可行的,谎言在他看来是达到正确路径的一个必要手段,甚至是政治上不可避免的阳谋。哪怕已经成为一个前总统,他仍然带着一种冤屈感,兰格特很好的表现着他内心的这种交织恐惧和不甘的心理,他恐惧着留下一世骂名,他不甘自己的所有成就被一次水门事件抹杀,所以,与福斯特的交锋中,他自信而又自大的要反戈一击,老道的他几乎做到了,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带着无助的眼神苍凉的落败。片中与福斯特电话交谈一节虽属杜撰,但是那尼克松濒临崩溃的心理焦灼被表现的直入人心,同时也给他的败退留下的一个台阶,这个老人太累了,太落寞了,承认他让人民的失望,对他也是卸下了心灵上的重担。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政治阴谋本比后来克林顿的下半身冲动更容易让国民愤慨,更何况干涉调查和欺骗结合,让他真的一生没有被国民原谅,只是去世时才得到些形式上的荣耀,可悲可叹。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是部有奥斯卡范儿的片子,对于喜欢政治题材的观众是不可错过的佳作,尼克松已经作古成为历史人物,而这次访谈作为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见证,却将和种种可能还未开封的资料一样,成为他一生的注脚,他势必还将在将来被一再讨论,他被解读的历史还在继续。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4d7d0f97ec1e25e242df2af.html

     6 ) 尼克松

    一场政治斗争中,政敌总是假人民和信念之名,让你低头,然后把你象鼻涕一样在地上用脚抹。。错是对人民认的,原因是背叛了先人的政治信念。难能可贵的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心理压力下,他坚持清晰的信念界定这两者的区别,所以即便这么大的一个错误上他也是斗志和忏悔同在,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喜欢他,因为他高超的斗争技巧、高傲的心。 他是选择了要认错的,从他漫天要价、独自离开访谈中期庆祝会、醉酒之后的电话、感谢助手保护自己来看,他只是在选择一个方式和情景来认错。一个无关的,也不构成对手的Frost是个合理的选择... 这部电影的其它部分我不喜欢:小人得志的英国人,比较低劣的电影技巧。有几处安排,总是试图说明这是一场斗争,而Frost是胜方——开始是尼克松看着Frost到来,最后是Frost看尼克松走;开始是尼克松开场前问Frost有没有婚前性行为,后来是Frost开场前问尼克松一个什么问题;最后的那次沟通,纯粹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当然刻画一下尼克松对女人和金钱的兴趣,倒是挺好。林肯也教育儿子要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卖给给价最高的人,关键是卖脑不卖心。

     短评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3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 Frank Langella的表演感动了我。。。居然这种类型片最后把我看哭了。。。

    8分钟前
  • 霍伯森的选择
  • 推荐
  • 教科书般华丽。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镜头的调度。

    10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11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 与政治无关,甚至与史实无关;即便除去其他细节,仅仅对比真实的四集尼克松访谈,片中的改动和描述也是更加富有戏剧感;其实朗·霍华德不过是借用这一事件来打造一部步步为营的充满张力的电影,并借此展示一个他自己心中的尼克松形象;朗格拉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内敛中却有着可以随时爆发的激情。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 很不错

    18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

    2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蛮稳的,奥斯卡应该有所斩获吧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两主角都演的挺好,就是就是霍华德讲得太老套了

    29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商业政治题材的典范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36分钟前
  • 🌙e-L°。
  • 还行
  • 典型的荷李活式情節..中規中矩..本想只給三星..但Frank Langella的演出很出色..給多一粒星給他..

    38分钟前
  • l.m.
  • 推荐
  • 流畅 自然 行货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 好看

    41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 很棒

    45分钟前
  • 夏局中年爱jazz
  • 推荐
  •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47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52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 节奏有些不好,后段精彩

    5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 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功成名就~~

    60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