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相信通灵,如对一个人的信任。有些玄乎,但所谓通灵并非主题。它是基于这样一个奇幻的事情延伸谈及现实。
很像看一个冷门文学的电影故事,特别是讲故事的感觉。
以一名有学识、富有个性,但不受待见、时而“会发疯”的女子为主视觉讲述被家人骗入疯人院被强迫“治疗”,最终参加到疯人院那场盛大舞会的经历。
如真如假,如幻如梦。
画面的尤美和其带来的视觉感受的直接而引人注目。
关于美,服装也是精心设计的。
对讥讽男权主义的镜头,对表达女性渴求的镜头,两者对比会是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
社会中,男性主导一切,女性地位卑微;男人代表知性,对一切有探究的权利。女人代表愚昧,是疯子。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渴望自由!
疯人院舞会,“疯人”表演,名流欣赏。我会说这是一场不平等,充满侮辱,且仅供富人娱乐的活动。
女疯人院=富人妓院 挖讽意味不言而喻。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的切入点还挺有趣。比较可惜的是故事并没有太深刻,走了心,但没抓到。总体来说,气氛大于逻辑,感性盖过理性。不过,看过前一小时,后面都属于精彩的了。
如果对比开片镜头与结束镜头,女主角的心境都不同了。欢笑声、海浪声盖过了一切情感。
暗喻讽刺片。这个医院到底是为精神病人治疗,还是男权社会里惩治女子的牢笼?一本书启迪了女子的心智,她们再也不是宿命的苦主,她们的思想无比自由,就算身在牢笼,也可以和自己所爱得人牵手徜徉在最美的沙滩……
女主是个具有和鬼魂说话能力的人,她渴望自由,不想被父亲的威严所控制,经常在弟弟的掩护下外出放任自己。一次她在酒吧喝酒时邂逅了一个男子,男子将自己读的书借给女主阅读。女主很快被书吸引,不停地阅读。因为女主神神叨叨的,经常出言不逊,所以父亲将她送去一家治疗精神病的医院。女主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同宿舍的女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医院对她们的治疗,只在于医生的主观臆断,医生随意的判断和好恶,可能就是十分严苛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疗,还不如说是折磨和酷刑。女主一次次地被人强行进行治疗。但是她还是顽强地抗争着,还经常出头,仗义执言。这样的性格让他收获了友情,就是那个医院的护士长,因为女主,护士长与死去的妹妹建立起了联系,让护士长救了父亲,还得到了很多宽慰的信息,让护士长非常的满足和快乐。于是护士长一路都在保护她。当然得到友善的同时她也因为维护自己好友的病情得罪了医院的医生,医生将她关进牢房,并安排将自己母亲送进这个医院的狠心护士“关照”她。这让女主暗无天日,吃着难吃至极的食物,过着非人的生活。同时护士长也在不遗余力地帮助女主,她一方面是不是到牢房看望,为女主开窗晒太阳,一方面积极和医生争取,让女主早日从牢房出来。在护士长的努力下,女主终于逃了出来。在一次舞会上,护士长带着女主的弟弟一起救出了女主,自己却被抓关进了医院……
我觉得女主利用让护士长与妹妹建立关系,让护士长重新找回了人性,不再冷血无情,严厉苛刻,并用妹妹的鼓励让她成为了反抗医院医生权威的武器,用心去服务和爱所有的病人,这让护士长更有了目标。女主的弟弟是个软弱的人,不敢反抗父权,在父亲面前不敢说话,表达意愿,只是暗中关心和解救姐姐,勇气不嘉,不过还算有人性,有爱意,就是不够勇敢,可悲的当时社会,黑暗,压抑,暗无天日。
Eugénie是生活在19世纪一位光芒四射充满热情的姑娘。她有一种特殊的天赋:听得到看得见过世的人。当她的家人发现这个秘密以后,她就被爸爸和兄弟送到神经病诊所萨尔佩特里尔医院,这让她完全没有可能逃脱她的命运了。这个诊所是由著名的Charcot教授管理,他是著名的神经学专家和精神病专家先锋,收容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疯狂和癫痫以及所有类型的躯体和精神障碍女病人……
如果要我選今年看過的幾部好片,裡面肯定有Oxygène和Le Ball des Folles。碰巧的是,第一部的主演和第二部的導演/編劇/女配都是同一個人,Mélanie Laurent。
André Brouillet的A Clinical Lesson at the Salpêtrière,真實的展現了當時倍受讚譽的神經學家,Jean-Martin Chabot,的工作方法和場景。此人最喜歡對大眾(包括業內和業外人士)開放治療過程的參觀;其中最高潮處,是邀請上流社會來和女病人一起舉辦一個化妝舞會。電影基本上還原了這些場景。
1885年的巴黎,一位上流社會的年輕女子,Eugénie,因為叛逆(和具有和死者靈魂溝通的能力),被父親送進了到Chabot門下接受“先進”的治療。包括但不限於,放血、灌藥、冰水浴、當眾催眠、關禁閉和性侵。
甫一入院,被怪笑與嚎叫包圍,Eugénie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懼和絕望;但是稍微安定下來,她卻發現,“病友”們其實大多數是普通人。她們有的是忍受不了丈夫的家暴進行了反抗,有的被自己的親人性侵和遷怒,有的和男性顧(嫖)客對毆,有的僅僅是因為被家人嫌棄。
當然,這其中也有因為諸如情緒暴躁或者癲癇之類的問題而入院的,被送來當做精神病治療。非常自洽的是,無論是否真有精神疾病,一旦進行了“治療”,頭上的精神病帽子就算戴穩了。
Eugénie開始不由自主的喜歡和同情她的病友們。當一個病友在教堂里歌唱自己想像中的母親(不是聖母),她感到了難得的平靜和歡愉;她同時也想保護她們。當她的好友,Louise,被再次捆綁住,以便通過催眠進行癲癇激發的時候,Louise恐懼而又迷惑的望著她:我怎麼了(Qu'est-ce qu'il m'arrive)? 這時Eugénie的憤怒回答就呼之欲出了,她對著男醫師們吼道:發生在她身上的是你們,是你們!--- 當然,這樣的爆發不是沒有代價的。她被關了一個月的禁閉。
這是Laurent導演的第五部長片。BTW,她自己在其中也扮演了護士長Geneviève。這個角色,粗看以為是Nurse Ratched(對標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其實卻更像一個缺席的母親(形象)。
總體來說,Laurent保持了一貫的克制手法。如果查一查Chabot的黑歷史,可以發現她在本片中的描述基本上沒有什麼偏移。除了一點。
片子的最後,Eugénie在Geneviève的幫助下逃出了醫院。這點在真實的歷史上估計從來沒有發生過。這其實是創作者在借用創作的自由來一澆胸中塊壘。真實的歷史應該毫無疑問更接近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那就是沒有誰可以真正逃脫。娜拉出走之後還是無路可逃。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片中展現的也的確如此:象徵自由精神的Eugénie逃了出去,而象徵沉重現實的護士長Geneviève還是被當做精神病入院治療。
片子有一些很有意思的Motif。比如,當Eugénie被關進地庫的時候,鏡頭在她瘋狂的試圖解開束身衣(Corset)和同時在家中的Geneviève用工具有條不紊的解開束身衣的場景之間轉換,暗示她們倆,儘管一個是“瘋癲”的病人,另一個是理性的醫師,其實在共同的壓力下,沒有什麼區別。(這裡不禁想起來貴國……
另一個比較點是她們的父親。Eugénie的父親端嚴保守,對女兒祇有可見的壓迫;而Geneviève平時和同為醫生的父親關係良好,兩人會親密共餐和交換觀點。看上去似乎一派和諧平等。但是當Geneviève偏離父親首肯的路線,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去勸說父親時,他卻叫她閉嘴,自己又“失去了個女兒”。而從後來Geneviève能夠“順利”入院來看,他的確衹是另一個企圖控制女兒的父親而已。
女性在歷史上受過的苦難,讓她們變成了一種奇特的生物。片子的護士Jeanne,在找到了自己的悲劇根源之後,仍然不遺餘力(而又高效)的迫害其他女性,就是一個例子。
這部片子的一個成功之處就是,它沒有宣傳口號式的輸出價值觀;它還避免了通過塑造面目不清的聲勢浩大群像來完成宣傳的目的。它像記錄歷史上真實女性一樣描繪她們的個體。她們在脆弱中暗藏堅韌,她們被縛而又嚮往自由,她們短暫的存在同時孕育了永恆。
我喜歡這樣有血肉溫度的女性主義。
喜欢这部片用通灵这个点子,就是对真正意义上女性的自由的隐喻。一方面,通灵太离经叛道,与科学的主流之路完全相背,所以主角们根本不能靠父权主流的话语来解释自己,以获得同情,然后在同情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就像现如今每一次女性曝光受害都在拼命澄清自己这样。就算我是通灵,我做的是全社会不认可的事情,但我也是人。另一方面,在父权社会里,根本无法想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的解放,或者二元性别结构的解除,所以一定程度来说,性别解放,就是一场通灵,通灵是一个隐喻。
观看地址: //znlove.net/index.php/art/type/id/5.html
Mélanie Laurent把女人悲惨的境地用很美的方式表达出来,着实惊艳了一把。作为导演和编剧,Laurent功课做得很足。镜片的色调以及取景都达到了油画的效果,其中真实还原了精神病学家Charcot的一堂课。片中Louise的穿着都真实再现Brouillet这幅画中的场景。
开片便是女主角Eugénie去参加维克多·雨果的葬礼,暗示了她热爱自由的天性。回到家,她爸爸对她和弟弟的不同态度,也是见怪不怪的老生常谈。结果,因为“天赋秉异”,女主角被送进了当时著名的精神病院la Salpêtrière。
精神病院都是可怖而可憎的,但这里有比恐惧更多的东西。同伴之间的互相照顾,比家里的所谓亲人还要强。
Eugénie帮她奶奶找到了祖父母订婚时的礼物,奶奶抱着孙女说:“你跟我说实话是对的。”结果,转身她就出卖了孙女。女主角的妈妈在听说她的“怪异”之后,以去乡下为借口跟她道别,虽然她哭了,但她并没有勇气告诉她女儿真相并避开了她父亲和弟弟送她去疯人院的不快经历。
女主角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本来可以平平静静的。她本来就不疯,加上又取得了护士长Geneviève的信任。只要她”乖乖的”,很快就可以被放出去。但是从关进去的那天起,被扒光衣服检查身体,她就不再是一个“人”了。智力不足的Louise给了她姐妹般的情谊。最后Louise被治疗到瘫痪,激怒了女主角。她为女友打抱不平,被罚关小黑屋,并由完全没有同情心的Jeanne看管。
整部电影有隐藏了很多对比。比如上面提到的家人和病友的对比。有科学与迷信的对比。
科学与荒谬的界限在哪里?Charcot是当时最有名的精神病学家,但他给人展示催眠术,导致Louise倒地抽搐不止。而冰水疗法、关小黑屋等通过孤立使人失去精神人格的异化手段,本质上跟中世纪的驱魔并无区别。
今时今日,宣告一个女人疯了仍然是控制她乃至毁掉她最快捷、最方便的做法。本片可以同Framing Britney Spears《陷害布兰妮》一起看。布兰妮的爸爸满天下发公告说她精神不正常,一个“精神不正常”就掩盖了所有问题。精神失常的脏水泼到当事人身上多方便,还是亲爹泼的。这盆脏水比网暴她的那些污蔑都更可恶。
女性应激也不可以发怒。发怒就是歇斯底里。歇斯底里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是异化、污蔑和戕害女性的无限恶性循环。歇斯底里的词源στερικ,意思是子宫受损的。拉丁文写作hystericus, 演化至法语是hystérie, 英语是hysteria,反正至今“歇斯底里”的词根仍然是“子宫”,发病的器官。
一个无解的话题,Laurent可以把它拍得悲伤而优美,已经超出预期了。《燃烧的女子的画像》通过奥维德的《变形记》来暗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异化,但表达得非常肤浅。全片打艺术牌,但在艺术上的把握实在是糟糕,最大的bug就是18世纪根本不会有那幅肖像那样风格的画,这种风格要到19世纪后半期才出现。相比之下《疯狂女子的舞会》更具美感,仅仅看看好看的人也够了。
3.5 整部电影看得很压抑,但完成度还不错,尽管前面节奏过慢导致最后的高潮一闪即过。Mélanie Laurent作为导演来说,算是一份不错的作业。
It's the world that is crazy, but it's us who are taken into asylum,
关于女性觉醒,古典氛围营造得不错。
看到圣母就是神迹,看到鬼魂就是疯子?还是控诉男性权威,探讨疯的界限,还有老调重弹自由的价值,舞会整场戏在高调的音乐下非常出彩,但是结尾我没看懂,一换一的意义在于什么?其他悲惨女性就不管不顾了?女主要如何面对出去后的世界?没做成双女主的情感基础,也差了一口气
(最可怕的是这种事现在依然在发生...
很容易明白这个古典故事在当代的意义和指涉,但超现实元素的重要性又在一直消解这种感觉。
意识觉醒。画面唯美。
掀开黑暗章节的沉重一页,被压迫、伤害、监视与利用;“疯女人”不是结束,是“塞勒姆”之后的上演,更或许为“得州心跳”的前续,所以这是个跨越数个世代并始终回荡着声量的故事。Mélanie Laurent在改编时做到了这一点,也始终去聚焦作品的特殊性。印象深刻的还包括病院以及监禁的生活片段中,丝毫不讳于对“抓狂”的尺度呈现,以及观感上的挑战;但这之外,它同样去关注难得的女性情谊与绝境下的相守。力量与温柔并存,有着难得的气质。
当你的女性意识觉醒之后,你会发现你很多时候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但是哪怕忍受孤独,你也不会愿意再回到单纯无知的年代,自由的灵魂无比可贵。
〈三星半〉法国女人拍这样的戏太得心应手了。不用卖姬,不用在看见鬼神的特效上作文章,本身就够味。
实在的控诉,摄影不错,剧本后半部分犹如悬崖一跳而下的结束了,这…………两个女主都还不错。laage成熟了很多。
4-,看清别人,也就看清自己。影片中看不见的灵魂,便起到这个作用吧,由此带入沟通与情感,对主题和冲突来说,是因也是果。但最后以自由做结,还是简单了点。双女主气质迷人。
情感,事件比较寡淡。唯有主题算是亮点,但是表现精神障碍的古典电影也不是没有。总的来说发挥的不够好。
和金狮奖获奖作品《玛德莲堕落少女》相似的题材,中规中矩吧,没太多惊喜,胆颤心惊肯定是有的,毕竟这样的事情现在还在发生。
好处是对于Charcot内部和当时精神病治疗手段的呈现,非常鲜明和仔细地拍出了当时种种精神治疗史上的荒唐和黑暗,男性凝视下的“疯女人”自古有之且绵延至今,这是压迫和驯化的极端表现之一。但同样的,本片元素也未免塞得太多太杂了,灵异削弱了现实,对男权进行背景化处理的结果就是过于脸谱,虽充满力度,但控诉内容的表现则有些浅白,剧本再打磨一下会更好吧。
现在不也是常骂女人疯女人吗?前几天还听邻居男大骂老婆疯了,摊手。
故事看得令人心疼,流泪。父权/男权社会离我并不遥远,像导演开篇说的,让我们一起记住如今的自由从何而来。
女权主义挖历史的墙角
这种类型搭配法语就是氛围挂的
阁楼上的疯女人从来都没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