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优质
  • 非凡
  • 闪电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猜你喜欢

     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7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长篇影评

     1 ) Inside Coen brothers

    Upon Steve Jobs’ death, Apple released a one-hour interview from 1994 with Jobs and a computer company called NeXT in memory of its creative father. As a very organized and self-aspired speaker, Jobs always gave the best composed yet inspiring interviews. However, unlike his powerful Stanford Commencement Speech which was about the pride of making history, the back-then already-succeeded Steve Jobs showed his rare humility. On his legacy, Jobs elaborated how Apple and Mackintosh were not Renaissance paintings that would last two centuries for people to admire, they would become obsolete and forgotten very quickly. He repeated the word ‘obsolete’ over and over, emphasizing how what he had done was just one thin layer of sediment in a mountain. People who are enjoying the scenery on top of the mountain would not know or remember the past or the buried. Only some rare geologists may come along and have an appreciative smile about the little obsolete layer he contributed. This humbling remark showcased how much of a visionary and perfectionist Steve Jobs was. It is the ultimate confession of a true artist. Jobs spent his entire life advocating his puristic idealism about the art of technology. Lucky for him, he did not have to make compromises. He made the exceptions into rules. As a survivor and a winner, he was grateful for being remembered by even an appreciative few. Not everyone is as lucky as Jobs. Certainly not the fictional folk singer Llewyn Davis in Coen brothers’ new film “Inside Llewyn Davis”. Llewyn Davis is not Dave Van Ronk even though the script is loosely based on Von Ronk's memoir. He is certainly not Bob Dylan despite of being in Greenwich Village in the 60s. Llewyn Davis is simply not real; or even if he is real, we will not ever have heard of him because he represents the musicians who struggle to make a living out of their dreams, who do not lack the talent but the luck. He is too stubborn in his pursuit of music, too unrealistic in his isolated existence and too lonely even for the cat (who, as it turned out ironically, is called Ulysses). I quite disagree with New Yorker’s interpretation on Coen brothers’ intention with the gloomy weather and constant snow. I don’t think the Coens are trying to make the audience feel sorry for Llewyn (he alienates himself almost perfectly), they merely show that Llewyn Davis is a choice, a consciously desperate yet uncompromised choice. The movie itself is written and directed out of that choice. It’s exquisitely comic yet carefully angry. Every now and then, the audience see hints of Coens’ applause to the folk singer with a cat. Even in John Goodman’s mocking comments on Llewyn’s music partner (who killed himself upon pressure of life):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You threw yourself off the Brooklyn Bridge, traditionally!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Who does that?” For the Best Director speech for “No Country for Old Man”, Joel Coen thanked people for “allowing [him and Ethan] to continue to play in their corner of the sandbox”. They are, at heart, just two peculiar film makers who got lucky. Llewyn Davis is the Bob Dylan who never succeeded, and the Coen brothers who didn’t make it. Inside Llewyn Davis lie the genuine, artistic endeavors that insist on its untainted vision; Inside Coen brothers, there is gratitude to luck and salute to persistence. A movie about folk music, “Inside Llewyn Davis” is Coens’ beautiful love letter to the tried, the failed and the uncompromised.

     2 )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其中一分子

    在《醉乡民谣》上映前,Dave Van Ronk还只是一个仅限于美国民谣乐迷才熟悉的名字。而现在,已经很确定,明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之后,他和这张《Inside Dave Van Ronk》专辑,将重新唤醒乐迷的耳朵。

    谁是Dave Van Ronk呐?他是科恩兄弟新作《醉乡民谣》中主角人物Llewyn Davis的原型,他也美国五六十年代民谣的先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当然,这些远不如他另一个身份著名,他是鲍勃迪伦的吉他老师。简单点儿说,Dave Van Ronk就是美国民谣界的叶问,在世时一生跌宕起伏,经年后凭借电影作品,才重放光芒。

    电影《醉乡民谣》选取了Llewyn Davis生活中的一周,用白描方式旁观了他的彷徨挣扎:他狼狈地从一个朋友的沙发奔向另一个朋友的沙发借宿;他睡了朋友的妻子搞大了别人的肚子,却不知该给出怎样反应;他被姐姐奚落被朋友同情,终于决定在风雪夜搭顺风车,奔向芝加哥,企图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音乐生涯。将这一切连接起来的,是一首又一首美妙、温暖混杂几分伤感的吉他民谣。

    麻木老迈的经纪人、丧失语言功能的父亲、单纯懵懂的音乐少年、带着秘密的朋克司机……围绕着Llewyn Davis,科恩兄弟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琢着民谣黄金时代的群像,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醉乡民谣》不只是拍一个歌手的传记,而是缅怀一个时代。在我看来,电影中最有趣的角色,是那只不期而遇又不告而别的棕色小猫,它潇洒来去,犀利无情地调侃了Llewyn Davis的纠结。
     
    换做其他导演,《醉乡民谣》的题材,难免会沦为励志的小清新,但科恩兄弟总有办法用独有的黑色幽默、畅快粗口来搅拌落魄、稀释闲愁。但对科恩兄弟的影迷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窥探哥俩的细腻与敏感。正是他们把一贯的讽刺包裹得如此柔软,《醉乡民谣》才呈现出既浓烈又清冽、既幽默又苦涩的迷幻气质。一尊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对科恩兄弟这样一部“缺乏企图心、但感情纯炙”作品的最合适评价。

    《醉乡民谣》的故事,其实很容易让人此前斩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寻找小糖人》。那个故事的主角,是美国底特律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70年代在美国发行量张专辑后销声匿迹,一度当起泥瓦匠,却在南非成为最负盛名的外国歌手,两位南非歌迷甚至飞跃重洋,寻找昔日偶像。毫无疑问,同样撩拨心弦的《醉乡民谣》,也会成为今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Dave van Ronk也会“借尸还魂”重归大众视野,而这,似乎才是对我们平日所谓“成功”的最大讽刺。

    是的,对于梦想和成功这个话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有一千种态度,但你总愿意听听科恩兄弟是怎么说的。科恩兄弟的答案是什么呢?他们评价Dave van Ronk 时,是这么说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3 ) 如果生活本来如此,就请你不要悲哀了

    电影演到最后,和开头的场景如出一辙——“演出-收工-挨揍”,不禁让我怀疑这里是不是暗藏玄机,因为这电影的导演可是以“藏得深”著称的科恩兄弟。但一时间没能想明白。
     
    直到昨天,因为降温结冰,而我走路一向蹦蹦跳跳漫不经心,刚出门就滑了一跤。想起去年也是在十二月下雨路滑,出门当场摔倒在家门口的瓷砖地上。这场面如此相似,让我感觉自己过了一年好像一点儿都没长心。突然意识到,电影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不正是Llewyn Davis止步不前的事业和人生的缩影么。

    看电影之前没搞清楚Llewyn Davis是谁。因为是提前场,去了很多工作人员和当地影评人。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Llewyn Davis的原型叫Dave Van Ronk,是美国六十年代原声民谣复兴的重要人物,他活跃时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启发并帮助了一批同时期的民谣歌手,其中包括著名的Bob Dylan和Joni Mitchell。这听起来耳熟,又是一个不得志艺术家的故事,这种题材拿到大部分导演(尤其是混好莱坞的)手里,都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种理想主义被命运践踏的悲壮感,比如去年大热的Searching for Suger Man,以及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然而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虽然没有Fargo那样让他们赖以成名的cult情结,但依然是一贯的冷静克制,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俩在镜头后面哂笑的样子,仿佛没有一点情感和同情心,就那么看着一切被主人公触发,然后告诉你这就是人生。

    Llewyn Davis是穷困潦倒的民谣歌手,流窜于朋友家,为一件毛衣的钱和前搭档撕破脸;他天生具有讨人嫌的本事,能让和睦的朋友聚会气氛僵化,能让贤惠的朋友妻一秒变泼妇;他有天赋,但又不具备出名的条件,别的民谣艺人有好家庭三人组,好基友三人组,还有治愈系大妈,演出多么温馨感人,而他孑然一身一把吉他,唱得全是心碎之歌,他都要把自己唱哭了,在芝加哥试场时,也不过换来老板冷冷的一句“我可没听出任何商机啊”。

    Davis的脾气,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事业的发展,可也就是他这样的人才能温馨组合大行其道的时候坚持他惨淡的独唱,如果不是那股子轴劲儿,他早就放弃了,也就不会有启发了Bob Dylan的后话。但科恩兄弟,真的没有任何要赞美Davis的意思,他大部分时间表现得都很混帐;你看不出他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天赋不足,也看不出他目标有多坚定,从芝加哥回来,他一脸狂躁地说受够了,不干了,结果转眼又回到酒吧唱歌,他似乎只是没想好要干点什么而已。但想到哪干到哪,也算一种选择不是么, Davis的人生,在影片最后因为这个选择而陷入了“演出-收工-挨揍”的循环。

    但说Inside Llewyn Davis是一部冷酷的电影,又似乎辜负了科恩兄弟。他们的确没有良心泛滥到把电影拍成达人秀那样的励志大片,但依然为主角送上了不易觉察的科恩式关怀。比如那只名叫Ulysses的走丢又回家的猫,比如从芝加哥回程时遇到的那个睡得死死的泽西小哥,又比如恨 他入骨,又忍不住要关心他的朋友们,都像雪夜的一束火星,有它在还是冷,但没有它的话可就连路都看不见了。

    这部影片和其他科恩电影一样,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其中有一个是,Davis开夜车时,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只猫,他急刹车后不确定是不是撞上了它。下车去看,发现车上沾了些许血迹。于是他又试图寻找猫的尸体,发现猫一瘸一拐地往森林里走去。那一瞬间他的表情,说不清是欣慰,惋惜,还是痛心。

    这只瘸了腿的猫,不正像是Llewyn Davis自己么,前路黑暗,踽踽独行,每一步都艰难而痛苦。更关键的,你根本不知道他干吗这么伤痕累累了还要往前走。

    可他就是这么往前走了。

     4 ) 严肃回顾#1:《醉乡民谣》 --- 科恩兄弟的民谣,平凡人的奥德赛

    前言

    这个回顾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很难选。

    这必须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虽然“经典”通常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我不想一上来就追溯到1950年代;这必须是一部特别的电影,然而太小众又会很容易失去它的声音;这必须是一部特别打动我的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打动更多不同的人的内心。

    我后来把选择范围缩小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后2000年代。尽管只有15年的跨度,我脑海里依然留下了很多不同影片的深刻印象。这里面有大卫·林奇《穆赫兰道》的梦幻,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的细腻,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的人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血色将至》的黑暗,查理·考夫曼《纽约提喻法》的野心,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的宏伟,和许多其他无法用我简陋的语言比拟的伟大电影。

    最后我选择了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对于科恩兄弟而言,这部电影很反常,却又打满了他们的烙印。我选择它,不仅仅是因为那梦境般的摄影,以及那张值得珍藏的原声专辑。我选择它,是在于它难能可贵的可重看性。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它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饰演主角的奥斯卡·艾萨克也在场,播放完毕后他还跟观众互动,解答各种问题。之后的两年里,我大概重复观看了七八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不是因为它有错综复杂的谜题留给观众解决,而是因为随着心情和生活处境的不同,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总是不尽相同。对我来说,这也是伟大电影的一大标志。

    《醉乡民谣》在2016年1月19日被选入了美国的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在写这一篇回顾之前,我籍此又重新看了两遍,依然感觉意犹未尽。要称《醉乡民谣》伟大虽为时尚早,但在我心目中它毫无疑问是2010年代以来最好的作品之一。毕竟能入选标准收藏的影片,都是“重要的经典与当代电影”。

    如果你看过,我希望你能与我一起回顾这一部忧伤却不乏幽默,简单而不失深度的电影,并告诉我你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如果你没看过,那我必须恭喜你,因为你将会欣赏到一部难得的佳作呢。

    ---------------------------------------------------------------------------------------------------------------------------------------------------

    严肃回顾#1:《醉乡民谣》 --- 科恩兄弟的民谣,平凡人的奥德赛


    基调一直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最突出的标记,他们给每一部电影建立基调时都从不含糊。这些基调可以建立在某个特定的道具上,也可以在某个角色的对白里。但无论要建立的是哪种基调,是《冰雪暴》里荒谬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惊悚,还是《谋杀绿脚趾》让人忍俊不禁的诙谐,他们总能让观众们轻易地在一开始就抓住这些基调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白这对搭档在接下来两小时为我们准备的是什么。

    所以当我后来知道《Inside Llewyn Davis》这个名字被译作《醉乡民谣》的时候,尽管它对电影内容的描述无比贴切,尽管它既言简意赅又意味深刻,我却觉得它失去了科恩兄弟赋予它最直观的意义。《走进卢维恩·戴维斯》,这最直白的翻译,正如这部电影一样,不带任何浪漫色彩。但当观众没有任何事先了解地走进电影院时,这个包含主角名字的题目却布满了科恩兄弟留下的线索和基调,带领着观众一步一步地深入剧情。作为民谣乐手的卢维恩没少花时间给观众们解释这个威尔士裔的名字怎么念,而电影里也没少给他的这个名字开玩笑。卢维恩·戴维斯,作为我们主角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个绕口的名字,而这似乎也预示着观众们将要陪伴他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

    <图片2>
    《醉乡民谣》故事围绕着1960年代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众多民谣歌手中的其中一员,卢维恩·戴维斯来展开(由极具天赋的奥斯卡·艾萨克饰演,可以说他从此走上了巨星之路)。卢维恩靠卖唱为生,但由于合唱同伴迈克意外离世,经纪人又没有给他的个人专辑给予充分支持,他的生活陷入了苦境。而且,卢维恩平时做事不可靠,待人也并不友善:他弄丢了朋友的猫,上了吉姆(贾斯汀·汀布莱克饰)的老婆瑾(凯瑞·穆里根饰)还令她意外怀孕,所以他的朋友们都不太愿意帮助他。在这段与卢维恩相处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还会陪他踏上去往芝加哥的漫长旅程,只为尝试打开成功的大门做最后一搏,不过这一趟没有任何退路的苦旅或许已经太晚了。

    电影开篇的其中一幕,卢维恩在电话里说道“Llewyn has the cat (猫在卢维恩这儿)”,然而另外一头却听错了以为他在说”Llewyn is the cat (卢维恩是只猫)”。对于这只贯穿整部电影的猫的寓意,各路评论众说纷纭,也有人认为卢维恩的确就是这只猫。科恩兄弟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把这只猫命名为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中主角的拉丁译名,预示着这位与猫形影不离甚至被误认为是猫的主角,将要踏上一场奥德赛般的旅程。不同的是奥德赛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漫长征途后成功凯旋,而等待卢维恩的却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灭亡。

    <图片3>
    科恩兄弟的电影列表里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类型,喜剧、西部剧、惊悚剧等等。但如果要把它们分类,我们似乎能发现它们都离不开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以巅峰作《老无所依》和处女作《血迷宫》为代表的电影。在这些电影里面,科恩兄弟总能在穿插各种荒谬情景的同时,一边制造精神紧绷的气氛,一边表达人性,有时甚至能把主题升华到哲理层面的讨论。第二种则是以《谋杀绿脚趾》为代表的电影,也就是整部电影虽然充斥着各种离奇古怪的事件,但到最后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的《阅后即焚》结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特点。

    《醉乡民谣》偏向于第二种。科恩兄弟把卢维恩表演后被揍的桥段重复地放在了电影的开头与结尾,而之前一周所发生的事情则被放置在电影中间。一方面,它就像一首民谣,没有特别的故事,虽然结尾与开头相同,但结束的时候却让我们从歌词中收获了更多。另一方面,这种设置让观众意识到卢维恩的生命如同首尾相接的环状,就像一个死循环没有出口。诚然,他后来终于醒悟过来,不再让猫逃离公寓,明白他不可能成为巨星,但由于他性格上的不谙世事以及艺术上的不肯妥协,他终究会不断犯着同样的错误,重复着同样的命运。卢维恩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身边围绕着各种在他眼中低俗得不可理喻的表演者,他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获得成功,这显得尤其讽刺。但正如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的不幸,大多是因为他目光短浅而又刚愎自用,所以他的才华尽管非常耀眼,却没办法获得观众们的同情。

    科恩兄弟在电影中喜欢折磨主角并不新鲜,因为他们沉醉于描写各种生命中的失败者,各种窝囊废,各种过时的人。他们笔下的主角们大多都只是受到了肉体上的折磨,但在《醉乡民谣》中,仅仅是观众跟卢维恩一起的这几天里,他却受尽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卢维恩的唱伴迈克要自杀,但这件事却阴魂不散地在电影中被不同人提起,不断地审问他的心灵。正当他要安排瑾去堕胎时,却意外得知前女友偷偷地生下了他们的孩子,离开卢维恩独自生活。他被窘迫的生活所困扰,他更被萦绕的过往所折磨。


    甚至连电影中的摄影也在折磨着卢维恩。《醉乡民谣》没有《老无所依》里开阔的西部场景,却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噩梦般的光影效果。卢维恩在酒吧里的每一场独奏,灯光下空气中的尘埃都给他的表演增加了许多厚重感。但画面中最突出的,必须是贯串电影那忧伤的色调,喑哑的画面饱和度就像卢维恩的生活色彩一样被吸干殆尽。作为电影主题的音乐当然也不甘落后,他在电影开场中唱的第一首歌,主题不必分说,正是意味深长的上吊自杀。虽然卢维恩深情的表演得到满场欢呼,但能在这个繁杂世界中大卖的歌曲总是那些他所不屑的低俗歌曲。他不屑于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他更不屑于能跟观众有所共鸣,他从不在艺术上妥协。他的这种不屑和不妥协,犹如黑色幽默一般充斥着电影,让观众啼笑皆非。电影里还有其他巧妙而幽默的瞬间,但正当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的时候,科恩兄弟却一如既往地慢慢地反问我们,你真的能继续笑下去吗?

    颠覆观众的期待,这同样是科恩的惯用伎俩。当卢维恩为了他的职业生涯作最后一搏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奥德赛时,观众们肯定没有意识到这将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因为它竟然被提前到电影的中间上演。我们伴随卢维恩穿越风雪终于到达了知名经纪人的面前,他终于得到了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当我们听到他唱的既不是之前在录影棚里唱的新奇古怪的曲目,也不是观众容易朗朗上口的歌谣,而是关于生死、关于不放弃艺术理念的The Death of Queen Jane(《简皇后之死》)的时候,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心里为之欢呼?我们跟卢维恩一起经历太多了,我们投放了太多感情在他身上了,因此我们期待他终于要用他简朴真挚的歌声打动专业经纪人了,我们甚至肯定这就是他走向巨星的第一步。好莱坞的音乐电影难道不都是这样吗?


    “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here.(这卖不了多少钱)”经纪人直截了当地回答。这句让观众们心碎的结案陈词,卢维恩却反常地没做太多挣扎,甚至拒绝了加入合唱团体的邀请。电影分配给芝加哥的这一段剧情仅仅十分钟,而我们无从得知卢维恩在咖啡厅里做了多久思想挣扎才鼓起勇气去见经纪人。但我们知道,在一段两分钟的演出后,他明白了通往巨星的大门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后面发生的,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卢维恩再次走入决策错误继而被残酷惩罚的巨大循环中。最讽刺的莫过于电影最后的演出前,瑾告诉卢维恩台下有纽约时报的乐评家,这可能是他取得名声的大好机会,但在卢维恩完美的表演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弱的身影,他就是卢维恩不能理解却将要统治流行音乐界的鲍勃·迪伦。是的,在民谣的历史上,纽约时报没有给卢维恩(或者他的原型大卫·范·隆克)任何掌声,但他们却盛赞了鲍勃·迪伦的表演。迪伦在一个月后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从此走上巨星的道路。

    <图片6>
    回想起来,卢维恩在路上遇到一直揶揄他的话痨老爵士乐手(约翰·古德曼饰)和他沉默寡言的司机(加内特·赫德兰饰),有一点《等待戈多》里的波卓和幸运儿的意味。而《等待戈多》的主旨,正是机械的生活,以及生命无休止的循环,这似乎也是《醉乡民谣》最想要表达的观点。

    或许并不只这样,在我看来,《醉乡民谣》还像是对艺术界,甚至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评论。对于艺术家来说,通往巨星的路上必须取悦观众,在艺术上有所妥协。试图取得成功的同时一意孤行坚持个人理念的艺术家在各个领域中数不胜数,卢维恩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个。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听到这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名字,但《醉乡民谣》给了我们跟卢维恩呆在一起一周的机会。在电影发生的一切之后,像千千万万其他无名的艺术家一样,卢维恩只会继续他平凡的艺术生涯,继续着他一辈子都无法被大家认识的死循环。但同样在这一周里,我们被他的才华而震撼,为他的不幸而惋惜,为他的固执而不甘。是的,这些平凡艺术家们永远都不会像贾斯汀·比伯一样出名,但他们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甚至因为拒绝妥协而显得更加重要。即便是我们这种平凡的人,在乏味的生活中也会有特立独行不肯妥协的时候,我们也会为了完成我们的梦想而不顾一切踏上征途。而我们唯一希冀的,不过是在征途的最后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图片7>
    从有趣的角度看,《醉乡民谣》似乎是科恩兄弟对他们电影生涯的自我注释。作为风格独特的电影人,他们从来没有为了得到更高的票房而牺牲自己的创作灵魂,但观众们却为他们的几乎所有作品而疯狂。这种既得到票房支持,又让影评们喜爱的作品,实在是寥寥无几,科恩兄弟却总能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醉乡民谣》就像科恩兄弟写给其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幸运的电影人的一封情书,向这些无名者表达敬重,为这些不肯妥协的艺术家打气。

    从阴郁的角度看,《醉乡民谣》似乎是科恩兄弟对他们兄弟之间关系的设想。电影中最动听的歌曲,我认为是卢维恩与他去世的唱伴迈克所合唱的Fare Thee Well(《别离》)。卢维恩虽然很有才华,但毕竟不是成为独唱巨星的料子,他需要跟别人合作才能绽放出光芒。与迈克的合作就像是他的全部一样,从各个方面定义着他。因此《醉乡民谣》对科恩兄弟来说,可能是一部比想象中更私人化的电影。这或许是他们在紧张地设想着失去对方的结果,毕竟他们比电影界里的所有人都明白跟身边这位搭档合作有多重要。在这个漫天风雪的纽约里,卢维恩连一件大衣都没有。仿佛迈克就是他的大衣一样,失去了他,卢维恩也失去了对外面这个残酷冷峻的纽约的保护。不像科恩兄弟,他们和谐地在一起制作、编写、导演、剪辑,为我们创造出《醉乡民谣》这样美丽的作品。当然,这可能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解读罢了。试图去解开他们电影的所有谜题从来都不是件好事。

    毕竟他们是科恩兄弟,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呢。

     5 ) 10月16日科恩兄弟在巴黎电影资料馆的见面会记录

    我没有录音也没有记笔记,看完电影之后回家凭记忆写下来的。肯定会有遗漏,肯定会有误差,我也没空去核实一些东西,随便看看就好,请勿引用本文中提到的数据,不要太当真。

    =================================================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好莱坞体系之下保持独立创作的?
    答:我们的前三部(这里我听joel说是头一部但是法语女翻译说的是头三部)电影都是完全独立制作的,即是说由个人投资拍摄的。但是当时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拍过电影,不在这个行业内,也完全没有信誉(credit),因此我们只能找到个人投资,这是不由我们选择的。在这之后的电影就变得情况比较复杂了,因为我们有些电影是与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合作,有些仍然是独立制片,或者有联合制片,但是总的来说没有人有兴趣来指挥我们的创作,因为他们期待我们会拍出好的电影。然后这部电影《醉乡民谣》是由studiocanal单独投资的,感谢他们。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所有电影都是原创故事,有些故事非常独特,你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些故事的呢?
    答:没错我们的故事都是原创的,我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灵感,比如报纸。像《雪花膏离奇命案》(fargo)(原谅我的恶趣味= =)这个故事就来源于我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则新闻,讲一个男人谋杀了他的妻子并把她放进碎肉机里。我们在共同创作剧本的时候也不会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我们并不会分工说ethan你写这一场我写那一场,我们一般都坐在一个房间里面然后开始讨论,然后写下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一直到电影的结尾。

    然后问了故事板的问题,说你们会用故事板(storybord)吗,这个像漫画(carton)一样的故事板是否会影响你们的风格。(这里我听法语的理解和翻译翻成英文的版本不太一样,如上以英文翻译为准因为Ethan听到的问题是英文的)
    答:是的我们的确会用故事板,但是只是很简单的画,只是为了交流用,它并不像漫画,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电影风格是受到了漫画的影像,而且我也不是一个漫画(comic)的big fans。事实上我们经常会不拍故事板里一些镜头,有时候就是忘了,我们不会说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拍哪些哪些镜头。有时候摄影师回来找我们说你看我们有这个那个镜头漏掉了没有拍,我们说好吧那就算了吧,没有那个也行,不拍了。

    然后主演上场了,问怎么得到这工作的啊。
    演员说我住在LA(可能我听错了),然后我听说科恩兄弟在纽约试镜演员,我就去了。我之前有很多朋友参加过他们的试镜,听说都感觉非常棒,最后他们也没有被选上。然后我去了,感觉非常棒,我得到了这份工作。

    又问joel是怎么选上issac(男主)的。
    joel就blablabla了一大通非他不可之类的废话,然后他说你们看了电影就会知道了为什么他是这个角色的唯一人选。

    然后问issac在片场科恩兄弟两人会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issac说会的,所以每次谁最后一个来找我,我就按照谁说的演。(Ethan这个时候笑得好萌,我腹黑地推测他一定每次开机前偷偷把演员拉过去面授机宜)

    ==================================================

    见到科恩兄弟俺还是很激动的,虽然并不是他们的大粉丝,还是很不淡定了一下。

     6 ) 失败的人和时代的挽歌——电影《醉乡民谣》解读

             失败的人和时代的挽歌——电影《醉乡民谣》解读
                                                                       魏 丹
           作为独立电影人的科恩兄弟,导演了一部与众不同的音乐片《醉乡民谣》,不仅延续了他们的一贯风格,更赢得了2013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这部电影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显现出科恩兄弟的独特风格和高水准, 科恩兄弟的电影既有商业元素的标志,又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他们的作品同时具有的娱乐性和深远性使得电影难以解读,然而其作品却总是在关注普通的民众,《醉乡民谣》是科恩兄弟电影作品中非常独特的一部。
    一、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科恩兄弟的电影常常讲述失败者的故事,伊桑曾坦率地认为“事业到后来很容易就会变成职业。当你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崭新且令人激动的。这种感觉一去永不返,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你开始踏出第一步,一切就都在走下坡路。
           影片《醉乡民谣》中的主角卢恩就不是一个励志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电影中卢恩的生活困顿落魄,他寄宿在朋友的沙发上,靠在酒吧演唱谋生;甚至他事业也没有起色,录制的唱片无人问津;他甚至要借钱度日,片中他爱的吉恩对他的评价也非常糟糕,和他的对话满嘴脏话。电影的开始是卢恩在小酒吧演唱完一曲,就在漆黑的后巷被狠揍一顿。随着电影的展开,这个小人物尝试着做出改变,他经历了一次从纽约到芝加哥的旅行,最终无功而返。这个有些才华的民谣歌手生活中处处碰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蛋和失败者。
           整部电影中隐藏着一类卢恩一样的失败者,这些人和卢恩又构成了强烈的对照。首先是吉姆和吉恩,这对男女二重唱既是和卢恩一样的民谣歌手,又是卢恩的朋友,他们同样靠在小酒吧演唱为生,但又与卢恩有有明显不同,在吉恩和卢恩的一次争吵中,吉恩指出了差异,相比吉恩和吉姆一直在努力进入主流音乐圈,卢恩拒绝成立组合,也相当排斥演唱流行歌曲,从吉姆创作、录制歌曲《Please Mr. Kennedy 》中可见一斑。其次是并未出场的麦克,麦克是卢恩曾经的搭档,电影中没有交代他的死因,我们却可以从他们曾经合作的歌曲《If we had wings》中明白,麦克也是一个有志青年,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和理想的破灭而跳下华盛顿大桥。而麦克的死亡也给卢恩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不仅是组合的破裂让卢恩的歌手生涯变得日益艰难,他无法进入主流音乐圈(60年代十分流行组合音乐人),而且带给了卢恩巨大的精神打击,他在演唱歌曲时,拒绝朋友莉莲哼唱麦克的合音部分;也拒绝再一次成立组合。这些围绕在卢恩身边的人物构成了一个时代里的底层艺术家的缩影,影片的背景是60年代的美国,正是民谣黄金年代的前夜。由此来看,卢恩对音乐的坚持是那个年代里一群人对音乐的坚持,卢恩的失败也映射了一群人的失败,这才是电影打动人的地方。
           卢恩的人物原型是60年代民谣歌手戴夫•范•朗克,但电影却不是民谣歌手的传记片,电影中卢恩的失败就有真实情况有出入。卢恩的失败可以看作是命运的偶然,他在芝加哥面试失败,又失去了一炮而红的机遇;也是命运的必然,卢恩尝试妥协成为一名水手(这是之前他非常看不起的职业),但命运最终没有让他得偿所愿,他没有成为水手,而且连身上仅有的钱也没有了。兜兜转转之后,卢恩又回到原点,继续在小酒吧唱歌。
    二、电影中特殊的符号
           电影里除了剧情发展需要的角色之外,往往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角色,他们承担的是一种象征意味。
           首先是无处不在的猫。电影有趣地将卢恩的挣扎、抗争投射到猫的身上,所以片中出现的猫和卢恩基本上是异质同构的。刚出场时,猫从卢恩开门的瞬间溜走,就已经暗示卢恩试图冲破现状;紧接着猫从消防通道彻底逃走,之后卢恩开始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寻梦之旅;卢恩返回纽约时撞上一只猫,车上残留的鲜血暗指着卢恩抗争时付出的代价。在夜色中,卢恩与猫凝视的一瞬间完成了二者的同构,猫就是卢恩。影片中卢恩抓错的猫暗指卢恩的迷失;走失的猫最后又回到了教授的家中,预示着经历过一番头破血流的抗争后,卢恩再一次回到到原来的起点。由此看来,猫其实就是卢恩的隐射。有趣的是猫叫做尤利西斯,这个名字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这部史诗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罗马名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奥德赛经历了十年漂泊,最终和家人团聚。电影中这只猫从走丢到回家,借鉴了这部著作,又将这样的流浪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其次是卢恩前往芝加哥的路上遇到的两个人,爵士乐手罗兰•特纳和演员约翰尼•菲伍。罗兰•特纳对卢恩的不屑与嘲讽、约翰尼•菲伍对卢恩的冷淡都象征着同时代人对民谣歌手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罗兰•特纳的一段话,“不管我做什么,就是无法成功,我简直就是一事无成。我的人生就是一盆狗屎。我不清楚自己如何制造出了这样一盆狗屎。” 其实爵士乐手罗兰•特纳和演员约翰尼•菲伍也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他们的存在验证了一个群体的存在,而他们俩在卢恩逐梦途中消失(罗兰•特纳倒在厕所,约翰尼•菲伍被警察带走),都预示着这趟旅行的结局。
    三、电影的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可以看出导演的拍摄意图,科恩兄弟擅长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情绪,凸显主题。
         《醉乡民谣》中常用特写镜头对准人物面部表情,配合大面积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在电影开头,声音先行,紧接着是话筒的大特写,镜头平移后,卢恩的头部特写占据右边屏幕,灯光只照亮卢恩的半边脸,随着镜头的微晃和主角身体的自然晃动,明暗不断在卢恩的脸部变化,传达出主角内心的微妙情绪。紧接着镜头拉开,我们发现卢恩正在一个灰暗的小酒吧演出,狭小逼仄的小酒吧里各色人物出于一种阴暗浑浊的画面中,使得在舞台上的卢恩身上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与人群的疏离感。
           还值得一提的是,《醉乡民谣》巧妙地运用音乐来推进剧情的发展,音乐的功能在于给人物不同阶段的情感做铺垫,让观众能够进入角色的心理世界,呈现出特有的张力。片头歌曲《Hang Me, Oh Hang Me 》中的压抑和无奈,《Please Mr. Kennedy》显出的搞笑和不适。其中也有例外,在号角之门演唱《The Death of Queen Jane》时,导演将镜头缓慢地推进,人物的情绪也随着音乐慢慢展露,当观影的期待着卢恩将实现命运逆转之时,音乐巨头巴德•格罗曼斯面无表情的形象占据了整个屏幕的正中央,卢恩并没有成功,这是电影最直接地展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情绪与现实的反差不仅仅是故意为之的黑色幽默,更传达了对主角命运的调侃和反讽。看似卢恩的失败来自现实的偶然,但影片最终都将失败归结于命运的不可预测和必然,《Please Mr. Kennedy》的大红并没有给卢恩的人生带来转机,就如同命运对卢恩的玩笑,让他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无所有。
           电影的构图也配合着人物的发展,科恩兄弟的电影似乎特别钟爱狭小的空间,例如卢恩在敲开吉恩的房门时,卢恩出在画面的中间,画面中狭长的走廊和两旁的门构成了一个狭窄局促的三角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卢恩窘迫现状的写照。约翰•古德曼饰演的罗兰•特纳用庞大的身躯占据汽车的后座,都具有象征意义。电影中不时出现拥挤的酒吧、狭窄的走道和逼仄的车内,也不同程度地展现卢恩的生存空间,也揭示电影的主题。
    四、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是同一个场景——卢恩在小酒吧演唱之后在后巷被陌生人揍了一顿,然而这绝不能看作是一种重复,从内容上说,开头并没有完整地交代卢恩被打的原因,从而给观者设置了悬念;从形式上说,这样的安排十分完整地展现了卢恩人生的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环形结构,卢恩从不满现状到出走芝加哥,最终又回到小酒吧;从主题来说,这样的圆形结构其实隐射了一批卢恩这样的失败者,在挣扎徘徊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从来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喜和命运。
           那么卢恩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电影故事表面是卢恩的一次人生历程,其实这又是一次芸芸众生要经历的生命历程。科恩兄弟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命运之手总是折磨着这些底层的小人物,电影更应该被看作是对命运的解读。《醉乡民谣》的主题跳出了反映创作个体的悲喜这个狭小的圈子,而具有广泛的指涉意味,卢恩的失败和孤独更是一种广泛意义上命运。卢恩的挣扎和失败,是一种无意义的虚幻运动。卢恩的人生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比如搭档麦克的死亡使得组合被迫解散,比如卢恩放弃了歌曲《Please Mr. Kennedy》的版权,结果歌曲大热等等。但卢恩的失败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既有卢恩的个人因素——他的不愿妥协,也是大时代的背景使然,整部电影笼罩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绪(画面的灰蓝色基调),这部电影既写出了一群人,也写出了一个时代;既有个体生命的伤感,也有时代的感伤。在广阔意义上去关照个体的人生和生命,才能获得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短评

    非常独特的“拍了等于没拍”的,无法定位的电影,神秘的环状结构很科恩,其余彻底颠覆。有后劲,有诗,难以描述。

    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这个精致小品,不是奥斯卡的喜好,却是影迷心中的佳酿,散淡平和的情绪和失败民谣歌手刚刚合适。即便这样,科恩兄弟还没放弃一贯的黑色标签,往返芝加哥在路上这一段真有神秘主义气息,雪夜开车就是一首诗的质感,灵魂出窍一般的意境,而那神出鬼没名叫“尤利西斯”的猫就是歌者的灵魂。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 没有在深夜后巷被人狂揍,不足以谈音乐、文艺跟梦想啊。在一个谁都可以尽情挤兑、开涮甚至直接否认文艺青年的时代,看这样一部的电影,真是对大家都好啊……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 柔光把电影里的每个人都照得好美,Llewyn放弃了三只猫,两个孩子,一个女人,甚至连最后的梦想都要放弃,这样的loser最后在循环往复中原步踏地,却依然为他的坚持心酸难过,谁都有失意的时候不是吗?音乐很美很享受,电影总觉得还少了点触动,四星吧。

    1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一曲失败者之歌。整部片子形成一个失败者的轮回,从头到尾,仍在原地。并不励志,也不会有什么太深的东西。这大致是说,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有梦想,并为梦想奋斗过,可惜,最终他们失败了。很舒服的音乐,又间有科恩兄弟的冷幽默(可补入很多男主的内心吐槽)。很舒服的电影。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生活一团糟 犹如那看起来无尽的寒冬之旅 但当他一开口 天都亮起来了

    24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 我想变成一只猫,和这个loser歌手结伴同行,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民谣时代——哪怕最后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温柔而又冷冽的科恩兄弟,将音乐路上的苦趣一点点抖落出来,那种感觉就像行走在雪开始融化的都市,泥泞中传来乍暖还寒的气息。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撸了几十遍预告,听了两个月原声,换剧照当桌面,心里早就对电影有个自己的大致形象,醉乡民谣四个美好的字眼,和真正看到的这部片子如何都不重要了。

    3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 猫像是Llewy自己的生活轮回,带回的猫和Llewyn一样寄人篱下;跑丢又追回的猫却不是原本那只——为交堕胎费放弃版税,结果一事无成;撞伤野猫——先后被两个老板婉拒;跑丢的那只自行回家——轮回。猫叫尤利西斯——希腊神话中漂泊多年的尤利西斯,与Llewy划等。

    3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 如果一首歌不像是新的,也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民谣。

    33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力荐
  • 民谣一分钱也不care。片子看得堵人心口。那双跳过雪后,湿叽叽的鞋子,妈的真像穿上也受罪,脱下又太冷的,尴尬得要死的人生。

    3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 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听得见笑声,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他妈的金钱。他妈的爱情。到头来它们总会让你难过的要命。——塞林格

    4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 科恩兄弟已把整个电影拍成了民谣,那种年代的香醇,过目即醉,无可救药。

    46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 打光实在太过温柔。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被生活击倒的人。生活是个泥潭,我们都身陷其中,没有光辉高潮和灿烂结局,转了一圈什么都没有改变。地铁一站一站行进也是流浪,真高兴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47分钟前
  • Line
  • 力荐
  • 主角的命运各种失控,其实有点【冰血暴】的意思,但碍于是部关于loser的民谣小清新,这些恶趣味的东西顶多让人觉得是命运的玩笑,也凸显了坚持梦想这一路上现实的残酷和生活压力。出入意料的各种小黑色的转折,但留白式的处理也没改变主角之后的动作,反而开放式的处理相当的欧式文艺片。★★★★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歌好听,中二病部分自行跳过,酒吧老板的名言“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ean,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im”简直可以裱起来送给婷婷君,嘻嘻。

    5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 看完赶紧拍拍衣服,免得沾上一身穷气

    5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 开场即抓住人,一秒之内沉醉于那些音乐,美到想哭,给前半小时5星。后面的剧情没有提升乃至一路下滑不痛不痒,好听的歌少了,最抢镜配角的那只猫也不见了,又只能给3星。综合一下,加上之前歌曲印象分太深,还有年度最佳开场,以及《Five Hundred Miles》,4星差不多都是音乐的作用。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 Bob Dylan时代的前夜,有一个唱民谣的loser抱着一只叫尤利西斯的猫,从纽约到芝加哥,东奔西走,碌碌无为。科恩兄弟在遍地励志的好莱坞讲一个loser的故事,不是说多可悲,而是说既便是loser,也有人这样可爱可恨有情怀地活着 #年度最好听电影 “余音绕梁”#

    1小时前
  • davekozg
  • 推荐
  • 科恩兄弟用一个有才华的loser永远是个loser的故事让我回到了此前一直纠结的选择之中,他没有用坚持梦想做自己的烂俗蒙蔽你,也没有用认清现实的故作成熟打压你,只是用一首首溢满人心的民谣,一个个猫眼里快速掠过的站名,让主人公回到原点带着同样态度唱同一首歌,讲同一个笑话,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