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她的房间里,她躺在她的床上,她开始哭泣…… 伊斯卡拉特电影《赫利》以此结束像极了四月末的落空,春天已经消失,夏天还未到来。墨西哥的贩毒题材就像日常生活一样普通,直接呈现会不会遭自对电影空无一物平淡无奇的批评或者将整体的作品结构解读为天桥吊尸和火烧鸡巴的碎点行为艺术。墨西哥贩毒人人都知道,但墨西哥贩毒为什么久禁不止恐怕又不是人人都能回答。赫利不仅有今生他还有前世,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和她老婆像极了鲁迅《伤逝》中的君生和子娟,自由恋爱人人都向往,可是恋爱以后呢?赫利的幸福生活就在家与工厂的两点一线之间仿佛新生,自行车轨沿着起伏坑洼的路滑翔出的寂静的星空,染不了一丁点儿的响动,哪怕是人口普查员敲门的声音。作为一个逃离家乡的过来人我不知道赫利如果听到他妹妹和男朋友规划未来时的对话会是怎样的滋味。《在酒楼上》曾经的理想青年对话到:“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是怎样的一个生活现实,怎样的一个无物之阵,使得赫利在你不强奸生活就被生活强奸之间徘徊煎熬。你以为你过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么?你以为你销毁了卡洛因就可以了么?你以为把逃课妹妹关以来就可以了么?你以为看见警察到家就可以了么?你以为不签字就可以了么?你以为放弃安稳报警就可以了么?你以为杀了一个强暴妹妹的强奸犯就可以了么?我仿佛听见伊斯卡拉特的呐喊:“赫利,赫利!生活在墨西哥,有谁能够幸福?”四月的风如晃动褶皱的窗帘,地上掉一点儿东西都能惊起我们心中无数的涟漪,彪悍的警察土匪居然合唱着我的忧伤: 她在她房里 我也在她房间里 她躺在她床上 我也躺在她床上 她开始哭泣
看过很多类似的影视题材,女儿的男人,把她亲生父亲害死的,养个女儿要冒多大的风险?本片基本上应该是家破人亡的,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留下哥哥这个活口,恐怖分子心软了?我去~!有句话说女生外向,难道是真的?女人长大了就只想着和自己的男人快活?本片女孩的台词也是如此:我们离开这个地方永远不再回来了。连西方的番邦女子也是这种人生观,父兄根本不值一提,只要能和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快活,其他的皆可抛弃?上帝啊,女人到底有多狠?女人天天吵着要男女平等,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愚蠢的可悲!
戛纳电影节在2013和2014连续两年都将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墨西哥人,但与我们熟知的“墨西哥三杰”无缘,两位获奖者都是戛纳亲手培养成长的嫡系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以及阿玛特·伊斯卡拉特(Amat Escalante)。两位作者导演当年参与竞赛的作品口碑都不是很好,场刊评分排在中下游。相比起雷加达斯专注私人体验而晦涩难懂的《柳暗花明》,伊斯卡拉特这部《毒粉风暴》有着更为广阔和瞩目的题材:墨西哥的毒品问题;而且影片以刻画极端暴力的赤裸手法令观众震惊,最后获奖时更令不少影评人大跌眼镜!这种状况跟2009年那一届菲律宾导演曼多萨凭《基纳瑞》获最佳导演如出一辙。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近乎猎奇的手法揭露出国家社会的阴暗面,但同样不可忽视地,两部影片依然展示出这两位导演在美学风格上的不懈追求。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Amat Escalante)此前作品《血》和《混蛋》入围的都是一种关注单元,相比起前两部初出茅庐的手法与较为单薄的情节,这部初次入围竞赛的影片无疑在质量上有了提升,导演风格上也变得更为成熟。首先,导演对题材的选择遵循着以往的传统,上一部探讨非法移民问题,这部则是更热门的贩毒问题。常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导演专挑国家阴暗面的题材拍摄,往往就是为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我们的张艺谋导演遭到这种非议最多,其后的第六代导演更是接踵而来的阴暗题材。但在我看来,任何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片题材都难免带有这种西方人看来的猎奇色彩,最关键的是导演能否坚持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客观事实,保持理性良知与社会批判意识,而不仅仅用投机取巧的手法博取大众眼球。 这部作品仍然免不了有投机主义的嫌疑,极端残酷的暴力刻画,比如说是桥头吊尸和火烧下体这两个画面令人不忍直视。然而,这种不加修饰的暴力呈现却同时让观众对墨西哥的社会现实有了多一层的思考。在毒品如此泛滥的国度,看到有人被处死,我们自然首先会想到是毒贩或者黑帮仇杀的对象,却甚少想到会是无辜的贫民百姓。导演选取这个无辜者的视角来切入叙事有其深刻意义,令观众能够更客观冷静的目光来审视普通百姓如何在风平浪静的生活里逐步卷入万劫不复的毒品漩涡。 这场令男主角惨遭虐待、父亲丧生、妹妹被强暴的悲剧起源可以说与毒品关联不大,只不过是正值青春期的妹妹爱上特警学员而引发,毒品在此过程中是推动叙事的催化剂。至于男主角发现毒品后主动销毁的行为证明他一心想远离毒品的正直善良品性。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国度,任何跟毒品完全不沾边的人也有可能卷入毒品危机,并随时惨遭杀身之祸。毒品问题早已扎根于社会内部(政府官员、警察、毒贩),甚至与每个普通人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这种无辜者卷入叙事的视角会令观众逐渐感悟到墨西哥毒品问题的严重程度。 影片前半段用纪录风格的镜头描绘男主角及其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他在机械厂上夜班,妻子照顾小孩,妹妹在学校上课。画面中这些稀松平常的平静事件里潜藏着难以觉察的暗流。随着妹妹与特警学员交往深入,毒品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情节中开始出现隐隐的不安感。突如其来的特警暴力袭击场景则迅速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气氛张力急剧膨胀。而之后的虐待情节更在日常环境中,不动声色地营造出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力。纪录片风格与无辜者视角两者结合,使得影片的惊悚感与戏剧张力逐渐升级。大部分非职业演员在导演的调教下表现出木讷的模样,稍有电影大师布莱松的意味,他们在镜头前的情绪没有过分流露或宣泄,表现得极其克制与精准。导演通过这种风格化的处理,有效地控制情节远离过于频繁的戏剧化表现,尽力刻画出人物在危机四伏下努力保持平静的生活常态。 如果说前半部分展现的是毒品对普通家庭带来的沉痛打击,那么后半段讲述主人公重返生活的情节,则更能让人思索这场悲剧对幸存者的性格行为以及未来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妹妹遭遇暴行回家后变得性格孤僻,终日无法跟家人朋友正常沟通说话。正直善良的主人公竟变得狂躁易怒,不时对妻子施加暴力,上班时不够专注而导致失业。最后他更不惜一切找出对妹妹的施暴者,用同样可怕的暴力来亲手杀死对方。后半段的叙事较前半段更为内敛克制,对白台词偏少,空镜头数量较多,同时用环境来传达人物心理状态,不时流露出神秘的诗意。比如房子前的军警车、夜幕下的仙人掌,这些仿佛是点缀的象征符号不经意渲染出难以捉摸的气息。 由此,毒品问题对普通人的影响终于水落石出,它只会不断滋生出暴力,而以暴制暴却无法终结毒品带来的影响,只会滋生出更可怕的暴力;无辜者在这场与毒品作战的过程里不仅无法全身而退,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新的施暴者。这也许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7 你想表现暴力,表现强权,表现人性的绝望,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一直觉得,一定要这么直观地拍这么让人难受的重口味场景,有必要吗?
妈的片子一开始就这么暴力吓死爹了。后面果然不出意外把暴力玩得够逼真够程度,于是又爽死爹了。但这个剧情实在没啥看点,不做深度思索只是映照现实却又显得片子太空了点。话说兄妹俩的演技真心不咋滴。3+
深深觉得性别对创作的影响太大了,可惜这么触目惊心也没有真的好到进入心灵。
伊斯卡拉特的主角总是欲求不满,片中总是有让人措手不及的暴力展现。虽然这次故事要比之前曲折了些,虽然片中的暴力镜头吓得我遮双眼,但最终也只是曲折和惊吓,没有更多了。
布列松型的。以为是戛纳的金摄影机,看完知道是最佳导演,不好导,把演员的情绪一场场的控制得很合理。
菲律宾警察,郊外剁妓女,墨西哥警察,家中烧阴茎
台词不多,全是影像化的叙事,并不像传说中只有暴力,反而是很文艺的处理。从这几年戛纳最佳导演来看,选的不是最佳,而是眼前一亮的新导演。
有水准的....特供片 ...
镜头倒是不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叙事没有 表现手法也不喜 演员的表现也一般 能得戛纳最佳导演有种均分奖项的感觉 略暴力
这是一部通过切面或者剖面向观众呈现墨西哥毒品犯罪的电影。主人公赫利是一个勤奋、努力、安静的普通青年,他试图远离毒品,却最终被牵连其中,并因此家破人亡。影片有许多留白,有赤裸裸的暴力,也有收敛、克制的一面,可以说,影片所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3.5 粗砺生猛,看着太TM疼了。
三天才看完 莫名其妙的还挺喜欢
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鲜明强烈的性别暗示,从前戏开始以床戏结束,小女孩要求主宰初夜而被强奸、认为男友是自己私有而被作为附属惩罚,赫利的报复也是对自我男性身份的确认,确认之后性欲得到满足,而这对妹妹形成又一次的攻击伤害。
问你死未?!垃圾片子,自身风格都不统一。去给菲律宾仔提鞋吧,戛纳真是神经乱来
荒原中的一場迷局,鏡頭語言很充沛,戲劇張力也足夠,只是在張力之外,直觀的暴力展現了導演的控制力,可惜暴力只表現了故事的震驚而無缺乏了震撼,主人公內心的絕望、無助乃至心理閹割都表現得不是很徹底。我比較好奇那場燒丁丁的戲是怎麼拍的,演員又是怎麼被說服的?
火烧鸡吧加分了。。。
有性就要有暴力
日常冷漠的血腥残忍,令人绝望的环境。演技一般,节奏太慢。虽然女二身材不错,但床戏裸戏实在没美感没必要。三星半。
水。
连看了这几年的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片子,感觉可以总结一套规律了,故作姿态的恶趣味、叙事结构和文艺片例行表现手法都让它显得没什么特别的。片子最刺眼的是赤裸裸的重口味暴力,设计感极强的镜头可以看到导演的强大控制力,题材很不错,最后的优点恐怕也就只剩下那几个暴力镜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