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能说是失望,也许这种电影。本就没有太高的希望吧。
为什么呢?
因为我还是更希望于电影承载着健康的娱乐,而背负着意识形态的龟壳,很难彰显大师的纵横手笔。
明显的感觉到编剧是很用力的。对书为象征的人类的好奇心的反噬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性的阉割,编剧就像拿着一把刻刀硬生生的展现了反乌托邦的力道。
但是,人性的核心总是从一个极端不知不觉的滑向另一个极端。一个以人为书,以书为人的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可以承载万花筒一样的文化与人性。嗯,权威的治下,千篇一律的生存。是否可以武断的用标本式的复制保存取而代之?
故事讲述男主莫塔格是个消防员,但消防工作早已不是扑灭大火,而是焚烧书籍。观看和私藏书籍都是违法行为。在实习女教师的启发下,男主也开始偷偷看起了书。而女教师也因为太喜欢看书不被校长喜欢而被免职。莫塔格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亲眼见到一位女士宁愿与书籍一起焚烧,也不愿意放弃书。之后他并开始担心女教师也会被逮捕抓获。当天晚上消防员冲进女教师家搜查,逮捕走了女教师的叔叔,而女教师逃走。第二天得到消息的莫塔格找到女教师,与她一起返回女教师家中找到联络人名单并烧除。之后女教师说叔叔交待她逃出后就去找书中人。而莫塔格计划回到451消防队,要在每个消防员的房间都放一本书。结果回去警官就带莫塔格去他家搜查,原来莫塔格的妻子受不了莫塔格的异常举报莫塔格偷偷看书。警官让莫塔格自己动手把书烧了,莫塔格把房子都烧了,还气得把火枪对准警官也把警官给烧了。之后他也开始逃跑,跑去找书中人,最后也成了一名书中人。
华氏451度是让纸质书开始着火的温度。当女教师问莫塔格为什么要烧书的时候,莫塔格说因为这是工作, 而他看过那些被自己销毁的书吗?他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回答,我不感兴趣,我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而且看书违法。不假思索,也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禁止看书。影片中惊人的不仅是禁书,还有警官要让下属增加劳动剂量,给每个人更多的运动,加强团体精神,组织娱乐,让他们继续不停得忙着,让他们快乐这就是问题所在。当莫塔格妻子终日观看电视,听广播,最后大量服用药剂的时候,来了2个人说这里没有医生,只有我们是来验血的。只要抽空,再输入新血液,第二天醒来就会更有活力,更有胃口,还更有欲望。。。当他们去到那个要与书籍一起焚烧的女人家时,女人家里的书简直就是一个图书馆,警官说,书籍使人不快乐。里面记录的都是人们不存在的事情,人们阅读了,那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开心,使他们渴望以另一种不能实现的方式生活。哲学书比小说还要可恶,他们告诉你人类的命运是先预定好的,然后他们又说人类可以自由选择只不过是方式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很有造诣的书会让看过的人以为自己比那些没看过的人强,这样不好,不是说好了大家要人人平等的吗。
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成为了书中人。他们是书,每个人负责一本,把书背下来,再赶紧烧掉,只要记在脑中就没有人可以把它带走,然后他们就成了那些书。也有人被捕,所以这就是他们如此谨慎生活的原因,因为他们携带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秘密,通过他们,人类的知识就不会消亡。
摘抄:在这里我们只有50本,但别处有更多分散的,在那些废弃的铁路院子里,徘徊在公路上,外表看是流浪汉,但内心却是图书馆。哦,这不是计划好的,只是碰巧这里的一个人和那里的一个人都喜欢某本书,胜于丢失,他便学习了,然后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是少数在荒野中呼喊的不受欢迎的人,但情况不会总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被一个接一个地号召,要求背诵出我们所学的东西,然后那些书就又会被印刷出来。当下一个黑暗时代来临时,那些跟随我们的人会再一次,做我们所做过的事。
Here,we’re only 50 or so,butscattered around.
In abandoned railway yards,wandering the roads.
Tramps outwardly but,inwardly,libraries.
Oh,it wasn’t planned.
It just so happened that a man here and a man there loved some book.
And rather than lose it,he learnde it.
and we came together .
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But it won’t always be so.
One day we shall be called on,one by one,to recite what we’ve learned.
And then books will be printed again.
And when the next age of darkness comes...
Those who come after us will do again as we have done.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总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跟小说比还是电影好。镜头对准书,让那些代表文明的书醒目地展现,比空讲道理好。另外特吕弗加重了两个女性角色,让女孩有始有终,也给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时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实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卖个概念而已。
特吕弗的。。彩色。。科幻。。英语片。。。其实我觉得这故事不错,概念还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拍得笑点频频的,大概是因为没钱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来是祖与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欢朱莉克里斯蒂!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从基督教烧死女巫等异己到宗教裁判所烧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这个华氏451,都是当局对意见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性的恐惧,当然事物有其两面性,但是对资源的独占是危险的潜流,是把独占者本身推向深渊的警示,从电影本身来讲同奥威尔的小说一样都是遵循堡垒从内部攻克的方式叙事,体制内先反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语片,还是软科幻片。焚书坑儒这种事对我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传统。电影设定更极端化,读书会使人产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阅读,让民众沉溺于”奶头乐“娱乐节目就足够了。电影开头的演职人员表是用旁白说的,从形式上呼应”禁止文字阅读“的设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处,一线执法者长期接触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发生转变。男主角家里的壁挂平板电视,和21世纪当今的显示效果几乎相同,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焚烧”语言的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时期的几部还花哨,如果能贯穿全片并把人物抽离出来肯定会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肤浅,同戈达尔的《阿尔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华氏451》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真正关乎书籍的,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作出爱书珍视书的姿态。影片的唯一矛盾点是在直接压迫进步人士的神经,毕竟远到秦始皇近到纳粹,焚书一事总是许多人最惊悚的梦靥。但这背后没有考虑到的是,书籍本身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重点之事在于什么样的书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书会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学地做出书籍拯救者的姿态,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对新媒体怀疑主义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吕弗的美学,影片的科幻布景简直是上承查克琼斯下启星球大战啊。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服还是批评。
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统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无聊与贫瘠,没有精神食粮的人类将多么空虚寂寞。结尾人们对书籍的背诵和传承令人鼓舞,能被销毁的是书籍本身,而存在头脑中则被更好的铭记。其实那个被烧死的老消防队长不是对每本书讲什么都了然于胸吗?这不是代表他都读过?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处。
反乌托邦类型又一神作。华氏451度是让书页能够燃烧起来的温度。非常喜欢其中一幕的设计,fireman闯进老妇人的家里要烧她的书,老妇人站在被扔的散乱成堆的书籍上自己点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书,宛如船长和她将沉的船,随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电影里表现的也就那样可是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烧毁书籍的画面也是让我觉得心酸,像看见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简单付之一炬,忍不住两眼一黑。还有最后每个人都是一部书那里,书是活的,书是可以说话的,特别是还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每个人像书籍的拟人一样,在被雪覆盖的道路尽头,宛如精神世界逃难的孤魂。更加离谱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我最爱的科幻小说被改编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结尾简直令人发指。。。色彩和构图很美,总体风格向希区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乐还是bernard herrmann, 不过从剧情本身而言,改编地很失败。
意外得还算在好好讲故事,就还挺好看的~各种五毛钱特效很是欢乐,私货吐槽满地,结局book men部分也挺动人的~以及,本来以为法国新浪潮应该全灭的,这么看来,说不定,莫非,其实,是能对上特吕弗电波的。。。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娘的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消防队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片中焚烧的书大部分是特吕弗的最爱...还烧了本特吕弗写的书封面是筋疲力尽。祖哥和特吕弗全拧巴了互相讨厌对方,拍摄的最后两个星期俩人一句话没说过...祖哥还故意理发制造bug...贝尔蒙多曾被考虑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语国家观众不熟悉没能出演。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虽然许多人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特吕弗自个也如此看待,但我觉得带点未来科幻味道的感觉,在1966年看来还是很酷的
特吕弗首部彩色片,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