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幅真正的时代画卷
因为对指挥若定,奇计制胜的将军的崇拜,和对欧洲古典味道的嗜好,看了这部电影。数百艘巨型战舰在海上排兵布阵,远景展示阵形和变阵,模形展示阵法。加近景的甲板肉搏战,把海战的恢宏壮阔呈现了出来。虽然对于海战形的写意多于战争细节的展示,气氛和场面的营造亦带给人震撼的观感。迎风鼓起的巨大风帆,密密麻麻的粗壮绳揽,旋转的舵手,舰身转向时巨木发出的喀嚓响声,口声相传的号令,以及不断推上的黑炮和不停塞入的铁球,都带给人一种代入的时代感。
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小小的荷兰因其强大的舰队和优秀的海上将领称霸世界,电影正是优秀将领之一德鲁伊特的故事。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他,在英荷战争中多次打败英国的皇家舰队,成为国家倚仗和令敌人敬畏的著名将领。然而海风永远要趋从于政治的风向,电影的结局戏剧化的塑造了一个兔死狗烹的悲剧,让一代将领的故事更加传奇。伴着一代海上将领的陨落,荷兰海上史诗的辉煌时代也随之结束。
一个人物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其中既包含了当时共和制的艰难和暴民改变历史的政治隐喻,更展示了以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段辉煌的荷兰历史。如同一部荷兰人工整的献礼片。
电影的剧本大框架粗线条,枝繁叶不茂,内容起伏多,细节少,但完整性很好。
画面,构图,色调,服饰,都堪称标准化,中规中矩,鲜有瑕疵。比较惊喜的是画面和服饰。画面犹如荷兰板画和油画的再现,而造型和服饰更是古典味十足。尤其喜欢那长长的卷发,繁琐而华丽的服装,泡泡袖,花边,系带,曳地长袍,长白袜和小皮鞋,还有王室矫作晃动的优雅,古典元素满屏闪耀。
无论是海战,还是政治风云,拍的都清晰可观,一幅真正的时代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上将夫人演的很好。
2 )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吧
抛开历史故事不谈,只谈电影本身,观赏完这部片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影片主题貌似很具体,实际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略显散漫,很多处都在分开谈,比起这些,不太喜欢的是影片特效和一些设计,海战特效太不真实,打起来很乱,而且一到全局画面,就明显是用各种电脑特效来代替的。其二、对于男主角,经常用慢镜头或者故意特写去体现其重要性,比如一个转身的走路镜头,可惜查尔斯·丹斯无法承担这个重任,特写的镜头里,看不到复杂的感情,经常是让人困惑的表演,这一切导致所有的故意设计反而成了影片的累赘。最后,影片有点拖沓的手法,重复的场景剧情设计,这些严重影响了影片的质量。
不太喜欢这一部影片,无论大众对它的评价多么好。
3 ) 悲情英雄
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本片主要描写了一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海军上将。他既是一位丈夫,也是一位父亲。本片在塑造其军事领域的成就的同时,也在着力打造其家庭的环境。政治和军事密不可分,每个历史人物都应该具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与此同时,本片着力展现出英国光荣革命之前和荷兰之间的分分合合。首先,作为一名海军上将,他是合格的。其次,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他同样也是合格的。最后作为一个爱国者,他充满了理想主意色彩,而忽视了政治的残酷现实性。因此就造成了战死沙场这样的一个结局。历史没有如果,其实他应该在目睹了他的政治伙伴,被暴徒所杀死之后就应该有所醒悟,而不光是对国家有所谓的这种认同感和所谓的这种使命感。他所效忠的并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无法去控制,尤其是一些藏在背后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完全就是被政治家所把玩,这也是影片讽刺政治的一个方面。
从整个故事性上讲,着重的突出了人物的几大生平事迹。与此同时,本片构思宏伟,将叙事性和史实性相结合。
这个人物的伟大性就在于他明知是战死沙场,但依旧从容不迫。明知国家将陷于灾难之中,他仍义无反顾地保卫祖国。明知政治上的失利,也要努力去促成国内的统一和团结。我认为这就是这个人物的伟大性的展现。
4 ) 电影为戏剧化而无中生有诬陷亲王
德·鲁伊特是民族英雄不假,是死于战争也不假,但这跟阴谋风马牛不相及,他就是单纯的战死而已。
电影为了增加戏剧性和人物的悲剧性,把他的战死写为奥兰治亲王的故意为之,但实际这完全不是事实。奥兰治亲王完全没有想搞死他的想法,事实上搞死他对奥兰治亲王一点好处也没有。
电影为了艺术性把奥兰治亲王和英国公主的婚礼和德·鲁伊特为国捐躯安排在一起,实际这两件事压根不在同一年。
电影想表现政治的阴暗以及铁血的军人在政治面前的无可奈何并没有错,但用力过猛歪曲了事实。这是一部历史传记电影,一部历史传记电影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尊重历史,可以适度地改变增加戏剧性,但为了戏剧性而歪曲乃至编造历史就太令人不齿了。
每当看见一群人在那里鄙视、咒骂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时,真想说一句:这不是事实啊,不要盲目相信电影。
PS:历史上的威廉三世实际上不仅是一代明君还是外交高手,组建奥格斯堡同盟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国还亲上前线作战,表现可圈可点。
5 ) 冤大头不只是奥兰治亲王
为了烘托主角,成为冤大头的不只是奥兰治亲王,还有继承了老Tromp军事才能的小Tromp。在四日海战的第三天,小Tromp指挥自己的战舰俘虏了英国舰队最大战舰”皇家亲王号”,活捉了海军上将爱司句,在整个风帆时代,这是唯一一个被敌军在战斗中俘获的海军上将。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小Tromp指挥座舰“金狮号”与英国名将斯普拉格捉对厮杀,将其击毙。小Tromp战法娴熟灵活凶猛,能根据战场形势主动出击,在英荷战争中给英国海军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这位天才海军将领有些桀骜不驯,与主将德鲁伊特在政见上不和,但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时候,两人惺惺相惜,打出了很多漂亮的配合。
小威廉.凡.德.维尔德绘制的特塞尔海战,小Tromp旗舰“金狮号”与斯普拉格旗舰“王子号”决斗的油画。
6 ) 英荷战争的历史剪影
本片当然是历史片,但无论从剧情还是场景细节来说,算不上严肃的历史片。开场的海战是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最后一场海战,1654年的Battle of Scheveningen,而最后的战斗则是1676年的Battle of Augusta。前后跨度22年,而男女主角等人毫不显老,实在令人惊异。
今日流传的de Ruyter很多事迹来自荷兰诗人剧作家Gerard Brandt应de Ruyter儿子之邀写的传记,但里面有许多内容被历史学家认为属于文学创作,例如老Tromp死前的“钦定”、他家遭到暴民攻击、他把攻击de Witt的水手丢下船去。但电影都照单全收。这一点上和《鸣梁》全收李舜臣自述可有一比。
电影最大的历史问题是将de Ruyter之死归咎于奥兰治亲王,纯粹让奥兰治背黑锅了。实际上是英荷停战之后,法荷战争继续,而法国舰队退出北海。de Ruyter先对法国的西印度群岛进行了不成功的袭击,然后应西班牙人之邀转战地中海。西班牙舰队加上荷兰舰队的实力和法国旗鼓相当,并不存在威廉要置之于死地的阴谋。当然他的死部分是由于西班牙人的怯懦,部分是运气。
英国在本片里纯粹是酱油角色,这对17世纪处在战斗力顶峰的皇家海军实在不够公道。所有的海战名将就拿一个Monck代替了过去——如果表现出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未来的英王詹姆斯二世与主角的交手,岂非更具戏剧性?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之前,荷兰人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基本没赢过英军。本来可以从“打不赢--打平手--打赢”来一个阶梯式上升,更体现出主角改造海军的伟大,结果却颇让人莫名其妙,似乎主角天赋异禀,只要小Tromp合作就可以从胜利到胜利。
几场海战的表现也实在有些粗糙。被誉为“风帆时代最伟大的海战”的四日海战用几个机动就完事了(应该是表现第二日的穿插机动),而法军在倒数第二场海战中莫名其妙的搁浅,显然是把1674年法军在西印度作战的情况挪到了泰瑟尔海战里。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海战很难被现代快节奏审美接受的问题。本片的摄制大量采用了仿古帆船,可惜的是大部分是商船。拍来拍去就是那几艘,一打到战舰上的细节立即出戏。又受限于预算没法大规模使用CG——唯一有CG特写的是主角的旗舰“七省”与俘获的“皇家查理”。看着一艘没有炮口的商船冒充英法旗舰,始终让人不是滋味。
当然,这都是一个风帆党和历史爱好者的吹毛求疵。一部《怒海争锋》虽然尽善尽美,但显然没捞着商业利润;而像de Ruyter传记这样的宏伟主题,若要实现历史的真实,真不知要砸掉几个亿。极为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在场面调度上颇见功力,不少远镜头明显在致敬17世纪的荷兰版画与弗兰德斯画派的舰船绘画,令人极为享受,初见时感动莫名。总的来说,本片虽然不是《怒海争锋》那样的小众神作,但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已经十分令人满意了。
感觉像是动用了举国之力塑造了荷兰历史上的特大英雄。拍得当然很好,很尽力。但也略感觉吹嘘得大了点点。4.5星
统治jieceng在莺歌燕舞,pingmin可能在前方浴血奋战。 这种矛盾造成一个guojia的neizhan和waizhan同时发生,那么waizhan没打垮它前,neizhan可能就打垮他了。
开篇就不行,什么叙事啊,什么剪辑啊,看不下去。够烂的片子,居然被豆瓣评分这么高?
电影本身不错,叙事动情,海战场面虽前后单一但初看时还是蛮振奋的。但作为传记片不算合格,黑威廉太过,是因为政治正确必须拔高共和,所以不得不黑皇室是吧。
岳飞也是这么死。老百姓不支持英雄。
君主制与共和制之争,相对中国的政治斗争太弱了
海战漂亮,无奈节奏和叙事完全不行,可能拍成三集片能好点。导演有点精分,已经决定黑小橘子了,还把他拍那么萌
2015BJIFF,4.0,在电影院里被打动到了。。
英雄迟早会沦为政客的牺牲品,这一点上,历史从未出过差错。
可能跟有些人并不一样我并不讨厌威廉Ⅲ,因为政治就是政治。弱国无外交大家都懂得。作为一国之领导者,大国或本国派系眼中的肥肉或傀儡,他在顾全自己的情况下也尽力顾全了自己的国家跟人民。善恶相抵,中规中矩。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人也不可能扭得过时势,即使你是位皇帝。
勉强算得上波澜壮阔了,尽管海战仅仅是打得很有场面感,缺乏激动人心的战略战术表现。男女主角的对手戏演得真不粗,很有些感情流露,几个小演员也没掉链子。就电影的故事来看,依然是讲百姓总是无可救药的愚昧,而权力则夜以继日的灭绝人性。诚然,任何私人或私人团体所操纵的国家都不能被称为共和国
值得一看
海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拍的很牛逼了,怒海争锋一个级别的海战电影。海上马车夫走下神坛的一段历史,剧情方面有点太过爱憎分明,舞台剧的剧本感觉,真实的历史好像不是这样。
你可以把这看成荷兰版的高尔查克,只不过是从共和派视角拍的。荷兰作为一个小国夹在英法之间本来道路就不多,不是一个德鲁意特或者威廉三世能够决定的。大资产阶级本质上都是秩序党人,看到保皇派有利必然抛弃共和派。只是你瓣怎么这么多保皇派啊?可劲的吹。你们可赶上好时代了。BTW这片摄影真是棒。
不熟悉这个人物和那段历史, 看电影只觉得平铺直叙, 没有重点. 本来是奔着海战场面去的, 看下来觉得电脑动画太多, 精彩的海战场面太少.
因为看了篇扒威廉三世的文 找来这片看 看完对荷兰这个弹丸小国真是刮目相看 在我们中华民族最封建腐朽的时期 人家已经为实现共和各种抛头颅洒鲜血了 在抗击外敌时连威廉三世都知道我们是共和国 我国王一人说了不算 政治斗争是惨烈的…
政治就是:不能让你活,但可以死得很荣耀。
工業標準高,研究打光就很有趣。We will push those idiot English back to their island!
曳地长袍藏满权术阳谋,空心炮弹鸣响英雄悲歌。华丽的国葬抵不过女儿的一个吻,奈何终是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古典大气的油画质感,风烟浩渺的大航海时代背景,竭尽全力塑造出一个完美凛然的荷兰民族英雄。更令人胆寒的是受到煽动将首相剥肠破肚的暴民们,波诡云谲中难免被蛊惑。为国不为君,马革裹尸还。
这剧真讽刺 愚民 可见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否则你煽风点火 可以利用愚民 却又担心别人也煽风点火 让愚民来害你 一个没有判断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