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剧照

浮云世事 剧照 NO.1浮云世事 剧照 NO.2浮云世事 剧照 NO.3浮云世事 剧照 NO.4浮云世事 剧照 NO.5浮云世事 剧照 NO.6浮云世事 剧照 NO.13浮云世事 剧照 NO.14浮云世事 剧照 NO.15浮云世事 剧照 NO.16浮云世事 剧照 NO.17浮云世事 剧照 NO.18浮云世事 剧照 NO.19浮云世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2

详细剧情

  爱娜(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和凯瑞(Kari Väänänen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他们一个是餐厅经理,一个是电车司机,尽管经济并不宽裕,甚至有些“紧巴巴”,但很显然,照此发展,两人的未来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经济危机的到来让爱娜和凯瑞的家庭也陷入了危机,爱娜所在的餐厅破产倒闭,凯瑞在公司的“裁员抓阄”中不幸中彩,夫妻两人同时失去了工作,家里的贷款还未还完,生活露出了真实而残酷的面孔,爱娜和凯瑞不知该如何是好。虽然丢掉了工作,但夫妻两并没有丢掉斗志和尊严,为了生存,他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不幸的是,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在此走投无路之际,爱娜曾经的老板出现在了爱娜的面前,他带来了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坏的,但也有可能是好的。

 长篇影评

 1 ) 《浮云世事》中红色的运用——当表情静止时,颜色就开始跳跃。

当表情静止时,颜色就开始跳跃。

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导演。他极擅长捕捉芬兰人的冷静疏离下厚重磅礴的情感。北欧这块土地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寂寞,他们的克制、冷静要比日本人更显极致地多。我曾听闻如果你在芬兰坐公交车,车头坐了一个人,其它位置全是空的,第二个上车的人一定会坐到最后一排的另一边。

这是一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会打扰到对方的民族。

《浮云世事》从一首温情脉脉的钢琴曲开场,沙哑醇厚的男声让人如同浸泡在热红酒般温暖。一位女侍引导一对夫妇入座,递上两份酒红色的菜单,这是我们的女主角爱娜,她是一位餐厅领班,要处理餐厅大大小小各种事情包括酗酒情绪经常崩溃的厨师。

故事围绕着她和她丈夫凯瑞徐徐展开,她的丈夫是一位公交车司机,两个人生活平淡默契且不乏小惊喜,但不久他们接连丢了工作。失业后,他们二人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各种生活危机,影片通过这种矛盾,展现了夫妻间的关系与命运。一开始你或许会怀疑这两人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彼此言语寡淡,交流生硬;但慢慢通过一系列生活的变故,在那些隐藏的细节里,你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蓬勃的爱意和牢固的信任。

这是属于北欧式的爱情——当我们共同仰望天空时,一如彼此深切地拥抱在一起。


这部片子打动我的不只是它冷静浓厚的情感,更是它绝妙的布景美术。最大的特征是不断出现与重复的红色。几乎是同一种红,甚至可能是同一块布,贯穿了影片始终。

图 / 隔断-员工休息室更衣室

△ 图 / 红色窗帘、地毯

图 / 妻子的红色外套

图 / 红色作为小面积点缀

而当画面同时出现几种红并且在空间上有交叠关系时,阿基事先也有意设计了“作为背景的红”和“作为主体的红”的区别。通过明度和纯度很好地拉开了区别。

图 / 红色外套和红色沙发同时出现时

图 / 红色外套的纯度最高;暗红色沙发明度最低;枣红色墙面又再次提亮,但还是低饱和的。


以及红色与其它颜色的搭配使用

红 与 蓝

图 / 红色与蓝灰色

图 / 这里有两个不同纯度的红拉开空间关系


红与 绿

图 / 妻子的红,丈夫的蓝色,公交车是绿色。

图 / 沙发的纹理让它和绿色的墙面又拉开了一个层次。从衬衫到沙发到绿色墙面,冷暖关系不断递减。

图 / 红色的沙发与绿植;红色烟盒与绿色打火机;橘红衬衫与绿裙的几组对比色关系都非常好,以及妻子身上的橘色也与暗红的沙发拉出了层次关系;而丈夫身上的冷棕色与蓝灰的桌面交织在一起,让人物更加悲凉。

图 / 每到一个新环境都能找到妻子身上同种的红与绿


图 / 红色+绿色+蓝色

图 / 几乎如钢琴键般和谐了


影片中其它颜色也用得十分精致讲究,包括家具摆件,都透露着北欧人的简约又不失精致可爱,他们的“hugge”精神。

△ 图 / 丈夫工作的车和自己的车都是绿色的

图 / 桌布蓝色纯度最高,视觉很容易集中在画面中心

图 / 女主角几乎不在家里穿红色,黄色的窗帘、红色沙发、蓝灰/绿灰墙面...在颜色很多的情况下她的衣服选择了黑色,但也不是太重的黑,更接近棕灰

图 / 一个猜测:餐厅舞台的背景就是这个片子的配色 ;)


如果说红色是阿基•考里斯马基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么黄色就是他的中和剂。土黄色的出场让红色与蓝色、绿色在任何时候都和谐有序。

阿基•考里斯马基还擅长用光线氛围将同一种红处理出不同感受,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图 / 找不到工作,问路无门的绝望无助

图 / 透露着一些希望的绿色

《浮云世事》的布景有很强烈的舞台感,家中的陈设几乎是非常简单,但每个摆设的位置、样式和颜色都很考究,你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安排感”。色彩上,几乎都是低纯度、低明度,却大胆地用对比色铺张;人物表演往往是不动声色,却在音乐上往往伤感直白表露浪漫、悲凉或伤感。而镜头调度又很简单,几乎是固定机位,全景+中景,很少给特写,偶尔镜头“向人物推进下”强调下人物心理活动。这种简单的拍摄手法加上演员平面化的表演,更加突出了影片的舞台感。

刻意的美术与布景,人物塑造却是非常细腻和真实,如同一场在舞台上演的真实生活曲目。

篇外:

1.在预算有限又有比较多场景且需要用大面积的色彩时,可以以某种色彩作为主角,贯穿影片始终,让它在不同场景起到不同功能和作用,并在不同场景里通过改变调和其它颜色让主线颜色营造烘托出不同氛围。

2.阿基的配乐我都很喜欢,写这篇文章时去搜了下他,据说他的每部电影都一定会出现唱片机和一个乐队。他本人还坚持一部电影不该超过两小时,因为他爱抽烟,怕影响吸烟,他的电影基本不超过90分钟,甚至更短。

3.他也是非常“左”的导演,总是将目光对焦小人物、底层人民,他有很强烈的工人情怀,包括影片中最后夫妇开的餐厅“TYO”,翻译过来是“工人餐厅”。如果说他是北欧导演,不如说东欧的无产阶级工人精神对他影响更深。

4.《浮云世事》中出现过夫妇过时儿子的照片,其实是阿基合作很多次的一个男演员去世了,影片用了男演员小时候的照片缅怀他。真是个温柔的人啊。

5.有人说阿基的色彩很像爱德华·霍普的画,或许颜色搭配上是的,但是他的场景会更温暖,或许是霍普描摹的是寂寞的资产阶层,而在阿基眼中的底层小人物更加温暖乐观吧。

 2 ) 向伟大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致敬

很偶然地看了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天堂孤影》,发现自己如此喜欢他的电影的调调。于是这几天集中看了他的几部电影《罪与罚》、《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还有这部《浮云世事》。我不得不说阿基最对我胃口的少数导演之一。

阿基与我喜欢的侯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电影都非常有张力,让人欲罢不能,绝不是那种闷片。不作空泛的抽象之论,把焦点对准现实的人生,以及现实中的悲欢离合。

他们对人的心灵远比肉体更关心。阿基与侯麦一样拒绝赤裸裸的性描写,不认为现实的男女很容易上床,相信男女之间有比上床更严肃的事。

真实的人生,似乎在全世界都一样。

《罪与罚》虽然也很好,但情节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则不太喜欢,我想如果我第一部看这部的话,也许不会再看他的其他电影了。我喜欢《天堂孤影》与《浮云世事》,那种残酷与温馨,是其他导演难以做到的。

他的电影充满着人性。

 3 ) Aki Kaurismäki 电影里的餐厅

先为不懂芬兰语的同学们补充一条:työ在芬兰语里是“工作”的意思,Ravintola Työ就是“工作餐厅”。失业太绝望最后开餐厅起了这种名字,真是很积极向上了!

以及电影前半段关张的那家Dubrovnik,据说是专门为这部电影设计建造的,电影拍完之后那个霓虹灯logo搬到地下室的bar里当墙面装饰用了(芬兰人拍个电影都那么环保)。现在应该在赫尔辛基Alppila附近,有机会可以去实地考察。 Aleksis Kiven katu 17, 00510 Helsinki //goo.gl/maps/sJ2VY8dGt7BNbhno8

再补充一张Kaurismäki的赫尔辛基餐厅地图

这些店都在Kaurismäki的电影里出现过

图片来源://yle.fi/uutiset/3-9431429

 4 ) 它发生了,仅此而已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芬兰三部曲第一部就奠定了他美学风格的基调。忧郁的灰蓝色,突然拉近的人物特写、轮廓模糊的光影,还有幽默感、充满留白的镜头——有人说这是布列松和小津的混合体,的确有这样的观感。但比起美学,我更欣赏阿基对爱的刻画和理解。

“它发生了,这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这种安全感的来源得益于男女主始终如一的温暖陪伴和包容。在现代社会里,一段感情关系中的孰是孰非落实到了非常细微的地方,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举动。显然凯瑞的许多举动被单独截图放出来都会引起一轮社交网络的口诛笔伐;为什么他要对妹妹发脾气?为什么他会把钱输光?乃至于为什么他不做饭。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有缺点的人,有缺点的爱情,不完美的伴侣。但阿基告诉你,这不是一对神仙眷侣,这只是两个人失业的人,一对贫穷的夫妻,互相容忍和爱着对方。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为什么要爱,为什么要忍。这些并不是问题。但当我们看见艾娜因为找到了不喜欢的工作靠在凯瑞身上啜泣的时候,我们明白,这就是无可取代的爱情的模样。在颓废、迷茫、委屈层层包裹下,找到安心的感觉或者说依靠。

失业、挣扎与爱情,这三者同时出现在描写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里,没有剧烈的冲突和刺激,但我们仍然感到了揪心,直到结尾艾娜和凯瑞一起凝视着餐厅外的天空,我们终于放心了,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段正在进行的生活,不需要问理由,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仅此而已。

 5 ) 抑制的泪水:阿基·郭利斯马基电影集之《流云世事》

题记:
  再不行,我们就吃墙纸,我们已经熬到今天了


阿基·郭利斯马基是从看小津的电影入门的,所以他的影片有着对小人物细腻的描摹和许多长镜头的运用,甚至他比小津走得还远,插入的字幕将不必要的枝叶全部割舍,短小、精悍是他影片最大的特点。

这是郭利斯馬基导演当代芬兰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的电影总是会给人意外,开头舒缓的爵士弹唱由影片作曲舍利·费什尔(Shelley Fisher)亲自完成,钢琴的余音未了,厨房里醉酒的闹剧已经开始,导演在影片节奏上张驰有度、游刃有余,而肥硕的保安无法制服的醉鬼却被瘦小的艾娜制服,这种荒诞的反差让观众得到了快乐。而当找到一个快餐店的工作,整个店面只里外只有她一人兼任收銀、廚師、跑堂三角却死要面子,一丝不苟的程式化,这种刻板让人在笑声里有着一丝哀凉,在社会的培养下人已经失去了自己。影片以十分平静的手法表现了困境里他们的无奈,从还不起银行贷款家具、家电被收回、贱卖小车到狗急跳墙地赌博非常清晰将被命运捉弄人一步步走向无望的过程。在他的影片里面对人生悲苦主人公往往不落一滴眼泪而以凝重的脸色来克制情绪,推镜头将窒息的气氛传递给观众引起对困境的关注和怜悯,故而他的影片给人的触动是一种心灵渐进的感伤。
同样,这位20世纪最有思想和影像的芬兰大师在这部影片利用电影院的场景以《金钱》和《驳船亚特兰号》两张海报向他的前辈罗贝尔·布列松和让·维果致敬。同样,电影院里凯瑞和妹妹的对话和墙上的招贴画对比显现出导演对于电影黄金时代的看法和对当下电影暴力的无奈。
在这部电影里古典乐代表着悲悯,爵士代表着闲适,民谣代表着狂欢,音乐完全融入到剧情本身,带动了影像的震撼力。导演的御用的演员们肢体语言都比较收敛然他们的眼睛里观众会读出喜怒哀乐来。
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总是在影片最后给小人物一个希望,就如本片从天而降的光明结局让人在持久的压抑里得到了一点暖意。纵观导演的大部分影片,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不屈服命运的人生态度远比好莱坞虚幻的故事和高科技有趣。影片获得了1996年度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附录:影片资料】
流云世事(Drifting Clouds)芬兰1996
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äki)
演员:凯蒂·奥丁妮Kati Outinen、凯瑞·瓦纳尼 Kari Väänänen
片长:92分钟
推荐指数:IMDB: 7.8/10 (1,065票)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北欧著名电影)

2006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下午18时5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浮云世事,小人物的辛苦生活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话一点都不假,尤其是芬兰电影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作品。他所刻画的小人物总能引起观众共情,而这次的故事就讲述了一对失业夫妻的再创业。如此简单又略显枯燥乏味的一个故事,无论从哪里看都和喜剧沾不上边,可是在这浮云世事之下尽是人生百态,小人物的沉浮演绎着一幕幕冷幽默的盛宴。而看到最后的我,真的泪目了,虽然知道这可能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火柴。但正因如此,我想这也是北欧电影中那独特冷峻之下的温暖和力量,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短评

Aki标志性的东西都在,比如对比分明的配色,比如让人物从镜头里走开,又比如Outinen……但我就是没法接受。用音乐把空间添得满满当当,甚至让演员做一些卡通人物才会做的表演,这样的Aki不是我认识的好Aki。

4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 困境的产生 相濡以沫的爱情 他带来的那束鲜花 无一不让我想起法斯宾德的《Ich will doch nur, das ihr mich liebt》不成想的是,这一部我竟然哭的更厉害。难以自制。

    7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 无产阶级,移民话题,鲜花,御用女主角,对空间和色彩的运用,考里斯马基让我梦回法斯宾德了。如果拿本片和《恐惧吞噬灵魂》对碰,无疑是法斯宾德的胜利,《薄暮之光》也不敌《狐及其友》。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苦涩仍有希望,法斯宾德将冷漠进行到底。一个无关紧要的巧合,1982年法斯宾德去世后不久考里斯马基才正式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我假装听到了续曲。

    8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 去买电视看吧,反正钱也还不起了;去看场电影吧,无论如何生活也不会再差了。喜欢上完夜班,在风雪中搭上你的电车后的轻轻一吻;喜欢无论去了哪里,回到家都要带回来的一束花。所以任你卖了车、输光钱、丢了工作、体检没过,都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搀扶着过一生,总好过酒杯里盛果汁。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1、这是把人往死里逼的节奏,一点点掐着人的喉咙,在你胸闷的快要爆裂,绝望的即将窒息时给你一点甜。2、还好有点甜,这时候阿基兄还给人一点希望,《薄暮之光》里还那点希望的光都被他黑了。时间改变着一切。3、音乐美的很有生活质感!

    13分钟前
  • Gemini
  • 还行
  • Kati Outinen的演出总是一再令我明白,表演其实不是单靠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几乎没有表情的表情和音乐,就完全可以表达情绪。Matti Pellonpää孩时的照片放在书架上,Kati擦拭书架、凝视照片、转身、头靠在书架边上,这一段表演用来怀念Matti,几乎没有表情,但可以看到她的呼吸、颤动和怀念。2021.11.13 是啊,今天看的三部阿基里的Matti,第一部是可靠的垃圾处理工,第二部把我埋在垃圾堆里,第三部用照片怀念这个本来写给他的角色。看阿基的电影,芬兰给我的感觉不是社恐,而是永不低头的骄傲。

    1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 生活就是在你顺风顺水时给你当头一棒,在你触到谷底时绝处逢生。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下岗创业指南。“新无产阶级”,小资、中产式的审美、雅致,无产阶级劳动者式的窘迫而危在旦夕,越看越觉得不似考里斯马基之前的趣味,特别是屋里的画作、sony电视机,像是佩龙帕一贯的角色所可能的一切,最后的确提及纪念他。儿童肖像、墓地,都是佩龙帕。活着就有希望,苦尽甘来,痛仍在。

    26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 目前最爱的一部考里斯马基电影。1.尽管围绕着失业下岗的主题,且大半时间人物命运与心境都渐次跌坠下沉,但阿基却大胆地摒弃了灰暗阴郁的纯冷色系,对每个场景的色彩都做了精妙调配,室内后景多为淡蓝色,暖黄为辅,红色(尤其是女主的酒红大衣)点染其间,整体多用降低饱和度的红黄蓝绿,甚而接近于莫兰迪色,美观耐看又冲淡了悲凉情绪。2.又见内敛克制的冷感表演,与浓烈抒情的配乐相调和(片头钢琴爵士与[lonesome traveller]太棒)。3.本片呈现的亦是从小资意外滑落至无产者再竭力回升,以及女性自助与拯救身边男性的历程,男主那份宁可饿死也不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自尊心令人五味杂陈。4.阿基依然以画外音的手法间接回绝暴力,一如制服疯狂厨师与男主被揍的场景。5.影院中的激烈战斗声、红色售票墙vs[地球之夜][钱][亚特兰大号]海报。(9.0/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高福利国家也不是阳光普照的呀,也许不小心你就身处阳光找不到的阴冷角落。

    3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阿基,开场一曲爵士就让我完全深陷。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不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面对苦闷又煎熬的生活,电影拍得沉静、舒服、熨帖。极简的影像风格一下让我想起了韩松落曾经写过的一句影评:“又冷,又洁净,又暖。”共渡难关的夫妇,互相帮扶的老友,一抬头,就能看见希望的天空。

    3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 89/100 “影像-情境”。考里斯马基对北欧风格的捕捉太精准了,静息态固定机位,机械式的镜头平移、人物调度,在舞台化布光中,一种可观看的、同时又带有间离的“情境”逐渐产生。引入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异化(失业情况下的小资产阶级事实上是被无产化的),人物在社会情境中,人物在家庭情境中。可《浮云》却并非聚焦于社会学的,而是哲学的、贴近人物的。失业不接受救济,这份固执的尊严充满着加缪式的、对生活荒诞本质的反叛。形式上还是冰冷的,与独特的行为冷幽默、与摄影机构建起的影像交融,升华为独特的北欧气质,在收尾的俯拍下给予出恰到好处的温暖。

    34分钟前
  • 布拉德家小皮特
  • 力荐
  • 原来是餐厅电影!!!一度以为考斯基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永远处于经济危机,但或许他只是关注这些卑微、体面又想自食其力的底层人物。从电影院跑出来要求退票的一幕太搞笑了——虽然表面上一点都不好笑。然后,厨师油头粉面的回归更搞笑。只能说,结尾太温暖。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 贫贱夫妻百事乖,浮云偏逢漏屋雨,静如小津冷如松,道是无情却有情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芬兰语跟瑞典语没有亲缘关系,但高元音饱满到裂化还挺像的……考里斯马基太会调动共情了,结尾真的是胸口一块大石落地的感觉,观众跟角色的心理是绑在一起的。不知道芬兰人居家的布置与配色是不是这么简约,但发现了一处导致强烈舞台感的因素——家中内景用的是硬光,人在墙上留下浓重清晰的影子,这似乎是非特殊表达时很少会采用的打光。

    42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力荐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下崗再就業,苦澀生活中又帶有濃濃溫情。再加上些許冷幽默。不過結尾的這份美好又是那麼虛無縹緲而不切實際。某種角度和黃宏小品一樣。讓人不由得想哼起劉歡的那首歌: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重頭再來......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 阿基这部拿捏得真好,风格、情节与情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苦情戏用他这种颇为布列松混合小津式的极简方法有效避免了煽情,但文本对社会暴力结构的深刻揭示又精确地使人物令人同情。矛盾的解决方式虽不无降神之嫌,但也是个"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表述(新饭馆叫“Työ/work”哦),订饭还要靠工联

    4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 混合喜剧元素的悲剧,最后是放晴。那些风格化(室内场景设计也是)的冷幽默(鸡怪的太对我胃口),令人想发笑,却又笑不出来。在结尾,摄影机的俯视对应男女的仰视,回想开头的爵士乐表演,镜头从仰视到平视(带出餐厅没聚神的客人),最后变为俯视,既伤感悲悯又温情。其中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

    51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 在失业的痛苦日子里就是要看看这黑色幽默的励志片。当然这种结局反倒让我觉得现实生活更加悲凉得多呢⋯⋯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在之前总会觉得在表现形式上与布列松的电影很相似,都是不强调表演的“影像写作”。但在精神上看着越多越区别明显,虽然是北欧的阴冷,永远低饱和的调子,但无论生活处境多凄苦、多郁闷,你是不会在人物的脸上看到一丝愁容的,更不用说是哭泣了。若人生只是一出排演好的戏,那何苦悲惨流泪。

    58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