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个人就像是创造一种宗教,而那种宗教所信奉的神是靠不住的。”——博尔赫斯《但丁九篇》
博尔赫斯一语道破了爱的玄机。爱一个人,就像信奉某种宗教,出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崇敬对方,在经验上增添自己的念想。我们所爱上的人,有多少是他自己的形象,看来是要打折扣的。对于憧憬着壮烈而富有激情之爱的妮娜(朱丽叶·比诺什 饰)来说,昆汀(朗贝尔·维尔森 饰)的出现满足了她的幻想。忧郁帅气、爱走极端的昆汀虽然一开始吓到了她,但在激情的漩涡中,妮娜深陷其中。妮娜对昆汀的爱,是出自真心,还是为一种戏剧化的情境所引导?我想应该是后者占更多的份量。
千里迢迢来到巴黎,潜心于表演艺术的妮娜无疑会被昆汀表演型的人格俘获。初次照面,临窗指挥从听录机中流出的交响乐的昆汀一定给妮娜留下了深刻印象。要知道,当时围绕在她身边的是诸如保罗(Wadeck Stanczak 饰)之类的平庸男人,虽然他真心喜欢她,但木讷呆滞的保罗并不能给她带去应有的激情。因而,面对昆汀拿刀自戕的举动,妮娜陷入了自责与同情中,宛若在戏剧表演中,她已经踏进了昆汀建构起的爱情舞台。她爱上的不如说不是昆汀,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影子。
昆汀的爱是戏剧性的,因为他将现实生活当成了上演爱的舞台。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历,让他和已经死去的女友陷入了“模拟欲望”中。“模拟欲望”是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提出来的,认为欲望并不是主体与客体单线连接的,其间有一个欲望他者,而“欲望实际上是对他者的模拟,是被中介化的。”(《欲望几何学》)这样看来,昆汀与前女友的爱情,无疑在模拟罗密欧与朱丽叶间旷世之爱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以至于最后以殉情告终。但可惜,昆汀只身从车祸中活了下来,带着对爱的失望,他将爪子伸向了妮娜,多少也是因为妮娜形似他的前女友。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模拟之爱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继续搬演下去。
那位老人(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饰),也就是昆汀前女友的父亲,是一手将两人推向死亡的罪魁祸首。他让他们两个人一个饰演罗密欧,一个饰演朱丽叶,因而陷进爱的漩涡中。但我们能说,妮娜对昆汀的爱,不也是基于同样一种“模拟欲望”吗?她后来想要扮演朱丽叶,其实质不正是为了继续体验与昆汀(将化身罗密欧)的激情。因为昆汀的离世,这种爱现在就只能在舞台上虚拟体验,而他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妮娜的日常生活中。既然老人已经将自己的女儿和昆汀一通推入死亡的深渊,他不会不清楚让妮娜饰演朱丽叶的危险。他对妮娜说,“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妮娜爱上的只是昆汀的影子,将她想象中的昆汀奉上了爱之神坛。老人对此深知肚明,帮助妮娜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系下心结的舞台解开症结。她需要登上舞台,直接面对虚幻中的昆汀(罗密欧)。最后,她成功了。昆汀的幻觉对她说,“你不必再害怕我了”。她遂解开心结,也懂得了爱情。
真正爱妮娜是保罗。这种爱如此残弱,以至于被被妮娜一次次地忽视。它是真实的,而非出自“模拟欲望”。保罗是真正关心妮娜的唯一一人,但可能这种爱太过平凡,无法给予妮娜应有的激情。她只是感谢保罗,能够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却从未想过两人可能发展出爱人关系。经历让妮娜认识到真相。电影最后,妮娜醒悟了,她懂得了保罗对自己的爱才是真实的,自己应该和他在一起。但为时已晚,不断遭受折磨的保罗对妮娜的爱已经消退得差不多了,面对妮娜送来的怀抱,保罗一边亲吻她的脸颊一边吐唾沫,他在报复妮娜对自己爱意的玷污,同时也在表示虽然他还爱着妮娜,但知道两人已经不能在一起了。最后,保罗撕毁了妮娜送给他的票,转身离去。
妮娜失去了一切,保罗、昆汀和戏剧。以此为代价,她懂得了什么是爱。电影里出现了三种爱情,一种是妮娜与同事间纯粹的肉体慰藉,一种是妮娜与昆汀间充满激情的“模拟欲望”,还是一种是妮娜与保罗之间的最朴实真挚的现实之爱。妮娜需要带着遍体鳞伤不断去经历,才能明白何者才是真正的爱情。《新约全书·约翰福音》中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只有在爱逝去后,我们才明白它长出了什么样的种子。可以说,安德列·泰西内的《情陷夜巴黎》是谈论爱的杰作。
故事的年代已经很久了,那时的朱丽叶没经过美颜的美颜,是真美颜。
电影其实还有更有“代表性”的画面,但好像不太适合,还是放一张中规中矩的吧。
想明白法国人的“爱情”,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故事即便是放到现在,受“文化侵害”这么多年,对故事中的“爱情”还是稀里糊涂。
大概,光顾着看朱丽叶的“精彩表演”了。
故事当得起“激情”,但好像当不起“密约”。
毕竟人家,也根本没想着“秘密”,一切都很大方的。
该表露“感情”的时候,绝不含糊。
这位,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超级备胎”
可是亲眼“见证”了朱丽叶的各种表演,而且自己的“好哥们”睡了自己的女神,这“经典桥段”也是集大成者。
如果强行“提升”的话,或许,故事还包含着对“爱情”的探索。
但是,真的,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时的版本画质实在是渣了点,复刻版如果能提高点画质,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戏说而已,电影还是很尊重“艺术”的,还是得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否则就俗了。
为了看 Lambert Wilson 朗贝尔·维尔森才搜到这部电影看的。他塑造的昆汀难以琢磨,但却透着神秘的魅力和浪漫的气质,可以说风度翩翩。从细节中我理解这个人物虽然失去爱人后颓废变态,但并不坏,妮娜高跟鞋👠砸到他头破血流他一笑而过,粗鲁的陌生男人往死里打他,他不还手,但他嘴欠,这些特点同时说明了他傲慢和清高并存的性格。 有好些人觉得昆汀爱妮娜,是绝对错的,他只是对这个女人的长相感兴趣,因为她酷似死去的女友。当和妮娜一夜情后,天亮了,他焦灼地独自坐在墙角,手里又拿着那把剃须刀(自杀方式的选项之一),他起身走到床边静静地注视着床上这个女人,神情不难看出他并不爱她,然后失落地走到镜子前,拨打了那位戏剧导演的电话☎又马上挂了(我猜想他本想告诉导演,他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给他道个别,可又改变主意,觉得不必告诉任何人),跟着随手拿起妮娜的口红💄在镜子上写了“谢谢”却又冷笑一声快速擦掉(我猜想他是发自内心的感谢,虽然他不爱她,可生无可恋的他转念一想既然准备自杀了又何必让无辜的人留下念想,他的一切与此女无关,他静静地离去即可),不料出门就碰上保罗,他快速把保罗拉进屋,跟着的言行像个流氓(我猜想他突然想到不如让保罗和这个女的拉近,干脆把自己整成不折不扣的坏人,既让妮娜从此恶心他,又让保罗觉得是他害了妮娜,“荒唐”过后就找借口“出局”了,看他关上门听到保罗说他的坏话,他就“满意”地吹着口哨下楼去了,接着主动撞车身亡)……他这一系列举动似乎很少观众会关心,所以理解得让我哭笑不得。至于他多次出现在妮娜的幻觉里,我看得似懂非懂,似乎有些方面又符合昆汀的性格,比如他愤怒地指责妮娜想演朱丽叶是异想天开那段,措辞犀利刻薄,但猛力把女主摔到门外这个动作似乎又不是他。他最后一次在电影里出现又变成柔情似水的绅士,说些难懂的话,我确实看晕了,我肤浅理解不了!希望有高人指导一下。
特别喜欢朱丽叶·比诺什在这部电影里的穿搭,工装蓝的风衣外套,红色的打底衫,V口没膝裙,很时尚。扮演朱丽叶的朱丽叶·比诺什彼时只有20岁,满脸清纯,且全裸出镜,当然在法国电影里女主一丝不挂这是常规操作。整个片子有点像舞台剧,人物都歇斯底里,情欲戏尺度也很大。不得不说,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7泰西内掌控了视觉,蒙太奇,节奏,并且让粉嫩的比诺什脱光。这很好。可是这个剧本基本上就是cheap stinking chip-oil。完全没有经过大脑皮质控制的冲动。阿萨亚斯职业生涯的开端就证明了自己是用下半身思考剧本的兽。
和前作巴洛克具有相似人物设计和主题,让情感转移和本身寻找寄托的诉求具有一致性,女性在面对爱情时不是常规两者之间的问题,而带有了随机性“偶遇”的过程,因此在片中情欲亲密又疏离的表现,可以把因为“不定”选择爱人当做成长认识他人和自我,也可看做人矛盾相斥却相互吸引的关系复杂性反应
朱丽叶·比诺什成名作(首次担任主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最早的编剧作品之一。一部典型的法国“疯爱”式电影,也是一个女人逐渐理解爱情与自我的成长历程,在偏执与激情中迷失,失去后方才领会。在此期间,一种爱情的本质也渐渐浮出地表——对幻影、图像的迷恋,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内外的替身与入戏。平素身穿蓝色外衣、红色内衫的妮娜,在经历了离丧后,着上一袭黑衣,最终在舞台却换上了明丽的黄裙。摄影美得令人沉醉(想及[巴黎野玫瑰][罗丹的情人]),影像浸润在忧郁的淡蓝浅绿里,巴黎之夜蓝得幽寂,绵绵蓝雨漫无止息。落单成空的殉情。边亲吻边唾弃。终结于演出开始前,引用[约翰福音]12:24,但没说出的下句才是题旨: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8.0/10)
看法国人诠释疯批爱情已经见怪不怪了,妮娜对昆汀,保罗对妮娜,昆汀对去世女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道理都懂可无法共情,而且全片不是在啪啪啪就是想啪啪啪,辛苦比诺什一直在穿脱衣服。还算有点巧思的也就是保罗的幽灵复现以及妮娜替代出演朱丽叶吧,失去后只能用想象填补了。
你爱他,因为你失去了他。
朱丽叶•屄若蛇
看的删减版,太没意思了。想看未删减的
从影两年的朱丽叶比诺什奉献了大尺度的牺牲却只是迎和令人怀疑的「直男癌」批判——「演员获得角色肯定是利益交换」+ 相当狗血的三角恋都有一种法式混乱的艺术混搭风格,或者仅仅是一个包裹着神经质的言情片,最后借用路加福音中「种子」的结语更是莫名其妙。
法国人都是爱情专家。爱情是一只自由鸟,一切道德责任规则都与它无缘。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542550977222255151
好姑娘,蠢姑娘;病男人,恶男人;烂爱情,屁爱情。
片子里的感情都是扭曲病态的,等明白过来所有人都离她而去了……比诺什那时候好年轻好美啊。两星半
新浪潮式的纷繁快速室内调度被此片的职业背景所合理化,但仍未提纯至Esther Kahn式的生理感知情境。结尾似乎有着过度的“崇高”。
法国人的爱情还真。。。不过朱丽叶那会可真美啊!!
爱她是因为失去她。198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导演找了这么一群神经病,就是为了证明“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这个怪异又无比准确的命题吗? (ps,令人震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典型的法式文艺片,年轻的比诺什,八十年代的室内布景,中产阶级的情感危机和困惑,以及每个人难以捉摸的情欲和爱憎。
当昆汀遇到妮娜,他冰冷的心活过来了,但同时意味着他开始埋葬那段让他冰冷的爱情往事。当保罗一边唾弃妮娜一边在妮娜脸上舔舐唾沫一边进入妮娜,他挣扎着把对妮娜的狂爱埋葬了。一段爱情会生。一段爱情会死。只有抽象的爱情永生。妮娜只有一身全红和一身全黑的衣服,那是生的颜色和死的颜色。而那件永恒的蓝色风衣,是忧郁,是火焰。
当年20岁的朱丽叶扮演18岁的妮娜,而18岁的妮娜在片中又扮演14岁的朱丽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个朱丽叶。这是比诺什的第一部女主角影片,从此奠定了美丽又大方的影坛形象。安德列·泰西内导演的作品,最多看出他是个浪漫派,其他风格一点也不鲜明。“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