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鮀恋·潮汕·金中·情
看完鮀恋,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感伤,只是无端地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或许鮀恋对于我们来说,感触的不是爱情,因为我的高中并没有萌生这样的悸动;也不是青春,因为我们还正处于青春最灿烂的年华;也不是甘于平凡的选择,更不是踏入社会的无奈。我想,感触的是那座城市,那种语言,那个校园,那艘轮船,那份遗憾。
那座城市,是生我养我的城市,我的呱呱坠地,我的呀呀学语,我的大学之前的一切,都是关于这座城市,她沉淀了我最天真烂漫的一部分。小时候,不知道多少次在金凤城的喷水池旁的斜坡上留下我滑过的痕迹,或许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知道金凤城这个地方了吧,那里从一个繁华地段潮流地区变成了现在周围卖着小白鼠的学校。还有那许许多多现在已经免费开放的公园,你还会去吗?小时候多开心,只要把拔马麻说带我去公园一次,我就可以认认真真学习一个星期,那是莫大的动力。而长大后的我,可以自己搭车过去,可以自己认路走过去,可是,似乎越来越没时间,也没了兴趣,偶尔路过的时候,也是远远望着,想着自己曾经在里面摔跤过、玩过滑梯跷跷板、弹跳气垫,我最喜欢金砂公园的小火车和碰碰车,还有划船,每次都要钻那个桥洞,那个桥好像跟七喜鹊桥有关系,最喜欢中山公园的御鉴湖、假山和旋转木马,还有华侨公园小火车打怪兽,现在说起来都快不记得了,但是隐隐约约又有那么点印象。就是这样若隐若现的感觉,才让人加倍怀念。剧中呈现的小公园老市区,那些独具潮汕特色的小吃,还有那抹火热的木棉花,不由得让人想起棉絮纷飞的季节里,那一朵朵飘过眼前的白色棉花,一吹就走,又不断地再飞过来,背后是南生百货,那个曾经喧嚣而现在落寞的地方,我不曾经历他的喧嚣,也无感他的沉寂,只是看到老市区的骑楼,就有一种淡淡的,想要叹气的心情。
那种语言,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狭隘的区域自豪感,包括在鮀恋里面看到的关于“外省仔”的称呼,都不含任何贬义的感情色彩。为什么互相陌生的两个人只要知道对方是说潮汕话的就会倍感亲切?为什么潮汕人遇到了就一定会说潮汕话不然的话会觉得很别扭?无法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习惯,也渐渐成为一种传统。这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荣誉感,只是扎根于心里那种深深的情感。一种你从出生就开始讲了十多年的语言,就好比是除了父母亲人之外最亲的那个人,你永远不会忽视,永远不会抛弃,时时刻刻都准备着与她来个亲密接触。而说出来,就是最好的一种接触。在那叽叽喳喳的的语言中,听不懂的人觉得会烦,听得懂的人却在偷笑。有些听不懂的人会有些许反感,说为什么你们潮汕人见面就一定要说潮汕话呢,我也不知道,习惯吧。是习惯,还是凝聚力?是习惯铸造了凝聚力,还是凝聚力成就了习惯?或许说不清楚。只是那种无法割舍的语言,一直萦绕在耳边。
那个校园。看鮀恋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一套金中礼服吧。白色的衬衫,深色的羊毛背心,左胸上有个闪闪的胶质校徽,女生的格子裙男生的礼服裤,高中三年鲜有机会需要穿着它出现,而到了毕业却倍感怀念,想着当时为什么不多穿穿它。还有那套最常见的白色上衣蓝色裤子的运动服,还有那个外套,至今,压在箱底,想要拿出来穿,又觉得过了年纪。关于金中的句子,倾尽我的脑袋瓜也表述不完。在鮀恋中重现的那个经典的传字条,几乎充斥着我的高中时期,那样有点怕被人发现的胆怯,又很期待快点传到那个人手中的心理矛盾,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除此之外,熄灯后说话被宿管抓到走廊吹冷风,迟出宿舍被宿管追着登记名字,晚自修看课外书听MP3被收了校卡,在教室吃苹果被突击队发现什么的,都是高中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起那时候我有很多个早上要早起去宿舍门口守着,查查大家有没有带校卡穿校服什么的,真的很傻,但是又很自豪,起码我在我珍惜的地方珍惜的时光留下了一点不一样的印记。现在我仍会想起那个可怕的时间表,那些看起来合乎礼节的校规,原来他们都陪伴着我过了那懵懵懂懂的三年。6:10起床铃声响,6:30到大操场,6:40早操完毕回到教室开始早读,7:20早读结束去饭堂吃饭,8:00回到教室准备上课,8:10开始上课,11:40还是50下课了冲饭堂,13:00午休开始,14:00午睡铃声响,14:20必须出宿舍,14:30开始上课,5:20下课,6:40到教室准备晚自修。打水有讲究,冲饭堂有讲究,洗澡时间安排有讲究,虽然是千篇一律的生活,却那么和谐惬意,偶尔散步,偶尔社团,偶尔运动,不管是球场、石阶、日晷、观海平台还是斜坡,都留下我的足迹,还有那三种颜色的袖标,语多、社办、129、PK、西校区、财主、XX熊这些只有金中人才听得懂的词语,是那样地熟悉。所以每次金中人的聚会都会聊聊往事,事无巨细,都会引起共鸣。看着一幕幕金中礼服晃在眼前,感谢鮀恋,让我们又置身于那段人生中可以疯狂可以认真可以放肆的岁月。为什么我们要大批人马去排一个多小时的队?为什么我们要无节操地霸位?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激动地组队去看鮀恋?因为大家的心里都有着共同的情感,一群人在一起更能引起共鸣吧。
那份遗憾。是有多遗憾。明明说好在一起的两个人却分开,明明看似不可能的两个人却最终在一起。让我想起一个词叫做世事无常。可是没有遗憾,青春就不够完美了。我不敢说我的过去没有遗憾,但是我不后悔,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不后悔。鮀恋中有提到说,潮汕人要找潮汕的男女朋友。想了想身边的朋友,似乎还真的是这样的,但又不是。其实这只是老一辈人的思想,如果实在不想,老人家也是不会强求的,说到底要看缘分,一切随缘,就是对这个说法最好的解释了吧。缘起,同是潮汕人有相互可以沟通的潮汕话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有更多相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自然是更加容易可以在一起;缘灭,纵使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有相似的背景,有共同的过去,终究还是会分开。
关于鮀恋,以上就是我的感触,好像跟鮀恋没什么关系,却都是由它引发的。但是关于这部戏,还有很多很多想说的,只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它不像少年派,有很深很深的可以思考的关于人性关于价值观那些可以思考的东西;也不像什么大手笔制作的大片,有很恢宏的场面很炫的特技,但我们不在乎,它只是它,它就是它,一部鮀恋,一部属于潮汕人的鮀恋,一部承载了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电影。让人佩服和感动的永远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它所引发的思考,还有它背后的故事。而鮀恋背后的故事,就是一群年轻人,其实比我大不了多少岁,历经三年,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带来了作品。我很佩服,很感谢,我也希望将来,我也可以做到,不要辜负了我现在学的专业。
2012.12.17. 凌晨
2 ) 每月靠微薄工资养一部片!追梦人好样的!
那天幸运地在图书馆偶遇《鮀恋》的试映,站着看完了全片。当了解到这部片子是2个普通年轻人靠微薄的工资,历时三年拍成的。那种油然而生的崇敬和佩服,差点让我流下眼泪。不得不让我这个没有豆瓣的伪文艺,激动得跑来豆瓣一定要说两句。
我不只一次问自己,同为80后的年轻人,同样拿着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每天同样朝九晚五。而,我毕业这么多年,曾经想过无数次做一点点额外的事情,却无数次被自己的借口打断。借口工作忙,借口应酬忙,借口没有钱……所以,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而,对方。一部时长九十分钟的电影,而且拍得如此成熟!堪比专业电影。
想想那些商业电影,内容浮躁,哗众取宠!观后一点却共鸣也没有!强奸了多少普通观众的审美!纵然投资几百万几千万,拍得画面似乎唯美,演员似乎闪亮夺目!场面似乎相当唬人!都是一点营养也没有的!
我们不能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投资去要求他们的设备。用这个靠每月几千块钱省吃俭用才挤出拍摄资金的片子去对比商业投资片的设备画质或者收音。但是在内容上,它所引发的观众共鸣是无法比拟的,它的真诚上,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它是属于汕头的,是属于每一个潮汕人最真挚的回忆!
追梦人,加油!
3 )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此片感觉是为了拍片而拍。
故事框架其实还可以,但挖掘得太肤浅,编剧台词水平糟糕,剧情硬伤BUG一摞接一摞,叙事节奏混乱不堪,时而生活化,时而文艺范儿,甚至还有几秒的恐怖片风格的镜头。。。
旁白是一部细节缺失的影片最后的避风港。
导演的镜头语言掌握得很多,但更多流于技法的展示,没有好好思考镜头语言的意义,当然,年轻嘛,以后进步空间很大。
配乐是不错的,但与画面的结合很激进,过度煽情或者过度调皮,本应属于学生的清新自然,瞬间变得狗血庸俗。
演员就不说了,都是孩子,重在参与。
总评:
野心不小,力有不逮。
如果鮀恋剧组不把此片重点放在后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上,而是认认真真打磨剧本,雕琢台词,思考这个故事的意义,代入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本片会好得多。感人,不是靠海报上女主脚矫情的注视着海那一边的夕阳就能做到的。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记住,当你放下名利时,名利不请自来。
PS:年轻人不要听不得批评,赞美的话留给亲朋好友父老相亲去说吧。
4 ) 最纯净的小清新!
你能相信现在还有一部片纯净到连牵手镜头都很少吗?或许因为现在各种无底线无下限的东西多了,突然出现一碗清汤白豆腐,不得不让你喜欢得不得了。真是清新得一塌糊涂啊。
从导演的叙事风格来看,他肯定是个台湾新电影的痴迷者,至少是侯孝贤、杨昌德、魏德圣、吴念真之流的粉丝!
故事非常朴实真实,看似波澜不惊却意味深长!很多画面桥段都能让你想到自己的人生,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总体上是属于,看后回味型的片子。
当然,假如你是美剧商业大片的爱好者,喜欢大悲大喜一惊一乍的,我劝你不要看了。侯孝贤、杨昌德之流的片子都是爱看的人爱之入骨,爱得醉生梦死,不得自拔。不爱的人觉得平平淡淡,昏昏欲睡。
从片子本身来看,导演手里拿到的资源还是太局限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催。可以看出导演花了很多心思来规避自己的先天条件的不足,场地的限制、人员的调度困难。
比如高中的来说,导演可能没办法调度大批学生的剧情,所以选择了很多巧妙的剧情设计,把故事的主线相当清晰地压在了课堂以外的少年成长烦恼上!从个人关怀的角度去折射整个青春期的烦恼!
同样在中大的部分,估计导演申请不到更加给力的场地。所以用了很多跳跃式蒙太奇和声音蒙太奇的方式,都是很有意思的处理!
如果说这部片有专业电影难媲美的地方,它的电影原声带,我相信是其一。纵观当今中国数字电影,其实能够创造真正交响原声带的电影很少很少,很多电影甚至都不用原创,去盗版日韩的音乐。
其二、剧本。这是一部非常干净真挚的剧本。看过60分钟的试映后,很多场景的话语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也许不能说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是说,你的生活中本来有这个味道,这个剧本让它们一股脑的跑了出来,是你生活中的自己感动了自己!而,电影成功之处正在这里,无论它是不是剧情本身感动,至少它确实做到让你感动,而且是无法磨灭的感动到你的内心。
第三,不得不说导演挑选演员的独到之处。这些非专业的演员虽然没有表演的技巧但是他们却是用自己的生活原态展现了片子的内容。正是因为他们是本色的,没有了虚情假意才让你会错觉这也许是真实的!
这点应该也是受到侯孝贤这一类导演的影响,尽量让片子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在!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片子,它虽然有青涩地方,但它让绝对不能让你选择去错过它!
另外,真的很欣赏他们勇敢地做自己,特别是在汕头这个看似缓慢、循规蹈矩的城市!
5 ) 也许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
一。关于初恋
奕新和梦洁同是高中同学,就像高中里大多数恋情,单纯,美丽。毕业后,奕新去了广州,梦洁去了杭州,两人几乎没有再见,只靠书信联系。
从老同学的口中的"价值观不同",从多年后在广州的相会,奕新才意识到,他同梦洁距离那么远,原来自己爱的并不是梦洁这个人,而是他年少时一直想象出来的爱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也许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一直孤零零的,坚守自我的样子。”
“也许当年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爱。当我意识到什么是爱的时候,她刚好出现了,我爱了我想象中的梦洁很多年,那只是我想象中的罢了。 ”
突然想到面对大家对韩梅梅和李雷长大后没有在一起的不满的呼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这样回答“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才是美好的结局呢?即使两个中学时代有点暧昧的孩子,在毕业后天南地北读书,谋生,承担新的压力,见识新的世界。很可能的结果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也许这就是生活。”
二。关于心蕊
苏州姑娘心蕊敢爱敢当,她向奕新表白,奕新以文化的差异与宗族长子的压力为理由拒绝了她,“……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能接受的。”
“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心蕊不相信,以为这只是他编造出来拒绝她的理由,又说:“我知道。她在杭州。”
“我对梦洁,不是爱。我们只是一起长大。”
“你应该回苏州过更好的生活。”
心蕊依然不相信这种荒唐的理由,难过地离开。可是,在荧幕前的我们,却懂得奕新说的都是真的。就像他对舍友说的,为什么不喜欢心蕊的原因,“人家毕业后就回苏州了,过远的距离承载不了过多的责任。”
21岁的心蕊只身一个人来到了汕头,来到奕新每个星期要去上学的轮渡口,去感受他所经历的每一寸土地。她在汕头找了一份教师的实习,被学生,被同事们侮辱,用她听不懂的潮汕话骂“外省仔”。这时的她才约莫地明白了,那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窒息的孤独。
最后的最后,就算他们在一起,就算让心蕊撞见了奕新和梦洁的同居,她仍然相信,初恋是阻碍他们在一起的最大原因。
奕新曾和母亲吵架,要到苏州去发展。最后他要逃离时,还是迫于宗族的压力留下了。一个家族,靠一个苗子来振兴。所有的负担几乎都压在了长子的肩膀上。这是祖祖辈辈维持的枷锁,也是束缚。所以他做不到,像心蕊一样,只身地为爱人来到一个城市,也为爱人离开一个城市,干脆利落。奕新做不到那么潇洒。算命。八字。圣杯。纸钱。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这些字眼或物品,都无不暗喻着潮汕文化的内敛保守,迷信和排外。
三。关于得失
“以前常常和人讲得失,现在想想也许失去的本来就不该拥有。”
影片以奕新的自白结尾,最后他没有和梦洁在一起,也没有和心蕊在一起。
他也许一开始没想过考中大,却因为梦洁的一句话填了中大。他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当公务员,毕业后却留在了家乡一个小小的街道当接待员。现实总是和我们理想的太远,影片没有跌宕的情节,却满满是现实的无奈。
因为是潮汕人,所以懂得其中的无奈。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也被自己所骄傲的文化所束缚。在微博上,经常看到某某大学的树洞会发这样的文字,我爱上一个潮汕的男生,他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指明只找潮汕的女生做女朋友,潮汕人都这样吗,我真的没有机会了吗?balabalabala。屡见不鲜。还有电影中心蕊问奕新的话中,也听出了其他人对潮汕人的最大印象也有一点,孩子生得多,重男轻女。我们不止一次地强调,在现在的潮汕大地,尤其是在城市,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在过去非常普遍地存在,或者说在现在也是有局部地存在着。我们不愿承认,但我们也无法否认,这是组成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无法磨灭的无可厚非的情结。
在视频下面看到一个评论,说,身为一个正在经受着同样故事的外省姑娘来说,这部电影是在告诉我,应该放弃了。就像我的大学舍友不可置信地问我潮汕人为什么去到哪里都要带着功夫茶具这种奇怪的习惯,我也回答不上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已经接受已经血浓于水流在我们血脉里的一种文化,确确实实把我们与其他人隔开了一道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沟渠。所以尽管这部电影有无数无数的bug,一向对评分非常苛刻我还是给了五星,因为那种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感觉实在让我一时手震。我希望给我的大学舍友看一看,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潮汕情怀的骄傲与无奈。
也许这一辈的我们应该学一学心蕊的果决,奋不顾身。但是对于面对去世的父亲,艰辛的母亲,年幼的妹妹,年迈的阿公,选择在小城市留下来的奕新,并无可非议,这也不能仅仅说是大家族的桎梏,也是一份羁绊和责任。也许有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去大城市拼搏出天地与地位,而有的人的价值观只是安稳地陪伴着家人便足矣。
不算太成功的故事叙事,不算太成功的镜头与色调,却真正打动了我,一个曾经或者现在还在挣扎追寻电影梦的人。
五星,胜在真诚。
五星,献给剧组对梦想的坚持。
五星,献给所有勇敢直面平凡的人。
6 ) 鮀·恋:潮汕和潮汕的年轻人
《鮀·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潮汕电影。“鮀”,意指鮀城,也就是汕头。
很早以前就想说一说这部电影了,一直没动笔,它折射出来的,是汕头的年轻人与汕头这个没落特区的现实困境,对应的主题自然就是抗争与突围,是年轻人的抗争,是汕头的突围。
奕新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奕新的父亲生病做手术,奕新的母亲为了送多少钱给医生而烦恼,生活的变故让她希望儿子能够读医科,毕业后从医。在学业上,奕新对母亲的抗争取得了胜利,他没有选择读医科。
奕新毕业后,母亲又希望奕新能留在汕头当个公务员。爷爷则指望奕新能够光耀宗族门楣。“在潮汕,宗族亲戚间互相帮衬关心,是一种温暖,可是有时候,也是一种困扰。”这是奕新的话。
在心蕊返回苏州后,奕新想要背着家人跑到苏州,恰好这时爷爷中风,奕新最终选择了妥协,顺从了母亲的心意,留在汕头当公务员。
苏心蕊两次质问奕新:“一起长大真的那么重要吗?”她尝试过融入,去寻找奕新生活过的每一个足迹,然而正如梦洁所说,一切早已改变。
梦洁在给奕新的信中写道:“你还记得南生百货不?听说要拆了,这样的消息无论真假,听起来不免有些伤感。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一过年全家就去南生买东西。奕新,我很难过。假如所有的老街都消失了,我们上哪儿去找回我们的回忆呢?”
这座小城已经不是奕新少年时候的那一座小城。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发展困境,汕头人将“汕头”揶揄为“省尾国角”,年轻人大多出外谋求发展,汕头自身的发展则破坏了年青一代的记忆。拿潮汕人特别信奉的“营老爷”来说,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加入到其中,“老爷”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心蕊说:“萦绕耳边的潮汕话,让我感觉置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多么希望他突然出现在这城市的街角,喊我的名字,让我不再感到这么无助。”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影片为了突出心蕊融入潮汕文化的艰难,刻意突出了潮汕人对她这个外地人的排斥,这种“胶几人”的自我抹黑是极其可怕的,写再多澄清的文章也难以洗白。
奕新与苏心蕊的矛盾更多地缘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梦洁的隔阂则是由时间造成的。奕新曾在信中对梦洁说:“每天忙东忙西,忙到最后,几乎忘却了忙碌的意义,唯一期待的是你的来信。”
后来,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也许横亘在我和梦洁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好像一直孤零零地坚守自我的样子。”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座城市,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帮奕新传递情书的陈晓楠在奕新的同学录中写道:“反正我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别瞎操心了。”但是后来她还是让奕新“操心”了。
心蕊对奕新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早已忘记了你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汕头版,那些年
给个鼓励性的三星,除了有植入一些潮汕风俗民情外,其他都是网剧水平。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但是感触好深 很多场景真的很熟悉 比如说男主角的妈妈对他儿子说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的(其实不是指广东省而是指只能找潮汕人)比如说那些喝茶求神的片段。最后在经历了不同的女孩之后男主角最后选择的是潮汕女孩 这就是命运使然 关于某种风俗的根深蒂固 真的不是我们个人意愿能改编的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这部电影教会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妄下定论。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期待有人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8.4是怎么出来的
对白不像电影中的语言,略显生硬不接地气。
看完《恋恋风尘》之后看的,发现有很多向其学习(致敬)的镜头,例如男主角在田园中跟爷爷说话。希望有多一点用闽南话拍摄的电影。导演很用心,谢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很好。
好多内容都被快进忽略掉了,不过感觉还可以,比较真实。
青春时候的恋爱说多了满满都是泪。
我在这儿等着你上映啊~~
拍得有点像潮汕版的《那些年》,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完全和其它时候不同。有机会了解到潮汕文化,电影每到对白精彩之处场内都有人鼓掌叫好笑声阵阵,是消除潮汕佬和外省仔之间隔阂屏障的好平台。
除了主角说普通话时特感觉像在诗朗诵的说,其他的蛮精彩,有很多笑点与泪点。
之前不想看,现在自己来到别的城市之后才发现对潮汕有多眷念。快快上映吧!!好歹我也在里面当过背景
超级期待啊!!!
熬着看完的。
没有选择的人生
好有勇气
旁白略囧,慢镜略装,苏州姑娘长得巴蜀风情,却也有这么一些细节令我忆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那些配乐拨动了我这锈迹斑斑的心弦吧
太过于贴近生活,平淡与琐碎,美好只停留在那个青涩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