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卡塔琳娜·舒特勒  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菲力克斯·伊特纳  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  约翰·冯·比罗  大卫·齐梅尔席德  乌多·申克  西蒙·利希特  杰尔蒂·德拉斯尔  迈克尔·埃内特  

    导演: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2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3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4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5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6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3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4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5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6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7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8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19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1

    详细剧情

      《埃尔塞: 将近改变世界的人》讲述的是刺杀希特勒事件,但影片里的史实比《行动目标希特勒》要早几年。1939年。希特勒差一点被一个名叫埃尔塞的木匠干掉。那一年,希特勒的权力正在逐渐迈向顶峰,当大多数人都在狂热崇拜之时,埃尔塞成了少数几个的正义斗士。在精密的计划之下,他在希特勒演讲的讲台附近设置一个定时炸弹。可惜的是,希特勒的演讲结束得太早,炸弹引爆时希特勒已经不在现场。埃尔塞在当年11月遭到了纳粹的逮捕,遭处决。影片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本土演员的演出保持了原汁原味。

     长篇影评

     1 ) 需要保卫的现代生活

    大多数改变历史的人背后,并不一定存在更大的后台和善恶。他们只是在做普通人在做的事情而已。


    电影围绕埃塞尔计划并实施行刺希特勒展开,通过不断闪回展现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镇青年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纳粹口中的“恐怖分子”。

    这个电影对于德国人或有长期德国生活体验的人来说观影体验可能与其他人会有非常大的差异。结构上基本上可以分为现实和回忆两个部分。而在拍摄也选取了完全不同的色调和光线。

    在开始审讯时,第一个问题:名字,生日。埃塞尔回忆起纳粹还没上台前的一个午后野餐。一群人年轻人坐在草坪上,唱歌,跳舞,聊天,跳进博登湖中游泳。虽然用了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但如果不通过已经过时的服饰,甚至无法分辨出到底是1930年的德国还是2020年的德国。现在挑选任意一个夏日午后去博登湖畔走一走,德国人依然还在进行着同样的活动。

    博登湖的一个普通的傍晚

    而当镜头回到审讯室中后,色调马上就变成非常冷峻,这样的色调被德国电影广泛运用于纪录那个特殊年代的电影。导演正是运用这种明显的色调反差来区分回忆与现实,甚至试图戏弄观众的感官,通过更贴近现代德国生活的“色调”让观众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到埃尔塞这个角色中来。第二次导演用类似的手法是埃尔塞被带入审讯室之后,审讯官员敬礼并高喊Heil Hitler。这是一个具有很强时代烙印的符号,而埃尔塞回答的则是Mahl Zeit(午安)。这句话则是现代德国人中午最常见的问候。导演正是用了大量这样的手法暗示埃尔塞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普通人,是你也是我,而如果是我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随着回忆来到了他的老家Königbronn,一个不能在普通的德国乡村,就相当于国内的王家庄。日子还是那么平静,但一些纳粹的元素慢慢开始出现在电影中,墙上的的纳粹海报。小镇上关于一个与犹太人交往女人的闲言碎语,这些足以挑动德国人的神经。而后在酒馆里,回忆纳粹的存在不再是一些暗示或符号而是第一次以真人的形式出现。有些人激烈的反对,更多的人愿意息事宁人。

    随着回忆的继续,纳粹的元素越来越多,直至整个屏幕到处都是,导演用这样的方法把观众一步一步从现代生活带回到那个年代。开始是布尔什维克人和纳粹党人的冲突,到后来异见者被逮捕。接着每一栋楼上都挂着党徽。而修女则被穿着纳粹青年团的孩子羞辱。纳粹党人为这个普通的小村送来了啤酒,肉肠和电影,还有孩子们最爱的飞机表演。人们很快接受了这样的转变,是啊,如果有免费的啤酒,肉肠和电影,交出自由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他们就这样在整个德国遍地开花,直到最后,除了他们,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至此,电影又回到了德国二战反思电影的核心问题上来,纳粹是一夜之间控制整个德国的么?普通人在这里又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在电影中除了主角埃尔塞,还有另外两个属于体制内的人。一个是乡村警官,他虽然与埃尔塞意见不合,但出于对其的了解,两次试图保护他以免被人恶意构陷。另一个是主审他的胖警官,他可能算是当时帝国内部少数几个还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官僚。而从其他人的表现来看,大部分人战后被审判所说的“我只是执行命令”可能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句托词。至少在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直接的命令要求审出埃尔塞与境外势力串通的证词,但所有参与审问的人都在用各种方式刑讯逼供。胖警官是唯一一个曾经试图通过技术审问查清真相的人,而我们看到他最后的结局是几年后被与他共同审问的那个党卫军秘密处死。

    回到埃尔塞本身中来,从现在的角度,埃尔塞刺杀希特勒会被认为是正义之举,而在那个年代,埃尔塞被定罪的直接罪名是炸毁剧院,杀死了7个无辜的人。这七个人既不是希特勒也不是纳粹党,只是普通的服务员而已,而埃尔塞到底做错了没有呢?这让我想起了阿多诺在《最小道德》一书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Es gibt kein richtiges leben im falschen (There is no right life in a wrong one)。

    距离纳粹投降已经75年过去了,至今德国人最重要的一个政治思考依然是纳粹主义会在今天的德国重现么?这个电影很大程度上帮现代德国人一步步重现回到了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划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是什么时候德国彻底无法回头的。纳粹不是一夜之间控制德国的。随着这样的平凡生活一点点褪色,直到有一天大家真的需要仔细回忆才能想出之前世界的样子,恍若隔世。而这距离纳粹上台不过5年的时间。

    而对于我们来说,还能回忆起之前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么?又是哪一天开始,曾经的世界,变成了现在的世界。

     2 ) 浪漫主义和冰冷现实

             本片由2大部分组成:主角浪漫的个性和回忆与现实世界的冰冷环境。
             浪漫的个性由elser唱的歌贯穿始终,他始终活在自己浪漫的内心之中,他不在乎道德也不在乎党派、理想。他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他只相信自己认为对的事。所以直到最后,警察总长仍然认为他是一个妄想症患者。对于elser来说,他的世界里他就是元首。追求女孩,放荡不羁,他敢于在小镇上和有妇之夫相爱之后还住到对方家里,他敢于在纳粹突击队带走朋友的时候站出来,都表明他不在乎别人的想法。
              另一方面,是整个世界在急速的变化。这种变化并没有在一夕之间,而是穿插在生活的点滴之中,首先是纳粹党获胜了,之后是共产党被解散,然后是共产党被抓捕,教堂被炸毁,天主教徒被嘲笑,进而是犹太人,随后是和犹太热亲近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奔羊节里放电影前的演讲,这个片段真实反映了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民众的感受:他们真的看到了希特勒对国家的改革,得到了实惠。这个片段还有一个细节,同是共产党员的一个人穿上了纳粹的衣服,回想起之前被剃头折磨的另一个人简直天壤之别。这引起了我一些思考:如果在你受尽折磨和威胁,家人也难幸免的时候,只要签一个字就可以免除一切痛苦,并且加官进爵,不会伤害任何人。你会如何选择?
               冰冷现实的高潮来自于5年以后,1945的绞刑。审判者警察总长先生自己也被吊死在绞架上。导演用了一段长镜头表现他被吊死的全过程。整体画面好似油画一样静止,所有的人和物都没有动,只有受害者的双腿在抖动,而且一再挣扎,总是在观众以为停止的时候又再跳起。整段过程一气呵成,最后除去脏裤子的细节也被还原。
               最后,希特勒惊人的让这个主谋活到了帝国倒塌的一步。可以说这源自于他的浪漫——想让这个反对自己的人亲眼见到自己带领德意志民族走向辉煌。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他决不能让这个人活着。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如果elser和希特勒做个对调会发生什么?我忽然想起了我国的建国之君……一切都让人不断回味。

     3 ) 这部电影最令人忧伤的不是死亡,而是孤独

    这部电影中虽然是以刺杀希特勒为线索,但导演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却更多地集中在埃尔塞这个作为人的个体上。战争中,一切的个人利益都不再重要,整个国家像一部战争机器,以狂热作为燃料不断地的向前驶去。狭小的电影棚里,狂热拥护纳粹党的群众混合着浓烈的烟雾呐喊着:希特勒万岁。 而埃尔塞的平静是这幅画面中最不和谐的存在。 有一个细节让人万分佩服导演独特而缜密的思维,就是当埃尔塞走出影棚,正好遇到一位在外面抽烟的军官......
    德国人真的比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去面对曾经的战争

     4 ) 埃尔塞: 将近改变世界的人(搭车推荐,文化土豆)

    电影中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

    讲历史的电影,我们可以推荐。

    “Georg Elser”是个历史人物,他不需要、也不在乎,我怎么看“他的人生”。

    “文化土豆”是我付费订阅的一个播客节目,我希望“它”能坚持下去。

    我决定,全文转发“它”的主播“益康糯米”2021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发给我的一封会员通讯E-Mail

    因为,他的行动,和,电影《埃尔塞: 将近改变世界的人》一样,都人间值得。

    ---通讯原文邮件------

    土豆沙发058🛋️:LEJOG

    大家好 🍻🍻🍻

    伦敦的 Hoxton Books (hoxtonbooks.co.uk)开张 20 天了,我去看了看卖了1300块钱的书,我们的盈亏线大概需要一个月卖出6000块钱的书。不知道能不能在一年内达到这个目标。前两天参加了一个ZOOM分享会,聊开书店,其实我特别平常心,一方面这是多年总结出来的“失败学”,另一方面是很多可以持之以恒的事情,都需要比较平常心对待,说着说着,我们播客就快做了200期了,我也没有安排什么特别节目。不过如果你们有人希望在200期那一期送上一些问候的,欢迎给我发点一分钟以下的音频文件,我可以弄一个集锦也算小庆祝一下。

    虽然说是平常心,也还是很想大家能给伦敦的朋友推荐(我们的Instagram是 @hoxtonbooks),去Google Maps给我们好评 (//g.page/hoxtonbooks/review?nr),还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有一个出版社叫 Hoxton Mini Press,他们 SEO 太强大,怎么搜 Hoxton Books 都是他们出来,所以 Google 上搜我们得加上地址:Hoxton Books 99 East Road。如果有英国以外网上想订书的,可以单独给我邮件,然后我回找快递公司报价。正常UPS应该是3天到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中国海关可能不一定能行)

    今天突然有激情写通讯是因为我这周五,也就是5.7日,要开始一个两周的骑行旅程(书店就交给 Richard 管理了),从英国最南角的 Lands End 到最北边角的 John O’Grates,这段行程被缩写为 LEJOG,当然也有从北往南走的就叫 JOGLE,还有一个统称叫 End to End。总长度 1500 公里左右。我还不知道下周节目具体会怎么发,还是放假一段时间,所以就先跟大家说一下。希望 follow 这段历险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 Instagram @yifantakes 或者微博 @益康糯米2021。

    我上周六测试了一下自己的体能,骑了75km,爬坡总共1000m,我恢复了3天才有精力和人说话。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胆子就要去挑战 End to End 了。和我一路骑行的朋友 Oli 是一个户外运动达人(那种结婚以后放弃了爬冰川这种危险运动降级玩玩铁人三项的人),所以我也是用他借给我的自行车,一部人民币三万多的车,但是好像算是他淘汰掉的,因为没有所谓的电动换挡按钮还是什么。。。。对的,他的新自行车还要充电才能换挡。我很喜欢和装备控一起玩,因为可以通过望而生畏完全打消自己的物欲。我的装备基本是:

    一套骑行衣服(除了有泡沫垫的短裤上身就是跑步的衣服+雨衣

    一套正常(晚上穿)

    球鞋+拖鞋(下雨穿)

    iPad+手机+录音笔

    牙刷等等

    能量补充方面我准备带一包伊拉克大枣,路上应该也可以买到

    计划每晚自己洗衣服,然后想办法弄干。。。。

    给大家看看路程地图,这个是网上搜到的,不一定和Oli计划的100%重合,不知道路上如果可以遇到听众吗?欢迎来看我们。

    再看看第一天也就是礼拜六的天气(礼拜五我们其实是火车先从伦敦去LE)

    啊!这算不算中年危机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上一期 Unpack 稻草狗,我发现最近几天总是在回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问题,或许也是这周录调戏方曌也有提到。其中作者不是提到了人生的目的也许就是来看看呢?所以这一路可以好好看看。

    还有一些和节目相关的预告:

    误读会本来是这周会出,但是因为我们三个人读完了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和太阳」之后都不太满意,虽然人家是诺奖获得者,但是我们都觉得这本新作不太能 pass ”误读会“的标准。如果你们有人也有看,欢迎交流一下意见。我是感觉,类似科幻话题在电视节目里(西部世界,黑镜,Humans)感觉探索得透彻很多,所以有时候完全不是文学大师出手就能完胜一切话题的。Anyway,我们又开了一本新书,好兵帅克历险记,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下一期调戏是看英文版的”窦娥冤“,有大概20多个人听众已经参加了团购,并且收到了链接。还想自己看的朋友可以单独去 http://osfashland.org 的网站买票。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益康糯米

    这篇通讯在网站上大家可以登录后留言聊天:

    //culturepotato.com/newsletter058

    备注:

    1.德国电影,《埃尔塞: 将近改变世界的人》 Elser: Er hätte die Welt verändert (2015)

    又名: 决命13分钟(港) / 帝国毁灭:关键13分钟(台) / 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 十三分钟 / 13 Minutes / Georg Elser

    2.文化土豆:culturepotato.com

     5 ) 珍视和平,享受自由

    影片体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痛苦、挣扎和反抗。不能说埃尔塞预见了糟糕未来,不能说埃尔塞拥有伟大情操,这只是一个个人选择而已。为了自由和美好生活。越来越糟糕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被强权压抑的爱情,让他不得不选择反抗还是妥协。一人很简单,两人有异议,三人就很复杂了,任何社会里,有同意就有反对。向来我就不喜欢绝对化,那必将是一个悲剧。非此即彼的思想很危险,很反人性、反社会,所以就有了冲突和刺杀。另外,任何历史都有其必然性,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车轮下,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哪怕所谓的“元首”也不行。其国有势,势在必行,惟愿不要绝对化,暴戾化。生于和平,吾之幸事也!

     6 ) “无能者"的逞能

    讲真,因为根本无法评价《elser》的拍摄技巧
    或许是我本体陷得太深的缘故
    从头至尾,都以第一视角去观影
    像个扯线木偶般的,任由内心被剧设拉来扯去
    事实上,主线在十几年前早从二战野史中读到
    但仍留下愚蠢至极的眼泪
    这部影片有个中文译名叫
    “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说的就是那个差点刺杀希特勒成功的Georg Elser
    他是一个小村庄的小人物
    在片中的他甚至都不能算是有正能量的小人物
    他,嬉皮笑脸,不务正业,热爱泡妞
    在私生活上毫无底线
    简直是踩在渣男国的边界线上。
    他一开始甚至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纯粹因为发小是红党的,才和红色联盟一起玩儿
    纳粹还没拿到绝对统治权期间,
    每当红党好哥们和纳粹党人在啤酒馆滋事斗狠
    他总悄悄溜走,被朋友怒骂为胆小鬼
    “暴力,这东西一向没什么用"
    他倒是理直气壮
    没错,打来打去多烦人 不要打扰这哥们泡美人
    他对所有派别的狂热都存在一定程度怀疑
    他从没加入任何党派
    真正让他产生转变的是目睹好友舒尔被捕被虐
    邻居阿姨的游街示众 孩子的出生与夭折
    孩子们那天真的残忍和大人们那愚蠢的狂热
    撕开了他懦弱的皮囊,释放出怒吼的灵魂
    “嗷~~我要改变这一切"
    他差点成功了,差点能拯救了5千5百万人的生命
    就差了13分钟

    结尾处的两次执刑很经典,典狱长和elser
    对比间,暗藏着克制微妙的人伦低语
    不宜拉片,太虐 作罢。

    勾起我少时的回忆
    曾经和我初中挚友争论过一个类似“希特勒是恶魔还是天才"之类的无聊的问题
    好友一句“你所崇拜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本质有区别吗?"把我噎得气急败坏 双眼飙泪
    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开始反思她所说有部分的道理
    没有所谓的正义的战争 战争制造者都是罪人
    ……
    她所说的是军事才能 我说的是反人类的残忍
    是不在一个象限的自说自话。
    我在想,
    假如我在某个平行时空或未来的某个时刻
    被剃光了头发脸上刻满屈辱的黑字
    蹒跚行走在集中营人犯间,
    我那崇拜希特勒的挚友是否会偷偷递给我一个面包,或为我偷偷哭泣。
    幸好,我在此时此刻这个时空里,
    过着平庸的日子,无需去抗争任何残酷的真相。
    而这就是我,这个“无能者"最大的幸福
    Love&peace[爱你][爱你][爱你]

     短评

    典型德国历史影片,编剧最大地还原了史实而放弃公众虚构的成分,从爆炸事件的失败和被捕为实际叙事起点,追溯到主角在施瓦本地区日益政治极端化的社会环境下的成长及其感情关系。两时间线相互穿插,个人在强权前对自由和正义的力求无疑是全片核心,但埃尔塞从和平主义者到刺杀者的心理发展仍欠说服力。

    9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 faith

    12分钟前
  • 沙加之伦
  • 推荐
  • ★★★☆ 2015.11.21#第三届德国电影节#海报灵感来源于那张著名的一片Nazi礼人浪中不屈服的交叉手臂。1.Elser私德不端并不能阻碍他“做自由人,行正确事”的信念;2.可惜的是,以集体之名义行生杀之大权是否和Nazi殊途同归?3.可悲的是,Elser个人之力不仅是差这13Minutes,Nazi已深入大多数德国人内心

    14分钟前
  • 湖边の许愿树
  • 推荐
  • 難過。。。

    16分钟前
  • ajun_116
  • 推荐
  •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能听取意见以及宣称爱护人民的政府和一个意志坚定、有天赋的反希特勒者

    18分钟前
  • арван нэг
  • 推荐
  • 一个凭独力暗杀希特勒的人,只是时间的误差,而未能改变历史。此片拍得比较传统,能让人了解到那段历史,了解到从希特勒上台前后至纳粹登台之间,德国民间的一些情况。埃尔塞其实是个面目比较模糊的人,没有特定的政治观点,甚至对于其刺杀的目的也不甚清楚。

    2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 当时唯一清醒的并付诸行动的人。

    24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 刺杀动机解释太弱、儿女情长铺垫太多、行动准备描述太少、失败后的审讯又太长…很好的题材,总差那么口气。好的是,注射的特写镜头极具震慑力,结尾弹唱歌声也让整个阴郁故事显出一丝暖意。“这不是关于梦想,而是关于生活。”一个人失败一时,却不代表失败一生。

    2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2016.08.27影片聚焦在Elser的人生上,而不是以拍摄惊险类型片的方式着重表现制作、安放炸弹的过程,依然令人对Elser肃然起敬。

    32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 向出于良心被杀的无名英雄致敬

    36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 世界逐漸崩壞下有著道德正氣聰明人的故事,看此片很多時會想起身在的處境,平常人的生活處世及取捨,太現實了,劉以鬯說過這世界不缺乏大人物,而是缺乏偉大的小人物,就是這樣了,這位人物最終也不是無名,我想是德國這個民族能夠再次站起來的原因吧,不似得某某只會一直禮崩樂壞直至分崩離析,這片值得一看

    38分钟前
  • iamface
  • 推荐
  • 虽然节奏相对缓慢,但还算到位,两条线一条从很小的一个入口看到纳粹上台前后民众生活的变化,另一条展现了纳粹对待犯人的严酷。他的刺杀动机就是自由被剥夺。最后的绞刑看得我印象太深刻,围观的人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

    40分钟前
  • 戴老板
  • 推荐
  • 木匠制造定时装置刺杀希特勒失败 被俘严刑拷打试逼出同伙 实际却是一人所为 看到的是德国人精密的仪器 誓死不屈 坚定地反纳粹行为 对希特勒精神的质疑 同时对误炸死人员的歉意 插叙曾经美好的时光和刺杀动机 人非圣人 男主的私德并不影响大义 致死都在思念爱人 人物塑造饱满 反思乱世中还能保持清醒吗

    41分钟前
  • 口饭dex是奇葩
  • 推荐
  • 反抗的诱惑。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也要声嘶力竭地说出异见。历史无法改写,但可以想象。倘若那是一次成功的壮举,那么将避免一场浩劫;正如当初顾顺章叛变成功,今天的中国发展轨迹很可能将完全改变。站在历史转折关键点的那个人,总是背负着命运的祝福或诅咒。充满戏剧性的人物,笼罩宿命感的故事。

    46分钟前
  • Våg
  • 推荐
  • 看过《差点改变世界的人》,谋杀希特勒未遂的人。德国有elser,日本有山口二矢。既然有国家社会主义,也应该有人民社会主义,人民共和主义,集体共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和主义,等。我想。

    49分钟前
  • away
  • 还行
  •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主人公由和平主义者到刺客的转变并没有交代得让人信服,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倒是细致严谨;当时纳粹德国对元首的狂热崇拜,对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对青少年的洗脑培养以及对犹太人的挂牌示众倒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51分钟前
  • 不老的李大爷耶
  • 还行
  • 平庸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 选了一个很屌的原型人物,做了一个很屌的海报,取了一个很屌的片名,结果就拍出来这么个傻逼玩意儿。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 好难看......

    55分钟前
  • 絮语
  • 很差
  • 不堪入目的历史,伟大的小人物

    57分钟前
  • ursob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