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京报:《迷城》,戛然而止的现实触碰
打着悬疑、惊悚、恐怖等旗号的小成本影片《迷城》正在热映中。近日,30位本报读者观看了此片,并给出平均67.5分的及格分(满分100)。对影片的评论也明显呈现出两极化倾向,不少观众认为,该片关注到了被社会忽视的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迷茫的情感历程,这点值得鼓励;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无论是对现实的审视力度,还是在影片的叙事方式上,该片都存在明显的硬伤。
聚焦弱势群体,直指现实困境
由章家瑞执导的《迷城》讲述的是贫穷大学生赵坡因身份悬殊不敢对心仪的富家女殷琪示爱,转而与发廊妹甘秀相恋,后甘秀被凌辱意外落水死亡,自卑而患有脑病的赵坡开始寻找真相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影片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社会变化与人性异化的关系上,把这种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或阴暗、或畸形的人性心理投置于社会灰暗地带,让贫困大学生、民工和发廊妹这一群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经受严酷的摧残和煎熬,令人震颤。
影片的场景和情节带有明显的符号特征,两代发廊妹的结局都是溺水死亡,临死挣扎的瞬间暗喻了她们在底层挣扎无助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宿命感;那间与甘秀死亡密切相连的乡村老屋,充满废旧和荒凉的气息,渗透着喘不过气的无奈与绝望。
割裂叙事结构,削弱主题立意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给了观众一个惊喜,那么后半部分割裂的叙事结构让这种惊喜打了不少折扣。《迷城》的前半部分,两个打工者陪同赵坡和他女朋友甘秀出城游玩,当得知赵坡的女朋友不是女大学生,而是一名发廊妹后,两个打工者便淫心肆起,在避雨的废弃房屋内强暴了她。而内心自卑的赵坡始终没有勇气上前制止,最终,发廊妹溺水身亡。这个过程,将赵坡内心的那种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懦弱的性格推向了极致。
甘秀死后若干天,赵坡迟迟没有报案,这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赵坡潜意识里歧视甘秀,因为她是一个发廊妹。这种揭露不可谓不深刻。然而影片在这之后话锋一转,直接将前半部分的逻辑全部推翻,让赵坡进入了潜意识的臆想状态,实际上也是告诉观众,前面所看到的悲剧都是不真实的,全片深入骨髓的现实穿透力就此瓦解。
文/夏言
原载于《新京报》2010年11月3日
2 ) 人人都爱拍裸戏
在《迷城》公映之前,关于《迷城》是如何通过审查的一直是一个谜,尽管看惯了国外“文艺动作片”的中国观众,已经不再是当年看《本能》时候的由衷惊诧,但是换到国内的片子能够见到背裸,再加几个腰部动作,那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尺度了(别想露点,咱们永远不在点上)。虽然没人会为了几个背裸专门进趟影院,但是“惊悚悬疑”之外的一抹香艳,还是别具吸引力的。
上次在《近在咫尺的爱恋》看片会上,就听到一个还算知名影评人在谈论《迷城》时,兴奋得满面潮红,并果断地根据预告片下了个“极其情色”的论断,见过“大世面”的影评人尚且如此,也就难怪本来就是看热闹的观众心向往之了。
但是等到影片上映,这些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预告片里的“腰部前挺动作”全都不见了,一场QJ戏也只是呈现了隔着几百层毛玻璃的效果,只可意淫,不可眼观。全片唯一的香艳之处是开篇一无名女子在洗澡时被民工误撞,当是时,此女正蹲在地上,身体呈“G”字状,以极其科学严谨的遮挡动作力保不失,摄影机就这样带着万千期待从侧面一掠而过。
说话至此想必很多人已经义愤填膺了,目标自然是直指总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兴奋处负责浇冷水的某电某局,而事实上,如果你持续对比了几款预告片和公映版正片,很容易就会发现,预告片中的“精彩内容”被删剪的比例正变得越来越大。
作为专业的电影制作单,他们比任何观众都熟稔审查之道,也最善于在规则边缘周旋,很多镜头在制作之初其实就已经知道结果,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往枪口上撞”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营销,其根源在于审查部门对于“预告片”的管理漏洞。
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家,电影预告片同样需要进行分级,用Green Band、Red Band来限定预告片播放的范围,同时,针对受众更加广泛的网络媒体,也有相对的Yellow Band级别以区别于影院预告片。而在没有电影分级的中国,对于预告片的分级也就无从谈起,每款预告片都是针对所有观众的Green Band,于是一些限制级的镜头就得以借助预告片的护驾,广为流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等到影片上映,一句“被删减了”,就可以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其实观众并不是为了个别限制级镜头才去看一部电影,毕竟中国电影的所谓限制级,在今天越来越有国际化视野的观众看来,其实都不过是小儿科,但问题就在于,正是因为这么小儿科的东西都要被阉割,才令观众更加恼火,进而演变成一种对制度的抗拒,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躲在暗处的,是那些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的虚假“广告人”。
在同类商品大量充斥市场的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一定程度的宣传造势是必然的,然而检验一部宣传片的时刻是在观众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的,如果观众在走出去的时候觉得此行不虚,那么宣传则可以称其为宣传,否则就成了欺骗。
《迷城》的问题就在于,除了利用了一些剧中没有的东西来吸引观众之外,对于这部电影“可以有”而且“必须有”的悬疑、惊悚元素,他们也“真没有”。
电影表面上讲述贫困大学生坡坡和洗头妹甘秀的故事,前者因为从小的经历而导致了心理上的扭曲,并最终造成了洗头妹甘秀意外死亡。但如果仔细梳理就会发现,甘秀在这个故事里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她对剧情的参与都是被动的,她被坡坡的同乡非礼,而后又督促坡坡为她伸冤,全都是坡坡脑子里出现的异象,作为真实的甘秀只是和坡坡见了几次面的一个女孩子,他们之间甚至连真正的恋爱都算不上。
正是因为其他人物对故事的参与极其有限,所以影片不得不用大量的细节来为坡坡的行为做铺垫,影片的前20分钟几乎全都用来表现坡坡在学校的自卑,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原因却是来自家庭,让这段本来就冗长难耐的铺垫成了废戏,成了一段毫无意义的纪录片,而不是参与到制造悬念上来。
至于影片的另一个元素惊悚,则更无从谈起,全片唯一可以算得上惊悚的地方就是甘秀死后又出现在坡坡生活中的几场戏,但是导演为了制造悬念而降甘秀的死埋得过深,使她几次出现都和正常人出现一样,等到揭露出甘秀已死,作为“鬼”的甘秀的戏也就完了,观众要在回忆中去自己吓自己,造成后怕,很明显这点恐怖元素又是远远不够。
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迷城》,就是情色、惊悚、悬疑全都欠奉的三无产品,而最关键的,相对于之前的一系列走文艺路线的作品,章家瑞的掌控力在这部商业片也消失殆尽,故事行至结尾已近乎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证明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一通百通,拍擅长的,而不是拍热门的,才是正路。
3 ) 《迷城》:电影叙事的迷魂阵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常常以“文艺片”一词来指称那些不纯粹为了商业目的拍摄的电影。它通常包括两个层面:一、电影是导演个人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可以是某种精神情操,某种历史关怀或者对于当下现实的某种关注,等等等等;二、电影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性,它在形式和风格上不一味进行类型的复制,而拥有某种别具一格的开创性。随着“文艺片”导演章家瑞的新片《迷城》的上映,媒体再次把一个久违的话题带到了观众面前:即那些不纯粹以商业为目的拍摄的电影(“文艺片”)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取得平衡?
对此,我思考良久,仍旧觉得这种所谓的“平衡”终究因其逻辑关系混乱而只是一个笑话。其实,如果关注一下章家瑞导演在电影宣传期间在媒体发表的言论便不难发现,他在《迷城》中要去“平衡”的是以下两个方面:像章的许多片子一样,《迷城》也关注受到社会忽视的小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世界,具体到电影里是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打工者和一个贫困大学生的性压抑。这种关注首先是导演个体的一种表达,是他受的文化教育所树立的知识分子品格对于社会正义所肩负的一种责任。但除此之外,章家瑞还需要对电影的投资人负责,要帮助他们收回成本,并最好有所盈利。而电影资本本身,就像任何资本一样,它除了追求自我增值的责任之外是不知道其他责任的。所以,所谓的“平衡”实质上是一种博弈:是章家瑞个人的表达与投资人利益表达对于电影话语资源的争夺。无论这种争夺最后有无“平衡”,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与电影形式方面的艺术性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迷城》的问题在于,这种博弈还间接地侵害了与电影的艺术性直接相关的叙事形式:电影的前半部讲了一个对于当下具有现实意义的悲剧故事,整部电影却讲了一个狗血无比的故事。我对前半部分感到多少惊喜,就对后半部分感到多少失望!
先声明,以下是对电影前半部分剧情的概述,在电影的叙事完全结束时是不成立的:两个打工者陪同一名大学生和他女朋友出城游玩,当得知大学生的女朋友不是“女大学生”,而是一名发廊的洗头妹之后,两个打工者便淫心肆起,在避雨的废弃房屋内强暴了她。而内心自卑无比的大学生始终没有勇气上前制止,最终,洗头妹溺水而亡(或自杀,或慌乱中的失足)。撇开这个故事本身的道德考量不说,章家瑞在如何体现故事的现实感、如何刻画人物的真实感上面还是下足了功夫的。郭晓然饰演的大学生赵坡由于家庭贫困,生活在严重的自卑感之中,常常遭受室友的欺负和同学的歧视。为了让演员郭晓然体验何谓贫困,体验遭人歧视的感觉,章家瑞刻意让他到离重庆80公里的农村生活了两个月,和当地的农民一起挑水、掏粪,回来后又以插班生的身份到重庆的大学就读了一个月。所以,当他变成电影中的赵坡时几乎让人感觉不出是在表演,他的自卑、不自信、懦弱都活脱脱地体现在他的神情和动作中,融化在他的气质里。这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奖赏。电影在刻画社会的贫富差距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细节:比如富家女殷琪“赠送”给赵坡钞票时那两个对人民币尴尬的特写;比如星巴克聚会时,赵坡自曝“父母是农民”后,突然来的那句悲凉而荒诞的“可我给地产商发过许多传单”。电影前半段的叙事在铺垫和推进方面都显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有序幕中赵坡和两名打工兄弟偷看包工头老婆洗澡的桥段埋下的性压抑的伏笔,发生后面的暴行才不会突兀;有赵坡伪称女友是“女大学生”的虚荣才有之后的犹豫;电影中三人郊外骑行的段落如同“奥德赛”结构一般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最后的悲剧结果连贯在一起。电影对贫困这一社会现象背后问题的讨论不可谓不深刻:民粹式地对底层劳动者道德美化的理想瓦解了,人性恶的假设被推向极致。赵坡这样一个懦弱得让人同情的角色,口口声声说自己并不在乎女友甘秀是大学生还是洗头妹,却在后者死后迟迟没有去警察去报案,仅仅是勇气的问题吗?面对甘秀的亡魂,他不禁自问,“当时自己是不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你不过是洗头妹才没有上前阻止,也因为你是洗头妹才迟迟没有去报案?”在今天这个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在那些自认为可以做到公正不倚,甚至抱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的人中间,是不是都有可能对那些弱势群体、身份低贱的人存在某种潜意识的歧视(因为在许多事情面前,他们像赵坡一样选择了不作为)?
这个问题电影没有回答,甚至没有问完。为什么?不是章家瑞不想问,是电影资本的市场逻辑不让问。以赵坡走进警察局报案为界线,电影的后半部分进入另一种逻辑,我称之为“精神病逻辑”。警察局的同志以强有力的证据告诉赵坡:你看到的不是事实,一切只是你的臆想,因为你是个精神病人;电影的叙事同时也告诉观众:你们看到的悲剧不是发生在这个世界的现实,而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幻觉。于是电影前半部分叙事的严肃性所积累的意义完全瓦解掉了。或许你可以争辩说赵坡的精神病也有某种现实意义(比如导致他精神病的家庭悲剧,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等等),但这种意义也与前面的内容脱节了。接着,类型电影的种种元素便纷纷冒了出来,悬疑、惊悚、恐怖,在娱乐中将导演的表达蚕食殆尽。
这部电影的叙事是一个迷魂阵,这个迷魂阵是给观众摆的。好莱坞也常常摆出这样的迷魂阵,在《蛇蝎美人》里,帕尔玛怕观众接受不了太黑暗的结局,当主人公死去时又让她突然从梦中醒来,于是一切重新来过。《火柴人》中的凯奇最终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是个骗子,一切都只是一场精心布置的骗局,于是电影中表现父女情深的许多桥段都成了对观众的一场诓骗。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一部德国电影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电影中变态的杀人凶手,精神病院院长最后成了一名慈父般的人物,而真正的凶手却是电影的叙事者,一个患了精神幻想症的年轻人。当电影学者们纷纷拿这部电影的布景和表现主义风格大做文章之时,只有克拉考尔指出,在这种迷魂阵的背后,暴露的是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于臣服威权的统治。这话放到中国电影中也有三分道理。
4 ) 一个内心重叠了无数矛盾的可怜人
开端去要工钱,碰见女的在洗澡。。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在坡坡心里对两个同样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
接下来有点接近于恐怖的氛围让人总觉得有那么点的不自在。他妈妈片段不时的出现意在表现她妈妈在他心里对他的影响,为了他上学去做发廊妹,爱,不论是什么形式,都是那么的沉甸甸的。坡坡懂得,所以他内心里深爱他的妈妈。发廊妹,这个在无数人眼里令人发指的职业,又让他的内心无比的痛苦。
爱与痛的挣扎,让他的心扭成了一个死结。
有人说那个大学生的出现是多余的,不尽然,大学生在坡坡心里是一个完美的形象,没有任何污点,不同于他的妈妈。
然而社会的地位认同感一下打落了他,他自卑,无助,一种孤独感让他茫然,不断的给自己找借口脱离周围的一切。。。
发廊妹甘秀的出现,改变了他。甘秀有太多他妈妈的影子,内心里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让他不可能不与甘秀相遇。。追求
追求到了。。然后那?道德的枷锁又把他和他爸爸重叠在了一起。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很痛,他那?难道不同吗?那一定是撕心裂肺的痛。当他看到甘秀他们开玩笑的片段而窥全豹的时候。。
对发廊妹这个职业的痛恨就就然而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然后他就生活在内疚中,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想他爸爸那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
命运的车轮无情的碾压了父子两代人。。而且走的是同一条路线。。。。。
在这里留下的只有感伤。。。。。。。。
5 ) 《迷城》:关注中国底层民众的身份焦虑
作者:韩浩月
来源:新浪
《迷城》是2010年国产电影的一部意外之作,这意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导演章家瑞的风格大变,与章家瑞在《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红河》等片中流露出的文艺气质相比,《迷城》的商业成分让电影充满节奏感。二是《迷城》对于人性心理的挖掘十分深邃,让人惊异它居然能够过审并且公映。
自小有着心理创伤的大学生,爱上了发廊的洗头妹,由于深深存在的自卑感以及对洗头妹的不信任,大学生与洗头妹之死沾染上了摆脱不掉的关系,在幻象中,大学生得以与洗头妹相亲相爱,而现实的结局是,由于精神疾病的存在,他不得不被迫退学。——《迷城》的故事很简单,但它有一个迷人的结构,相对于《罗生门》、《禁闭岛》而言,《迷城》化繁就简,即制造了悬念,又能让观众很容易看得懂,向希区柯克经典电影《精神病患者》的致敬,使得《迷城》在富有娱乐效果的同时,也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多思索点。
在影片类型上,恐怖、惊悚、文艺、爱情,这四种元素于《迷城》中得到了良好的融合,章家瑞在该片中体现了他对节奏的良好掌控力。影片开头15分钟所展现的校园生活以及社会景象,很是有点贾樟柯早期文艺电影的味道,在观众准备保持这样平缓的情绪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故事却异峰突起,变得曲折迷离、辛辣诱人,这一点,和史蒂芬·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平静中酝酿紧张气氛,然后用魔鬼般的手指弹奏起观者内心紧张的琴弦。
《迷城》留给观众联系现实、思考社会的窗口也有不少,通过它可以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等等,但我认为,《迷城》最大的一个话题应该是作为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的“身份焦虑”问题。
“身份焦虑”问题曾困惑西方国家数个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这个问题也来到了中国。在曾出版《身份的焦虑》一书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看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充分满足之后,“身份焦虑”便会滋生,它不放过任何人,在现代社会,无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都摆脱不了“身份焦虑”的困扰。
《迷城》呈现了中国底层民众的“身份焦虑”,出身贫寒的大学生时时不忘提醒自己,不要对富家女动心,洗头妹通过坚持不隐瞒自己在发廊打工的工作,强调职业与自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两个民工对于女大学生的仰视与渴望,更是已经在中国底层社会延续了二三十年至今仍然占据主流的价值观体现……就业、赚钱、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这是《迷城》主人公的梦想,而他们只能把这个梦想寄托在飘向夜空的灯笼身上,这让人心酸。
一桩没有发生的强奸案,牵扯出一个青年的心理成长史,而这个成长史,亦可视作反观这个时代背面的一片镜子,这片镜子折射的景象虽然是碎片式的,但片片能刺痛每位观众。这就是《迷城》,我愿意把它当作2010年度可以入选十佳影片行列的作品推荐给大家。和影片一样优秀的是片中两位主演霍思燕和郭晓然的表现,他们饰演的发廊妹和贫困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沉默群体的代表,他们的痛与恨,与每一位对社会抱有关切之心的人丝丝相连。
6 ) 加油《迷城》
我看电影,尤其文艺片比较喜欢倒叙风格,百看不厌。我以为大概是因为岁月或时光不能倒流,所以潜意识中人对过去总有依恋。无论面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人的思维、兴趣都很容易搜索其中的过去。如果我对这个世界缺失信仰,那么过去就是心中飘摇不灭的慰藉。
当然,我不能把个人的喜欢当影片《迷城》欠缺的理由,但,如果这部电影倒叙展开,紧张、悬悚的色彩会浓一些。我修改的方案是:
故事背景,江边发现一具女尸,警察由此展开调查,并很快找到发廊,发廊老板把最后跟这女人接触的赵波供出来。所以影片一开始,是警察询问着处于精神恍惚和内心斗争中的赵波,故事在赵波不流畅的讲述中展开……
这个修改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弥补配角警察的无能。江边发现女尸,报纸不登,警察不调查,或调查无果都是不应该的。知道这个女的不是他杀,而是失足落水。可她是谁?在哪里工作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在江边?为什么会失足落水?跟她最后在一起的人是谁?这一连串问题都应该有答案。如果没有答案,影片也应该让没有答案有理可寻。否则中国活出精来的人能看懂,有些人包括外国人还是看不懂。另外,赵波报案中一些反常表现,比如人明明死了,还坚持昨天、前天这女人跟自己说什么……这能带来的后果逻辑上说,只会让警察动摇甚至推翻赵波提供的嫌疑人线索,不应该像影片暗指的那样,警察再按赵波臆想的线索去“调查”他人,如果是一般性调查,也不会害赵波他表叔和乡亲丢掉工作。一部上乘的电影,任何一个配角的质量都要精良。
第二,通过他人问询一步步逼出真相,比赵波自己觉醒自然一些,而且对刻画人物心灵冲突有帮助。不然,按影片表现的那样,精神恍惚的赵波挨表叔和乡亲一顿打就清醒了,这样的情节粗鲁了,貌似还给一些歧视他人的人找到借口。
影片余下内容基本没什么需要修改,演员表现都比较自然,男主角有点张国荣的味道。女主角稍洋气了些。另外情节交代太多太充分,影响了想象空间。镜头少了点表达人物心理的力度。《迷城》这个主题貌似不该是一个人的迷乱或迷狂,或似乎可以换个题目。但总的来说,比我近段时间看到国内几个大牌导演拍的作品更有魅力。为此,我希望导演们加油!!!
故事真的没有一点儿新的点。编剧可是邱刚健啊……剪辑也挺二的,废戏太多。
故事一般 导演的功力很是不错 作为一部国产惊悚片 大大的超出我的预期
上院线,用这种简陋的制作。后期怎么做的这是。
性工作者被人看不起;没钱的大学生被同学看不起,马加爵之类的事件正在被无数的富二代所激化!不想说片子演了什么,只是这个社会对人的重视有多少呢,我们的眼睛所能看见的就是一身的金钱欲望罢了
文艺片,还不错,不收了
重庆真的好适合拍这种阴郁的片子啊。
阴郁诡异
一切都有点太做作。
其实还不到五星。但豆瓣上某些人的素质及其打的分数让我实在无言以对,所以决定打高点,给这片子伸伸冤。生理所受的伤害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弗洛伊德强调的幼年经历。装逼的人终将死于冷漠。
就算放开了审查,导演们,你们真的做好了面对市场的准备吗?
完全没搞懂葛思然在里面干啥呢
这电影我很喜欢。觉得那男主角的戏份真的很有挑战性~
搞了半天男主角是神经病啊...
剧本不错。演员表演非常到位。重庆话飚在山城的背景,真的太好了。
我真的觉得拍的不太好。你要说发神经的电影吧,很多电影都有发神经,那些谜底揭晓的时候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但我觉得这电影说到真相的时候,让人觉得:“嗯,是这样的,但有什么意思呢?”除了那个眼镜女大学生,我还真的没注意到有什么意思…
郭晓然演得真好,神情、打扮、步态,太真实了,大学的时候,你或多或少总认识这样的人。片子有点胸闷,但真不错,我觉得它在2010年国产电影里可以排名第一。我知道很多人不这么想,可是偌大个放映厅居然只有我们两个人,还是有点悲哀。
又早泻
第二次看了,我觉得很好看啊!霍思燕很漂亮啊!
又是一部力求真实而显得做作的影片。看的过程中一度以为两个老乡都是男主分裂出来的不同人格,结果虽不中,亦不算远。看到男主在发廊外紧盯女主时便想到莫米的诗:我那么关心兰兰(发廊妹)是为什么呢?我又不是梅毒,我又不是政府!
如果国人对这类题材的国产电影就表示看不懂,很垃圾的话,我想中国电影就只能如此了。我隐约看到愚人船的吉他手有客串,不知道认错人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