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
  • 非凡
  • 猜你喜欢

     剧照

    秋之白华 剧照 NO.1秋之白华 剧照 NO.2秋之白华 剧照 NO.3秋之白华 剧照 NO.4秋之白华 剧照 NO.5秋之白华 剧照 NO.6秋之白华 剧照 NO.13秋之白华 剧照 NO.14秋之白华 剧照 NO.15秋之白华 剧照 NO.16秋之白华 剧照 NO.17秋之白华 剧照 NO.18秋之白华 剧照 NO.19秋之白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9

    详细剧情

      独立新女性杨之华(董洁 饰)为追求新思想,离家来到聚集了众多进步青年的上海大学就读社会学,结识了蔡和森与其妻向警予,当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窦骁 饰)声望卓著,杨之华从他的授课中感受到深沉的忧国之情。杨之华在家乡的丈夫沈剑龙不时赶赴上海探望,但日益加深的分歧令两人感到彼此已经疏远,杨之华在与瞿秋白的接触中愈发欣赏后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不久,瞿秋白妻子病重亡故,杨之华亦通过向警予入党,在父亲抵沪探望之际,杨之华提出了离婚的打算,但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的局势下,杨之华没有向瞿秋白表白的机会。不久瞿秋白迫于形势辞职,陪杨之华返乡面见沈剑龙……

     长篇影评

     1 ) 觅渡秋山之阳,踏尽白霜清华

    就这么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乍然一现。“秋之白华”,美不胜收。瞿秋白对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没有读过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无法真正理解这是怎样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平凡的岁月。霍建起很有文艺范儿,于是正好为我烹饪了一道心灵饕餮。手痒,写影评,与众人分享。


           电影一直没有波澜,很多细节的拼凑,只是为了讲述一段令人向往、叹息的爱情,一段革命背景下平淡而伟大的生活。所以,看这部电影,只需记住几个画面足矣,似是细水长流,却流入心底。

    (一)遇见

           之华初见秋白,看他在讲堂上挥斥方遒,窗外透进来稀疏的日光,打在他的脸上,瘦削略显苍白的脸上不掩沉痛激动,那圆圆的眼镜后的一抹深潭中透着从容与大义,便再也逃脱不开。秋白之遇之华,却不知时光。只知道他好好端详这个女子是在一个傍晚,看她匆忙的喝水,即是一转脸的娇羞芳华。


    (二)翻译

           之华说:上海大学的老师是全中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秋白温柔地看着她,夕阳透进电车的玻璃窗,细细勾勒两个澄净的轮廓。

          那时的秋白,疾病缠身,却以一个书生的理想情怀为党奋斗。秋白是绅士的,这来自于他绅士阶层的书香门第;秋白是文艺的,他北上求学,研习俄文,翻译是他的第一职业;秋白是偶然的,他糊里糊涂加入共产党,糊里糊涂成为领导,本来没有革命因子的他慢慢被推上了自己都无法选择的道路。秋白说:总要做点事情。这便是他一生的信仰。之华是崇拜他的,但是彼时不一定理解他;妻子是支持他的,却不懂他。秋白是寂寞的,内心的纠结与悲苦,在后来的《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桥上衷肠

           这是整部作品的亮点,落日笼罩下的桥上,凉风吹乱长发。见过表白何其多也,在这个充斥着功利的年代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情景。战战兢兢,朦朦胧胧,却如此摄人心魄。

         之华:我离剑龙(前夫)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秋白: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之华:他知道我爱他吗?
       秋白:知道。
       之华:那他喜欢我吗?
       秋白:他不敢。

    (四)告别

           在大雪纷飞的一个夜晚,与你挥手作别。之华说:被批评的是你,得肺病的是你,可还不如是我!之华说:再见,我们一定能再见的!秋白说:我从分手的那一刻就等待着与她重逢。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与此生最爱作别,明知后会无期,却拼命安慰自己,只为安守这莫斯科的静谧。

            彼时,两人都不知这会是他们的永别。一别之后,再回首,只余纽扣,让我认识,那是你。当之华纤瘦的手挖开泥土,捧起那亲手缝在爱人领口的纽扣,早已泣不成声。穷其一生,只为守住那份爱,却依旧无疾而终。他们都没有什么大志向,不想承担什么大名声,只是为了相伴相守,却让爱早殇……



    我在意你,我理解你,我爱你,你都懂,所以你的一切选择我都会成全——沈剑龙

           江南水乡船行摇曳的河,孕育这一段爱情传奇,但是众人不知,这全部来自于一个人的退出与成全。 剑龙是爱之华的。他跑到上海开会,席上温柔镇定地守在她旁边;他躲在墙角淋着大雨等她活动结束;他在西装里藏起玫瑰,雨中表白;他拎着皮箱隆起她一缕乱发,说好好保重。一个男人需要怎样的宽容,可以让妻子毫无顾忌地当教书先生,留下孩子到上海求学,苦苦劝说妻子为了安全不要搞革命。

           剑龙之爱之华,缘浅情深,他说我成全你,她只是说,我们不白做一场夫妻;剑龙之爱之华,宽容豁达,他在那个午后,看着娇妻幼女在屋外欢笑,却忍痛割爱,写下“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剑龙之爱之华,离经叛道,他发启事:我们正式解除婚姻关系,我们正式结为朋友关系。爱得如此深沉,夺妻之辱少有男人咽得下,而沈剑龙一句“借花献佛”,虽难逃几许酸涩却也不失浩浩之气度,民国时的文人是有几分魏晋遗风,如是我见。好在秋白也是博学平和纯净之人,他对诗道:“常恨语言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默默万重心。”两个平和的男人在提笔写下这些的时候,有多少人在羡慕着屋外的那个女人。



    此地甚好——秋白就义

           疾病缠身,归家无期。他英勇踏上了就义的道路,且看他《多余的话》,深知这样一个谦和的人真的不是想搞怎样轰轰烈烈的革命,他和鲁迅是好朋友,他是俄文翻译的泰斗,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专家。只是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曲折的道路。不能说党抛弃了他,但是也不能说他背叛了党。一个人在寂寥湿冷的狱中抱病写文,剖析自己,表达我本来不是干革命的料,是组织对我的青睐,我愧对组织,这有何错?

           他穿着短裤长袜(真有此事),高歌国际歌,走上山花烂漫的山头,然后优雅地说:此地甚好!他挺直腰杆,席地而坐,面带从容的微笑,在阳光鲜花的折射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告别一生流离中的爱情。白鸽腾空,凉风习习……我哭了,只为了这么美好的人却没有美好的结局而哭。



    清淡之美——窦骁董洁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清淡,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又比如窦骁和董洁。没有人比他们俩更适合演绎“秋之白华”的爱情了,当窦骁带上那副眼镜,缓缓地念出文人式的对白,当董洁穿上那身学生服,静静地凝视着讲台上的老师,瞿秋白和杨之华就已不再只是平面的历史人物了。

    董洁一直都是适合民国学生装的,比如《金粉世家》,清新淡雅素洁。在我看来,窦骁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是相当不错的,比这应该得益于演员本身的气质与角色有颇多相似之处,儒雅、纯粹。在剧中,他在桥头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虑和坚定、对爱情的彷徨和犹豫;他在与爱人重逢时的喜悦和一点点孩子气,与爱人分别时的深情和不舍;他在狱中的虚弱无助但是决然和勇敢,他就义前对生活和爱人的留恋和直面死亡的坦然,是那样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他就是那个儒雅、深情、纯粹、忧思、又才华横溢的秋白。
          

            平和伤感中的画面总是让人想很多很多,为这部没有票房,正在宣传却已经被迫下线的电影做评。

     2 ) 片言谁解诉秋心

        初中一段时间,我在作文中很喜欢用瞿秋白就义的“例子”:草长莺飞,瞿秋白漫步绿野,寻一片绿荫之地,颔首道:“此地甚好。”然后从容就义。
       当时的“中心思想”自然是英雄咏叹调,事关视死如归临危不惧伟大信仰。后来读了些杂七杂八的书,知道瞿临终绝笔有一句“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于是又找来《多余的话》。彼时年幼,只读得个大概印象,觉得这是瞿的忏悔录之类。
       高中偶然读到郁达夫,模模糊糊觉得他与瞿秋白在气质上颇有相似之处,心血来潮再度翻找《多余的话》,始觉得其中辛酸,又夹杂些许无奈的赌气,虽然没有郁达夫“沉沦”式的呼号苦闷,却也有一种恨恨。
       此后若干年,不复想起瞿秋白。
      
       这次看《秋之白华》,觉得片子拍得虽然漂亮,内容却磕磕绊绊,兼之听闻“中国豆腐世界第一”的台词屡遭笑场,心里有些叹叹,于是又温习了一次《多余的话》。
       再看,便心软得几乎掉下眼泪。
       一万多字,剖出了一个落落文人,孱弱温婉,疲惫不堪。我终于明白为何早年我总觉得他与郁达夫有些相像:他们都有文人的“自恨”。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瞿秋白说自己懦弱不自信,讲究“弱者的道德”,大凡理论总看不清楚,对实际生活又雾里看花——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参加革命乃至称为“先驱”,就他自己的描述,完全是逼上梁山,并非他的本意,也远非他的能力所能胜任。
       事业大抵总是正确的罢,只是我力有不逮,早已是“叛徒”了。
      
       《多余的话》疲惫地认错,却道出了些许知识分子自身信念与当时的“事业”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
       他们不是不想弥补——如瞿秋白所说,他们念念要去除自己在革命洪流中无处不在的“异己感”,可他们的出身与教育所赋予他们的兴趣与信仰,却让他们实在不能全心投入,一往无前。
       更何况对于那些“土法炼钢”式的“理论”,他们总是忍不住怀疑,以至于到最后简直不敢怀疑。瞿秋白就落寞地说:
       “从那时候起,我就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偶尔我也有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了。”
       如此这般,狂欢的革命热情之后,他们觉出了“异己感”。而排除“异己感”的过程,如同拣着自己的心肝皮肉,片片吞下。痛,并疑惑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那夜瞿秋白与鲁迅的长谈,必定伴随着深长的叹气与黑重的沉默。
       瞿秋白不是鲁迅,他只感到累,只想逃脱,只想逃到那一个“大家不要争论,‘和和气气过日子’”的世界里。
       他不要革命,只想清闲优雅的生活,读俄国小说,读红楼梦,吃吃中国的豆腐,见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好地爱他的之华,像一个“绅士”般平静地老去,死去。
       他一边这样想,一边恨自己这样没出息,这样“过时”,一边又带着“求之而不得”的苦痛,这种心灵拉锯战如何能不让人疲惫。
      
       真是扯远了。说回电影。
       以爱情和家庭谈瞿秋白绝对是好角度,因为这里可以充分表现出瞿的矛盾拉扯,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生活的恋恋不舍与疲惫。一个遗老遗少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完全可以借由那些唯美的镜头与独白展现出来。
       导演差一点就要做到了。可惜,还是差一点。
       有那么几次,我马上就要被片中瞿秋白那种依恋和柔情,那种痴痴念念,那种身心俱疲的表情,那种天真的书生气所感动,结果就在这节骨眼上,瞿秋白和杨之华却十分不合时宜地迸出那么一两句异常“革命”的话,大煞风景,教人厌弃。
       那么漂亮的风景和镜头,“中心思想”却还是英雄主义大无畏就义,无聊得很,讨厌得很——也虚假得很。
       我不否认的确有那么一批仁人志士视死如归,也不否认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会说出这种“隔了一层”的话(瞿秋白一夜不归,杨之华说:“你心里还有没有别人,还有没有组织?”这话好玩,但从杨之华嘴里说出来,也算挺真实的。)——但你要拍的是瞿秋白呀,瞿秋白怎么会如此这般“激于义气”?他怎么会在某些场景突兀地显出一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粗犷劲儿?
      
       当然,这部戏难拍:用边缘人物宣扬“主旋律”,既要积极向上,又要尊重事实,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激动莫名潸然泪下。思虑多,掣肘自然也多,放不开手脚,结果也就马马虎虎了。
       于是观众入场,大多看个热闹,在“豆腐”和黑丝袜处笑笑场,在结尾时激动那么一小下,在散场后吐吐槽。
       仅供喷饭送酒,也就这样了。
      
       然而我仍希望有人能在吐槽之后认真或不认真地读读《多余的话》。一切都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天下第一。”此一句的沧桑无奈,其实教人笑不出来。
      
       “七八年来,我早已感觉到万分的厌倦。这种疲乏的感觉,有时候,例如一九三零年初或一九三四年八九月间,简直厉害到无可形容、无可忍受的地步。我当时觉着,不管全宇宙的毁灭不毁灭,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好了,现在已经有了‘永久休息’的机会。”

     3 ) 那年那月曾携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这一辈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而能和“知我者”共度一段岁月,携手走过一段时光,就已是难得至极的福分了,至于和“谓我心忧”的人白头偕老整个一生,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能攀附至最高峰者,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多的人和“不知我者”共度了人生,没有交汇出绚丽的火花,但却平淡而真实;太多的人和“知我者”遇见了却错过了,或是遇见了相守了却最终分开了,但却将那一段曾经携手的日子活出了足以点亮全部生命的光芒,这是在与“知我者”白头到老的神话之下,可期的能触碰到的最美最珍贵的故事,而“秋之白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摸得到的美丽的历史,它不是神话,却是传奇。

    想要在暑期档的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不费一番周折是不可能的。6月29日才上映的片子,每天只有一个早上十点的场次,而且才过了四天就从排片表上消失了踪影。原本约好了朋友一起去看,可这计划最终也只能被迫搁浅,后来好不容易查到同一家影院的另一家店在7月3日有一个早场,可临出门时却遇到从天而降的暴雨,待我赶到影院时已是浑身透湿,鞋子也完全被水濡湿了。买完票后,时间尚早,就在影院里转了转,偌大的影院里,贴着一张又一张暑期大片的海报,却独独不见《秋之白华》的影子,想来这部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电影,能在这样的冷遇之下争取到十余个影厅一天里近百余场次中的一场,已是十分不易了,而最终能在影院里而非电脑前感受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信仰、奋斗与理想,也是一场珍贵而难得的体验。

    革命浪漫主义的故事并不鲜见,革命者的爱情也早已是银幕上的家常菜,最近就有《建党伟业》中一起看除夕焰火的毛泽东与杨开慧,以及在《百年情书》里书写出最感人情书的林觉民和陈意映。不过严格说来,华语电影的百余年历史中,拍得好的革命爱情其实并不算多,十年前表现李富春和蔡畅相濡以沫故事的《相伴永远》算是个中翘楚,两位老一辈革命家隔着玻璃十指相对的镜头现在想来都十分触动人心。十年后,当年曾以《蓝色爱情》击败《相伴永远》摘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殊荣的霍建起,奉献出了《秋之白华》这部作品,尽管在完整性与演员表演上与丁荫楠的作品尚存一丝差距,但动人心弦的气质和细微熨帖的情感力量却不输前辈。

    革命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若不是动荡的年代选择了他们去做时代的先行者和真理的殉道者,他们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但是,生命的短暂或是精力的有限,从来都不是情感的对手,而这正是情感的伟大之所在。所以,革命者的爱情,才能在残破的山河间,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中,在家国情怀和民族理想的怀抱里,萌发而出,并生长为一个时代的抗争与探索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情感丰碑。只不过,历史给予革命者大任,却并不一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在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乱世之中,他们对于情感的珍视,也远非今时今日的和平年代里那些歇斯底里却深度欠奉的小情小爱所能比拟。当然,时代不同,情感的需求也不相同,伟大的爱情在每个时代中都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大部分革命者的爱情因其命中注定的短暂,而多了几分挽歌似的凄美与壮烈。

    对于瞿秋白的了解,多年来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中的叙述,印象中那副儒雅文气的眼镜似乎就代表了这位革命者的全部内容,直到“秋之白华”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在银幕上徐徐展开,那留白的空隙也终于得以被弥补。纵然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却并不妨碍旧时人透过银幕款款地走到眼前来,而依靠编剧来控制叙事的电影,此时也远比依靠历史来编年的教科书来得亲切感人。

    瞿老师和女学生的爱情,因了时代而平添许多磨难,并最终以一枚黄土中的铜扣作结,完成了十余年的相知相守、相伴相忧。如果说这是命运给予的不完美,那么完美的那部分,则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可以说,命运让他们相遇,却并没有给予他们长相厮守的条件,这是大时代的命运,逃不掉的是时代中的每一个人。二人原本都已有家室,无奈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体弱多病如风中燃烛,而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则因理想不同道而冷落了远在上海求学的妻子。最终,瞿秋白的妻子因病去世,而幼小的女儿也已挽不回杨之华和丈夫的感情,当公公说出“不在孩子身边也好”的话时,这段婚姻的崩塌已是难以逆转的局面了。

    然而在一起仍是不容易的事,当伫立在桥上的两人以第三人称谈起这段感情时,杨之华问到“那他喜欢我吗”,瞿秋白的回答是“他不敢”。这是多么隐忍而克制的爱啊!自始至终,两人没有黏黏腻腻地说过“我爱你”,可淡然的背后,却是执著的相伴相随和动荡中的支撑搀扶,若说这份爱清淡如水,那只是表面,内里的浓烈,是只属于两个人的情感滋味,外人自然不能完全体悟,只能借由那美丽到令人心碎的风景来品出几分。如果说瞿秋白能和杨之华走到一起,是偶然中的必然,那么那三则刊登于《民国日报》上的启事,则实在是必然中的偶然。当瞿秋白和杨之华一起回萧山杨家找沈剑龙时,让人看到的是他们为爱而执着的勇气和对知己的珍视,而当沈剑龙和瞿秋白互相赠诗并题下“借花献佛”四个大字时,让人看到的则是两个男人间的和解与惺惺相惜,最终当瞿秋白和杨之华在报纸上昭告结婚喜讯的时候,刊登在旁的瞿秋白和沈剑龙缔结朋友关系的启事也同样感人。大时代的背景下,如此这般对爱的珍视实在不易,那并非惊鸿一瞥的一见倾心,而是两颗心彼此包容并化做一体的重生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革命的进程也在发展,在历史的裹挟下,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也坚持着自己的爱情,尽管这过程无比艰难,但他们却始终如一地相信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这是浪漫而平凡的两个人,那印于掌心的红印,刻下的是灵魂交融的誓言,那“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誓言,印证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对眼前人的珍视与祝福,而这珍视与祝福,被杨之华缝进了那件毛衫中,也正是那件毛衫上的铜扣,让杨之华在多年后于茫茫大地中找到了瞿秋白遗骨的确切位置。面对历史的洪流,他们也有无法把握的时候,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但就算没能看到彼此白发苍苍的样子,却也在那夕阳西下的桥头上、在冬夜送别的大雪中、在一起返乡的船头上、在莫斯科白茫茫的雪野上,看到过对方年轻而忧郁的脸庞,就算不能一夜白头,又有何妨?

    当瞿秋白在“此地甚好”的遗言中含笑离世,纷飞的白鸽腾空而起,漫山遍野的花朵开得正艳;当杨之华在尘土中扒出那枚铜扣,颤抖的不只是那双手,抚摸的也不仅仅只是那枚承载了许多思念的信物。最后的最后,相守到老没能成为结局,然而,这一场爱,却仍旧是令人动容的,它纯粹、简单、不加雕饰,却勇敢、厚重、掷地有声。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清淡,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又比如窦骁和董洁。没有人比他们俩更适合演绎“秋之白华”的爱情了,当窦骁带上那副眼镜,缓缓地念出文人式的对白,当董洁穿上那身学生服,静静地凝视着讲台上的老师,瞿秋白和杨之华就已不再只是平面的历史人物了。两位演员清淡、自然、洒脱的气质,正符合两位革命先辈的特质,所以就算剧本没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但窦骁和董洁却依然扛住了这部电影。同辈的男演员中,如窦骁这般沉稳、庄重而不失灵性的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对于这个稀有的小伙子的未来,各位看官确实可以期许。而年过三十已做了母亲的董洁,依旧如十一年前的那个幸福女孩般纯净、美丽,只不过流转的岁月给予了她更多属于女人的气场,如今的杨之华,和多年前的冷清秋相比,更能代表时间的力量与魔力。诚然,两位主角的表演稍显平淡,在清淡的表象背后未能注入炽烈的情感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把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形象生动地带到了观众的眼前,让不那么具象的缅怀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根基。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一向都很美,对于情感的书写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虽然也有《情人结》那样过于苦情以至黏腻过头的例子,但将情感与美感紧密结合一向是他所擅长的,《那山那人那狗》《暖》都可谓是成功之作。因为有前作珠玉在前,所以《秋之白华》的美是可以预想的,之前看到剧照时就忍不住赞叹不已,可真的看到电影时却还是被震撼到了。从开头被慢慢翻开的的书页,到结尾黑白镜头中捧着铜扣颤抖不止的双手,再到电影中飘满落叶的湖、落日余晖笼罩下的桥、莫斯科冬日里漫天漫地的雪、江南水乡船行浆摇的河、雨中掉落在石板路上的一朵玫瑰……霍导对于美感的营造不遗余力,最终的效果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也不为过,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本不那么令人满意,但霍导却展现出了纯熟的调度技巧,将一个个片段完整地串联了起来,达到了气质上的一脉相承与始终如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授予的最佳导演奖杯,绝非只是对开幕片的照顾而已。虽然一味的唯美并非万能的灵药,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正是这唯美的画面与伤怀的美感,才让这份情感的开始与结局显得更加珍贵、感人。

    在现今的环境下,想要全面地表现瞿秋白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创作者们在被缚住手脚又必须讲出故事的情况下,以爱情的角度切入对历史的展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但是,若非主创们呕心沥血的创作捧出了这部电影,又有几人会在多年后想起瞿秋白,会愿意读一读《多余的话》并思考些什么呢?还是引用对《唐山大地震》的评论来说吧:电影的存在或许无关反思,但却有助于铭记。即使有观众会因那尊重史实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而笑场,可依然有人会在会心一笑后通过瞿秋白的文字去探求他的内心世界,这难道不是《秋之白华》存在的意义吗?以唯美的爱情勾起人们对革命者的缅怀,并带动人们于电影之外去寻觅、思考,这难道不是这部电影的珍贵之所在吗?全片的线性叙事在十余年时间跨度的基础上,点有些散,因而形虽然在,但魂却有点聚不到一处去,所以略显轻飘。然而,那份情感的力度却是强大的,单以爱情片的标准来考量,本片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换句话说,只是默默地感受“秋之白华”的那份挚爱深情,就已经让人倍感温暖、唏嘘不已了。

    比起随口而出的“我爱你”,更珍贵的是“在一起”,而比起一辈子的“在一起”,更珍贵的是“曾携手”。窦骁和董洁演唱的片尾曲就叫《携手》,其实,携手而行的意义,体现在一同行走的岁月里,而并非守到白头的happy ending里。那年那月,秋白之华曾携手,谱出了“秋之白华”的动人旋律,这就已足够。

    (2011.7)

     4 ) 秋之白华,白华之秋,秋白之华

           是在董洁的微博上知道这部电影。名字就很吸引人,秋之白华,淡淡的哀伤,淡淡的苍凉,远山白雾的感觉。没想到竟是这么动人心弦而又遗憾的故事。

           之前的山楂树,窦骁的老三是我和傻子喵从头叹到尾的唯一部分。但他和董洁一起演对手戏,还是有点怀疑的。刚看剧照的时候,感觉的确有些年龄差。但是下午看电影的时候,真是觉得俩人很搭,可能语言动作结合起来,能弥补不少,毕竟情绪能被电影引领着前进才是最重要的。

           董洁之前有微博说,秋之白华很多地方已经下档了。匆匆忙忙来豆瓣看影评,才发现比这片子更吸引人的,是瞿秋白其人。搜索了豆瓣小组和多余的话全文,不禁感叹,这是个怎样的人啊~立马各种发各种分享。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片子。

           从不觉得有什么人是完美的,看十月围城,最喜欢的一句影评就是:“唯有进步值得信仰。”信仰的,是进步本身。生而为人,如何能完全没有局限?人之美,就在于同自己的局限和本性战斗与妥协。战斗是激动人心的,而妥协,其实又何尝不动人?如同命运悲剧的存在。生活不是史诗,我们也不是奥德修斯。生于斯,长于斯,悲于斯,乐于斯,你赋予了我一切,我便贡献我的一切。然而,心,是不总听理智使唤的。期盼简单纯净的心,疲惫不堪的身体,如何能承担起如斯重负?物尽所用,人尽所长,才是最好的状态吧。

           因为先看了很多资料,所以电影里的各个细节,都变得那么耐人寻味。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瞿先生那最后一句“中国的豆腐是最好吃的东西。”是曾同爱人一起携手在路边坐下,看着爱人脸庞吃着豆腐说过的一句话。那代表着先生对爱人也是对世界所有的美好最后的眷念。如此这般,其实已经是在唐突先生的话了。我承认,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悲观主义者。然而,我仍愿去相信,相信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珍爱、值得我们写在遗书的最后一句。

           假如只看电影,是不能明白瞿先生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然而霍导,已然起了最好的桥梁作用。毕竟,还没有开放到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在阳光下晒给你看。有自己的判断,是最好不过了。然而感同身受这四个字,我是从不信的,情境不同,心境不同,如何能感同身受?何况隔了那厚厚的历史尘埃,十分里已不知还有几分真相。只怕当事人今天看到,也会犯迷糊吧。如同我们只能通过当年的只言片语、报纸上留下的三条告示,感叹两个男人的大度。没有告白,但在对方谈离婚时毅然陪同。也许他的肩膀没那么厚实,却是最让人安定的。

            影片的背乐不知是什么,很美很伤。窦骁念出那一串牺牲名单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不禁想起宋家王朝里那句,爱情就是革命,革命也是爱情。

           今天的场并不算小,然而空空落落的只有四个人。虽只有四个,散场时却都站起来认真的听完片尾曲才走。这,不就是可以相信的么?也许很少,却很坚定着自己的判断和相信,并坚持到最后。

     5 ) 与真实历史比较(这部电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比建党伟业要好)

    1、该片以爱情和革命为主题,大胆披露了瞿秋白和杨之华都不是初婚的史实,剧中明确交代了瞿秋白有第一任妻子王剑虹,杨之华有第一任丈夫沈剑龙。做到了忠于历史。   
    2、瞿秋白在长汀就义的场景以唯美手法表达,也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影片最后瞿秋白在山坡上穿着苏式马裤白衬衣健步如飞,吟唱俄语版的国际歌,四周是大批荷枪实弹的国军,他选择了在花丛中安坐就义,还取下了眼镜,国军军官特意交代:不要打他的脸。   
    3、剧中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普通话都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和标准普通话相去甚远,导演似乎在追求历史感。   
    4、瞿秋白死后,杨之华多次受到严格甚至残酷的党内审查,剧中没有做任何交代。   
    5、该剧的片尾曲是原创的新歌,曲调风格优美感伤,为男女声二重唱,其中男声是窦骁唱的。

     6 ) 秋之白华

    可能偏爱民国戏吧,所以开头很无聊也忍了。不过下图这个景我觉得拍得很美啊。

    这部影片前半部分看着真的很无聊,直到男女主结婚后,稍微剧情节奏快一点。不过前半部分最大的看点应该是之华向瞿先生表白的那段了吧,文化人说话真是有意思。

    "他知道我爱他吗"

    "知道"

    "他喜欢我吗"

    "他不敢"

    一句“他不敢”表达了很多,但我最喜欢是之华头发被风吹乱,她去捋头发时瞿先生说的那句话:乱不一定不美丽。是啊,那个时代,乱啊,但是却出了瞿先生等许多为国为民的文人。

    应该他去苏俄前夕回忆起英勇就义的朋友那段就是高潮了吧,这一段说实话背景音乐很棒,把情绪渲染出来了,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整部片子可以说拍得很唯美,画面真的很赞了,最后瞿先生英勇就义时拍得也是很唯美的,抽着烟从牢房走出穿过人群,是那么的从容。

    但是窦骁的瞿秋白我看着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我认为他在台词方面拖了很大的后腿(不是说他的口音),有些部分我是静音看的,演技有点尴尬,还是帅的。第二是董洁的杨之华略显老气,而窦骁的瞿秋白看起来又太过年轻,很违和,这让我很难入戏,尤其是前半部分,我真的看得好生膈应。

    总之,这是一部以拍摄手法和画面取胜的电影。

     短评

    今天终于看了秋之白华,满足了3月份以来的心愿......在空旷的影厅里静静地欣赏每一帧如诗般唯美的光影交错,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看了多余的话之后,愈发觉得瞿是一个真情真性的人,文人的纤弱中却又有铮铮傲骨,而能遇到杨之华,又是何其幸运。另外,水乡、吴语,又让我念起了江南的

    7分钟前
  • 天佑
  • 力荐
  • 一帮苦逼的人儿用造作的念词演出了一场清新唯美的琼瑶剧。“不要打他的脸”,打吧,这张苦逼脸和假惺惺的腔调真是玷污我革命前辈啊~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很差
  • 一碰到伟人的私生活,就开始躲躲闪闪。

    13分钟前
  • 歌诗慕
  • 还行
  • 主创人员见面会,今天去参加了,上海大学伟长楼。董洁真的很漂亮。

    17分钟前
  • 第27章
  • 还行
  • 董洁略显老气,和窦骁的瞿秋白年龄差距看着好大,略尴尬,难入戏。不过本片光影处理得相当好,画面真的美,赏心悦目。

    18分钟前
  • 顾俏乜
  • 还行
  • 劇情方面最多兩星,平淡無奇的流水帳,結構鬆散混亂,臺詞做作不自然,霍建起的文藝腔比較明顯。主題就是愛情,革命什麽的都是幌子罷了。歷史還原做的還可以,吳語口音的普通話也不錯。這是一部徹底的常州歷史和風景宣傳片,范燕青這次臉上有光了啊。PS.嫁人要嫁常州男!

    19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 偶像派从头到尾背诵党史的电影,配乐毫无节制的一直悲情悲壮的催人入睡。献礼后,剩下的观众和媒体不少打着高分,是我审美问题?

    20分钟前
  • seamouse
  • 较差
  • 瞿秋白死的那刻感动

    23分钟前
  • ZHANGWANHE
  • 还行
  • 电影本身也就三星,因为这段故事,多加一个星

    28分钟前
  • 猪蛋
  • 推荐
  • 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

    33分钟前
  • Pacy
  • 推荐
  • 瞿秋白的人物太弱,一些叙事是不是被剪掉了?

    34分钟前
  • 我爱德芙
  • 还行
  • 以现代人的思维强奸上一代人的行为,顾及左右而言他,导演面对婚外情这种问题上语焉不详,躲躲闪闪,让人唾弃!看的出导演的用心,只是处理方式太胆怯了,结果影片平庸至极。★★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 四星是因为毕竟第一次上了大银幕。我想秋白会再有人拍的。

    40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推荐
  • 我睡着之前他们两个勾搭着。。。睡醒后就结婚了。。。不过好喜欢董洁和窦骁两位演员,对形销骨立的阳光大男孩没有免疫~~

    43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 画面很美

    44分钟前
  • 王小花
  • 还行
  • 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49分钟前
  • 林三郎
  • 推荐
  • 窦骁這倒楣孩子,就上映兩部片子。還全犧牲了。

    52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 董洁短发超级美!做了母亲依然似少女

    5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 人物面部表情太僵硬了

    57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 柔情有余,激情不足。能看出创作者的种种顾虑,两个有家的人由相识到相恋本该很狗血,即便是伟人也逃不出。无奈只能旁敲侧击,感情处理得躲躲闪闪,几个人的感情关系都交待得太委婉,最大的伤害是故事变得松散且无说服力。革命中的爱情本就该是激情冲动的,太淡就没劲了。后段叙事视角变了,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