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能不能让大家自己选?
在当前中国举国拆迁的背景下看这部电影别有一番意味,抛开片中对人与土地、物质与精神的思索先不谈,观影过程中我不时在想,怎么会这么麻烦,要在咱们这,你影响地方发展一阵子,地方就影响你生活一辈子,不听话要当钉子户的还有强拆等着你。不像马特达蒙和他的搭档,挨家挨户上门耐心宣传,为他们勾画美好蓝图,就算成功贿赂地方官员,也得组织大家开会讨论,遇见不好糊弄的主,也没有社会闲散人员去找麻烦。
电影的推进温温吞吞,剧情也比较平淡。马特达蒙饰演的天然气公司员工斯蒂夫和搭档一道前往小镇,因为当地可能蕴藏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小镇经济发展非常一般,主要是养养牛放放马,工程的开发对地方经济是不小的提振,所以两人以为此行将十分顺利。不料接受贿赂后的官员组织居民公布此事时,一名退休教师表达了不同意见,并造成了三个月后一人一票投票决定的局面。此时一名环保组织的人员也来到此地,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告诫大家天然气开采对土地的严重破坏,斯蒂夫和搭档节节败退,但他们不肯认输,不断想办法希望赢得胜利。
现代化风卷残云,没有什么能抵挡它的威力,世界是平的,再也没有什么世外桃源。小镇恬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安,如同斯蒂夫向居民们宣传的那样,没有钱其实谈不上什么美好生活的,你的孩子要读好的学校才能有好的前途,你家的土地可以让你成为百万富翁可以让你搬到城市。为了让大家尽快签约,他们避而不谈天然气的开采也可能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召到环保组织工作人员的揭露和抨击时,他仍然愤愤不平,酒吧和当地居民发生争执那一段,他不满地冲那几个貌似要找碴的人说,我就不明白了,我是给你们送钱来的,你们还唧唧歪歪保护家园,每个月还在领政府救济金吧。然后,他挨了一拳。
其实斯蒂夫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维系有时确实是两难的,能够兼顾当然更好,可惜很多时候无法兼顾。如果你要坚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你自问能放弃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吗,而这种便利、这种现代化本来就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那些领着政府救济金的人,可能那些救济金的税收支出就来自于其他地区发展的矿业开采。但另一方面,他们当然也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有时候做出决定,失去可能就是永远无法恢复的故乡与家园。就像斯蒂夫自己,只能从已经破败的家乡飞快逃亡,溶于城市,偶尔地,会在沉思中追忆过去。
事情峰回路转,原来环保人员的故事是编造的,照片是虚假的。斯蒂夫如获至宝,以为自己反败为胜,但环保人员告诉他,原来他们其实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他来只是故意编一个故事,取得大家信任,然后自己暴露,令居民对他反感,从另一条战线实现目标。斯蒂夫震惊了,没想到公司竟然如此卑鄙,加上退休教师和小镇姑娘对自己的影响,加上体育馆门口不肯多收一分钱买柠檬水的小萝莉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居民大会上坦诚相告,天然气开采有可能的问题,环保人员其实是公司员工,然后,居民震动,他被解雇。事业失意,情场得意,电影最后,他成功地约上了美丽的小镇姑娘。
每个人的家园都在沦陷,要物质发展还是不曾改变的环境,能不能把选择权还给当事人,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2 ) 美国乡村真实写照。无色请暴力。想了解美国生活的必看!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好莱坞式的现实文艺片!
中国式的文艺片如贾樟柯,张艺谋等等!多数讲的是中国农民。反思的也是中国农民!
同理,这部美国的文艺片也讲的是关于美国乡镇农民的故事!
看完有感触,无感动。
马特最终做出的正确的决定。而不是对自己最有物质价值的决定。因为他是good boy!
good boy 是一个美国式的感念。类似于中国的孝顺的人,孝子。
而这部影片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good boy!
非常的接地气。非常真实的准确的描述美国乡村的生活状态。
印象特别深的是美国式的腐败。直接的索贿。
美国家庭的困扰。
美国青年的困扰。
美国乡镇的发展的困扰。没了企业就没了生活。没了企业就没了小镇
美国企业的无耻,跟我们的现状是一样的。要发展还是要环境!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决定的权利!到底是哪国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看完此片你就懂了。
美国的教育,没有钱还是上不了大学。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但是课堂的气氛和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国人的娱乐方式是下了班酒吧喝一杯,而我们则是下了班在烧烤摊上喝一杯。总之都是喝一杯。
美国式的爱情择偶观念!
如果你很好奇美国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看的!如果你看到马特达蒙的头像仅仅只能想起《谍影重重》,那你还是跳过这部电影吧!如果你顺便想起了《天才普利策》这个电影你还是可以看的!
3 ) 生活的辩证法
签了合同,卖了地,开采了天然气,首先会摆脱贫穷,暂时的,你的收入会显著提高,生活会明显改善,人生会出现机会,子女的未来会更加稳定,但是会面临生活环境剧变的潜在威胁,空气和水,食物和环境都会被化学品破坏,是一个难以控制,难以弥补,难以预测的灾难性结局,而且会长达几十年,你选择哪一个?
两难选择。
怎么办,这是不可避免的污染,怎么选择?
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的抉择都不同,这就是代价。
如果这部片子放到我们这,会有更强大的效果。
知识分子有地位和权威,但是也缺钱。
最后竟然全靠良心,戏剧冲突这么弱,属实败笔。
世界上页岩气,煤炭,石油,最近又发现了很多很多,还够用至少40-50年,面对低廉成本,昂贵的能源换代和技术升级有公司会主动去做吗?代价还是我们背负,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清洁能源,所以人生就是挣扎在生活中,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4 ) 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影射现实之作
基本上把马特达蒙的电影全部看了一遍。当我看见许多评论说这部他难得亲自编剧的电影温吞平淡的时候我就决定最后来看,因为我觉得他写的剧本肯定有其价值,应该慢慢看。并且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观看了GVS的一些作品,文艺片像是爱达荷,大象,还有他们上一次合作的杰瑞,稍商业化一点的心灵捕手也看了好几遍。不得不说温柔平缓是GVS的风格,我也做好了准备来观看这部节奏舒缓的应许之地。
有些可惜的是当时看评分较低一开始没打算看,就毫无顾忌地翻看了大部分影评并了解了剧情,所以我没有体验到那个反转带来的高潮。但这并不影响我看完电影之后进行回味与思考。如很多影评所说,这部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不是环保,而是对于现代化的反思。电影里面我觉得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选择一个平缓的节奏是对的。也有很多留白,由你来见仁见智,这就给看完后的回味留下了空间,并且片中问题每个国家都在发生,回味的时候联系现实思考,更多了一份苦涩感。
我觉得我回味出来的几点很有意思:
1 环保者是假的,但他说的都是真的。主角有目的地欺瞒与环保者有目的地坦诚形成了一个对比,大公司的不择手段触目惊心,可怜的村民腹背受敌。同时环保者揭露出的污染真相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主角的负罪感,他经常说的“i am not a bad guy”更像是他的自我辩解。
2 大公司是老辣的,没有假环保者主角真不一定能成为优势方。在与环保者竞争的时候,主角想出的扭转局势的办法是办一个嘉年华,强势地用金钱去说服他们。有纯朴的支持者来帮他的忙,这个计划看似有戏,最后却被一场大雨彻底毁掉了。有一幕他与女孩站在河边时天很明显是要下雨,做出这个计划的男主确实是欠考虑。这证明了公司一开始的不信任是正确的,也进一步动摇了主角,他也许确实干不出名堂。
3 在多方面的因素的结合下,老头在院子里与他的对谈让他开始真正发生转变。先是环保者的宣传势如破竹,接着拐走了他的女孩,又遭遇意外天气反击计划大败,此时他感觉像个loser,处于最脆弱的时候。这时老头招呼他,问了有关他家乡的事情,原来他是从一个穷途末路的相似村庄逃出来的,是一个失乡之人。聊天的最后老头丢出一句“我担心他们的未来”,与前面希望传承土地的农民,拿了钱就去买跑车的村民,还有老头问他他们要何去何从的问题摆在一起看,本来就脆弱挣扎自我怀疑的男主内心那颗反抗的种子应该就开始萌芽了,他与老头站在了同一方。他可以守住这片土地,留住这里的纯朴的人,谋求新的出路,因为一但卖给公司,那就将万劫不复。这与爱情并不完全有关。
4 他只是暂时守住这个村庄。现实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他的反抗是无力的。片尾从他被炒掉到见女孩那里,我心里没有放松,只有苦涩。他不仅要忍受贫穷,还要面对小镇不可避免的衰落,除非有比拿环境换经济更好的办法,但我目前想不出来有什么他能做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从部分村民对于合同的接受甚至高兴的表现来看,小镇的环境被卖出是迟早的事。
现代化的代价总是高昂的,而且人们面对环境与经济的对立时往往都会选择经济,尤其是对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人来说。这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失乡之人。片中的主角与他所做的工作之间的关系非常讽刺,失乡之人创造更多失乡之人。
写的有点困了,文笔不好,意识又不清醒,就这样吧。无论如何,我认为这部电影节奏非常好,呆萌的剧本确实是很坦诚平淡地说出了他看见的问题,有直接表达的地方,有留白的地方,也开放式地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因为这些问题现在几乎不可被解决。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塞得东西太多而导致重心失衡节奏不稳的电影其中也有不少。这一个剧本虽然平淡,但看完之后会感觉要讲的东西安排的恰到好处,不得不说他当年心灵捕手的编剧功底还是在的。
5 )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冲突的时候,美国人的选择其实也不多
自然资源丰富应该算上天的恩赐,在这一点上美国比较容易遭他人嫉恨。美国能源结构中煤电比例逐年下降,蒙大拿、怀俄明一带的粉河盆地蕴藏的煤炭自己用不完,所以希望向中国出口。从目前的需求看,仅吉列煤田一处即可供中国烧100年以上。北达科他等地最近几年陆续有大型油田投入开采,一系列人烟稀少的地方进入蓬勃发展的状态,一幅局部重现当年西部开发盛况的景象,我听说已经有华裔性工作者闻风而动,纷纷迁居寒冷的草原为石油工人服务。过去经济发展势头并不看好的纽约上州、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俄亥俄一带最近这些年突然成为天然气高产区,蕴藏量足够满足美国未来百年的需求,同时还能大量出口。不过上帝给你幸福感的时候,一般不会忘了搭上点麻烦配套。电影《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中,宾州一个虚构的偏远小镇麦金利有着我实际去过的那些美国小镇的种种魅力,夕阳染红的白色谷仓、一年三季显出丰收景象的农田和极低的PM2.5数值,小镇上的人们突然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抉择:要发展,还是要环境?
一家大型天然气公司准备在麦金利小镇租赁土地开挖天然气,史蒂夫(马特·戴蒙扮演)和同事苏负责挨家挨户上门做说服工作。他俩带着合同,只要当地居民动心,签上名字以后即可得到以百万美元计的经济补偿,条件是允许天然气公司在自家土地上钻井采气。麦金利的居民数量应该远远低于中国一个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不过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大家仍然有各种不同的反应。镇上的官员接到史蒂夫送上的信封以后已经基本被搞定,如果还有不满,那也只可能是嫌钱太少。在一个明显处于经济萧条中的小镇上,普通居民的生活离悠闲富裕很远,他们每天都要为维系中产状况而挣扎---房贷车贷、孩子的大学学费、电费汽油费有线电视费,付清每一张账单都需要努力。对他们来说,天然气公司的经济补偿已经远不止雪中送碳,他们可以终身不再为账单发愁。
史蒂夫和苏说服这两种人比较容易,他们的工作遇到第三种人以后才开始出现麻烦。当地居民聚集到高中的体育馆行使民主权利,他们打算通过投票最终决定是否与天然气公司合作。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灰白头发、眉毛浓重的老先生弗兰克属于例外,或者用中文说叫钉子户。他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头衔,退休以后发挥余热到当地高中当老师。弗兰克将话题引到开采技术上,相关的术语叫fracking,全称为hydraulic fracturing,即液压破岩采气。从纽约上州往西南经过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直到俄亥俄,地壳深处分布着富含天然气的页岩。天然气藏身页岩已经很久,至少自恐龙横行世界的时候就有,但液压破岩采气技术最近这些年才完善起来。钻井深入到地下3000米左右,接着高压水注入页岩挤压出若干通道,天然气因此得以释放。弗兰克建议在座的居民都上网去Google一下,看看fracking这种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我自己Google的结果来看,除气体渗漏导致空气污染等可能的事故外,液压破岩采气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破碎效果,高压水中需要添加进几十种化学物质,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天然气公司有能力向民众显示微量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但当两杯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一杯没有化学物质,一杯有几十种采气以后残余的微量化学物质,任由他们出示“无害”的科学证据,你恐怕都会选择前者。有什么好犹豫的?
史蒂夫应对弗兰克的当众挑战时承认,天然气并非完美,但他坚信,比起煤炭和石油来,天然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很多。与他推销的天然气一样,史蒂夫本人也并非完美,他说服当地人签合同的时候,对小镇地下的天然气储量有些低估。他提供的数据是价值3千万美元,但学术研究机构的数据为1亿5千万。除此以外,史蒂夫其实一直抱着为当地人办好事的诚挚在推销天然气。他来自中西部的爱荷华,当家乡的一个工厂关闭以后,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凋敝,他因而认定单靠农业已经无法维系一个小镇的生计。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史蒂夫接触当地人以前,特意到镇上的杂货店买了件法兰绒衬衫,这种服装是美国小镇蓝领人士的标示之一。身穿刚买的深蓝色法兰绒衬衫,脚蹬祖父留下的旧皮鞋,开一辆铁锈色的破皮卡,史蒂夫希望让当地人觉得自己也是小镇的一份子。
支持破岩采气,当地经济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环境将遭到污染,从前的小镇生活方式可能一去不复返。拒绝破岩采气,当地经济只能持续低迷,但环境质量将得以保持,小镇的地方特色可以延续下去。电影展开这个冲突以后,立即陷入无法提供解答的困境中。在呈现争论双方各自立场的同时,电影自身的观点其实比较清晰,故事讲述者们反对破岩采气,但他们无法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小镇的前景在哪里?即使麦金利小镇投票拒绝采气,但如果周围的其他小镇允许,从环保的角度看,哪怕拥有一位康奈尔的博士,麦金利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对环境损害的增加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取代石油和煤炭以后对环境损害的减少相比,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电影中的另一个细节宣示了破岩采气冲突中包裹着的人生真相。史蒂夫进到一户农家,主人顺手摘下了他新买的法兰绒衬衣上的标签,这种温暖亲密的姿态让史蒂夫有些吃惊。主人向史蒂夫提问的时候显露出的期盼让史蒂夫继续吃惊,出现在镜头前的小镇居民显然是一个勤劳工作的农夫,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处于挣扎中。史蒂夫给了他渴望的答案,“你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农夫没有发声,但嘴角翕动,眼光里充满期待。这种眼光灼热又真诚,它基本上可以照亮美国破岩采气的前景。
虽说电影没有为大的冲突提供任何解答,但编剧导演们安排史蒂夫本人经历了一个觉醒的过程。他为当地人排忧解难的信念逐渐动摇,那些环保人士对钱的冷漠让史蒂夫意识到,世界上或许还有比美元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环保人士中刚好还有一个漂亮姑娘,那么觉醒的过程只会更快、更坚定。高中老师爱丽丝是那种每一部关于美国小镇的电影里都有、但我的实际旅行经历中从未遇到过的年轻女性,她原本在大城市工作,为了继承和保护父亲留下的土地才回到家乡,她是那种微笑一次可以让人忘掉一个月烦恼的姑娘。电影中她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里都在微笑,魅力自然无法抵御。爱丽丝的微笑有时自然可爱,有时神秘莫测,有时莫名其妙。不管怎样,她与史蒂夫在酒吧的偶遇最终促成了史蒂夫做出违背天然气公司利益的选择。
在美国生活十多年以后,我的注意力开始更多地放在中美两国的相似而非不同上,再现美国当代社会环保与发展冲突的《应许之地》基本上可以完整移植到今天的中国。云南怒江地区某个偏远贫穷的小镇上,水电建设总公司派人动员居民拆迁。如果中国官员的贪腐程度与美国接近,那么拆迁费可以让当地居民彻底脱困。为了与当地人更好地融合,他特意买了件中国农民喜欢的那种不贵而且从来不用整烫的西服穿在身上。但环保人士开始搅局,国际国内的NGO都有。他们认为,即使怒江项目带来各种发展上的好处,但当地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电站可能诱发地震和各种地质灾害,小镇清贫却清静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历史。水电总公司的那位代表开始觉醒,他在当地的卡拉OK厅里遇到一位长得象周迅或者郝蕾的乡村教师后,转而坚定地反对建水电站。最后,电站仍然还要建,而且是梯级系列电站,但他毫无懊悔之意,只要能留在当地继续和乡村教师唱卡拉OK。
6 ) 我看到良知的力量
这部电影,剧情不算和出彩,但也有他精妙之处,对于剧情,不想解读,但写写打动我的几处情节,与大家分享:
1)在作一个靠在拖拉机旁边的农民的工作的时候,他听到这样的话语(大意)——如果我同意了,我怎么跟我的孩子解释,他的父亲为了钱而出卖了自己的农场。。。。。。简单的几句话,让我看得脸红心跳,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对下一代的责任,是对得起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带血的GDP,污染的GPD不断出现,为了经济,为了利益,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会留什么给他们?是轻轻绿草?还是几百万的GDP?
2)I AM NOT A BAD MAN——这句话出现了几次,为了证明他的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他一直在尝试说服别人,说服自己,但真正让别人认可,他真的不是一个bad man,还是最后在喝下一杯柠檬水,勇敢地把这个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说出来,并且坦言在面对可能的危机,他们并没有办法。也许,是小女孩卖柠檬水找钱的真挚举动打动了他,也许是对于不被公司信任认可的报复,但不管如何,他用于说出这个,的确,做了一回“right man”。我们现在,敢于面对内心的真实并且勇于说出真话的人,还有几个呢?
3)IT IS JUST A JOB——他的女同事开着车,在他被炒以后,留下一句话,我想她是被她感动、说服和佩服的,的确,在良知的底线、气节的沦丧面前,他守住了,就是一份工作,为了几千的月薪却丢掉作人最基本的这些准则,不值得!但我们的官场、职场中,却往往充斥着那些为五斗米折腰,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的人,只能感叹,何必呢?
在这个金钱社会中,我想马特达梦是想用这部文艺小清新来吹醒一下我们沉迷的精神和污秽的灵魂,不过,这个风跨过太平洋,在亚细亚,吹起来,就显得很微弱了,但了甚于无,吹多了,总会感召一些人的!
很主旋律的电影,大公司资源开发和原住民环境破坏之间的冲突,最后的小twist太可以被预料了,好希望能享受到一个电影中小小的一个惊喜啊,可惜了。好喜欢马特达蒙。
不太喜欢结尾温情,有点把格调做小了。这个故事大部分时间很暧昧,在态度上也是模糊不清的,不过反转很不错,更明确了主题。马特·达蒙与约翰·卡拉辛斯基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总有说不出的好感。片中达蒙和罗斯玛丽都在这两年跟艾米莉·布朗特合作过,然后约翰·卡拉辛斯基又是她老公,幕后推手么?三
编剧不赖,走上商业路线是阴错阳差,马特·达蒙本来就是个才子
确实,主流到庸俗。
平淡温吞得该有的东西都模糊掉,看得很累很无味
好一般。
略显平淡
结尾不难猜,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去猜测结尾了,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享受twist出现的那一瞬间时的心情呢?
1.贾森·瑞特曼+索德伯格。2.最后的反转不难猜到,全片就是一个hoax。3.没有范·桑特的范儿了,调子很中庸,能源话题可以看到些许隐喻,结尾很正义很主流。4.各演员均无突破,卡拉辛斯基还是一副Jim面孔。
很遗憾结局让整片的主题从“融入”降低到“阴谋”。本身施害方与受害方的主次调换是很有趣的点,却白白让刻意为之的反转打破了一切。
男主角这个倒戈有点突兀啊。。到底是因为被妹子勾引还是发现被公司捅了一刀?。。
若无隐患,何须阴谋。无远虑者,必有近忧。
在利益面前,人们会怎么抉择?要环境还是要cash? 让人们各自选吧
结尾逆转还挺有意思
两颗星给风光,呵呵。
好温情的电影,当经济利益与环境产生矛盾,该如何抉择?马特达蒙自编自演,少了年轻时的锋芒,多了一些成熟与笃定。
很好!
卖了土地换取更好的生活,不好吗?
这个节奏,简直是Gerry一样的噩梦
虽然编剧和表演上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还是觉得小马的作品,比小本拿奖的那个好。很舒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