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台湾往事 剧照 NO.1台湾往事 剧照 NO.2台湾往事 剧照 NO.3台湾往事 剧照 NO.4台湾往事 剧照 NO.5台湾往事 剧照 NO.6台湾往事 剧照 NO.13台湾往事 剧照 NO.14台湾往事 剧照 NO.15台湾往事 剧照 NO.16台湾往事 剧照 NO.17台湾往事 剧照 NO.18台湾往事 剧照 NO.19台湾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一百多年前,林家的祖先辗转坎坷来到台湾岛,从此在这里定居。在20世纪初,林家两辈从医。祖父精通中医,他的儿子林汉敏擅长西医外科。汉敏平日里在日本人八重开设的诊所内上班。某晚,汉敏的妻子(蒋雯丽 饰)待产,主刀医生八重却醉卧斗室。手足无措的汉敏只得硬着头皮为妻子剖腹。1928年4月9日,就在台湾被日本侵占的第33个年头,林家迎来了新的生命。而他们一家人,也注定在这纷乱时代中经历无数的悲欢离合……  本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台湾光复58周年纪念作品,并荣获2004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最佳导演奖、2003年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奖、2004年华表奖最佳女主角(蒋雯丽)和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台湾往事

         恶毒的日本人,对中国人实行奴化教育,卖给中国人鸦片,对中国人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永远不忘国耻,复兴中华.身为90后的我们更应该肩负使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对于台湾的亲日派,我可以理解,毕竟日本统治那么多年台湾,但是我还是对于有些"亲日派"极其反感.
         电影中的蒋雯丽是美极了,笑靥如花.还有那首闽南小歌谣具有闽南文化特色.
         影响最深的还是母亲对儿子的亲情.30没见,你依然还是父母心中疼爱的小孩.所以,我们要乘年轻多多陪陪父母,孝顺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要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感到后悔.

     2 ) 家和国,母与子

    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想从了解台湾在二战后和战前的那段动荡时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台湾人的生活变迁。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以战争胜利来把电影的处理分为战争胜利前后两部分,战争前的场景都集中在村落中,其中故事的转折也伴随着林家的兴衰和台湾的殖民史。这部分的感觉比后一部分跟细腻,毕竟侧重于往事。但是战争胜利后的叙述,同样是主人公的视角,相比于一开始旁白式的语言,让我们感受主人公的声音很微弱,经历了三十年,这种沧桑的情结可能不能这样轻描淡写式的结束。
    电影的第一部分,一直到战争胜利之前,我觉得这期间林家的,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村口一群纳凉的老人,看病的赤脚郎中,这些都是每个在农村长大人的记忆,只不过,这一幕是在宝岛的一个小村子,老人们的神情也不是那么安详,老人们眼中流露出的有对殖民统治的饮恨。相比于大人,小孩是的童年世界总是相似的清澈,林家孩子的小时候也是在村口戏台下,溪涧边划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唯一的不快就是趾高气昂的日本小孩子的挑衅。
    林母的塑造也是很难忘的,林家孩子从学堂学了日语回家说日语,林妈生气的家法伺候,半夜时分,烛台边母亲有悉心给孩子敷药,林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跟电影开始阿公对日本村长厌恶的申请,林汉敏对他的从医同事的毅然决然,都是这个时代台湾对日本殖民的态度,这也是作者很明显想表达的态度。林妈身上也有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林汉敏去世后,照顾家的重任都在她身上,尽管丈人做媒希望她重新嫁人,镜头以为深长的转向丈夫的遗照,可能除了恪守妇道,还有对这家中老人,膝下子女的责任,这都是她不能分心的理由。
    也是通过这个片子,我回头了解了台湾被殖民的那一段历史,历史的伤疤和人的伤疤惊人的相似,现在钓鱼岛舒群纷争强烈,很难想象,在台湾竟然有政客想把它拱手让人。当然,排开狭隘的国家主义言论,50年的殖民史,不能否认,日本文化在台湾影响了宝岛文化的发展轨迹,也留下了几代人的精神记忆,对当今的民主政府来说,任何声音都是可以听取。

     3 ) 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

    很凑巧又看了部郑振瑶出演的《台湾往事》有关亲情,在日本霸占台湾的几十年里,百姓不得不低头。蒋雯丽饰演的母亲非常坚强,丈夫被日本人迫害死后抚养大三个孩子,大儿子去厦门读大学后又去东京工作与母一别三十载,至母临终因身份也不能去奔丧,都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三颗星。

     4 ) 母子亲情

       影片讲述的是儿子与母亲的感人故事。在失去父亲之后,母亲独自艰难地抚养“我”和弟弟妹妹。在日本侵占台湾后,“我”和几个同学成了日本军队的学员。战争让“我”的好朋友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在母亲的抚慰下“我”克服了伤痛,长大成熟了。“我”去大陆求学,没想到与母亲的分离竟是几十年。数十年后“我”与母亲在日本相见,“我”已经是人到中年,母亲更是白发苍苍。可是浓浓的母子亲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距离的遥远而被割断,“我”仍然是母亲的儿子,母亲也仍然是“我”亲爱的母亲。

       这部影片的感人之处在于在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向我们传达了简单而浓厚的母子亲情。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余光中老先生那首著名的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5 ) 这是林家到台湾的第156年,也是日本占据台湾的第33年

    散文式电影像诗一样清淡叙述生活本来的流程。

    (周星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p372 )作为一个明显具有政治意识表达的故事,导演处理得前所未有的清醒而分寸感到位,对于占领者的高傲威压和台湾人民抗拒情绪没有直接了当的直露表现,而是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乡村故事中。

    影片将景,情,人三者相互交叉相互衬托,每一个情感段落的转折都通过将景色逐渐叠化在或特写或远景的人的身上,中国民族文化中“点到为止”“意无穷”的韵味便在这样情感内敛的流露中表现出来。 “这是林家来到台湾的156年,也是日本侵占台湾的第33年。”故土沦落,人们不得不向侵略者卑躬屈膝,家的存在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心安。

    故事很简单,主人公林清文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时间跨越了日本的侵略到台湾光复。影片镜头语言非常克制,是典型散文电影的剧作结构,不刻画戏剧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让观众自行体会领悟。这也是郑洞天的厉害之处,平缓的还原生活本来流程的同时,情感充沛饱满的段落要过渡到下一个场景时能非常干脆利落的切换,“多说无益”。例如,啊公询问阿姆是否要把天宝招进门时,母亲不言一词而镜头久久地停留在她秀丽的脸上。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天宝背上行囊离开,“我”给他送上阿姆的礼物,远去的天宝身影慢慢隐入山水景色之中。这一段人物的情感克制而内敛,啊公为阿姆着想放下传统大家长的权威,小心翼翼地提出“可以让天宝进门帮忙”,母亲的回答当时我们还并不知晓,随后天宝的离开我们才获悉答案。

    电影的叙述主体是“我”,而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母亲。“我”说的看似是自己的故事,实际上说的是母亲的故事。孩子们生活依靠母亲,精神依恋母亲。母亲有中国传统女性坚韧勤劳的优秀品质,也十分得体优雅,面对强权不卑不亢,对落魄也能温厚宽容以待。

    影片表现了日本侵略者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但并不强调,只是将生活中原本的样子还原出来。日本侵略的压迫毫无疑问,人民的暗中反抗也必然发生,而日本民众中真实良善的一面也的确存在。就像护士一家,虽然因为医生不想救吸食鸦片的病人并恨铁不成钢的说“台湾人没有出息”,父亲的不满爆发而导致被关押受尽折磨而患上精神疾病至最后的死亡,但医生的话并没有错。贩卖鸦片无疑是罪恶的根源,但购买行为的确是出自吸食者本身的意愿,是“没出息的台湾人”的代表。

    医生女儿对“我们一家”的道歉,实际上是具有良知的日本民众对受尽苦难的台湾(及中国大陆)人民的道歉。 战争和侵略从来都是国家机器的决策,普通民众的服从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而在这残酷的现实中,给予周围人体贴和关怀的温暖人性让点点星光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6 ) 由《台湾往事》讨论台湾文学的无根性

    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是因为成功地游弋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而广为人知。他们的想象力受到这种背井离乡的滋养,而养分的汲取却并非通过根部,而是因为无根性。——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电影《台湾往事》可以了解到日据时期的台湾在语言、文化和生活的变化,在近乎于强制的“皇民化”教育政策下,生于那个时代的许多台湾人接受日本带来的现代文化的知识和现代化的生活形态,只会说台语和日语而不会国语,日本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大大地冲击了台湾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加大了本地人与大陆人之间的思想和文化隔阂。然而,即使台湾如弃子般被剥离了中国文化的母体,台湾人民的血液中流淌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延续,所以在面对西化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坚守。所以台湾文化融通了日本、欧美和传统中国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了一种无根性的文化环境,也让台湾人民对自己归属的文化身份产生了困扰。所以,台湾文学也具备了奥尔罕所说的“成功地游弋在语言文化、过节、大洲、甚至文明之间”,从无根性汲取养分。

     短评

    好似一場尷尬的單戀。

    8分钟前
  • 挂拉
  • 还行
  • 这真是讽刺啊,大陆人见台湾人(一家人)竟然要在东京团聚,而不是从直接通达,更讽刺的是日本是罪魁祸首。给予团员帮助的是敌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蒋雯丽不继续作导演真是影坛一大损失

    12分钟前
  • 啸杨
  • 推荐
  • 故事情节太密集,意识形态的影子太刻意。

    15分钟前
  • 碧梧
  • 还行
  •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但是我非常喜欢,片子拍的很美,故事叙述的委婉动人。

    17分钟前
  • 猫儿
  • 力荐
  • 太他妈好了,太他妈中国化的一部电影了,无限的情绪以一种稳重而内敛的方式表达,极其稀有的让我哭得稀里糊涂。小情节叙事的典范之作。

    19分钟前
  • 十四號門徒
  • 力荐
  • 日本给台湾留下了太深的伤痕。。。。。

    21分钟前
  • uwtw
  • 力荐
  • 小时候很认真很投入的看过。非常客观充满情愫的影片,政治上无论如何,台湾都是中华文化之堡垒。

    22分钟前
  • 小鬼Bono
  • 推荐
  • 不喜歡她

    26分钟前
  • 雕刻時光
  • 还行
  • 一个滞留大陆的台湾人的家史,长河电影,九段结构颇有韵味,撷取从日据时代开始到1994年台湾每个关键历史时期中河衍林家的家事,平淡的叙事之中将国事家事天下事扭股前行,令人回味无穷。① 我出生了(林清文);②苹果(林清仁); ③鸦片烟、万岁和禽兽(林清黛); ④天宝( 慰安妇、圣战援助金和爱的无言结局); ⑤江口中学(与江村武夫下战约); ⑥阿忠死了(那一天,我长出了胡子); ⑦台湾光复(八只粽子、歌仔戏、阿公去了); ⑧从此长别离,各自分两端(厦大是无情的长堤); ⑨东京三日重聚(你是长子,阻隔仍在继续)。最大的缺陷是影像气质平庸,最大的优点是平实中催人泪下的感伤与温情,所有的殇与痛都凝结为一首小诗——“山那边离天尚远,人却说有幸福在啊,我一个人去寻找,含着眼泪又回来”。

    28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还行
  • 改编剧本,略感生硬。压抑的感伤和苦痛。自然光。蒋雯丽的表演

    31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 主要是,我好愛蔣雯麗。她穿白斜襟衫的樣子真美。

    35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 http://www.m1905.com/vod/85396.shtml乡土气息浓;怀旧味道足;都不像是大陆拍的了;父子二人去钓鱼,路上遇到火车,第一次父亲抢在火车前过马路,第二次呆呆的等火车先过去,对比可知,在监狱的那段经历给父亲造成了怎样的改变......

    39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 快进版的侯孝贤,有型无神。

    40分钟前
  • xjc_jovi
  • 还行
  • 导演,你不懂台湾。

    45分钟前
  • 小卖部张大爷
  • 还行
  • 缩影

    49分钟前
  • heispatrick
  • 力荐
  • 从这个片子开始,喜欢上了蒋雯丽。

    50分钟前
  • 法号庙平
  • 力荐
  • 成年后的故事略显粗糙,遗憾了。

    53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推荐
  • 抗日胜利了?胜利了为什么要承受更多的苦难?

    57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 课上看的 质朴的故事片最能打动我 不过到底是中国人拍的 视角还是不够客观 但还是值得推荐

    58分钟前
  • K小姐在魔都
  • 还行
  • 从台湾光复到国府迁台这四年的时间里,台湾经历了最动荡最不堪回首的社会变迁,可惜在这部大陆视角的电影中这一切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一个家庭的分离来替代那一段大历史。

    59分钟前
  • 安短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