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耳朵大有福

    剧情片大陆2008

    主演:范伟  程淑波  贾瑟  田雨  张永岩  赵乃旬  张珂  张翊  张继波  

    导演:张猛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2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3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4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5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6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3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4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5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6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7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8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19耳朵大有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东北某小镇,当了大半辈子火车修理工的大耳朵王抗美(范伟 饰)光荣退休。王本身患有气管病,老婆患病住院,儿子大军整天不务正业,女儿小萍跟丈夫春洋的婚姻也出现问题。虽然很多人说他耳朵大有福,生活美满,但时下的现状仍让他愁眉不展。拿着比原来少了一半的退休金,王总觉得心里没底,于是他开始琢磨找点儿事干。不过老王出师不利,老婆的病友给他介绍一个网络商务的工作,可没曾想竟是个传销组织,刚加入没多久便遭到警方取缔。在此之后,他又跟擦鞋女工、倒骑驴蹬车工、广告促销员、二人转演员、自行车修理工等各类手工艺者讨教赚钱之道,由此开始了自己别样的退休生活……

     长篇影评

     1 ) 影评之另一种

    好几个朋友推荐这电影,听他们说来,似乎是喜剧。但是找来看了,竟不知该写点什么。自《求求你表扬我》开始,范伟那种以喜剧表现生活艰辛的冷幽默就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前美女同事的话说,范伟已到了往那一站什么都不说就有戏的境界。 范伟是赵本山成就的,但我认为他的艺术成就比后者更高。 从老家扫墓回来,就想记录一些东西,结果连日加班的疲惫,终于将这件事情的实施推迟到了今日。那么,就以这些文字代替书评。实在是,平凡生活大抵如此,任何评论都显得虚弱无力。 ~~~~~~~~~~~~~~~~~~~~~~~~~~~~~ 回家的感觉总是美好且令人向往。 没有了家,那么回乡,便成为一种例行公事。 不知是不是清明放假的缘故,火车上的人特别多。记得去年的清明,还不是这样子呢。十六个小时的火车,硬座,过道里站满了人,水都不敢多喝,恐上厕所挤来挤去的不方便。我是最不愿意和别人去挤的,那么的渴望这个世界大家都能遵守规则,该多美好。封闭的车厢,坐对面的男人竟然在座位上抽烟,为了不让列车员看到,攥着烟头的手伸到了桌子下面,把我才穿了一周的耐克膝盖部位烧了一个洞。我特别恼恨别人破坏我的衣服,弄脏都不行。可是看看对面的一脸憨厚,想着在异乡讨生活的不易,还是忍下了心头的怒火,什么都没说。 车到侯马,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买回程的卧铺。硬座实在太难熬了,整个夜晚和白天,呼吸都不能通畅。辗转回到姐姐在县城租住的房子,已是下午一点多,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酸菜面条。实在是太饿了,车上什么都没吃。姐姐唠唠叨叨地说家里的鸡零狗碎,又一遍又一遍地说东家的某某什么时候结婚了,西家的某某什么时候生子了,催我赶紧结婚云云。我累得不行,一边敷衍地嗯啊两声,倒头在床上睡着了。 傍晚醒来,外甥女和外甥都放学回来了。外甥女都长到一米四了。我离开家乡的时候,她才刚刚出生,眨眼就十一年了,不由得感叹时光如梭白驹过隙,小辈儿一茬茬起来,自己不知不觉老得飞快。外甥也五岁了。记得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正病重,后来还拖着病体疼爱了外孙一阵子。现在外甥满地飞奔了,母亲却再也看不到。 清明当天,和姐夫骑摩托车回山里扫墓。两个孩子闹着要去,劝了半天终于留下了。路上灰尘还是那么大,驱车一个小时赶回村里,已是满身尘土。村子里没几个人,稀稀拉拉,基本上都搬出来了。家乡仍旧流行土葬,好大一个坟堆。父母的坟前面陷了一个坑。年前姐夫打电话说这事,我担心下雨水流进去,催他赶紧填了,他说有讲究,必须清明或其他鬼节才行。奶奶也是新坟,比母亲晚两个月去世,她的坟前陷了更大一个坑。借把铁锹一边填起坟堆,一边想,爷爷的坟里埋了三个人,一男两女,他们会不会打架呢,呵呵。一年回乡一次,十几年了,村子里的人倒也都还认得我,打个招呼递根烟,基本上都是叔叔婶婶辈的,即便小时候一起玩的那些比我大十岁左右的远房兄长,现在也都奔四了,看上去一个比一个苍老。比父亲年纪大一点的,没几个在世了,这一辈人很奇怪,差不多五十岁上下,就因为各种疾病离世了,每一个检查出来都是晚期。各种癌症。常年的劳累,以及铁矿带来的水土破坏恶化,大概是过早离世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年轻人,有的和我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也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风一吹,他们的生命就远去了。 间或听得到附近传来鞭炮声和哀哭。大多数人还没有回来。这些在外打工或做点小买卖的人,背井离乡,每年清明的回归,多半不是因为怀念,而是缘于一种应酬般的约定俗成。 上完坟,跟着姐夫回了他家,他父亲在大门口翘首盼望,看到我,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姐夫去祭拜他母亲的空档,我和他父亲聊了几句。他毫无意外地说我不能再晃下去了,要赶紧成家,这样父母在地下也安心云云。我坐上摩托车和姐夫离开的时候,他还拉着我的手,再三叮嘱要记住他跟我说的话,我说知道知道记得记得,一溜烟走了。 前晚教外甥女作文,拿着书给他念《回乡偶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由感慨,家乡的小孩,应该对我也颇为陌生了吧。我离家的时候也不过十几岁,那时候他们有的还在牙牙学语,有的还只是一个胚胎,有的干脆父母还未彼此相遇,而今,都一个个活蹦乱跳茁壮成长了,我却以一个外人的身份走进他们诧异的目光。故乡和他乡,均非我乡。似乎另外一句诗更能表达我的心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多少回在梦里。只在梦里罢。农民的儿子,离开了土地,就什么都不是。 姐夫原本在黑煤窑里做矿工,这几年总是出事,小煤窑都关闭了,于是姐夫一时没了去处。做矿工,虽然危险,收入却也不菲。一天一百,一个月也有三千块的收入,足够一家五口开销还有节余。然而去年一年,姐夫也只有那三千块的收入,其余时间都在不断寻工和等待中度过。多少人说,矿工那么辛苦,生命还没有保障,为什么不做别的呢?何尝没有道理,十几年前我也曾是矿工,亲眼看到过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伙伴在几米远的地方变成残废,还有的,排哑炮,尸骨全无。在潮湿阴暗的地下二百米,我们心里装着的不是近在咫尺的危险,而是那可能给全家换来的衣食无忧。那些站在遥远处为我们担心的好心人,他们却从来不会明白“无可奈何”这四个字的真正分量。有一点办法,谁又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姐夫说,现在矿上死一个人,矿主会拿出几十万私了,有三十万,有五十万。一条生命化作灰尘,全家人的生活却得以天翻地覆的改善。这就是现实。 姐夫如今在一个建筑工地给人做小工,每天四十块钱,勉强够一家人的开销,如果有个病痛需要就医或其他事情,则只好拆东墙补西墙了。我在那里和他们商议了半天,竟没有任何好法子去解决这个问题。我没有本钱可以让他们去做个小生意,甚至没有条件给他们租一个好一点的住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里,挤出一些,尽可能承包了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我所生活的,是一座纵使日进斗金也无法生活从容的城市;我所从事的,是一项无法通过物质来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业,至少短期内不能。 站在回程火车的窗前,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嫩绿的是杨柳,碧绿的是麦田,走着走着,就看见夕阳西下,光影朦胧,山在视线里沉默不语,然后万家灯火燃起,再然后万籁俱寂,耳边只有滚滚车轮的回响。人生无非就是在喧嚣与静寂中周而复始。一个人想了很久的心事,和衣躺下。终究无法有很好的睡眠,一如这十几年来愈来愈严重的神经衰弱。母亲去世后,原本在小时候因为性格相异而彼此排斥的我和姐姐,似乎忽然意识到了血缘的重要,联系多了起来,牵挂也多了起来。然而,我并不能使他们活得更加从容,我自己的幸福,也依然遥遥无期。 在这样的夜晚,在电脑前一边打字一边回忆,已经无法重复当时的心情。依然清晰的,是对自己的承诺,要做山一样的男人,要懂得爱,要做所爱的人的英雄。一个男人必须有一颗坚韧的心,因为这颗心所要承载的,不止是一家人,甚至是整整几代人的希望。前路仍旧漫长,然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还努力,只要不放弃。

     2 ) 别被片名骗喽

       这两天接连被骗了两次。

        冲刘震云和《我叫刘跃进》这个颇有先锋感的名字走进了电影院,出来后悔不迭,好端端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糟蹋了。上网溜达的时候看到《耳朵大有福》范伟超人模样的海报,只想溜一眼,没想到第一个镜头就喜欢上了,后悔没进电影院。

        《我叫刘跃进》编剧刘震云赫赫有名,导演马俪文也佳作不少,连客串都是高群书和尹力这样的腕儿导,偏偏整合出一部阵容强大的平庸之作;相反,《耳朵大有福》的编剧导演张猛名不见经传,百度和谷歌都不知道他是干嘛的,却能拍出这部笑中含泪的高水准的影片。

        从导演风格上看,《耳朵大有福》和贾樟柯的片子有很多相似的元素:真实得近乎荒诞的底层生活、朴实而有意味深长的镜头、大量有声源背景流行音乐。从演员表演上看,范伟延续了他在电影中的一贯形象:老实、窝囊、外表木讷,内心拧巴,冷不防抖点小机灵。但看完《耳朵大有福》我想到的不是贾樟柯的片子也不是范伟以前的《芳香之旅》和《看车人的七月》,而是《我叫刘跃进》。
     
        我一直认为,《我叫刘跃进》这个片子发挥得好很可能会是又一部《疯狂的石头》,发挥不好也会落个《光荣的愤怒》的下场:输了票房赢了口碑。可是,马俪文对她不熟悉的题材驾驭能力出乎我们的预料,我是说出乎意料的差。其实,从故事蓝本到名字都具备和《石头》和《愤怒》一样吸引观众的元素:题材黑色幽默,以小见大,情节发展紧凑连贯,峰回路转,但影片都没能把这些展现出来。《我叫刘跃进》叙述节奏控制不好,感觉不到张弛,镜头更是一直翻转,难受到让人想吐,陈羽凡单调的嘶喊声不时回荡在焦躁冷漠的镜头里,像一只盘旋在国贸上空的秃鹫在冷笑。这部影片的野心很大,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想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想揭示房地产行业规则,想关切农民工的处境,想触及城市中无处不在的焦灼和恐慌,还想展示河南人的幽默,这都没错,错在表达上。影片的表达手法则有时候荒诞,有时候现实,有时候高蹈,有时候写实,却唯独没有力量,像一团千头万绪色彩斑斓的毛线团,乱糟糟,软绵绵。其实,只要抓住一点往深处挖,不动声色就可以把这些全部展现。《疯狂的石头》野心似乎没这么大,起码没往政治上靠,它只把故事讲好,这已经很成功了;《愤怒》的野心比《石头》大,有政治野心,但是在把故事讲好的前提上也及格了;《三峡好人》野心更大吧,要展现转型社会的问题了,但贾樟柯的叙事是深深扎根在现实中的,镜头更是没得挑,所以人家得奖别人说不出什么来。这些成功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叙事不宏大,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先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塑造好,在细节中自然能看到社会,在一个人身上自然看到一个时代。

        该说《耳朵大有福》了。

        从所谓的幽默说起吧。据说,《我叫刘跃进》的看点就是刘震云的河南幽默,但我看的时候时时准备笑都没笑出来,除了秦海璐被剥去衣服后,李易祥那句“假的啊?”。又据说,幽默是回味起来才会笑的,这是和搞笑的重要区别,可是我回想这个片的时候,什么都想不起来,更别说幽默。所以我只能猜测,要不就是我笑点高,别人觉得乐,我不乐;要不就是我不会欣赏幽默,只懂得什么是搞笑,不然为什么我看《耳朵大有福》时总能笑出声来呢?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一个是虚构出来的幽默,一个是真实的幽默。

        塔可夫斯基说,任何想象出来的场景也不如真实的生活场景动人。是的,生活永远超越我们的想象力。但关于电影我想有两个真理:一,电影是虚构的。它不可能是生活本身,即使是纪录片也是我们加工过的生活的副本。二,电影的唯一使命就是追求真实,所有的虚构都是对真实的模拟。再差的电影也是在追求真实。第一点限定了电影不是什么,第二点指出了电影可以是什么,也就是电影的方向,这对电影至关重要。所以,判断一部好电影,标准不在于影片理解的真实是什么样的,而是影片是否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现实主义的真实和表现主义的真实不同,象征主义的真实和超现实主义的真实也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即使后现代解构一切,打破一切,看似很不严肃,其实他们通过不严肃的方式还是在严肃地接近他们眼中的真实——充满偶然、随意捏造的世界。当我说虚构的幽默和真实的幽默的时候,我其实想说的是,他们的区分不等同于生活中真和假的区分,更像是到位和不到位的区分,能让人一眼看出来的虚构就是没有努力抵达真实,能让人误以为看到了真实那就是做了让我们满意的努力,当然,我们也会误解很多人,我们看不到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的目光走得更远,这时候只有交给时间,我们再走上十几年几十年可以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风景。

        幽默不是其他,恰恰是一个人的气质,说不清,摸不着,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了就是笼罩在整个人身上,想掩饰都掩饰不住,没有的话,通过伪装也许能绷住一会,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穿帮了。刘震云是有幽默的气质的,看他的访谈,即使他说很直爽的话你也会觉得他的表情里有弯弯肠子,好像总是一本正经地逗你玩。幽默既模仿不来,也无法言传。冯小刚是善于发现这种幽默,并把这种幽默放大的导演,所以能拍出《手机》来,但是这次,我不知道是刘震云不够用心,还是马俪文压根没有幽默气质。我宁愿相信是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刘震云一点。拍《我们俩》的马俪文是个擅长拍好题材的好导演,所以坏起来不得要领。幽默总是不走寻常路的,这经常和“坏”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一点小坏心眼,没有一点小小的破坏心理,怎么会打破常规,打破温情脉脉的面纱呢?但幽默必然是善意的坏,即使冷笑话也是善意的,它的同情恰恰就藏在那个阴冷的结尾上,要是真坏,它没心思讲这个笑话。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想学幽默又把握不好“度”的话,很容易变成尖刻;要是连方向都找不到的话,可能会变成真的破坏,又狠又尖锐的那种破坏。我怀疑《我叫刘跃进》就是连幽默的方向都没找到。

        扯远了,回到《耳朵大》。
        细节同样能反映一个电影接近真实的程度。看完《刘跃进》几乎没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只有一些若有若无的心有余悸,那是那些大翻转镜头留给我的纪念。《耳朵大》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就很多,比如那个上面写着“周杰伦三年级三班”的一元钱。王抗美买方便面的时候找的这张零钱,他算命的时候给了那个姑娘,后来修车换零钱的时候又回到了手里,在他把这张钱给修车师傅的时候,师傅又不要钱。就这样,这张写着“周杰伦三年级三班”的一元钱就这样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在他手里。这张一元钱好像就是他摆脱不掉的糟糕心境的隐喻,第一次他看到找的这张零钱,说这张钱上面画得乱七八糟的不想要,但小卖部老板说他麻烦,他也就收下了,在算命的时候好不容易花掉,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回到手里,他修车的时候又拿出来给修车师傅,结果没花出去,而王抗美好像没有注意到这张钱就是几次流经他的手的那张钱。这个细节,往浅里说,也是导演观察生活的结果。

        还比如,那件他玩游戏得来的保暖内衣。他带了一盆花送同事,出门的时候拿起那盒保暖内衣,同事马上说,你拿花过来就可以了,还拿这个。在王抗美尴尬的一刹那,我们也跟着尴尬,爱面子的老王会不会就把保暖内衣留下呢。老王没有,他说这是玩游戏送的,他顺便拿去给他父亲。这个细节不仅让人叫绝,还让人动容。以前老王曾经把特供的中华烟给这位同事,举手投足流露出大方和要面子,这时候却不肯将就一件保暖内衣,原来生活的压力可以这样改变一个人。如果导演生活中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这样的经历,很难想象他对这一细节的把握会这么传神。

        再比如,老王自始自终没说过他姑爷春洋什么,包括她女儿给他打电话哭诉,他也只是让女儿别哭,但听说儿子大军找人揍了姑爷,他当下把钱包中几乎所有的钱拿出来让大军请那两个朋友吃饭,这一举动就像《看车人的七月》中老实巴交的范伟最后那一板砖,就像黄健翔在昏昏沉沉的一晚上解说的最后突然爆发,就像《耳朵大》的结尾老王那一声“出来跳舞吧”。狗急跳墙,兔子咬人,“蔫狠男人”这种带有喜剧意义的爆发后是种痛快的解脱,让我们目瞪口呆之余感觉难以名状的爽,憋了半天,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好了,说说我最喜欢的那部分。王抗美在父亲那听说父亲因为弟弟弟媳每天打麻将吃不上顿好饭,郁闷达到了高潮,在从父亲那出来,撞到一个人,那人骂骂咧咧,老王将心里的烦闷发泄到那个人身上,“整死我,整死我吧”,被打了一拳后老王奋起直追,然后摔倒在街角,老王躺在地方,碎掉的保温瓶胆,也片片碎在地上,反射着冷冷的月光。

        老王给以前的舞伴打电话:“出来跳舞吧”。

     3 ) 我那破败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东北

    我发现电影里出现的东北总是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比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的鞍山,纪录片《铁西区》里的沈阳铁西区,以及这部片子里的集安市。在我印象里,也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特别是在冬天,草木早已凋零,满眼不见一点儿绿色,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人们穿着深色的、厚重的衣服,神色木然地走在街上,隐藏着心中的痛苦和疲惫。

    这部片子应该与《天水围的日与夜》对照来看。做人真的很难!贵姐说:有多难?可王抗美会说:确实很难。老婆卧病在床,需要他伺候,需要花钱;又偏赶上他退休,收入大幅减少;姑爷有钱,可是不但指望不上,还玩起了出轨;儿子不着调,家里的事情根本不管不问;跟弟弟王援朝过的老父亲每天连顿正经的饭都吃不上……这一系列的负担和烦恼一起向老王压过来,让他喘不过气。这些其实就是我在《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影评里说的电影“该有”的内容。老王遇到的问题也困扰着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百姓,可是为了电影的表现内容,这些问题集中在电影所容纳的两三天的时间里、在老王一个人身上爆发,于是老王这个人就有了代表性。电影里,老王似乎什么都不顺,有的只是对过去一点点辉煌的回忆和留恋。其实这也正是东北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

    电影里给了一张写着“周杰伦”的一块钱几次特写。这张钞票到了老王手里,花出去,又回来。我把这解读为一种联系。老王就像一个多棱镜,反射着与他打过交道的人,这些通过这一块钱与他有联系的人(网吧店主、数码女、修车人)也像他一样在最底层过着艰苦但顽强的生活。所有这些人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东北乃至中国的草根社会,表面上麻木而猥琐,下面却充满了惊人的生命力。

    p.s.再说点儿题外话。刚刚看到新闻,葫芦岛的杨家杖子开发区和辽阳市弓长岭区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加上第一批名单上就已榜上有名的阜新,我的老家、奶奶家和姥姥家都已经涉及到了。东北的很多城市都是资源型或者重工业型,为国家作着贡献的同时也在遭受着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的侵扰。东北历来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更是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大家都知道,在一个儿女众多的大家庭里,长子意味着什么。在忍辱负重、不计后果地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资源之后,我的家乡已经垂垂老矣,变得步履蹒跚、不堪重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之后的东北老工人也面临着生活窘迫、后顾堪忧的现实问题。搞了几年的“振兴东北”之后,我没见到什么起色。真的希望这样的影视作品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东北百姓的生活,不要一提到东北就想起白山黑水,一提到东北人就想起赵本山和小沈阳。

     4 ) 开片的倒骑驴,儿时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破落的棚改区,满大街的倒骑驴,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现在听起来依然不过时),低廉的物价,1块钱(周杰伦三年二班版本)可以擦一次皮鞋,修一次自行车,买一袋康师傅。抽大前门为的是信仰,喝啤酒一次买四瓶,新闻联播国内新闻一瓶,国外新闻一瓶,录播再回味两瓶。还有东北教父代言的北极绒,暖绒绒。

    感谢张猛导演,感谢范老师(机务段王师傅),让我想起了儿时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正是开片的倒骑驴,让我儿时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90-2000那个时代,虽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老百姓来说代表着下岗,打工,家暴,抽烟喝酒搞破鞋,离婚等等破事。

    但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却是姥爷家的东北火炕,田间地垄的鸡鸭鹅狗猫,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戴眼镜身段苗条的妈妈,常年出差的爸爸,对我最凶会弹钢琴萝莉脸的老姨,趁着大人不在家偷偷看还珠格格的表姐,一起玩红白机的表哥。学校门口小卖店卖的一毛钱一袋的夏季冰饮透心凉,有水浒传卡片的小浣熊干脆面,宏宝莱汽水,娃哈哈AD钙奶,金士百啤酒(当年给大人买啤酒,走半路摔了一跤,手掌心还缝了好几针),放学路上边走边玩的溜溜球,满操场的罗纳尔多9号球衣和艾弗森的76人球衣,还有游戏厅里看大哥们打三国志(吃包子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抓着摇杆一顿猛摇)、拳皇,黑网吧里打cs、红警。

    街机三国志-吃包子

    红警2

    半条命CS 白房

    犹记得当年我妈拿出40块巨款给我买的天皇巨星四驱车,却被我没玩几天给弄丢了(前几年跟老妈聊起这事儿,她老人家说当初她兜里只有50块钱,正赶上她下岗,没什么收入,身体还不好,常年吃药,全靠我爸赚钱养家(这一幕像极了漫长季节的机务段王师傅),所以当时她本不想买,但当时家属楼的孩子都买了,看着哭着喊着的我没办法咬咬牙也就买了,所以听说我弄丢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给我好一顿骂,年幼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但是现在我懂了,那是妈妈对我的爱)。

    天皇巨星四驱车
    每晚各大电视台都会放映的动画片《四驱小子》

    五小强:舞蹈天使、大炮特使、冲刺流星、燃烧太阳、天皇巨星

    还有当时家里一楼租户开的狗肉馆卖的朝鲜拌菜打糕手撕狗肉、修车铺、小卖店、二楼房间够大,曾出租给洗浴中心,二人转剧团、麻将馆还有传销组织(整天充斥着烟熏火燎,喧嚣吵闹,烟雾缭绕和爆粗口,还有搞破鞋),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儿时的几个玩伴,他们有开狗肉馆朝鲜族老板家的儿子(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叫金英民,后来听说他们全家去韩国打工去了)、二人转剧团的小演员艺名九月红(她的爸妈就是剧团的二人转演员)和麻将馆老板的调皮儿子,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话说的真没错。九月红小小年纪会抽烟会喝酒,虽然不会烫头但是一嘴的东北黑话讲的却是噼里啪啦,整日上蹿下跳却一脸大人模样,这导致我对她的敬佩之情就像隆科多对韦小宝一样,犹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而那个麻将馆老板的儿子呢,时间久远他的名字我忘记了,姑且就叫他麻二代吧,正因为他的生活环境,从小就会砌长城,也许正是当年在他的培养下,导致我现在的麻将打的也还行)。他们几个人中我最喜欢还是跟金英民玩,因为他即没有像九月红犹如大人一般满嘴爆粗口,也没有像麻二代那样顽皮跳脱古灵精怪,不仅仅他跟我一样老实又胆小,还因为每次去狗肉馆玩,赶上好时候还能蹭上几块新鲜出炉的朝鲜打糕吃,香软可口绵柔Q弹。这么多年我从不养狗,因为多年以后,面对随处可见的狗子们,我总会回想起金英民带我去见识狗肉馆后院他叔叔杀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二楼的传销组织(当时我还曾扒门缝看听过一阵子课程,现在回想起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跟现在公司老板洗脑那一套没区别)后来跟本片一样,被警察给一锅端,连带把我家的几十把长条椅子也一起收缴了,还好家里认识公安局的人把椅子要了回来(我记得是萝莉脸老姨的相亲对象在公安局当差借的力)。

    一楼边角的那间房,曾出租给一户人家开小卖店,炎热的夏天,每天晚上放学之后,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跑去他们店里看VCD,因为有各式各样的盗版港片可以看,其中大部分是赌片和鬼片。犹记得看过一部鬼片 有一把斧头还是菜刀从楼上嗖的一下飞下来落在演员的面前,插在地面上,当时的我害怕极了。

    先写到这里,以后又想起什么好玩的童年故事,再找补找补。


    (写到AD钙奶,被老婆抓去交粮,用了10分钟快速解决战斗的同时,脑海中充斥着儿时的回忆和本片的剧情犹如走马灯一般在面前闪过,以及现实中不绝于耳的呻吟声。)


     5 ) 东北县城白描

         张猛,人如其名.的确是猛的可以,包揽编剧导演.且先不提彪哥的演技与敬

    业.单说剧情--描写遍及东北县城生活的各个角落.平淡的市民生活,不同内容

    的日常对话,甚至是不经意的一瞥也是蕴含着编剧的细腻与导演的控制力.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彪哥和老友喝酒途中等待火车经过的一幕.油罐列车,昔日辉

    煌的中国重工基地,而今衰败落后,平民被疾病贫穷折磨的关东大地.

    当然不止这些,老伴病友介绍的传销集会,大街上的保暖内衣秀,公园里骗人的

    练摊小贩.二人转小剧场里面无表情的戏老板.bla,bla,bla太多了.这些点找

    得实在是精准.到处都是为了求生而变得冷漠的面孔.我觉得一部电影里有一个

    甚至几段精彩剧情,不是什么难事.这是基本要求.但每个点都那么精彩那么精

    准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把这么多的精彩之处揉合在一起,串成一条线,让它们那

    么和谐(原谅我提到这个词语),不突兀,恰到好处,高手!虽然也有几处谄媚之

    笔,比如循循善诱的人民公仆,嘘寒问暖的大夫小姐.理解万岁,毕竟人是有光明

    面的,毕竟电影总局的老爷们要看点积极的.

        
    日常生活肯定是不只阴暗.忍耐力,自我治愈能力如此之强的中国人民

    总会为自己乏味苦闷的生活找些乐子与排解,老年歌舞厅,小酒,无人马路上的

    长征组歌.客观的解析东北人的过去现在,快乐忧伤.都是小品出身,张猛描写的

    东北人东北市井比起本山大叔还是深刻很多的.

        
    至于台词和演员,有些刻意之嫌.首先这并不是说台词无推敲,我觉得台词中

    类似本山小品里的流行语并不多,我想可能是导演故意控制影片的悲伤基调所以

    并未在台词中出现太多东北地产流行语.

        
    演员的话,有些配角表演太僵硬.即使导演想要真实的白描的人物,但

    是类似铁路同事,网吧老板及彪哥的嫂子这类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承上启下的角

    色也应该配合点中年退休男彪哥啊.当然来点批判性的评论是惯例.

        
    总的说这部片子不错,但我不会在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给爸妈看.免得

    引得二老伤神.因为电影里的一幕幕就是他们平淡无奈的生活.他们在无法逃避

    的面对着.我能做那个揭他们伤疤的不孝子吗?

     6 ) 第一次在豆瓣上评电影,献给《耳朵大有福》~~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遍实在深夜看的,困顿之中还漏掉了很多小细节,当时看完对电影里声音与音乐的印象很深刻。今天看了第二遍,很多细节都在我脑海中放大了。首先,电影的开头,是一个气氛本应该很热闹感人的欢送会,满地满桌的狼藉,然而,导演却选择了它散场后的狼藉,落寞来开头,而不是表现它的热闹,“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就是这一刻的写照。而狼藉落寞的背景下,王抗美师傅一个人默默的抽着烟,镜头转过去,他的脸上带着憨憨的微笑,那笑容里有对刚才盛况的回忆与留恋,有散场后的落寞与小小的失意。一面光荣退休的镜子,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乐曲导入了影片。从王抗美师傅在电影中屡次提到的年轻时唱主唱,以及精心准备女儿女婿和自己的退休茶话会,可见退休对他意味重大,是他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在心里,他很重视,他希望别人也能很重视......然而,茶话会上的不欢而散和不被尊重,他饱含怒气的失望,掀翻了桌子......郑重其事的挂起那面镜子,意味着他郑重其事的告别他的“革命生涯”,来迎接他未知的下一个革命生涯。
       他用自己的憨厚,朴实,善良,坚强,爱,支撑着温暖着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然而他却是最孤独的,他像一个最孤独的战士,和操蛋的生活战斗。他的内心有着像海一样深的深情,对妻子,对儿女,对父亲,对同事,甚至对生活,却没有条件,也没有人愿意坐在他身旁听他诉说,甚至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感知到去珍惜去呵护他的深情,即使有个老友在酒桌上帮他分析电脑算命,宽慰了他,但听到老友自己“安度晚年”的诉说之后,他还是只字未提自己,对比效果让人心酸。
      在二人转剧场上的高歌,他声调激昂,眼含热泪,最后唱不上去了,他看似潇洒的抹掉了自己的眼泪,一句“整不动了”,和快镜头退去的剧场老板,这告诉他不被接受,他的长征组歌也不被接受,告诉他他真的老了,《长征组歌》也真的老了......他痛苦,委屈,甚至愤怒。《长征组歌》以及何其有关的所有记忆,是他最简单最崇高的生活信仰。
      妻子的病,生活的拮据,谋生的次次碰壁,碰上的种种琐事与种种操蛋的人,儿女的不如意与不成器还有不孝顺,父亲的委屈,对弟弟与弟妹愤怒,一步步,一层层,终于到达了他的上限,在与一个路人的纠葛之后,他爆发了,他骑上自行车追赶的不是那个路人,他追赶的是他被步步蚕食的梦和自尊!“砰”一声,他摔倒了,仿佛梦又碎了,生活又一次拒绝了他的抗争;送饭的暖水壶碎了一地,碎片在夜里清冷的夜里闪闪发光,又像他碎了一地的希冀生活的那个梦,虽然碎了,但还是闪闪发光。
      他躺在冰冷的大地,慢慢起身,来到修车摊,撬开锁着的柜子,自己修好了自行车,将电脑算命的那张纸郑重的留在了修车铺,像一个告别礼,告别失意痛苦的情绪,接着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开始了,他用他激动又有点悲壮的声音打电话,“我说跳舞去!”,还有尽情的舞动,直面痛苦是对抗痛苦的第一步,这是对操蛋的生活发出宣战的最强音! 结尾,他高唱着《长征组歌》独行在无人的街道,身后两旁静默的楼房,与耀眼的灯光为他致敬!
       影片中声音与音乐的因素很多,导演对声音的运用非常独到,不管是电视声音,动作的响声,细腻真实,很多时候还起到推进电影发展的作用。同时整部电影里,几乎从没有停止过背景音乐,而导演选取的背景音乐几乎都是当下的歌曲,无论是过去的,当代的,流行的,山寨的,港台的,民族的,无一不有。这是最好也最简单的对比,凸显了时代繁荣的表面背后隐藏的巨大矛盾。贫富矛盾,时代发展的矛盾,逝去的长征时代与长征精神,浮躁冷漠的现代社会正在逼近,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什么影响?对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产生着什么影响?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没有意义,我们没有什么力量去决定和改变世界怎么发展,我们能做的只有武装自己,让内心不断强大,向操蛋的生活奋战到底!

     短评

    看得蛮感动的,我身边的叔叔伯伯就是这样的生活,善良、纯朴但是也倒霉

    4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 很心酸,很现实的一部影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样还是要过下去

    6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 生活,不容易啊! 退休工人难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节确实很接地气!从这一点就可以感觉,这应该会是部很有情怀的电影!可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总觉得内心没有得到充实的感觉!也许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差异? 电影中那些王抗美找工作时出现的搞笑情节,确实挺不错,但也让我同情!那些流行歌曲,也还不错!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 这片各方面都比《钢的琴》处理的得当,分寸掌握的极好,悲中带喜,让人笑里带泪。PS:范伟是个好演员。

    13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 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简直好得让人颤抖。张猛是个好的观察者。看这部电影,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接拍《一切都好》。不是什么艺术对商业的妥协,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表现生活,不是说质量稍高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15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 因为《钢的琴》而补看了《耳朵大有福》,原来是个长久以来被我忽视的好电影,感觉很像谢飞的《本命年》,是更具生活质感的反励志电影。同样的绝望,《本命年》中最后可以用死来为李慧泉解脱,而“欢迎整死”的王抗美却无路可逃,只能用高唱《过雪山草地》来反讽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

    20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

    2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 小人物最难演,范伟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很多时候好电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期待越高反而失望越大,这种电影看完会让人心里一亮。

    30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力荐
  • 先算命还是先设计?-先交钱。

    35分钟前
  • baobaodu
  • 还行
  • 范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活了,特别生动自然,也感人至深!

    36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 手法技巧还是粗糙幼稚了,尤其前半部分。最痛恨配乐,七拼八凑令人烦躁,丧失注意力。明显模仿早期的贾樟柯与孔雀的理念,但都不太成功。比较好的细节也有,比如在援朝家与老爸的对话,还有结尾的远景长镜。这片子竟然是蛇头豹尾的结构,后面挣回了分数。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 范伟演的好啊!影帝风范啊!

    40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 当范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唱起长征组歌的时候,我在想当他唱完,四周的黑暗和寂静会将他再一次吞没,生活的悲剧不会因一时的豪气而消失,那首歌更像是他彻底湮没在生活之中的葬歌。

    44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特别棒,范伟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特别是感情拿捏的很准!

    49分钟前
  • 随风的蒲公英
  • 推荐
  • 写实主义手法,不温不火,却是无比黯然无比荒诞。小人物见大社会,处处都是讽刺,处处都是无奈,处处是黑色。这就是中国小县城的老无所依啊,太真实。哎哟这片,相当可以了!范伟同志真影帝。8.4

    5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也没见范伟耳朵多大啊,这部电影真的太恐怖了,里面的事情现实到让我觉得恐怖。不过最后终于闹明白一件事,自家日子还得自家过啊,指望不上别人。恩,有一点点像男版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只是一点点

    5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4411M7SQ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范伟10年前的封神之作,号称影史上最催泪的喜剧片,太真实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689142

    53分钟前
  • O型血
  • 推荐
  • 既然给了《钢的琴》四星,那这部就该是五星。相比之下音乐与画面结合得更自然,且带着诙谐戏谑自嘲的意味。写实的场景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市井小人物都曾经出现在身边的生活里。范伟演得很好,情感克制却让观众非常入戏。生活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措无力和无奈,被打成一地碎片,也闪着微光。

    55分钟前
  • Dreamer-Echo
  • 力荐
  • 一个优秀的喜剧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千百个王抗美在街头与你擦肩而过,被拥挤的人潮、嘈杂的歌声所淹没,成为没名没姓的弃子。有人以微薄之力为其写书立传,然又有谁敢为千千万万的他们埋单?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 像是纪录片了。草根和底层的真实生活,理想的破灭,无处可逃,中国中年男人的悲哀。对其中剥鸡蛋的镜头印象很深刻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