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人一走啊,茶就凉了
通片就记住了这么一句其实早就知道的话,如果不是电影频道在放的话,恐怕我是不会自己去找来这个片子看的.之前这片子刚上映的时候,一个开封的朋友强烈推荐,于是,看这个片子也就当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开封之旅吧.
不知道算是什么剧,说喜剧又很一般,说黑色幽默又没到,大概算是所谓的市井小民片吧,像是疯狂的势头换成了那个黑皮包,只是串起来得似乎太牵强了一些,我觉得比中六合彩的概率还要低.
六合彩到底是啥样?..
2 ) 视角独特的小人物世界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一个河南方言的电影,感觉很好,只是徐帆的河南话,有点间歇的不地道。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描写豫剧的电影,感觉很好,只是在豫剧界出名的小香玉不是主角,而是徐帆,不是太明白,也许技术高不过人气和票房。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河南的开封被正面描写(我感觉电影的地点在开封,不是郑州,其实也不知道是哪里,也许洛阳?只是感觉老房子的感觉是开封),感觉很好。
主线是围绕一个豫剧团展开的,由于不景气,停业整顿了。接着,豫剧团的角儿们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去了。中间有三个家庭的故事。
一个摄影师,希望自己的技术有专业水准。和妻子的关系不是太好,活在丈人的资助的阴影里面。
一个斗鸡的,在斗技场不得志,在家里也不被待见。连夫妻生活都出现了危机。
一个卖狗的,老婆是团里的腕儿,主角。怀疑老婆和团长有不正当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的插曲,比如一个小偷,一个家庭的赡养老人的问题,他们几个的师傅的婚礼等。
但是,总体,还是给我们描述了 大梁 的小市民的生活图景,他们在生活着,挣扎的生活着,虽然看到了不幸和不得志,但是生活还是有幸福在眼前的。
很真实的,勾勒了小市民的生活,仿佛就在我身边。也有可能是我所熟悉的方言导致的吧。总之,心酸中,带着一点甜。我们都要向他们那样向上的活着。
3 ) 鸡犬不宁:所谓故事,所谓生活,都是记忆
《鸡犬不宁》是一部让人目瞪口呆的片子。所谓目瞪口呆是指这部片子出人意料,首先是王宏伟明明戏份不少,无论DVD还是片头,连个署名都没有,要知道此人对于艺术片爱好者的吸引力显然远远大于其他所有演员;其次明明是个豫剧团的戏,有豫剧最著名的名角小香玉出演,却连一句戏词都不给,而让徐帆唱足了戏码;第三则是惊诧地发现李易祥赫然名列其中,这个中国当代最好的演员之一,戏演得再好,永远就跟电影里的马三类似,或许是机会没到,或许是他个性使然。说这些是因为此前对本片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这是部河南话电影,有徐帆有小香玉,然后就是见过海报,直到我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根本……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对这部片子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判,就像我们难于评判《站台》或者《青红》一样,当一个导演要去搬自己那块石头——拍自己必须拍的电影的时候,好和不好已经不应该作为评判标准了。只能说,这石头究竟是块玉呢,还是一块板砖。陈大明显然在处理他最原初的那部分生命经验,而事实上他已经成功了,他将自己的记忆用巧妙的手法转移到当下,所表达的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自传和一部怀旧片所要传达的东西。在这一点上,陈大明是相当成功的。石头搬的漂亮,然而或许跟电影海报类似,正是这石头拖住了他。电影写的是当下,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钱。影片中剧团因为发不出工资,人人各谋生路;而回到电影本身,因为要发行,于是要宣传,因为要宣传,于是要噱头。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跟电影几乎完全无关的海报,只是因为下半身的缘故,“恶意”地吸引了眼球;于是我们看到华谊兄弟的宣传文案写着“2006年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部解压喜剧”。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文案是扯淡。然而再说回来,这部片子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同样采用方言,同样将剧情的核心集中在一件物品的真假与否和反复易手之上,同样给观众提供一个全知的上帝视点。只是《鸡犬不宁》本意并不在此,用当下讲述导演的个人记忆才是核心,于是——于是《鸡犬不宁》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此。
影片的整个剧作几乎可以用脱线来形容。如果强化丢包——包的去向——两万块钱的去向这一条线,那么《鸡犬不宁》便名副其实地成了《疯狂的石头II》,不,应该叫做《疯狂的皮包》。然而导演却把足以拍20集电视剧的内容塞在100分钟之内讲完,还要捎带着搞点悬念,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再加上主角众多,本身就分散了戏码,李易祥饰演的马三和小香玉饰演的大红戏份稍多,然而徐帆那边又不能压着,于是看来看去,一个个的人物还都颇为龙套,除了马三和刘兵,其他的人物只能说流于简单。虽然片子很有趣,虽然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琐屑和无聊,甚至无望,然而这么拍下来,我只能说导演错过了一部《站台》一般的史诗片,而最后搞出了一个《站台》和《疯狂的石头》的杂交产品。或许并非是《鸡犬不宁》不够好,而是我要求太高。或者,是他皮包这条不算重要的线当作了主线,却又不愿进一步强化它的戏剧性。事实上,陈大明自己充当的编剧还是相当出色的,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都跟那个装着两万块钱的皮包相关。写到这里我也分不清到底陈大明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说实话,我还是相当喜欢他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尤其是马三,相当出彩。
于是我们不要再去纠缠编剧手法,去看看片子吧。陈大明对开封的把握相当准确。影片里用“大梁”分明指称着这个城市昔日的繁华和当下的破败,并且在马三给儿子的讲述中进一步强化,而这也在另一个意义上指称着豫剧团昔日的荣光和今日的惨淡,同时,这也是一个颇有“旧时代乡愁”的表达,记忆里的都是好的,而眼前则是“鸡犬不宁”的现实。在对城市的书写产生的意义这方面,陈大明做的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比李玉在《苹果》之中对北京的叙述要好。而回到影片的题目上,破题之一便是在豫剧团因为团长丢了钱而陷于停顿之时,马三选择的是斗鸡——赌博,而四海选择的是卖假狗——诈骗。另一个可能的破题则是,鸡犬之类象征的便是这些小人物。我当然可以把它读成是包装在豫剧团外表下的国企下岗职工,再多读一部便是整个中国进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时社会产生的深刻变革。读到这里,导演的意图和所指都一目了然。再多说一句,影片里的斗鸡场,和94年墨西哥导演依亚纳图的成名作《爱情是狗娘》第一段里的斗狗场如此地相似,于是一副“第三世界”的图景瞬间铺开,这,大约不是一句闲话。
和《孔雀》类似,《鸡犬不宁》成功地调动起了河南籍观众,尤其是开封籍观众的甜蜜回忆。豆瓣上靠前的几篇评论大多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更有甚者还要考察一番其中各个演员的方言是否地道,如果导演要拍给自己的记忆,我想看到那些影评,他也该满足了吧。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喜剧”,所以即使王宏伟饰演的小偷F4上了远去的班车,也会再度回到开封城里行骗(我忽然很奇怪,这部方言电影里面,怎么就他说的是普通话……虽然确实他在行骗时需要讲普通话);所以那两万块兜兜转转,还要各回各家,团长的归团长,虽然他“殉职”了;F4的归F4,虽然他找回了皮包,虽然那两万块不是原来的那两万块,然而“恰好”是两万块;马三的归马三,虽然他赌输了老婆的钱,然而斗鸡大赛赢了回来,虽然他老婆拿走的两万块不是他的,然而通过F4和警察局,马三还是把这钱“还”给了团长。或许故事这样讲,它更像一个故事,然而这部电影还是想去拍那些人的生活,拍那些男人的无奈——失业,吃软饭,喝酒,赌钱,阳痿,造假货,拍那些女人的失落——因为那些男人的无奈,因为她们自己还要坚强地生活;也是要拍那个城市,昔日清明上河图,今日只有在茶楼和斗技场才能听见的悄悄回响。于是我们开心地在结尾看到了一切的和解,看到了老师父的安享晚年,看到了马三虽然犹豫再三却必定如此地接过师父的班,这是导演献给他的师父,以及他所有的年少记忆和昔日美好时光的最好答卷。所以回到影片的宣传文案,或许这不是一部“解压喜剧”,然而这确乎是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826324/ 4 ) 中了中了
看完这部戏后,留在脑海里有一个很深刻的河南话:中!
其实方言戏并不是小众电影,香港的粤语剧都风行多少年了,台湾的乡土剧才是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我们这些南方人,天天看粤语戏,凭什么一看到四川河南话出演的电视剧就说是故弄玄虚博取奖项。
听到很多人把这部戏和《疯狂的石头》作比较,其实没什么是一样的,只是方言和描写小市民心态的题材一样,完全就不是一个模子。海报就是第一个卖点,一个以penis来举重的隐身男人,让你不自觉地望多几眼。影片一开始卖了一个关子,用一宗车祸来抛出一个谜团,让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在差不多影片的最后才来一个呼应,其实聪明的导演安排了这么一场戏,让观众有所领悟的同时,更是给自己安插了一个出镜的角色:哈哈,准备拍摄《犹太人在大梁》的导演正是本片的导演陈大明,其实导演本来也挺帅的,如果你说张艺谋的样貌有点勉强的话,他绝对就是偶像级的,本来就是著名演员的他留学归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名字普通的陈大明?多年前就和陈孝萱合演《月满英伦》,然后又曾经是杨紫琼“飞鹰女侠”里那个说着流利英语的哥儿,能记住的人有多少?最后的他倒是出乎意料地当起了导演,哈,对于海龟派导演,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拍摄和他背景炯异的乡土电影。
《犹太人在大梁》这个题目并不是胡乱起的,除了正好说明本剧发生的地点外,带出河南古都的“声带”,查找一下典故,你还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事实: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看似难以想象的故事其实是有根有据的事实,这不正好是剧情的最好解释吗?虽然剧本很生活化,可是环环紧扣,几乎每个人有有线索联系着,其实生活就是那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当你还在思索着它的可能性时,偶然就变成了必然,好比剧团团长的死一样,也是那样偶然着,在希望满怀的时候,瞬间销蚀。导演在一个采访中说:“当一个古老的城市、一种古老的艺术和从事这古老艺术的人都面临困窘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河南人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人面对转行、重新择业、中年婚姻危机等时的问题”。这些也正是犹太人迁居陌生繁华地面对转变的窘况的注解。
故事名称叫“鸡犬不宁”,一方面用了斗鸡和卖狗来点题,另一方面又把村子里因为团长死亡谜团以及生计顿成问题的状况来暗喻,小人物们玩弄手里的鸡狗,而自己却始终是命运玩弄的人肉鸡狗,大家浑然不觉,这样反讽的意味绝对是黑色幽默的经典。
影片中最出色的一定是马三,他深邃的双眼里有种小人物的缩命感。而其它两兄弟的角色明显也是为他们的形象度身定做的,在社会压迫下的模样演得入木三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每个故事主线展开的依据,三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直到谜底揭盅,成就了后来有点煽情的结局。我觉得那个大团圆的结婚结局太过着迹地过渡到好莱坞惯常的承接性作风,有种草草收场的感觉。没有留下太多思索,只感觉那是一个闹剧的结束,又或者是另一场闹剧的开端?
最后一个问题,那个人的头发像哪一个F4啊?糊涂着。
5 ) 鸡犬不宁, 血战到底
本力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是两部电影,两部方言电影,用河南话和四川话这两个中国人口最多省份的方言拍的电影。这个影片名放在一起显得杀气腾腾,但却都以搞笑见长。
用方言搞笑,这是今年影视片的一大特色。
2006年,以《武林外传》和《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方言片大行其道,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几年前还曾为影视作品中领袖是否拥有说方言的特权而喋喋不休地争论,而电视连续剧《长征》中诸多中共领导人开始说普通话也被视为一大进步。
有趣的是,年初的春节联欢晚会多种方言在语言类节目中出现似乎就已经为这种趋势定下了调子,尤其是在小品节目中,东北话一种方言独大的状况被打破。在电视屏幕上,除了《刘老根》、《马大帅》等东北方言连续剧之外,各个地方台也都如火如荼地投入到方言片的拍摄中,比如重庆台的“重庆夜话”,陕西台的“都市碎戏”,用方言主持的节目也越来越多。与我国多年推广普通话的成绩相比,大有一夜回到解放前之势。
形式上的倒退却是实质上的进步。以《疯狂的石头》的代表,今年这几部方言电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遭到观众无尽嘲弄的《无级》相比,方言似乎比电脑特技有更多的表现力,人们对“顶你个肺”等方言台词过目不忘而津津乐道,却对《无级》耗费巨资弄出的特技嗤之以鼻,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如何受欢迎就可以看出那些特技多么令人厌倦。
方言只是一种形式。我倾向于将其看为一种标志——在电视、电影作品中,来自文化传统的认同战胜了现代科技带来的单纯感官刺激——尽管这些特技几乎都披上了历史的苍白外套。这也是对以《英雄》开先河的所谓中国式“大片”的一种反攻。这使中国电影在连续几年的“拍大片,赚大钱”(《三联生活周刊》 期封面专题文章的题目)阴影笼罩下重现生机成为一种可能。
与《疯狂的石头》相比,《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地域色彩更为鲜明。《鸡犬不宁》的背景是开封(剧中称之为“大梁”,这是开封的曾用名),河南话乃至河南戏贯穿始终,而在《血战到底》中可以听到纯正的四川话,尽管其中夹杂着吴镇宇尚不熟练的普通话。《鸡犬不宁》中的鸡是斗鸡,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赌博方式;《鸡犬不宁》中的犬指卖狗,这是应城市中新的生活潮流而繁荣的营生。豫剧团开不出工资而停演,剧团演员靠斗鸡、卖狗谋生,《鸡犬不宁》与《疯狂的石头》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反映出繁荣盛世中的萧条景象。比起请陈道明给李连杰讲“天下”的道理,真实生活状态的描摹当然更能打动人。
“血战到底”是一种麻将玩法,流行于四川。在四川这个连超级女声都盛产的娱乐大省,娱乐的类型却并不见得多么丰富,最主流的娱乐方式责无旁贷地落到麻将身上。而玩麻将的确得有战斗精神,在电影《血战到底》里,女主人公为打麻将连续作战几个昼夜,最终晕到在了牌桌上。而她的老公——吴镇宇饰演的无能丈夫,不但在床上无力应付局面,而且在事业上一败涂地,连受算命先生刺激后抖起胆子杀她老婆的可怜行径都无与伦比的失败。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中,似乎许多秩序在错乱:演员去搞鸡犬为生,丈夫窝囊而老婆靠麻将负起家庭重担。在电影里,故事情节的展开显得荒谬而真实,但主人公无一不是为了生存而奔波。市场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既强有力地推动了竞争,又无可辩驳地将传统秩序打乱。人们身份可疑,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北岛说,真正的失败是没有归属感,这恰恰是剧烈变动中的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
在这种变动中一派乱象的秩序里,个人的失败感贯穿在两个电影整个过程中。两种带有地域色彩的赌博方式,两个被逼无奈、愤而一博的人,这让我想起崔健的专辑名称《无能的力量》。《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对时代进行了真正的讽刺和自嘲,这是喜剧所应有的特质。比起周星驰那些小人物梦想成真的电影,《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都显得更有勇气,也更为残酷。人们无法自我救赎,人们宁愿去赌自己的运气。
人算不如天算,一切秩序似乎在上苍安排下无懈可击。在《鸡犬不宁》中,剧团团长救急用的两万元钱被骗子顺手牵羊后忘到了烟摊上,被小香玉饰演的摊主误以为是朋友给她周转所用拿走,而她老公斗鸡赚来的两万元钱又被骗子抢走后经公安机关破获神差鬼使地还给豫剧团,经过一番折腾,一切又物归原主。在《血战到底》里,刘仪伟扮演的瞎子算命先生能掐会算,经常帮人支招“除小人”,而他最终因为掉入自己找人挖的坑中触电身亡,作为一个靠推测命运谋生的人,这是何等失败的人生啊。
学者汪丁丁曾就中国市场与社会病态之处感言,“中国迫切地需要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关于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分析”。我想,电影也是应该具有这种使命的。通过电影《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而更愿意相信运气?为什么人们的努力与积极显得力不从心?
我想答案可能来自个方面,其一是中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的效率导向相配套的宗教文化,人们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迷信缘分或者命运就成为调和高度竞争带来的失败和挫折感的最方便途径,再也没有比用“命”去解释失败更为有效的办法了。正如李泽厚在《现代思想史论》中所说,封建主义的东西经常会以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其二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有待完善,还有诸多问题,激励往往和个人的努力往往不对等。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往往是传统中糟粕的东西挥之不去,死灰复燃,而现代文明的许多内容却很难建立起来。
2006年,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史的系列片《大国崛起》获得了巨大反响。在我看来,这部电视片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国人正确地面对现代文明,用开放心态提高了国人对中国崛起的信心,而真正的信心首先来自每个人对自己本人的自信。这种自信需要社会秩序的认可,需要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相互结合。
“鸡犬不宁,血战到底”,这是盛世危言,更显对未来的期待。其实,中国电影也在期待未来,但这种期待的表达也许令人意想不到,比如方言电影的崛起。
6 ) 小人物的故事
河南确实是个非常有历史文化的地方,而且越是小城小镇越能表现出它的那些过去.
古老的街景,古老的游戏-斗鸡都颇有韵味。语言方面虽然用了方言,但明显只是把普通话翻译了一下,完全没体现出方言的历史性。
故事编排得还不错,有曲折有呼应。笑料比较经典。值得一看。
谁拿它和《疯狂的石头》比的?太失望了!
呵呵
还不错的说前戏很强 后半段早泻了爱不是爱来爱去的爱王宏伟
稍有些失望...感觉线索有些太杂...不过吊一块砖头的那个桥段真是神来之笔...
土鳖...
三星半
in memory of our master...F4,他很自信。 人嘛,都是生活所迫。
和玉战士一样是部神作!最适合情侣观看的电影 大家懂的
流水切题秀
06年 疯狂的石头后,味道一相同就觉的是好片!~
没嘛意思,不是徐老师更没意思
听着开封话、看着在开封拍摄的片子,突然觉得开封对我来说那么陌生
6.8/6.8
开封啊
哎呀 忘标了 难怪 找不到
海报那个桥段还蛮逗的
红菊喜欢的片子都在这一片。。。
斯璐
头回听到这种理论:法国的签证比较好签,因为法国人喜欢吃中餐。
穷人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