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八万里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赵宁宇  德姬  苟晓娟  班马才格尔  诺敏达莱  才让东珠  王劲松  赵宁  多布杰  次仁龙珠  

    导演:柯克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八万里 剧照 NO.1八万里 剧照 NO.2八万里 剧照 NO.3八万里 剧照 NO.4八万里 剧照 NO.5八万里 剧照 NO.6八万里 剧照 NO.13八万里 剧照 NO.14八万里 剧照 NO.15八万里 剧照 NO.16八万里 剧照 NO.17八万里 剧照 NO.18八万里 剧照 NO.19八万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根据藏族奥林匹克第一人切阳什姐的事迹创作。讲述了一位身心受挫的汉族教练重拾自我,带领并培养藏族姑娘实现奥林匹克奖牌梦想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很喜欢这一款海报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青年时期的李白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

    对于李白,我们都是很熟知的,但是高适,知道的人确实不多,小时候读他的诗也少,因为他多为武将,写诗也比较晚,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前半生穷困潦倒,五十岁以后才取得功名,因安史之乱崭露头角,成为一方大将。其实,高适本质上和李白还是不同的,虽然他家道中落,但说到底,也是个官三代,政治头脑要比李白好得多,而李白,在政治上,基本就是个“小白”,非常天真,而且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他们俩能进朝廷效力,都是因为举荐,之前说了,因为阶级差异,他们通过科举为国效力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只有他们足够优秀,才能被举荐。而他们的命运,却朝着反方向而去,高适被举荐有道科后,从此仕途荣耀,一路披荆斩棘冉冉升起。而李白被举荐并被唐玄宗任命为待诏翰林后,却是人生仕途最辉煌的时期,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被赶了出来。这一部分在电影中也有体现,李白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长安,和胡姬跳舞,众人饮酒作诗那段,这段历史上应该真实存在过,所以很多影视剧都会拿来表现“大唐盛景”。在这段全剧的高潮段落,李白和众诗人在“比诗”,在一根平衡木上当场作诗,作不出的就要掉到下面的酒池中,以示惩罚。当时高适还是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大把时间都在乡下的梁园度过,来到长安找李白,哪见过这等场面,当场就被吓傻了。在场的诗人都是现在叫起来响当当的人物,什么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都是李白的座上宾,可见那时候李白有多么风光得意。可惜,官场如战场,李白在长安呆了短短两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

    青年时期的高适

    自此,李白对功名利禄好像彻底死心了,一心问道。其实,比起他在长安的那些日子,我更怀念的是他在扬州,在梁园,和高适一起玩相扑、喝酒作乐的日子,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特别爱笑,也爱喝酒,他爱游山玩水,是一个十足的“浪子”,他哪里适合长安那个官场呢?电影很好的体现了李白的性格特征,从他青年时期到他的中年,甚至老年,李白的天真无邪、浪漫主义一直没有变过。全剧的高潮是那一段超现实的描写,在看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要如何体现李白的那首《将进酒》,因为这是我最喜欢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气势滂沱,空有满腹才情却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跃然纸上,李白借酒消愁,悲愤与抗争,失望与自信交织在一起,情感如江水般倾泻而出,读来激昂万丈又潸然泪下。看了下主创的采访,说这一段的创作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用众诗人坐在白鹤上飞进幻彩斑斓的天空中象征了思想的升华,这时候,唯有酒,唯有诗让他们超越世俗的功名。我想说,值得,值得这么好的段落,是整部电影的华彩,升华了整个主题。李白和一群诗友坐在一堆篝火旁,此刻,没有胡姬跳舞,没有金碧辉煌,因为他们早已不是权贵高官的座上宾,而是一堆落魄的文人骚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纵使再有才华,也不过是政治家的一颗棋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浮,这是可悲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人又不仅仅是权贵的玩物,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年。在这里,我要高声朗诵这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是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正是有这样的自信,才能在这浮浮沉沉的人世间活着,他不拘小节,不拘礼仪,他可以为了功名利禄入赘当个上门女婿,也可以为了求仙问道在酷暑下围着祭坛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高适,在性格上和李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更沉稳更传统,比如他完全不能接受李白入赘,觉得这是非常丢人的,这是他和李白的第一次冲突,高适也不喜欢夜夜笙歌、喝酒买醉,他更喜欢过健康的生活,钓钓鱼读读书。这也为后面他们不同的选择埋下了因果。

    曾经的李白和高适,在田间练武

    安史之乱是一切的起点,因为安史之乱,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高适投奔了老皇帝玄宗,杜甫投奔了新皇帝肃宗,李白则投奔了永王李璘。所以说李白这个人天真嘛,就因为永王三进庐山邀请他出山,他就以为遇到了明君,还意气风发地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歌以咏志。永王是谁啊?永王对于正牌君来说就是个逆臣贼子,叛乱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高适平叛了。这一下,高适和李白彻底站在了对立面,无论之前是多么好的朋友,在政治面前,只能妥协。幸好,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无论历史怎么样,高适和李白还是最好的朋友,高适还是在暗中帮助了李白,让他免于牢狱之灾、性命之忧。

    自此,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故事,用一场战争穿针引线,在老年高适的讲述中,回忆李白这个人,以及大唐时期的这些大诗人、大豪杰。最喜欢剧中“诗板”的创意,无论在绝美的黄鹤楼,还是在战场的休息站,都有“诗板”的存在,大家只要想抒发情感,就可以上去写两句。正是因为这样,唐代才是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年代啊!在黄鹤楼上,李白想要写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句,但是当他看到崔颢的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诗,他沉默了,原来才子也有惜才的时候,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确实写得太好,几乎无人能比,而李白,也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总有一天,他也要写出这么好的诗,题在这诗板上!

    黄鹤楼的建模还是蛮美的

    我爱李白,我爱长安,更爱唐代,这个可以让人人都写诗的伟大时代。电影的最后,当那些描写“长安”的诗句出现的时候,我又禁不住流泪了。唐诗多美啊!我们古代的瑰宝,我想再一次读出那些诗句,背诵那些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老年李白更得我心呐

     2 ) 《长安三万里》人物和历史背景补充

    看了点映场的《长安三万里》,就我个人而言,毫不夸张的说,是这几年来看过最好的动画电影。

    重要的是,动画片本身无需拘泥于选角,不用担心演员无法演绎出角色对应的诗人气概和神韵。有了《白蛇:缘起》的珠玉在前,人们无需担心追光动画的质量,我们有幸能够从动画构建的人物中体验盛唐的气象。

    不过,观影之前,除了随手翻翻唐诗三百首,捡起学生时代背诵撂下句子,作为观影前该做的功课外,有几处历史背景也是需要了解。

    本文的内容和电影中两位主要的主人公李白和高适没有太多关联,主要是时代背景和一些主要配角(或出现在对话台词中的人),算是轻微剧透吧。

    (7.17 文中增补了张巡守睢阳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的起因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创造了盛世的开元天子唐玄宗,在厌倦了长久的励精图治以后,忽然摇身一变,成了崇尚享乐的天宝皇帝。简而言之,他后半生一手挥霍掉了自己前半辈子攒下的盛世基业和名声。

    天宝十四年(755 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而来,终于拉开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序幕。

    (出自 B 站上看过的邓小南老师课的课上 PPT)

    当时天下分为“九节度一经略”,其中最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帝国的东北和西北。西北以河西节度使为首,为的是防御和唐帝国争雄的吐蕃帝国(下文会讲到)与北方突厥之间的联系,同时控扼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当时长安西面开远门外立有“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的碑文,足见帝国疆域的辽阔;而东北部的军事力量则集中在范阳、卢龙、河东等藩镇,主要是为了抵御东北的契丹和奚族。而这里正是安禄山起兵前的“贼窝”。安禄山本身是杂胡(就是由父母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他本人非常聪明,通晓多族语言。如果他不造反的话,的确是安定河北地区最合适的人选。

    唐玄宗朝著名的两任奸相:那位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志大才疏的杨国忠。李林甫尽管名声不好,却是个能力极强的人,而且御人有术,并非只会溜须拍马。据说李林甫还在相位的时候,安禄山每次见他或与之对话,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待到会面结束,内里的衣襟已经湿透。反观倚仗杨贵妃上位的杨国忠,就是个十足的跳梁小丑了。有人说李林甫若在,安禄山还有所忌惮,不至于那么快造反,似也不无道理。

    安禄山起兵初期,官军毫无防备。承平已久的内地早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贼兵席卷而来的时候,府库中的兵刃都生了锈,战斗力可想而知。于是乎繁华富庶的京畿地区,为兵燹所毁,太平盛世霎时化为人间炼狱。

    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的命运起起落落,他们笔下流淌出的诗句却万古流芳。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

    哥舒翰就是电影中高适决定放下身段,投军充当将帅身边掌书记时候的那位白胡子主帅。而封常清、高仙芝是和他同一时期的唐军将领。

    三人都是玄宗朝的名将。

    和电影中出身渤海高氏的高适不同,高仙芝是高句丽人,父亲名叫高舍鸡,祖上据说是扶余王后裔(徐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杨颖演的那个银睿姬就是扶余国人)。

    这位威名著于西北的名将。最出名的战役是领导了阿拉伯帝国的东征军的怛罗斯之战,可惜因为兵力不足败于后者,大唐也失去了对中亚各国的控制,高仙芝也因为这场战役被解除兵权。

    封常清是蒲州人,生的其貌不扬。身材短小,斜眼跛足,自幼家境贫寒。三十岁时到安西兵马使高仙芝手下投军,受其赏识一举成名。

    安史之乱爆发前四年(707),封常清出任安西节度使,曾大破大勃律(现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安史之乱的时候,封常清仓促之间在洛阳招募了六万非正规军,因战力不足,和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要知道,潼关作为长安最重要的门户,易守难攻,一旦丢失,长安就完全暴露在敌军的铁骑之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老而昏聩的玄宗皇帝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说他俩人放弃了关中几百里的土地,虐待军士,克扣粮饷,就下令将两位良将在同一天斩首。封常清死时,作《封常清谢死表闻》,以示忠心,其中自称死后也要“回风阵上”,相助唐军。

    与此同时,唐玄宗决定启用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

    中学时期学过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应当是大多数人对哥舒翰的印象。电影中也有哥舒翰自己击剑而歌的场景。

    哥舒翰曾经经略陇右,功勋卓著。下面引一段王晓明 编绘的《大唐西域历史地图》中,对哥舒翰经略陇右时,进攻石堡城的描述。这也就是电影中,高适跟随哥舒翰派几万人围攻了半年,艰难拿下的石堡城:

    “天宝八年六月,哥舒翰调集大军攻打要塞石堡城。石堡城自被吐蕃军占领后,成为其攻击唐河等地的据点。唐军曾多次向该城发起进攻,终因山道险远,易守难攻,而未奏效。这次共统领陇右、河西、朔方等部兵马及突厥阿布思部共 6.3 万人攻打石堡城。吐蕃守军虽仅数百人,但凭险据守,以擂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军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难破城。
    哥舒翰欲杀一做百,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高、张两将请求再予三日期限,倘不能破城,再杀不迟。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如期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战后,唐易城名为神武军,驻兵戍守。”

    话说回来,这位老将没有电影中所刻画的那么正面。他嗜好美酒佳人,常年如此早就掏空了身体。安禄山起兵的这一年,他在沐浴的时候突然中风,在家养病。没想到皇帝无人可用,就将这位半身不遂的老头赶鸭子上架,做了一军统率。

    将军带病出征不要紧,怕的是皇帝“外行指导内行”,在背后指手画脚。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到任后,也主张封、高二人坚壁清野,防守为上的策略。奈何皇帝在杨国忠的怂恿下, 让哥舒翰主动出关,攻击叛军,收复洛阳。可怜十五万唐军,最后中伏,退回来的时候只剩下数千人,潼关也随后丢失。

    晚节不保的哥舒翰,没有像电影中表现的那么英勇,而是向安禄山伏地请降。

    顺带说一句,封常清是后来唐宣宗(就是《宫心计》里陈豪演的那个装傻的皇帝)时期,从吐蕃手中光复河西十一州的大英雄张议潮的儿时偶像,其年少时曾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年内上映的《敦煌英雄》就是以张议潮为背景。

    程元振、李辅国、张皇后

    程元振——就是电影中持节径入高适军帐的那位程公公——是故事里的一个重要“工具人”。正是他持节前往高适的军营,才引出高适回忆年轻时,在开元盛世下和其他以李白为首的诗人相交、相知的过程。

    此公初登场的时候,气场强大。高适问他师从何人,他说自己是高公公(高力士)的徒弟,还说自己手刃李辅国。高力士大家都知道,是玄宗皇帝最为宠幸的宦官,那这个李辅国是何许人也?

    李辅国是唐肃宗还是太子时候的东宫旧人,为人聪明机警,很得肃宗皇帝的喜欢,一度将其提拔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让他参与军国大事。唐肃宗本来跟随玄宗一起入蜀的,就是李辅国谏言,分兵前往朔方节度使的治所灵武,才有了后来肃宗灵武即位之事。可以说,唐肃宗在初期对李辅国是十分倚重的。更重要的是,李辅国还和肃宗皇帝宠幸的张皇后结成政治同盟,联手排挤肃宗皇帝仰赖的大臣李泌(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四字弟弟演的那个角色),可谓只手遮天。

    但是李辅国很快发现,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唐玄宗和高力士似乎并不怎么买他的账。这也难怪,李辅国虽然是肃宗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最初也不过是高力士手下的飞龙小儿(养马的)。于是乎,李辅国开始挑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父子关系。

    按说这爷俩本身亲子关系就不融洽,肃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受到李林甫的中伤陷害。一个大臣竟然欺侮皇子,这或许听起来闻所未闻,但事实上背后的授意人就是玄宗皇帝。他在宰相和皇子之间搞平衡不要紧,也让父子之情渐趋于无。

    前面说过,安史之乱的时候,还是太子的唐肃宗本来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入蜀的,后来分道扬镳,除了政治利益以外,很难说这和俩人糟糕的父子关系毫不相干。

    后来二圣都回到了长安,碍于情面,玄宗和肃宗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直到李辅国说太上皇仍有权欲,结交外臣,致使唐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之间关系恶化。肃宗强迁玄宗于太极宫居住,并被派兵严密监控。

    电影故事发生的广德元年(763)前一年(762),唐肃宗病危,李辅国和程元振合谋,杀死了曾经的盟友,后与他争权的张皇后,直接导致病重的唐肃宗惊吓而死。同时,李辅国又和程元振一起拥立后来的唐代宗即位。

    代宗皇帝其实心里很厌恶李辅国骄横跋扈,欺侮乃祖的行径。只因为他有拥立之功,即位之初还没有卸磨杀驴。但不久之后,代宗联合程元振,先是削去李辅国的权力,这才杀了李辅国。

    据说李辅国是被刺客所杀,头颅割下后扔进了厕所便溺之中,右臂也被斩下,送去了玄宗皇帝的泰陵祭奠明皇。这位刺客没有明确记载,电影中将这个不具名的身份安在了程元振身上,倒也算合理。

    《杜阳杂编》中记载,说代宗皇帝(唐肃宗之子)在李辅国死前就梦见他遭刺杀的画面:某夜见高力士领数百铁骑,用戟刺进李辅国的头颅,血流满地。于是乎高力士一行人高歌而去,有 人追上去问,高力士说此“明皇(唐玄宗)之令也”。

    吐蕃、唐代宗

    吐蕃这个名字,因为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而为人们所知晓。太宗时期,两国交好,吐蕃和大唐约为“甥舅之国”。这个“甥舅”有不同种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字面上的外甥和舅舅,一种说法是女婿和丈人。无论如何,在这个关系确立之初,可以看做二者的有尊卑之别。安史之乱后,吐蕃在几位赞普(吐蕃领导人)的统治下兵强马壮,大有与唐帝国争雄之意。

    当时大唐西边的三镇节度:河西、陇右、剑南,沿着今天青藏高原边线的甘肃、陕西和四川,形成了对吐蕃的防御网。安史之乱以后,因为三镇的兵马内调勤王,致使对吐蕃的钳制力大大削弱,吐蕃借机侵占了唐王朝大片的土地。

    唐代宗(唐玄宗之孙、唐肃宗之子)广德元年(763),也就是电影中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抵御吐蕃的这一年。吐蕃趁着大唐新君即位,率兵攻入大散关,之后尽取陇右(《新唐书》中载:“于是陇右地尽亡”)。

    屋漏偏逢连夜雨。吐蕃攻入大震关的时候,当时受唐代宗崇信,专权用事的大宦官程元振选择将军情按下,不让皇帝知道。直到吐蕃军队打到邠州的时候,代宗才十万火急地起复名将郭子仪帅军阻击,可为时已晚。

    程元振不但阻绝军情,还屡屡在皇帝身边狐假虎威,比及皇帝下诏号召勤王,诸将畏惧他陷害,都不敢来援。比及同年十月,代宗出逃长安,去往陕州,京师被吐蕃攻陷,抢掠十三日之久。吐蕃甚至在这里扶植宗室,妄图建立傀儡政权。

    据说代宗皇帝逃到陕州的时候,见到一只铁铸的牛像,对身边的人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宫中有一个未卜先知的尼姑,经常抚摸我的脊背说‘天下有灾,遇牛方回’。现在看到牛了,我的祸患也该结束了”。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吐蕃军队退去。程元振也被皇帝削去官爵,放归乡里。

    我不确定电影里出于什么原因让程元振作为天子的“钦差”,持节西南,但这段大概率是虚构的。如果有错谬的地方,欢迎指出。

    唐代宗出逃的这一年,虽然长安失而复得,但吐蕃在西南的攻势不减。十二月,吐蕃攻陷了西南三州和云山城,到这里才真正交代了故事中的背景。

    “(广德元年(763))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通鉴纪事本末》”
    紧接着
    “广德二年九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资治通鉴》”
    很好的一套书。有原文和白话翻译,注释也特别详细。虽然是大部头,但阅读门槛不高,推荐食用。

    就是说,高适走了以后,接任他(剑南节度使)的严武破吐蕃七万人,攻下了当狗城(理县西南),稳定了西南的局势。

    电影里程元振对高适说,严武作为援兵来到泸水关破敌,这一番忙碌,功劳都让严武摘了果子,说的就是这回事。当然,电影中对高适做了不少美化,也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不过,相比之下,严武的军事才能,应当在高适之上。

    严武、杜甫

    严武就是电影中要来接替高适剑南节度使之位的那位将军。

    这位严将军可谓是集魔鬼和天使于一身。

    他是玄宗朝名臣严挺之之子。自小性情乖戾,有暴力倾向。他的母亲是严挺之的正妻,但是他长到八岁的时候,父亲厌倦了年老色衰的结发妻子,娶了侧室小妾。自此以后,严武的母亲终日闷闷不乐,以泪洗面。严武问清缘由后,竟然拿着钝器径入庶母房中将其击杀,血流于枕,场面十分血腥。

    早有人报与严挺之,但左右念在严武是严家的骨血,就谎称是小主人和宠妾玩耍,误杀所致。没想到八岁的严武耿直了脖子,说就是我做的,不必替我遮掩。如此一来,严挺之反而回嗔作喜,说这样像是我严挺之的儿子——你就说这一家奇葩吧。

    严武生性豪爽,粗通文墨,不求甚解。随着年岁增长,他渐渐显露出了军事才能,曾因军功三任剑南节度使。电影中说他接替高适执掌剑南军政,大破吐蕃七万余众,就是其中一次。

    不过严武为人,喜怒无常。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避乱蜀地,前去投靠,俩人交情匪浅。杜甫“杜工部”的称谓,就因为他入严武的幕府,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来的。有一次杜甫醉酒以后,不分尊卑地对严武打趣道:“严挺之养了你这么个好儿子啊!”严武竟然怀恨在心,想寻个借口把杜甫和另一位和自己有龃龉的仇人一道杀了,所幸严武的母亲好言相劝,杜甫才保住性命。只是另一位仇人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即便他身为梓州刺史,也最终被严武杖杀了。

    永泰元年(765)年——也就是电影中唐蕃之战后的两年——严武暴卒。关于他的死,按《太平广记》的说法是厉鬼索命而亡。

    据说严武年轻时住在京城,邻家的军使有一个未出阁的姑娘,面容姣好。严武和她私定终身后又私奔隐居。后来事情败露,官府要捉拿他俩人,严武为了自保,就把姑娘灌醉后,用随身携带的琵琶弦勒死了她,并沉尸江中。官兵来搜拿的时候,没有发现军使女儿的踪迹,作罢而归,严武逃过了一劫。

    严武四十岁这年,生了重病,恰有一名道士路过府衙,自称是峨眉山来的,要见严武。左右引入,可是道士忽然对着台阶下的空气极力辩论,久后方歇。道士对严武说,他的病好不了了,这是鬼魅作祟,严武不信。道士又描述了冤魂的样貌,说她脖颈之上有乐器的丝线勒过的痕迹,严武这才信。道士做法后,人鬼相见,女子痛斥严武忘恩负义,死期将至,果然,第二天严武暴卒。

    严武死后,她的母亲先是十分悲伤,之后又自我宽慰道:严武向来暴戾恣睢,总有一天会生出事端。这样死了,我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连坐而沦为官婢了。而先前依附于严武的杜甫,结束了他的仕途,人生再次跌入谷底。

    顺带说下,电影中的主人公高适也在同年病逝。

    张巡守睢阳

    张巡守睢阳的事在电影中实际上是一笔带过的。

    高适在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评价永王李璘起兵之事,说永王要震动天下,赢得声望,要么西进夺回长安,要么解睢阳之围。

    请注意,这里说的两个方略,西进长安很好理解。大唐天下的首善之都落入贼寇手中,如果永王的军队光复长安,那么无疑会给自己积攒不少政治资本,这点不用解释太多,观众们都很好理解。

    但是睢阳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可以参阅我在豆瓣写的《长安三万里》背景知识补充之“张巡守睢阳”(里面也有视频,不想看文字的可以直接看视频)。

    昭陵六骏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电影中出现的马屁,臀部浑圆,四肢精瘦,憨态可掬。观影的时候我就听到身边不时有人窃笑,说盛唐之风,不仅女性以胖为美,连马匹也是。但窃以为,电影中马匹的造型,借用的应该是太宗墓中“昭陵六骏”的样貌。

    这里无需赘言,直接上图:

    (图片来自西安碑林博物馆)

    援引一段维基百科上对昭陵六骏的说明:

    ● 什伐赤:虎牢之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什伐”对音转译为“Shad”,即设,是突厥军事将领的高级官号,此官位于可汗、叶护之下,率领精锐兵马有万人左右。当时突厥汗国中号称“Shad”的领兵将军很多,大多是出身阿史那氏可汗的直系亲属。因此,“什伐赤”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李世民赞曰: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 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青”,并不是古汉语中的蓝色或苍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为“秦”字之音写。隋唐时期中亚人和中国人都笼统地称中亚以西的“海西国”为大秦国,“青”、“秦”同音,泛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李世民赞曰: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 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特勒膘。“特勒”原为“特勤”,是突厥文“Tegin”的汉文译名,是当时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多由突厥王室子弟担任,但投降突厥的汉人也可封此官号。隋唐时期获得“特勒”的突厥人很多,是一个常见的官衔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命名自己的坐骑,也是赞扬突厥骏马的一种习俗。李世民赞曰: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 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敦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浮雕里附一武将,仿丘敦行恭拔箭。“飒露”的突厥语读音还原为“isbara”,汉译“沙钵略”或“始波罗”,乃是“勇健者”之义,常被突厥人用作领袖的荣誉性称号,曾作为突厥可汗的高贵称号多次出现在突厥碑铭中。所以飒露紫的真正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李世民赞曰: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 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 拳毛䯄: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这匹骏马是唐朝代州刺史许洛仁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魔”,是西突厥控制下的一个小国地名,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以西和巴基斯坦最北部之间,故拳毛䯄可能是一匹与“权于魔国”种马杂交的良马。李世民赞曰: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 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 白蹄乌:平薛仁杲时所乘,无箭伤。其语意来源于突厥语“bo-ta”,义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即这匹黑马是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带有赞美的称街和高贵官号的象征意义。李世民赞曰: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 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有兴趣的可以前往西安的碑林博物馆参观。

    相关推荐

    《唐才子传》 《长安客》 《通鉴纪事本末》 《刺客信条 王朝》 《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 话剧《李白》

    最后,祝大家观影愉快,我要准备二刷去啦!

     3 ) 高适演的是我

    高适演出了我的世俗欲望和处世方式;演出了我对待朋友的方式和希望被作为朋友对待的心思;


    有人说《长安三万里》的剧本缺乏主线,一片混乱;但在我看来这个剧本还是有两条工整的外在逻辑作为线索:显性叙事不必多言,就是诱敌深入大破安陆山这个谍战外壳,逮着一个公公就要把我这一生给你讲明白了;叙事的暗线是,刻意截取高适和李白高度同频的至少9个人生阶段,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做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这是一个充满递进和对比的叙事模型。

    随便捋的一张叙事线,不算太严谨

    一、高适演我的欲望和处世

    欲望好说,每个人都想要成名成家;但如何与这个欲求相处,每个人的选择和姿态却大相径庭。

    我就是高适这样的从小被公序良俗教育而来的乖乖仔,我信奉公平正直,善良勤恳就能够换来他人的尊敬,世俗的肯定;显然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

    我们何时意识到这一点呢?初到长安!“长安”即社会;

    通过科举制度,我体悟到出身地位是跻身上流的基础,但是我没有;

    通过举荐制度,我验证了攀附权贵自我售卖并不可耻,可我没攀上;

    这时候失败没有压垮我,我还年轻,我抖擞一下精神,还看得清追求;

    真正动摇我的,是我的同龄人我的挚友———他们在扬州的温柔乡里过得潇洒快活,我一方面羡慕他们的洒脱自由,一方面对抗着自己价值观的排序。他们也给得出堂堂正正的理由:你没有错,错的是这个得了病的社会机制,你要玩弄它,不要被驯服;一瞬间,我陷入了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双重动摇之中。

    我返乡调整了一下,依然相信我被教授的美德,理性分析了所有可行性之后选择到边关从戎,至少未来是可预见的一步一个脚印;但我的朋友忽然360度大反转,他刚刚经历“床前明月光”的洗礼,决定投身从前不屑一顾的世俗纨绔,不破不立,他用策略的思维找到了晋升的捷径,在面对要不要迎合这个上升通道畸形的社会时,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们的回答是Yes,不试试怎么知道。而我孤独桀骜又充满委屈的选择了“否”。

    好运气总也是来过,它来的时候给过我很多美丽的想象,我以为我们可以顶峰相会,却发现因为道路选择的不同,让我们各自价值观塑造的周遭世界,竟也变得如此判若云泥。他们用喧嚣遮盖孤独,用浮夸掩饰颓唐,用吹捧安抚焦虑,用迷醉忘却伤痕———但我,是踩着伤痕,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我原以为在高位上我们可以看见相同的风景。如今这风光只让我觉得陌生和不值。

    我的人生是充满悲观主义底色的,我很少体验过成功:

    举荐宴会上拼命舞枪到底没选上我,路上相救的琵琶歌姬没有看上我,与消极厌世的裴十二比武也输了,带一只马队出关半年最后狼狈撤退。转眼间半辈子过去了,那些我引以为傲的东西没能成为我的骄傲,那些我以为还有可能性的未来渐渐失去了可能,我曾经交心的朋友有了新的朋友。所谓悲观主义就是我已经坦然地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叙事,我可以预见自己没有起伏和惊喜的阶段性成果,我也就不再呐喊、尖叫、为离别哀恸、为被忽视悲伤;我不是总是情绪高涨,需要吟诗表达的人;我的情绪很稳定,细水长流,不愠不急。

    二、高适演出了我和朋友的相处方式

    十年之约的那场酒楼聚会,像极了我这个i人初次被朋友带去酒局party的社死场景。当然,彼时的当下我觉得社死,事后我可能又在怅惋和回味,那可是崔宗之啊,那可是王维啊,那可是王昌龄贺知章啊~我是如此纠结和拧巴,既不适应这种浮华世界,又向往结识那些创造才华的灵魂。甚至高适比我更笃定,更不困惑一些,我可能是一个高适的困惑版,毕竟和那些精彩灵魂的碰撞,和富有创造力的人们一起相互激发和认同,也是我向往的乌托邦。

    李白是我那个又爱又恨的朋友,我嫉妒他总是拥有一种笃定的自信,拥有一种不必深刻自省的轻松,他拥有被簇拥而不惊慌的主角心态,拥有永远被理解的朋友们的眷顾。我不是,我总是一个人,总是靠自己消化情绪和困境以至于我已经坚定地相信,我也不太需要朋友们的帮助和陪伴。但是,我依然非常珍惜一个很少出现的李白,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我和这位朋友的相会屈指可数,每一次相会都充满了变数和价值的冲击,我们不是为了一种搀扶或者救助而找到对方,我们是把对方看作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的可能性在观照。我从不用自己的价值观judge对方的人生,他在我的心中,或者对他人的语言描述中都是一种令我崇拜的范式。我永远不能学习复制那一种人生,但我知道他遥远地存在着,这一点本身,就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我们暗暗较量又惺惺相惜。

    《将进酒》这样的作品显然不是高适这样情感稳定的人写得出来的,它属于情感充沛,用生命在体验时光和友谊的诗人。年过半百再遭人生沉浮,我们心里都有不甘和困惑,但高适是会小心翼翼将这份心情藏好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像李白那样的诗人,带着我在黄河边畅饮,放声歌唱心中的愤懑委屈和抱负,我永远不可能共享那种与鲲鹏遨游的潇洒和释怀;李白是一扇带我看见另一种人生另一种境界的门。我不必占有他,只是经过他,就满足了。

    三、“惟有饮者留其名” or “积极入世名垂青史”

    电影的最后多了行字幕注脚,大意是高适是唐朝这波诗人里面官方功名最高的一个,结局混的最好。我能够设想这句话很可能变成一个家长们教育孩子的话柄,“你别看李白多潇洒会玩儿,但人家高适老实勤勉,一辈子苦干远谋,这才是真正的赢家”;我说我就是在这种道德观的教育下被培养出来的“高适们”,首先我不抱希望自己能获得人家那样的世俗成就,这是一种成王败寇的马后炮叙事和偶然,其次事实告诉我们的答案也是,在没有看这部电影以前,我们几乎没有人关注到高适的成就,而李白,是真正预言了自己“惟有饮者留其名”。

    在官方的宏大叙事下,这两种人生选择成为了两种价值导向。

    其实是没有答案的,历史正文不是答案,教育倡导不是答案,诗歌抒情也可能是假的,答案在我们各自看过世事后的眼中。一如对这部电影的褒贬不一一样,是一种自由。


    题外话1:

    影片结尾汇集了众多歌咏长安的诗句。我一开始反感,因为长安从来没有扮演过那个给予诗人温柔的好人,但却承受那么多诗人灵魂的崇拜,它受之有愧;但转念一想,正是长安这个阶级对撞最激烈的场地制造出足够的精神苦难,才喂养了诗人们求之不得的情怀和情绪价值,一如北漂歌颂北京,犹太人朝圣耶路撒冷。

    题外话2:

    我们常常神话和崇拜文人,其实我们崇拜的是“文人精神”,那是一种凝集了高适的坚韧,杜甫的悲悯,李白的潇洒,王维的善感,凝聚了所有文人美好价值的词汇和形象,他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拟偶像;真实的文人个体可能漏洞百出,满目疮痍,他们可以颓废邋遢,可以狡猾算计,就像我们现在的明星一般,剥去滤镜也是一个个充满人性弱点的普通人。但正是他们的欲望和弱点,让他们写出了那些凝聚智慧的光辉诗词。

     4 ) 如果有些话实在不能讲,要不还是专心卖联名吧

    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没注意这片子有将近三个小时,进场就猛灌了一瓶水……看到最后已经达到我生理心理极限了……

    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周围的人也快到心理极限了。左边一对情侣看到两个小时就走了,前面一位女士看到一个小时就开始边看边查资料……

    美术能过关,故事很中空。演了俩小时我都还不知道这主线是想表达点啥。

    看完发现好像主要就是想刷个情怀。手段就是“随时随地慷慨激昂诗朗诵”+“遛一众知名诗人蹭热度”这两招。

    其实我是能领会导演的意图的,大概就是想整个唐朝诗人版的「一代宗师(导演剪辑版)」,但是成品有点叫人挠头。

    一来是导演本身能力限制,实在不足以讲好一个“从盛唐到安史之乱,描绘文人和军人,江湖和庙堂”的故事。

    这时间跨度之长,融合社会情况之复杂,写专著都能写出个几百万字来。放到一个动画片里,就显得宏大又肤浅,激昂且冗长。这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创作思路了。

    偏偏主创们又野心太大,连历史切片都讲不清楚,就想搞历史史诗。时间堆到三个小时都挤不下,最后就只好略过所有外在环境的“因”,只呈现了人物状态或者事件结论作为“果”。

    比如电影里只留下了李白在长安的烂醉,但是略过了之前他在长安的境遇,略过了他如何以诗文攀附皇室,略过了他如何以为自己将被重用,略过了他如何逐渐被谗言所扰,直达他的“始纵酒以自昏秽”。

    这么多重要的“外在环境”,“角色的内在动机”,以及“心路历程转变”都被一笔勾掉了,于是李白只剩下了一个“狂傲”的标签,一些忽高忽低的情绪爆发,以及一堆刻意安插的诗歌朗诵表演(说是“刻意安插”,因为显而易见里面一大堆诗歌的创作场景都被是被杜撰搬迁的)……于是你们觉不觉得这片子里的李白非常bi-polar……

    二来是唐诗这个主题吧,其实是很不好做深度艺术创作的。(所以市面上最火的唐诗文化产品是综艺节目啊)

    唐诗宋词的一部份魅力,来自于它们吞吐着这片土地的政治、文化、历史和生活。偏偏上述宾语是在目前创作环境里都不大能深入探讨的话题。

    这些都不能好好聊,那你聊什么高适?又怎么可能聊得好李白?

    说难听点,咱们的文官制度几乎是个驯化文人的妓馆。无论是高适,李白,还是官居太子少傅的白居易,抑或是求不得一官半职跑去隐居的孟浩然,在影响他们当时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中,“政治境遇”绝对是高于“诗歌文学”的。

    再说直白点,你聊不透他们作为文官的处境,你就聊不透他们作为诗人的作品。然而这片子给他们安排的第一身份还就偏偏是“诗人”。片子重度着墨于个人生活和诗作朗诵,却一笔带过他们的仕途野心和庙堂境遇。这哪怕不算撒谎,也绝对算胡扯了。

    近三个小时的作品,跨度几十年的故事,什么历史现象跟文化反思都没完成,什么人物角色的深层次解读也没有。一整个流水账,没说出重点、也没提出观点……

    就囫囵整了几首唐诗朗诵,让一众唐朝诗人出来过了个场,嚷嚷了一些“浪漫”跟“情怀”,就愣说“长安就在”。就这种小学语文历史课本级别的“情怀”,也是刷得太粗糙太不求甚解了(当然如果就是小学文化水平的观众,去混个“课本角色脸熟”,那是可以满足诉求的)……

    反正这个片子留给我的收获,就是一个问题:在“宣扬传统文化”这个理论上的安全创作区里,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介于“浮于形式显得虚伪”跟“过于深刻显得危险”的区间呢?

    或者可能讲故事这个模式就是比较危险的,还是搞敦煌跟故宫联名最安全。

     5 ) 用一双落寞的眼睛看长安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 “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6 )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二刷《长安三万里》,看完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上次在追光公司内影院看的,看完的感受就是想痛快哭一场,不是伤心,而是胸中鼓荡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

    终于有一部如此的国产电影,它带给了我诸多从未有过的一种观影体验

    这部168分钟的动画电影,讲高适回忆中的李白,用1300多年前的家国巨变中,一群性格各异、充满才情的文化巨人的故事,从而让2023年的我第一次通过一部电影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这是我在看之前绝对想不到的

    很重要的是,透过银幕,让我看到了曾经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上的高贵

    千百年过去,物是人非,只要诗还在,书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就会一直在

    我进入电影行业20多年,真是《霸王别姬》以来,我第一次觉得这是一部真正中国人的电影,别说西方世界,日本,韩国,越南,这三个汉字文明的东亚国家也拍不出来,我很开心,也有些激动,更多是电影中盛世转乱世的现实惆怅,可真是「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啊

    追光动画,十年,等来这部《长安三万里》,十年,应该就是为了这部电影吧,前面所有的坎坷都值了

    期待下一部拍宋朝,拍李清照吧

    这部「长安」我会去看第三遍

    更多观后感,听这一期我的单口播客吧

    视频播客#关雅荻吾爱西尼马# Vol.005《长安三万里》👉http://t.cn/A60P5z9c

    本集主要内容:

    1、从未有过的国产电影观影体验——欲语泪先流

    2、影片三处高光动人之处

    3、1300年前中国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4、一切都在细节中

    5、「追光动画」的身份认同与传统价值再创造——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告白

    6、小结:欲语泪先流的原因

     短评

    难看的要命,混乱的叙事系统,时而像重温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青春期噩梦,时而像身处商务饭局被迫忍受中年男酒足饭饱后的吹捧说教,中间还穿插着黑皮体育土狗Vs文艺浪荡奶狗的擦边同人文,人物单一的性格面向被翻来覆去划重点,构成空洞的宏大叙事,令人呵欠连天坐立难安。

    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 若凡人大多有一个文人梦,那文人皆有一个大唐梦,大唐梦须得发生在长安。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仰头策马。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14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电影把这一得分技巧体现的淋漓尽致。

    15分钟前
  • Fahrenheit451
  • 还行
  • 不适合12岁以下类人观看,理由如下:1想象力丰富,墓前祭酒,指酒为尿;几人喝醉躺在地上,说人死了;李白大笑时大喊“跟疯子一样”。2热心,帮电影人物对诗、跟作者本人抢着背诗。3勤劳,随机挑选幸运观众提供背部按摩服务。4专注不足但精力旺盛,电影时长过长,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开始聊天、跑来跑去、玩游戏、大喊大叫。5不吝夸赞,每到炫酷镜头就是“好6啊”、“牛b”。以下为影评:略流水账,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画面可以。几处伏笔收的不错,人物塑造有。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再多虚华在高适眼里始终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以下为吐槽:人腿那么短,为啥马腿也那么短?!抢舞姬那段不适,把人当个物件。入赘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贵?

    16分钟前
  • Blue
  • 还行
  • 全片最点醒我的一句话是高适对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评价:“人生暮年,急中出错。”

    20分钟前
  • Wukong
  • 力荐
  • 总体观感不错,8/10。高家枪法,只为上阵杀敌!长安三万里更像是高适个人传记,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轨迹特别完整。虽然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带来了盛唐诗人群像,但其实很多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全片重点描绘的就是高适自己,感觉片方非常重视这个角色,反而李白的戏没那么精彩。168分钟,前两个小时比较平淡,高潮来的太晚也太短,高适这个人物塑造是最完整,最真实的,特别喜欢。片中融入的很多唐诗设计也不错,看得出片方下了很多功夫。将进酒那个段落以及高适战场部分非常震撼。

    23分钟前
  • 轻屿繁尘
  • 推荐
  • 高适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25分钟前
  • 莫非雨
  • 还行
  •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 国内的动画电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这几年已经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在美学方面做了突破,剧本风格方面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它的叙事像是展开了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用传统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就是专注于讲一个故事。故事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俩为圆心,辐射出一众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这一群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用两个半小时道尽人世沧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乱之后,乱世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却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长安三万里,竟然是这样的长安!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哥舒翰,未降。

    30分钟前
  • lemoncookie
  • 力荐
  •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知道 不是动画片就适合小孩子看 尤其是三个小时的动画

    33分钟前
  • 姜涩琪开得胜
  • 推荐
  •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36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追光剧本不行了吧 独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浪漫 这就是中国动画的新史诗

    38分钟前
  • 北纬诗人
  • 力荐
  • 终于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不是简单的一个答案

    41分钟前
  • 单身就很快乐啊
  • 力荐
  • 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且《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44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47分钟前
  • 自来卷momo
  • 力荐
  •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

    52分钟前
  • 苍月落西林
  • 推荐
  • 看了点映。长安三万里这一名字虽豪迈,却大篇幅都是讲述诗人们的怀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长谨慎带孩子来,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很难懂得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影片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稍显乏味,很多成年观众都玩起了手机,大家谨慎观看。影厅内孩子朗诵诗篇的声音让我有些感动,希望这部影片能为他们埋下中国文化与诗词的种子吧!大中华便是我们的长安,诗词与中华文化便是华人一生的三万里长路。

    57分钟前
  • Cealar
  • 推荐
  • 我们都是高适,天资平庸,相貌一般,无过人之才,学习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都爱李白,他们是天才,毫不费力就让我们无法企及,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只能轻叹一声,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万里长安,而是高适,一个天资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诗人最高的功业,但却普通人能达到之处,而李白、杜甫、王维,他们是耀眼的星辰,让我们赞叹宇宙的广阔无穷。

    1小时前
  • 落雪候鸟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