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七岁 剧照 NO.1十七岁 剧照 NO.2十七岁 剧照 NO.3十七岁 剧照 NO.4十七岁 剧照 NO.5十七岁 剧照 NO.6十七岁 剧照 NO.13十七岁 剧照 NO.14十七岁 剧照 NO.15十七岁 剧照 NO.16十七岁 剧照 NO.17十七岁 剧照 NO.18十七岁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9-01 14:54

    详细剧情

      1983年夏日,17岁的林克铭(石知田 饰)和王蕾(程予希 饰)因为一场英文演讲比赛结识,懵懂的情感就此发芽。然而一次年少轻狂的意外,硬生生地将两人分离,也浇灭了初恋热血的悸动,甚至没有来得及告别,还没有开始就要说再见的初恋,就在这首Bee Gees的《First of May》中结束。  20多年后,45岁的王蕾(贾静雯 饰)的女儿,同样17岁的白白(程予希 饰)令他们的人生再度交错,45岁的林克铭(任贤齐 饰)收到网上传来的一封信,一封似是迟来的、王蕾的信,让他再度忆起,那份纯情的年少时光、那段属于十七岁的狂妄,还有那份寂寞的遗憾。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个特殊的年纪将会有特殊的意义,17岁的白白,也陷入了一场情感的困惑,面对心仪的男生和最好的姐妹,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长篇影评

     1 ) 失落的单车——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

    《十七岁的单车》、

    应该是段唯美的青春爱情吧、

     

    那些雏日里同行过的恬静小道,

    那些暮阳下并肩过的繁华长街。

    踩过一串串法国梧桐疏淡的倒影,

    经过一连连市井街头喧嚣的回响。

    略染青色的胶片缓慢流淌,一如故事中少年的青涩。

    少男微微上翘的嘴角,少女脉脉下垂的眉眼。

    云朵在天际下,翻卷出青春隐秘的心事。

    蓝天白云,蓝衣白裙。

    白色纯洁,蓝色清澈。

    十七岁,灼灼光华的年岁。

    生命理应如此般美好。

     

    但,故事不是这样的。

    这不是一部矫情的文艺片。

    那么,我想这会是一个少年们为理想奋斗的故事?

    十七岁,高中的年纪,面对着太多光怪陆离的诱惑,如何在动摇之后,重新坚定信念走下去。

    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主题。

    但,故事也不是这样的。

    这也不是一部奋进的励志片。

     

    反之,这不是一部美好的片子。

    它打碎了年少的爱情,它颠覆了年少的梦想。

    它灰暗,它丑恶,它肮脏。

    它让十七岁的少年什么都不再相信,连自己都不信。

    它扇了爱情一耳光,告诉十七岁你太嫩。

    它踹了梦想一飞脚,告诉十七岁别扯淡。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开始憎恨社会和人类。

    但,它是部好片子。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做梦的年纪,看到了现实的残忍。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纯情的年纪,看到了生活的绝望。

     

    故事由一辆单车穿针引线,展现给我们天朝根下两个少年的十七岁。

    这辆单车是贵子的命,是小坚的魂。

    没了这车,贵子就没了工作,也讨不到生计。

    没了这车,小坚仅有的一点颜面,也扫地无光。

    来自农村的贵子,来自底层的小坚。

    就如此被一辆单车改变了命运。

    或者说,被时代改变了命运。

     

    农村的贵子,木讷执拗。

    城市的小坚,桀骜倔强。

    但他们却都是悲惨的。一个由外,一个由内。

    贵子让我们看到生计是如此下贱。

    小坚让我们看到尊严是如此脆弱。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小坚对贵子的轻蔑,再到黄毛对小坚的挑衅。

    极度的失调导演着故事走向失控。

    而贵子,整个故事里都是被动的角色。

    他唯一的主动,只是重复着“这是我的车。”

    而这样的坚持抑或固执,不可避免地拖着贵子走向更悲惨。

     

    影片无意于刻画人物,所有对人物的临摹,对故事的叙述,都只是为了主题——生活。

    影片想展现的,是北京城里,小人物的生活。

    故事的副线,是周迅饰演的女子。

    甫一出现的时候,我误认为饰演的小三。

    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换衣自怜。

    而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红裙红鞋,顾盼生辉。

    骄傲满足的神情,又暴露了骨子里的卑微。

    短短四个场景,无一句台词,但却是画龙点睛,使得观众于主题有了更多的体会。

     

    电影总是这样的无情,刻画出须臾的美好,再将之击得粉碎。

    影片渐至发展,情节渐至推进,故事开始失控,列车呼啸着脱轨,大火咆哮着燎原。

    然后停在,最惨烈的当口。

    结束。

    我们无从揣测十七岁之后的命运,但那注定,是灰色的,甚或是,没有的。

     

    观影后的第一感受,是压抑,憋屈,有苦说不出。

    影片跟我们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

    在2001年,

    在申奥成功的2001年,

    在中国入世的2001年,

    在双喜千年的2001年,

    在天朝首都,北京城下,

    会有两个十七岁的少年,为了一辆普通的山地车,

    赌上了各自的命运,赌上了各自的一切。

    影片中多有少年抽烟、斗殴的情节,基调灰暗。

    许也是个未能在内地上映的原因。

    但根本的,还是本片触动了这个时代的硬伤。

     

    影片最后的斗殴,发生在胡同弄堂。

    老婆子依然安详可亲地带着婴儿, 老头儿依然兴致盎然地下着象棋。

    身边这群你少年,你追我撵,鸡飞狗跳。未曾斜过一眼,未曾言过一句。

    就像一切发生着的,都未有发生。

    可以说他们冷漠,可以说他们无情。

    只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

    生在解放前的他们,走过大跃进的他们,

    从文革里活下来的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他们,

    却仍在窄巷破屋里苟延残喘的他们。

    已经倦了,已经厌了,已经无心了。

     

    影片摄于2001年,十年前。

    十年前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难。如今更甚。

    趟过股市的低迷,翻过物价的攀高。

    跑过城管车的围追,反过拆迁队的堵截。

    躲得了猫猫,躲不了跨省。

    现在,反而怀念十年前,那个略显老旧的时代,万般美好。

    只是,时代的更迭,义无反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听着最好的新闻,我们看着最坏的现实。

    这是巨龙腾飞的十年。

    腾飞的远方,远到我们都不知是何方。

    前路幻影幢幢,未来扑朔迷离。

    无星无月,夜漆如墨。

    你这是绝望了么!?你这是颓废了么!?

    不,不是的。

     

    重温《十月围城》,李重光的台词绕梁在耳:

    “我闭上眼,看见的是中国的明天。”

    彼时,李重光年仅十七岁。

    百年前,十七岁的少年,已投身国是。

    孙文先生说,

    “欲经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在今天,2011年,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2011年。

    欲经改革之幸福,必经改革之痛苦。

    而这痛苦的经历者,是我们。

    为了后辈的未来,这痛苦,我们得承担。

    为了中国的明天,这痛苦。我们得承担。

     

    我们见着太多的黑暗,我们见着太多的丑恶。

    我们丧失了道德,我们唾弃了公信。

    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嘲讽社会,因此而游戏人生。

    我们还有信仰,我们还有希望。

    我们还要去相信光明,我们还要去相信共和。

     

    时隔月余,我再次作文。

    且将之为启示录,警醒自己,

    耽迷于眼前幸福的同时,莫忘时代之痛苦。

    失落的单车,可以找回。

    可失落的时代,一去不再来。

     2 ) 王小帅:差异与距离


      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以上例子其实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用我直接的印象来说,就是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贴近还有一段距离,影片当中的日常性的东西太少,概括性抽象性的生活理解太多。
       在我看来,影片能够传达诗意与回味固然好,但这两样东西不能以冲淡日常性为代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生活题材的片子,它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离了这种根基,生活就游离于现实,变成了抒情。
      根据我的猜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剧本的推敲上,剧本在构造时,先把生活抽象化了(就是先把冲突抽出来或总结出来了),然后,再用布景去还原生活,这一概括一还原就使影片变味了。
      与《17岁的单车》一样,王小帅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扁担姑娘》,里面与生活有距离的情节有很多,如高平与阮红之间的爱来得莫如其妙,一次性爱,就能征服一个女人的心。与黑社会老大苏武比起来,民工高平好像也没有什么能打动阮红的心,但却打动了,让人不大理解。
      而且,动了“老大”的老婆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在港片还是西片当中,都是较司空见惯的构思,而王小帅将之放诸于体现底层生活的电影中,好像让人有点摸不住头脑,难道仅仅是为了故事性?
      从《扁担姑娘》到《17岁的单车》,可以看出,王小帅是个比较喜欢拿城市化进程说事的导演。但我觉得,他对于城市还是缺乏很真实的了解,他常常会把城市处理成了一个现代化与虚饰的外壳,或者是上演纯朴和纯洁被毁灭的场地。
      王小帅常爱告诉我们,底层有爱、有温情、有友谊、有真诚,具体的例子,比如民工爱妓女、民工爱小保姆,但这些东西,放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都毁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用过来用过去,让人觉得这种电影倒成了类型片。其程式,就是一根民间的、底层的稻草,加上对现代文明、对城市、对体制、对人情的反思与反叛,就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寻一个故事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编上一编,似乎就成了电影。
      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但这种简单化的感触的确是来自于影片的简单化。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我觉得,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2003。3。18
      

     3 ) 非主流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一部讲述青春的影片。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不是阳光下旖旎的青葱岁月,而是非主流的青春,交织着现实的冷漠甚至残酷,然而又是动人的,像年轻的身体里,血脉的鲜活的搏动。
    在这个故事里,主角是两个男孩,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郭连贵是来北京打工的“祥子”,努力工作着,唯一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小坚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高职学生,想和同学们一样有一辆炫目的单车,家里却买不起。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怀揣同一个理想,简单的心事背后,是他们落寞或张扬的表情。
    贵是一个漂泊的符号,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自我的认同。他贫瘠到无以挥霍,除了青春,于是他选择了北京城里最普通的交通工具作为进入这个城市的第一步——那将是汗水之后的回报。这样的小人物我们每天都能在自己的城市中发现,他们无所适从,面目模糊,和我们擦肩而过就消失在这个城市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你可曾认真注视过他们,在略显张皇的眼神下隐藏了不属于城市年轻人的沉默和倔强。贵将他的执著发挥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中却不难找到几分无奈。当我们看到他误入桑拿室后近似哀求的辩解,对快递公司老板的苦苦相告,被人当作小偷时的无力挣扎,以及那些无助的失声痛哭,才开始了解这样一种苍茫的青春,被现实蹂躏得失去了质感。然而,他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他的执著在让我郁闷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鲜可人。王小帅想传达的这一种青春是悲伤又不乏希望的。
    与贵境遇相同的是不苟言笑的少女红琴,虽然我一直不太理解周迅在这部影片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但她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状态下的城市打工族。一个忧郁的有些神经质的女子,她的艳丽的妆扮和苍白的面容,这些太符合都市的特点让别人,甚至她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了。琴和贵是没有交点的,不过却同是在寻找着认同感。两种灵魂,一样的青春,被物欲颠沛,无处可逃。
    另一种非主流青春来自城市里的一群普通的孩子。坚是他们的代表,有着热烈的自尊和耽溺的虚荣,像很多17岁的少年那样轻狂,却小心翼翼的张望爱情。这时候,一部单车可以给他很多信心,这是属于他的一种认同:可以在同伴中炫耀,可以追随陪伴爱的女孩。但是坚没有这样的本钱,他的17岁的心灵在沮丧中寻找出路,他偷了家里的钱从二手市场上买到了心仪已久的单车。于是可以骑着车在阳光下飞奔,穿越过那些称羡的目光,和女孩肩并肩,在残败却温暖的老北京胡同里。当然,他有他的骄吝,当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戳穿,当心爱的女孩只接受别人的注目,青春的躁动掀起无以复加的愤怒。他和他的伙伴诉诸暴力,青春里野蛮的潜力,一样的张扬,加于和他们一般大的贵,只为夺回一切自尊。镜头远远的近于冷漠地注视着一群纠缠在一起的少年,其中的骄横跋扈和软弱无力同样的显露无疑。一瞬间,美好的青春现出它狰狞的微笑。听见贵撕心裂肺地叫喊,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是什么让年轻的孩子们痛心疾首?在他们最好的时候,却这样的泪流满面。
    最后,贵居然不可思议的和坚成了朋友。虽然他们的关系仅系于一辆自行车,但当看到他们互问姓名的时候,我知道一种青春对另一种青春的冲突就要散场了。我想导演一定不想让人们相信现实就是如此圆满,所以他安排了更大的风波,让贵和坚都卷入其中,变成真正的“青春残酷物语”。板砖、尘土、追逐,胡同变成纵横交错的暴力迷宫,贵和坚迷失在其中,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坚又破又脏的校服;贵扛起变了形的自行车,走过人们诧异的目光。他们就是这样成长了,非主流的青春在生命里留下痕迹,并非草长莺飞。
    然后知道,青春,原来还有这一种模样。
                        
                            2002.5.(为了应聘翻出来的老文字)

     4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5 )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冷漠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6 ) 王小帅的青春

    我只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大学刚开始看的《青红》和大学要结束时看的《十七岁的单车》,女主角都是高圆圆。内容看起来很不同,但电影的风格很容易让人猜到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母题都是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快要结尾时,电影的气氛骤变,男主角之一的高中生愤怒地拿起砖头,准备砸向翘自己墙脚的“小混混”。我马上想起《青红》相应的时间,男主角忍不住情欲准备强奸自己的女朋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么?也许,这里的“我们”只能特指男生,王小帅的电影似乎没有给青春的女性更多表现的余地。

    可能刚读大学的我对电影还很陌生,总觉得后来拍的《青红》比不上《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设置的知青背景过于遥远,要成功地再现并打动观众一点都不容易。《单车》则很有生活的气息,北京高中生的习性虽然不为我这个南方人所喜,但镜头里的他们总让我亲切地想起我的北京室友——抽烟,言必称哥们儿,新潮,说脏话乃至思维的调调……

    然而,什么是青春?《单车》开始有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女高中生把自己喜欢的男生带到树林里,闭上眼睛作等待状。男生也心领神会:他应该去牵手、拥抱或者吻她。可是,青春特有的慌乱和拘谨让主角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我又想起初中时对校园恋爱的想象,它其实源自作文选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都读过不少作文选里的范文,但我当时记忆很深刻,居然有一篇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范文的结局当然是女生“狡猾”地叫男生等,等到我们长大后也许能够在一起……

    青春自然是青涩的,是欲望开始萌发的状态。譬如,《单车》的另一男主角,一个来自农村的快递男孩,透过墙洞凝视周迅。这种凝视便是青春欲望的凝视,它瞬间让一个男生开始梦想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女性。青春的无力在这个农村男孩表现得特别深,因为他说话只会重复:“这部单车是我的”,“这部单车原本是我的”,“我不是来洗澡的”,“不关我事”,然后就是沉默,哭喊。周迅每次出现在他面前,他更是没敢吭一声。

    青春也是好胜要面子的,譬如说,是男生就得会抽烟。高中生的哥们儿跟农村男孩谈判时给他塞了支烟,第一次吸烟让男孩出尽洋相,惹来一阵哄笑。耐人寻味的是,高中生自己也没抽烟(他是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当那个很刁的小混混走过来要火时,身上根本没有火的高中生胡乱找了一通,丢脸地承认自己没有火。小混混就充满蔑视地把自己吸过的烟塞到高中生口里,明目张胆地带走高圆圆。后来高中生砸了那个小混混,跟农村男孩说车他以后都不需要了——他随手拿出一包烟,示意要给男孩一支烟,男孩拒绝后他自己抽起来,动作看起来很生硬。大概,他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一个比他更弱的农村男孩面前装B了……

    青春自然也是无力的,尽管它经常戴着残酷暴力的面具。《青红》中的男生无力留住自己喜欢的女生,只能诉诸暴力来得到她的肉体,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单车》的高中生等父亲买车等了很久,最后还是要偷自己家的钱去二手市场买了一部偷来的车。女生一句“车没了再买过一部呗”惹恼了男生敏感的自尊心,很不友善地拒绝女生的邀请。等到女生转投其他人怀抱时,他又吃醋又愤怒,一句“操你妈的”就将砖头砸过去。可怜的不仅是他后来遭到报复,还把那个彻底无辜的农村男孩卷进漩涡——从农村来到城市备受剥削的男孩至今彻底地无力和绝望了。看到自己心爱的单车遭人肆意摧毁,无力的他也拿起砖头砸过去……
     单车是青春的隐喻。单车是不同青春少男梦想、渴望、游戏、收藏、爱护的对象。它不是难以得到,就是易碎的。周迅扮演的角色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却也是个成功的形象。它很好地表现青春女性对漂亮衣服的爱慕,爱美的心理在现实如何破碎。就像农村男孩和老乡带着欲望凝视周迅,周迅也是带着欲望来凝视装着主人衣服的自己(她是个保姆)。这里的微妙在于,农村男人以为周迅是个遥远的城市女性,不料她也只是个农村进城的女保姆,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她还有凝视的价值么?她还能唤醒他们潜藏的欲望么?凝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对象是他者,无法得到但又无法忘却。单车、衣服、性的身体,跟城里人追逐的金钱一样,都是物神崇拜。青春的无辜不在它不去欲望,而只在于它欲望的单纯和具体。如果一位少男少女欲望金钱这样的抽象物,我们无法承认这是令人缅怀的青春。但是,如果他/她欲望爱情、牵手初吻等亲密动作、竞技耍酷的单车、漂亮的衣服或者带来成就感的战利品,我们会怀念地说:我的青春也曾是如此……

     由此大概可以想到,青春背后其实是城乡的分裂,抽象与具体的挣扎,贫富之间的对立。为什么我们要长大,要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为什么我们要进城,要接受城市人恶毒的剥削蔑视?为什么我们要赚钱,要接受商品经济残酷的就业竞争?这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么?《青红》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无力留住城市知青家庭背景的高圆圆,《单车》中的城市男孩因为贫穷不敢接受家境良好的高圆圆的爱,更不用说农村男孩那沉默的欲望和欲望的最终破碎(“原来她只是个保姆”、“她跑了”)。无论电影发生的地点是收音机接受节目都艰难的边疆农村,还是先进的首都北京(更不用说奥运会之后的新北京了,单车不再是它的风景,如何解决汽车赌塞倒成了重大问题),背后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于是,最大的残酷不是青春遭到扼杀,梦想遭到破灭,单纯被邪恶强暴,而是青春、梦想、单纯本质上也是我们原罪的一部分。它之所以无力,只是因为它被更大的恶所摧毁。我们之所以怀念,只是因为自己身处更大的恶却无力挣脱,只好虚构一个纯洁无罪的青春权当慰藉。我们之所以采用暴力对抗,只是因为自己濒临绝望的深渊,破罐子破摔。

     短评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1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14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17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20分钟前
  • 马文才
  • 还行
  •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23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2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29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34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39分钟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42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46分钟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47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49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52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5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56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59分钟前
  • 2013
  • 还行
  •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1小时前
  • 战国客
  • 推荐
  •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1小时前
  • yezzi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