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阿飞

    剧情片香港2007

    主演:柯有伦  杨爱瑾  吴浩康  

    导演:叶伟民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阿飞 剧照 NO.1阿飞 剧照 NO.2阿飞 剧照 NO.3阿飞 剧照 NO.4阿飞 剧照 NO.5阿飞 剧照 NO.6阿飞 剧照 NO.13阿飞 剧照 NO.14阿飞 剧照 NO.15阿飞 剧照 NO.16阿飞 剧照 NO.17阿飞 剧照 NO.18阿飞 剧照 NO.19阿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5

    详细剧情

      每一个人在年青的时候,也会有机会去到【横街】这地方。他们大多都是为了逃避烦恼而走进【横街】,而且一辈子都躲在里面。单亲的阿飞跟母亲感情不俗,可是母亲却突然被刚认识不久的情人蓝镖牵连运毒而入狱;他向蓝镖报复,却因此失去了一只眼。最终,复仇令他躲在【横街】里渡日。失忆的Nana在到处找寻【横街】;在她零碎的回忆里,不断闪过阿飞的影像。她深信只要找到阿飞,她便可以脱离困扰她的梦魇。阿King在电车站遇上Nana,Nana问阿King找寻 【横街】的方法,阿King淡淡的为她引路,但他心里很痛,因为Nana本来是她的女朋友,但现在,Nana对着他,就似面对一个陌生人。在篮球场上,孤独女孩PS在默默守候阿飞,因为她觉得彼此都是活在残酷世界的寂寞人。四个在【横街】的年青人,在小巷中兜兜转转,在充满色欲和丑陋的【横街】里寻找自己的方向。  由《无间道》刘伟强监制,《古惑仔情义篇∶洪兴十三妹》叶伟民导演,由台湾人气歌手柯有纶演出热血青年《阿飞》,与《黑拳》杨爱瑾、《黑道之无悔今生》吴浩康和浦蒲在充满色欲和丑陋的「横街」里小巷中兜兜转转,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柯有纶乃已故演员柯受良之子,小时候曾于80年代参演《八喜临门》和《卫斯理传奇》。2005年正式以歌手身份加入乐坛,2007年开始演出台剧《美味关系》。今回是柯有纶首次以男主角担演香港电影,便挑战瞎右眼的边缘少年阿飞这个角色。  《阿飞》乃2007年刘伟强策划、Basic Pictures出品多部以高清拍摄的电影之一。其他作品还有邱礼涛导演的《人在江湖》、钱文錡执导的校园惊栗片《校墓处》和锺少雄的卧底片《危险人物》。

     长篇影评

     1 ) 《阿飞正传》的飞翔寓言

    生身母亲:彼岸,藉口,还是象征?

     
    哲学上有一个“被抛”的概念:人甫出世,便被赶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乐园。——本来么,投生到这个世界已经不是自己的意愿,阿飞的“被抛”,却还比常人更多一层背叛:被生身母亲遗弃。失乐园里的世界尚未成型,就已经经历了一次至情的背叛;人生旅途一开始,爱和意义即被视为失落物。当他被裹在襁褓里交给一个漠不相关的女人,一切生命继承的讯号通通中断,从此他成了一个无根的人。无根的阿飞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背负着莫名的失落,开始他追寻爱与意义的飞翔。——影片《阿飞正传》正是这样一个有关飞翔的寓言。

    “阿飞”这个词,是美国的舶来品,原文是“fly”,即苍蝇,专指街头浪荡不羁的不良青年。因为“fly”的另一个意思是“飞”,所以中国人就渐渐地把此类青年称做“阿飞”。

    而在《阿飞正传》里,这个“阿飞”还有一层双关意义:他把自己比作一只没有脚的鸟,终其一生无休无止地飞着。目的地不明。

    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飞,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表面上看,他仿佛只是在探寻生母的下落,一直执拗地孜孜以求,好像那是生命存在的唯一目的。那么这个“生身母亲”,和阿飞终其一生无休无止的飞翔究竟有什么关系?她究竟是一个彼岸,一个藉口,还是一个象征?

     

    1.彼岸。


    精神上无依无靠,又不能认同他养母的生活方式,幼年的阿飞也许不是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世界一分为二——属于养母的一方象征着黑暗、混乱、腐化与浑浊;属于生母的一方则代表着光明、秩序、高尚和清洁。他向往这个生母的国度,把它当作精神的彼岸。

    ——正因为此,有人便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阿飞的寻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原欲”并不能够解释一切。阿飞对于感情的体验太深刻了:被生母遗弃、耳濡目染养母的交际花生涯,见惯了金钱与感情的交易,他早就远离了那个对感情抱有天真幻想的时期。他对感情持有的“悲观思维”已经造成了“浪漫爱的否定”——世界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即便是那个远在异国的生身母亲也不可能会是例外。

    在阿飞的爱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彼岸”。他对生母的孜孜以求,也不是什么“俄底浦斯情结”。

    相反地,他的养母对于他倒是有一些和“俄底浦斯情结”相对的“恋子情结”。她对他的爱,早已超过了对待人子的范畴。起初她收养他,不过是为了生活的安定,每个月能有50块美金的稳定收入;后来她渐渐把他幻想作自己情欲的对象,她生命中仅有的半个男人。她把他捏在自己的手心里,不肯轻易放开。

    阿飞渴望的是爱,是被母亲遗忘了的爱。但是这两个女人,都是不合乎理想的——她们都只是女人,不是母亲。一个为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名节和利益抛弃他,一个只把他当作宣泄情欲的对象,她们都只惦记着自己女人的身份而忘了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儿子。除了出生时模糊的一眼,生母从未正面出现在阿飞面前;就连那个口口声声说爱他舍不得他的养母,到头来也为了自己那一个牢靠殷实的晚年而决定放弃这个幻想中的情人,跟着老迈但富有的男人去了美国。——生命中的至爱亲情,就在这样简单的儿子与利益的较量中双双落败。

    事实一再地证实,阿飞对于感情的悲观并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这两个背叛了儿子的可恨的母亲,其实也不过是两个可怜的女人。

    当恨意渐渐褪去,那永恒的爱的失落,却依然在阿飞心头,止不住地一昧侵袭着。他开始尝试用其他女人的爱,填补这心灵的空虚。

    也许所有的女人在爱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广泛的母爱,但是阿飞从来没有在她们面前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恰恰相反,他自私、冷酷、始终让她们臣服于自己,最后又以充满父权意识的一句“逢场作戏”将她们一一否定了去,仅仅保持着一种“有性无爱”的恋情。

    他并不是没有感情,只是因为屡受创伤,失去了爱的能力,既无法相信有所谓的爱的彼岸,也没有余力让爱他的女人获得幸福。从他孤寂的眼神里我们可以读出三个字:没有爱。

     

    2.藉口。


    既然对生身母亲的不懈追寻并不是为了完美的爱的彼岸,那么这一切会不会只是阿飞的一个藉口?

    内心深处,他根本看不起他养母的生活:糜烂、沉沦;她的那座豪华寓所,充斥着晦暗壅塞的空气,住久了直感觉沉下去,沉到阴湿的渊潭……他搬了出去一个人住。但是少不更事的十余年,无数个日夜不知不觉的浸淫,他早已在不经意间沾染了那里的气息。他以为出走之后自己可以飞翔,像一只没有脚的鸟,日夜兼程,飞向远方——其实这只鸟早已折断了翅膀,除了养母大宅的后花园,他哪里也飞不出去。

    他是一个软弱无力的理想主义者,一直自命不凡、聛睨尘世,怀有一个不知是什么的远大理想。与此同时,他的自卑和浮华又使他深深地明白,梦不过是梦,现实还要继续,而他,根本没有改变自己现状的能力。以他的天性,甚至也不能按着社会约定俗成的人生规范去做一个普通的工人或者职员。——到处都是空虚,什么都抓不住,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他只能屈就那个曾经被自己看不起的世界:选择用声色犬马饮食男女充实自己醉生梦死的生活。

    浮华使他无法真正去追求理想,自卑又使他倍感孤独,他于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幻想,幻想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国土、一个爱他的生身母亲。他用这个幻想安慰自己的孤独、掩饰自己的自卑,为纵情声色提供一个藉口。

    此时,“生身母亲”成为一个藉口,阿飞借着这个藉口实现他的“人格疏离”。——不错他现在是放荡不羁,没有前途,没有希望,是阿飞,但是总有一天他是真正要飞的,飞离这个醉生梦死的世界,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国土,清洁,高尚,到那里开始一个全新的有条有理的生活。——其实生身母亲是不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他也不是那么在乎。他根本不想找这个母亲,他只是想以名门子弟、外国华侨的身份与自己现存的这个世界疏离,赋予自己一个“存而不在”的境况,借以摆脱内在的不安,使心灵的喧腾平复下来,也使道德上的欠咎减到最低。

    凭着这个假想的无瑕的母亲,阿飞达成了他对自己身处的那个浊世的一种否认,一种拒绝。

     

    3.象征。


    如果阿飞能够一直耽溺于及时行乐的人生,我们也许可以就此下结论,说他的“口口声声寻母”、“迟迟不见行动”背后,不过只是把“生身母亲”当作混迹浊世的一个藉口。所谓飞翔,也只是他编出来的一个莫须有的故事,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别无意义。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每当激情过后,他独自一人仰卧在床上,总会下意识地想起那个无脚鸟的故事:

    “听人家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这么飞啊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永不停止的追寻。在一边自我堕落一边自我拯救的旅程里,虽然找不到爱,他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自我意义的渴望与追寻。

    他曾经借助声色男女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这些东西只能让自己生活得更不真实。在这种主体性被物化的生存状态下,他开始感觉到一丝“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无所事事,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得到的爱又不是心头所想;有的只是浮华与轻薄,虚飘飘地不着地,整个人仿佛只是exist(存在),却不知道怎样才是live(生活)。

    骨子里始终洁身自爱不能自弃的阿飞,越来越觉得,所有的饮馔声色、啼笑忧欢,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色相越是纷繁眩目,他的心就越空;一想起心底里的某些东西,即便身处活泼的欢宴,也立即感到无边的寂寥,兴味索然。不,不,他要的根本不是这些。

    远方的生身母亲,不是什么彼岸,也不只是一个藉口,她更是一个象征,象征了阿飞真正想要的东西:他的自我,他的灵魂,他存在的意义。母亲的腹胎,是他的自我和灵魂的始源地,所以这个“生身母亲”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在他的下意识里成为“自我”和“灵魂”的象征。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所谓的自我、灵魂,相比于权、势、财、利、情,是最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这个在别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对阿飞来说却具有无比重大的价值。他的这份自爱,并不是水仙子式的自伤自怜,而是想自我证明,为自己的存在追问一个意义。

    但是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他的四周,不乏一些扎扎实实生活着的人。或是有着稳定职业的男人(警察、海员),或是盼着结婚的女人(苏丽珍);就连爬落水管上下楼、形似窃贼的朋友和当舞女的露露,也都对爱情深信不疑。而他呢?既不可能去做一个平凡的职员,又无心为扎实的人生(爱情、婚姻)经营。

    他身边的另外一群人,则是一些社会边缘人物,例如频繁出现的妓女。或在香港,或在菲律宾;或矜持,或俗艳。她们是肉欲的象征,而阿飞最执着的东西,却是他自己的灵魂。——在阿飞和妓女的厮缠中,我们可以见到灵与肉的含蓄映衬。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世俗的人,一切的权欲、物欲、利欲,通通跟他扯不上关系。即便在没钱的时候也还是把钱看得很淡(在只身去菲律宾前途未卜之时把唯一的财产:一部汽车,送给朋友)。同时因为信不过感情,连情欲也是淡淡的可有可无。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人群参差错落的对照之下,益发显出他的不实际。

    终于,意义失落。

    “自我”的难题,日日逼近,而他,根本找不到“意义”。他的自我,他的灵魂,他的意义,和那个遥远的生身母亲一样,只是一个美好而空泛的理想。

    走不了非凡之路的理想主义者,于是在人生面前感到了自己的平凡和无奈。阿飞背负着沉重的灵魂,等待着从天上降下来的改变,等待那永远不会到来的脱胎换骨的一天。

    他心里早已知道是无路可走,迟迟不肯承认,不肯面对现实,是始终执拗着不愿舍弃对“自我”的追寻,哪怕希望渺茫。

    时间一长,所谓的自我追寻不但未能逾越身体的迟滞,反而成为禁锢。那些无法自抑的渴望,在无数不眠的夜晚积蓄成愁,无处排遣,就只好向内转,加压在自虐上。——不能容许自己完全不作为,就以自虐的作为填补了等待的空虚。

    这自虐的结果,呈现在阿飞身上,便是病态的阴郁。心与身体的不和谐,使他陷入晦暗不明的壅塞的忧伤,常常感到莫名的怅惘,永远没有纯粹的快乐。这不能哭、不能忘的磨人的愁绪,正如《诗经》中的《柏舟》一篇: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他一直以为自己可以飞翔,其实他的翅膀早已经折断了。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临死前,他终于肯承认。这样断然地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多少有几分悲怆,虽然事实正是如此。

    企图掌握自己命运和命运不可把握之间的悖论,在生命结束的一刻,再次凸显。

    既然对自我的追寻注定了会是永远的未完成,那么就只有靠死亡,让生命消失,让这伴随生命而来的“自我”随之消解。心灵的喧腾不安在这一刻复归淡定,从此再不需要为“自我”的难题挣扎。

     

    4.爱与自我的追寻之旅

     
    “听人家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这么飞啊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那只鸟为什么会在那里,它为什么要飞。一度我们以为他是在寻找他的生身母亲,寻找一个彼岸世界;后来我们又以为那不过是他编造的一个,能使自己安心混迹浊世的藉口。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他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不断追寻那一份失落了的爱与自我。而“生身母亲”,不过只是一个象征的符码。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他想一生飞翔在这个爱与自我的追寻之旅,可惜他不但是无脚的鸟、无根的人,他的羽翼也早已折断了。对于一个毕生旨在飞翔的人来说,这折翼的人生,可不是“一生下来就已经死了”!那爱与自我的失落,也终于成了生命中永远的遗憾。



    借着这个飞翔的寓言,《阿飞正传》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曲终人散,它始终也没有给出对“自我意义”问题的答复。也许它只是想向我们展示一种“永恒的人性困境”,而不愿对具体的人事妄加褒贬。这“不下定论”的姿态,拒绝了斩钉截铁的答复,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意味深长的启示逐渐浮出水面——我想,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是无从对他人解释清楚的。也许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也许眼高手低没有能力实现;也许只是自欺欺人的堂皇藉口;或者根本只是迷恋虚无——但是每个人独特的灵魂,都应该得到尊重——尤其是他自己的尊重。

     2 ) 厌倦的力量

    愚人节。张国荣。四年之前,这个人跟世界开了个真实的玩笑。
    四年之后,风继续吹。那纵身一跃让他更添迷人与传奇了呢。

    我曾以为那是一种极致的厌倦。真正的对一切的厌倦,令人瓦解。
    所以它是迷人无比的。你看看,《阿飞正传》里那个人的样子。

    仅从《阿飞正传》来说,我觉得在张国荣身上有某些不仅仅是颓废的东西。
    因为拒绝和世界讲和,因而充满了厌倦的力量。真正敢于厌倦一切的人不多。
    那些疑似厌倦,其实不过是装腔作势,叶公好龙,斤斤计较。

    大清早收到秦惑凌晨2点多发的短信,说:默哀两分钟,为我们一起喜欢的张国荣。
    我没有默哀。我承认这个人只是风一样偶尔吹起,默哀,太隆重了。
    不悲伤,也不遗憾。不亲近,也不遥远。他在那里,大家都会去那里。

    当我开始用心去体会这个人的声音和音容笑貌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死了。
    那时候,就要毕业的夏天,在那个亏本经营的书吧里。
    我们听《沉默是金》,听《共同度过》,听《风继续吹》,听《为你钟情》。

    后来,身边人日渐稀少的时候,我听《夜半歌声》。
    至于《左右手》,我和秦惑在字固路131号的时候,经常听。

    纪念这个事,跟死人没什么关系,跟活着的人却紧密相关。
    算是纪念。我都不敢说我是他的粉丝。人都死了,多轻薄啊。

    回头说厌倦。

    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许知远写过一篇《高贵的厌倦》。
    这个狂热的引经据典爱好者开篇提到了《红与黑》,提到了失恋的家庭教师于连:

    “忧愁的态度不能算是优雅;你需要的是一种厌倦的神情。若是你发愁,那是因为你有欠缺,在某些事情上失败了。这是表现自己的低下。反过来如果仅是厌倦,低下的却是徒然讨你欢心的那个人了。”在《红与黑》国,柯哈莎夫王子这样教导失恋的家庭教师于连。……

    “我曾经坚信厌倦充满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贵族式的情绪。因为,只有你有能力睥睨一切时,你才具有厌倦的能力。所以,拜伦比于连更早地打动过我。这个旷世奇才在《唐璜》中,让自己以怎样的一种厌倦形象出现的。年轻的我,曾经为他如此轻易双如此众多的征服女人,而心潮澎湃。是厌倦使拜伦获得了这样的能力。”

    “然而,不管是于连还是拜伦,他们却似乎没有通过这种征服获得幸福。于连迅速厌倦了贵小姐;而拜伦拥有过无数女人,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似乎必须通过不断地给予肉体以刺激,才能勉强说服自己生存下去。比起拜伦,于连与卢梭仅仅是浅层的厌倦者,他们只是用冷酷来掩藏自己的怯懦,用厌倦来隐瞒自己的欲望……而拜伦的深层厌倦,则似乎只有通过死亡来治疗,因为这个天才根本无法容忍自己仅仅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在完成了对天才们的叙述之后,许知远在后面写到了他自己:

    “对于厌倦的迷恋在我22岁那年,达到了顶峰。我幻想自己从宿舍楼上,笔直地跃起,并以美妙的姿势在空中划一道圆满的弧线,因为死亡可能比仅仅作为一个学生活着更惊心动魄。这种想法,在两年后的今天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我不知该为自己悲哀还是庆幸。我想说服自己,那是两青春虚幻症的典型代表,对于自己无法拥有的品质,具有无限的憧憬,或者更直接地说,那叫幼稚;但我同时又无法避免地责备自己,我已经失去了追求更高峰的生活品质的愿望,我越来越容易对生活表现得满足,我的精神正在变得平庸,只有平庸的人才容易满足现状……或许这种内心的争执,意味着我依然在成长,依然厌倦着。”

    其实,轻松一跃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请上帝宽恕他们在半空中的后悔吧。
    难保你也曾像我一样,站在高处,有一种向下的冲动。
    但那只是下意识,恰恰说明我们是如此害怕。我们都是胆小鬼。

     3 ) 似是故人来

         后来回想的时候才发觉,其实我看《阿飞正传》的次数并没有我以为的多。我以为我曾经一次又一次的去看这部片子,熟悉到一直到和我的回忆混淆不清。
        那么是应该写一写的吧。做电子书的时候搜集了这么多关于《阿飞正传》的影评来看,一篇一篇的看过去,只是无动于衷。我已经忘了,或者从来就不知道《阿飞正传》有多么好。又是如何一个好法。让我怎么说呢?旭仔是个怎样的人,而无脚鸟的故事背后有多少宿命的伏线?真的真的,我说不出来。如果有那么多的曲折才可以看见最末处那一点点的启示,我情愿放弃探险的精神——生命中有多少的得过且过?
        像旭仔那样放弃至生命一无所有。或者何宝荣也是这样的人。但旭仔那么年轻,生命本该新鲜的有着芬芳青草的味道,但偏偏不,那么早、那么年青就开始在脸上堆积一脸无所谓的表情。王家卫说《阿飞正传》是他小时候对事物的看法,可以怎么有这样早熟的记忆?生命一开始就糜烂至此,新鲜的身体有着腐尸的气息。
        片子里流动着绿色。绿色真是一种最讽刺的颜色,绿油油的向阳植物,有着生命的力量。但阴暗角落里的苔藓也是绿色,并且绿的更深,尸斑也是隐隐的绿色。从出生到死亡,绿,一个好讽刺的故事,绿色是最疯狂的颜色。
        小时候掐死一只毛毛虫,染了一手绿色的血液。有很多有一搭没一搭的联想,关于绿、关于阿飞正传。
        闭上眼睛都是光影的碎片。手抚过他的脸时,他轻轻衔住那手指,既无心,又无限温柔。暗示想要和他结婚,但是却触及了他不可碰的那根神经,言语与言语之间,有长久的静默,那静默里,是对别人无法解释、对自己也同样无法解释,最哀伤最沉痛的地方。雨夜他的脸扬着,望向没有焦点的远方,他的脸熠熠生辉,那一刻他决心出发去给自己一个交待,脸上的光明和宿命的黑暗交错,徒然触痛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大步离开,决心要给那个遗弃他的人一个最无谓最坚强的背影,无脚鸟收拢翅膀,向地俯冲,坠落的姿势却是如此坚定有力,义无返顾。
        我以为我看了很多很多遍的《阿飞正传》,但其实不。我以为我可以对他永远保持缄口,但其实不。
        为什么一定要说呢?这样一部和自己的青春混淆不清的片子,可能有一种人,因为太早明白生命的希望从来都无,于是一开始就开始随波逐流,青春像从来就未有过,但又最顽固,永远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以为对青春放手的姿势可以很轻松,既然青春的美德从未曾拥有,只是徒留一个长长但虚弱的尾巴,但又或许正是从来没有拥有过青春,所以更加变本加厉的贪恋——看见林夕写《青春残酷物语》,我笑得没心没肺,嘲笑多大的人了,还青春忧郁综合症啊?我一直笑,以为这样就听不见哭声。
        幸好有很多东西可以代替我们哭。比如这样一部电影,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已盲,看不见路旁的路标指向何处。但是我们可以至少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无论多么曲折的道路,那路标只有一个,明晃晃的指向幻灭。
        曾经很喜欢幻灭这个词。像砸碎了一个万花筒,以为可以明白那个美丽世界到底何在,却发现只是一个骗局。希望的毁灭有一种头晕目眩的美丽,面对着一地的彩色碎玻璃。
        第一只万花筒破碎的那天,并不知道以后还有一只接一只更多的万花筒要砸碎,我们以为自己没有那么笨的。
        一直到砸碎最后一直万花筒才甘休。旭仔捧着一支最美丽的万花筒,那么美好,让人又多生了几分希望。旭仔以为自己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捧着那支万花筒,还是决心要看一看,如果这次他看到了真实的美丽,或许他就能找到一个理由全心全意的拥抱世界。
        可能飞翔和坠地都是同样需要理由的事情——这样我们可以把责任推开,这样我们就可以假装不是自己的意志,只不过是,恰恰如此、只有如此,于是不得不发生。
        那一刻旭仔是这样想的吧。他的母亲终于肯告诉他关于自己的身世,却又要加上这样的话:“你以前做人,总拿这个做借口。你以后不可以再用这个借口了。你想飞啊?好吧,你飞呀。你要飞就飞得远一点。你不要有一天让我晓得,你一直在骗你自己。”他听着,身体微微晃动,目光游移着,不敢直视他母亲的眼睛。待他母亲话说毕走开,他才慢慢转过头来,眼神里有张荒和无所适从——那一刻旭仔几乎要承认,如果生命有很多缺陷,那必然是我们自己的错,是我们总有太多软弱和太多借口。
        那必然是我们的错。世界和我们都要扮演无辜。我也几乎要承认,世界上从来没有悲哀,只不过会有人爱上悲哀的感觉。
        但被亲生母亲遗弃是不是自己的错呢?最后一只万花筒砸碎的时候,旭仔总会明白,生命力的失望,无所谓更多,也无所谓更少。
        最后的失望犹如瓜熟蒂落。最后的失望不是说此后一切满意,它的意思不过是,再也没有事情值得让人感觉失望。
        心之微痛,也不会更多,不会更少。
        而微痛在体内传播的速度也不会更快,缓慢的,以难以察觉的速度,从内到外,侵蚀一个人,刚好是一生的时间。
        他的哀伤别人并不明白,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以为是其他。
        他再次对别人说起无脚鸟的故事,换来的只是嘲笑,而他在嘲笑面前,也只能无能为力——我怎么可以对你说,生命的种种失望和哀伤,沉在最底部,缓慢的蔓延,乃至侵蚀我的一生?我怎么可以对你诉说,在我与广阔明亮的世界中,隔着玻璃罩,如果你看不见,我又怎能叫你相信,此刻我多么缺氧。
        握紧拳头,指甲越刺越深入。但松开手,什么都没有。何不松开手呢?
        以放弃的姿态获得,不再失望的快乐。
        在火车上看着曙光渐渐照亮世界,那段好长的独白,最喜欢那句:“啊。天开始光了。”长长的一声感叹,似乎那刻无限明了,但又似全然无心。通透可能是什么都知道,也可能是本来就什么都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旭仔这一生有没有去想过自己的哀伤,何以他不肯给自己退路,不肯给自己丝毫的关怀。
        松手的那么彻底,生命也可以不要。突降的死亡,没有道理可言说。以前我写小说,也会如此暴力,让小说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作者对自己的人物通常有一种畸形的残忍,可以在作品里透支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向往,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年轻——再后来,王家卫的故事里人物再无此毫无来由的死亡,或许是对于生命,开始有了悲悯。也或许是在死亡之外,明白了更多人即使背负着生命的哀伤,也仍然努力活着,唯有这样生命的常态,使得更多沉痛郁结在胸,说不出道不明,渐渐幻化成另一个自己,而放弃和握紧都成了无谓的姿势,唯有懂得,自己给自己取暖的意义。
        第一次认识旭仔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五年里,我并没有经常的看到他,但有很多很多时候,他在凛冽的清晨或者在漆黑的夜里浮出来,站在那里,一个我一直看得见却无法到达的地方。
         
     

     4 ) 香港无根文化的时代缩影

            对于香港文化的无根性,至今听过最直白的电影台词是《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以后,十月一日就是中国这个爸爸的,十月十日就是台湾这个妈妈的,那七月一日就是香港孤儿的日子了。”甚至有电影学者分析九七前香港影坛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的黑帮题材电影,是因为长期的殖民地统治使香港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无根一代”找不到自己身份的网上伟德入口和来源,“无父状态”下电影中的黑帮老大形成了“代父”的形象。
        《阿飞正传》中的主人公旭仔,自幼被生母抛弃,由养母带大。成年之后,养母跟着老富豪去了美国,而旭仔放弃他在香港的一切,只身一人来到菲律宾寻找生母,只想见她一面的旭仔却吃了闭门羹。旭仔孤独落寞的背影在升格镜头和懒散的热带音乐中大步流星而去。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的张国荣正处于童年时期,这部电影中也融入了张国荣自己的童年回忆。他是家里十个子女中的老幺,自幼由保姆带大,跟母亲一直有种疏离感。成年后,母亲在他家做客时,连上洗手间都要问他一句:“请问可以用下你的洗手间吗?”
        因为没有身份认同,所以也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尤其是在爱情上。旭仔遇到过许多女子,但他说不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最爱是的哪一个,他永远都不相信眼前这个便是,害怕在这一站下车便会错过许多风景。待到生命中的最后那一个清晨,他望着火车外边的丛林,猜想最爱的那个“她”现在在做什么。
        可以说,张国荣扮演的旭仔这一形象是困于身份认同焦虑中的香港人的一个时代缩影。旭仔将自己形象地比喻为一只“无脚的小鸟”:“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这句台词受到后来二十年中老少文艺青年的热捧。
        其实在影片将要结束的时候,旭仔躺在火车上,用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说道:“其实这只鸟哪里也没有去,它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死了。”这句台词,是所有的“无根一代”藉由旭仔的口中缓缓道出他们的忧伤和孤独感。
        张国荣本人说过,《阿飞正传》是他拍得最好的电影,也正是这部电影为他带来了自己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金像奖影帝。





     5 ) 知道这7个隐藏的细节,《阿飞正传》可以再看一遍

    北京电影节,重看了《阿飞正传》。

    拍痴男怨女,还是王先生在行。每一帧每一个像素都是风情万种。

    很久之前看过,只记得是部悲伤的电影。

    特意带了一小瓶自己酿的杨梅酒,喝一点点醉,看的时候可能比较开心。

    可是酒喝完了,电影终了,还是很难过。

    苏丽珍人淡如菊,露露俗辣艳丽,恰如张爱玲笔下白玫瑰与红玫瑰。

    她们都爱上一个浪子,都曾在雨中痛哭,都被另一个自己不爱的好人所爱,最后都寂寞终身。

    彼时尚未被封为“四大天王”的刘德华和张学友,演的都是备胎,却各有不同。

    刘德华真是英俊,虽然是总在夜里出没的巡警,但身上俱是清晨薄雾般的俊朗。

    张学友是个街仔,憨直爽落,“你要是没有找到他,可以回来找我”。

    我们都知道,她留在南洋,再也没有回来。

    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多年之后才发现的:

    1、

    名字叫“阿飞正传”的电影,没有角色名字叫阿飞。

    只是在上海方言里,坏小孩和流氓被叫做阿飞;

    在古龙的小说里,有一个像孤狼一样行走世间,一早缺失父母亲情缺乏人类情感的男人,也叫做阿飞。

    2、

    开头出现的,张曼玉演的苏丽珍,和结尾出现的,梁朝伟饰演的无名角色,在《花样年华》里相遇了。

    但是最后他们也没有在一起。

    苏丽珍的勇气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已经花光了。

    3、

    刘嘉玲饰演的这位梁凤英,是《2046》里,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在新加坡遇到的舞女露露,或者叫咪咪。

    她给旭仔写电话的时候,说同事不知道她艺名咪咪,旭仔问她,你不是叫露露吗?

    而周慕云讲过,露露爱回忆死掉的那个男朋友,“他说自己像一只没脚的小鸟”。

    4、

    大家都记得,《春光乍泄》里黎耀辉和何宝荣爱得死去活来,可能比较少人记得还有一个张震饰演的张宛,梁朝伟饰演的黎耀辉,跟他若有似无的暧昧。

    当年王家卫说选张震,是因为他长得像年轻的张国荣。

    《2046》里,露露喜欢,并且被他杀死的那个鼓手,她说长得像她以前那个男朋友,也是张震饰演的。

    5、

    结尾的梁朝伟,本来拥有另外一个故事。

    王家卫曾经在采访中提及,本来梁朝伟的故事发生在《阿飞正传2》里,因为档期的缘故,两部戏一起拍。虽然大家看到的只有一个镜头,实际上梁朝伟拍了很多。后来因为制作成本的缘故,第二部胎死腹中。

    但是梁朝伟将这个演绎,带到了《2046》中。

    也许一开始,《2046》的周慕云和《阿飞正传》的无名男子,不是一个人,但兜兜转转,他们变成了一个人。

    或者说,“阿飞正传”的阿飞,从来不止一个人。

    梁朝伟在采访中说,《2046》的第一个出场镜头,和《阿飞正传》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连在一起看。

    那仿佛是一个夜晚,中间却过去了14年。

    6、

    一直讲上海话的阿飞养母,唯一一次说广东话,是咪咪去她家找旭仔的时候。

    “我是不是很傻?”

    “不会啊,我年轻时候也是这样。”

    露露离去,男人从房间走出来,从身后抱住养母,她蹙着眉,眼睛红红,仿佛陷入久远的回忆,挣脱男人的怀抱。

    但男人再度过来,她似乎有点无可奈何、又自顾沉沦地偎向男人怀里。

    男人是开头被旭仔殴打的小白脸。

    感情这回事,从来没有聪明的。

    舞女露露,年轻时候做歌女的养母,亦是一对映照。

    7、

    《阿飞正传》的结尾,刘嘉玲去了南洋,当时不知道是哪里,后来知道是新加坡。

    而《2046》的结尾,章子怡饰演的舞女白玲,也是去了新加坡。

    周慕云是第二个旭仔,第二个阿飞,白玲又何尝不是另一个露露。

    之前写过一篇《11部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讲王家卫的电影,11部其实是一部。

    如今看来,来来往往这么多人,其实也只一人。

    我一直觉得,比起人人惦念的《霸王别姬》和《春光乍泄》,《阿飞正传》里的旭仔更是我心目中哥哥角色的浓缩。

    风流,多情又薄情,彷徨,肆意妄为,一生寻找,一生被困,看起来最是自由,身上心上的枷锁却也最多。

    那个著名的镜头,镜子前的独舞,大概是他一生中难得真正快乐的时刻。

    而王家卫实在太能调动人内心的情感和妄念。

    旭仔轻轻咬住苏丽珍的手指,又将脸埋在露露腰线上,露露为歪仔跳的那支舞,养母依偎在年轻情人的怀里。

    全是人间情爱,欲念痴念妄念。

    可是多年之后,再看这部片,念念不忘的不再是4月16日下午3点钟,也不是旭仔镜子前的那支舞。

    而是接近结尾,深夜电话亭里响起的电话铃声。

    人间自是情痴,声声俱是错过。

    是开头和结尾菲律宾的椰林。

    开头亦是结束,那可能是旭仔人生中最后一眼的风景,列车外不断闪过的椰林,也是他己命的源头。

    开头来这世界的时候,谁能想到我们的一生会如此结束呢?

    而这个孤独的故事,现在我们都知道,三年又三年的,不断地重复,始终的轮回。

     6 ) 如何看待《阿飞正传》中刘嘉玲饰演的咪咪这个角色?

    自《阿飞正传》艺联重映以来,我每天都会在豆瓣上刷各种新鲜的长短影评,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观众对刘嘉玲和张学友角色的偏爱,尤其是男观众对刘嘉玲的偏爱和女观众对张学友的偏爱(笑)。

    有一个人在豆瓣上评论我的影评,说他对哥哥更爱张曼玉这件事表示认同,但他同时也认为,刘嘉玲要更爱张国荣一些。他的理由是,刘嘉玲爱张国荣到不顾一切,她放下身段提出要包养他,去养母家找他,而这些都是张曼玉做不到的。最后他叹惋,没办法,不是付出的多就得到多一些爱。

    我特别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包括女生)喜欢咪咪这个角色。

    咪咪其实优点好多。她漂亮,穿着露肩裙跪在旭仔家拖地板的时候一俯一仰间性感得要命;她坦率,绝对不会让男孩子猜不透她到底为什么突然生闷气然后无比纠结地反思自己说错了哪句,因为她会河东狮吼出来让你知道(笑);她专一,面对情深似海的歪仔最大限度也只是十动然拒号啕一番而断然没有变心的可能;她痴情——旭仔赶我走?不走!旭仔没有钱?养他!旭仔跑路了?揾他!

    说到这里,如果我是男孩子,大概也一定会pick咪咪做我的心动女孩。

    然而我不是男孩子,也不是咪咪,四舍五入的话性格上比较接近的还是苏丽珍。

    作为苏丽珍式的女孩子,说实话,我对王家卫塑造苏丽珍这个人物的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真实。因为我的的确确在苏丽珍待人处世的方式甚至感情经历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恨也是因为真实。王家卫塑造人物的方式让苏丽珍这个角色变得远没有咪咪讨喜,也没有咪咪惹人怜,当然也就无怪于很多人会误以为苏丽珍的爱相比咪咪要过于冷静节制了一点。

    我想得出这个论点的人,论据多半是苏丽珍和咪咪两个人失恋后各自的表现。当然咪咪去杂货店找苏丽珍那场戏不算,你不能把新啼痕跟旧啼痕放在一起比较哪一个更明显。要比也要用电影前半段的苏丽珍去比较后半段的咪咪,这样才比较公平。

    其实这样也不公平。不公平的原因全都怪王家卫,怪他非要用人物性格去塑造跟人物相关的一切。

    咪咪是张扬的,那么好,跟她有关的一切都是张扬的:她的职业是张扬的,讲话是张扬的,她那露出丰满胸部和修长双腿的各种鲜艳短裙是张扬的,高高盘起的浓密黑发是张扬的,闪闪发光的耳环项链也是张扬的,就连镜头也偏爱她,给她的多是高明度高亮度的特写和近景。

    而苏丽珍呢?苏丽珍是绝对内敛的:她换了几个工作,也不过是从坐在小卖店安安静静地收款,换到坐在售票亭不声不响地卖票;她话很少,声音很小,跟人讲话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直视对方的眼睛;她的刘海很长,长到盖住了眼睛,披散着的头发也总是遮住五分之二的脸庞;她好像不喜欢什么配饰,偶尔会带带老式的发卡,腕上的手表还是细表带小表盘最不惹眼的那种;镜头扫过她时,她好像永远低着头站在画面最暗的深处,香港寂寥的雨夜里,你甚至分辨不出她被头发遮住一半的侧脸上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

    但你我都心知肚明那一定是泪水。

    这里苏丽珍从围栏间隙向外看的样子特别像狱中人对自由的想望,她说她要由这一分钟起不记得这个人,她真的做到了。

    如果你在我第一次看阿飞之后考我,苏丽珍刚刚分手那段时间都在干嘛,我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

    “嗯,大概是每天晚上跟刘德华散步。”(笑)

    玩笑归玩笑,看了十几遍阿飞之后,我发现苏丽珍分手之后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消磨自己,只是王家卫的镜头太善良不忍刻意拆穿罢了。

    比如他不去拍苏丽珍一瓶又一瓶给自己灌酒时的狼狈模样。

    而只拍她一个人远远的坐在墙角,手握空酒瓶垂着头黯然神伤。

    比如他不去拍苏丽珍一根接一根烟吞云吐雾的颓废情状。

    而只拍她背对镜头抽烟不小心被刘德华撞见,慌乱中把打火机带烟盒甩锅给无辜的垃圾箱。

    比如他不去拍苏丽珍哭泣的特写,不去拍她花掉的眼妆。

    而只拍一旁的刘德华手足无措,她背对着镜头,隐在暗处,语带哭腔。

    刘德华不解为什么苏丽珍要把自己和旭仔的事讲给他听,苏丽珍告诉他原因。

    “如果我再不讲,我怕我会疯掉。”

    毫不夸张,我确信如果没有刘德华,苏丽珍大概真的会疯掉。苏丽珍真的真的很感谢他。

    就算如此,也依然有好多人觉得咪咪爱旭仔更多一点。

    我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对内敛的人真的很不公平,不光是职场上,在感情里,甚至就连电影里,内敛的角色也比较不讨观众喜欢。

    还好苏丽珍有刘德华,同样内敛的人大概比较容易惺惺相惜,不过惺惺相惜终究不是爱情罢了。

    我不知道刘德华会不会有天终于接到了苏丽珍的电话,如果会,那么他们会不会有全新的故事。但不管怎样,苏丽珍也好,旭仔也好,他们都永远地记住了1960年4月16号下午三点前的那一分钟,永远地记住了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短暂而漫长的日子,那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

    因为都已经过去了。

     短评

    像旭仔这种男人大概没有女人会不爱吧 每一个都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他 其实都是做梦

    4分钟前
  • 小师妹
  • 力荐
  • 他最终还是没能飞起来;她最终还是忘却了;他最终还是没能接到电话;她最终还是割舍不断;他最终还是卖掉了车;她最终还是去了美国;他最终还是踏上了2046;他们 最终 还是……

    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 总有一些人以为自己是鸟。

    14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力荐
  • 你 风华绝代

    18分钟前
  • 陌聆
  • 推荐
  • 物是人非,你是否还记得那一秒,你到底最爱哪一个。刘德华在张国荣面前暗淡无光。

    2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 杜琪峰曾说,王家卫实际上只拍了这一部电影:后来影片中的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而主题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疏离与亲近,拒绝与接纳,追求与失落,忘却与铭记,逃离故土与寻找自由。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梁朝伟在阿飞正传中的登场令人匪夷所思.这也使得王家卫超越了一般的闷骚.(180630影院国语)

    2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 虽然看不太懂,但片中张国荣实在太让人着迷了~~

    3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 阿飞爱苏丽珍吗?亦或是爱梁凤英吗?不,都不是,他最爱的只有他自己。他就是那只无脚鸟,终其一生都在飞翔,苏与梁不过是人生旅程中一个短暂的停靠点,停靠之后,继续前行,直到孤独死去的最后一刻。

    35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 我只想知道最后在小阁楼里露脸的梁朝伟代表着什么

    40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 这座城市的雨水真是绵长啊,显得所有情意都变得稀薄。

    44分钟前
  • 泥人。
  • 力荐
  • 结尾梁朝伟是作者还是又一个阿飞呢

    48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推荐
  • 他清楚南洋寻不回母亲,她晓得再没有一分钟的初心,他明白舍弃全部家当也取代不了那个位置,她知道即使离开也不会挽留,他悉知彳亍多久都等不到回音。这世间来来往往的痴男怨女,分明看得清情爱里的真心假意,却偏要做那扑火的飞蛾、下凡的神鸟。在爱火里燃烧一次,在宿命的土地上落脚,死无葬身之地。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电影院里的音响很刺耳,那时候这帮演员都很年轻,王家卫后来只拍了一部电影,都是技巧更加娴熟的这部电影。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张:世界上有一种鸟的故事,你听过没有?刘:听过啊,没有脚嘛,都是拿来哄女人和骗小孩的…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 愣头青假装小资青年

    1小时前
  • nadja
  • 还行
  • 王家卫确立风格之作,或者说他拍的始终是同一部电影。难以长久的爱情、对自我身份的求索及都市人的困惑疏离。部分镜头极易联想起[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大量运用镜像的修辞策略和开放式构图,氤氲于光影中的迷离气格,文艺台词。| 无脚鸟致敬戈达尔[法外之徒] | 1960.4.16.15:00前的1分钟。(8.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这一秒属于你和我。

    1小时前
  • missfaye
  • 推荐
  •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1小时前
  • Ridden
  • 力荐
  • 【上海电影节展映】胶片版。资料馆王家卫展的缺憾终于在上海补完。风格很张国荣,很杜可风,也很王家卫。把一个渣男的故事拍得如此动人好看,也是厉害。几个斯坦尼康长镜头以及梁朝伟镜头非常出色,大银幕看简直晕眩迷人。台词金句频出,流传于世,至今听来都动人心弦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