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缓缓入画的农家稚童,斜倚着静静注视这俩傻货。那帧画面我爱了。
从剧情上说,我不认同小萍的所作所为和价值观:第一次面对兄长的大度宽容,我就应该无地自容;第二次面对兄长的责罚,我应该愧疚地承受;第三次再度离家出走,的确我没有脸再回去了,但是我也不应该绑架男友。
从制作上说,有些镜头真有回味,但也有些处理问题很多。
杨超导演是对视听语言有研究的资深导演,是中戏导演系的主任,这部《旅程》是其早期的片子,可能手法稚嫩了。
比如说全片开始,首先出片头字幕,字幕出尽,才正式开始第一镜,其实字幕完全可以结合着第一镜:随着夜幕下一列车的主观视角缓缓进站到达终点停下的过程中顺势推出。
再比如在轮船的售票处,在固定镜头下与售票员交流,最后售票员将售票窗口啪的一声关上,镜头是完整的,但是这一关情绪上合适而逻辑上不合适,因为这是在早上刚开张,咋就关了呢?如果要关,那就应该刚才镜头开始的时候,这个窗是被耿乐敲开的,这样才合理。
还有第二次骑车上路的时候,遇到车匪截了一辆货车,这俩傻货为什么从路的对面推着车怯生生地停在了出事车辆的后面呢?还与劫匪交流上了?正常的不应该快速的骑过去吗?或者是快速的绕行吗?或者是远远地停在远处关注着吗?为啥还要主动地从路对面过来与劫匪交流呢?毫无道理。
在那个著名的徐浩峰饰演的行脚僧踏上新路的长镜头中,耿乐决定再次寻找小萍的一刹那,眼睛回望了来时的路,这时候的耿乐有一刹那仿佛是要打开第四面墙,但很快感觉这种眼神过了,所以又稍稍回退了一些,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眼神了,然后就侧身踏上了寻找之路。那个仿佛冲开第四面墙的眼神的那一刹那,值得保留吗?
这是一部用摄影结结实实夯出来的作品,这个得归功于摄影师张锡贵。高考落榜的两个青年踏上了一场注定前途多舛的旅程。旅程中,两个人的动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价值观也发生了碰撞。男的来自小镇,女的来自农村,女的倔强单纯,男的务实活络,在这场赌上了他们能付出的一切代价后,男的放弃了,女的消失了。这是整个剧情。这也是这场旅程两人的改变。但两人没能改变的是摄影营造出的黑漆漆的压抑现实,没能改变自己的茫然无措,没能改变那经不去任何碰撞的逝去青春。理想在旅途中陡然逝去。女孩的消失为那挽歌般的青春和理想画上了迷雾般的灿烂结尾。这就是只存在于男孩想象中的华美的精神未来了。
这部电影,确实可视为《长江图》的前传,男孩女孩都在寻找精神的归宿,然而,他们面对的是血淋淋的灰暗的现实。这注定了,他们将要面对社会转型期工业文明冲击农业社会的剧烈变动下王小帅/贾樟柯式的流离失所。找不到也就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
长镜头的运用,意境的构造,的确有点儿塔尔科夫斯基的味道。无怪乎作者喜欢老塔了。
一共三次旅程,可谓是艰辛的旅程……
第一次,他们坐着火车和轮船跨过大山和大海来到骗子的窝点,怀揣这青春中一腔证明自己的热血,认为自己终将找到一个靠谱“国营”的骗子,可以说俩人又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第二次,他们明白自己已然没了退路,可是又要说什么都要“讨个说法”,踏上“十七岁的单车”,来一个“十八岁的出门远行”。终于被连哄带吓的弄回了家……
第三次,他们各自明白了处境,却为了友情?爱情?踏上了不知目的的行程,这次没有心爱的小单车,更没有足量的馒头和钱。从男主的犹豫与解释和女主的义无反顾中双方经历了三次冲突,最终男主从解释和买惨到停滞……
他们在三次旅程中相继发现了自我,男主从开始的探索世界,到发现自我,最终找到自己的路,女主也从追随男主,到明白自己的需求,最终找到自己的旅途。
青春啊,两人都在这之中明白了自我,取得了成长。在旅途中,每个人都像二人一样最初充满着执念,到中途明白自我和充满着理性找明白自己的路,也不能评判谁对谁错,毕竟,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假装有分割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大量使用移动蒙太奇镜头,充斥着平凡的隐喻,对于人物的刻画细节也颇多精妙之处,实为文艺片的佳作……
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路上的故事 长陵县城高中重读生思绪和小萍是一对情侣 他们在第三次高考落榜后离家出走 寻找致富的奇迹和自由的生活 在穿越中原大地的三次艰难旅程中 他们遇见了无数的人和事 见证了变化中的社会众生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思绪回到县城准备第四次高考 小萍一个人走向未知远方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当重点放在旅途上面,那其实就是已经接近了探索的本质。人生是含糊的,甚至没有办法说清。他让你觉得是没有感觉的,所以我们认定是冰冷的。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所有的东西都被包含在了其中,你可以说说两性,你可以说说家庭,你可以说说教育,你可以说说执拗与怪异;就这么112分钟的片子,已经让一切变得通透。相比之下,贝拉塔尔那些就是垃圾影像
格局相当高
《旅程》和《李米的猜想》里导演都用一角流落了高考焦虑
浓浓的学生作业范儿,和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一样,高考失利那点事是杨超挥之不去的梦魇。
无论《长江图》还是《旅程》,杨导都践行一件事:男性开个头或是描摹个大概,但女性是会真的一头扎进去做的。喜欢《旅程》,符合导演当时的心力,几个构图运镜非常喜欢。小萍看到毛毛鸡那段,太戳心了。当你已经习惯影片的节奏和调调,还以为车子会再驶一段路,结果突然就为两筐叽喳小东西迷得停下脚步,对女孩描摹的真实,让人触动。
好一场stranger than paradise!
凭借风格完成的影片。
3.5 大概可以看做《长江图》前传 片中基本整合了《长江图》中的所有元素 诗/歌/长江/苦旅/冷清的农村/苦闷的社会/女性自觉与男性压迫的纠缠 不过观感比长江图好太多了。主要原因是,单线叙事将元素整合成情绪而并非信息。另一方面,在描绘社会图景方面也是远胜于长江图。其中偶遇“杀人”的段落,也勾勒出了那个朦胧时代中看似和平的暗流汹涌。(这种叙事自带的美,可比瞎逼念诗来的诗意多了)以及杨超的镜头实在太学院派了。Ps:女主角演的是什么垃圾东西 台词都不会念
空间感悟不错。台词念得人生疼。
没字幕 看着有点费劲 。大陆耐看耿乐 台湾耐看张震
雕琢空间,导演本能
汉广的旋律余韵不止的是走不完的路,跨不完对的桥和追不上的恋人。三次不断的离开少年身体里真实的自我慢慢落叶,变成一个老气横秋,幻想着离开他的少女兀自盘起头发,肩扛象征着童真的毛毛鸡头也不回的离开。摄影真的很舒服,长江上的夜戏会让人以为这是长江图前传,实际是什么呢?
希望自己不忘理想
土闷土闷的青春公路/水路/土路片, 耿乐大概十来岁就长成30多岁的这张脸了,还大衣皮鞋斜挎皮包. 傻傻的好试验粗糙, 也就是胡编生楞."答应你", 答应你妹啊, 在三四线城镇话语系统中,没有答应谁的港式许诺套话.导演十来年后不舍这种莫名其妙的奇葩暧昧初衷,又拍了<长江图>
长江上船夫竟然是痛仰乐队主唱高虎,他所唱《汉广》很不错;有些台词还是很有深意的,比如女友郭萍躺在马路上说“没有树,没有房子,太阳照得太亮了”。里面的行脚僧竟然是徐浩峰演的!
镜头真挺老塔的,这片子的风格在国内也算独树一帜了,艺术电影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产物,因为剥离了大多数的资本关系。看了导演的访谈,感觉导演是幸运的,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拍这样一部艺术片,但当然这也离不开导演曾经坚持的自己,很受鼓舞。
没有观众的艺术电影就算有意义,也及其有限
在灰蒙蒙的《旅程》里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主人公对那只“小鸡” 的一见倾心。理想的出场不仅为这段贫困而苦涩的逐梦之旅带来一丝生机,还为钢铁般的现实蒙上了一层轻盈的诗意。杨超在这部自传式的作品里敏锐而精准地描绘出了小镇青年那种普遍的迷茫和困境:在“学生”与“流氓”之间有没有其他选择,以及“爱情”与“馒头”能不能一起并肩而行?作为典型的探索“我是谁”的公路电影,这部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处女作真正展示出了社会转型期当中人的复杂与矛盾。冷静的长镜头既捕捉到了人性里神性的坍塌与坠落,同时也保存着人面对残酷环境自然流露的良善、柔软和挣扎。在化繁为简由二变一的结尾,再次走进考场的男主角似乎终于明白: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随着视线的移动,脚下的路也在一点一点变宽。
徐皓峰和杨超是同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