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Hours at Munich
1972年9 月5 日凌晨4 点多,8 名“黑九月”恐怖分子身带武器爬过慕尼黑奥运村东面高高的铁丝网,正在举行的第二十届奥运会的各国体育代表团都住在这里。
4 点25分,恐怖分子将万能钥匙插进了康诺里大街31号1 号房间的门锁里,房间内共住了7 位以色列运动队成员。
第一个听到动静的是摔跤裁判约瑟夫·古特弗罗英德。他块头很大,体重124公斤。虽然他一时还无法断定这响声是不是室友摔跤教练摩西·温伯格发出来的,这家伙出去玩乐也该回来了。但是,门后低低的阿拉伯语的谈话声使他立刻确信大祸临头。于是,他跳下床,一面用粗壮的身体顶住渐渐被推开的房门,一面用希伯来语高喊:“有危!”
在尔后的几秒钟内,8 名恐怖分子试图将古特弗罗英德抵住的门推开,双方使出的力气扭弯了金属门框和铰链。这倒使同室的一位举重教练有了足够的时间破窗逃走。但室内的另外4 个教练员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们在各自的床上被恐怖分子的枪口逼住。
这时,摔跤教练温伯格正好沿着康诺里大街漫步走回房间来,温伯格也是个大块头,要制服他决非易事。他一踏进房间,立刻挥拳打倒了一名恐怖分子,另一名恐怖分子急忙开枪,子弹打穿了他的面颊,他用手捂住脸,血汩汩地从指缝流出。
恐怖分子接着又撞开了隔壁的3 号房间,抓住了6 名以色列运动员,当准备将他们押到1 号房间时,轻量级摔跤运动员贾德·祖巴理决定冲出虎口。恐怖分子在他身后连开数枪,但这位身材矮小的摔跤运动员左门右躲,越过高低不平的庭院安然逃脱。
身负重伤的温伯格此时乘机猛击另一个恐怖分子的嘴巴,那人的上颌骨被打碎,昏倒在地。另一个恐怖分子举枪就打,温伯格胸部连中数枪,像堵墙似地塌倒下去。
举重运动员约瑟夫·鲁马努在恐怖分子要捆绑他时,操起桌上的一把菜刀,朝着恐怖分子的前额砍去,剧烈的疼痛使这个恐怖分子无法开枪,只好退避。但从他身后跑来的另一名恐怖分子,用冲锋枪扫了一梭子,鲁马努的身体几乎齐腰断成两截。
身负重伤的温伯格此时摸索着站起来,一心想与恐怖分子拼个你死我活。当恐怖分子看见一个血淋淋的庞大身躯跌跌撞撞地向他们扑来,吓得忘了开枪。温伯格击倒一名恐怖分子,又抓起一把菜刀,砍伤了另一个的臂膀,然后才因头部中弹而身亡。
凌晨5 点左右,恐怖分子未能找到住在其他房间里的以色列人,就押着抓获的9名人质,匆匆撤离奥运村。
在历时将近半个小时的搏斗中,负责奥运村安全的警察只接到了有关康诺里大街31号附近“有人在打闹”这一含混不清的报告。这并不奇怪,因为此时大部分人还正在酣梦之中,而且整个行动进行得断断续续:一阵喊声和枪声过后,便是一阵沉寂。要知道在奥运村夜夜都有狂欢活动,往往还伴随鞭炮声和喧嚷声。对许多睡在以色列人隔壁的人来说,这次绑架行动发出的响声听上去与平日的吵闹声相差无几。
那两个死里逃生的以色列人分别跑到南朝鲜和意大利代表队的住处打电话报警。
5 点30分,慕尼黑警察局收到恐怖分子的英文信,他们要求在9 点以前释放被以色列政府关押的234 名巴勒斯坦人和被联邦德国政府囚禁的“巴德尔——迈因霍夫帮”成员,然后派3 架飞机把他们都送往一个安全的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将释放以色列运动员,否则,他们就要“将人质同时或一个一个地处决”。
发生了这样的事,不仅慕尼黑惊呆了,整个联邦德国乃至全世界都感到震惊。谈判开始了,联邦德国政府的两位部长、奥运村的村长、前任市长和慕尼黑警察局长以敢于赴汤蹈火的姿态表示愿以自己去交换人质。但恐怖分子拒绝接受这一要求,只是把截止期限延长至12点。
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电话里与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磋商了10分钟,其结果不出所料,这位头发花白的女总理重申了以色列对恐怖主义人人皆知的立场:即无妥协可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步。
态度虽然很强硬,但梅厄总理一搁下电话就立即召来了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头头兹维·扎米尔,让他马上飞去联邦德国处理这件人命关天的棘手事。
当天上午10点,长得有些干瘦的51岁的扎米尔衣冠端正。服饰考究地出现在慕尼黑。他一向如此,这在以色列穿着随便。不修边幅的上层社会格外引人注目。他一举手、一投足都严然带有英国上议院中贵族们所特有的那种绅士风度。有人开玩笑说,他即使率领特工队伍行进在40摄氏度高温的内格夫沙漠上,这种风度也不会打半点折扣。可是此时,扎米尔实在无心顾及自己的绅士风度,他一到慕尼黑,就急匆匆地要求看一下联邦德国方面准备解救人质的行动方案。
联邦德国警方已决定佯装答应提供飞机,因为此时恐怖分子已把截止日期又延长至晚上12点,并降低了要求,只要求派一架飞机将他们和人质送到埃及开罗。如果到那时以色列仍不交出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他们就在开罗处死运动员。联邦德国的边防警察部队(在此之后改建为反恐怖大队)准备在恐怖分子到达机场后,在飞机起飞前发起进攻性袭击。
扎米尔阅毕方案,感到这次行动组织得不好:准备工作很草率,神枪手太少,武器也不够先进,行动能否成功,实在没什么把握。但是,扎米尔没有发表异议,因为他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晚上10点,扎米尔在德方军官的陪同下,登上了慕尼黑市郊菲斯腾费尔德布鲁克机场的控制塔。他“有幸”亲眼目睹了机场跑道上发生的这场悲剧的最后一幕。10点20分左右,两架直升飞机从奥运村附近一块草坪上腾空而起,朝着菲斯腾费尔德布鲁克机场飞来。机上载着9 名以色列人质和8 名
恐怖分子。他们是乘一辆大众牌汽车来到直升飞机旁登机的。扎米尔日后回想起来,觉得应该在恐怖分子下汽车后向直升飞机走去的时候实施伏击,尽管这是事后才认识到的,但在当时的确就意味着失去了行动的最佳机会。
一刻钟后,两架直升飞机在距一架波音一727 喷气式飞机约100 米处降落。恐怖分子强迫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站在前面,然后4 个恐怖分子走出直升飞机,去检查客机。机场的灯光造成许多阴影,使人难以辨别谁是人质,谁是恐怖分子,狙击手们顿时感到困难起来。然而,不到5 分钟,5 个狙击手便从昏暗中从远处开火了,慌慌张张的,一上来就没打中目标,从而失去了奇袭的威力。
枪声一响,恐怖分子迅即举枪还击。直升飞机的驾驶员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其中两人安全脱险,另两人被交叉火力击中,负了重伤。以色列人质则无法动弹,他们还坐在直升飞机内,眼睛被蒙住,手脚被紧紧地捆着。
双方对射了足有一个多小时,恐怖分子狂傲地拒绝了联邦德国警方的几次劝降,尽管他们明知这是免于一死的唯一出路。联邦德国方面因为直升飞机内还有人质,因此火力受到限制。于是,便临时决定在6 辆装甲车的掩护下,突击队员直接向上冲。然而,就在装甲车开动的同时,一名恐怖分子向一架载有5 名以色列人质的直升飞机里投了一颗手榴弹,直升飞机顿时化为一团烈火。紧接着,另外两名恐怖分子枪杀了第二架直升飞机内的4 名人质。
令人痛惜不已的是,倘若装甲车攻击推迟几分钟,第二架直升飞机上的4 个人质便能幸兔于难,人们发现,捆绑他们的粗绳结上留有牙痕。这表明,这4 个以色列人用不了多久就能挣脱绳索,出其不意地袭击守在直升飞机外的两名恐怖分子,他们很有可能活着,并回到体育场。至于第一架直升飞机上的5 个人质,则无法断定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的躯体已被烧为灰烬,无法辨认。
直到凌晨二点30分,警方才击毙了最后一名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他的真名叫罕默德·马萨尔哈德,他曾作为一名建筑师参加过修建慕尼黑奥运村,因此对现场极为熟悉。
战斗结束了,一共有9 名以色列人质、两名联邦德国警官和5 名恐怖分子死在机场上。另有3 名恐怖分子被捕。
第二天,奥运会继续举行。那一年,苏联赢得50块金牌,美国名列第二,获得了33块金牌,而以色列则运回去11具尸体。
很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真相。
电视电影的质感 Nero哥又演反派 本来挺帅一人硬要留着大胡子
弗兰科·内罗 / 威廉·霍尔登
《绝杀慕尼黑》中间插曲的细节。
七十年代的片子总是那么冷隽
比较平铺直叙的讲述了慕尼黑奥运会的人质事件,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感,故事完整,节奏也比较紧张,但艺术加工的部分太单薄,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了
观影盘点:奥运史上著名的恐怖事件,但是这部电影处理的并不好,完全停留在表面,特别是所有演员说英语这一点上非常地出戏。戏剧冲突没有做到张弛有度,不管是事件的紧张感,政治谈判的焦灼感,表现的都不太好。至于人物背后的想法与内心更是没有太多的镜头。这一题材也许很难再有人翻拍了,因为这几年欧洲的恐怖事件实在太多了,他们应该都不知道拍哪一个好了。
看的是历史 没想到奥运历史有这么一页
1
一群德国老头子骗得坏蛋大胡子团团转,最后营救还是失败
1987.01.14
对50岁以后的WH没有丝毫免疫力,至于全剧夲身拍的像流水账。WH倒蛮有个性。
imdb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