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蒙古精神 剧照 NO.1蒙古精神 剧照 NO.2蒙古精神 剧照 NO.3蒙古精神 剧照 NO.4蒙古精神 剧照 NO.5蒙古精神 剧照 NO.6蒙古精神 剧照 NO.13蒙古精神 剧照 NO.14蒙古精神 剧照 NO.15蒙古精神 剧照 NO.16蒙古精神 剧照 NO.17蒙古精神 剧照 NO.18蒙古精神 剧照 NO.19蒙古精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在中苏边境跑生意的俄罗斯人谢尔盖不但迷了路,自己的卡车还陷到了泥坑里。他茫然地爬上山头以求救援,却看见了蒙古人天葬的尸体,惊愕的奔跑中遇到了蒙古牧民贡巴。淳朴热情的贡巴把谢尔盖请到家中杀羊摆酒进行款待,并帮他解决了卡车的问题。 贡巴、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象祖先一样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这种温馨自然的家庭生活让谢尔盖回想起自己远在故乡的亲人。不久,谢尔盖在城里的歌厅酒后闹事被警察带走,贡巴又托亲戚把他接了出来。最后,这两个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的男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而贡巴也有自己的忧虑,他的妻子已生育了三个孩子,医生告诫她不要再生孩子,这件事愁坏了贡巴,为此他已经好几个月没能和妻子同房。一天晚上,城里长大的妻子告诉贡巴现在有种叫避孕套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叮嘱他进城买彩电时捎回几个。 在城里的药店里,贡巴感到格外尴尬,最终只好笑嘻嘻地走开。回家途中,贡巴在享用过城里的罐头和饮料后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

     长篇影评

     1 ) 祖辈还剩下什么

        先交代一下缘起吧,刚好知道区图书馆有放映电影的活动,一直都想去看,这一个月是轮到米哈尔科夫的电影展映。以前只是看过他的代表作《毒太阳》,现在赶在这个月的末尾,5月26号,《蒙古精神》,呵呵,大学三年以来第一次来到区图书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觉得本片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殖传承问题,一个是祖辈精神传承问题。先讲第一个,开头的电影里面的刚波以雄豪的气势,挥舞着套马杆策马狂奔,追逐前面的一个女的(我真不懂追逐她的意义),然后将她拉下马后欲行其事,在女的抗拒下没有成功。或许这在开头就暗示了刚波性方面的失败。
        但是下面发展的也不尽然,因为刚波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而她老婆在抱怨他还有想生第四个的念头,没有足够的性能力,刚波能有那么多孩子?问题是生育政策,超生不符合政府的规定,给家庭也带来生活的困难。妻子的解决办法是避孕套,而刚波的犹豫不决,显示了他在性无能和性旺盛间的徘徊(我奇怪当时中国对于少数民族的生育应该是开放一点的,不至于以汉族的超生一以概之,可能是导演的误解?)。最后刚波的第四个孩子终于生下来了。从不生到生,一个反复犹豫、论证的选择,终于还是没有第二个解答,还是生了下来。
        从第四个孩子的名字铁木真,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祖辈精神的传承问题了。茫茫的大草原,呼唤英雄的扫荡一切、建立功业的作为,而刚波并不是一个多了不起的人,平凡的一个草原人,唯一的气势显现就在于开头骑马飞驰的那一段而已。后面放羊、杀羊、进城,在草原他可以驾轻就熟的生活着,在草原外他只是有着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讲述先辈的神话故事给孩子听,他打算将生下来的第四个孩子命名为铁木真,我觉得是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后的一种对祖辈精神的向往。这时来了一个俄国人赛尔格,成了刚波的映射,一个豪放的汉子。可能他并不能理解刚波民族的内在情感,但对于祖辈的愧疚,他会更突出的表现出来。
        在舞厅里面被问到是否知道自己的祖宗名字时,两辈以上,可是,三辈之上,支支吾吾。他呆立凝视的镜头,持续了几秒,我也震住了,我也记不清自己祖辈的名字,不,是根本就不知道,没有意识去了解。我想到自己的漠然,数典忘祖?冷漠无情?不只是我,或者很多人都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这个现实问题,就是:你的先辈叫什么名字?答出来的有多少,他们又为什么忘却了?死去的灵魂是被《士兵之歌》的旋律咏唱过的呀。名字只是个躯壳,但连躯壳都没有剩下的时候,灵魂、精神这些内在的东西早就离我们远去几千几万里了。
        

     2 ) 蒙古精神的失落

    电影开始,是一些很温馨的画面,有人玩风琴、讲故事、玩小玩具,一家人其乐融融,虽然远离现代文明,物质生活不够丰富,但到处都可以感到亲情的温暖。接着,俄罗斯人的闯入,一开始是更加衬托了这家人的幸福,可是,慢慢地,扎在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生出了孤独,生出了隔绝、闭塞。
    刚波进城那一段很有趣,像一种文明接触到另一种文明,碰到新事物,他有一些很天真的动作和话语。从城里回到草原的刚波,放下新买的电视机,坐在草原上吃罐头。紧接着跑出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还有他的妻子,要逮着那个背叛蒙古文明的刚波。沉浸在温馨思路的我,以为刚波买完东西后,会回家抚慰等待自己孩子和妻子,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支军队,把我弄迷糊了,之后才想到这事刚波的幻想。
    刚波一直沉浸在成吉思汗时代,那是他们蒙古人的辉煌骄傲时代,但那段超现实的镜头是表达蒙古人对已逝文明的念想还是恐惧、束缚呢?
    最后的那一幕是草原上立着烟囱,冒着浓浓黑烟,美丽的草地上多了几条乌黑的道路,刚波的后代也进了工厂,离开了游牧生活。

     3 ) FIFF11丨DAY4《蒙古精神》:原始草原的精神何以承继?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蒙古精神》,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草原牧民们广阔辽远的评价了!

    费了木:

    写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的诗。有困惑也有乡愁。

    格系艺人:

    现代与古代的矛盾冲突,导演在立意之深的基础上流动的摄影,情绪的渲染都做到了极致。

    River:

    怪诞,隽永,绝美,以凄美而崇敬的目光凝视着广袤的蒙古大地,超脱了国界与zz的束缚。多处妙笔,回味无穷。

    不是兔槽:

    现代文明侵入游牧精神的开始,在万玛才旦的《塔洛》和《气球》之前就被讨论,文化失语和闯入无根迷茫的状态。

    蹦擦擦:

    现代文明入侵后的迷茫,以及,依旧坚持的游牧民族理想。可能是本身对这个文化就不太了解,所以并没有那么喜欢。

    Sparrow: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明与乡愁,也是对苏联解体后命运去从的思考。传统生活与不可知的未来碰撞时,缺憾仍有现形,成吉思汗的拷问、计生的尴尬、电视机前的茫然都是个体命运的挣扎。

    George:

    和我的期待有一定差距,不是蒙古精神就是nostalgia啊,而且洪尚秀是不是就是这里学的超现实?红伞打马走过确实很美,各种地方都做得很好,但是我说不出,也许是mood不对,感觉差一点,也许是不喜欢那个“幽默感”。

    果树:

    大师米哈尔科夫的华语片。辽阔的草原实景,如果能在大银幕上看肯定相当震憾(就如同他镜头里的西伯利亚林海一秀)。关于传统的精神如何在现代继续保存,电影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用最后的结局传达了关于延续的主题。

    我略知她一二:

    蒙古精神是反叛而融合,是传统被代替而非消亡,是热情好客而淳朴善良,是在梦中遇到祖辈祖先,是在冷战后追赶妻子,是在城市中体验新生,是在草原中交换人生,是迷茫的注视,是果敢的回答,是思想的延续,是乡愁的复兴。

    子夜无人:

    最开始以为是传统的异域文化题材里,关于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之间对立的命题。蒙古包与越野车,繁殖欲和保险套,荒野上被抛弃的电视机,但慢慢看下去就发现所有猎奇的符号展示都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一旦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真正的视角,那个在舞厅的喧闹里突然呆滞流泪的人来自体制的崩塌,那片与世隔绝自成天地的大草原是生产力的崩塌,那座看起来五光十色其实全然空洞无物的繁华新都市里脱胎于精神世界的崩塌。没有人还记得曾祖父的名字,唯有如梦似幻的时刻里,烽烟四起、行军赫赫、天神降临,可那些辉煌的过去,与今天寻不到根、追溯不到源头的我们,又有何干系?

    Bob_Chow:

    前半段最初相遇后的用餐一段过于拖沓,杀羊时候的特写正反打等把逐步升级的奇幻情绪弱化或者变化成为矛盾,有点走偏,直到进城才好些。部分镜头和桥段的确富有创意性和魔幻性,眼前一亮,但是调度和视听语言不仅拖泥带水而且模糊不清,畏缩起来,譬如询问喇嘛一段轻描淡写的苹果,甚至于最后的错乱战争场景反复借用拖走这一镜头,开头先使用的过于混乱动荡的动镜处理也突兀,并没有把胃口吊起来。不错,许多文化的政策的民族的甚至于文明的东西穿插在其中(城市化,消逝的民族,独生子女,国家),遍地开花以至于每个都不清不楚,站位不定。人物也没有完整的站立起来,以行动为导向。

    Pincent:

    过山车让人晕晕乎乎的,我还是更习惯骑着大马安心的感觉,逆行在满是自行车的街道上,真不如骑在草原上让人觉得舒服,陌生的红色人民他们来了,把一切都改变了,政策我都能明白,只是内心有些不太愿意。在从前,一切都更简单、更自在,我能观看广角全彩的草原天地,为何要看电视盒子那么小的模糊画面。我将永远怀念旧时代,无论蒙古人还是苏联人,我们都是一样的沦落人,活在过去里的人,我醉了,他也醉了。蒙古精神就是苏联精神,我的记忆与梦境是那驰骋疆场,我的马跑了,我的兵器不见了,我两块一个的乡愁无处安放,只能刺痛我、纹在我的背上。套马杆变成烟囱,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我脑海中奔跑。

    #FIFF11#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蒙古精神

    这是一部思想深邃、寓意丰富的电影,真心喜欢!
     什么是蒙古精神? 1.人死后回归大自然,肉体被抛在野外被鸟兽吃掉,精神却永远留在人间; 2.宰羊时,轻轻地一刀下去,不让羊感到痛苦,让羊的眼睛闭上; 3.热情好客。全家人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蒙古包外的客人,等着客人来了才肯开始吃饭。 4.对自己生活着的草原的无限热爱。
    “哦,老天帮我”,俄罗斯人谢尔盖吃羊肉的那场戏很喜感。
    一、小姑娘在蒙古包里拉手风琴,谢尔盖流泪了,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明月挂在天空的画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俄罗斯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二、导演并没有把画面在明月处定格,而是稍作停留之后,把镜头从天空中的明月那慢慢拉到了草原上栽进水里的汽车那,汽车(更是谢尔盖)此时此刻是那么的孤独(内心)。这一段,电影表现得异常精彩,导演的功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夫妻两,你一口梨,我一口鸡蛋,眼睛里只有对方,互相关爱着对方,这画面真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在舞厅喝酒,谢尔盖迷失了自己的精神(灵魂)。
    现实的画面在电视机里反复出现,何为现实何为虚幻?!
    现实的(物质的):
    1.自行车;2.电话铃声;3.烟囱;
    非现实的(精神的):
    1.成吉思汗和他的马;2.歌声;3.套马杆;
    结尾处,电话铃声不断反复刺耳地响起,那是对现代人发出的的一种警报。
    电影开头,男主角贡巴的蒙古朋友,红色!红色的伞,红色的喇叭,红色的箱子,红色的帽沿。这是一种怎样的寓意?

    这样一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沙宝亮的那首歌《鸿雁》,那么的悠扬婉转,那么的荡气回肠。“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5 ) 成吉思汗大战兰博

    虽然我总是吹牛逼自己很懂苏联东欧电影,但平心而论我拉的美国片还是最多的。美国片是小说,技巧性强,容易分析容易学,俄罗斯电影是诗,诗怎么分析啊!就好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几乎就是大白话了,小学生都看得懂,有什么可分析的?但是这又是最牛逼的文化遗产,只要还有人会说汉语,那这首诗就能一直流传下去,这就是诗歌的力量,我最常回味,最打动我的也还是几部苏联诗电影。

    月初开车去了一趟草原,又找到了几年前在内蒙挖油的感觉。一路总是想起很多年前看的《套马杆》和张承志的《黑骏马》,好像也有了一些对草原的乡愁,斗胆分析一下这部我非常喜欢的《套马杆》,看看俄罗斯诗电影中的诗意从何而来。


    套马杆

    片名《Urga》是套马杆的意思,国内翻译成《蒙古精神》,这和蒙古精神有什么关系吗?简直莫名其妙。套马杆除了套牲口,还有一个的作用是蒙古人在草原上做爱的时候会立起套马杆,示意周围的人不要打搅,所以影片还有一个副标题“爱的领地”。在影片中,套马杆代表传统的传承,当现代滚滚而来时,传统的生活方式必将发生变化,当蒙古人不需要再套马,住进楼房后,套马杆作为传统的消失就成了必然。


    新生和死亡

    草原就像大海一样无限辽阔,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这种环境中会诞生蒙古长调,一个人同时唱高低两个声部,那是蒙古骑手在草原上给自己作伴的孤独的声音。在这样辽阔的环境中一切问题都是小事,只有生死是大事。

    猎物

    猎人

    套马杆勇往直前

    《套马杆》的开场就大气磅礴。影片从一个女人的后背开始,她骑在马上,是猎物。接下来是一个运动镜头,从马眼睛开始,然后缓缓移动到握着套马杆的手,最后停在主角刚巴的脸上,这是一个蒙古猎手。猎物骑着马站在远远的平坦的草原上,猎人站在小山包上,极美的静止镜头,静是为了强调接下来惊心动魄的“动”。随着猎人嚎叫一声,猎物受惊飞奔,两人开始了追逐。套马杆上装饰了一个红穗子,在奔驰的马上起起伏伏勇往直前,这是阳性的象征。背景音乐由猎人的嚎叫、马蹄声和鼓组成,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终于在镜头的尽头,猎人的套马杆套住了猎物的马,两个人下马继续追逐。猎人用套马杆反复套猎物,终于捉住了,两个人在草原上厮打起来,最后两个人都累了,骑马奔向蒙古包。

    这并不是一个抢亲的故事,猎人和猎物其实是一对生活在草原上的夫妻,他们已经生了3个孩子,正被一个问题困扰——要不要避孕。和他们生活在一个蒙古包中的母亲就唠唠叨叨的说自己早就劝过刚巴不要娶城里女人。对旧时代的人来说,生孩子是好事儿,怎么还要避孕呢?避孕是一个相当新的、相当现代的日常问题。

    美满的家庭

    刚巴和他老婆巴德玛惊心动魄的“抢亲”对我们这些现代观众有误导作用,蒙古人一家人其实生活的相当美满,他们过着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养了一大群牛、一大群马,还有一大群羊,日子过得富裕。男的放牧,女的织布,两个人共同抚养孩子,其乐融融。

    驾驶室里的全家福

    俄国人谢尔盖的出场是在一望无际草原上行驶的卡车上,镜头中的卡车看起来比马还小,在草原的尺度面前马和车都是微不足道的。司机谢尔盖的驾驶室里挂着咿咿呀呀的收音机和家人的照片。他犯困了,车驶出道路,在即将一头扎进湖中时谢尔盖突然醒来,捡了一条命。

    谢尔盖下车活动,意外撞见了天葬,看到了被鹰撕碎的尸体,一路逃回卡车,慌乱之中卡车一头扎进河里。

    抛锚的卡车

    蒙古人的出场代表新生,而谢尔盖的出场代表死亡。新生和死亡在片中对于俄国人的意义除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和文化的传承外还代表苏联的死亡和俄罗斯的新生。米哈尔科夫特别喜欢开车迷路的设计,在《烈日灼人》中也有一个到处问路的司机,象征了斯大林时期不知何去何从的俄罗斯的灵魂。


    野蛮和文明

    刚巴一家有蒙古人特有的好客,杀了一只羊来招待死里逃生的谢尔盖。影片用了一个长镜头非常细致的拍了蒙古人杀羊的过程。刚巴先把羊按倒,拔掉肚子上的毛,麻利的割开一个小口,手伸进去用手指勾断羊脊背上的动脉血管,羊便不再挣扎,血流进肚子里,这时温柔的女主人巴德玛让羊闭上眼睛,这就杀完了,全过程一滴血都没有,和采摘果实似乎没什么区别。然后是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剥皮,就连小孩子也要上手。

    文明杀羊

    这一段中间穿插了几个谢尔盖的近景镜头,他先是震惊,然后转过身去,不忍目睹。这是文明的冲突,在俄国人代表的文明人或者说城里人眼中这是野蛮,而在信仰萨满教的蒙古人眼中这是文明。吃羊就要杀羊这是天经地义的,并不野蛮,文明在于不能浪费,不能让羊受苦,一切都是长生天的恩赐,而既不杀,也不养,吃现成的,这是野蛮。

    觉得蒙古人太野蛮的谢尔盖

    目睹了整个过程的谢尔盖笃定的认为蒙古人是野蛮的,而自己是文明的,宁愿在毡房外啃面包也不想进蒙古包吃手把肉。刚巴一家也不气恼,就是安静的等着,小孩子忍不住要上手,刚巴温柔安静的把孩子的手拿开。谢尔盖熬不住了,走进蒙古包,几杯酒下肚后,文明的俄国人和野蛮的蒙古人就找到了共同话题。谢尔盖请求让刚巴的大女儿拉一段手风琴,女主人自豪的同意了。谢尔盖搂着刚巴在《斗牛士圆舞曲》中露出了惊讶又欣赏的笑容,刚巴一家则露出了自豪的微笑,最后镜头再次停在谢尔盖泪流满面的脸上,这里没用特写,而是近景,在草原上一切的感情都是淡淡的。接下来是一个圆月和草原的空镜头,背景音乐变成了管风琴。从情绪上看这段的主题是思乡,但这个乡在哪里?是代表“文明”的手风琴还是代表“原始野蛮”的月亮和草原?谢尔盖也说不清楚。

    想家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谓文明和野蛮其实是成年人的文化概念,孩子眼中没有这些复杂的东西。谢尔盖在洗脸时无意间露出了后背《满洲里的山岗上》纹身,小儿子惊讶的跑过去和姐姐说:他背后的字和你书上的一样!这是绝妙的设计,手风琴在片中无疑是文明的象征,乐谱成了语言不通的蒙古人和俄国人通用的语言,而杀羊同样是共同的语言,只是一个文明一个野蛮。但这些在孩子眼中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传统和现代

    片头的“抢亲”、天葬可以说是文明和野蛮的冲突,但杀羊的一场戏就把这种文明和野蛮的道德判断化解掉了。在草原上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的道德判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蒙古人一家面临的问题用现代和传统的冲突更加贴切,而且现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刚巴一家只是探索,并不抗拒现代的到来。影片中有一个有趣的人巴亚图,他是刚巴一家的邻居。从女主人的话中我们了解到,这个蒙古人没有牛也没有羊,只有胯下一匹瘦马,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到处游荡,与其说他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幽灵,即是传统的幽灵也是现代的幽灵,在片中他一共出现了五次:

    不着调的巴雅图

    第一次是在片头,巴亚图骑在马背上撑着小红伞,唱着蒙古长调悠哉游哉。

    第二次是在刚巴遇到谢尔盖之前,他给了刚巴一跟香蕉,一个小喇叭和史泰龙的海报,他说史泰龙是他在美国的弟弟

    第三次是在刚巴和谢尔盖进城前,给了刚巴夫妇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

    第四次是他骑着马走在宾馆的走廊里,给了小女孩一个苹果

    第五次是在刚巴的梦中,巴亚图化身成吉思汗,教训了刚巴和谢尔盖这两个不成器的后代。

    分享鸡蛋和苹果的夫妇俩

    在刚巴进城前,刚巴家所有的代表现代的东西都是巴亚图带来的,每次来都受到刚巴夫妇的欢迎,小孩子们更是相当开心。他的第三次到来是重要的,他在刚巴夫妇在讨论进城市买避孕套时出现,给了他们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两人小心翼翼的吃,仿佛是第一次吃这两样东西。女人先吃苹果,男人先吃鸡蛋,吃到一半的时候交换。从基督教角度苹果代表智慧,鸡蛋代表重生,我们知道晚些时候刚巴就要和谢尔盖进城了,女主人巴德玛期待着刚巴进城能带来电视(智慧),也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生。

    人的渺小

    和环境的不协调

    刚巴明显适应不了城里的环境,他穿着镶着金边的华丽蒙古袍骑着马走在水泥路上高人一等,而周围的工厂和烟囱显然又高他一等,这里用了远景镜头表达这种尺度关系,显得刚巴游离在两者中间格格不入。

    玩魂斗罗的小孩

    盛装“坐飞机”

    刚巴进城第一件事是去药店买避孕套,穿白大褂的售货员清一色都是女的。镜头从刚巴的脸移动到妻子给写的纸条,再移动到避孕套,又从避孕套移动到营业员又大又圆的脸。营业员主动问他是不是要买避孕套,他害羞的摇摇头,忙说不是不是逃出了药店。走在街上看到了糖葫芦,直接就咬了一个;去了游乐场拿出一堆钱玩一个小时的旋转小飞机,第一圈还被吓得够呛,而城里的小朋友们都已经在打魂斗罗了。刚巴感兴趣的都是小孩喜欢的东西,对城里人的概念:钱、时间、距离都没什么概念,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但适应城市环境并不困难,坐第一圈小飞机还被吓得大叫的刚巴很快就睡着了,现代也就那么回事儿。刚巴在城里的戏拍的很轻松有趣,蒙古大汉的害羞和童趣和他的不自在产生了反差,消解了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他只是像个孩子一样在学习,既不害怕,也不抗拒,甚至还有一点点喜欢。

    灵魂两块钱一个

    谢尔盖在城市里游刃有余,晚上和朋友、刚巴一起在舞厅喝酒。俄国人喝大了都喜欢聊点灵魂什么的。和面对现代很迷茫的刚巴一样,谢尔盖也要面对一个未知的的世界。苏联解体了,以后的世界是什么?赚点钱吧。灵魂值几个钱?两块钱!谢尔盖和朋友争论起爷爷的爸爸叫啥,两个人都不记得了,原来一切都是会被忘掉的,那现在这些担心和爱恨情仇还有意义吗?谢尔盖起身就走,又觉得不对,恍惚间好像看到了祖先,又回到歌厅。

    满洲里的山岗上

    喝大的谢尔盖走上舞台脱掉上衣,让乐队按着他背后的乐谱纹身演奏《满洲里的山岗上》,然后对着台下唱。这是个蛮滑稽的镜头,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谢尔盖谢尔盖虽然是城里人,但他一样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只有刚巴似乎听懂了他的歌。这一段并不是一个中国人不理解俄国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人都不理解谢尔盖,在同为俄国人的朋友眼中谢尔盖也是在耍酒疯。而在已经喝大了的谢尔盖眼中,他是能够引起舞厅中所有人的共鸣的,人们在音乐中跳起了华尔兹。这里剪辑进了一个山岗上的白色教堂的镜头,这是米哈尔科夫给出关于变革的答案,俄罗斯未来的方向要从东正教中寻找,和刚巴打算问问喇嘛就是不是要用避孕套的问题一样。

    白色教堂

    很快我们就知道这段完全是是谢尔盖的幻想,颇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老莫决斗”的意思。其实大家该干啥干啥,根本没人搭理谢尔盖,他确实是在耍酒疯,很快就被志得意满穿燕尾服的经理叫警察架出了舞厅。这样的超现实剧情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4次,都是在表现两位主角内心的转变。

    接下来是刚巴去找他的朋友王斌两个人一起去营救谢尔盖,本该紧张的情节还是轻松又有趣,两个人骑着马讨论要不要用避孕套的问题,这里刚巴第一次表达了他的想法:成吉思汗是老四,而他才生了3个,还得再生啊,不能把成吉思汗扼杀了,蒙古人一直在等他们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美国元素和戈尔巴乔夫

    进城归来的刚巴买了一大堆东西,除了避孕套。刚巴坐在草原上望着没插电的电视机,然后开始吃罐头肉,用茶碗喝饮料,还在草原上骑自行车,这时他其实已经睡着了。梦中化身成吉思汗的巴亚图和化身孛儿帖的巴德玛出现把刚巴和谢尔盖教训了一顿:你们是蒙古人,为什么没有马?在这场戏中电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在“成吉思汗”大军站在电视机前的时候电视突然亮了,开始播放《第一滴血》第二集史泰龙在阿富汗和塔利班玩马背叼羊的段落,影片正是史泰龙演的兰博带领成阿富汗的成吉思汗后人打苏联人的故事。然后蒙古大军在欢呼声中打碎了刚巴的电视,烧掉了谢尔盖的卡车。

    电视中的成吉思汗

    电视中的兰博

    成吉思汗大战兰博

    这段的含义非常丰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冷战结束后世界必然会跟着美国走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代表美国的形象却是肌肉男史泰龙,这是暴力的象征。虽然没有买避孕套,但是巴德玛理解了刚巴,两个人走进了电视,代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此前电视中反复出现戈尔巴乔夫的影像,电视后面挂着拔牙图送给巴德玛的史泰龙海报。

    电视中出现的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

    走进电视的巴德玛

    叠化成烟囱的套马杆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歌声中,草原上立起了套马杆,套马杆叠化成烟囱,旁白是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取名铁木真,他当了一个石油工人。


    鹰、月亮和教堂

    鹰在藏传佛教中是神鸟。佛教故事中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死后舍身是一种布施,人吃羊,鹰吃人,都是一种循环。在内蒙打井时候去过成吉思汗陵,传说棺材被开过,里面并没有成吉思汗的尸骨,是个衣冠冢。但是萨满教认为要在人咽气之前拿一搓雪白的驼毛放在鼻子前,人死后灵魂便会附着在这搓驼毛上,安葬灵魂比安葬肉身更为重要。鹰吃了人,人的灵魂便成了鹰,藏传佛教讲究“光荣随鹰背飞翔”,这也是一种对灵魂和精神的崇拜。

    静止在天空中的雄鹰

    影片中多次出现鹰,第一次是谢尔盖意外撞见天葬,惊飞了一群鹰鹫。第二次是谢尔盖回去拿帽子,镜头缓缓向前运动,就在马上要露出尸体时一只鹰飞了起来,米哈尔科夫和观众开了个小玩笑,但却非常符合藏传佛教的精神,真是绝妙的设计。

    彩虹下的鹰舞

    鹰最后一次出现是接近片尾,从梦中醒来的刚巴在彩虹下跳起“鹰舞”,这是博克摔跤之前的舞蹈,象征武士的勇猛,准备像鹰一样搏击。这里剪辑进了一个鹰的镜头,它好像挂在天上一动不动。电影中运动是常态,静止是反常,静止的鹰代表着草原精神的永恒。

    宾馆窗台上的教堂和圣像

    教堂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谢尔盖唱《满洲里的山岗上》插进去的回忆镜头,一次是谢尔盖给老婆讲套马杆时窗台上的一个教堂摆件。教堂和喇嘛一样,象征在变革时代蒙古人和俄国人都应该从宗教和传统中寻找答案。

    月亮作为影像出现在谢尔盖听《斗牛士圆舞曲》时,这是思乡的符号,好像在各种文化中月亮都和故乡紧密相连。月亮的意向还出现在《满洲里的山冈上》。这首歌有多个版本,谢尔盖演唱的是战前的华尔兹版本,这里月亮同样代表着思乡。

    山上轻雾笼罩

    月儿露出云层

    照亮那静静的墓碑

    夜色中惨白的十字架

    保护着沉睡的英雄

    逝去的亡灵永远的游荡

    他们诉说着战争中死去的人们


    刚巴的第四个儿子

    我第一次去内蒙古还是因为挖油,一天一夜开了1400公里去乌拉特后旗一个已经没什么的人的荒村给人送钻头。那个村的样子有点像那种世界末日电影的布景,全村只有两条街,仅有的四户人家占着街口的四个房子:一间澡堂、一个小商店、一个饭店和一个早已废弃的空无一人的学校。我开丰田坦途,客户开一个英菲尼迪SUV,两辆车在正午的十字街口相遇了。我们都光头戴着墨镜,一起把钻头塞进客户的后备箱后英菲尼迪便扬长而去,只留下我在空无一人的街头。那场景真应该拍下来,既像极了黑帮片,也像西部片。

    交货后我去假的蒙古包饭店吃饭,蒙古包虽然是水泥的,但门口立着的苏鲁锭可是真家伙,屋里挂着成吉思汗的十字绣,看来他们确实一直在等新的成吉思汗。老板一家都有蒙古人的大圆脸,汉语说得都不怎么流利,他女儿胖胖的,穿着淘宝爆款T恤,在不停的刷淘宝。店里只有一道菜就是手把肉,点菜以后我不停的从暖壶里倒咸奶茶喝,但还是顶不住睡意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没梦到成吉思汗。醒来以后大吃一顿羊肉,走出门顿时觉得烈日灼人,疲惫得迈不动步子。我想老板可能就是刚巴的第四个儿子,或者我是才是刚巴的第四个儿子。

     6 ) 他的国

    1991年,是自二战之后全世界都在动荡的年份。从欧洲席卷全球的和平演变,让每一个处于风声鹤唳的环境下的人都自觉不寒而栗。许许多多的预示都在表明,这将会是一次改头换面式的重新开始。而在这一年,从苏联易名成俄罗斯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只身背上摄影机来到苍茫辽远的内蒙拍摄他的电影。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本人是出生在艺术之家,这也赋予了他良好的艺术修养。在其作品当中,米哈尔科夫更为善于用镜头语言来寓情,在他诸多作品当中充满了对于俄罗斯民族浓厚的人文性的关怀,这也使得他也被俄罗斯本民族所推崇。
    米哈尔科夫在1991年拍摄了《蒙古精神》,影片在中国内蒙大草原完成拍摄,画面隽美秀丽。而在表现蒙古人生活画面中,又有很强的人文学价值,甚至也可以作为人文学的标本的以供参考。当然,在关于人文学影片之中,这部作品也被许多人拿来与弗拉迪哈的《北方纳努克》进行对比,然而在我看来,虽然当年弗拉迪哈的《北方纳努克》曾震惊世人,但是最后在考证方面,有许多导演的造假成分在里面,也就及不上这部《蒙古精神》的真挚可人了。
    在《蒙古精神》当中,我们可以看做是导演自己寓意了自己的美丽乡愁。1991年,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去注意的年份,尤其是一位处于裂变之后的俄罗斯导演。回视影片,有诸多符号学的象征,那辆陷于水畔的大卡车,恰如其分的便是俄罗斯人遭遇乌云的迷离。大卡车正是代表了苏联的工业符号象征,折身栖于水畔,进退不得的境地。
    在贯穿与影片之中的音乐中,导演也精心安排了具有浓烈俄罗斯乡愁式的民谣,在手风琴的伴奏下,更显得有种夕阳醉马迷途的凄离感。片中的俄罗斯人谢尔盖,不止一次地高谈阔论着自己的家乡,想必也是道述着导演的内心。导演有自己的美丽乡愁,却将其寓意在一个别的民族身上,也不得不说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当然,关于本片,除了含情脉脉地道述导演的乡愁,也对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进行了有条理的探讨。在刚波去城里买避孕套的这一情节中,恰好就是两种文明的对立。现代文明的计划生育与原始文明中的自然繁衍成了天然的对立面,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男女造爱,正式喻示着蒙古人自古粗犷奔放的民族精神,只是无奈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而变得软弱无力。
    值得关注的另外一个点是米哈尔科夫导演在影片的后半段加入了一段刚波的臆想空间,这也可以被看做是导演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对于两端文明碰撞的批判。在刚波的梦境之中,他和谢尔盖被化身的蒙古骑兵五花大绑,“蒙古骑兵”捣毁了电视机、自行车和卡车,二人接受了应有的惩处。刚波成为了传统蒙古的一个背离者,而谢尔盖则是外来入侵者的代表。导演寄意其中,在这种超现实的手法之下,才更能引发观众的关注与深思。
    导演米哈尔科夫在动乱的1991年,依旧不愿因为政治原因而放弃电影艺术,所以便避开了国内复杂的局势,来到苍茫的内蒙古大草原拍摄《蒙古精神》,同时也借助此片完成了他对于俄罗斯本民族历史的繁重思考。
    在此片中,米哈尔科夫只是假借了“蒙古”这一意象,他更想表达的或许是在于对于家乡故里的眷怀,就好像是在他的《黑眼睛》里面一样,同样是一个离散国外的俄罗斯人。也许人就是这样,只有在异域更有一种对于“他的国”的浓浓的依赖感。

     短评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6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7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底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成立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10分钟前
  • EeveeKu
  • 还行
  •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12分钟前
  • Trailleo
  • 力荐
  •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14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18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21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26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29分钟前
  • 🍑Polaris.J
  • 还行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31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34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推荐
  •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39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44分钟前
  • 炮灰lz
  • 力荐
  •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45分钟前
  • 尤米尼斯
  • 推荐
  •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49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52分钟前
  • munianhe
  • 力荐
  •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5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 太绕了,竟然要在中国,通过讲成吉思汗远去后的蒙古,来说苏联的终结。还是难以摆脱在几个民族之间穿插叙事的时候被民俗迷住,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90年代的集体神情,一种往现代过渡的进行时。

    58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60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