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山本萨夫是日本电影界社会派大师,他试图通过五代一家的兴盛、衰落来完成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史。社会大家庭,家庭小社会,五代家本身就参与了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描写这一家的发展变化自然可以举重若轻地体现出那段时间的日本侵华过程。①本部描写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上升时期。影片曾获1970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二名。②这是日本电影界社会派大师山本萨夫所拍反映侵华战争史的第二部。时间是中日对峙阶段,中国的抗日运动开始发展壮大,五代一家也受到影响。影片曾获1971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四名。③这是日本电影界社会派大师山本萨夫所拍反映侵华战争史的第三部,描写了侵华战争如何从最初的一往无前到节节败退到一败涂地的过程,而五代家庭也从大发战争投机财走向了分崩离析,家中的成员也在这空前激烈的动荡中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和归宿。三部曲拉开了日本电影1970年代波澜壮阔的社会派巨片的帷幕,这可以说是导演山本萨夫对日本电影史的伟大贡献。影片曾获1973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十名。
============================================
①1928年,新兴财阀伍代家的主人五代由介正在家中的客厅里为即将赴美的长子英介举行送别会。会上,一群人开始谈论满州的局势。英介和乔介都认为,如果张作霖的军队对在满州的日本人的生命财产采取强硬的手段,在满日本人有了危险之时,日本就应该相应采取措施,让关东军出兵去解决张作霖军队的武装。乔介到满州后创建了五代公司的运输公司,还借此进行贩毒和恐怖活动。关东军因迟迟没有得到天皇的出兵命令而坐卧不安,便暗中策划了暗杀张作霖的行动。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在沈阳郊外的柳条沟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却制造舆论说是国民党军队故意挑起战争。随后五代一家乘机与军方大做买卖发了横财。英介从美国归来后就被由介派到中国东北经营炼铁业。"上海事变”后,由介的长女由纪子的男友柘植即将出征,怀着复杂的心情,由纪子去为柘植送行。
②日本侵华战争步步深入,五代家也发生了一系列悲欢离合的事情。五代由介的次子俊介为自寻出路而离家出走,并爱上了有夫之妇温子。二人非常想在一起长久生活,但温子在丈夫的高压之下始终拿不定主意,心情非常痛苦。由介的次女顺子与左翼学生耕平相爱,因为参加了反战运动,耕平被当局逮捕。后来尽管出狱了,等待他的却是一张入伍命令。顺子鼓励耕平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一定要回去见她。由介长女由纪子的男友柘植已经成为一名中尉,几经周折他终于调回东京,却不慎卷入刺杀军务局长永田的案件之中,从而与由纪子失去了联系。另外,抗日游击队员徐在林与女游击队员全明福相爱,徐和"满洲省委”派来的代表在部队的撤退问题上闹翻,徐在林坚持逃跑,全明福却中弹身死去。赵瑞芳是一名中国富家小姐,参加了"抗日运动”,却与日本医生服部相爱。由于服部的掩护,她躲过了宪兵的抓捕逃至上海。
③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由介长女由纪子受父亲的影响,加上相爱的对象柘植因卷入刺杀军务局长永田案而失去一切联系,渐渐放弃了当初对爱的执著,答应嫁给一名金融巨头的儿子。由介三女儿顺子与所爱的应征入伍的左翼学生耕平也失去了联系,但因受耕平反战思想的影响,她最终逃离了家庭,参加了和平运动,还偶然地知道了耕平正在参加援助中国的抗日运动。由介次子俊介曾因反对侵略中国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也被征召入伍。作为炮灰的俊介来到决战之地诺门坎,亲眼目睹了柘植中尉在战场上死去。由于遭到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日军仓皇撤至海拉尔,再也无以为继。侥幸不死的俊介失魂落魄地走在日军侨民逃难的人群之中。
前阵子我写了一篇关于《做人的条件》的文章,本来只是随性而写,没想到获得的反映大大出乎我意料。感谢大家的热情。 这部作品的原著小说作者是五味川纯平,现在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另一部五味川的作品:《战争与人》。 这两部影片在当时都以尖锐而闻名,上映后反响甚大,并在日本电影界获奖。 《战争与人》的导演是日本共产主义者山本萨夫,在表达影片理念方面不同于小林正树的理性,而要激进得多。 虽然《战争与人》在反思军国主义上并没有《做人的条件》来得深刻,脸谱化的谴责居多,但对日军暴行的描述,那堪称日影之最,绝非像《二百三高地》那样的暧昧不清。日军的主要暴行,基本上都让本片给包了,918和77不用多说,日军在朝鲜、台湾、南京、华北的大屠杀也完全不避讳,此外枪击手无寸铁的村民、拿共产党战俘练习刺刀、甚至人体实验也有提及。没说到的只剩下重庆大轰炸和常德细菌战,但毕竟本片的剧情时间只是发展到1939年。 山本萨夫的作品虽然都很左很红很共产,但即便我这种可恨的网特汉奸轮子美分米帝走狗别有用心的反动派也不得不为之着迷。 红色经典也有水准高低之分,我所以不爱看红色片,是因为其幼稚(甚至弱智)的剧情,除了YY还是YY,而且人物塑造千篇一律,每个国家拍出来的都一个样,好人个个长得一脸正气高大全,坏人个个面相难看奸诈猥琐,以致于人物登场时,观众往往“一眼”就能“识别忠奸”(这种片面的拍摄手法是对电影艺术的摧残)。至于“子弹多多,威力大大”、“一枪打飞十个鸟人”、“无敌身,向前走,圣斗士,打东东”就不说了。 我并不抵制“红色”本身,这只是一种哲学类型,只要不将其邪教模式,我并不反感。“红色”文化本身并没有强迫我去信仰它,不会“说”我不信仰它就是异端。我抵制的是哲学邪教化和电影的“弱智”,很多非红色的影片也很弱智,它们也是我抵制的范围。 一般的红色经典是骂别国或骂前朝,但山本萨夫的红片却是骂“自家人”,他的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并不一味的YY、邪教化、或宣扬文化神棍,而是首先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基础上,所以扣除掉片中的意识形态,这些作品依然可以当作优秀的社会片来看。 山本的电影风格,其表现手法更为接近苏联和东欧,宣传红色哲学时也不轻视文学艺术,还往往有露点画面。 现在看日本二战片,大多是些《男人的大和》这种模棱两可的玩意,能够喊一下反战就已经够让人知足了,能像《溥杰与王妃》这样怜悯一下受害国就已经很难得了。基本别期望能像德国电影人那样明确地否定自身。 然而《战争与人》,岂止是“正视历史”,简直可以说是“超反日”了,把日军批得体无完肤不必多说,痛斥70年代还活着的裕仁天皇,日本人演的红军呼吁“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第2部最后居然还有一大堆“中国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情节(虽然都是日本演员,但唱得挺正),同时还给了反日标语来了几下特写镜头,至于“中国战俘”那副恨不得把日军吞了的表情,那真会让你惊愕于这日本演员是跟自己的祖国有血海深仇么…… 影片对日军不留余力地骂,对中国抗日战士则毫不吝啬地赞。片中每当有中国和朝鲜游击队同日伪军队交战的场面时,基本都是显示中韩一方的视角(国民党除外),描述中韩共产党怎么“奋勇杀敌”,以至于本人在看的时候,都真的忍不住吐槽“哇靠,这片真是日本拍的?”直到片尾出现导演“山本萨夫”的名字,才反应过来。 千真万确,片中的所有慷慨激昂高喊抗日口号的中国人和朝鲜人,都是由日本人来演,至于群众演员,不知道有没有混进个别华人,但大多数都是本土群众。 而演员方面可谓全明星阵容,主要参与的有泷泽修、芦田伸介、高桥悦史、浅丘琉璃子、加藤刚、丹波哲郎……我个人很喜欢的北大路欣也亦加盟了本片,至于三国连太郎和吉永小百合,那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 凭借《望乡》红遍中国的栗原小卷,在本片中扮演中国少女赵瑞芳,反日台词一大堆,根据剧情的暗示她后来似乎还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当然,由于山本是“赤色份子”,他对待老蒋的态度也与中国大陆出奇的一致,影片中石哥一如既往地被塑造成“假抗日、真反共”,与共产党的高大面目形成反比,所以蒋粉观看慎重~~~ 另一方面,张学良也一如既往地被塑造成大英雄。 但事实上,良哥并非被石哥唯一下过“不抵抗”命令的将领,与918事件同一时期的上海战役,蔡廷楷就违背了石哥的旨意跟日军开了战,再后来薛岳守长沙,也是建立于“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基础上。如果东北“不抵抗”应该被否定的话,那么良哥是有主要责任的,不应该全推在石哥头上。 有些观点认为,石哥对待918的态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不抗日”,因为当时中国局面混乱、综合作战能力远远落后于日军(几年后的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兵至少可抵七个中国兵,这点是共产党也承认的),所以石哥把全面战争拖到1937年,让中国军力得到了较好的准备,并聘请国外军事顾问给予培训,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孰是孰非,这里就不作辨析了,留给后世史家争论去吧。 至于西安事变是否“逼石哥抗日”,这点向来也有争议,即便在大陆也有持否定的说法。但这也不是本文想讨论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卢沟桥事件,在日本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执著于研究第一枪到底是谁开,这一直引起中方不满。 其实问题不能看得这么简单,日本人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也养成了注重细节的性格。 中国史界的逻辑是,因为“日本搞侵略”,所以“第一枪是日军开的”。但日本人不这么看,右翼份子固然是拿开枪顺序说事,强盗理论不值一驳,左翼人士则认为侵略归侵略,第一枪归第一枪,两者都要搞清楚,也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像《战争与人》和《溥杰与王妃》这类不避讳日军暴行的影片,也没有去刻意论证第一枪就是日军开的,这并不妨碍对日军暴行的谴责。 再来说说本片的创作背景。 1962年,日本政府停止反共国策,私底下又与中国大陆悄悄往来,这让日本左翼力量提供了电影舞台,信仰共产主义的山本萨夫,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电影才能得到发挥。 众所周知,影视和小说是传达理念(甚至洗脑)的最好工具(很多人知道“辛德勒”,是来自于电影,而不是史料),所以最能拉拢人心的影院,也就成了日本左右两派之间明争暗斗的场地。 为了对抗右翼势力投资的影剧,左翼团体可谓下足了血本,以山本萨夫为代表的左翼导演,拍出了大场面之作《战争与人》三部曲,拉开了日本电影波澜壮阔的社会派帷幕,也开始了影坛长达二十年的左右之争。 《战争与人》获得成功后,山本萨夫趁热打铁,进一步拍了一些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社会三部曲:《华丽家族》﹑《金环蚀》﹑《不毛之地》。 这三部影片都是由仲代达矢主演,都曾被我国引进(由上译配音)。 山本萨夫是社会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当然不局限于事后神算,有时也会推测商业界的腐败走向,《不毛之地》被认为是改编自震惊日本社会的洛克希德事件,但实际上本片的剧本在构思之时,该事件还未正式曝露,片中所有的商界丑恶现象都是来自推测和想像,然而事实证明剧组和原作者推论并不离谱,因此本片公映后在日本引起轰动,也算“红”极一时了。 此后的《啊﹐野麦岭》同样是批判资产阶级的,格调与同期有“啊”字的日本电影相去甚去,同样也被上译译制过。 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山本萨夫的作品都充斥着“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面”,你要是看多了他的片子,那都会觉得日本这地方有如18层地狱,根本不是人类可以居住的。 这些影片的主题尖锐、思想激进,但拍摄手法比较单调,剧情也停留在简单的对白上,显得比较枯燥,倒是《战争与人》更为生动。 在整个六、七十年代,日本左右两派的文化争斗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精彩绝伦得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演义。 日本甚至还响应中国“问哥”,也搞起了XXX,红小册到处飞,那也是惊天动地了,甚至某些报纸干脆用中文写,还简体……(对这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去网上搜一下相册,很给力) 到了80年代,世界冷战局势开始“西风压倒东风”,中国与苏联交恶并与美国来往还联手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东欧红色政权纷纷开始动摇,日本国内的左翼力量也受到了打击(特别是某些极端份子的恶行让左派形象受到不良影响),此时左翼电影界的灵魂人物山本萨夫又在83年去世,形势一步步地朝有利于右翼势力的方向发展。 现在中国大陆都说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但事实上,右翼势力一开始就很猖獗,从美国放过日本天皇、包庇日本战犯、保留靖国神社那一刻起,右翼就一直占据着主动。只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左翼力量的崛起,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右翼的独大。 左翼势力的败北,与其说败给了右翼,不如说是受了越来越不得人心的共产国际所累,特别到了后冷战时代,“苏东坡事件”全面爆发后,左翼思想在日本退居二线,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然而他们曾经辉煌过、曾经发挥过自己的影响力,这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个年代日本所出产的红色经典,在影坛荣誉榜上也可谓战果丰硕,不但深受影评人的青睐,也经常被普通观众所喜欢。这种情况在今日已经难以看到了。 山本萨夫的很多作品,曾在前几年被改编成电视剧(如《华丽家庭》、《不毛地带》、《白色巨塔》等),但此时左翼力量的影响今不如昔,主题已经不像山本时代那像尖锐地反右翼了。 不管你对日本共产主义持什么样的看法,都不能否认他们当年对中日交流正常化、暖和双方的政治矛盾,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 在日本解除反共政策的第二年(即1963年),山本萨夫访问中国,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讽刺的是,几年后正是周总理,差点毁掉了山本的左派形象。 《战争与人》这部对军国主义痛批得最凶的影片,最初却被中国领导误当作“宣扬军国主义片”引进,周总理亲自下令,由上译配音后作为“内参片”放映,以致于译制过本片后很多配音员都一头雾水,最后连主人公都投奔八路军了,这片“哈共”还来不及,哪里“右翼”了?当然配音员们迷茫归迷茫,还是不敢公然质疑领导的话,多年后给本片“洗冤”承认它没有军国色彩时,也只能在否定语前边加上一个“应该不是”。我不知山本萨夫若是得知自己曾被中国的“革命同胞”这么对待过,会不会老泪纵横一把。 不过山本老同志不必在意什么,因为70年代中国对海外共产主义的脑残判断多的是,比如那套雷死人不偿命的《XX共产党(或工人党、劳动党)反华言论》系列丛书(“XX”可代入很多国名,包括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具体书名自己去百度)。 本片被误认的原因至今未能搞清楚,个人觉得有一个可能性非常大,就是山本的电影受了“日活”公司拖累,七十年代的那些右翼份子投资的片子,大多就是通过日活公映的,而《战争与人》同样是日活出品,所以中国领导就在连片也没看的情况下作了武断结论,“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右翼片。 对于非黑即白的中国人而言,也许很难明白为什么势不两立的两种思想,却能存在于同一个平台。 这并不难理解。 其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有钱可赚一切好说,作为一个营利性的电影公司,日活能接受右翼份子的钞票,当然也不会拒绝共产主义者的钞票。这只不过是“瑞士理念”。 其二:日本标榜“民主自由”,允许各种言论存在于市面上,包括共产主义言论和右翼反动言论。当然,关于南京大屠杀存在论和虚构论,也是都在市场上流通着的。然而德国不允许否定犹太大屠杀的言论存在(一旦发表会被判刑),也没有人认为德国言论不自由,所谓的“言论自由”首先还是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 不过……其实老外也不明白我们中国人,为何能一只手摸着小狗的头说“好可爱”,另一只手却拿着一碗狗肉……这是古典的、东方式的奇怪哲学。日本不过是深得我们的真传罢。 作为红色影视界的奇才,山本自然也有很多粉丝,这其中就包括了谢晋,他曾说:“我跟黑泽明不是一个路子的,那种叙事我做不到,我跟山本萨夫比较接近。” 山本并非邪教式的信徒,他可以称作思想家,有着属于自己的系统哲学,他的红色经典并不只有“红色”。 山本很欣赏《白毛女》,认为那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典范,不过,他要是知道《白毛女》剧组那一串中国式的名字,其实都是些日本人,那他会有什么想法呢? 《战争与人》并非山本萨夫第一部谴责日本国军主义的影片,从时间顺序上,更早之前的《真空地带》、及后来的《没有皇帝的八月》可以说是本片的“续集”,不过后两者在网上难寻踪迹。 最后,我最大的期望是能有一天看到这片的上译国语版,目前还没什么消息。
五代由介
英介
乔介
由纪子 拓植
俊介 温子
顺子 耕平
永田
徐在林 全明福
赵瑞芳 服部
不破学,红枪匪,鸣田驹次郎,白永祥,宽城子,高白田正典,四义先生,村冈中将,荒木五郎,河本大作大佐,高烟参谋,标拓郎,标耕平,矢次樵夫,僚子,o泥,市来善兵卫,佐川少佐,达希,须介,拓植进太郎中尉,武居弘通,牧先生,绘铃,鸿珊子,竹攸崎淳见,小水刘素子,灰山浩一,阵内志郎,竹下少校,田中大尉,张作霖,吴俊隆,常荫槐,山义山我诚也,服部达夫,赵延年,赵瑞芳,赵大福,东宫大尉,徐在林,梅谷邦,大盐雷太,石原莞尔,白长春,中村震太郎,井杉延太郎,板垣征四郎,天贺先生,武川大治,今田大尉,花谷少佐.
全剧共197分钟。从结构上看,战争发展与个人命运交叉影响,情节发展张弛有度,人物在各场景的对话深刻表现了沦陷区各势力的关系。一些人物台词还设计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辩论。
战斗中对抗双方战术队列的保持相当考究,镜头拉的远,可以观察整个战场的斗争变化。敢于用远景展示完整的战场布置,是导演的自信。
导演对日本战争行为的丑恶还原的相当彻底。日本兵进村后对待女人就是一人夹住胳膊一人抓住腿一个动作就把棉裤拽下来了,然后赤裸裸的强奸。对待男人就是一人架住胳膊一人刺刀一捅。对待猪和鸡就是擒捕和抢夺。
这些镜头不给你任何情绪铺垫,进了村就演给你看,就像是一股恶气撞击胸口。任何有健全人格的人看了都会愤怒。观众面对这样的场景将抛弃一切思想体系,你知道哪一方真的坏透了。你想救人,你想惩恶。
这个时期的日本文艺界直到90年代末都是左派的主场,拍出这样的电影是不奇怪的。
虽然《战争与人》在反思军国主义上并没有《做人的条件》来得深刻,脸谱化的谴责居多,但对日军暴行的描述,那堪称日影之最,绝非像《二百三高地》那样的暧昧不清。日军的主要暴行,基本上都让本片给包了,918和77不用多说,日军在朝鲜、台湾、南京、华北的大屠杀也完全不避讳,此外枪击手无寸铁的村民、拿共产党战俘练习刺刀、甚至人体实验也有提及。没说到的只剩下重庆大轰炸和常德细菌战,但毕竟本片的剧情时间只是发展到1939年。
然而《战争与人》,岂止是“正视历史”,简直可以说是“超反日”了,把日军批得体无完肤不必多说,痛斥70年代还活着的裕仁天皇,日本人演的红军呼吁“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第2部最后居然还有一大堆“中国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情节(虽然都是日本演员,但唱得挺正),同时还给了反日标语来了几下特写镜头,至于“中国战俘”那副恨不得把日军吞了的表情,那真会让你惊愕于这日本演员是跟自己的祖国有血海深仇么……
影片对日军不留余力地骂,对中国抗日战士则毫不吝啬地赞。片中每当有中国和朝鲜游击队同日伪军队交战的场面时,基本都是显示中韩一方的视角(国民党除外),描述中韩共产党怎么“奋勇杀敌”,以至于本人在看的时候,都真的忍不住吐槽“哇靠,这片真是日本拍的?”
导演对待老蒋的态度也与中国大陆出奇的一致,影片中蒋介石一如既往地被塑造成“假抗日、真反共”,与共产党的高大面目形成反比。另一方面,张学良也一如既往地被塑造成大英雄。 但事实上,张学良并非被蒋介石唯一下过“不抵抗”命令的将领,与918事件同一时期的上海战役,蔡廷楷就违背了蒋介石的旨意跟日军开了战,再后来薛岳守长沙,也是建立于“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基础上。如果东北“不抵抗”应该被否定的话,那么张学良是有主要责任的,不应该全推在蒋介石头上。
关于“不抵抗”,根据唐德刚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本人亲口承认,这个是他自己的命令,蒋介石从未给他下过这个命令。所以这个应该是可以有结论的了。 有些观点认为,蒋介石对待918的态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不抗日”,因为当时中国局面混乱、综合作战能力远远落后于日军(几年后的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兵至少可抵七个中国兵,这点是共产党也承认的),所以蒋介石把全面战争拖到1937年,让中国军力得到了较好的准备,并聘请国外军事顾问给予培训,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整理《战争与人》三部曲第一部 1928年初,中国大陆,以蒋介石为统帅的中国政府军,为了赶走进驻北京的张作霖军,率40万大军北上。在满洲,为了保护日清和日俄战争中取得的利益,日本的关东军屯驻在了这里。关东军以当时的田中内阁对中国的强硬立场为背景,想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来,使之处于日本的支配之下,于是虎视眈眈准备出兵。 新兴财阀伍代家的客厅里,伍代由介就形式告急的中国形式,与长子英介、弟弟乔介等讨论之后的方针。乔介已经进入了满洲,与关东军的强硬派立场气味相投。伍代家的次子俊介和名叫耕平的少年关系甚好,耕平的哥哥拓郎是伍代产业的雇佣工人,于这年3月15日爆发的罢工运动中受到了牵连,被关进了监狱。俊介、耕平通过贫苦画家灰山的画作,知道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渐渐得开始正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伍代家里俊介唯一的理解者,是长女由纪子。由纪子和心直口快的青年将校拓植进相爱了 另一方面,在满洲的关东军,暗杀了军阀张作霖,企图趁乱一举武力占领。其中,满洲的抗日运动日益扩大,朝鲜人徐在林因一家人在"万岁惨案"中被日军所杀,中国共产党满洲党委的白永祥、满族资本家的女儿张瑞芳,由于对日本残暴的侵略行为极为愤怒,参加了抗日运动。在日本人中也有批评对华侵略的人士,在满洲医大的服部医生,还有伍代公司的高烟等人。 关东军的坂垣参谋长和石原参谋等人,于1931年9月18日,在奉天柳条湖附近炸毁了满洲铁路,并称这是张学良军队所为,悍然对中国发动了进攻,这就是所谓的满洲事变。在这场战争中,从日本国内派出的第一只部队所属的耕平的哥哥拓郎,在战斗中战死。1932年,战火烧到了上海,在上海的前线,出现了拓植的身影 涉及历史事件:济南事变 皇姑屯事变 间岛事件 雾社事件 1919朝鲜三一运动 1932 第一次上海事变
石原莞尔的戏份不是很多啊,对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交待,当年日满蒙汉俄之间的关系确实错综复杂。此片的拍摄应该受日本赤军运动影响很大吧,呵呵,从没见过这么多日本人(日籍华裔)演中国人还带讲中文的
日本知识界对战争曾有如此的反思,令人敬佩。与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并峙。
日本为数不多的真实反映历史的战争片。
鸿篇巨制。昭和时代正式开启远东战争序幕,维度和视角可看清一场不一样的侵华战争,首章多集中在日朝血仇和北伐。山本萨夫真硬,宏观大群像,有别于《人间的条件》。露点床戏真多,这很日活。
节奏很慢,看得老想打岔,但有史实价值。
近10小时的巨作,远比同期的《战争与和平》出色N倍
不管多么标榜自己是自由人,你都逃不过国籍对你的束缚和影响。
气势恢宏的三部曲的首作。主要交代了各个主要人物的背景。野心勃勃、想要在满洲大发一笔战争财的资本家代表伍代家,两个在中国生活的日本医生不破和服部,全家被日本人所杀而加入共产党的朝鲜人徐在林,伍代家的小少爷和革命党的弟弟结成友谊,因为公司推动战争而失去妻子的高畠……命运的序曲奏毕,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33317/。
中国部分置景未必准确,但气味是对的且有表现力
对日军暴行的描写远超一票国产抗战剧。
史诗般的作品。日本视角,较全面地反映了那段历史。只是字幕不给力,缺陷较多,影响对电影一些细节的理解。日本人说中国话很憋脚。
片中日本人演中国人说普通话,太费劲了
日本左翼拍的抗日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这点难得可贵。只是受限于年代,现在来说算不上精彩。
片如其名,一个家庭几个成员在战争背景下的命运,虽然人物众多但所有支线主题高度一致,大概只有山本萨夫能拍成这样。日本视角下的侵华战争,可能是看过最好的同类题材电影,也是山本最大规模的三部曲,而且真的很长很长堪比魔戒... 日本演员们坚持不用吹替自己讲中文台词很让人敬佩哇
原来日本左翼影人也曾掌握话事权,时间基本与人间的条件重叠 可以对照看。1张作霖被做掉 2关东军与外交官的争执 3激进的朝鲜人。本片尺度之大 观点之激进(在日本是激进 在中国是m客观)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日本再也没有这样视野的影人了
看得津津有味,日本的工业大资本如何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促成”皇姑屯和九一八事件,中下层的日本人如何因而同样遭受灾难而不自知却被殖民动员所吸纳,自由主义如何在截然的国族界限前苍白无比,都被很独到地表现了出来。讲故事要好看,还是得有一点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才行啊,不然光靠“很有精神”是很难拍得好的。搞文艺还得是左翼,只是今天的“非政治化”的中国文艺青年糊涂虫们除外。
颜值爆表,俊男靓女质量极高。场面宏大,就是演周的演员太搓。
电影场面宏大,眼界广阔。深入客观全面地展现了九一八事件前夕日本社会与高层内部的风起云涌。但影片人物描写较为浅层片面,未对人物内心进行深刻挖掘。
重大反革命历史题材。不得不说山本同志的殖民地观还是有点问题的,井上清同志把他骂一顿也不是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