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武侠之真正侠气
元庆不会武功,却常磨他早就钝掉的刀。
关中大刀客“黑脊背”一身好武功,却隐姓埋名,成为村上有名的“窝囊废”。
元庆经常冒名关中大侠客“黑脊背”去行侠,多次遇险却都得到了真“黑脊背”的暗助。而每次回来的时候就又开始连比划带吹虚——那招招式式似乎确有其事。而元庆并不知道,那个被他胡编行侠仗义的故事迷的情窦初开的女子,就是已经隐姓埋名的大刀客“黑脊背”的女儿。
黑脊背在关中刀客中以行侠仗义,刀法快,而背上长有一撮黑毛而得名。
“年轻人,少惹事”是黑脊背的口头禅,而这却是元庆特别鄙视的“窝囊”行为。黑脊背却将大侠义隐于窝囊中,他喜欢元庆的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但对他的吹牛浮夸很是不放心把女儿嫁去最终为了救元庆,黑脊背暴露了身份……尤勇饰演的元庆携爱人含泪而去。
这是一部有关小人物的电影。
尤勇其中的吹牛气和没本事瞎张狂在一句口头禅:“个松!”的表现里有其的活灵活现。而大刀客黑脊背的谦逊、退隐,还有西北的那些棉裤棉袄的装扮很有黄土气息,类双旗镇刀客——而也正是对于小人物大刀客的刻画,传神的表现了中国武侠里真正的侠气。
其实这只是《关中刀客》系列中的一部——关中刀客之黑脊背。
但关中刀客那种乡土,那些朴素还有那些顶天立地的侠气可见一斑。
《关中刀客》总共写了关中地区十个性格迥异,类型不同的民间布衣豪侠“刀客”。他们不是有着盖世武功的武士,也不是以打杀为业的武林好汉,而是关中随处可见的庄稼汉、乡村秀才、乡间少年……他们中间有的甚至不会武功,但各个行侠仗义、扶危解困、不求功名利禄,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
那些鲜明好恶、正义和情义、血性和阳刚、骨气和精气、诚信和大气、豪情与洒脱,让观者看着酣畅淋漓!而这也正是中华之真正侠气所在。
它突破了以往武侠片中那些肤浅的表面化刺激,更多的是表现故事情节的悬念离奇,故事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喜欢那种黄土还有双旗镇刀客的豪气的观众们,有的欢喜了。
严重推荐!
2 ) 西北文化
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关中的众多民俗活动、众多礼仪和具有特色的关中戏剧、关中语言,充分展现关中人性格中的“生、冷、噌、倔”、“刁、野、狂、鲁”,以及黄河、渭水养育的独特地理风貌。
这一集发生在崇祯末期
10集就这集最烂,莫名其妙去杀皇上
目前张建亚这部最好看
特别之牛逼
侠以武犯禁,西风烈,残阳如血。
方言地道,场景感人
悲剧版的《海扁王》
世道好乱,末了女子还添乱
陕西关中方言,看的过瘾。
儿时陪爸爸看,看到吹牛的元庆忍俊不禁现在重温,却只看到故事背后的透心凉。
上一次看,是小学4年纪左右!那时候农村还会经常供电不足,导致晚上停电。我点一直蜡烛,伴随烛火摇摇欲坠,体验了一把关中刀客的隐忍与善良,还有最后落寞般的锋芒!拿导演的台词来说2003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竟敢把农民暴动拍得如此悲壮,竟敢如此美化农民暴动,地方台真是胆大包天啊
《关中刀客》的侠,不是金庸古龙的侠,是接近《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的,真正的侠。
昨天某文件部分观点刷屏后就决定看这个。满篇都是陕西方言好评。大部分篇幅描绘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本事,仅凭一腔热血就去反抗不公,也一点点的从具体的小事情明白了不公的根源是在更高的"皇上"或其背后的本质。在老刀客决意自己出山杀皇上,并感慨再也没刀客,向体质复仇的第一步,喊出反啦反啦,也正是老百姓,所有人都成为了刀客,迎向注定而不悔的结局。最后镜头对比很有意思,开始的时候是镇压的人踏着尸首面不改色的前进,后来则是那些已死的吹着唢呐的百姓行走在关中大地上,千百年后,人们终将记住的是后者吧。终于理解为什么任何一个承平的朝代为何要禁游侠了。他们拥有的个性,向往自由而独立的朴素精神并且存在传播于大多数群体的可能是独夫恐惧而担忧的。那时的环境还是开放的,当然现在这片子似乎也被禁了。有幸看到的偷乐就好。
看到短评里面有人说这集不好,莫名其妙杀皇上?你看明白了吗?这是明朝末年大旱的那几年,黑脊背是跟高英祥的闯军,只不过战败了,高某也被杀了。虽是残兵败将,面对明末这种官逼民反的社会,虽然势单力薄,一旦有机会还是要杀那些狗官狗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