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集团董事长王世聪惨死家中,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张震 饰)与妻子刑警阿爆(张钧甯 饰)在调查中得知:死者的儿子王天佑(林晖闵 饰),年轻的新婚妻子李燕(孙安可 饰),多年合伙人万宇凡(李铭顺 饰),甚至死去的前妻唐素贞(张柏嘉 饰),每个人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阿爆更是发现隐藏在案件背后的惊人秘密……电影根据江波小说《移魂有术》改编。
刚刚看完《缉魂》的点映,几乎满座,想说说2020年10月14刚刚过了44岁生日的张震
虽然在《缉魂》中扮相是这样的
但是帅哥在骨不在皮,即使这样,他眉眼之间的帅气还是无法被拦住
张震出生于1976年的10月,用行内一句话说,张震的长相就是“祖师爷赏饭吃”,深眼窝高颧骨,一张长脸配上直挺挺的眉骨,鼻梁从小挺到大,他的亲爹张国柱也是著名的演员,遗传加上祖师爷的一口仙气,从小就是一副演员脸,有趣的是他有个亲哥哥叫 张翰
(不是这个张翰!!)
张震的第一部电影就名震天下,与他的父亲张国柱一起出演的,传奇导演杨德昌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单拎出来可以讲的太多了,毫无疑问,无论从哪个方面,这部电影都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一
有趣的是,初出银幕的张震与他的老戏骨父亲,凭借这一部电影同时拿到了当年的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并且女主杨静怡也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的提名
虽然表演奖都遗憾落榜,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本身得到了金马奖最佳影片,也算是对众主创的一种肯定,但是当时的媒体风向对张震并不是特别友好,甚至有说他“面部没有表情”,张震仍旧在磨练自己
1996年,张震再次与他的老朋友杨德昌合作了《麻将》
《麻将》进入了那年柏林金熊的主竞赛单元,却被同乡李安带着他的《理智与情感》斩于马下,惜败金熊奖。
更可惜的是,这是他和杨德昌导演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作,2007年,杨德昌病逝
此后,张震继续着他的文艺片道路,并且与王家卫导演开始了一段缘分。 1997年,与张国荣、梁朝伟合作出演由王家卫执导的文艺片《春光乍泄》,张震在片中饰演周游世界的台湾青年张宛
虽然戏份并不多,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独特气质已经眉眼之间的演技,呈现了一个周游世界却有些迷失自己的青年,并凭此角提名了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
也不知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还是他独特的选片眼光, 2000 年他出演了同样是华语片的巅峰之一,李安的
《卧虎藏龙》
张震在片中饰演罗小虎,同样是一个戏份不多的角色,但是他却呈现出了一个超出戏份作用的人物,将这个配角也塑造的悲情立体。
《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备受赞誉,在那年的奥斯卡大放异彩,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十项提名,最终获得了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4项奖项,这在华语电影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从这时开始,张震的演艺道路越走越顺, 2001年,在爱情片《爱你爱我》中饰演男主角Feng 。2002年,张震主演了由刘镇伟执导,王家卫监制的爱情喜剧片《天下无双》,在片中饰演正德皇帝朱厚照
2003年,与梁朝伟、杨千嬅合作主演了爱情片《地下铁》,在片中饰演普通的上班族阿杰 。2004年,与梁朝伟、巩俐合作出演由王家卫执导的剧情片《2046》,在片中饰演一个乐团鼓手 ;
12月30日,张震再度与王家卫合作,与巩俐主演一同的爱情片《爱神》上映,他在片中饰演作学徒的张裁缝
这时的张震,虽然诸多提名在身,仍然保饱受质疑,当时媒体的理由是:“张震的演出太过平淡,张力不足,这也是他提名数次却没有获奖的原因。”当时的张震依旧没有奖项傍身。
2006年,张震走向国际,主演苏照彬执导的科幻惊悚片《诡丝》,饰演忧郁的警探叶起东 ,巧的是,刚刚上映的缉魂同样是科幻惊悚片,同样是与 张钧甯 合作
同年,主演田壮壮执导的剧情片《吴清源》,饰演围棋大师吴清源 ,张震为了该片专门学习日文与围棋,他还凭借该片提名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角逐意大利罗马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 ,并在第三届大阪电影节上夺得最佳男主角奖,成为大阪电影节上首位获奖的华人演员 。 终于,29岁的张震第一次获得国际的演技表演奖项的认可。
同时,他也被一位鬼才导演注意。
2007年4月26日,张震主演的由金基德执导的剧情片《呼吸》在韩国上映
他在片中挑战出演无任何台词的角色,饰演了性格暴烈、因自杀未遂而失去了说话能力的死囚张真。这部电影继承了金基德电影的一贯风格,乖张,哲学,该片还入围了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也是他与金基德导演的唯一一次合作,2020年末,金基德导演因新冠病毒去世。
这时的张震已经开始了大量接戏,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水准,2006年至今,张震出演了数量不小的商业片以及文艺片,包括《赤壁》《蓝色矢车菊》《财神到》《建党伟业》 《深海寻人》 在内的商业片,也有《一代宗师》这样的,与王家卫再度合作的艺术片。但无论是艺术还是商业,张震总能超额完成任务,也多次提名台湾金马香港金像在内的数个奖项,外界对张震书数不清的赞誉,却也有反对的声音“张震就是个长得帅的面瘫罢了“这样的评论常常出现。
2014年,张震主演了由路阳执导的《绣春刀》
他在片中饰演述职锦衣卫却不得志默默无名的沈炼 ,《绣春刀》在上映后口碑票房双收,张震也获得了台湾金马最佳男主的提名
2015年 8月27日,其搭档舒淇主演的,侯孝贤导演的古装动作片
《刺客聂隐娘》
上映,张震在片中饰演性情暴虐多变、内心复杂的田季安 。
这部电影享誉国际,却没什么人在称赞张震的表演,也许是因为侯孝贤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弱化了表演,但是张震仍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今年,张震拿出了《缉魂》,挑战癌症病人扮相
这与他往日的形象完全不同,眉毛头发都剃掉,减重四十斤,上一个我记得为角色付出如此之多的是这个橡皮人
有句话说他:”比他帅的没他有天分,比他有天分的没他努力。“此言确切,张震有着一张“祖师爷赏饭”的脸,也有着苦练武术苦练演技的决心,才成就了这个又帅又有才华的人,如果没有张震的演绎,这部《缉魂》将会失色不只一星半点。张震三十年的演艺生涯,有赞誉,有非议,但是他一直磨练自己,“两耳不闻舆论言”,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年他也走向国际,与维伦纽瓦合作了改编自科幻名作的《沙丘》
他在《沙丘》宇宙中饰演阴郁神秘的岳医生
期待他与甜茶弟弟的第一次合作,同时也期待着这个44岁的“帅大叔”能拍出更多《缉魂》这样优秀的国产电影。
在我一度以为这个电影很无聊,后悔来看的时候慢慢也能被后来的故事吸引进去。
听到标题这句话能想象20年的感情是多么长多么深。很感谢这种不刻意消费噱头,把特定人群的故事以平淡无奇、稀松常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就像是在平权很多很多年之后,才有的那种"喔,那个人每天要吃三顿饭"的预设。可能这才是本片最大的科幻吧。
为张震的投入震撼,被孙安可的演技折服,全体演员演技在线,私心有点喜欢李铭顺。
最后Love wins.
朋友给我强烈推荐《缉魂》,说是近来看过最精彩的国产片,尺度之大,简直不敢相信能在影院上映,总菊这次是怎么了?审核的标准在哪里?
这我不能不好奇去看看,据说还有明目张胆的同性情节,且是个近未来科幻题材,豪门悬案、阴阳术数、换脑移魂、张震出演……啥啥吸引眼球的元素都占齐了,画面全程调为高级都市灰,眼睛蒙了一层霾似的,搞得煞有介事、神乎其神,
原来所谓的尺度只不过是因为案件的主角是两个男人,电影处处暗示他们是同性恋人,但我却觉得这个点完全不重要,因为排在爱情前面的是他们携手创立的换脑医疗事业,这和一般的兄弟结盟有什么区别呢?桃园结义、梁山好汉,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描绘的“男性同性社会性共同体”不外如是。
只要没有男男亲密镜头,你爱怎么拍怎么拍,就像当年《水形物语》人兽恋照样引入内地——女主角出浴后强行p上“小黑裙”就可以,看似滑稽可笑,但亦是中国式逻辑:不管你暗地里怎么隐喻怎么偷着来,大面上看得过去就行,和谐是第一要务,别把事情搞到台面上来。
国产片不能有鬼,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所以换脑ok,科幻嘛,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男变女、女变男又有什么问题?
这与男同性恋骗婚的逻辑是一样的,每个人活在世上都要演戏,婚姻就是最盛大的戏,该做给别人看的做了,私底下怎么乱搞没人管。
尤其王世聪是豪门,不结婚说不过去,不生孩子说不过去,这么大家业谁来继承?我甚至不愿意把这部片子称为一个“同志骗婚,同妻受苦”的猎奇故事,这难道不就是许多婚姻里正在发生的事吗?直人的婚姻就都是真爱吗?就没有表演成分?几个豪门娶亲不是为了传宗接代?
Gay只不过是很不幸地被《缉魂》消费了,“骗婚”成了一个刺激元素,故事里的女性是代孕的工具人,作为电影里的角色,她们同样是工具角色,导演并不准备深究同妻的苦难,唐素贞充当了一个凄怨的符号,负责带来诡异氛围。
最后张钧甯为了老公张震和肚里的娃娃包庇了罪犯,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价值,更确切地说是符合对主流大男主影视剧里对女主角的一个刻板定位——为小家舍大家,任凭感情左右理性。
只有男主角张震从头到尾伟光正,他是病弱的,他是憔悴不堪的,他是丧失性吸引力的,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牺牲自己保障妻儿,他舍弃肉身成全公道正义,
这哪里尺度大啦?这不就是最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
所有的性别转换、性向探究、女性难题全部被囫囵搅和成一团,沦为了这最主流价值观的下酒菜,就像片中那个贯穿始终的可怜女孩李燕,她不配有自己的故事,身体供多人使用,到头来还要白白顶个罪名入狱,脑资料全部销毁,永世不得超生。
程伟豪创作访谈,首发于公众号 深焦
2021第一部值得重要讨论的华语院线片,无疑是台湾导演程伟豪的新片《缉魂》。
影片从知名富豪的遇害案讲起,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张震饰)与妻子刑警阿爆(张钧甯饰)在调查中发现,这起看似争夺遗产的谋杀案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惊人的生死迷情。
自首映之后,对《缉魂》各个层面的讨论层出不穷,尤其是影片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情感光谱的理解。在我看来,《缉魂》当然是一部需要被复盘、捋清每个反转与动机细节的电影,但更重要的在于——理解片中的情感变化,比理解高概念或事件逻辑的门槛要更高。直至最后一秒,影片都灌满了复杂得酣畅淋漓而又保持克制的情感。看完之后,我思考了将近3个小时,才理解清晰其中某个犯罪动机背后草蛇灰线的情感转变。
程伟豪导演曾一手打造恐怖片《红衣小女孩》系列,他的前作《目击者》更是近年来口碑最佳的华语悬疑犯罪片之一。而在《缉魂》中,程伟豪做了一次全新的“混类型”尝试,把所谓的“情节反转”渗透入镜像式的人性抉择和双重性的情感体验系统,让悬疑扎根于人物本身。
每个观众都能靠自己的脑力与人生体悟,去构建自己对《缉魂》独特的解读方式,所以我们并不想要提供标准答案。
深焦此次对话程伟豪导演,我们直接跨越了“剧情复盘”,而是深入到影片的创作与创作背后的观念,探讨《缉魂》在科幻与悬疑、东方文化与人伦情感、“近未来”与现实等多重维度上试图重构的关系。
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江波的《移魂有术》这篇科幻小说进行改编?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又对小说进行了哪些方向的取舍?
程伟豪:当时投资方朋友拿了《移魂有术》给我看,看完后,我发现这篇小说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用大脑RNA制造记忆粉末”这种具有真实感的科学论调,并且通过它来讲述一个灵魂转移的类型故事。
准备改编之前,我思考到“将人类的灵魂用RNA的形式留下来”这种论调是偏西方视角的。那么我们东方人进行这种题材的创作,是不是可以杂揉进东方的观点?我们东方文化对于灵魂的看法是什么?人死后产生的灵魂,有时候会被称之为“鬼魂”,那么是不是也是可以透过特定的东方术法,让灵魂有办法保存下来?
不过,真正让我对原著进行“大规模改写”的原因,其实是这几年面对家人的离世,让我对于生老病死和灵魂的议题都产生了新的感触。在编剧的最后阶段,我的爸爸因为肺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最后的那半年给了我很大的情感冲击,让我真正开始思考:我们在面对死亡当前的时候,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状态会是怎么样?
病患本人与病患家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这也都出现在《缉魂》的主角们身上。他们的心路历程基本上算是我的家人的一种翻版。这些人世间的生死,伴随而来的牵挂、执念,开始让我展开对肉体和灵魂之间更深关系的思考。我想把这些思考都被“纪录”进电影里,这是我创作《缉魂》最重要的原因。
我的每部电影,内核都是想要表达情感,最后也都会有情感的落点,这次更是锁定在“伴侣之间的爱”。就像电影里面提到的——“为了爱的人,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句台词的背后,是我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观照到妈妈这个不离不弃40几年的伴侣,对父亲的照顾。我的父母是《缉魂》取材的最为内核的人物。
原来片尾的“献给父母”对位的是梁检与阿爆之间的家庭情感戏。这是对原著最大的改编吗?
程伟豪:更严格地讲,改编主要留下来的是“人脑RNA制造粉末”的设定,其他的基本都是大改了。
《缉魂》的故事层层展开,有观众说它是无法被定义类型的电影,因为杂糅了好多种类型,又要做到自圆其说。那么,《缉魂》和《目击者》最大的不同你觉得在哪?
程伟豪:《目击者》当时是我刚开始试水犯罪悬疑题材,希望可以尝试多种反转模式,然后把反转都聚焦到人物的“真实与谎言”里面的“罗生门事件”。《目击者》本质上在做的是“我们都是碎片,但拼凑起来它不一定是完整的整体”,因为大家各有各的人性上的私欲。
到了《缉魂》,最大的两个不同是我在最初就确定要做“跨类型/混类型”,以及影片的情感面向是朝向温暖的。我希望《缉魂》的创作要完全有别于《目击者》,于是在这两个大的面向下开始创作——
“混类型”总结起来就是“东方神秘玄学科幻的悬疑犯罪片”。《缉魂》有轻科幻的“近未来”的设定,是距离当下10年内的人类世界,那首先就要有别于硬科幻的创作。我在类型上会先做好确切的定义再开始写剧本,《缉魂》不是硬科幻,不是赛博朋克,它比较像是《黑镜》,回到那种“科技之于人性”的探讨:如果科技过度使用的时候,人类身上或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么样的质变?
而东方文化的来源,则考究取材了一些人类起源的学说,包括《山海经》上的内容,还有一些与灵魂有关的术法,这些都是我们东方人自己的文化系统。我希望在“近未来”的背景下,还是可以带着这种东方奇幻的神秘色彩在里面。通常大家讲“灵魂转移”这个概念,国外的好莱坞电影非常多且很普遍。《缉魂》更想体现的是“灵魂是有好几种面向的”——除了“垂死老人想要永生”这种常见的面向外,也有“男性躯壳但心理性别是女性”、“死后的灵魂用特殊方式留在人间”等等。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类型片创作目前三个阶段的改变与跳跃的?
程伟豪:《缉魂》与此前的《红衣小女孩》和《目击者》的跨越与不同就是,希望给观众在跨类型的状态下,却又有一种温暖的人性情感在里面。
我觉得在杂糅那么多类型之后,要自圆其说的关键,就是情感。因为透过人物,以及人物间最真实的情感,就可以把所有的类型全都收拢起来。这是我在《缉魂》创作时的整体思路。
刚刚谈到这种“人脑复制”为创意架设的影片,在好莱坞很多见,已经形成系统了。而《缉魂》在国产片中却非常罕见,和好莱坞的科幻片有不小的差异。你是如何看待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与自己本次创作的异同呢?
程伟豪:我在看待好莱坞这种“人脑复制”题材的影片的时候,经常会处在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他们讲的很多“换脑”相关的故事,都是透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基础所做的创作。
作为观众,在看好莱坞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侧重的都不是科幻设定本身,而是人物背后的人性故事。但是即便在这种观影状态之下,还是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是“难以解释、难以言说”的。而把东方玄学的语境加入其中,就可以产生很不一样的化学效应。
《缉魂》在色调上就很冷峻,构建了一个特别冰冷灰暗的未来世界,空气中的迷雾无法散去,视觉上让一切都显得晦暗不清。
有人说影片的风格是特异的“东方赛博朋克”,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并不相同。那么你是如何搭建这种东方气息的“近未来”世界观的呢?
程伟豪:身为导演,一开始要做“近未来”的科幻电影的时候,首先是要对“科幻程度”有个界定。虽然原著是在“近未来”,但我在刻画世界观的时候是尝试建立在当代的基础上,所以做的很多工作是影像方面的色调协调。
我们东方的轻科幻,有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色调?开拍之前,我们做了一整套的“色彩计划”。
由于故事的主角主要来自于检警单位,他们办公场所的环境,大多都是使用木头的材质。大多数科幻电影会采用比较特殊的色调去处理视觉氛围,这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我可不可以大量加入这种“木质色调”来做出改变?这种木头的材质感,能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杂”的质感。
在服装造型上我们也有专门的设定,希望不要出现鲜艳的颜色,让整个电影都维持在一种中低明度、彩度偏低,甚至是带有一种“灰着质感”。孔雀绿、藏青、姜黄、砖红,都作为了此次服装的主要用色。此次的美术指导黄老师,他为整个电影定义的美术观是“灰阶的视觉”,空气永远都是被雾霾笼罩的,偶尔会透一点点晕染的红光。
至于“东方赛博朋克”,其实谈不上。我刻意地希望影片的“赛博气息”是不强烈的。所以没有多数光点的氛围,都是刻意减少的。这就是我心目中“近未来”的科幻氛围。
“近未来”是科幻小说中界定世代的概念,但其实在《缉魂》中我感受到了它的写实性,它成了一种可以被改造的现实。所以还很想听一下你对“近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程伟豪:在《缉魂》里,你会看到很多新旧交杂的产物,主要来自于电子产品、医疗科技(RNA技术)。但其他的东西,你看起来会发现,好像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其实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研究。人类在这10年内真正会进步的,是语音智能、AR/VR技术、电子产品和医疗科技等,其他东西并不会改变太多。所以我们在影片中反而花了很多心思,去做这些具体的小细节。
从我们人类身上取出来的RNA粉末,再回头去反馈我们的癌症治疗,这是故事发生的科技背景。它其实是用一种具体化而非视觉化的方式,去形塑“近未来”的世代感,同时体现那个世界与当下世界间不同的关键。在体现的面向上,就可以产生出很多种可能性。为此我还找了原著作者江波老师,反复探讨后才着手做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让“近未来”的定义可以再更现实一些。
原本还有另外一个点想放入电影中,就是关于“大数据”。但如果引入的话,完全可以写成另一个全新的故事走向,只能选择放弃。
RNA技术是《缉魂》的核心设定。片中,这种“科技重生”与东方的阴阳观念融为一体,你是如何思考的?
程伟豪:当我想要置入东方元素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们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以及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比如《山海经》、阴阳玄学。我们的祖辈从这些神话中逐渐衍生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而它们始终在人类的世界运行着。
所以我做科幻,希望是把阴阳、男女,到最后是人与性之间最根本的状态呈现出来。虽然在一些因素下,情节扣合的部分没有原版的那么强烈。事实上《缉魂》里想要寻问的,是“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观众无论是从东方观念还是西方观念,去对这部电影进行切入的时候,都可以得到一种反思与辩证。
《缉魂》引发最多讨论的是第三幕带出了复杂的情感线,里面有着极致的爱情与仇恨,又演绎出了对“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三重探讨、对情感于意识和躯壳间关系的探讨。这条线索是如何进行构思的呢?
程伟豪:我有看到大家很多不同的讨论,其实都包裹在我们原先设定的面向里。就像刚刚说的,我真正想讲的是“相处于生死之外”,灵魂和灵魂伴侣有很多种面向可以讨论:对于另一半,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他的躯壳,还是躯壳之中的灵魂?这件事的辩证,是我最想放进电影里的,可以让整部影片拥有多重不同的思考层次。
科幻作家韩松在评论《缉魂》时说,电影包含了“生老病死、贪嗔痴慢、悲欢离合”,是因为有情(人物间的复杂情感),而不是有术(技术或术法)才造成了悲剧——“六个角色,实际上都死了,经受了肉体、精神和社会的死亡”。
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不断颠覆,而每层情感在翻转之后,又会带出新一层想要探讨的议题。能否请你展开谈谈,两组人物之间呈镜像关系的情感线索,是怎么设计的呢?
程伟豪:这个说法已经讲得很完整了,甚至有看到影片在经历“人生八苦”概念调整后的情节。
《缉魂》的整个故事通篇讲的是:我们来到人间就开始受苦,通过两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面向不同的苦,宛如传道一般传递。
这些苦包括了佛学里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这“八苦”涵盖了片中所有情感上或者犯罪时的动机,让人物们处在轮回里。而这些动机背后,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伴侣?也许你会因为他而不苦,因为有爱而不苦。
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个真正在乎的人,那个人成为了你的伴侣。在这样的伴侣关系中,我们会为伴侣而生,会为伴侣而死。伴侣在灵魂层面带给你的是什么?带给你的是爱,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需要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存在。《缉魂》中的每个面向,想要讲的都是多样的爱之间的“共通性”,希望这种“共通”可以刺激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开始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在我爸爸过世的那一天,传统里要“助念”,就是请一些和尚大师们帮忙念经咒,从而帮助亡灵往生的最后一程。他们需要念很长一阵子,因为这是个将近12个小时的过程。其中就会有一些聊天的空闲时间,一位大师就同我提了“人间八苦”,提醒我们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苦是什么?为什么“离苦”反而有机会往乐的地方去?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创作。
两组人物所直面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同,有来自身份认同障碍与隐瞒,也有来自阶层。这些元素和不少人物行为细节的设计,都让我感到一种写实性。
你认为类型片在直面当下社会语境的创作过程中,能给创作本身带来什么好处?
程伟豪:我一直觉得类型片可以透过比较戏剧性或娱乐性的方式,包裹很多作者表达。“真正想要讲述的内核是什么?”这是我每次创作都会一直提醒自己的。《缉魂》的叙事做得很复杂,这种复杂不仅来自于犯罪、悬疑、推理这些类型,还在于里面包括了一个更大的表达上的辩证——哲学、玄学、科学、佛学,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
对我来说,类型只是手段,透过这种手段,如果观众有机会从电影里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真实的人生,那是我在创作上期待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希望自己每次的创作,都不单单只是类型化的强情节,里面更多是关于人性的反思。
我想接着开一个脑洞。在任何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是会腐朽的,而神是不朽的。《缉魂》也打开了“后人类主义”的讨论:人在未来也许会永生,而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与当下也不尽相同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程伟豪: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是,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发生。人一旦有机会永生,人性的贪婪就会越来越大。贪婪被养大的过程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人会发觉自己跟神愈发接近,甚至可以一代传一代把自己留下来,背后的心理动机来自基因优越主义。
此时你再回望梁检一家,他们的需求就很单纯——“我不要永生,我只是希望可以继续活着,与家人好好地相处”。两组人使用科技的状态与出发点并不一样,最终回过头来,梁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半,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永远留在这个世界的神。
话说《缉魂》里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场戏?
程伟豪:每一场戏我都还蛮喜欢的。我尽可能地希望每场戏都有一个强大的戏剧性和人物动机,没有任何的水分存在。比较突出的是梁检在医院发现伪证的那一场,以及第三幕的整段情感关系。
聊聊和男女主角张震、张钧甯合作的细节吧。张震这次的表演牺牲很大,又有超大的施展空间,让很多影迷感叹他的实力;张钧甯也与她之前有很大的区分度。
程伟豪:《缉魂》的主要演员们对角色都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他们的准备功课做得比我还要更充足。最后临近开拍的时候,他们都比我还要了解角色。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次张震尤其是要在外观体态上有非常大的挑战。刚开始碰面的时候,因为是癌症的设定,我希望他可以减重,就直接定下了比较辛苦的“20斤”的标准。他靠着自己的毅力和演员的专业度挑战成功。
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所有的演绎,我们就会发现张震的那种病态感,极度接近于真实的癌症状态,真是事半功倍。拍摄的时候在镜框里头,就已经能形成特别真实、特别强烈的感受。这是我对张震印象最深的。
整体的演员也都非常专业。他们在每一次很复杂的情绪戏的时候,对角色的理解度都非常高,甚至高到他们可以准备好多种不同的演绎的版本给我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能拍出很多种同一时态下不同的情绪展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剪辑台上的时候,我的选择就很多。也正因此,他们各自的角色弧光都可以成立,而且每一个人物都很精彩。
和你合作的演员,似乎都会跟传统展现给大众的形象截然不同,银幕气质会让观众一下子就产生改观。包括像庄凯勋、杨丞琳和许玮甯,都会被挖掘出他们的“多重性”。
程伟豪:我在面对一个要合作的明星时,第一件事就是要面对他们的“明星气质”。如果希望观众能更有代入感,就需要他们的演绎产生写实性,从而让表演达到商业性与写实性的平衡。
但写实性大多时候往往来自于观众需要看到不熟悉的外观面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从外观下手。譬如像张震的减重,像钧甯的剪短发,过往像杨丞琳也是全素颜的状态还要采用老化的特效。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这些演员,他们每个人都对于表演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很高的追求。他们也在等待着创作者给予他们一些挑战,关键还是看他们愿不愿意接招。
我蛮幸运的是,这些合作过的演员们都是乐于尝试突破的。这真的不是客套话,是他们自己成就了自己的那些角色。我身为导演,只是处在一个督促与提供选项的位置上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想听你聊一下平时喜欢看的影片,以及有哪些影片影响到了《缉魂》的创作?
程伟豪:我比较喜欢的电影作者有韩国的奉俊昊、香港的杜琪峰,他们的所有作品我都要看的。好莱坞的话,就是大卫·芬奇、诺兰,他们都给我产生了启发性的作用。我常常在创作时会回头审视,如果要做类似的情节和气氛,会怎么去处理。
如果硬要拿《缉魂》对标一些作品,我觉得它会比较像《黑镜》,也是在讲科技、人性,视觉氛围的呈现都是有点熟悉却又有点陌生。而在电影的类别里,最接近的应该是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
这次和程伟豪导演聊了一小时,尽管最后呈现上有遗憾,但也算是产出了一篇有品质的创作访谈。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知道创作过程的个中艰辛,更认定程伟豪绝不是一般性的类型片导演,我也尽力想让这篇内容不浮于表面。衷心希望看过《缉魂》的朋友在读这篇访谈时,能有自己的所得。
一个朋友看完《缉魂》后发消息说:“我在座位上怔住了,走出来还在抖。震惊!第一次有这种观影体验。” 实话是我没有这么强的震撼感,却同样感到隐隐不安,于是我试图理清这种不安感的来源。
我想到的一个关键词是“裹挟”。
影片开场用了一段航拍,交代凶案主场景“王宅”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半山、远离市区、森林环绕、雾气弥漫,它处于被包裹、被隔离的状态之中。跟随警察和管家的脚步,我们看到倒在血泊中的被害人和嫌疑人。
在嫌疑人李燕开始回忆凶案当晚所见之时,我们再次走进这幢豪宅,回到凶案现场。此时,我赫然发现:被害人王世聪,一位患有脑癌的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躺在一张形同玻璃棺材的床上,屋中弥漫着致幻草药的浓烟。
雾气、浓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孔不入的微小颗粒在整部影片中弥漫着。不仅仅是王宅,还有后来找到的颠茄种植基地,以及整个北市,所有的一切,统统被笼罩在烟雾之中。这种分子化(或者说是量子化)的力量,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每一个人撰在手中,无可逃脱。
这种被裹挟的感觉同时还来自于我们对科技的恐惧。在未来世界中,科技如同烟雾一般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可以决定我们的出生、死亡。在科技大潮来领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被淹没在其中,身不由己、命不由天。
再说回凶案现场。前面提到被害人王世聪的病床,床的造型是一个架空的立方体,这个立方体看似是保护他的盒子,实则是囚禁他的樊笼。床上这具病入膏肓的肉体正是囚禁他灵魂的监牢——他被包围在用科技自保的假象中,灵魂却被挟裹于不可超度的咒语下。
第二个关键词是“执念”。
根据李燕和管家的回忆,杀死王世聪的人是其子王天佑,在她们看来,惨遭弑父正是王世聪应得的报应,是其前妻唐素贞布下的诅咒得到了应验。随着故事一层层抽丝剥茧,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走向这个诅咒。这种古老的巫术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执念。
当人在过度执着于某件事情之后,往往变得盲目,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放弃原则、不择手段。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抱着执念,他们为此赌上了自己青春、爱情、原则、未来甚至是生命,他们以献祭的方式扑向虚无的执着。
唐素贞为了复仇的执念将自己献祭给巫术,李燕为了金钱的执念将自己献祭给资本,王世聪为了永生的执念将自己献祭给科学,万宇凡和阿爆为了留住爱人的执念将自己献祭给爱情。在执念之中,巫术、欲望、科学、爱情,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它将人的灵魂永缚于黑暗之中。
第三个关键词,“宿命”。
张震饰演的检察官梁文超在写给未出世孩子的信中说道(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不知道爸爸曾经有多帅气、英勇,就去问问妈妈,她都知道。张震多么帅气我们观众当然都知道!可你看啊,银幕上这个叫梁文超的男人,因为化疗变成了秃头,瘦到只剩一副骨架,皮肤上长满了斑疮,癌细胞入侵脊椎和脑部之后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他失去了健康,也失去了尊严。
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人都逃不掉的宿命,“失去”的不可抗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也是我们内心里最深的恐惧之一。面对这种恐惧,有身份有权势的人可以用“科技”的力量来延续生命,而普通人呢?阿爆选择了出卖自己的原则去换取为爱人拖延生命的机会。
我们很难不去猜想:如果是我,能为抵御这种“失去的宿命”贡献些什么,我愿意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做的所有挣扎究竟有何意义?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将爱人(或者任何你在乎的人)的灵魂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身体,我可以接受这样的一种延续吗?这样的方式究竟是在与宿命做抗争,还是我们一厢情愿、自欺欺人?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其实所有人都“死”了。阿爆和阿超在监狱重逢,这个看似美好的结局,细细想来,不惊悚不可怕吗?高墙之下,监狱可以束缚人身,人身可以束缚灵魂。而苍穹之下,情感即是监牢,永生亦为永锢。
刚坐进电影院,打开豆瓣,看到“男同骗婚导致异性恋夫妻变拉拉”这条评论一下就猜到了剧情的发展。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在电影结束时感到惊讶和惊喜,电影情节在我脑子里不停的复盘。
从剧情本身来看,没有什么逻辑问题,全片围绕着几段带有执念的爱展开:
唐素贞对王世聪的爱是有执念的,她因王世聪出轨而抑郁、研究巫术诅咒王世聪,最后自杀;
王天佑对母亲唐素贞的爱是有执念的,他认为母亲是被王世聪害死的,看到伪造的遗书后,一心想要为母复仇;
阿爆对阿超的爱是有执念的,明知道就算做了RNA手术,阿超也近乎一个瘫痪病人,但她还是选择用万宇凡的罪证去换取手术来延长阿超的寿命。
最后还有万宇凡对王世聪的爱。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把执念写在脸上的人。他二十年如一日处处为王世聪考虑,最后怀着愧疚感和对于从前的王世聪的爱自杀。
影片在科幻的背景下更多的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占比较小的是新科技(换脑技术)之下对于人性的讨论:王世聪自己杀了自己,想通过代代相传获得永生;阿超则是仅仅想与家人团聚,过完这辈子就足够。
既然是讨论情感,那就要建立好完善的情感线。而这部电影最后呈现出的情感难免让人觉得有一些生硬。
先说唐素贞对王世聪的爱。电影并没有展开讲两人一开始是如何“相爱”,即使是骗婚,王世聪究竟是怎样骗,才让唐素贞有了对于王世聪如此疯狂和执着的爱?唐素贞作为富豪太太,她完全可以花钱找别的乐子,可以离婚,甚至可以找其他男朋友来报复王世聪——她确实尝试了最后者,对万宇凡产生了情愫,而知晓万宇凡和王世聪的恋情让她彻底崩溃。
但她为什么会对一个“骗子”爱地那么深,以至于身为科学家,最后却只能靠研究巫术,用最恶毒的诅咒来报复王世聪(却没有报复万宇凡,显然王世聪对她来说分量是最重的)?因为影片缺乏解释,她的这种疯魔只会给观众带来“疯”的感受,却感受不到她背后的痛苦,难以产生共情。唐素贞的“爱”就只能沦为工具,引出用来“障眼”的“巫术”元素。
阿超和阿爆之间的爱是影片渲染的最多的情感。张震和张钧甯的演技也都非常好。但是这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反而有些用力过猛,不断地重复“我想让你活下去”的执念,也只是让这种情感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阿超发现被藏的录音)的一种工具,失去了更深入的挖掘,以至于看着两位演员精彩的对手戏,除了直呼演技牛逼,内心毫无波澜。
全片最让我感动的反而是万宇凡对王世聪的爱。电影对于他们情感初期的表达也不多,只有那个两人在研究中心成立之时的拥抱,和唐素贞自杀时抛洒的床照。但是,这两个画面已经给出了足够多证明两人之间的爱的证据。
王世聪的意识进入李燕,转换性别后,两人的关系似乎和从前有一些不同。电影中给出的画面是万宇凡跪在地上,李燕坐在床上,李燕用手抚摸万宇凡的脸。两人看上去亲密,但好像又保持着距离。猜测这里的万宇凡一是可能原来的王世聪还在世,所以故意和复制体保持距离;二是可能万宇凡还没有适应或不能接受爱人变成了女人。
电影开头,管家提到王世聪身上有时会有口红印和头发。王世聪的意识进入李燕后,电影也出现了几处李燕照镜子欣赏自己的画面。所以,我猜测王世聪是跨性别者,或者说有这种倾向,而口红印和头发很可能来自化妆后的王世聪自己。
万宇凡从和王世聪在一起以来就一直在替他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从研究中心的技术研发,到照顾抑郁的唐素贞,到为了延续王世聪的生命而“清除”李燕本体,再到帮助王世聪嫁祸王天佑。他什么都做了,最后却发现新的“王世聪”不再是他从前认识的爱人了。李燕体内的王世聪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甚至已经不再爱万宇凡,觉得这是“上辈子最大的错误”。
“最大的错误”这样的结论不论是出自王世聪的愧疚还是他的自私,都成为了万宇凡最大的痛点。万宇凡一味的付出换来的是爱人的不领情和不理解,这样的痛是观众能够从影片中理解到的,也是更易产生共情的。
万宇凡选择在王世聪生前住的卧室里自杀。在生命最后一刻,闪现在万宇凡脑海里的依旧是二十年前在所有人面前,那个公开、大方、丝毫不用介意他人眼光的拥抱。李铭顺演出了那种痛苦、绝望和爱意。这也是全片唯一一个感动到我的场景。
导演利用影片中性别的反转抛出一个问题:你到底是爱他的皮囊,还是爱他的灵魂?在现实之中,我相信大多数的爱情是爱灵魂和皮囊的结合。阿超的意识进入李燕后,阿爆依然爱她,最后一幕两人的互动体现了这一点。她们当然可以继续进行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但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柏拉图”。当你的爱人改变了性别,你们之间很有可能将失去“性”。在本来有而现在失去这种吸引的情况下,爱情还会是爱情吗?也许只能转换成亲情和友情。
人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灵魂和皮囊也不是轻易就可以分割开的。生活里,我们也更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一个人只能爱灵魂。
如果没有LGBT元素带来的反转和遐想,整部影片带来的冲击感可能会再减几分。巫术、科技、犯罪、推理、爱情,影片太想糅合丰富多样的元素了,但这也就导致影片没有将哪一个元素深入、全面地剖析。
“近未来”的科幻设定在电影中也没有给出什么惊喜感。除了哪里都有显示屏或触摸屏(浴室、床等等)、多处全息投影(高楼顶部广告牌、医生的电脑键盘)、电子设备有新的样式(办案用的设备),生活里好像没有什么其他的改变。
最后,不得不再提一下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十分精湛。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李燕的扮演者孙安可。从装作唐素贞和“佑佑”团聚时的喜极而泣,到暗中给王天佑下套时阴险的微笑,到被阿超揭发身份后的自信老练,再到法庭上认罪时改变的台湾口音,最后到和阿爆团聚时感动的泪水和哄阿爆时的笑容,每一个人物的神情都被孙安可刻画得很真实和自然。
尽管片中有些许不成熟的地方,但《辑魂》仍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它是中国电影(特别是大陆能够引进的电影)对于同性题材、科幻题材的创新,而我想没有谁会拒绝精彩的创新之作。
全部的观影感受总结为四个字:如坐针毡!片中人脑的复制仿佛做了个脑ct般简单,李燕仿佛一个超大容量的脑硬盘,反正全片完全不能让人信服…两🌟都给演员,演技没毛病
特别好的剧本杀
4.5 不仅只是一部需要疯狂复盘、捋清每个动机细节的电影,理解片中的情感变化比理解概念、事件逻辑的门槛更高。这次程伟豪把反转渗透入镜像式的人性抉择和双重性的情感体验系统,悬疑扎根于人物本身,直至最后一秒都灌满了复杂得酣畅淋漓而又保持克制的情感。后四十分钟的漂移操作把人看呆,不剧透地说,这是个讨论极致的爱情与仇恨、罪恶与救赎可以跨越肉体、身份、血脉、时间、生死的故事,奇绝到深度复盘后仍会感到震惊。类型上也有创新,敢于通过伦理奇情、东方元素,打破悬疑与科幻的固有类型限制,对情感于意识、躯壳间关系的探讨呈现出各色光谱的广度。相比《目击者》或者近两年的华语片同类项,都是重大突破。
男同骗婚导致异性恋夫妻变拉拉
影院二刷之后更加震撼,手松一点甚至可以给到五星。年龄、身份、肤色、性别,为爱你能放弃多少?当身体成为硬盘灵魂成为数据,爱会永恒吗?《缉魂》通过近未来背景设定,来探讨爱这一永恒主题,不得不说程伟豪完成得非常出色,这片的震撼程度以及对行业的启示作用,堪比《午夜凶铃》之于当年的日本电影市场。
3.5 被尺度惊了,我竟然在国内院线看了部阿莫多瓦???
本身还过得去的商业类型片。前半段破案时的悬念铺设有点见拙,后半段每一次反转都保证伴随不同情感层次的表达(以及过头煽情)。科幻概念和世界观之间的连接不是很扎实(不是背景放点高科技特效就能让观众相信你的科幻设定)。但主要是这通过层层反转逐渐浮现出来的主题(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才完成内核表达的惊喜),能在国内大银幕看到真有点激动。片中罪恶和悲剧根源是来自“社会压力”的身份认同障碍、隐瞒以及欺骗,而最终自我救赎则回归到无关身体性别、来自灵魂碰撞羁绊的爱~(续集可以是双女主赛博朋克探案
好看,超过预期。严格来说属于优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是改编的小说底本足够有趣;导演克制扎实;类型片手法成熟;审美优良;服化道和近未来视觉设计得很精细可信,但又足够克制,服务于剧情与表演,不喧宾夺主。缺点是太早揭露真相,以致第三幕有些疲软,叙事节奏可以再优化;另外导演手法和演员表演,一直持续在一个情感浓度高度饱和的状态,全片一直维持在这种高浓度里反而平了,最后缺乏层层递进的情感张力。演员的眼泪再少一点就好了。但是张震很好,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和代入感,很大程度是靠张震献身般的表演支撑起来的,片子四星,张震值得多给一颗星。
8.5分。看了点映场,一问三不知三连。一时间,不知道《拆弹专家2》和《缉魂》谁写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命题作文得分更高;一时间,搞不清《缉魂》和《送我一个小红花》谁拍的「抗癌的我们」更打动人,尤其都关注到了lgbt群体;一时间,分不清《缉魂》和《心灵奇旅》关于灵魂与存在的探讨谁更高明,尤其是都拍到了「灵魂互换」。但我确信,这是国内目前最好的软科幻。如果《流浪地球》是硬科幻的标杆,《缉魂》是软科幻的典范。软科幻不是不像科幻的科幻——那种姑且称为「轻科幻」。
虽然最后结局能预料到,但是还是会引发小小惊呼:我的妈啊,我看到了啥?非常难得一见的坦率,开年惊喜。//故事和设计有很多不够的地方,但是还是不应该无视在人物关系上的突破
点评不敢说太透,和🌺一样是两个抗病魔家庭之间的「镜面」,彼此都被爱「绑架」,两个家庭的结果是一体两面。剧作上,科幻是引子,服务于悬疑,用一套「移魂大法」带出对肉体与灵魂的拷问,诠释出性别倒错的柏拉图式永恒。一切伏笔、细节和反转都处理的有条不紊,且留白之处的减法做得非常微妙。事后细想,有时候审查反而帮助了剧本。Btw,程伟豪还是很会拍类型片,张震和张钧甯的表演相当加分。
#看完惊呆系列,我真的在电影院看的吗?#
什么登西…这种电影需要动用到张震吗?
世上少一对基佬,就会多一对百合,这就是LGBT守恒定律
是认真的吗?这都能吹???这电影能吹????客观主题不落地,男女主的感情线断断续续,主线进行不下去就拿出来讲一讲,最恶心的是不严肃讨论LGBT就别蹭,扭扭捏捏属实恶心!嗨,抱歉!是我过于情绪化了,再此做一下更新。我说他主题不落地的原因在于,既然博士爱的是王世聪的灵魂,那为什么在他有了新的躯体以后,甚至是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副躯体之后态度却发生巨大的改变呢?再来,既然世聪爱博士,那继承的第一顺位应该是博士而不是一个“变数”。甚至,当他开始欣赏新的躯体的时候,顺理成章的一个合理的身份陪在博士身边才对而现在看过来,全都是顾左右而言他,讲的是他又不是他。我看不到导演对于LGBT是肯定或否定的价值体现。在我看来就是有意的剐蹭与消费。最后脱离影片本身,这部电影买了太多KOL来带节奏,恶心
有人轻易签下贩卖灵魂的契约,有人率先临床永葆生命的实验。有人在众叛亲离的豪宅里被权欲弑杀,有人在形销骨立的躯壳里被爱欲背叛。谋划的宏图不抵阳寿,便要那魂魄世代承袭;缘分的尽头难卸执念,便求那科技帮忙永生。最致幻的颠茄是对权力贪恋,最致命的脑癌是对情爱痴狂,令人不得好死,难以超生。
太失望了,全部的悬念点都写在脸上的剧本,前一个小时把一个极其简单的案件来来回回故弄玄虚,后一个小时几乎充斥着与整体风格完全割裂的煽情,明明应该是一个抽丝剥茧的悬疑片,结果整成了一个大家听故事的苦情剧,科幻的包装以及RNA复制人脑的概念都诠释得特别肤浅,包括LGBT的内容都显得鬼扯和生硬,程味豪这一次的剧本是太缺乏亮点了,相比《目击者》是一次大退步,还不如《红衣小女孩1》。
开篇1对cp没孩子,结尾1对cp2个孩子,厉害了!
这个奇情狗血的故事,拍成犯罪类型片,倒是蛮吸引人的。由于各种反转以及奇情的设定,会让你整个观影过程都会有不同的快感。而科幻背景与未来的设定,也让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顺畅的地方,有了合理之处。张震的减重还是有效果的,他让这个探案的检察官有了独特的、病态式的魅力,是一种源自生命脆弱感的吸引力,而张钧甯的表现也非常不错。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片名真的是不错,多读几遍就更不错了。
王思聪骂骂咧咧离开了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