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
  • 红牛
  • 非凡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开战日

    战争片丹麦2015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  拉斯·米克尔森  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  西蒙·西尔斯  阿里·亚历山大  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导演:罗尼·伊兹拉

    猜你喜欢

     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25

    详细剧情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

     长篇影评

     1 ) “无力感”恐怕是士兵的最大感受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2 ) 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看《开战日》

    《开战日》 的确应该将视线从好莱坞、英剧、韩剧等上面移开一会儿。欧洲还是有很多好影片的,比如很多法国片,以及这部。 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很像《拯救大兵瑞恩》。但是没有那么惨,当然可能正是因为主角最后投降了。 几个细节,最能表现影片的主题: 一,自行车排因为敌人的追击无处躲藏而躲在农妇家里,农妇提出可以将士兵们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少尉却说随着战争的延续,需要这些孩子们站出来保家卫国。人性角度和国家、民族角度的矛盾,在这个瞬间定格。 二,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德国军官给敌人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三,最后,采访二战的丹麦老兵。一个老兵讲:父亲说,我愿意听到我的儿子投降了,但是不愿听说他没有战斗过。 士兵给轮胎补胎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街口的老大爷。

     3 ) 为何而战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润声(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9668187/ 影片《开战日》是由丹麦导演罗尼-伊茲拉拍摄的二战电影。2015年3月与丹麦上映。 熟悉二战的知道,它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发起。强大的坦克、摩托化和空军相结合的新战法——闪电战,震惊世界!所以,德国的北方邻国——丹麦,在1940年4月就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一支自行车连队,它配合着摩托车连队在边境抵抗入侵的摩托化德军。年轻的士兵们,每人配40发子弹,骑着单车赶赴边界的马路上抵抗侵略者。 整个王国并没有全民动员,只为了不刺激到德国。计划中的援军迟迟未到,军队高层在等待政府和国王的决策。带队的少尉军官执行着上级的命令出发了。 路上遇到撤退的摩托车小队,几乎是无减员就往回撤。只装备一挺机枪的自行车小队,还是完成布防。结果可想而知,在侵略者强大军队的进攻下,防御者被打散。少尉只带着六人,退了回去。 躲进民宅的士兵们得到了民妇的帮助。可民妇所说是另一种态度,她的帮助并不是因为士兵们在保家卫国。因为,谁来统治这里,又有什么不一样了?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把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当地民众的公投,划给为丹麦,被称为南日德兰郡。也就是说二十年前,这里属于德国统治。 六人小分队撤回到后方,被分派到去一个城市去布防。城市里市民们纷纷在街道上围观,小商贩在售卖着牛奶,穿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不忘喝一杯咖啡。没有见到战防炮,没有高层军官的统一布防,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话线断了。德军已开进城市里,街道上却仍有来去的市民。 少尉的队伍加入了布防。轻武器肯定是被重武器给击败。在无援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举手投降了。德国军官问已成战俘的少尉,为什么要进行无畏的抵挡,让士兵们增加死亡?因为你们的政府在四个小时后就投降了!听完翻译后,少尉脸上透出茫然和震惊,还有对将来的未知。 押着战俘的汽车上,年轻的士兵眼光迷茫的望着窗外。当汽车驶过一辆靠边停放的德军装甲车上,却见到几个丹麦小孩在装甲车上欢呼着,或者说是在玩耍。影片便在这个画面中结束了。 真实的历史是,丹麦在德军入侵四个小时后便宣布投降,只牺牲了16名士兵。然后便是5年的军事战领。 影片凝重而压抑,军官们克制而谨慎,士兵们焦虑而无助,让观众看到了开战仅一天就结束的历史。 2020-07-05晚

     4 ) 一日的战争,写尽了一国的脆弱与彷徨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真的能抵抗成功吗?阵地真的能守住吗?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5 ) 在前线抵抗的时候听到政府投降了,作为士兵的你在想什么(涉及大量影片剧情)

    海报

    影片开始的傍晚,一列士兵在野外轻松的演习,装弹射击拆卸自行车说笑吃饭,士兵相互打趣说德国军队不会打到丹麦,只会打到挪威,一派轻松的氛围。松散的训练和射击技术差的士兵组成了弱势的军队力量。

    吃到一半,侦查兵传来前线德国车队正在逼近的消息,长官让中尉通知士兵们立刻停止进食,整理好行装,准备睡觉。每个人发了40枚子弹,每个人都一样。

    在寝室,年轻的士兵在看着未婚妻的照片写信,室长大声阻止了射击准的士兵向枪法差的士兵索要子弹。夜深了,敌人逼近的消息再次传来。长官下了命令坚守阵地,士兵们骑着自行车拿着枪支向南部出发。

    自行车排

    到了前方,自行车排遇到骑摩托车往回返的士兵,他们要去后方建立新的阵地。中尉没有接受邀请,还是和排里的士兵去野外进行伏击,架起机枪。德国的装甲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长官发出了攻击的命令,敌我太悬殊,激烈的战斗中自行车排失去了一名战士。迫不得已,中尉命令自行车排撤退了。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一场对战。之后自行车排剩下的6个人。

    天亮了

    他们又累又饿,躲避敌人的追击进了女人的房子。女主人给士兵清洗了伤口,想让他们躲在自家的草棚,中尉拒绝了。女主人说藏起来可以拯救年轻战士的生命,但他说战争还没有停止,士兵还要战斗。

    途中遇到了中校得知后方的支援不会到了,他又带领自行车排去了内陆的防线支援。军营的通讯设备被破坏,他们收到的讯息比较滞后。又遇到之前返回的摩托车队,他们在公路上架起了简单的防御,可还是挡不住德国装甲车的进攻,流弹射死了一个向自行车排战士销售牛奶的孩子。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二场战争。

    最后的一场的防卫战,为了不再有士兵受伤死去,中尉无奈向德国军队投降。最后的德国中尉问,为什么你们可以抗击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投降了。在押回军营的车上,看着人民和德国军队的互动,中尉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短短几个小时,从反抗到投降,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几场对战,以弱对强,但等到的是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战场上,他们只能听从长官的命令,投降后,他们在想什么呢,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松了一口气。

     6 ) 开战日就是投降日

    这部丹麦影片《四月九日》很有特色,制作规模不大,通过一位基层军官,大战争小人物,一个自行车排面对装甲和摩托部队,悲壮中甚至有历史本身的喜剧性。投降前也战斗过,国家已经投降,军人还浴血奋战。最后生命第一,尊严犹在。用德国军人的尊敬完成主题。环境、状态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战争电影而不是战争类型电影。

     短评

    可恶的是才进行了这么一点抵抗还好意思拍成电影,更可恶的是竟然比《百团大战》好看。

    10分钟前
  • bluecaribbean
  • 还行
  •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华丽渲染,也没有众志成城!一切相当简单平凡更贴近写实。当目睹国家早已投降,民众毫无关心领着敌方面包时。不经感叹: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15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还行
  • 连一个炸弹都没有的战争,感觉就像一场儿戏的战争。小国军人的悲哀,或许也是小国人民的福气!!!

    18分钟前
  • Henry
  • 还行
  • 我们做对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做错不会有人忘记!

    21分钟前
  • aiwoshuoai33
  • 推荐
  • 打不过就跑,实在不行就投降,多现实的丹麦人那。骑自行车去边界打仗,围观打仗看热闹的群众,德国人来了喜迎王师的群众,咋有点喜感呢。

    23分钟前
  • Cathay
  • 力荐
  •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2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 我所看过的描写战争最细节的电影。没有大战役陆海空的波澜壮阔,只有一个排几名战士在中尉带领对强势德军的抵抗。没有血战到底誓死抵抗,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同时节节防御。全片弥漫着淡淡的小国士兵的无奈与悲情,却是对战争中的个人最好的注解。

    28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 丹麦的一段真实历史,小国面对强国的战争,就如电影中六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与德国装甲车的大战。最后打不赢就投降,也没什么有损尊严的。有意思的是,老百姓似乎并不分什么入侵者不入侵者,当战争甫结束,与入侵军人的友好就开始了。影片让人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战争。

    32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 二战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战争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战争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战争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战争片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和血浆。但由于时间紧促,所以对无谓的牺牲伦理主题展开不充分,这点不如波兰西盘岛。

    37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 其实全世界国家拍的抗战片都把凶猛的敌军拍得笨笨的,好像被一群笨蛋占领了一样。

    40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还行
  • 第一次看到能够把投降拍得如此伟大的电影。克制的摄影,冷静的剪辑,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把战争前夜的焦虑、紧张、压抑、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保卫祖国的战士被押上囚车,车窗外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敌人的战车欢呼雀跃……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战?深层次的思考带来的意义远大于震撼的战争场面。

    43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力荐
  • 1990年代初的《足球世界》有一则“幽默一刻”:历史课上,老师点名“德国打丹麦用了多长时间?”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站起立即回答:105分钟,2:0,丹麦获胜。那说的是1992年欧锦赛的丹麦童话。回到这部电影,确实特别,把一场悬殊和毫无悬念的战争,控制到几乎与线性时间同步的细节。

    4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 战斗场面并不多,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战。那种无能为力的悲哀比尸横遍野的血腥更具有杀伤力和感染力,政府出卖了军队,无知的群众欢呼雀跃地领着敌军的面包,孩子们在敌军的战车上举着纳粹的旗帜玩耍。这一切是多么的悲哀,又为何而战……

    48分钟前
  • 双月鲲鹏
  • 推荐
  • 一场尴尬的战争,丹麦大兵自行车修的很溜,德军依然很上镜

    53分钟前
  • luiluibi
  • 还行
  • 让这些丹麦士兵感到憋屈的是,同胞们不仅仅是站在马路边上迎了一次王师。后来还有略少于十万的丹麦人参加了德国商船队、维京人师和诺德兰师。

    55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 自行车步兵排对阵2号坦克 老旧的麦迪森机枪散发着悲壮气息 二战史告诉我们德军几次闪电式袭扰就让纵深极浅的丹麦全境投降 4个小时土崩瓦解 1940.4.9开战日也是沦陷日 然而小国就没有军人吗?实力悬殊就完全放弃抵抗吗?并不!这片是彻底的群戏 冷静克制的摄影 北欧风很浓 评分太低了

    59分钟前
  • 🥗
  • 推荐
  • 面对不该来的还是来了的那种紧张感,作为战斗新鲜人的心理,以及习惯于被迫接受的无奈,都刻画得不错

    1小时前
  • #烧光光#
  • 推荐
  • 《自行车队的陷落》。最后那一幕,他在装满战俘的汽车上,看到孩子们兴奋地爬上德国战车时,心里一定在confuse这场抵抗的意义何在。

    1小时前
  • λΔ消极分子
  • 还行
  • 不给力啊,全军学习自行车维修,仗刚开打政府就投降了,子弹打光主动投降,然后看着自己的人民和德国兵谈笑风生…真是个郁闷的故事…好想要一辆丹麦大兵的自行车。

    1小时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 自行车排对坦克营,我们战斗了,国家却投降了,人民开心地与敌人欢庆就像迎接一位朋友的重逢,我们到底为何而战,小国的悲哀或许只有他们才更为清楚。

    1小时前
  • Master Kyle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