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爱,无法被狠抹去
不得不佩服这部影片拍的如此巧妙,高智商犯罪高智商结尾,Isabelle在演,却真正的演出了Daniel的认同感。虽然警察形象再次被利用,但最后整个故事印证了警察那句“人类真是如此复杂”,爱和被爱有时候就像谎言的两面性,让人无法判定对错。杀人可以掩盖隐藏,但爱过就无法抹去,由爱生恨却让Isabelle越来越像Christine。
2 ) 大爱罪爱
罪爱我原本以为是她们口中的一致好评推荐,所以可以说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当然,最后它也没有让我失望,其实她们当时说的是《最爱》。女主角的眼神跟肢体语言,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剧情也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条是事业的主线,上司的一些超乎寻常的好,一些若有若无的讨好跟控制,一些貌似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一些白领职场的虚伪阴险。看着一个人,慢慢的因为自己的压力,上司的压迫,爱情的失败,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从最初的单纯,相信,到电梯里面的痛哭,庆功会上的落荒而逃,克里斯蒂娜言语中透露的威胁,办公室里面的被迫辞职时的无助,在姐姐家里的沉寂……直到她把那把刀子一下,两下,三下,刺入克里斯蒂娜的心脏,急促的呼吸声,等到几刀下去后才敢慢慢抬起头来,呼吸新鲜空气,看着曾经的上司,曾经信赖崇拜的人在自己的脚下流出鲜红的血液,她沉静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若是突然之间睁开眼睛,她的眼睛又可以看穿什么,她会如何组织语言来面对包的严严实实的伊丽莎白。一切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她已经死亡,安静的躺在地板上的也不过就是一个单薄的人影,她已经没有任何能力来阻扰你了!之后的被审讯,到成功的转移注意力到菲利普,获得主管的位置,当在总部华盛顿的时候,丹尼尔说他已经看穿她的所有行为。伊丽莎白慌张的连房门卡都插错方向,丹尼尔“体贴”的帮她开门:“你打算怎么办?想好了再告诉我。”然后是伊丽莎白死一般的沉默进了房间,独自躺在床上,妆容依旧美丽,只是不安紧张到没有丝毫生气。她的下一步会是什么?一个完美的女人,她会做出如何的选择?
第二条是爱情线,首先的是克里斯蒂娜跟菲利普,最初的一个场景是克里斯蒂娜跟伊丽莎白表示好感收买后,菲利普来到克里斯蒂娜住处,当时克里斯蒂娜当着伊丽莎白的面大搞暧昧,伊丽莎白也很有眼色的收拾行李走了。另外一个是在开罗的时候,菲利普对伊丽莎白表示好感,伊丽莎白的举动让人感觉很仓促,感觉太快了,当然,不怀疑这是法国人眼中的浪漫,但在菲利普那都有些不可置信的眼神里面,我很疑惑伊丽莎白的表现。到一个她在镜子面前擦拭头发的场景,旁边是菲利普,镜子里面是年轻美丽聪慧的自己,当时那句:“我爱你”我直觉她是对自己说的。至于菲利普,可能一部分是是处于对上司的一点点攻击性跟报复心理,另一方面可能是真的需要一个拥抱来抚慰孤独的自己,最后,我也不想排除她当时在开罗的表现也是她杀人计划的一部分,但我很确定,那至少是一种对上司的不满跟反抗。后来的他们分手的时候,还有以前伊丽莎白在电梯里面不停的追问菲利普到底怎么了,其中的热烈真情,让人真的有点不得不相信她在跟一个要认她为干女儿的人抢一个吸毒的小白脸。最后结局的时候,换了一个优雅的发型,淡定的主持着会议,对比这那位小白脸最后激烈的喊着冤枉。完美的女人,世上哪里会有完美?结尾的180度转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双在黑夜中睁开的大眼睛,美丽却无神,漫漫长夜,你的思绪在哪里停留。
3 ) 谁能给一个好一点的字幕?
做这个字幕的同志,懂法文吗?后半部分如此精彩,却被字幕搞得我晕头转向。我严重怀疑这是一位只懂英文的同志翻译的后半部分字幕。有那位看明白了的能讲一讲?别辜负了这不好篇。
4 ) 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悬疑片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悬疑的设置与解谜。作为一部这种类型的影片,《罪爱》的悬疑设置相当的逆向思维。一般的悬疑片里,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后,都会竭力的“清洗”现场,以免留下罪证和线索。《罪爱》却反其道而行之,作案之后,罪犯故意留下一些线索,让警察不得不怀疑到自己,这似乎是在玩一种古老的躲藏游戏——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一逆向思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导演阿兰.柯诺也因此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很大的悬疑难题,如何自圆其说,成了他这部遗作中最大的挑战。不过因为字幕翻译的原因,这部本应该是高智商的悬疑之作,最终成了影迷的梦魇,时光和豆瓣的评分可作证据。然而凭着我对这位老导演的之前几部作品的印象,应该不至于此,希望有良心的翻译重新制作字幕,以造福广大影迷,慰藉这位老导演的在天之灵。
在《危情三日》那部电影的开头,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恰恰可以作为《罪爱》的引子。两对夫妇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的一位女士因下班时与自己的女上司有点矛盾而颇感不悦,另外一位女士就开导她说:“女人不应给为女人打工,尤其是你的容貌比你的上司还要惹人瞩目时,那么上司的嫉妒心便会油然而生,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段话不过是《危情三日》的一个小插曲,却是《罪爱》这部电影的魔咒。
克里斯汀和伊莎贝尔在同一家跨国公司上班,前者是后者的上司,克里斯汀老练、富有心计,伊莎贝尔年轻,野心不小,表面上二位和和气气,情同姐妹,暗地里却风生水起,针尖对麦芒。克里斯汀想牢牢的抓住伊莎贝尔,因为伊莎贝尔聪明伶俐有想法,她可以借自己是其上司的身份,明目张胆的窃取伊莎贝尔的创意,博得总部的赏识。伊莎贝尔也不是吃素的,她看穿了克里斯汀那些小恩小惠来收买自己的伎俩,佯装无知,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同事的蛊惑下,她越权为总部提交了一份公司发展策略,结果搞得身为上司的克里斯汀颜面全无,报复于是开始了。由于这是部悬疑片,其后情节,恕不剧透。
两个女人之间的报复与反报复的故事本来就很有看点,因为里面所蕴藏的戏剧张力不言自明,这种戏剧张力不同于男人之间动刀动枪,大打出手的报复,她们完全依靠心理战术。作家库切曾说过女人的内心就像一片黑暗大陆,即便弗洛伊德这样的人物也未必了解其中一二。其实男人又何尝就光明磊落呢?影片中就有一个男人,掺和在两位美女中间,似乎他应该为这两片黑暗大陆带来点光明,怎奈自己瓦数太低,不仅没驱走黑暗,还差点被黑暗吞噬。为了营造两个女人之间的心理暗战,阿兰.柯诺请来了《秘密防卫》的女编剧,专门负责两位女主角的对话和行为设置。
不像好莱坞现在的那些悬疑片,时不时的需要插进一些追车、打斗情节,来增加影片的紧张刺激感,使观众获得一种感官的愉悦,也不像日韩那样重视结局的大逆转,通过将观众引入一条貌似合理的逻辑胡同,最终发现只不过是被导演着着实实玩了一把,在这种心理落差里获得一种快感。法国的悬疑片有它自己的特色,特别注重案情前期的发展,也就是它特别喜欢探讨一个普通人是怎样变成一个罪犯的。因此,罪犯是谁,观众早已知道,关键是看罪犯的伎俩是如何实施,以及如何被警察识破,最终落入法网,或者,罪犯的手段是如此高明,结果逃之夭夭。《罪爱》的前半部分看得有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是因为它延续了法国悬疑电影的这一传统,从罪犯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一步一步的将观众引向最后的高潮。
法国老导演阿兰.柯诺,尤其擅长黑色犯罪题材的电影,遗憾的是,就在这部电影上映十天后,阿兰.柯诺去世了,这部电影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阿兰.柯诺的影片一直秉承50年代黑色电影的风格,同时又发展了法国悬疑电影喜欢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建构悬疑氛围的表现手法。《罪爱》中那一丝不苟的作案手法,其严谨程度让人想起当年布列松的《死囚越狱》以及梅尔维尔的一系列犯罪电影,或许这种对细节巨细无遗的铺陈跟法国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有关。我特别喜欢影片开始的那一场戏,看似简单,却颇有经营。女下属到女上司的家里谈论工作,女上司对她关爱有加,不仅把自己的围巾送给了她,甚至还要认她作女儿。看上去是一幅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图。但是,女上司过分关爱的言语和动作、下属那无所适从的表情,总让观众感到有一种不安蕴藏其中。随后,当女上司的男友回来后,女上司当着下属的面,对男友做出的暧昧姿态将这一尴尬局面推向了顶峰,也预示着他们三人今后的关系即便不会成为这出悬疑剧的导火线,也一定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老戏骨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在这里表现的尤为出色,把女上司那笑里藏刀的阴狠感觉演绎的非常精湛。
我们小区旁边经常有一个推着三轮车卖书的小贩,车里都是一些诸如“做菜做饭、治病防病”生活中很实用的书,统一标价,十元一本,其中有一本书几乎我每次经过那儿都会看到,可谓四季常青,年年有余,不知道是因为滞销还是畅销,这本书就是《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我一直想买一本来研究研究,看看在经过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时代后,如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或者,在这个时代中,它们一直是并存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难道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愿意做好人了?如果《罪爱》中阿兰.柯诺苦心孤诣建造的悬疑不仅仅是为了观众感官层面的愉悦,而一定蕴含一个道德意图,那么我想这个道德意图必然就是在质问这个时代。
5 ) 她属于北极地带的冰冷
《情杀局中局》(又译〈罪爱〉),拍过《日出前让悲伤终结》导演阿兰·柯诺的遗作。英国著名女演员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一如既往的出彩。
影片主角,两位白领女性。她们同在一家美国跨国集团法国的子公司工作。克是伊的上司,虽然她俩看起来颇为投缘,甚至激情四射成了亲密爱人,但实际上她们根本就是两类人。老练的克一直在操纵伊,并在工作中窃取她的灵感和创意为自己谋一己之私。
导演阿兰·柯诺说:“最初的想法来自他所谓的‘弗里茨·朗式的小迷宫’,如何在犯下一宗完美谋杀案之后,肯定会被怀疑的情况下,能免于刑罚,虽是公认的罪犯却能使法官作出无罪的判定?!”
突然有一天,导演茅塞顿开——如果犯罪动机是受到了屈辱,受辱是一种很强的动机,它能导致最不理性行为。于是,他构出这样一个故事:受辱引出罪行,随着冲突而来的,却是罪犯的无罪推定。
我在意的却无关案情,倒是两位女演员(另一位法国女演员露德温・塞尼耶)倾心卖力的演绎。明知不讨好的电影,却要呵出全部心力,我想这就是职业精神。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一向敢于挑战自身的极限,游走于欧美,其演技可谓享誉全球。很难找出她与众不同的撩人特质,却每每令人难忘。她高挑清瘦,没有火辣性感的身材,但她微微不露的表情,总是恰到好处,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那么自然熨帖。尤其是她锐利的眼睛,充满无法揣度的光芒,甚至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通体散发的凛冽,似乎在告诉我们,她属于北极地带的冰冷,任何观者都要做好御寒保暖的准备。她就是天生当演员的料,她命该如此。
2011、9、7
6 ) 以爱开篇以爱结尾的罪
Love, crime. 我是这么读片名的。
因为爱,而诱发的罪。当克里斯汀和伊莎贝拉说I LOVE YOU时,我还误以为拉拉之爱。如果克里斯汀心里有爱的话,她只溺爱她自己。她滥用职权去追逐肉体之爱,认定男友飞利浦的求助不过是利用她。她利用伊莎贝拉的真诚信任聪慧为自己博来上级的青睐。她还利用伊莎贝拉和飞利浦关系对伊莎贝拉进行打击。而她录制下属丑态并在酒会上播出取乐的行径让我更是哑口无言。
如果单纯是恶性竞争也罢了。可惜伊莎贝拉动了感情。感情深,便容易受伤。就好像妈妈被儿时的我气哭后,说她从来不会被她的学生气哭,只会被自己女儿伤到心。也好像我渴望爱人的理解而不能时的失声痛哭。于是电影放到一半多,伊莎贝拉开始吃安眠药,各种古怪行径,在一个夜晚把克里斯汀杀了。故事到了这里,我开始不耐烦了,各种对导演水平的怀疑猜测,把两个女人的斗争描述成如同金枝欲孽般是多麽的低能。或者导演简直是具有厌恶女性症。伊莎贝拉因恨杀人并留下各种证据创造自己被逮捕的机会,如果不是对女性智慧的侮辱还是什么?!
幸亏故事还没结束,并有了转机。 在伊莎贝拉在半痴迷状中对杀人供认不讳后,她开启了自救的大门。聪明的她早就设计好一切,买好一条和案发现场出现的围巾碎片一模一样的围巾并藏在家里,买好与作案的刀一样的刀藏在园艺小屋里,在作案时间段去电影院买电影票后让她的助手丹尼尔协助寻找不在场证明,在救出自己后嫁祸在飞利浦头上让他无法洗清干系。
这部惊悚片完全不血腥,也不恐怖。反而有种小清新的感觉。妙的是人的心机,简洁的镜头还有情节的开展。 身边的老外观众说像是坐在一列慢行的火车上观影,我却觉得像是在读日本推理小说。电影里确实有些和日本相关的小片段。例如处处流淌着东方古琴乐,还有对日本人喜欢拍照这个现象的小讽刺。
而最让我心头一暖的却是最后的最后,在观众为伊莎贝拉的行为感到惊诧为电影情节的转折感到奇妙时,伊莎贝拉的贴心助手Daniel微笑告诉她说他早就知道这一切都是伊莎贝拉一手策划的。当Daniel从伊莎贝拉手中拿过门匙,稳稳地帮她开门时,我们心中已知道他对伊的爱慕和保护。他不帅,甚至有点地中海,不知道导演特意选用这样的角色是不是为了讽刺飞利浦那类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极其不靠谱的呢?无论怎样,伊莎贝拉最后躺在酒店的床上,陷入久久的沉思,惊诧?感动?这个交给观众自己思考:)
阿兰·柯诺遗作,场景看着跟室内剧似的,剪辑也怪
法国版/增强版 杜拉拉升职记么.....
女性高智商犯罪。
把自己暴露在最危险的地方,置于死地而后生。
这部片子是试验品么?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单元入围 故意将自己涉入局中 最后完美的逃脱
看完感觉 这女的一定是天蝎座的……
Cristine衣服不错,很合高管身份。
这么好的题材拍这么烂。。。还是让好莱坞翻拍吧
纪念阿兰·柯诺
把这个作为在世的最后一个作品,有点太轻了
6分,杀人有点莫名其妙。
杀个人好麻烦啊
选角很到位 剪辑太扣分
又一齣《賽末點》。
好平淡,平淡好
其实是为了看MIKE POWERS,本以为是部情场职场大斗法的戏路,结果看到后面一头雾水,还好姑娘葫芦里卖的药算是清楚了,没被烂字幕糊弄,她长还行就是眼睛好象有点问题!
Un mélodrame contemporain pas bien réussit, mais qui quand même se démarque d'autres films par un tournage de manière très classique. Gros plan de FRAGILE Ludivine m'a brisé le coeur :D
探讨人性哒。PS: Kristin竟然是配角?这女猪脚长得好奇形怪状呀。
好莱坞快拿去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