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听风者国语

    悬疑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12

    主演:梁朝伟  周迅  范晓萱  王学兵  董勇  甘婷婷  单立文  

    导演:麦兆辉  庄文强  

    猜你喜欢

     剧照

    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2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3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4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5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6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3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4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5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6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7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8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9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38

    详细剧情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江山初定,百废待兴,和平的表象下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拉开序幕。败逃台湾的国民党接连向大陆派出特工,伺机破坏。为了应对接二连三的破坏活动,中共成立情报部门701局与敌方展开连番较量。同年10月初,701局控制的侦听局莫名消失,为了查清消失电台的下落,701局负责人老鬼(王学兵 饰)授命代号二〇〇的张学宁(周迅 饰)去上海寻找耳力超群的钢琴调音师罗三耳。结果阴差阳错,学宁找到了罗德小徒弟——耳力同样超群的盲人调音师阿兵(梁朝伟 饰)。   阿兵不负众望,不仅通过层层严苛的考试,还在工作中一鸣惊人。在残酷的谍报战争中,阿兵和学宁之间某种情愫也暗暗滋生……

     长篇影评

     1 ) 被风声甩了不知几条街去

    某年陪着爸爸去电影院看风声,出乎意料的精彩,于是今年听风者一上映,立马定了电影票。

    电影甫一开始,故作神秘激昂的音乐扫过一排排的电报工作者时,我就隐隐有了不妙的预感,感觉这音乐这氛围这镜头推进从底子里透出一股假大空的气味。后来的两个小时,证明了电影的基调果然从此开始,就如同歌一样,前奏好听,后面不一定好听。前奏不好听,后面一定不好听。

    周迅找到梁朝伟那一段戏还不错。但当梁来到山中的神秘训练基地,镜头的切换,配合众人的探究惶恐的表情,迅哥儿脸上一直流露的“我就知道此君不凡”的微笑和梁故作深沉的严肃表情,五天的培训一晃而过。作为外行的我,是没有看明白看透彻这培训的高尖端性质,反而觉得有些儿戏,特别是后面为了表示梁的听力如何之好,让他一个人发现了120个电台更让我觉得梁俨然成为了小学作文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小明。

    我耐不住要吼一句,那一排排的电报工作者都是吃干饭的?感情国家的钱就这么浪费在这些废物身上?

    当梁的技能学会以后,故事开始转向文艺片的模式,长长的野草,漂亮的姑娘,邂逅以及心底的红玫瑰和身边的白玫瑰。

    梁结婚的时候,坐在我不远处的一个男人低声说,那时候国家真好啊,房子不愁,老婆不愁,他妈的一个瞎子还是公务员编制咧。

    迅哥儿死的时候,观众们倒很是震动了一把。五把尖刀插在身上想想都疼。但是梁把自己眼睛毁掉了以后,雨水中的血虽然让人不忍视,但却有些对其疯狂的不解:首先他其实是个小流氓,能从思想上为国家牺牲的这么彻底?其次,他对周迅的感情来的莫名其妙,仅仅是因为她发现了他的才华然后把他的一辈子葬送在这个神秘的基地?

    当然,作为一个小学作文,主人公小明的牺牲是必须的。就如同片子的最后,梁对他的老婆说:“听,风的声音……”这当儿,坐我边上的小姑娘起身收拾东西:我靠,还点题。

    点题……题……

    这个题,让我想起了风声。哎,好片儿果然可遇不可求啊。

     2 ) 披着谍战外衣的言情片

    以下剧透甚多,读前请自重,不过本片即使你看到剧透,对观片情绪也无甚影响,不信可以试试。

    这部电影的剧本问题实在很多,不完全统计如下:

    1、开头。作为占士邦式的垫场戏,展示一下我们的女一号多么牛逼确实很有必要,但为了显示她的杀伐决断,就贸然捅局长一刀有必要吗?虽然可以用单线联系,不知其他同志存在来解释,但敢布这个局,就只能以“色诱”这种严重不靠谱的招式来下唯一的赌注,这像是情报人员计划周密的表现吗?唯一可以说叨的解释是为之后张学宁和局长那条若有若无的情感副线作铺垫,但这条线无论对故事主线还是对情感主线都无甚影响,只是添上几分小资情调而已。所以,这个开头设计,虎虎吓人,但手段不高。

    2、张学宁接镖去找罗三耳。虽然后文对她为什么截走何兵放弃罗三耳有补述,但作为一个情报员肆意违背上级指示不说,在自身某种程度上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不把现场清理干净是很危险的。不过,这个点姑且可以当成类型片情节的自洽,马马虎虎通过吧。

    3、何兵与沈静的情感戏。沈静作为张学宁的替代品出现,她和张学宁的对手戏倒还可以,对张学宁的角色塑造是有帮助的。但是她跟何兵的感情戏,实在是拖沓不堪,特别是抒情段落,她与何兵的树林漫步甚至让我想起了范晓萱早年的深呼吸mv……而且后面沈静的作用完全沦为何兵的道具,起到的功能还不及何兵戳眼那晚床头的眼镜……

    4、“重庆”出现后,张学宁的麻将牌局,一大段对台词看起来热热闹闹,还暗含机窍,但都是关于“伪装身份”这个面上的,实际什么都没套出来,但为此浪费了大段笔墨,不值啊不值。特别是当她发现罗三耳就是程刚,作为一名职业特工,此事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张学宁不知道,局长也不知道?而且还是个对她有点情愫的局长!

    5、何兵何时开始真正投入于这份工作的?在被局长教训一番后,就是常用的“训练蒙太奇”,快剪加激昂的配乐,展示他如何进步,接着更是越发投入其中舍身忘死。前面还是个“亚飞和亚基”,什么时候就成了个革命战士?唯一的解释是,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张学宁的感情。即便如此,还是缺乏一个稍显明确的转折点。

    6、张学宁牺牲一场戏,堪称全片最糟糕的段落。就单戏而言,当六人涌入时,已经有恐怖氛围,可张力尚未形成,事情就已结束:当张学宁将钱袋甩开时,我还以为她有什么设计,后来才知道只是虚张声势。张学宁迅速牺牲后,本以为会留有什么线索,谁知道还是没有。单从功能上讲,这场戏只是告诉你张学宁死了,重庆的身份揭示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后文不是根据张学宁的任何临终提示找到重庆,还是靠的查电台位置。关键这场戏不仅单场糟糕,而是提前废掉张学宁,整个结构中最重要的联络支柱倒了,后面的戏根本无法支撑。从这时起,后面的段落已经完全可称得上是草草收场。

    7、结尾平行剪辑的两场戏。完全是形式感,只是提升情绪,在情节上非常弱。张学宁的追悼会不说了,完全是营造崇高感。追凶的戏从逻辑上就说不通,既然已经知道凶手是如下几人,为什么不早点进行抓捕,偏偏选择最危险的时刻,置首长和无辜群众性命于不顾?难道是为了让领导把话说完吗?而从抓捕过程来说,也只是四个字“顺理成章”,看起来枪火横飞,实际上淡如白水。这时候哪怕小小地设计一个张学宁的临终设局,也起码使戏能更好看一点,张的牺牲能更有价值一点,同时与另一场戏的勾连也更紧密一点,所谓的升华也显得更实在。但是,什么都没有,就是平铺直叙、顺理成章。


    这几条里,至少有一半是比较致命的。按说,看到这样一个谍战戏的剧本,我是肯定得边看边骂娘了,但这电影还是可以让人心态平和地看下去了,为什么?它的谍战情节虽然弱,但是它的情绪做得不差。其实,这就是一部披着谍战戏外衣的言情戏。本来国共内战的政治背景就被一再虚化,只是留下极模糊的敌我对垒框架——这个架子照搬到任何背景中,适应度都会很高。接着把谍战内容也虚化掉——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它刻意的,而是实在没做好——留下的其实是一个简单但有一定层次感的言情故事。从利用与被利用到含蓄而克制的感情,这些情绪如上文所示,受到薄弱情节的影响,但好歹支撑起整个故事。所以,当张学宁颓然倒下,前面尚可忍耐的薄弱情节一下子失去了外衣,如同得知噩耗的何兵一样,在阴暗角落里哭得瑟瑟发抖。谍战片做成言情片,不是不可以。比如那部执着的园丁,其实也是个悬疑外衣下的情感故事。但这个外套一定要足够厚实,并且对情感推进起到实在的作用,如果反而要靠情感支撑,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部作品其实很可惜。整体制作水准在国内电影中属于上乘水平。单从此作来看,麦、庄的导演手艺,比起风声的高群书,更是直甩几条大街。市场追击一节,音画切换极富有节奏感,把角色的特性展现得很充分。后面监听、破码这种戏,视觉表现的难度非常大,但试看何兵单挑五大高级电台一场,虽然武侠化过分(连发报人的信息都能听出来,这不是监听这是摸骨……只是电视版更扯,听婴儿哭声即知非己所出,实在强过dna检测),但几个重影表现,让观众看得很明白。结尾的“圣洁女神”,姑且当成一个mv来看的话,表现力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最牛的是,这么多bug的情节,它转场几乎都不让人觉得太突兀,可见漏船遇到好船长,补补还是能开的,但指望它做环球航行,就不大现实了。

    从开篇来看,麦庄还是颇具野心,但技术上的美轮美奂,实在挽救不了本子的薄弱。按说这两位都是编剧成绩相当好的电影人,怎么这回反而在剧本层面失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基础没打好,就像“圣洁女神”一段似的吗,形式美感做得越足,越觉得虚空,下盘不稳。

     3 ) 好坏参半

    首先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在很多小细节上做了精心处理。比如,梁朝伟成功搜索到全部失去的电台和周迅拥抱时,周迅面部表情略闪过 的迟疑,略微踌躇的双手,表达出周迅对两个情报特工即便相爱也不能在一起的顾虑。又如,周迅死后,梁朝伟反复着擦拭周迅照片,并将其摆在自己与夫人的合影 照边上。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梁朝伟和周迅的表演实在出众,不经意的眼神、表情,简单的话语、独白,都能成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不足的是对白简单,情节不紧凑,剧情显得 苍白,例如梁朝伟带回过程的情节就拖了近十五分钟、开局周迅刺杀十三少爷和逼问范晓萱家境的情节实际上无关紧要等等。

     4 ) 如果我是编剧,周迅就是重庆,重庆就是老鬼

    如果我是编剧,一定这么拍。
    开头当周迅还不是老鬼的时候她是知道王学兵是老鬼的,所以她是真的想要杀死老鬼,只是她不知道小昌并不是直接由她领导的,而是直接接受老鬼的命令。她满心以为她真的干掉了老鬼,所以当她回到中国见到老鬼还是王学兵的时候才会如此惊讶,这惊讶不是她发现王学兵是老鬼,而是王学兵没有死。这个事件将会是整个事件的最大伏笔。
    引出的后面一个小包袱是小昌的死,王学兵刚刚把小昌在调查“重庆”的事情透露给周迅不久,小昌就中了埋伏死掉了。
    在老鬼派了周迅去找罗三耳的时候,一盘很大的棋就开始了。
    周迅知道老鬼是会想法设法一定要把”重庆“找出来的,所以她选定了梁朝伟作为最关键的棋子,罗三耳作为重要的一个垫背。这就解释了她第一次见到罗三耳和梁朝伟的时候完全忽略组织安排的目标任务,直奔梁朝伟而去。在把梁朝伟领回基地的路上,她做的梦回想起了王学兵的假死,这是暗示她想要故技重施的决心。
    之后的一切都是周迅一个人的连环计了。她和梁朝伟和王学兵都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感情纠葛,扰乱了701内两大核心人物的判断力。为梁朝伟做复明手术是为了让他多一门感官从而减弱他的听力。而梁朝伟听到的“重庆已被发现”其实根本没有错,只是制造了这样一种设计好的致命失误来彻底摧毁梁朝伟的信心。当701最重要的耳朵已经没有了信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701几乎已经无力回天,而重庆的任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周迅的死是借用了王学兵的死,故技重施来掩人耳目,尸体暗度陈仓而本人金蝉脱壳,而在最后周迅借尸还魂演绎一出王者归来。罗三耳是使701相信这一事实的关键人物,因为王学兵在上海和周迅相互通讯的时候也看到了罗三耳在吧台,这样周迅的被发现就更加合情合理了,所以无论如何他必须死。
    使周迅没有想到的是梁朝伟弄瞎双眼放手一搏上演了屌丝的逆袭,也知道了周迅的终极身份。
    在故事的最后五个”小重庆“在任务失败后无论如何都会自杀来保护真正的”重庆“。而王学兵根据梁朝伟再度失明后用心找到的信息找到了身份为”重庆“的周迅,周迅将一切和盘托出,故事结束。
    以上完全是我自己假想的剧情,并无他意,只是觉得这种安排更加具有悬念。
    个人爱好,不喜还请见谅。

     5 ) 爱是握不住的风——郭兴中与张学宁

    看电影《听风者》是一件很即兴的事情,不过某天下午放假闲着也是闲着,就团了一张票跑电影院了,没有准备,也没有期待。观影效果却很出人预料,有一些意外,有一些惊喜,还有感动和心痛。
    意外的是周迅扮演的张学宁完全压过梁朝伟演的何兵(不客气的说,伟仔这次演得太放松,看到最后他出席学宁葬礼嘴角努力抽搐的样子,我很出戏……不过tony演艺人生已经圆满,但求舒心,搏命则不必了)。惊喜的是从来没看好过的王学兵(对王我还停留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老实男和国内雷剧里囧囧有神的形象中)人到四十居然能把郭局长那种心思缜密感情深埋的熟男味发挥到极致,不愧是有故事的人。没有料到的还有,本以为会看到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跌宕情节,却看到的是一场风一般无痕水一样清淡的隽永情感;本以为男主角和女主角一定会俗套的互相倾心,没想到看到后来才发觉张学宁心心念念千回百转爱着的是戏份极少的郭兴中。
    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伟仔的何兵和范美女的沈静了,我专门谈谈郭兴中和张学宁。
    郭兴中一出场就看似个富家风流公子哥,眼中带笑的注视着张学宁。作为船王的儿子,也是香港名流公子哥圈内的风云人物,他场面铺张的宴请众人,当众和学宁半嗔半笑的调情、激吻,随后淡定却又坚决的拒绝了她送走教授的要求。他被刺杀时,我很错愕,难道王学兵只是打个酱油就走人了?没想到数分钟后他一个转身,已经是我方701侦听局镇定严肃的扑克脸局长老鬼了。
    通过两人简短的对话,我们知道了郭兴中的双重身份,他既确是郭氏船王的儿子,也是我方特工人员。追学宁的那五年,是工作的一部分;明里拒绝、暗里配合被刺成重伤放走教授,也是工作的需要。
    张学宁面如止水,公事公办的交接完工作,略有点气促的“局长再见”后迅速拎包走人,似头也不敢回的步出办公室,关好门,才重重的出了一口长气。我第一次觉得奇怪,为什么她会慌张成这样。她机智、沉稳、冷静、内敛,她可以巧笑嫣然的觥筹交错,也能在俄顷间铁手擒敌,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她几乎都可以气息不乱。为什么会强抑着慌乱才能进退自如?
    接下来,和阿兵在火车上,闭目沉睡的学宁被噩梦惊醒,梦中闪回的是她捂着郭兴中的嘴刺杀他的血腥画面,还有她那时仰面忍耐的表情:双眼血红、青筋暴突、呼吸沉重窒息。我再一次觉得很诧异,这一段“大水冲了龙王庙”误会,到如今也已解开,何况郭兴中重伤未死业已痊愈,学宁为何对此耿耿于怀而成为她的梦魇?如阿兵所说,是她最不愿回忆的痛苦往事?
    再后来,两人再无私人交集。哪怕为了训练阿兵而几日没休息时,郭兴中坚持“休息一天,这是命令”,学宁浅笑“我也要执行你上一个命令”着走开,我也没觉出一个几乎是在宠爱,一个几乎是在撒娇;哪怕学宁病倒听阿兵说局长又迟到时脸上所有所思的表情,和郭兴中来探时长辈般温暖的关怀“饿了吧?”,我也以为两个人只是上下级间例行公事的互相关照。直到——
    郭兴中轻描淡写的告诉学宁,阿兵对她有好感,让她与他多接触。学宁停下脚步,半响才僵硬地反问“你说什么?”(ps:当初学宁要郭兴中送走教授便以身相许时,郭兴中也这么问过同样的一句话,但心境是大不相同。都是不敢相信,不过学宁是失望,兴中大概就是欢喜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学宁诧异于阿兵对自己超出一般的感情,但我却感到她望向郭兴中时混杂着生气和惊讶的眼神,不是因为阿兵的有情,而是因为兴中的无情。当她被激动的阿兵抱起,她仍旧是僵硬的,头搁在阿兵的肩头,眼睛却茫然看着默默站在一旁的兴中。兴中似不经意的侧开目光,带着点笑,静静融进周围的人群,身影逐渐黯淡模糊。学宁这才慢慢把僵直的手抬起,拍在阿兵背上,好吧,如果这就是你想要我做的……
    这时候我才迟钝的发觉:她在爱他。
    因为爱他,所以当初对他说“我人就是你的”不仅是想要留住他的性命,更是坦白自己的真心;所以在抛下郭兴中的“尸身”逃离香港时,万分险况下,她百忙中居然回首凝眸注视着这个她以为死去的男人;所以当他死而复生以同志的身份出现,她才会惊喜而慌乱,喜的是他还活着,乱的是从前他的情意竟是奉命做戏;所以在他无关痛痒似的把她推向其他男人时,她也没有遵从命令,反而不动声色地和阿兵划清了界限……
    还有她在刺杀他时,那痛苦的表情,不得不痛下杀手的决绝和愧疚,都是真的。伤害他并非她所愿,这一刀也成为她永不能抛却的牵念和回忆。
    张学宁对郭兴中的爱到底源于何处呢?不妨先看看郭兴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起初你以为他是个草包富二代,可是在双重身份间变化自如的郭家大少怎可能胸无点墨,无论智慧谋略心思都一定是拔尖儿的人物。再从他和何兵的第一次交锋来看,仿佛不经意的一握手就差点让阿兵痛得跪地求饶,说明郭兴中这个人绝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铮铮奇男子。
    我一直认为,人的本质无论是优秀或糟烂,时间一长都会显露端倪。郭兴中追了学宁五年,想来耳鬓厮磨、欲拒还迎、戏假情真的各种交锋是少不了的,郭兴中就是再扮得绣花枕头一样,张学宁也是能感受到他的吸引力的。长达五年,便是草木也动情,只是碍于身份的限制,学宁控制得很好。直到被迫刺杀他后,学宁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他的安排,他拼死受她一击,只为了配合她完成任务;再回忆起过往种种,那个看似被她欺骗利用的郭兴中,其实一直在默默的帮助她。如张学宁这般冰雪聪明定会懂得,之前兴中所付出的一切,在这一刻便有了意义,那一刀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一刀刺在他的身上,也刺在她的心里,这种痛和甜蜜,将是永远,永远的。
    那么郭兴中对张学宁又是什么感情?看到后来我们知道,他也是爱她的。而且之前并非无迹可寻。最明显不过学宁生病时,我们看得到的是阿兵的床前看护,看不到的是每天兴中定点和阿兵交班,一句抱怨“局长你又来晚了”就知道兴中每天必到,而且每次来了都和医生谈学宁的病情谈很久。如果不是切切关心,怎么会婆妈至此?学宁牺牲后,是他亲自扶灵回来,肃白的风衣掠过他冰冷沉重的面容。工作依然要继续,可是夜里他合衣仰躺在沙发里,双目无神仰头枯等黎明的那个表情令人心痛。当然,最重要的那场焚烧遗物的戏,是全片我唯一看得流泪的:面无表情的将一页页资料慢慢投进火里,直到举起她的相片,她恬淡的面容似乎还很鲜活,郭兴中几乎呻吟着呢喃了两遍“怎么会?……怎么会?”面容耸动,终于哭了出来。他已经忍耐了太久太久,到这一刻才发泄出悲伤。(这一段戏真是看得人热泪喷涌,王学兵拿捏得太到位了!)
    好悲伤哪,“怎么会?”是没想到她运筹帷幄竟会突遭暗算,还是没想到她年纪尚轻还以为手中还有大把时间,如今却阴阳两隔。想说的话,竟一句也无处可诉了?
    两人唯一的一次直面对方的心事,当时看起来也像是一个玩笑。学宁:“我有必要知道你的任务吗?”(想问也问得这么婉转自持)——兴中衔起一根烟,没点上,避开她的目光:“我要去接近怡和大班的女儿”(看起来很轻松的回答,手指很稳定没有颤抖,可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又何必用烟掩饰波动的内心)——学宁目光闪动,默了许久才涩涩的“哦”出了一声(嘴里压下来多少话才会忖了半天忖出一个字?)——握手,离开,走到门前倒转回来,学宁:“如果我让你终止任务,你会吗?”(到底是意难平,无论如何也要问出来)——沉默,抬眼,兴中微笑着注视着学宁:“你不会的”(好想打人哪,你太了解她,也太了解你们彼此的个性,这么清醒是会以痛苦为代价的啊)——学宁轻笑“再见”,快步行出(不落痕迹也不留余地,就这样白茫茫真是洒脱干净)。
    这是张学宁人生最后一次表白,很快她就被乱刀刺死。郭兴中悔也好恨也好,学宁也无从知晓了。按照两个人的性格,都有钢铁般的意志和自控力,都是骄傲而又绝顶聪明,对彼此的心思洞如明镜,只是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年代,两人各有执着,从不肯将个人情感凌驾于理想之上,最终就像雪里深埋的炭火一样,炽热燃烧过,又静静的被命运湮没。

    我是200,你是老鬼。我爱你,你是知道的;你爱我,我也是明白的。虽然我们抵死不说。相濡以沫,不若相望于江湖,既不得相聚,亦不曾分离。希望下一世,你我只是郭兴中与张学宁。

    题外话:总是嫌两个人戏份太少,不知道会不会出导演剪辑版?另外也很想看看港版的。郭局长的配音是我大爱的Laughing哥谢天华。\(^o^)/

     6 ) 听风者,电影人。

          这个故事用我们熟悉的话语系统表述如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将他们一举歼灭。”如果让长在红旗下的导演来拍,指不定会如何主旋律。但身为香港导演的麦庄,意图再明显不过:对于这个故事,他们感兴趣的是它的壳——谍战的类型,而不是它内在的意识。
         所以《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政治、文化、民生、语言系统都被一道分水岭划过,避而不谈确切的时间界限,便可以让随后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层“不知有汉”的暧昧性。
         同样模糊时代的还有美术和服装,无论是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秘密的701机关,无论是街头的民众,还是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都没有明确的符号指认这是“解放后”,完全不是我们在过去影视作品里熟悉的对“新中国”的表现习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宛如民国繁盛时,701机关除了神秘一点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头并无列宁装、中山装的踪影,几个主角更是爱穿啥穿啥。它既非民国,也不像“新中国”,说它是一个抽离的时代并不为过。
        语言也是避重就轻。用略带亲昵的“老蒋”代替敌我分明的“国民党”;不说贬义的“国民党特务”,而称“蒋家的特工”;不用立场明确的“新中国”,而用更加中性的“国家”。一整套革命话语体系在不知不觉间淡化。通篇没有看到周迅、王学兵等“共产党人”表过姿态,喊过口号,他们干间谍就好像打份工。周迅跟“重庆”一帮人打牌一场,你是国我是共,她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是找口饭吃”。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写得出来的台词,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态——连特首也是“我会做好呢份工”,谁不是混口饭吃呢。国与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间,“大家各为其主,不过打份工罢了。”多妙。
        这一切的去时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务于人物的暧昧性,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边的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以及这过程中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产生的戏剧性。所谓两大阵营对垒,麦庄根本就是当警匪片来拍。谍战的新瓶里,装的还是他们最爱的老酒类型。

        我因此欣赏麦庄的努力。将一个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为己所用。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证明这些努力始终还是徒劳。

        对“重庆”的大反击,交叉剪辑中,由会场的五星红旗开始——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符号,暗示了这一场戏将会主旋律到触目惊心。接着“解放军”首长的讲话,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统”的习惯性表述:“新中国”。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这一刻都颇具反讽意味地“晚节不保”了,在对“重庆”一帮人的追剿中,个中爆发的旗帜鲜明的政治意识,我无力赘述。这是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导演拍出围杀国民党的场面。而现在,已经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这帮“反动派”由香港演员出演:方平、吴家丽、林威,另一边的“红色派”则是王学兵领军的大陆演员。细细解读其中的意识,便会知道Casting上并不是巧合。
        这场戏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识形态审查。身为革命历史题材,一路语焉不详,到最后要求必须敌我分明。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感觉悲哀。我不愿意用“投诚”来形容这场戏给我的观感,因为了解中间有多少创作的无奈。但那一刻瞠目结舌时不禁想,这会是香港导演们的一个转折点吗?

        这种转变,正值《无间道》十年,不妨来做个对比。
        两部片里,梁朝伟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码。《无间道》中,摩斯密码传递的是香港黑社会犯罪信息,《听风者》中,摩斯密码用于共产党获取敌方机密。
        同样是梁朝伟的敬礼,陈永仁在黑暗的小巷里向叶警司(香港警察)敬礼,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张学宁(共产党烈士)敬礼。前者独自一个人,后者被包围在集体中;前者身份模糊,后者政治正确。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陈永仁。十年间,一个敬礼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创作者的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令人唏嘘。

        说到底,制度下的电影人何尝不是“听风者”。听的是电影局的风,听的是意识形态的风。跟《画皮2》一样,男主角都戳目明志(爱),背后的比喻,是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冇眼睇?

     短评

    别的不谈,小周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说不上极致却也相当不凡,与平时的她表演层次很不一样,另类的精致。配乐很好,陈光荣此次让我惊艳。

    9分钟前
  • nownow
  • 还行
  • 国产剧里面来说还是不错的~~~

    10分钟前
  • 不顾一切的射
  • 还行
  • 四个字:将将就就

    11分钟前
  • flyff
  • 推荐
  • 伟仔最后躲在眼罩后面哭真让人难受— —!!!

    12分钟前
  • 日光
  • 力荐
  • 是个关于我党情报人员协力抓捕“重庆”的故事。没高潮应该是故意,最后的平行蒙太奇把梁朝伟的角色捧成一个儒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配合无名墓碑,都是说的幕后英雄。片子结尾带出些伤感和文艺气,不属于那种紧张抓人的谍战片。这版阿兵有痞气,讲的是角色的成长,难得主旋律的背景这么不红不正,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比想象差了一截···

    21分钟前
  • 晚安!
  • 还行
  • 重庆=。=

    25分钟前
  • Kaleido
  • 还行
  • 暗算本身就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红旗飘飘的革命谍战小说,何必要求电影变成这个调调呢。第一次觉得电影改编得没有失去原著的感觉,超级喜欢的说~~~而且配乐也好完美~~~(⊙v⊙) 周迅好帅,梁朝伟好萌~~(⊙v⊙)

    28分钟前
  • Minene
  • 力荐
  • 不错

    32分钟前
  • 月亮站街
  • 力荐
  •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国共谍战首次香港制造,主旋律的声音降到最低;解放初依然洋场做派的上海,让斗争少了黑白分明的乏味。第一次觉得周迅好看,再一次惊叹梁朝伟的演技。不需华丽的动作和诡谲的剧情,让整个影院窒息的魔力,尽在眼角眉间

    37分钟前
  • 燕子坞主人
  • 推荐
  • 还是没忍住,凌晨跑来看了首映。之前看海报的时候就想到了"风声"。周迅演的真的很不错,同是谍战片,感觉这个片不是很饱满。怪怪的,可能是故事本身的原因。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38分钟前
  • 无与伦比栗二二
  • 推荐
  • 其实是三星半,主要是后半截的故事节奏忽然拖慢了。不过,平心而论,这种题材能拍成这样,大家都不容易。

    40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 还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明显的高潮。

    41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 周迅惯常饰演的都是敢爱敢恨的女子,此番的角色却是相反,都是憋在心里,这让周迅很难适应。于是在每次开拍前,周迅都会酣畅淋漓的大哭一场,她说"她不能哭,所以我替她哭出来"。__想起「李米的猜想」里面她有几次哭戏之后都要到远离剧组的地方释放、回神才能正常生活。她是用生命演戏的女人

    44分钟前
  • Modo
  • 推荐
  • 眼不见为净,后半程的“风”好过前半程的“听”,声音的放大与Casta Diva为衬的平行蒙太奇有点儿哗众取宠,一边“唱红”一边“打黑”,果真应了那句“我是重庆”!梁朝伟很久没演这类非严肃角色了,不过他演的不是密码破译员,他演的是墨镜王。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 我感觉前面还是不错的,后面的剧情有点乱啊,感情戏份重了点,和风声比还是逊色了点。

    50分钟前
  • 我想有个时光机
  • 推荐
  • 敢情,这就是谍战版《画皮》。

    5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 隐忍

    56分钟前
  • 今晚打老虎
  • 推荐
  • givenchy Italiana

    57分钟前
  • 子都
  • 还行
  • 很失望。剧本硬伤:1、女主角在高潮戏前O了,2、大高潮男主角缺席。前三分之二虽不够紧致,总算还有微妙感情戏和惹人疼爱的周公子,后面戏剧张力完全垮掉,故事走偏。结尾,俯首甘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孺子牛,我就不说啥了,让一个复明的瞎子自残,把它作情绪高潮……我不痛快。

    1小时前
  • 老晃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