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探艾迪(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是纽约的知名人物,他长期在媒体上出镜为公众带来案件实况。两名出狱不久的东欧男子埃米尔(卡瑞尔?罗登 Karel Roden 饰)和奥列格来到纽约,他们找到背叛了自己的同伙,将其杀死后把现场付之一炬,崇拜美国电影的奥列格更把整个过程拍了下来。艾迪在被焚毁的现场遇到纵火调查员乔迪(爱德华?伯恩斯 Edward Burns 饰),后者的干劲令艾迪瞩目,随即两人开始合作。埃米尔和乔迪都发现了目击证人达芙妮的存在,双方展开了寻找达芙妮的竞争,期间埃米尔和奥列格又杀一人,艾迪颇感被动。终于,艾迪和乔迪在达芙妮工作的店中正遇两名嫌凶,艾迪将埃米尔击伤,而这令埃米尔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艾迪……
这是德尼罗2001年主演的一部影片。那几年德尼罗很火,不是演警察就是演黑帮,这部《千钧一刻》更是这样,不光是警察,还是众人瞩目的明星警察,可惜编导没让他善终。
既然是警匪片,少不了通常警匪斗智斗勇的情节。不过这次“匪”的这一边是俩东欧来的小混混,受够了那边的牢狱之苦后,到美国却大展身手,四处杀人越货,把警察玩的团团转。“警”的这边是这个城市里很有名气的警察艾迪。与那些前呼后拥的名人不同的是,艾迪仍然在办案,只是在身后总是跟着媒体,企图拍下他现场办案过程以吸引公众眼球。这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这个很简单的案件,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的闹剧。
这两个小混混埃米尔和奥列格,一个是狠角色,一个是二愣子。初到美国,自以为来到了“一个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的国家”。埃米尔除了视杀人为游戏外,他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注意学习。那些对于美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那些独特的思维方式,那些称之为“自由”的行为、道德和法律,都是他潜心学习的。他从电视上知道一个人杀了人可以借口是精神病而脱罪;不能因为一个罪行接受两次审判;他也知道了“在这个国家做杀手有报酬”;他从报摊主口中知道美国的媒体可以为任何恐怖怪诞的消息付钱。加上埃米尔从他当消防员的老爸那里学到的知识。有了这些准备之后,他为自己规划了在美国未来的人生。在几次得手之后,他兴奋的说:“谁说你在美国不能成功?”实际上,埃米尔和奥列格所实施的一系列犯罪手段,其实并不高明,而之后他之所以差点成功,就是充分依仗了美国的制度。这里我说的并不是埃米尔利用了制度的漏洞,而恰恰他所依赖的是美国制度中维护“自由”的精神内核。当消防调查员质疑律师和警察为埃米尔洗白的行为时,警察对他说:“长官,我明白你不会同意,但这就是制度,就是法律。”
这时,影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律维护的是什么样的自由?
人们经常争论人之初性善还是性恶。抛开这个争论不说,如果我说:人之初想自由,恐怕不会有什么疑义吧?人从一落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他可以为所欲为。可随着逐渐成长,他慢慢明白了,个人的自由不是无限的,而是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群体自由紧密相连的。一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哪个社会都不可能赋予个人绝对的自由。这其中有个“度”。那么这个“度”应该如何界定?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提出过四大自由,其中有一项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中。社会就有责任去营造这样的环境。可是在影片中所反映的事,恰恰与此相反。这个制度保护的是那些制造恐惧的人。不仅想方设法要把他的杀人脱罪成精神病,甚至还在讨论如何获得他那个恐怖视频的版权。而真正的受害人艾迪、达芙妮却要东躲西藏,无时无刻不被恐惧包围着。这样的场景,我们只能说,这个制度已经颠倒了,已经远远背离了那些建国先贤们的初衷和理想。
现而今,主导美国社会的不是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制度,如同主导封建社会的是权力一样,主导美国社会的不是公平正义,而是金钱。如同埃米尔所说:“没有了导弹,没有了钱,你们美国人只是小姑娘。”所有看似公平合理无可挑剔的事情,如果追根寻源,都可以归到金钱那里去。埃米尔他俩到美国来,是为了钱,律师为他辩护,直接说法是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其实是为了钱,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也是为了钱。有了钱,律师可以把黑说成白,媒体则完全不顾新闻的客观公正,不顾好人坏人,吸引人就行。影片最后的彩蛋就把这种追逐金钱的狂热发挥到了极致:那位主编挨打之后,不顾伤痛,爬起来对摄影师大叫:“跟着他拍!”为了钱真是拼了。
整部影片像一部寓言片。早年有一部电影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和这部很类似。虽然略显夸张,却也展现了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反智倾向。看了之后的感觉是又好气又好笑。德尼罗饰演的演技依然很出色。在找到达芙妮后他们到了警局,德尼罗饰演的艾迪一抬手,对达芙妮说:“坐吧。”这个简单的动作和话语,表达了多层意识。一是让达芙妮不要害怕,二是显示了居高临下的地位,三是表现了一个警察对待嫌疑人的威严。于细微处见精神。饰演埃米尔的卡瑞尔·罗登同样出色,某些地方比德尼罗还出彩。他说:“美国人不但相信我,更会为我哭泣。”那种无耻和残忍里带着自信,令人厌恶,也令人害怕。
不足之处是剧本和导演弱了一些。显得浅薄,缺乏厚度。影片的片名翻译的不知所云,就是原来的《15 minutes》也令人不解。
本人评分:6.0。
内容丰富,对美国梦的又一经典诠释,导演跟演员的身份切换、对新闻传媒界的讽刺、对司法制度的看法等有吸引力的话题,没有混乱的感觉。除了Robert De Niro死后的情节有一点点崩坏。
同一年,彭浩翔在<买凶拍人>里也拍了杀手的导演梦,这种不太现实的职业对调使电影充满荒诞感,这是一个空前需要表演的年代,一个到处都遍布了摄像头的年代。每个人都怀着把自己存留进胶片的原始冲动,每时每刻都调动好了面部的肌肉,准备随时把自己塞进各式各样的框架中。
从主角到配角的全明星豪华阵容 剧情有些水
我觉得整个精华部分就在德尼罗死的那段。别的没了。创意挺好可惜没拍出那感觉。
东欧杀手美国梦,连环杀人拍DV,装精神病逃制裁,丧心病狂的举动证明了安迪沃霍尔的名言——“在明天,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不过最后时刻美式的英雄至上还是战胜了对传媒彼时是电视媒体赤裸裸的讽刺。
你妹呀 让老戏骨那么早挂
捕捉了每个人物的极端状态,非黑即白。电影意图明确,人物众多,却远没挖掘出应有的能量。讽刺的是,电影指责新闻媒体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在电影行业。
自由的国度,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15分钟
无比敬业的东欧杀手美国导演梦~
媒体比残忍罪犯更恐怖,更残忍捷克人脑子哈好俄罗斯人sjb啊...
影片格调不高。导演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电影要走的是商业还是艺术路线。
看完全片实在想问导演的意图是什么,到底是在讽刺电影制作、新闻媒体还是法律漏洞呢?混乱的主题下实在有些讽刺过了头,最终就像一场bug不断又很夸张的闹剧。查理斯塞隆和维拉法梅加在本片里打了酱油~
做什么不重要,拍下来才是真理,大爱DV拍下的最后一个镜头!
没有什么特别,但还不错的片子,德尼罗演的悲情警察很到位
两个罪犯真是变态啊!全程直播,oleg最后出现揭穿emil,俩罪犯都死了。德尼罗死得好早……塞隆和法米加都是配角。
当年倒没注意到有这么多明星配角,或者说没想到日后他们会出名腾飞吧。故事细节都不错。
这电影在ROBERT DE NIRO死那里结束就可以了,后面的情节太傻了
全明星配角
为什么老头要演这样一部平庸的片子?而且戏份不多,早早就死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只有最后四十分钟有点儿意思。不明白为啥叫这个片名。反面人物都挺出彩的。里面所有人物都被塑造的很复杂,只有老头最简单了。总之很一般,感觉两个多小时不值。
讽刺了媒体~片头俄国佬说自己喜欢《IT'S A WONDERFUL LIFE》后来登记时也说自己的名字是该片的导演JAMES FRANK
才一半 喜欢的演员就死翘翘了
七年后重刷。片名和主题都来自15分钟定律,和媒体合作密切的纽约警察德尼罗,遭遇俄罗斯自拍杀人二人组,掺入很多DV自拍画面,在一个较规矩的案件里,加了对追逐名利的讽刺,烟火组完成较好,火灾和爆炸戏算精良,但整体做的粗糙(DV男拉浴巾跟摇臂换摄像机都属失误)。塞隆报恩演配角,德尼罗中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