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时过境迁
当1917年红色恐怖的风暴开始卷起时,高尔察克等白军将领们为捍卫信仰与良知,与红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甚至一度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虽然他们不是俄国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高尔察克不再是当年被辱骂的“白匪反动派”,而是作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传颂。
“2004年,俄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 ----- --- 也许在未来中国的南京中山陵附近,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百韬、邱清泉等人的遗体将会被重新安葬
2 ) 无畏工具人上将高尔察克
俄罗斯和我国一样,也都是颜色革命重点关照地方。所以他们也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也就是说,能够增进你在这面三色旗之下的凝聚力的故事,那就都是好故事。人物就都可以当英雄书写,管你是沙俄还是苏联还是留里克王朝。
在这个背景下,你会看到血战勒热夫里“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有千年历史!” 这样的台词。而高察宣誓的时候,镜头特别关照的是飘扬的三色旗。我们来自未来,边境迷雾,等苏联穿越电影里也更多的是在描写抗击外敌。
说白了就一个目的,团结在这面三色旗下一致对外,这个外可以是法西斯,可以是车臣,可以是格鲁吉亚,甚至可以是苏维埃政权。
高尔察克起得到这个作用,于是他被平反了,何况一战里他海战也确实打得不错。但要像上头某个影评里描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形象那还是想多了。你要说忠于罗曼诺夫,那骨灰都扬了好久了。你要说忠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概念,他对老百姓搞扫荡(影片中埋阵亡士兵时候还说上帝没分红白啊?你家上将可是认为,是红你就得死,哪怕只是疑似。)
再看看历史,平反向来不是目的,平反只是手段,隐藏在其后的潮流导向才是目的。比如,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演讲里提到了沙俄时期的名帅和民族英雄们(库图佐夫,苏沃洛夫,波扎尔斯基和米宁)玉米全面否定斯大林,勋宗又推了玉米,普皇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爱国歌恢复到不破联盟的旋律,大力恢复东正教影响力)推了叶贼的休克式西化...不过都是毛国历代用来提纯爱国主义的媒介,工具人罢了。
但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相比高察,邓尼金打过日俄,一战,内战,卫国战争开始后还号召全世界俄罗斯人一起反抗法西斯,不知道比上将高到哪里去了,怎么就先挑高察拍了呢?
3 ) 沉静如海
选择这部片子多半是已经对电影的主人公有所了解的,所以也无须赘述。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历史并非那样言之凿凿,已经形成的世界观突然被粗暴的打破时,我们那个自信满满的人生是该有如何的反应?历史的真相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去接触的,课本上那个曾经凶险的敌人或许也是个一腔热血的男儿,谁知道?所以不要想从这片片子里去找到什么,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不是解密资料也不是纪录片。
两个小时的影片情节连贯,开场五分钟即进入激烈的海战状态,高尔察克就如天生的将才一般沉着指挥着自己的战舰,靠着大胆和冷静,以弱胜强凭着布雷舰炸沉了一艘德国的巡洋舰。之后是在波罗的海解救了亲王,受到了亲王的亲自授勋。一切都波澜不惊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所有这些看似完美的东西都很轻易的被击碎了。那些高高在上有着无数荣誉的帝国的军官就如同牲口一般被干掉。
一个人的命运是何等的飘摇不定,本来是冉冉上升的将星,突然间皇帝退位,变成了无主的军人。哈宾斯基演绎下的高尔察克有一种能量在吸引着我,或许也是所有俄罗斯民族身上的优点,一个男人的在危难关头不变的沉着和对信仰的坚贞不渝,沉静如西伯利亚上封冻的贝加尔湖和花岗岩。排除掉两个小时的剧本对其一生刻画的纰漏或者阶级立场,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在他身上发现了值得我欣赏感动的品质。
对祖国对战友的爱,眼看着屠戮开始,他为了保护祖国的军队抛弃个人荣誉,将代表着个人荣誉的佩剑抛于黑海之中,冷静的化解了即刻发生的暴动。在最后时刻,解散掉部队,就算迎接的是死亡,独自面对,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战友,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抛开个人成败,人生五十年,生命有什么可吝惜?只要存在过。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何当面对临时政府搜捕他的妻儿时,一位他的老部下或是昔日战友愿意舍身相助,即便镜头没有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秒。
对安娜的爱,影片中未曾有过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场面,大部分都是分隔两地,通过书信寄托思念。短暂的见面,高尔察克对安娜说“我爱你所以我选择离开你”,就是这句话击中了我,深深的让我佩服这个男人选择放弃的勇气。而就算最后安娜连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和你跳一次舞都没能实现,但我知道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重逢后她那句“这段和你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足够让高尔察克、让所有人欣慰。
难以想象的悲凉,新政权夺取了胜利,伟大的工人阶级打倒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抛开所有这些口号来看,整部片子透出的是一股如西伯利亚零下六十度严寒的死寂和肃杀,没有太多时代变革、革命风潮下的鲜血淋淋却无时不刻透露出悲怆和压抑,反复出现于脑中的是这样的镜头:风景如画的塞瓦斯托波尔岸边是一车空着的代表着荣誉的军服和配枪而海面下是一具具被石块拖入海底如兵马俑般竖立着的尸骨,一丝寒意沁入心底;被称为”白匪”的哥萨克军人们在弹尽粮绝后伴着军乐向前冲锋,在水冷机枪的扫射下如草芥般扑倒在地,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和西伯利亚冻土混为了一体。不去谈人生的意义,有的只是说不出的苦闷。
值得唏嘘的是影片的结尾,当一切都已成为尘封往事时,后人笨拙的想捕捉些许片段来重现那个时代,却放过了那位最有发言权角落里的女士。
没有功过对错,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至少爱过,就够了。
4 ) 无畏与敬畏,从贝加尔湖到哈尔滨
其实推荐这部电影我是犹豫再三的。因为至少有两种困扰,让我难以决断 。第一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爱情故事,这份爱情实际上是不符合基督教的传统伦理的。第二是电影非常非常的沉重,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直驶往寒冬雪夜,直到男主人公中枪殒命,直到女主人公孤独地老去。我不想在我们欢度基督胜利的日子里给大家添堵。但是最后我决定还是推荐给大家,主要是两个更重要的理由。第一、影片对爱情的记载是诚实的,可以医治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假冒伪善。第二、这部影片实在经典,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东正教及其与中国相关的历史。
我深爱这部影片,超过其他任何一部电影。不仅仅是摄影很美,主要是我感叹电影对悲剧的诚实记忆。从人的角度看,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是一场悲剧,尽管最后复活将这一切彻底颠覆了。戴德生说传道人是脚手架,房子建好之后,就会被嫉妒徒拉出去斩首示众,或者踩在脚下更上层楼。高尔察克是一个悲剧英雄,但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悲剧。或者说他的一生根本不是悲剧: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献出了生命。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生活在别处,以至于穷途末路。从喀山圣母到约伯圣像,这些道具已经启示了高尔察克一生的轨迹:神祝福他,但最终他将像约伯一样被送入苦难和死地,直到复活的永恒。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西伯利亚铁路上的连续向东行进。这是命运的列车,我们知道这列火车通往死亡和殉难,但是,我们伸手却拦不住它。这是必须向死而生的使命。这让我想起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神已经捆绑了我们作为活祭,挣扎和抵抗无效。正相反,你要顺服,并且欣然前往。圣经还记载了另外一次托运祭牲的著名事件:“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创世纪22:9)。而我们靠自己很难明白这场献祭之旅,除非我们在路上不断信靠这样的应许:“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创世纪22:14)。
一列开往远东的列车,爱情和信仰在一排子弹中应声倒地,或者启程。
没有结局的爱情见证着一种宗教敬畏,或许神的美意或爱情本来如此。这列火车是向我驶来的,5000多公里,目的地是贝加尔湖和伊尔库茨克。再向东就到了我的家乡。这当然完全是个人的神游象外。我看见自己从高尔察克扑倒的地方站起来,又看见火车继续向东。冰河开始碎裂,直到哈尔冰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正在出售门票。我在人群中默默祷告,仰天叹息。鸽群在万里霾空旋转而且降落,我听见有声音响起: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然后我的骨肉至亲从高尔察克的尸体里剜出那颗温暖的子弹,从我背后开枪射击,子弹穿膛而过,将血湔到教堂的台阶上。一朵蓟花,很美,很美,展翅上腾。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7009058.html 5 ) 一切终究只是历史
由于自己历史知识的过于匮乏以及对前苏联文化的知之甚微,在看这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之前,还真的不知道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这个人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看过影片之后有点迷惑,由于整个历史大背景的忽略,似乎只被贯穿与影片的线索——高尔察克与安娜的感情发展所遮住视角,对于把电影仅仅当作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普通观众来说,其深刻的政治寓言确实有点难以透析其骨肉。
整个影片有两条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安娜与高尔察克的邂逅、相知、相爱、相聚、相离这样的一条感情线索;而另一条则是高尔察克作为一名军人的辉煌经历与身份的转变,最后落败被杀。影片的首尾叙述犹如《泰塔尼克号》,一个老太太引出的回忆,片尾时,从托盘中掉下破碎的酒杯形成首尾的呼应,构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导演这样一个闪回叙述手法的运用,似乎是对以往美好童话的重构,安娜与高尔察克邂逅的那个舞会重现,所有的人们沉醉于舞蹈音乐美酒之中,那时的生活可谓是歌舞升平。
每部电影文本,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某些作者认为、或作者设定为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前提。某些对于文本中的叙述的必须存在的因素被省略,理由似乎是那些已尽人皆知,因此无需多言。我们将看到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换言之,便是不仅关注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而且关注它“没有”讲述的因素——关注那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便是关注一部文本中的“结构性裂隙和空白”。只看这部电影确实很容易让自己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产生一种想象,高贵的生活、华丽的舞会,还有那些坚毅、勇敢、沉着的军人。但仅凭中学的那些历史知识也足以发现导演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背景的过于忽略。影片中对于苏维埃红军的描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跌破眼镜的反面污蔑,不过让我们放心的是,那里的红军是俄国的红军和共匪而非中国。
米歇尔.福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也就是说,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数,不是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当中,其重要的依据,无疑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这也印证了当代史学在解读历史文本时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毋庸赘言,并非俄国十月革命,而是当今的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才是索解该影片的正确入口。如今的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战略挤压、饱经失落和屈辱之后重新崛起的,有意无意地要显示其民族志气。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西方国家挤压,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充满怒气。俄罗斯是在连续8年经济增长超过6%、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威力巨大的地缘政治武器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自感很有底气。俄罗斯还是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僵局、国内政治分歧严重、经济增长减速,从霸权颠峰向下滑落的迹象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更有胆气。因此,在苏联已经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导演拥有着更大的政治空间去思索那段历史,对于苏维埃红军近似于强盗似的刻画来彰显高尔察克高举复兴俄国的爱国主义。但这样的极端,却容易走向一种肤浅。有评论说,导演用这样的极端方式回应着斯大林之后苏联集权统治的另一个极端。影片中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几十年后,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这是对历史的讽刺还是回答?战争的结果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艺术也不过是一种话语权利的一种工具而已。
据说高尔察克本人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军官,影片中所被刻画出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拥有超人般的冷静,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和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男人。在这样一个刚毅的军人与战争的背景下,却用着一段不算圆满的爱情来构成整条主线,也许是导演出于让人物更加丰满,从其他侧面来烘托他的真性情与情感世界。
有评论这样评价高尔察克:他不是什么历史罪人,只是个军人,一个落伍社会潮流,维护旧秩序失败的军人。一切终究成为了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解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是消遣,就不必太认真;如果是政治寓言,就仁者见仁吧。
附:
高尔察克(1874-1920):俄国海军上将,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白卫军首领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894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参加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波罗的海舰队作战部长、水雷总队队长、黑海舰队司令。1917年二月革命后辞职,流亡英、美。1918年10月返抵鄂木斯克,11月出任反对苏维埃的“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在外国干涉者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最高执政”和陆海军总司令。1919年春率白卫军向苏维埃共和国猖狂进犯,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同年底被Mv.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击溃,逃到伊尔库茨克后被捷克军团逮捕。翌年 1月被引渡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治中心”,随后在起义工人要求下转交给布尔什维克伊尔库茨克革命委员会,2月被枪决。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再一次举行听证会。虽然遭到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但是在圣彼得堡和伊尔库兹克分别建立了高尔察克纪念碑,甚至还有一个岛以他的名字命名。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6 ) 嘴巴上喊着恢复大俄罗斯荣光,实际上却害死了上千万人的刽子手。
纲领及目标白卫份子的目标非常简单,经济上彻底的恢复俄国的地主所有制,政治上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专政(可能是独裁,也可能是黑帮与立宪民主党的分赃),用人话来说,就是喊俄国的工人与农民做回奴隶。当然,这还是白卫分子里面最高大上的东方白卫和南俄白卫才有的纲领了,至于谢苗诺夫和恩琴这种小爬虫,更是连可以称之为纲领的东西都没有,单纯是计划趁着乱世打下一片私人领地躲入列强羽翼的军阀投机客。而南俄的哥萨克军头们,则是打算着独立于俄罗斯,建立德性高涨的军阀专政的哥萨克土豪国家。
“对劳动者的圣战”白卫分子对群众的彻头彻尾仇恨不仅仅体现在这个愚蠢的纲领,就连行为上都是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南俄白卫分子在志愿军刚刚成型开始进攻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于毫无理由的虐杀工人和抢劫农民了,甚至都不是对群众反抗的回击,仅仅是为了发泄对赤色份子的怨恨就滥施暴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主角保尔被白军俘虏后曾遭受酷刑折磨,在牢中被一位年轻姑娘主动献出贞操,因为她知道第二天会有一大群白军……)进入乌克兰之后其排犹,反犹程度不亚于纳粹,白军每到一处都要抢劫犹太人,同为贫苦的乌克兰人保护犹太人,与犹太人同罪。而东方白卫在进军的时候更是从头到尾离不开打劫式征发和抓壮丁,似乎他们打得不是20世纪的战争,而是30年战争。除了赤裸裸的暴力以外,更令俄罗斯人感到彻底绝望的就是他们的土地政策,白卫份子无一例外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坚决拥护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跟着还乡队对泥腿子们进行清算,弗兰格尔滚到克里米亚死到临头的时候,才开始笨拙的尝试对地主土地进行赎买(然而,居然是要由早就破产的农民们出钱进行的赎买!)。至于白卫军阀的小走狗——立宪民主党,到了20年代内战结束后,才扭扭捏捏地正式承认了战争时白卫土地政策的愚蠢。
如果要形容白卫份子具体统治的情景,那就是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和布党用了一年重新笨拙的建立起生产秩序不同,白卫控制下的地区从头到尾都没有恢复过生产,除了南俄和西伯利亚本身基础薄弱以外,各个白卫政权灾难性的货币政策是雪上加霜,物价的飞升搭配上原料的短缺,结果就是所有的工业一律停摆,白卫运动进军所依靠的一切都不能脱离外国支援(先是德国,后是英法)。当他们的攻势停滞,统治秩序开始雪崩,让列强开始失去信心的时候,白卫运动的进程实际上就画上句号了。
“逐个击破”至于各路白卫军之间的关系,则是极具黑色幽默的性质。作为各路白匪统一认可的俄罗斯正统政权,高大帅却从未获得过其他军头们任何的实际援助,东方、南俄、西北三只主要白匪完全都是各自为战,战略上的支援永远只停留于书信。其结果是很明显的,几乎都是浪一波把兵拼完就开始败走,高尔察克春季攻势,南俄军深入到图拉的大进军,西北军的彼得格勒攻略,如果同时发生的话,红色政权会在半年内成为历史,然而白匪却让这三次史诗的大攻势分散在了18-20年的三个完全分散的时间地点,等着红方对自己进行逐个击破。而小爬虫恩琴和谢苗诺夫,则是完全靠着赤裸暴力和日本庇护才能存在的,可以说是混一天算一天。
“大俄罗斯的荣耀”(呕)顺便各路白匪都和临时政府有个相似点,那就是一切关键问题都用立宪会议搪塞,但实际上白卫分子要么是打算建立纯立宪民主党的立宪会议,要么就是连立宪会议都极度敌视的黑帮份子,如果用人话说的话,就是从群众手里抢回他们拥有过的一切,地主要土地、资本家要工厂、军官们要荣耀的地位。而白卫分子所热衷的口号,恢复大俄罗斯的一切荣耀,那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屁话,事实就是白卫份子甚至连德棍的援助都照单接受(在英法下场以前,南俄志愿军和哥萨克的后台其实是德国凯撒),而亚洲的恩琴和谢苗诺夫,直接把“我是日本人的狗”刻在了脸上。
如果说国内战争是一场惨剧,一场毁灭了俄罗斯的灾难的话,那么白卫分子及其走狗就是这一切灾祸的始作俑者,是应该下到地狱最深处和希特勒一起赎罪的恶棍。
至于影片本身,我真看不出《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无畏在哪里,改名叫《多情浪子高尔察克》也完全不违和,连高尔察克本身是靠着政变上位,曾经在日俄战争里沦为日军俘虏都没有提。他能做到那个地步,纯粹就是靠着出身而已
当然估计有人会说现在俄罗斯给高尔察克和白卫分子翻案,认可他们是俄罗斯的英雄,我想说的是:你们觉得他们是真的这么认为?其实就是病急乱投医而已。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到自己无力振兴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所以就大肆宣扬民族主义,把俄罗斯历史上那些侵略者全都捧起来(俄罗斯5000卢布上印的那个人就是因此被捧起来的)用以维持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仅此而已。
这又是一部让我很难打分的电影。它具备了一切好看的元素,但没下功夫去精雕细琢;套用了一个讨巧的模式,把故事说得圆润流畅,却放过了那个时代背后更巨大的话题。
很容易手一松给四星的,苏联战争史诗大片,罗曼史走向但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尼玛这导演编剧得多恨苏共才能拍出这么一部恶毒的片儿啊。活活儿把一“反动军阀”拍成了姜维。强化了宗教意味,强化了大俄罗斯情结,另外这不是活生生的通奸么,都拍成忠贞爱情了。现在的俄罗斯真可怕……
白卫军与旧时代挽歌。
我们从未一起跳过舞。
讲述俄国著名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传奇的军旅生涯和爱情生活的俄罗斯影片,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曾执导《寻找幸福的起点》。个人十分喜欢《寻找幸福的起点》,不过这部影片和《寻找幸福的起点》的风格截然不同。
渣男上将高尔察克......那个女主似乎感动了很多人,但我对她只感到恶心,我最后再说一遍:靠男人养活的女人没有资格谈论真爱!那不是追求恋爱自由的进步女性,而是卖了还想立牌坊的婊子!另外,再衷告男同胞们一句:不要随便带入性地意淫,现实中你们很可能是谢尔盖而不是高尔察克。
在俗(什么钢铁镶钻的艺术字啊!)和雅之间反复横跳的俄式审美,在山坡扫射的枪口下逃过一劫的谢尔盖,躲在桥洞下抽烟,桥上三两士兵走过,水漫过膝盖止不住颤抖。坠入水下挺立的尸体、十字架冰窟、几场行刑场景和配乐都非常绝。冰天雪地中进军的白卫军,顶着粗粝的风、密集的枪林弹雨,没有弹药补给的卡普佩尔在战壕中打气:上帝是仁慈的。屏幕外的人恐怕只会在心中默念:天地不仁。世界史课堂上一句话带过的the whites rebellion、高尔察克,做笔记时搜到的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听着就很英雄主义,浪漫悲剧。时隔几年才真正点开,果真如此。(原本看介绍把预期降低到《珍珠港》级别,着实惊喜到了。
太帅了
因此说,历史才是塑造英雄的最大后台,而运气是成功的关键词
这小子拿着沙俄中央银行16吨黄金跟日本买武器,武器没拿到手自己先被枪毙了,让日本人捞了个大便宜。
他们到底还是给你平反了啊
俄罗斯的演员怎么那么好看?哈哈,
题材很吸引人,无奈以爱情作为大时代变迁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切入点和贯穿线索实为糟糕,高尔察克倘有魅力,也绝不在电影中编造出的庸俗化的风流韵事,作为科学家、北极探险家、日俄战争后的俄海军重建挑大梁者、黑海舰队司令官、流亡的将军、被红色政权处决的反革命首领,如此一生塞进两小时已勉强,还被赘笔占去大篇幅,可惜。
2008-12-12,倒霉的德军舰桥,为白匪翻案。
老毛子的片一旦动真格的,尽管一大堆毛病也会让你竖起大拇指叫一声牛逼。P.S.:最后是说女主被拉去演《战争与和平》了吧。
男女主人公像两张白纸,毫无魅力可言
拍得很美
高尔察克,英雄的,无畏的一生。影片很虐,也有点避重就轻,抛去被时代裹挟的命运之流的大帽子,其塑造了一个矛盾而内敛的英雄。“要把他们埋在一起吗,不分红军白军?”“埋在一起,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对白,拍出了情怀。
布尔什维克毁了一个天才以及他的爱情!!
战争场面干掉《集结号》,爱情故事干掉《非诚勿扰》,一部老毛子的片子干掉冯小刚2部,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