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你在哪

    犯罪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景珂  樊昊仑  上白  杨晋  周韵茹  高爽  焦恩熙  

    导演:樊昊仑

    猜你喜欢

     剧照

    你在哪 剧照 NO.1你在哪 剧照 NO.2你在哪 剧照 NO.3你在哪 剧照 NO.4你在哪 剧照 NO.5你在哪 剧照 NO.6你在哪 剧照 NO.13你在哪 剧照 NO.14你在哪 剧照 NO.15你在哪 剧照 NO.16你在哪 剧照 NO.17你在哪 剧照 NO.18你在哪 剧照 NO.19你在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44

    详细剧情

    一个普通小城发生多起拐卖儿童重案,危机四伏,丢失孩子的年轻妈妈王楠独自深入人贩子组织寻找女儿小鱼,与此同时当地警察霍岩也获得多起拐卖案件的犯罪线索,千里寻子追凶的故事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Where Art Thou?

    数千年前,荷马笔下的希腊勇士,奥德修斯策划了木马之计从而结束了鏖战十年之久的特洛伊人神混战。不料凯旋回国之时轻率出言得罪海王波塞顿,历经苦难与折磨后终究回归故里,与妻儿团圆。
    套用了一样的故事架构,同样是颠沛流离,同样是妻儿团聚,科恩兄弟用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重新诠释了这段另类的史诗奥德赛。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是多的;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7:13)

    一个缓缓的长镜头,麦田高接苍穹之后映入眼帘的是摩根费里曼饰演的盲人先知,这个以奥德赛作者荷马为原型的铁道工,给了越狱出逃的三人一个锦囊预言,"you will find a fortune, though it will not be the fortune you seek. you will see a road fraught with peril, you shall see things wonderful to tell, fear not the obstacles in your path, for fate has vouchsafed your reward."
    异曲同工,马太福音中有提到“要进窄门”的说法,如同亚瑟王梦寐一生的圣杯一般,所有wonderful to tell的事物都是结在悬崖峭壁上的果实,唯有成功经过死荫之地后才能寻着。所有的苦难,一切的付出终究将被定格为寻见真理的那一刻。
    但看整部影片,埃弗雷德、皮特、迪摩找到了摩根所预言的fortune了吗?这当然不是指埃弗雷德自己杜撰出来的地下宝藏,我想摩根所预言的fortune,是罪的赦免,是心灵摆脱罪的钳制。
    影片中有提到两处赦免,一处是皮特和迪摩在丛林深处小溪旁的受洗,另一处是丹尼老爹为了选民人气拉拢乡巴佬乐队对一行人过往刑责的免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凯撒和上帝”两边都已经被摆平,然而影片所要表达的不是这种因罪生恶最终必被特赦的普救论。

    “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神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 (路16:15)

    向魔鬼出卖灵魂习得一手好吉他的汤米,靠抢劫获取刺激快感的娃娃脸纳尔逊,“为主奔波”的独眼龙大丹,侍奉假神的异教徒以及所有假扮善男信女的中产阶级,还有那些口是心非的政客和幕僚,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与其说是处在经济的低潮期不如说是被搁置在了灵魂遭受流放的空白期。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个可以安置的家,每个人都在渴望阴霾后阳光的再临,而在看见了一颗叫做“信仰”的救命药丸后便不由分说地囫囵吞了下去,于是各色各样的信仰“病症”发生在了这些人身上。
    有些人参与信仰活动,是希望找到一条改善生活的途径,让自己感觉自己还不错,对事情也能有比较好的见解,于是他们安排一套仪式又请来牧师,以便实现以上的愿望。
    正是这样伪善的面具被扯下后让不少人感喟道,信仰已沦为了人类罪恶欲望的工具,是恶人道德感的来源,没错,影片表达的正是这种信仰作用的败坏与扭曲,戳穿了数千年宗教的道德谎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信仰”只是刻在石板上的摩西戒律,教条得叫人可怕的禁欲主义,是死的。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7:21)
    “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马21:31)。

    信仰不应该只是在修道院灰暗角落里被诵读的经文戒律,亦不是在死到临头时求生本能般地比划十字,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所谓信仰的细节。然而,正如法律一样,没有绝对的执行力,它不过是一堆耸人听闻的废话,没有落实到一言一行的信仰到底不过是人类道德沦丧后替自己良知作补偿的心理暗示。不幸且不同的是,法律会有强硬的执法部门,那信仰呢?
    历史之所以能作明镜可鉴,是因为我们总能透过它见证那似曾相识的一幕幕,轮番登场谢幕的无数龙套却一直在演绎着不变的剧情,不知如此的殊途同归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还是上帝在揶揄人类不断栽着同一个跟头的把戏。公元前586年的耶路撒冷城同样的内外忧患,也存在为了政权安定而不负责任的祭祀先知,轻轻忽忽地医治百姓的损伤,假借神的名义唱着平安曲,自诩义人的道德家比比皆是,举国欢腾于立国基石早已被被蛀空的城池之中。
    那是一个圣经尚未完成需要藉由先知来传递上帝话语的年代,而如今,圣经作为神的话语已经完全启示给了人类,没有耶利米那样鞠躬尽瘁的流泪先知冒天下之大不违来矫正公众思维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作用的狭隘曲解。去透析圣经本身的默示然后全然地委身于此抑或是打着效法基督的口号为非作歹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遗憾的是,影片最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一秒还虔诚祷告的埃弗雷德在获救后随即又摆出了那副无神论者的轻蔑嘴脸,即便是亲身经历了所有的预言,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过是巧合罢了。”

    片末了,预言中的奶牛站在了谷仓顶上,一切都浸泡在了洪流之中,最终的fortune到底是在哪儿?是否连带着沙石泥土一道被冲入了河底?God knows。

     2 ) I have a plan, but not a clue.

    还好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看过奥德赛,所以得以有了超完美的两个小时,不用理会窗外的淫雨霏霏。George Clooney带着John Turturro(右边呲牙的哥们儿,眼熟吧?)将科恩兄弟的天马行空的黑色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反观去年科恩兄弟拍的《阅后即焚》,虽然有着同样的导演,甚至更为强大的演员阵容(克鲁尼+Brad Pitt),跟这部《越狱三王》相比却相形见绌,本片堪称科恩兄弟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三兄弟在逃狱路上的种种奇遇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壮丽景致将我在看完《老无所依》之后那种莫名压抑一扫而光。正如很多影评中推荐的,本片OST绝对上乘。30年代质朴的民谣不仅和美国南部大农场的明媚阳光相得益彰,更跟剧情配合的严丝合缝。

    据说剧情中很多地方隐喻和模仿《奥德赛》,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粉丝未免是些遗憾。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无法扫除的死角,毕竟高水准的电影都要牵扯到西方的文化背景,我们这些人就不见得能体会到导演和剧本的高明之处。所以,但愿中国的电影业早点发展起来吧。或许当张艺谋、陈凯歌这种依靠场面和明星赚票房的人纷纷下岗该行去做晚会的时候,才能说中国电影天亮了。

    至于那位编辑无用论的张纪中,我的建议是,您折腾完金庸琼瑶曹雪芹之后,也就只能去折腾莎士比亚去了。或许能拿到半个奖也未可知,哈哈。

     3 ) 那个娃娃脸,尼尔森

    1、剧里的娃娃脸,尼尔森。

    一个看似疯狂的人

    捆着一身炸药,潇洒抢银行的大盗,在被评论为娃娃脸尼尔森时,恼羞成怒。

    然后,按照常理来说,霸气的大盗应该提枪就干。相反,他的生气后更多是自我沮丧,自我懊恼,却不伤及他人

    孤独离去

    所以,他恶吗?

    只是,得有多自卑,才会争取这种方式的光彩夺目。

    2、历史上的娃娃脸”尼尔森。

    190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在他少年时期,正是美国犯罪最猖獗的年代,而尼尔森从小就跟着一群地痞流氓鬼混,7岁时尼尔森因玩枪不慎打中同伴第一次被捕,13岁时因偷窃汽车再次入狱,尼尔森短暂的生命只活了26岁,一大半时间都在犯罪。

    并且犯罪不断升级,从小偷小摸,到抢富豪,抢银行,最后成为FBI的“头号公敌”,抢杀3名FBI选手,一炮而红。

    最后身中17枪,生命定格26岁。

    ————————————————————————

    他终其一生,摆脱不了“娃娃脸”三个字。

    而你我呢?

     4 ) 《否极泰来》

    命运这个东西就算在电影里也是如此让人琢磨不透,三个从狱警眼皮底下逃出来的罪犯,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像布满了浓雾的沼泽地——你不知道你迈出的哪一步会让自己被沼泽吞噬。而被吞噬掉的瞬间,你却又会被命运本身救起,看似一下子风平浪静了,未知本身却又在捂着嘴站在你身后偷笑……“科恩兄弟”估计这辈子不会放弃“命运”这个创作“母题”了,他们在电影里不断地向命运发问然后给出各种各样的模糊的解答。我很喜欢电影中的那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她总是更喜欢有前途有资本的男人,又真诚又残酷。科恩兄弟在电影里狠狠地讽刺了一把“美国”的竞选,电影里那些动听的音乐真让人心醉,尤其是那首由三个囚犯一起唱起的歌曲。
               2010年8月9日

     5 ) 存在主义的后英雄传说

                            1
          苏珊桑塔格说拒绝阐释——现象主义的解释学不过是和假想的作者换位思考,结构主义的阐释方法也不过是重新摆布现象以套用上一个万能模版——对隐喻的结构性解释往往成了另一个隐喻。但她呼唤的艺术色情学最终也没有成为主流,站在“新感受力”立场的评论家也往往失之自说自话。

           的确,像她说的那样,对与某些文艺作品的确没必要阐释,或者没有办法阐释。前者是那种形式上乏于创造,内容上又贫于想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就象氮气一样,充斥我们周围大部分空间,但是吸进去又被原样放出来。后一种作品是那种其内生言语结构已经脱离所有的社会语言,一种很纯粹的私人艺术。这种作品就象纯氧,有价值,却不能直接用于呼吸。

           但是,文艺评论者这个寄生的物种并没有灭亡(不但如此,由于生存环境日益改善,他们的队伍正不断的壮大),因为还有一些介乎之前两者之间的东西供他们呼吸,以便放出些废气给喜欢那种味道的人闻。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为了说明下面所要写的评论(放的废气)即不是过度阐释,也不是毫无意义。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明显是在阐释,对这样的作品的任何评论便都是合法的了。

           我要评论的是《逃狱三王》,它便是题目中的那个存在主义的后神话故事。

    2

           这里“后-”指得是在“前-”的语境下对“前-”的否定,或另一种可能的探讨。像后现代是反现代的,后结构是反结构的,后殖民是反殖民的一样,后英雄传说,是反“前英雄传说”的。那个英雄传说就是奥德修斯的传说。

           后英雄就是埃弗瑞特(克鲁尼的角色,全名尤利西斯·埃弗瑞特·麦克吉尔,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后英雄的故事还是那个归乡和夺妻故事。只是科恩把其中那些被(旧)道德标榜的高尚品质重新打上了荒谬和伪善的标签。

           这种玩世的态度,我们可以在科恩的全部影片中看到。如果片子里有个玩世的角色,那一定是在反衬其他被世玩的人的可悲;如果片子里一个玩世的角色都没有,那科恩就用玩世的态度调侃所有人——这样的导演,我们说他们“蔫儿坏蔫儿坏的”。

    3

           影片开始的部分,三个逃狱的人,碰上了一个土的,黑的,老的,瞎的巡路工人(弗里德曼饰),这个人预言了他们日后的经历,最后我们知道全部应谶了。不要以为弗里德曼总演上帝,在这里演的就又是被神化了的角色了。以《奥德修斯》名垂千古的荷马其实是个盲人民谣歌手,所以这里的老巡路工也许不过是暗指荷马,这样影片就加入了传说的色彩,之后发生的那些现代意义上的不真实的故事也就有了成为合理的可能。

           出于那种在西方艺术中流行的后殖民主义心态,西方人的影片中大善的和大英雄的角色往往是个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种),而白人成了很明确的中产阶级的代表。中产阶级是什么人?大概就是世俗的空虚的芸芸中年白领罢——我叫他们活死人。看看影片中其他两个逃犯:在一个晚上,篝火旁,埃弗瑞特问他们分了赃有什么打算,皮特说他要到西部开一餐厅,招待的都是大人物,他穿一西装装大爷,吃饭不给钱,迪摩说要把钱砸到银行贷款部经理的脸上,赎回自己的农场。好笑吗?看看他俩绝对不是开玩笑的表情(那是导演在开玩笑的表情)。我们知道那笔钱不过是埃弗瑞特给他们画的饼,描述的梅子之后,你小小的悲从中来了罢。

            还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场宗教受洗的仪式(在当时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异教)。皮特和迪摩跑过去,呛了满鼻子水后,他们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获赎了。这就是他们的道德感的来源,福柯说,有罪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了被上帝拯救的可能——去犯罪是因为可以被拯救。商人向佛祖求财,官员向佛祖求权——信仰是满足人们罪恶欲望的手段。善男信女们啊,伪善的男人和迷信的女人啊。

    4

           英雄当然不能这样。奥德修斯是与迷信和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爱情是他的伟大动力,女人是他的强力意志。他为自己设立道德标准,奥德修斯说我就爱钱怎么着罢。当然影片里埃弗瑞特的私欲不是表现在对钱渴求上,而是一丝不苟的发型,和##牌的发油。这让我想到《发胶》。那个片子的时代背景也差不多是那段大众传媒刚刚兴起,发胶和做作的发型不加掩饰地流行的时代。英雄们终归是时代中人,流行中人,他们击不跨集体狭隘的价值观。埃弗瑞特对发油的忠贞,就是当代社会一切以消费为目标的人类生产活动背后的荒谬感。科恩在解释这种荒谬感,越荒谬就越存在——这就是题目中的存在主义在影片里的体现。

            荒谬的还不只这些。奥德修斯施计夺回了依然爱着他的妻子。埃弗瑞特也施计夺回了妻子。但是妻子要的只是埃弗瑞特的制造的大泡沫。支持他克服一路上苦难的婚姻,不过是他给自己画的饼。想想,如果在荷马的故事里奥德修斯的妻子也是那样的一个势利的女人,可能后来的希腊哲学家也会发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的感叹了。

           当看到我们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原来是那么不可靠,荒谬感就产生了。越荒谬就越存在。

    5

           埃弗瑞特也在那荒谬中,所以他不是个玩世的人,他被世玩着。那影片里有没有玩世的人呢?有的,是两个让我觉得极嗨的角色。玩世的总能让我嗨。

           尼尔森是个抢银行的人,但是他要的不是钱。钱对于人类来说不过是为了消费,然后交换快感(所以鲍德里亚把人类赚钱的劳动比作卖淫与嫖娼)。所以求财的人是荒谬的,尼尔森其实是在大声说出这样的道理。他要的就是快感,他得到了,直接地,爱谁谁地得到了。因为讨厌动物,他就举枪杀了它们。对,为什么不能杀?动物保护主义者们给我个不能那样地杀动物的理由吧——YOU F**KING 伪善的人。这种玩世的相对道德的享乐的态度,总能让我嗨,真诚地讨厌动物的人总能让我嗨。

           另一个让我嗨的是那个银行里有一句台词的老太婆。“babyface 尼尔森”,她无不嘲讽的评价着劾枪实弹的劫匪(她长的像尼尔森他妈)。这就是她的存在——说自己觉得是那样的话。不是她不怕死,是她知道怕死终归是荒谬的,而做些好玩的事比较真实。这些好玩得很认真的人总能让我觉得嗨。

    6

           没了,没有其他玩世的角色了。有的只是活死人,和死活人。他们都是不知道自己有多荒谬的人。渴望权力的候选者是个迎合着选民品味的奴隶,权力—奴隶——荒谬。恶魔独眼巨人是个卖圣经的人——荒谬。

           科恩戳穿了几千年来神话中宗教道德(宗教一样的道德/基督教的道德)的障眼法。古代的善进化成现在的善。现在没有什么是不善的了,只有各种各样的善——80后的善,无产阶级的善,捐1块钱的善,反分裂的善。

           玩世的人当然没有任何教条,科恩当然也不是在说道理。但是他们可以重写《奥德修斯》,我也就可以重写他们。

           对了,卖了自己灵魂的汤米原型是Robert Johnson。

     6 ) 天籁之音

    在第四十四届格莱美的最佳专辑评选上,有一张专辑的出现最出人意料,既不是什么大牌明星新作也不是什么高水平新人的表现,而是一张以往最多只在专署奖项上出现的电影原声CD。
    2000年到2001年有不少好的音乐电影的出现,比如冰岛歌后Bjork的Dancer in the Dark,讲述摇滚歌星里程的Almost Famous等,这些电影原声都获得了很高的商业成功,也赢得很多歌迷的喜欢,不过在今年获得大红大紫的是科恩兄弟导演的喜剧电影《O Brother, Where Art Thou?》(老兄,你在哪儿?)的电影原声。
    上面所说到的各个电影,都在影片中穿插着大量美妙好听的歌曲,却不外乎现代流行音乐的各种类罢了,象《O Brother, Where Art Thou?》这样描写30年代老美国故事的电影,里面却使用到了足够怀旧也足够经典的老歌。为了制作出贴切电影年代(1932年)的密西西比之声,科恩兄弟找来了T-Bone Burnett,这位曾经给诸如Elvis Costello,Sam Phillips, Joseph Arthur,和Counting Crows这些民谣-摇滚艺人都做过监制的大师级的制作人,来追忆和重现那个时代的乡村音乐,根草,民谣,宗教圣歌和布鲁斯。科恩兄弟和Burnett将这个电影的配乐做成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历史大集汇。
    尽管出现在影片中的歌曲全都不是为电影新制作的,而且这些艺人也不是能经常做那些早期的音乐,但他们的努力使得所有出现在影片中的歌曲都达到了给影片升华的作用。这些歌曲包括1955年由Alan Lomax所做的描写黑狱生活的"Po Lazarus"——对了,顺便提一下,所有这些歌曲都是由一些老乡村(如Fairfield Four, Ralph Stanley, the Whites)和新起来的很棒的歌手/组合(如Gillian Welch, Alison Krauss, Emmylou Harris)录制的,所有歌曲都没有用那些现代常用的数字录音,这样使歌曲达到了符合那个时代的,颇为真实的效果。
    这些歌曲里有一首歌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就是Dan Tyminksi的"I Am a Man of Constant Sorrow",这个在电影中使那三个倒霉蛋偶然间一唱成名,最后救了自己的歌曲,是一首欢快自然,白听不厌的老根草/乡村作品。还有三个愚蠢可爱的倒霉蛋在河边妄图洗掉自己的罪恶时那首"Didn\'t Leave Nobody But the Baby",以及出现在影片高潮部分表现3K党聚会场面的"O Death",所有的一切都在制作人Burnett手下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尽管这都是老早前的作品,但是今天听起来仍然不会有丝毫的厌恶,反而由于那种没有商业动机,纯粹表现音乐的气质,让人过耳不忘,甚至这些歌曲差点反客为主抢了电影的风头。

     短评

    科恩兄弟的作品总是如此独树一帜,荒诞间掺杂着怀旧的调调,加上那一股浓浓的乡村范,这种黑色幽默的确令人着迷。影片原声很赞,三大傻很有趣~

    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 科恩兄弟套用荷马史诗向乡村、布鲁斯和灵歌的致敬,对上帝和灵魂的探讨;但又犯了他们形式感过强的老毛病;罗杰·迪金斯低调而华丽的摄影深得我心,开首的黄色滤镜应用无比抓人 P.S. 这部片子的OST一定是Country粉的心头好。

    1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 科恩兄弟半戏谑地宣称[逃狱三王]改编自<奥德赛>,而当年的影评人宣称不明白这场漫游目的为何,太遗憾了,因为它本来就不应有目的。荒诞是新时代喜剧的核心,更是科恩兄弟世界观的基石,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能否把这种荒诞传达出来。最终结果让人不能够再满意,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那些富有个性的音乐

    1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 很有意思的片子,三个主角搭的很好,色调和海报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得不说,科恩兄弟很有才,把奥德赛可以用这种形式诠释。另,影片的OST很棒,浓浓的乡村民谣风

    1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 太搞了的科恩兄弟,乡巴佬组合,男人的痛,大胡子组合,影院里的那幕低声细语。真的是让人从头笑到尾,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这片子极富西部风格的色调和迪金斯的摄影。原声也是赞!

    2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 荒诞得让我很喜欢,配乐也好听。

    2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 原声大赞,比较搞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 哈哈哈哈最后剧情真是神逆转,三个哥们儿一个比一个表情帝!太喜欢了!乡巴佬合唱团回归那段真是笑死我了,歌太好听了(《美国哈兰县》里面似乎有类似旋律的民谣)。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处处奇观、处处奇迹,非常好看。歌太好听了。这次逃跑的旅程算得上现代奥德赛,最开始铁轨上的盲老头是预言家呀,在前电力时代描绘最后的神迹。

    37分钟前
  • xīn
  • 推荐
  • 科恩兄弟最为温柔的一部电影,一头尖牙外露却哼着Country Blues的狮子。乔治克鲁尼三十年代的扮相还有些神似克拉克盖博。在Crossroad遇见Robert Johnson时蓝调乐迷必定会拍手叫好。三K党一场火光夜戏就像马克吐温和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画面瞬间合体,真正的Dear Old Southland。

    4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 挺逗的,有卡通风格,这部电影让我喜欢上了美国乡村音乐!有时候 George Clooney给我一种很像发哥的感觉,都喜欢大奔头,都很帅,很偶男人味的。尤其是都去表演一个偏调皮的角色的时候最像,很有喜感

    45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推荐
  • 好玩、怀旧、可爱

    4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科恩兄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喜剧方式去解构《奥德赛》,甚至没有合适的喜剧演员,相比之下《大话西游》(有周星驰的)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喜剧中为让观众思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如果不利用间离效果(该片中的牛等),效果会差很多。很久以前读过《奥德赛》等其古希腊和中世纪诗歌,具体内容全忘了,但那种与生命与未来与“上帝”(我尝试去理解的)的强烈连接,还是能感受到的。走马观花的解构,更像是现代中产阶级心灵上的坐井观天。

    53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 【B】科恩兄弟娱乐起来也是够彻底,人物成长为零,不过本来也就是图个好玩儿的东西。克鲁尼前半段表演过于浮夸。

    5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 科恩兄弟写的诗

    60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 目前为止,科恩兄弟的作品称的上喜欢的只有这一部,音乐用的好,跟电影怀旧温情的基调很搭,三个主角也都很有意思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 关于推轨盲人老者的身份,有人根据奥德赛模式认为是荷马,也有人依照宗教救赎流程推定为上帝。但哥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俗人入世行走的象征:永远在既定的轨道上,毫无预见性地盲目前行。君不见电影结尾时,连英雄主角都逃不过世俗的羁绊,坠入梦想寄托者——妻子的欲望辩证需求的陷阱中。【9↑】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 追求刺激的人,没有永远的高潮,前一分钟意气风发,后一分钟郁郁寡欢。非常好听的乡村音乐。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力荐
  • 一部将2进行到底的影片,对《奥德赛》一点儿都不了解,但科恩兄弟的改编完全是颠覆到了极致。我就全当公路喜剧片看的,人物设置都很2很疯狂,仍然有着很强的寓言色彩。歌曲都相当好听,好莱坞一线演员的唱功都如此了得,实在是佩服~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 对《奥德赛》的解构,在这个故事中,科恩兄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式的探讨,追寻着美国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众心态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点上,影片可以被称为一部史诗而当之无愧。把自己灵魂卖给魔鬼的黑人兄弟原型是罗伯特•约翰逊。科恩兄弟总是在他们的电影里恶搞克鲁尼。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