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随便记个细节
一开始 杰克·文森(凯文·斯派西 饰)按照惯例给了当班警察 艾德·艾斯力(盖·皮尔斯 饰 )10块钱贿赂,被后者严正拒绝了——在后面的情节里,艾德接到猫头鹰咖啡馆凶杀案的契机是 他抬手一看手腕上的表,发现警局的钟不准于是去调——丫的表赫然是一块劳力士——说明艾德·艾斯力不受贿赂除了因为他相信正义外,丫根本不差钱好吗,摔【
……另外艾德的传奇警察老爹死于被打劫,Batman的既视感……
2 ) <LA Confidencial>------为什么如此精彩?
Q1 为什么这部这电影的精彩得无与伦比?
证据一 对于我,观看文艺片类型的电影常见姿势是两手托塞, 脸贴电脑屏幕,非文艺片类型的则呈两脚高翘在旁的书桌上的潇洒态(第3类猥样曾出现在以前我看惊忪片的时候)然而这是印象中第2次我以前者的姿态观看后者,第一次是<Chinatown>,<LA Confidential>是有过之而不及的佳作.
证据二 也很少有片让我认真并且反复得把电影最后的演职人员表研究一番,<LA Confidencial>是. Jack Vincennes是圆滑到位却死于难得的一次认真的风光警察, Bud White是四肢长在自个身上,脑子长在别人头上的勇猛警察,Ed Exley假出于真,假成就真的政治警察||分界线,接着, Dudley Smith是命令之源万恶之首的败类警察长官,Dick Stensland是牺牲有果更有因的败类警察,Leland (Buss) Meeks是明过气暗仍跋扈的熄职败类警察, 这三个败类捆在一起, 构成LAPD 的内部黑暗,乃至整个城市的乌烟瘴气,由Sid Hudgens,媒体与警方沟通的桥梁代表,死于自身疏忽---你利用别人是利益,别人利用你是死亡,过渡到警察局外部的黑暗: Pierce Patchett,开新式妓院的恶魔,把手下的女人整容成好莱坞的大明星再高价出售, Sugar Ray Collins三个行本不正的替罪傀儡黑鬼....我的经验告诉我说如果不把以上人的姓名滚瓜烂熟弄清的话,那随之的剧情发展定会让你一头雾水,到时不知是该叫苦不堪还是大呼过瘾.
Q2 为什么这部电影剧本精彩得无与伦比?
暂且撇开人物个性刻画得如此不着痕迹得到位,剧情发展得如此扑朔紧凑这些赞美之词.看这部电影的结局:最能体现一部电影的精彩深刻程度的关键所在.电影的结尾, Ed Exley没有向Dudley Smith妥协,同流合污,毅然举起了手中的枪.但试想一下如果最终Ed Exley面对Dudley Smith提出的权势诱惑,丢下了手中的枪,2张高高举起的LAPD徽章从草丛中缓缓得走出来,归入那群由于无数警灯包围黑暗中发出炙热光辉的警察队伍中去接受荣誉赞礼,这结局是不是也起到了同样深刻的效果?那得完全归功于之前的剧情时刻跌宕错落着.所以无论怎样的结局安排也改变不了电影剧本的高明精彩.
Q3 为什么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扬精彩得无与伦比?
如果不提醒你Kim Besinger因为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这一殊荣,或许在对这部电影表演作评价的时候她是你最后想到的.但单独看,这个出场不多说话轻声细语的温柔女子却是致胜的一大法宝.仔细观察她和前来质问的警官Ed Exley的火热交战的那场戏中她的眼神变化,正对着眼前Ed Exley的勾人魂魄,拥抱时背对着他的眼神流露出的无奈之感,因为她早以知道自家的窗外有侦探在蹲候,这个细节有多少人忽视了?Some men get the world, others get the ex-hookers and a trip to Arizona.如此经典正中下怀的一句点睛之语有多少人置若罔闻?实在是因为比起其他的演员的细节处理,纵然如此出色,也黯然失色了.
3 ) 复杂剧情片的完美典范
我曾经说过这么两句很绕口的话:
不好的片子绝对的失败在于编剧,相对的成功在于导演。
不坏的片子绝对的成功在于导演,相对的失败在于编剧。
这话咋一看好像在说,编剧总是坏事的,而导演总是成事的,其实不然,起码还有两种片子我没有讨论,“好的片子”和“坏的片子”。相反,我是在强调编剧之于一部电影(特别是剧情片)的重要性。没有好剧本,请再好的导演来拍也顶多拍出不坏的片子。虽然大家都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但我一直认为,没有好剧本的话,这灵魂就无法附体。这话拿来说国产电影就很贴切了,我们好导演不少,好作品却不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好编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用神话开国的中国人居然不会讲故事了?!
回到《洛城机密》,这是一部拿了N多个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平心而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故事如此精彩的剧情片,从来没有!这里再插一句,很多电影大师和成功的电影往往都是集编导于一体的,自己把自己写的文字付诸影像。本片的导演也参与了编剧的主要工作,这无疑为本片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让我在观影期间频繁地暂停(通常我喜欢连贯地观影),甚至回退到有关段落寻找台词上的蛛丝马迹;也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让我在观影期间兴奋得恨不得撞墙(事实上我真的意思了一下),因为剧情太出人意料了,我承认我的大脑还没有让好莱坞进化到高级阶段。当一切尘埃落定之时,那些精彩的台词、出色的演技、复杂的剧情……无一不让我良久地回味。
里面的七位主要演员,在出演本片时,要么已是修成正果的老戏骨,要么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大明星,要么是日后大红大紫的实力派。可以想象这么多高手在一起拼演技对观众来说是一件多么享福的事情,再加上编剧们精心打造的台词和对白,可谓是出神入化相得益彰。Russell Crowe的正直义气、手粗心细;Guy Pearce的谦谦君子、工于心计;Kevin Spacey的风流倜傥、处世圆滑……好久没有看到这样能让我在看完后同时记住至少五位角色的片子了,上一次大概是看黑泽明的《七武士》。
其实我非常想专门就剧情来说点什么,但实在不忍因透露了剧情而降低诸位的观影欲望,那我只好避实就虚的说上几点。如今这样题材的片子一般都会把正与邪的界限给暧昧化,本片也不例外。但具体说来,又有不少独到之处。首先出场的三位男主角都是警察,性格迥异,而且观众也大多会旗帜鲜明地喜欢谁和讨厌谁。当那起凶杀案“貌似”(一方面按故事发展它确实没结,一方面观众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上也都会觉得它应该有猫腻)结案,隐约感觉到三位警察中有人要走上邪路以便继续制造戏剧冲突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三位之外的邪恶势力突然出现(实乃全剧的转折点),案情得以延续,也导致了正邪的绝对对立,而观众对主角的不同态度也因此统一转变为支持(事实上,性格差异极大的男主角们选择站在了一起)。而当最终正义完全战胜了邪恶(包括自身的私欲)的时候,却在结局上来了个暧昧处理。总的说来,剧情设计是“暧昧——对立——暧昧”,这是明显不同于港产片里头暧昧到死或者国产片里头对立到死的设计的。
再赞美一下剧情,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在开场不到半小时的时候就开始发力,拖观众下水,而当观众随案子的貌似了结已经被拖得有些疲劳(因为七七八八的线索太多了)的时候,剧情峰回路转再次发力,而且这一次发力因为有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旧线索加上新线索,使得力度更大更猛,带给观众的则是无限观影上的享受。如果说前半部分观众还可以作为一个破案者参与其中的话,后半部分观众则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局外人了,因为剧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观影经验。而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进行着移位,片子的重心一直在移动,这个张力还没破,那个张力又形成了,让人捉摸不定。
最后想说的是,有人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两杆大烟枪》进行比较,我想了一下,觉得可比性不是很大,因为两片的差异远远大于共性,虽然它们都是天衣无缝地讲述了一个巨复杂的故事。《两杆大烟枪》的亮点在于可爱的英式幽默,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出彩的摇滚配乐;而《洛城机密》的影像则是传统的好莱坞风格,它的配乐以爵士乐为主,不过曲风上过于单调,大概也是受了故事所处年代的限制。《洛城机密》的亮点在于编剧们精致的台词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它设计的正邪两派以及三位主角的不同性格也很容易带动观众的参与性;而《两杆大烟枪》根本就把代表正义的警察不放在眼里,主要是一群不代表正义的人在那儿玩,这样观众就很本能地让自己站在了银幕之外看热闹,而不会融入哪一个角色。当然了,这些都不代表两片有什么高下之别,更多的是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所致吧。
4 ) 老炮儿养成记
1. 有一个很个人的想法:其实这部影片,和《教父》一样,应该同归类为“成长片”。与《教父》中的第二任教父麦克一样,本片中的主角艾德在影片开头也是以青涩不谙世事,理想主义的“后生仔”形象示人,两人都同为身边的油腻的中年人所讥笑,甚至连“college boy”这一称呼也如出一辙。但随着影片的发展,主角在腥风血雨的历练中,完成了“成长”的过程,最终向人们证明,最初那个青涩的,理想主义的“college boy”,甚至可以比所有人都要更加老练,狡猾,不择手段。
2. 如果说到了最后那个理想主义青年艾德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可以说这部带有黑色色彩的“成长片”,讲述的是理想主义的覆灭与完败吗?可以,也不可以。无论是艾德还是《教父》中的麦克,他们最初的理想主义中那种“不嗜杀”,那种“全有或全无”般对绝对正义的追求是覆灭了,但理想主义中的其他一些部分,如艾德的嫉恶如仇,正义感,或者麦克对家庭的爱与保护,则得到了保存。可以说,主人公通过对理想主义一些部分进行有选择的舍弃与保存,完成了理想主义的“现实性改造”,这就是许多“为人师者”口中的“成熟”。若不如此,理想主义将在真实世界的腥风血雨中彻底覆灭。
3. 如果《洛城机密》仅仅是关乎“成熟”,还不足令我如此喜爱。艾德的“成熟”,不是油腻的,正邪边界模糊的暧昧。即便到了最后,艾德灵魂的内核仍然是正义的。简而言之,从程序正义退其次而求结果正义,从绝对正义妥协成为相对正义。
4.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绝对正义与相对正义是正义的两个维度。本片中展现出来正义的第三个纬度是隐秘正义与外显正义。隐秘正义只注重正义得到伸张这一事实对于个人的意义,而不在意这个事实是否为社会公众所知。外显正义则认为伸张正义必须为大众所知,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伸张正义的最终目的:教育大众与强化社会规范,使得正义的理念更为深入人心。显然,一开始,艾德是外显正义的信奉者,而到了最后,他开始转而追求隐秘正义。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问自己,如果现在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到最终不会为任何人所知晓,我们还会坚持下去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热爱的,可能仅仅是这件事所附加的意义,而不是其本身对于我们个人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不纯粹”。艾德则是一个“纯粹”的人。到了最后,他没有花费什么努力去劝说他人相信自己伸张正义的故事,甚至顺从地参与构筑史密斯“英雄模范”的虚伪人设。对于艾德来说,史密斯是否被公众认定为罪犯已经不重要,只要正义的事实能够实现,并为“自我”所铭记,就已经足够。影片末尾展现出来的,正是这种独自一人承担“隐秘的真相”的迷人张力。这种张力,令人联想到《黑暗骑士》中心甘情愿为全世界所误解的蝙蝠侠布鲁斯韦恩。
一个人独自承担“隐秘的真相”的艾德,是否同时享受着那种“隐秘的狂喜”?
5. 我们很难说艾德的改变是进步还是退步,但不可否认,成熟的艾德更加迷人。“一切单纯的,都令人乏味,而只有混沌与复杂,才是美妙的无穷源泉”。我喜欢《洛城机密》,很大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主人公到最后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展现于外在与内里,正义与邪恶,真相与谎言多个层面的共存与重叠。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最后的艾德2.0版本,已经成为了影片开头的艾德,杰克与巴德三人的综合体:有正义感,谙熟人情世故,同时又能够不择手段。理想主义青年天真单纯而叫人反感,圆滑世故的“社会人”油腻而引人生厌,唯有老练娴熟而又仍旧纯粹,能打破规则却又坚守底线的人,才是真正的“老炮儿”,值得被细细玩味。
白开水单调乏味,放坏了的劣酒又酸腐难饮,唯有美酒才能愈陈旧愈香醇。
5 ) 正义的标准
电影的前半部提到最多的就是Justice这个词。艾德在前半部里像个还未涉足现实社会的大学生,我都怀疑编剧有意的引导观众对他的反感。如果只看前半部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是个可恶的自以为是的小白。
巴德也是个自以为有道德的人,尽管他从来不说出来。他拒收贿赂证明了他的道德,但是他也为了另外的道德包庇搭档殴打罪犯,随意栽赃疑犯,滥用私刑逼供。前后是两种道德。
影片的前半部似乎黑白分明,不知不觉我们就把巴德前后两种道德混为一坛。而艾德那样坚决的区分这两种道德也被认为是不必要甚至是过分的。
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却锋头一转。通过审讯三个黑人疑犯的牛刀小试,我们看到了艾德的真实本领。而巴德搭档被证明存在污点也在质疑我们刚开始所接受的第二种道德。
至于杰克,的确是个有趣的角色。衣着光鲜,不断接受报社小小的贿赂,为了爆料和报社狼狈为奸有意制造丑闻,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腐败分子。然而他却不像杜德利那样道德完全丧失。艾德找到他,抓住他的把柄,逼他同他合作。而这个把柄,恰恰就是他仅存的道德。
杜德利这个老头刚上来一脸沧桑,和颜悦色地引导艾德和巴德,的确把我给骗了。直到他微笑的转过身干净利落的干掉杰克,真是让人吃惊,不得不赞叹一下编剧的水平。Rollo Tomasi这个trick安排的也很棒,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得不再叹一下编剧的水准。
到了影片的最后,Justice慢慢的模糊了。艾德最终默认了警署的“安排”,真的不知道这个是道德的吗?其实回到道德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或者共识的标准。道德本身就是不标准的,因为没法确切知道社会上每个人对于每件事每种做法的评判标准,简直就是道德观的阿罗不能定律。所以就有一种潜在的危险,那就是道德标准的慢慢偏移。如果警察知道一个疑犯有罪却碍于程序无法治罪,那么栽赃也许是道德的(总比因为程序关系让无良律师帮助罪犯逍遥法外好);但是如果这个成为惯例,警察也许会因为图省事把罪犯直接击毙然后伪造罪犯试图反抗的场面,而且也许罪犯罪不至死;再后来我们就要问警察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权利。所以,我的个人意见是巴德的第二种道德是危险的,但却是可行的。
==================分割线===============================
影片的演员还算阵容强大
罗素一脸苦相,肌肉发达,的确很适合演一线警察。在片中很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冲动但有有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却守原则的形象。凯文·斯派西倒是很适合演点另类的人,不过这位苦主也是我认识的不多的演重要角色部部最后会挂掉的。以至于看到他微笑的中枪死掉都有点熟悉感了。在《七宗罪》里面最后微笑的自杀,在《美国丽人》里面最后解脱般的微笑着死去,真是辛苦。金贝格倒是挺漂亮的,饰演一个交际花游刃有余,只是个人觉得她身材不错,长相一般,不化妆好显老,在《8 Mile》里面演Eminem老妈才最合适。
6 ) 洛城机密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在开场不到半小时的时候就开始发力,拖观众下水,而当观众随案子的貌似了结已经被拖得有些疲劳(因为七七八八的线索太多了)的时候,剧情峰回路转再次发力,而且这一次发力因为有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旧线索加上新线索,使得力度更大更猛,带给观众的则是无限观影上的享受。如果说前半部分观众还可以作为一个破案者参与其中的话,后半部分观众则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局外人了,因为剧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观影经验。而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进行着移位,片子的重心一直在移动,这个张力还没破,那个张力又形成了,让人捉摸不定。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让我在观影期间频繁地暂停(通常我喜欢连贯地观影),甚至回退到有关段落寻找台词上的蛛丝马迹;也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让我在观影期间兴奋得恨不得撞墙(事实上我真的意思了一下),因为剧情太出人意料了,我承认我的大脑还没有让好莱坞进化到高级阶段。当一切尘埃落定之时,那些精彩的台词、出色的演技、复杂的剧情……无一不让我良久地回味。
真是好看死了,三个我大爱的爷们彪戏,没有比这更爽的了,华丽时代背景+完美叙事剪辑,从情节到细节,从演技到设计,无可挑剔。
旧影回眸,发现这片在讲“不要低估”。警界同事低估了眼镜新人艾德的勇气和暴力;艾德低估了蛮牛巴德的智商和魅力;杰克低估了高佬队长的心狠手辣;队长也低估了巴德在暴怒后的理智自控……但个人最喜欢的是,精明的艾德严重低估了被绑架墨西哥女孩的复仇之心以及对于警方办案只为替罪羊的洞悉和巧用,“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离开,我只想让他们死!如果不是夜枭酒吧有白人被打死,谁会在乎一个被绑架蹂躏的墨西哥女孩?我所作的(伪证)只为正义!”
剧情错综复杂,表演精彩到位,三个主角个性鲜明,好莱坞警匪片中的经典,当年奥斯卡惜败于《泰坦尼克号》。极其喜欢Kevin Spacey亦正亦邪的表演,就是挂得太早了~~
艾德•艾斯利清楚自己的目标,对支持这一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最难得的是他仍有底线。
三个男人,三种性格。史派西是脸面(人脉)、罗素是拳头(武力)、皮尔斯是头脑(智慧)。头脑说出了信仰,先找到了脸面,脸面死后头脑和拳头结合,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摧毁黑暗。类型片的经典。
经典的老派罪案片,能让人联想到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节奏非常之快,线索却清清楚楚;就像唱曲名家,一板一眼干净利落,毫无半点拖泥带水。当年输给泰坦尼克号真心冤了...
片子虽然有点老,但是还挺好看的。算是经典吧
故事整体拼凑起来相对完整,主题也表现很精准。
可以说是冷硬推理改编电影的极致 唯显不足乃是某罗中三枪结尾居然还活着(虽然说得出那句很著名的话语了):母亲死三天被发现的桥段原来早有人用过。凯文的聪明角色能够赢整个战争,探长终究还是大意了呢,从一开始的智斗处于下风就注定了他的败局。但注意最后凯文是伸张了罗素的“正义”,结局向上。
老套无悬念,还行
有人赢得全世界,有人赢得从良的妓女。而正义,哪儿都没有。
世界永远都有处于灰色的地带,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黑暗
spacey的那个角色真出彩。
Some men get the world. Others get ex-hookers and a trip to Arizona.
最后一部分就像在看两个相爱相杀的男主角做爱做了30分钟还持续高潮。克劳叔简直帅CRY!
就爱那个年代的美国
精彩之至。让人记住太多的面孔。
bud太牛逼了!真是条汉子!
一部精彩华丽、从情节到细节都无可挑剔的经典警匪片。被扭曲的正义和拳头,罗罗托马西和永恒的微笑,有人赢得了世界,有人赢得了从良妓女以及亚利桑纳之旅。当年比泰坦尼克更应该拿奖的片子有一堆,这个是最冤的~
在那些电影里戏份最少,演的最好的家伙,为什么总是叫凯文·史派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