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感谢那些喷子,让我再一次梳理细节,发现它更烂的细节。
希望不要太大失望就不会太多,提前半个月买票,为了我胡,期待了很久,特地赶回来看这场电影。结果糊了我的脑子的剧情,看的尴尬癌都犯了,这么多年头一次提前离场,看到终于登顶了,心想我去终于结束了,可以走了。
给一星不能太多浪费了这么多演技颜值在线的演员,本来是部很励志很具有时代意义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还特地在国庆70年上映,结果偏偏尬的恋爱剧情拖沓多余,让我看的直接想2倍速快进,男的都在登顶黑糊了,女的还可以白白净净跟个傻白甜一样是什么鬼?不是在同一个藏区???还有李国梁和黑牡丹极度尴尬的暧昧和吻,让我不忍直视!!!完全是黑化女性角色只会脑残拖后腿,天天没事尽想着怎么搞暧昧。开篇太多徐樱和五洲的爱情萌芽故事,而且以徐樱口吻来叙述开头那40分钟剧情看你俩在谈(暧)恋(昧)爱(期),就让我不耐烦了,what?我来看了部爱情文艺片?花点时间说说被不承认如何坚持励志的不放弃努力不好嘛?偏偏去谈情说爱,合适吗?特别最后一次登顶二级阶梯上去的时候,通的那通电话,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打着打着电话她竟然喷血了,我都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爬上去的没死,下面一通电话反而死了,那五洲为了救你受伤,李国梁主动请缨带队上去结果死了是什么鬼?
关键时刻小情小爱,我就想拖出编剧来问问你咋想的呢?我一点爱国主义情怀没感受到,是我的问题嘛?本该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剧情,我以为开局的高潮原来就是全剧的高潮了,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个什么?我是真的超期待,毕竟卖力的宣传了这么久。这么恶劣的环境拍摄演员们都牟足了劲。这么松散的剧情,贯穿的主线励志登峰这件事也变得敷衍。三段cp都尬到不行,我胡那个更是多余的感觉。劲添乱的没上去腿也瘸了。
不要去看了,全剧高潮智商在线也就开篇10分钟那剧情,剩下都凑合,偶尔来点打鸡血,分分钟想离场。难怪排片这么多上座率确低于同档期另外两部电影,是有原因的,编剧导演的锅,演员就不要背了。而且后期不走心,连口型都对不上,当观众眼瞎嘛?硬伤bug就不用说了,8000多米不喘气,搭梯子分分钟搞定,怎么想的走点心行不?谁给你们勇气拿出这样片子忽悠观众来的。不是说要求过高了,而是你拍片用了如此强大阵容,宣传起点打的就是爱国励志情怀勇攀高峰,不然我看的啥?电影名如果说是《珠峰绝恋》那我肯定不去看了!!!
——————分————割——————线————
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已经是第五天,争议非常大。口碑和票房有目共睹,已经提前退出国庆档的三家之争,可以说没有黑的必要了,那些个说买水军来黑电影的你们可以闭嘴了,这就是拍砸了的电影。不管我之前有多喜欢演员,有多期待这个题材,我都不能昧着良心说这是部诚意之作,它的问题显而易见。
1,硬伤。口型对不上,其实一开始没注意到这点,我都在顺着演的看剧情发展和台词,为什么掐台词,因为有个习惯,一部好电影好剧本一定会有经典台词打动你,我想记下来。结果是我看了大概一个小时,没有什么深度广度的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剧情乱的可以,特别是尬恋爱的我就没耐心了,李国梁和黑牡丹那段,到了吹口琴那里,我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发现不仅这段,徐樱很多时候也是口型对不上,想跟朋友吐槽,才发现她已经在玩消消乐,旁边的人都在玩手机。回来后翻看很多同反应问题的评论才知道,这部剧后期配音剪辑改动了很多剧本台词,就投机取巧的以为这样能糊弄过去,没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主题。偏离主题是最最致命的。要知道这是部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的励志片,就像电影名一样《攀登者》,你最起码要让我时时刻刻记住这部电影的主旋律不出戏吧。一开始60年三个人登顶那段我很感动,因为看过之前演讲这是当年真实事件基本还原了。 做了个铺垫我以为全剧就这么励志的开场了,结果画风一转,到了徐樱的口吻开始来叙述她和他的暧昧爱情故事……what?我有看到演员有很努力的在演,但是我不是来看文艺爱情片的啊,如果这是部电视剧,这样篇幅写爱情,没问题你有大把时间去说这是以小爱衬托大爱,但问题这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攀登者》,不是叫《珠峰绝恋》的电影。
连我觉得最应该重点写的60年那次登顶因为没有影像资料结果不被世界范围内国家以及登山爱好者承认的感受都是以徐樱口吻来叙述,特别是连自己教的学生都开始质疑的时候电影就安排徐樱一句话再也没有去过学校上课……我佛了,另外两个更是,一句话都不吭,曲松林把这账就记在了五洲那儿觉得当时不应该救他应该救相机,然后事事对着干,最后还害死了李国梁才猛然醒悟,这是什么脑回路剧情???
要知道这个点的重要性,当时登顶除了征服最高峰个人成就之外,承载着国家在战后积贫积弱被全世界看不起群嘲的情况下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这个点难道不应该重点被突出嘛?
当时南珠峰已经有人登顶成功其中就有尼泊尔人,国际上不承认这是中国领土,群嘲并认为没有中国人能到达这个地方。中苏本来联合登顶但50代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其中包括专业登山人员,在当时条件下,登顶几乎成了不可能,而且我看的其他评论也有说,当时条件下的专业登山设备是要国外的,没有其他国家提供,要在香港兑成外汇后购入,这个点难道也不该说?
实际上电影演的是什么?五洲带着徐樱去废弃工厂上演了一段人猿泰山似的攀爬,上去一大段表白前奏,硬是没说出口表白……还有被下放到工厂做锅炉工被人砸玻璃群嘲,徐樱冲出来比五洲还激动的骂街鸣不平。然后转身去了苏联学习15年……想表现啥?!
国家都大篇幅报道了三人登顶予以肯定了,国际上不肯定就算了别人口没法封,自己国家的人不承认倒是被重点突出来了,是想说自己国家的人凝聚力向心力都不够嘛?
3,原型。都说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觉得被黑的最惨的就是黑牡丹这个角色原型——潘多。 //b23.tv/av66024786/p1 具体可以参考以上纪录片,
//baike.baidu.com/item/%E6%BD%98%E5%A4%9A/5742945?fr=aladdin
以上百度百科简介
这个人物原型是藏族女登山员潘多,1975年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女性。她在36岁刚生完三胎6个月奔赴参与登山组织训练,从运输队转到登山突击队,她在之前登山得了雪盲症并且脚指头截肢了,而且她丈夫是她的引路人更是并肩前行有些共同目标的队友。然而电影里拍成了什么?乱闯别人房间翻设备,训练时无脑提前掐秒表以为是在帮心爱的人,特别是掉下去帮李国梁胡乱一通人工呼吸尬的呀不忍直视,就这样最后竟然登顶了?请问她怎么训练的就能登顶了?她一开始不是后勤的嘛?
4,个人英雄。这部电影有几个打鸡血的镜头,第一五洲3分钟内完成整套训练,不得不说吴京武戏很棒,真的很能扛实打实的拼出来的,这个点我也觉得没问题,但是这个鸡血打完后,曲松林都说了他对李国梁会要求更多是因为他觉得李和当年自己一样承担着扛起相机纪录登顶的重要作用,那我顺着这个点是不是应该看到些最起码李国梁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点训练的镜头,然而我看到了什么,他和黑牡丹的眼神感情戏,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导演怎么想的,应该激情澎湃的时候来谈谈感情恋恋爱?就像是刚燃烧起来的火苗啪一盆冷水浇下来凉了。
还有五洲为爱扛起小雪山,飞跃小断层,那是海拔六七千米的地方,不是平地可以跳跃的小水沟,穿这么厚重的登山服那就要有点常识性的剧情吧?还有就是在五洲为爱扛起小雪山的时候注意到了,徐樱的妆容,当时我就跟我朋友吐槽,你看下章子怡眉毛眼睛嘴巴妆容有多精致,白里透红的皮肤多好。有点常识都知道在藏区高原上太阳直射环境下不要说长期,就算待个几天也会肤黑高原红吧,章子怡带领的一队气象观测组我只有一个词形容她们——洋气。
不得不说国际章演技可以,但是对待角色严谨的态度真的没有以前好了,她之前《我的父亲母亲》不是不能放下身段演这类似妆容的角色,但是到这怎么就这么不严谨了呢?
还有最后一段她们俩占用军用电台在即将登顶的二级阶梯上谈情说爱开始表白,不顾同气象组同时劝阻,展开一段脑回路清奇的对白(表白)想要拔高主题攀登没想到观众口碑一致差评,唉……
5,讲讲我胡。对,我是因为我胡买的票,从《琅琊榜》之后没有很出彩的角色了,我被策宣暴风式洗脑的安利来看我胡的表演。我看到半个小时我胡十几个镜头里寥寥数语的台词,最后第二次登顶被迫全组下线还是在经历风暴这么惊心动魄的一晚,没被大风刮下来的登山队,因为我胡下来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剧情会顺着我胡因为有家族遗传可能得马凡综合征,然后有一段为了梦想和挑战自我的励志故事情节,可是我看到了什么?添乱的把烧水壶打翻又英雄主义式的把睡袋割开让给队友因为觉得愧疚把她烫伤?
尽管我很敬佩原型人物——夏伯渝前辈。真人真事太励志了,可是被电影拍出来我怎么一点感受不到他励志。夏老当年是为了帮助同队伍有丢了睡袋的藏族小姑娘,认为自己体力好没问题,把睡袋让给了别人。可是导演非要安排这个打翻水壶这个情节,是不相信人能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嘛?
//baike.baidu.com/item/%E5%A4%8F%E4%BC%AF%E6%B8%9D/8166977?fr=aladdin
以上百度百科夏伯渝先生简介,真的里面随便一个人拎出来就看个人简介都能让我感动半天,电影拍成了啥?
6,保护摄像机问题。感谢这位大哥不厌其烦的去给低分评价影评里面贴评怼,不然我差点忘了这个bug。
他原话:评一星二星的大都没说到捍卫祖国背景下的“保护摄影机”这个整部影片的核心情感,张译对吴京那么多年的恨,受张译影响做选择的井柏然的牺牲,都跟能证明当时登顶珠峰对于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 说明他们根本就没完整的把这部电影从头看到结束,了解个表面就准备了黑稿去领赏了。
我呢,最讨厌无脑上来就怼的,这个有点脑子,但是无脑认为我写个影评黑可以领赏的,你怎么不说五星吹的都可以领片方赏钱呢?一看就根本没看我写了什么没针对回复,不敢正面硬扛这些问题。那么我就针对你说这问题来说说这个bug。第一次登顶,队长先死了,临死前任命五洲为队长继续攀登。三人登顶,曲松林差点挂了,这一段英雄式救援也算惊险刺激了。作为队长他选择了救人,相机给丢了。对,没错,丢了……然后因为这个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不被承认曲松林把全责算在了五洲头上,包括对再次登顶和自己一样背负着同样担子的李国梁要求严苛,甚至间接害死了李,突然间醒悟过来自己错了,最后在五洲准备最后一次登顶,态度360°大转,不许上,太冒险,太危险……what?所以张译这个角色和主角是从头扛到尾,要我说就是赤裸裸的反派了吧,我说进,你说退,我说退,你说进,偏偏对着干。五洲还是他的救命恩人,就像他们那晚上三人交流一样,五洲问了他换做是我处于那个情况你会怎么选择?他还是固执己见。他这个角色应该不是经历过一两次登山,也不是见过一两次牺牲吧,他会不明白相机和人谁更重要在可选择情况下,况且救回相机是谁都会用的嘛?能保证之后就能成功登顶???这个问题他想了15年都没想通是有多固执,结果李国梁牺牲了,他能在海拔六七千米的甚至不确定的地方快速找到并带回尸体迅速醒悟,导演的逻辑是什么?
然后说到李国梁的死,也是大bug,在二级阶梯即将登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就因为拍个照,天降横祸迎面砸下来个氧气瓶,他下去了,掉下去了,最后到了悬崖,另外3队友努力拉不上来,然后李国梁挣扎把相机扔给了他队友让他们继续登顶,自己割绳子掉下去死了。导演其实不安排他另一个队友也掉下去这个点,我都不会想起来吐槽,你是怎么想的,3个人拉不上1个人,结果2个人能拉上来1个人?那这次他们选择了保护摄像机,他们又是怎么没有继续登顶?怎么下来的,都没交代清楚,那李国梁牺牲意义何在?就为了让曲松林幡然醒悟,给最后五洲登顶做铺垫?这脑回路剧情怎么想的?硬加戏拼凑的嘛?
//baike.baidu.com/item/%E5%B1%88%E9%93%B6%E5%8D%8E/4184236?fr=aladdin
曲松林原型屈银华前辈参考资料
总得来说我不否认这些为这部电影辛苦付出的人,是很多人的心血。就像其他up主说的,如果演技满分100分我会给这部戏演员200分,但是同样我会给这部剧的导演剧本剪辑给到负200分。没有同情分一说,它拍出来给观众看就要接受市场接受观众的检测。好的作品会让观众有很多反思和警醒,相反就是因为不尽人意才会让电影制作人和投资者更加深刻反省,观众已经没这么好糊弄了。当初找李仁港就应该全方位考虑清楚,不是守时省钱就行能拍,周期短制作糙以为大牌加持就能忽悠观众,真的是可惜了好演员,浪费了好题材。但是我感谢它让我这么认真的思考一部电影,然后真正的从各种史料去了解那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被电影糊弄过的剧情。这影响了我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更高要求,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事实和史实类题材作品再创作如此要求严苛,因为不尊重瞎编才是最大的伤害和对观众的不负责。
那个年代很特殊,国家刚成立,西藏刚解放,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可是确赶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十年文革,国际外交上的压力,雪上加霜的环境,可以说异常艰难,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的就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一致的时候,从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个角度以小见大可以很好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永不放弃攀登顶峰的决心,让我们感受到前辈们的努力换来的我们今天俯瞰世界的角度。因为我们没经历才更需要优秀作品来引导,可是导演并没有让我看到这个点,才会让我感到如此的失望,全程更像是五洲的个人英雄表演秀,动作戏好可以加分,但是一味的只强调这个还强加爱情只会让人觉得导演这部戏格局太小。
还有在下面怼我给1分不道德,你说作品可以,上升到人会显得你自己很low,毕竟不是我一个人说电影不好,而且我认识你嘛,谁给你这么大脸评价我人品。我花了钱买了票看了部让我觉得不值膈应的电影还不能说了,不说是会让更多人一样膈应。你要是觉得好请自行梳理好这部电影的优点,安利更多人去电影院观看,这是最有利的支持,不是一个劲骂街似的乱吠,跟得了狂犬病一样见人就咬。有本事自行写一篇好好洗洗自己脑子看能不能憋出一篇原创安利,不要当伸手党。
最后我想说阿来的剧本不是电影这样拍的,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内容就是徐樱和五洲是结婚了,并且五洲收到了通知再次登山的时候,徐樱不让去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自己已经怀孕了,最后还是在儿子一岁多的时候自己也跟着上了珠峰成了气象组一员,懂吗?这才是舍小家为大家好内容,不让去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告诉,最后跟着去是最大的支持是大爱。。。
视频转自bilibili@轩邈Elias
二次更新:看到这么多人评论挺受宠若惊的。
可以理性讨论,掐架骂人我都拉黑删评了。
再多BB一句,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不接受任何方面的人身攻击,以及对打分的质疑。
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给出的分数高低属于自己的自由,别来指手画脚。
以上。
===========
感谢网络评论和基友成功让我降低对这部电影的期待。
否则我不会还能心平气和地给这部电影打个6分。
冲着京哥和娘娘去的,没注意导演,也不了解导演。
开头挺澎湃的,我来之前知道感情戏尬,我一直以为是男配女配那对。
……我是真的万万没想到是男女主。
我看到在试攀登另一座峰的时候,男配女配那尴尬的卡位觉得有点不舒服,但尚在忍受范围之内。
再之前憋气少十秒那个环节,觉得也还凑合,这毕竟要给教官一个针对的理由 。
男配女配说完了,说男女主了。
前半段部分我在内心疯狂吐槽怎么京哥这次又是钢铁直男本色出演,为什么这样的人还有那么漂亮的妹子喜欢,因为他是吴京吗。
但也还行吧,毕竟我又不是看他们两个谈恋爱的。
就连京哥救了娘娘那一幕,我还在想啧怎么又是这么巧合的英雄救美,导演编剧好恶趣味哦(指指点点)。
然后京哥受伤,队长换人,两位教官存在意见分歧(你们怎么不打一架),然后小队长牺牲,另一个教官道歉后悔——我脑壳隐隐开始疼了。
牺牲和不牺牲属于个人选择,没什么好评价的,但是教官因此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由极度的渴望到后来极度的保守,这个转变和剧本设置只给我一个感觉:编剧在幕后冷笑,看吧,你终究会被打脸的。
接着是观测到一个新的窗口期,我压下了心中“其实再等一年也没什么吧”的想法,看着男女主突然结缘,苦大仇深地想:为什么京哥能有女朋友。
又遇到突发状况了——京哥一马当先——为了抢设备京哥遇险——女主开始哭——京哥醒来,某个戴黑色墨镜的领导说的好啊,凭什么公器私用,关键时刻还在谈恋爱。
你以为这里已经够公器私用了吗?
不!
我对女主因为没得信号硬撑着往前移没什么意见,但这个立意真的立得太低了,完完全全落在了对男主生命的担心上,就不能别的什么,比如自己提出的空窗期所以无法看到攀登队员牺牲的责任感,什么对国家的情怀,再加上对恋人的担忧——恕我眼拙,我只看到了最后一点。
还有气象局女主的部下简直是倒了大霉,她一个人不顾危险往前冲没事,你要对部下负责啊,加上一句什么部下都愿意和女主往前冲也行啊。
而且女主GG,那一句想说的话是我一直想娶你,尴尬的我没眼看,钢铁直男还是属京哥直男啊,没恋爱先求婚,这种操作别人做得到吗?[夜神月似呐喊]
最后电影的高潮居然是女主死了那里,我真的嗦不出话。
这部片子说真的不差,虽然bgm一堆槽点吵的要死,攀登出事解决的方法也大同小异(京哥开大啦——),攀登的镜头还是挺震撼的,为了救人摄影机没了这个点也很棒,训练营里的训练很有意思。
但基调坏了,没法救。
感情线不是不能写啊,女主拼上性命那里完全没必要那么兴师动众,就稳一点,强撑着没让钢铁直男京发现异常,然后登上鼎峰再得知女主死了。
或者“此身既已许国,何以许卿”。
都说了是爱国作品,整部片子最大的爱情线应该是全员→祖国,多的都是喧宾夺主。
欸,想想还是意难平。这么好的题材和演员,太可惜了。
以阵容看,《攀登者》毫无疑问是2019年内地国庆档期最为强大的存在,霸气外露、气宇轩昂、满载期待。
这是吴京继“战狼2”与“流浪地球”后,首次以领衔主演的身份亮相大银幕。女一号请来了章子怡,外加张译、胡歌、井柏然这些人气与演技并存的中生代,连配角都是柏林影帝王景春。
除了星光熠熠的演员,制作团队也堪称华丽,编剧请来著名作家阿来,监制有徐克压阵。再加上登顶珠峰这样戏剧性与史诗性兼具的题材,能自然地躲开传统主旋律叙事的桎梏,充分借助商业类型片优势,从以小见大的角度书写宏大命题。
唯一的短板或隐忧,只在导演一项——“飞碟帽爱好者”李仁港。
实事求是讲,这十几年,李仁港就没真正拍过好电影,所有作品都在及格线以下,不忍卒睹。
最后,李仁港也果然不负众望,毫无意外地继续保持稳定发挥。把一部天生王者的新主旋律电影,拍成了节奏拖沓、叙事单调、逻辑分裂,甚至连最基本的情绪主题都没整明白的半吊子电影。
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最后制作阶段发生了什么,只是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璀璨的阵容如此高昂的投资,在如此重要的档期如此高调的上映,居然在成片中还会出现大量配音与嘴型不同步的问题?是有关方面亲切关怀,具体指导意见太多?还是有人半路抢走剪辑权,给电影咔咔一顿猛改?
背后的种种观众无法知道,只能对着上映的成片一声叹息。
客观讲,《攀登者》在美术、摄影、声音、配乐等硬指标上表现还算可以,加上演员们演技在线,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盘,它虽然让人觉得不满,倒不至于打上“烂片”标签。
电影给人最大的不适感,在于情绪的分裂、叙事的苍白、情感的轻浮,以及高预期落空后的强烈的失望感。不够好,对于《攀登者》这样体量和层次的电影,本身就跟“糟透了”是一个意思。
再三反思,板子应该打在剧本身上。从主题选择到人物设计再到剧情结构,甚至逻辑,都问题多多。
《攀登者》毫无疑问是主旋律,弘扬什么,讴歌什么,早已定好,是无须创作班子去劳神取舍的。
但李仁港如同大多数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一样,很难找到共情点。他没法去表达那种发于微处暗合于时代的细节和情愫,就只能用空洞的口号搭配恢宏的配乐去自证庄严。于是电影一次又一次生硬地把表态挂在嘴边,却不能嵌套进角色们的行动逻辑中。
两段突兀的爱情则进一步模糊了主题。看似丰富的情感表达没有分出主次,以至于电影中主角的动力一直在国家荣誉、冒险热情和爱情之间摇摆。
最要命的是电影的高潮戏居然将情绪出口放到了“爱情”之上,吴京与章子怡最后的电波表白完全冲淡了登顶的升华,此前一再堆积的宏大命题瞬间成了无本之木,那一口气最后只能淤积在观众的心里,难以释出。
当然,人的情感也可以是宏大而普世的,如果电影一直以两个人的爱情作为叙事主线,这么处理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电影一开始摆出的姿态并不是“人本”,而是国家荣誉民族复兴这样的政治思维,是“我们中国的山,一定要是中国人先爬上去”“命可以不要,但摄影机要保住”这样的政治自觉,这也符合历史语境。
爱情在电影里原本只是一条副线,你不能四分之三篇幅都是在政治使命的趋势下冲刺逆境,最后却冷不丁地把主题偷换成“珠峰绝恋”,这不成了精神分裂么?无怪乎电影中连领导都要吐槽,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说这些(大意如此)?
这种站位不高格局狭隘的创作思路,是很多香港商业电影导演的通病,他们出生并成长于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从未经历或接触过集体主义的洗礼,也对大陆的政治社会文化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从骨子里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感,也不能自发地围绕这样的情感抒发情绪,最后只能强拧着往自己熟悉的叙事逻辑转变。
而以吴京与章子怡的身份和地位,又需要一场两个人都要充足表现的高潮对手戏,你不让他们谈爱情还能谈什么?气象预报么。
最后还真的吐出血来,如今连最俗气的国产爱情电视剧都不屑用这种套路了。感觉吐的不是鲜血,而是“狗血”。这一口血,不仅喷走了感动,也把电影的整体风格喷得四分五裂。
角色的设计上,吴京是高大全的绝对主角,他的存在基本上是定海神针,可以飞身救险,也可以硬扛冰山,所有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也难怪其他当红演员要火速地黯淡,各领各盒饭。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电影要用浮夸的吊威亚的方式去表现吴京的身手,让这部写实题材的电影,出现太多让观众出戏的匪夷所思的动作场面。我理解电影是想物尽其用,要充分用好“吴京”这个元素,动作场面不是不可用,但必须服从于整体风格。邦德不会凌空三脚,伯恩不会回旋踢,叶问也不能跟你玩MMA。如果电影中男一号的身手可以战胜地球引力,又何必在那对着一座不能动的冰山唉声叹气?
《攀登者》显然适合更符合物理规律更写实的那一类设计,而不是这种古装武侠片式的旋转跳跃辗转腾挪,李仁港显然没有从自己的创作惯性里走出来。万幸的是,他没有给登山队员们一人发一顶飞碟帽。
张译的人物也是问题多多,基本等同于半个反派,堪称恶劣天气之外登顶的最大阻碍。前期就是一味的左倾冒进,后来又变成了右倾保守。他的思维逻辑我觉得可以理解,但电影的问题在于没有让这种执拧和转变变得合理可信,反而让这个人物显得粗暴、生硬、理性缺失,最后就算人物成立,也让人喜欢不起来。
好在演员们的演技还在,不然整部电影真的就全垮了。章子怡和吴京如此不来电,还是勉强凑出了一条感情线。问题是这样的情感本不应在电影里占据如此多的篇幅,何况电影里的爱情不止一段,而是有两段,真是太闲了。
节奏也是问题多多,开篇就仓促凌乱。剧情设计上也是神展开,有意识地淡化历史背景,平叛、领土纷争、中苏决裂被模糊处理,都可以理解。但吊诡的是一开篇,三名登山英雄就成功登顶!即便历史如此,这种开篇即达成的处理也严重影响了电影后续展开,让最后的登顶所带来的冲击力量全失。之前条件那么恶劣都爬了上去,之后这么大阵仗这么多保障还搞得如此狼狈,有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的?
即便想铺垫这层信息,完全有更灵活更巧妙的手法,不一定非要如此高亢、激进、事无巨细。最后是力也用尽了,九死一生,却因为进入太早而并不感人,还严重影响了后续情绪的积累。
这样的瑕疵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正片中,登山队向顶峰发起了数次冲击,其中套路循环也大致相似,天气预报-指挥错误-服从指挥-遇见困难-冲击失败,大概如此。篇幅上也没有太多差别,分不出轻重主次。
所以等登山队最后克服困难,真的爬上顶峰时,观众已经严重审美疲劳了。即便电影放大了天气的不利状况,又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大段爱情戏,依然没有让这份情绪真正燃烧起来。这其中固然有复述既成现实所带来的上帝视角,更重要的是,我的兴致已经在一次次重复中被消磨殆尽。
角色们缺乏足够成长性,登山的过程不是递进的,而是一次次重复挫折,最后以莫可名状的运气或是精神实现突破,以至登顶的喜悦并没有那么大。这不能称之为逻辑问题,但对于整部电影情绪的冲击却是灾难性的。
这样的结局注定了《攀登者》只能以不过不失,将就可看的面貌呈现,从一部霸气十足的电影,变成了温吞保守,如履薄冰之作。它很难激起任何社会性的议论,也难以给人太多回味,哪怕有些许小感动,都会在电影结束的刹那瞬间消失殆尽。
这样四平八稳的姿态,一如电影所挑的导演人选,不犯大错,小心翼翼,也毫无突破进取之心。唯独可惜了这样壮盛的阵容,以及观众们所抱有的高预期。让观众失望,结果可能比让观众受惊更严重。
就好像手里抓着四个二一对王,拆得七零八碎打出去,未必会输,但就是让人觉得可惜。
2019年9月30日,电影《攀登者》上映。作为吴京的粉丝,我第一时间进行了观影。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后,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而不被外界承认,时隔十五年后再次问鼎珠峰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就边界划分问题展开谈判,其中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上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尼泊尔登山队员曾于1953年成功登顶珠峰,他们认为珠峰理应归属尼泊尔,理由冠冕堂皇:你们都没登上过珠峰,怎么能说它是你们的呢?
于是,对于建国初期的国人来说,迅速登上珠峰就是一件决定主权归属的政治任务,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随即,在贺龙元帅的指挥下,一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迅速建立,目标:登顶珠峰!
1960年5月,浩浩荡荡200人出发攀登珠峰,走到最后,只有3人成功登顶。
在攀登中途,队长方五洲(吴京饰)为救队友曲松林(张译饰),不慎把相机遗落山崖,没能留下登顶的影像资料,不被世界承认。
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经过近2年时间的训练和准备,1975年5月,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看完整部影片,回荡在脑海的始终是八个大字:珠峰在下,信仰在上。
信仰,是老队长牺牲前的最后遗愿。登山队遇到雪崩,老队长临终前对方五洲说:“自己要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
信仰,是曲松林切除的十根脚趾和两个脚后跟。登顶最后关头,面对峭壁,登山队员用血肉之躯搭成“人梯”,由于鞋底太滑,曲松林被迫在刺骨的冰风中,脱掉了鞋袜,踩着队友的肩在低温下爬了一个多小时。等到下山后,他的双脚已经严重冻伤。最后,十根脚趾和两个脚后跟,都因冻伤过于严重而被切除。
信仰,是摄影师李国梁用生命守护的相机。连续两次登山失败后,李国梁自荐做登山队队长,就在他们即将成功的时候,队友不慎滑倒,氧气瓶从身上掉了下来,猛的砸中下面的李国梁的头,将其整个砸晕,登山队顺着山坡往下滑。在最后关头虽然制动成功,但李国梁已经滑倒悬崖边,队友拼命的叫醒他,想要把他拉上来,面临着即将力竭的队友,李国梁终于清醒过来,但第一件事是将摄影机给到队友,自己为了不拖累队友割断绳索,葬身珠峰悬崖。
信仰,是徐缨在身患肺水肿时依然坚持为登山队指引护航而吐出的鲜血。在得知爱人方五洲再次参与登顶珠峰的行动后,徐缨毅然加入国家气象组,成为助力登山队登顶的关键所在。在登山最后窗口期,身患肺水肿的她,依旧倔强地坚持登山播报气象,最终牺牲在珠峰北坳。
信仰,是杨光为照顾队友而被冻伤截去的双腿。他一度被遗传学指标划归到“不宜登山”人群,却又在千帆过尽后迸出“不放弃”心声。在攀登珠峰时,因为将睡袋让给女医生而导致一条腿被冻伤,不得不截肢,失去了在1975年与队友一起登顶的机会。在影片最后的彩蛋中,时间来到40多年后的2018年,装着义肢的杨光,终于登顶珠峰。
在所有登山者眼中,个人的荣誉、生命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荣誉,国家二字,沉重如山,是责任,是使命,也是信仰。
正如《攀登者》监制徐克曾说,珠峰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世界,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像登顶队员这样强大的灵魂支撑。
最早接触登顶珠峰这个话题是在2016年,那年央视《开讲啦》邀请《攀登者》原型之一夏伯渝,讲述当年攀登珠峰的故事,这是胡歌饰演的杨光的原型。
在开头,夏老说,“就是想登山,我喜欢它,为了它我永不放弃,不管碰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克服,去完成我的这个愿望,就是这样。尽管路很陡,很危险,但是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上,从来不想别的。”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因帮助丢失睡袋的队友,他把自己的睡袋让给别人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被截肢。为了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屡次挑战自我,不断克服截肢、癌症、多次大手术等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勇做生命强者。
2014、2015年,夏伯渝登珠峰连续遭遇雪崩和地震,20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在8750米时遇暴风雪而撤退,距终点只差94米。
2018年5月14日,69岁的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终于成功,距离他第一次攀登珠峰已经过去了43年。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腿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也是最年长的珠峰登顶人员。
8844米,世界屋脊珠穆朗玛的峰顶,一双钢制的假肢,深深地插在山岩的积雪上。
拍完《攀登者》,章子怡说:“人生拥有着很多的高山,珠峰这座世界最高峰也只是代指。它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只是为征服它而存在。它只是告诉世人,如果你连它都能征服,那么生活中的一切高山你都可以征服。”
勇于尝试,不抱怨,不放弃,不颓废,以一种笑对人生的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你将会遇到更加出色的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致敬历史上的中国登山队!
致敬攀登生活高峰的人们!
思齐爸爸,80后文青一枚,现居江苏无锡,有特别正经的职业,业余时间喜爱写文,公文熟练,软文撩人,评论犀利。漫漫人生路,懂你悲欢,知你冷暖。喜欢就关注我吧,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陪在你身边了。Biu!
鉴于很多读者质疑我为影片制作方的托儿,认为我昧着良心在发文,发个链接,一个多月之前写的一篇电影观点。
《从暑期电影对比,探析“主旋律”电影败亡之谜》//mp.weixin.qq.com/s/DbGkdTLW2JJhY0uy4ebQWQ
编辑要是不同意,全文直接删除得了。糟心!
-------------------------------------------------------------------------------------------------------
2019.10.07日更新
《攀登者》VS《变脸》:“双标”视野下,某些批评者的变脸如此丑陋
晚上,小编看了一部22年前上映的老电影《变脸》(Face Off),吴宇森执导,尼古拉斯·凯奇和约翰·特拉沃尔塔联袂出演。
电影讲述了FBI探员肖恩·亚瑟(约翰·特拉沃尔塔饰)追捕恐怖杀手凯斯特·特洛伊(尼古拉斯·凯奇饰),为了调查致命炸弹的放置地点,肖恩将自己容貌与昏迷后的凯斯特通过整型手术进行变脸交换,卧底至恐怖组织。
但是清醒后的凯斯特也换上了肖恩的脸,将计就计,将少数知到机密的人全部杀死,摇身一变为FBI探员,使肖恩的家庭和事业陷入危机,一场正邪两方的激战于是点燃。
选择看这部电影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一睹爱豆尼古拉斯凯奇。这是他的经典影片之一,1997年上映,先后获得多项大奖,豆瓣评分8.5分,位列豆瓣电影Top250榜单第245名,小编却始终未曾一睹为快。
其二,看看某些网络喷子的嘴脸。前几日小编曾就《攀登者》写过一篇影评《珠峰在下,信仰在上》,在豆瓣上被很多喷子羞辱谩骂,其中一位喷子给《攀登者》打6分,给《变脸》打了10分。在知乎上,也有许多喷子对支持《攀登者》的影迷实施语言攻击。
综合豆瓣上观众对《攀登者》批评的几个主要方面,小编列举了《变脸》中相关情况的设定,作一对比。
对比一:关于剧情设定方面。
《攀登者》:批评者认为,该片剧情漏洞百出。比如方五洲为救徐缨硬抗倒塌的冰块,其他气象人员却不去帮忙救援,再比如影片与真实历史不符合,方五洲三人艰难登顶珠峰后居然把手电筒埋起来当做证物,而不是实际的伟人半身像等等。
《变脸》:该片获得1998年土星奖最佳编剧奖。有一个大BUG小编很好奇,肖恩和凯斯特虽然互换了脸部,但两人身材、性格都有一定差别,各自的老婆居然都没有发现?人脸都能换,记忆判别、指纹识别、DNA鉴别等手段更可以区别真伪,然而都没有。真是神奇的剧情!
对比二:关于人物设定方面。
《攀登者》:批评者认为,该片人性设定太过丰富,不够合理。片中恋爱戏份太多,拖拖拉拉,如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玫瑰,甚至杨光和女军医,其中最后一次即将登顶躲避风暴时,方五洲和徐缨通过电台的生死对话尤其让很多喷子不能接受,他们觉得这部电影就不应该出现“爱情”这两个字眼。
《变脸》:两位男主角的人性设定非常丰富,让各路观众纷纷称赞。肖恩在不顾一切的复仇和深深的痛苦隐忍中,面对杀子仇人的儿子,他从头到尾都满脸慈爱,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相救;而凯斯特这个视感情如粪土、视生命如蝼蚁、喜欢摸女性臀部的变态恐怖分子,总会记得给他那个貌似天才又像个白痴的弟弟系鞋带。
对比三:关于价值观念方面。
《攀登者》:批评者认为,主角的个人主义不能接受。徐缨不讲组织纪律,为了确保爱人方五洲登顶安全,两次私自带着气象组登山协助。登山指挥部在上级明确回撤的情况下,依然擅自作出决定,利用推测的窗口期,再一次冒险挑战登顶,这些价值观念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变脸》:主角为了活命,可以不顾他人死活。肖恩为了越狱,导致多名警察死亡;在恐怖分子家中遭到警察拘捕时,又因反抗,导致多人伤亡;一个人不找组织报告,却单挑假冒的FBI大Boss凯斯特,又致使多名警察和平民伤亡。最后,凯斯特伏法受诛,男主肖恩光复原职荣归故里。
目前,豆瓣上面,《攀登者》评分6.7分,《变脸》评分8.5分。客观上,随着中国电影由大做强,观众们的欣赏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通过两部影片剧情设定、人物设定、价值观念传递三个方面对比来看,不少批评者还是“双重标准”评判过于严重。
在电影视野下,吴氏“暴力美学”风格让我们欣赏了一部肾上腺素飙升的影片:血浆共子弹一色,玻璃与鸽子起飞,再加上慢镜、教堂圣像的空镜头,还有双雄的举枪对峙等等,确实能够让观众大呼过瘾。
我亦认为《攀登者》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影片,紧张刺激的登山特效设计,方五洲、曲松林等片中人物的个性刻画,所有登山队员为国争光的真实写照,都让我等观众心生感慨:心之所想,目之所及,珠峰在下,信仰在上。
请那些大骂支持《攀登者》等中国电影的粉丝为“舔狗”、“脑残”的批评者们注意,崇洋媚外的面具带的久了,别忘记自己到底是谁。
就像《变脸》中凯斯特对肖恩说的那句话:看来我们还是做自己比较合适。毕竟邪与正始终是两个不可融合的对立。
2020.03.10:公众号每天的收入已经不够买泡面了,要饿死了!1000多的阅读量,流量主收益才13块钱。想指望公众号发财的朋友,赶紧脱坑吧。 思齐爸爸算是很用心在做公众号啦,2019年7月创办,大半年时间,写了15万字原创文章了。常常写到心痛想死,笑得一脸鼻涕。折腾了这么久,收入不到800块,刚好给我家思齐宝宝买两罐奶粉。 老铁,太难了!请爱文字的朋友给点鼓励吧! 公众号的名字就叫思齐乐园,为女儿准备的后花园。希望思齐乐园能陪着女儿一起快乐长大。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加我V:siqibaba521,一起互勉互助,共同进步。
世界登山战狼中国分狼方小五,是个随时随地可以顺杆爬的男人,就连表白时刻也要在废旧工厂的厂房外墙徒手攀岩。他跟天气预报员缨子情投意合,但是天不遂人愿,本来相爱的一对璧人分隔两地,缨子去了苏联留学进修,方小五留在家里搞生产建设(烧锅炉),偶尔给小朋友们上上课。
缨子写信给小五,说自己身在苏联而小五身在国内,两人坐标的中间就是珠峰。由这封信可以得知,缨子并没去苏联留学,而是在尼泊尔读书。由缨子学成归来之后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小五一行于1960年成功登上珠峰峰顶,但是很不幸唯一一个摄影机掉下山崖,正巧他们也没有携带备用设备,登顶成果没有影像记录佐证,邪恶的洋人因此死不承认登山队的成就!今天我们中国人就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洋人说,只要转发此条说说199999次,就承认我们登上了珠峰!大家转起来哦不走错片场了。
时间到了十五年后,缨子学成归国。正巧登山队重新组建,小五和旧时队友张译还有康巴大哥又拉起了一支队伍,招募了李逍遥还有张起灵等等高手,由张译进行高能训练。张译的训练宗旨没别的,就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总之就一个字:给老子爬!自然而然地学生就达不到他的要求,张译就说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就不信,张译非常生气要把小五拉出来溜溜,结果小五廉颇老矣尚能饭,表现极佳,施展战狼身手,把其他学生吓得目瞪狗呆。
这中间还穿插了一段张起灵和藏族妹妹黑牡丹的恋爱戏,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起灵这次必死无疑了。因为众所周知张起灵是个jay,导演非安排他和个大姑娘眉来眼去的,他为了保住jay的尊严一定慨然赴死。
队伍还配备了后勤医疗和气象保障,哦对了这次气象保障部门的主任就是与小五阔别多年的缨子,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小五和缨子准备借着这次机会开始旧情复燃了。队员们反复朗读着“山就在那里”的至理名言,准备再次攀登珠峰。
本来都安排得好好的,张译负责指挥,缨子负责天气预报,小五负责爬山。但是意外就发生了,天气预报出了问题,小五一行突遇大风,差点全员飞天。可巧大风来临前一秒李逍遥不知道为什么就非要跑进医生帐篷,非要一脚踢翻了医生烧的热水并且非要泼了医生一腿,医生虽然穿的奇厚无比水泼不进但还是非要烫得尖叫起来,李逍遥最是怜香惜玉的赶紧剪开医生的裤腿帮医生清创,结果无巧不成书下一秒大风就来了,一队人躲在大石头后面避风,李逍遥为了保护同志割袍断袖,把睡袋割下来裹住医生的脚,第二天李逍遥就被冻残了,没能实现登顶的愿望。不过几十年后他还会变成成龙大哥回来登顶一次的,这是后话了。
在这次大风中小五撞断了胳膊,但是在电话里听到缨子的小队走丢了之后马上不顾自己安危去寻找缨子。两人成功会师冰塔林之时忽然头顶飞来横祸倒塌一根石柱朝缨子落下,此时此刻小五战狼本色全开,一跃而起用血肉之躯支撑住了沉重的石柱,保护了缨子。不要惊讶于小五的能力,因为本片他的开挂时刻会多到让你麻木。
折损了李逍遥,登山队黯然下山。到这为止剧情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因为影片高潮之前总得出现一次波折。但是接下来的剧情我就有点看不懂了。大概是张起灵出身藏区,艺高人胆大,因此主动请缨当队长,要求自己带着队伍去登顶。小五说不行啊你还年轻没有经验而且还…张译一听那个激动啊,当场就拍板同意了。
张起灵志得意满领着队伍就出发了,毫发无损地到了第二台阶。这时候缨子的天气预报又来了,说此处有大风坚决不能走!小五赶紧说停下歇歇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张译一听那个激动啊,对着对讲机就喊:给老子爬!真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你们说他是不是有病。
不过张起灵何许人也,虽然持续前进,但是大风在他面前望而却步。他们这伙平平安安到达了岩壁准备架梯子,结果前面有个朋友脚丫子一打滑出溜了一下子,可巧氧气瓶崩掉了,又正巧砸着张起灵面门,咣当一下给他整晕了。看到这我真在电影院忍不住笑了,真的,你要是为了让这个电影时间增长的话,你可以拍几十上百个这种蜜汁巧合,这样你可以拍一部电视连续剧《外来人员本地山》或者《珠峰的一百万种死法》,天天卫视黄金时段播放,让小孩从小看到大再看到老死。张起灵被砸晕之后就掉下山崖摔死了,临死前把摄影机给队友让队友登顶后去拍视频。但是队友不知道为什么就没登顶,摄影机也不知道扔哪去了,还把掉下山崖不知所踪的张起灵尸体找到了。我觉得这几个队友才是真正的大佬,捞尸队中的战斗机啊。
然后中央气象局宣布本年度登山无望了因为以后天气都不怎么好。但是缨子不服输,经过长达75天的观测得到一个窗口期能够成全小五和登山队的梦想。小五就满心欢喜地带队上山了,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恶劣天气再次出现了。缨子由于生病所以在电话连线的宝贵时刻气喘吁吁并且非要亲自拿着话筒不把报信的机会交给旁边的男学生,导致此次电话联系无效,最终选择了亲自上山打电话而不是托学生上去电话连线,因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小五在失去缨子之后愈挫愈勇,终于带领登山队成功登顶。
这个故事用血泪教训告诉我们,天气预报这个东西不准,大家不要信。
今天下午去看了《攀登者》,大概是被网上的差评和票房成绩打了预防针,觉得整体还行吧,及格线算是过了,不是建军大业和上海堡垒能碰瓷的。我呆的那个厅上座率虽然低,但是也没人提前离场。
不过槽点还是蛮多的,造作气明显,改编不少,BGM过度轰炸,部分演员台词生硬(有些貌似还是后期配音),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不知道是不是原创角色)感情戏较多,尤其是登顶前那一段苦情戏让我这个直男看得很尴尬(这一段应该是最大败笔了)。可能导演和编剧是想展现队员“人性”的一面,但是明显跟《烈火英雄》一样用力过猛。
亮点也是有的,格局比较大,故事整体还凑合,装备和攀登的细节很讲究(至少糊弄我这种门外汉还是行的),感觉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个要好评),演员整体演技在线,片中彩蛋挺多,大多数角色是有原型的,深挖一下很有意思。赵政委的那句“我们今天的胜利,明天的强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认。”还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
虽然有那么一段传奇故事做为素材,这部片子还是差了点意思,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打个7分吧,给那些英雄人物原型面子可以8分(个人觉得这片子有些消费那些英雄了)。如果剪辑一下,去掉一些画蛇添足的成分,可能分数还能高点。还是希望以后能有团队能把英雄的故事拍得更好一些。
李导啊,真不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您,您拍英雄题材的电影确实还差那么点意思。几乎每部还都是愚忠的英雄不被人理解,却依然要挑战全世界,外加讽刺肉食者鄙的模式……私货太多,套路还一样,如果是架空题材还好,但是偏偏又是历史题材。虽然李导下限是有的,除了和鹿晗合作那次黑的彻底(这部确实不知道吹什么,票房还行?),其他作品多多少少还是有可取之处,但是那些同人电影看着还是让人不舒服。
当然这部片子在国庆档被另外两部大片夹击,估计票房十几亿收场了。
方五洲(吴京)的原型是王富洲同志,与片中不同的是,他攀登完珠峰后似乎还继续在参加高山登山运动,1964年还成功登顶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是至1982年唯一登上过两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运动员。
1975年,王富洲同志确实随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征珠峰,不过似乎参与的是组织领导工作。
老人家已于2015年7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曲松林(张译)的原型是屈银华同志,他确实因为脱掉高山靴,攀上“第2台阶”,双脚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10个脚趾被切除。1975年登顶珠峰时,队友们借助屈银华15年前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上架起近6米的金属梯。直到现在,这座“中国梯”已经帮助上千名攀登者抵达地球之巅。
2016年9月19日凌晨2点50分,屈银华在京去世,享年82岁。
杰布(拉旺罗布)的原型是贡布。老爷子还健在,也是我国初代攀登珠峰英雄四人组唯一健在的。今年9月还连线参加了《开学第一课》,身体应该还算硬朗。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还有一位,片中没有出现,但不得不提的人物,刘连满同志。他在某些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第2台阶”处甘当人梯连续托顶三位登顶队员(片中是方五洲),并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氧气瓶留给突击顶峰的队员,最后靠着意志存活下来,成功返回。本片由于某些因素,没有出现这个角色,算是一种遗憾。
老人家于2016年4月27日6时35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
老队长的原型可能是史占春和许竞。在前往营地的行军中,由于遭遇恶劣天气,登山队有超过40名登山队员被冻伤。有的队员冻掉了半截手指,而严重的甚至失去了整条胳膊,队长史占春也被冻伤。所以由王富洲接任突击队长。在抵达营地后由于氧气不足和副队长许竞体力不支,便由王富洲带队,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四个人冲击顶峰。
至于那些只露了个脸的初代队员则是当时无名登山英雄的缩影。
赵政委的原型可能是韩复东同志,是他交给了突击队红旗和主席像两个重要的信物。
初次登顶当时确实未获得国际广泛承认,但是原因并不是片中的为了队员生命丢弃了相机。而是时值夜晚,无法拍摄,他们放在顶峰的毛泽东石膏像太轻,被大风卷走。现在根据国内外气象学家的气象研究论文,也侧面证明了1960年5月26日前后,中国和登山队在珠峰北坡登顶会成功。目前很多国家已经承认了那次登顶,英雄泉下有知,也会瞑目了吧。
片中稍微提到了一点1960年强行登顶的原因,确实跟划界有关。当时确实有歪果仁阴阳怪气“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所以才会有一批英雄付出汗水和热血去强行登顶。可惜因为没有凭据留下,依然被人酸了十五年。1975年前,国家其实也有过再次登顶的计划,可惜均未成功。
黑牡丹(曲尼次仁)的原型则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女队员潘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不过老人家是1939年生人,与剧中年龄明显不符,而且1963年春节,早已与无锡籍队友邓嘉善喜结良缘。片中黑玫瑰和李国梁(井柏然)的爱情故事应该是为了艺术表现虚构的,个人觉得不是很合适。
老人家2014年3月31日上午7点在无锡医院去世,享年75岁。
杨光(胡歌\成龙)原型是夏伯渝。1975年,夏伯渝第一次攀登珠峰时,把睡袋让给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被截肢。2018年5月14日10点40分,夏伯渝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和假肢登上珠峰的人。片中对夏伯渝的事迹进行了一些改编,个人也觉得不是很合适。
被吐槽最多的徐缨(章子怡),我也没查出来有没有具体的原型。如果是原创角色,那导演和编剧真的用力过猛了。
说说片中多次提到的登山之神,方五洲的偶像马洛里。他的遗体于1999年被一支美国攀登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约海拔8170米处发现,但是攀登队并没有发现他所携带的影像资料,所以也无法证实马洛里是否曾经登顶。
片中方五洲徒手爬工厂,初看的时候我也是莫名其妙。后来查了一下,才发现是致敬。马洛里曾徒手爬上教堂屋顶,向后来的妻子露丝示爱。
杨光在片中也提到了马洛里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
前半段负分,后半段零分。感情戏按偶像剧写,吴京的动作戏按超英片写,这种混搭的质感让我完全懵圈了,就差没跟《烈火英雄》一样冲着大自然喊话了。两个小时的东拉西扯,艺术感染力完全不如茨威格一篇《伟大的悲剧》。在一部最需要展现人性的电影里,我却连一个真正的人都看不到。文戏崩塌成这样,再怎么努力攀登也是白搭。重剪的传闻可能是真的,饶是徐克也救不回武功尽失的李仁港啊。
二十多年过去了,李仁港的抒情基因依然没有变,甚至在配乐上有点变本加厉,电影能看出在剪辑和台词上有大刀阔斧的改编,到如今的成片来说不算差,灾难戏也在水准之上,可惜李导还是没明白,就算抒情不溢出来,我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自豪的
因为缺乏基于核心价值感而产生的电影美学和叙事体系的支撑,香港导演团队+急功近利的制片方把一部本应是家国情怀的登山电影拍成了武侠+爱情+动作的混搭。他们就是理解不了也回答不了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登山。登山电影本就稀缺,这种题材被拍成这样可惜了,因为可能很久之后都不会再有这个题材的电影了。
个人英雄主义和烂俗的爱情线乱炖。气象组负责人还有女医生这两个角色是来干什么的,作用突出不明显,甚至有些拖后腿。音效乱七八糟。爱国必须有,打着爱国的旗号圈钱我们拒绝。
这种电影以后还是请个好导演吧
就感觉送分题都不要的,这个时间上映就是和70周年相应和的,结果给我的感觉是导演想拍的太多,结果哪一部分都不够好。感情戏突兀过程结果也都太过于牵强。与国家有关的历史也没有刻画的特别清晰,那段时间登顶珠峰应该不单是那一个原因。没有拿得出手的情节,内容,国家情怀也不够~
这盘子怎么攒起来的不清楚,这样的演员阵容为什么是这个导演不理解,阿来作为编剧使了几成的劲儿不知道。选题这种事最尴尬的就是一个明明可以出彩的题材被一个过于平庸的作者抢先做出来了,还做得非常温吞。前三分之二基本上就塌了,根本不知道朝哪使劲,好好拍登山就足够的事,为什么非弄几段拧巴的根本无法展开的爱情故事瞎搅和呢?再有,这种量级的演员怎么还都后期重配的音?而且三四成的台词对不上口型啊。有些语调听着和译制片配音似的。张译靠一己之力撑起来一半吧,那么尬的台词都被他说热了。导演完全没有把控能力,我觉得让张译,王景春,吴京,章子怡几个人自己鼓捣着来比目前可能只好不坏。
改名叫珠峰绝恋吧
挺好的题材就这么可惜了
说好的献礼片怎么就变成了玛丽苏爱情片,导演快出来挨打。
中线附近商业片,观感上坐立不安比例较高且集中在后段,后期配音折射出的制作态度太恶劣(谁的意见,是为省预算么)。方五洲-松林间的张力与李国梁的牺牲等两处剧本是受了高人指点吧,国产片还没这么玩儿过,有趣;其他方面就老样子,缺少厚积薄发的沉淀与清明澄澈的审美。国产片这么玩,和陈凯歌自甘堕落有什么区别呢。
方五洲、李国梁的两段爱情太尬了,爱情戏完全是为了加入而加入,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方五洲身上顶着巨大的冰块,其它人都不赶紧来帮忙,还傻愣愣地站着。徐缨不可以把注意事项转告给同事,让他们爬上去告诉方五洲吗?非要自己亲自爬上去吗?还有方五洲飞身跳跃冰裂缝、趴在梯子上滑行……很多桥段都太假了,完全没必要把真实的故事拍成了动作大片。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把登山队个个拍得武功盖世,就像特工一样,而没有突出他们也只是普通人的特点,完全偏离了改编真实事件的初衷。把方五洲塑造成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冰块砸不死,冰雪冻不死,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把松林塑造成一个为了登顶不顾一切,甚至不在乎队友生命的人;这样拍不是在歌颂他们,是在黑他们。如果用更纪实的方式来拍,并不会显得他们普通,反而更能体现他们的伟大。
一星给张译,还有一星给珠峰英雄。
文戏尴尬,武戏不科学,可惜了!
李仁港还是不太行,1960部分和1975的拉练部分即便作为背景也只是走了个过场。1975登峰的N次戏剧冲突铺垫也总不够,又急于展开灾难,灾难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动作戏被编排得过于随意,一波三折看的累心。儿女情长的部分也是尬,气象局徐樱纯粹添乱,在峰顶咳出一口老血后,剧情狗血点的高峰时刻也随之到来了。
导演的问题很大,浪费了如此惊心动魄的题材,也浪费了一众演技在线的演员。《攀登者》应该呈现给观众的,是凡人之躯如何征服自然、踏上世界之巅,是我们如何在质疑声中向世界彰显中国力量,而过多重复的、用力过猛的老式桥段破坏了情绪的表达。另外,跳跃性的剪辑生硬莽撞,如雪崩般瞬间击溃了演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无休止的配乐震耳欲聋,甚至盖过了珠穆朗玛峰上呼啸的风声。导演试图用各种花哨(事实上笨拙无比)的方式渲染气氛,却很少将镜头平实地对准珠峰上的攀登者——哪怕是最后的登顶过程,更不要说影片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以及部分配音对不上口型的问题,这部电影真的完成了吗?
几位老戏骨和新生代演员的默契配合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演员眼神里都是戏,一滴泪水和一个笑容,都是本片的加分项。影片节奏紧凑,刺激惊险,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感情细腻且生动,直戳泪点。影片的画面制作精良,尤其是雪崩的镜头和搭梯子攀越第二阶梯的部分,精致的特效绝对是本片的又一大亮点。
9.28点映,不应该叫《攀登者》,就应该叫《珠峰绝恋》,登珠峰的时候用公共通讯频道谈恋爱,真的没有必要,还把中国第一个北峰登顶珠峰的女登山队员拍成恋爱脑。 大规模改台词重新配音,浪费了张译和章子怡的台词功底,表情带的感情和台词语气带的感情配不上,吴京的动作戏过于浮夸,海拔六千米以上再敏捷也不是飞檐走壁那种敏捷,而且浪费太多张译的表演,和吴京的对手戏完全能撑起大半部电影,愣是半路失踪。非要横着比,比《战狼2》都不知道差了多少。
想看在欣欣的份上多给一星,但我实在没法儿昧这个良心。节奏混乱,剧本狗血,配乐突兀,台词尴尬,看得我直恶心。
【C-】估计没有足够可用的素材,这片的剪辑和节奏很是莫名其妙,硬是试图剪出一种流畅感,结果把故事讲得糊成一团、主次不分,让人分不清这片到底是要登山还是谈情说爱。李仁港的导演能力也是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出来,里头好多段大场面的调度一团糟,不仅娱乐性没立得起来,还总是暴露出绿幕感。影片想要传达展现出那股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但观众看到的不是主角们如何在十分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克服一道有一道难关,而是各种鲁莽草率的决定和行动,更像是一支业余攀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