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迷失季节

    犯罪片俄罗斯2021

    主演:伊戈尔·伊万诺夫  耶尼亚·维诺格拉多娃  奥尔加·萨哈诺娃  

    导演:亚历山大·坎特

    猜你喜欢

     剧照

    迷失季节 剧照 NO.1迷失季节 剧照 NO.2迷失季节 剧照 NO.3迷失季节 剧照 NO.4迷失季节 剧照 NO.5迷失季节 剧照 NO.6迷失季节 剧照 NO.13迷失季节 剧照 NO.14迷失季节 剧照 NO.15迷失季节 剧照 NO.16迷失季节 剧照 NO.17迷失季节 剧照 NO.18迷失季节 剧照 NO.19迷失季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34

    详细剧情

    15岁的萨莎和丹尼,第一次偷尝了禁果。萨莎的父母得知事实,当即决定棒打鸳鸯,然而这对小情侣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他们可以与一切为敌,无论是父母还是整个社会。不巧的是,萨莎的继父是一名警察,他坚持要将丹尼逮捕入狱,就这样,心血来潮的青春期私奔冒险升级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逮捕行动。

     长篇影评

     1 ) 令人迷失的不是不成熟的爱情,是被压制住的表达欲

    颜色好爱

    15岁的萨沙和丹尼在一次聚会上看对眼了,但父母对青春期的他们的管理和对待使他们的叛逆逐渐加剧。他们逃离了学校进行了一场“做你害怕的事”的冒险,随着天性的解放,这场冒险逐渐疯狂,毁坏他人财物影响公共秩序,被带到警局后情况加剧,他们越跑越越,持械,要挟,最终他们走向了陌路…

    这部电影最抓我的是视听,这个部分我要给一个满分!画面和配色真的不错,美术这个部分着重表扬,有非常多难忘的镜头,没办法都放出来,所以很建议大家去看画面,包括看守所/家/木屋等关键场景的置景,都把整个电影的气氛烘托出来了。配乐也特别好,几段无台词的配乐都特别抓人!整个电影的关键词“techno电子感”“青春浪漫”“俄罗斯高饱和”“胶片感”都呈现在了视听这两方面!这一部分我很爱,也是主要推荐的理由。

    置景绝了
    我爱的垃圾站
    非常朋克的看守所

    回到剧作方面,电影的开场明确了立意,要讲述青春期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包括叛逆和他们的不受控,但也包括他们对家长和社会的看法与不满。即使用爱情故事包装,我也觉得想讲教育。所以当他们的行为被家长以关心和交易的名义控制,致使他们产生了不满和极端行为的时候,是可以理解的。到了中期事情的走向开始离谱,我是讨厌这两个孩子的。他们在挑战道德和法律,行为已经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折磨了,再之后我的感觉是担心,持械要挟,过度的不受控,好奇心驱使下的他们感觉真的疯了,就很难想象要如何收场。到了结尾我是遗憾的,遗憾的不是两个年轻生命的陨落,而是到底为什么只是懵懂的互相喜欢最后发展的如此极端又崩溃。

    一些奔跑

    我绝非要肯定他们的行为,这些损人不利己,为了标榜自由而进行的对法律和道德无视的行为绝对是错的,即使未成年青春期都不足以去掩盖这些错误。但更令我去思考的是,背后把孩子推向极端的家长们做错的事可能更重要。

    【他们始终没有学会沟通和倾听。】

    他们有很多次机会去按下暂停,但最后他们的言语使事情走向了更令人崩溃的局面。我相信很多人会说那家长做错了什么?这样的孩子还不能说不能骂了吗?我想这就是作为成年人对自己最大的误区:我长大了是家长了,所以我就一定会沟通会说话,我就有资格去批评指责。但事实是这样吗?

    我始终认为沟通方式是人需要终身学习的课题,特别是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和思考的时候,倾听往往比说教更重要。如果这个故事中任何一个家长在接到电话或见到他们的时候去问问他们在想什么,而不是一味的讲述和批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结果是否会有不同?

    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方式应该用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而不是由输出者决定的,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吧。

    最后这组镜头,我真的觉得牛逼

     2 ) 我短暂地做了一回叛逆少年,11.19金鸡国际影展

    光看剧情的话就是一部纯纯的俄版爱情青春疼痛公路犯罪片:俄版两小无猜 俄版天生杀人狂 俄版雌雄大盗(或许可以再算上一个俄版少年的你……)

    这是一个根据俄罗斯普斯科夫州青少年犯罪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搜到了一篇新闻稿之后不得不佩服毛子把深度报道写成厚重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能力。他们的确对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敬畏、敏感和悲悯。

    //meduza.io/feature/2019/11/14/oni-deti-a-vzroslye-ne-smogli-ih-spasti

    两位向着警察开枪最后自杀的孩子葬在高耸的密林外开辟的一片空旷的墓地里,让人想到影片最后一袭黑衣的孩子们从密林中涌出的场景。

    虽然是有故事原型的,但实在是能见到太多片子的影子了,列上这么几部基本就能描画出剧情和人物是什么样子。事实证明对于父母和社会而言青春期的问题儿童是世界性难题,区别仅在于问题儿童作天作地能作到什么程度,最后往往用血淋淋的犯罪和万众瞩目的死亡为轰轰烈烈的青春留下注脚,激起大家反思“是这个充满专制和规训的世界容不下张扬自由的灵魂”“世界错了,父母错了,错在哪里,能改变吗?”

    顺带一提,本片的英文译名很有意思,叫in limbo,是个有神学色彩的名词,查了维基,limbo/拉丁文limbus在天主教里意思是“在地狱边缘”,指的是那些死于原罪但没有下地狱的人,limbus puerorum“婴孩的边缘”多指未受洗的孩子在婴儿期死亡,太年轻而没有犯下现实罪,但又尚未从原罪中解脱出来。(但查证了一下东正教的语境里是没有这一说法的)盗梦空间还有很多幻想题材片子都曾经用到过limbo的概念。

    风格也好类型也好,稍有阅片量和电影理论知识的人应该很容易就能辨别这部片子是什么“成分”。简言之,老大哥的艺术遗产有如富矿,取之不尽历久弥新,是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的。从以上几点来说确实无甚新意,“乏善可陈”,因为真正好的地方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你就是知道它很amazing,你很想说点什么,很想告诉别人它就是很牛逼,但是当别人问你“这么好看,讲的啥”,你瞬间发现光谈故事这个片就变味了。不依赖故事,甚至能在一个高度类型化故事框架内挥洒和玩转视听语言,为情绪和风格服务而不永远只为故事服务,这是我认为好电影最难得的地方。(但看了看毛子的影评,见惯了这些视听形式的他们很显然不吃这一套,唉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它让影厅里的我像个在大摆锤前走钢丝的人,不得不调动全身的感官小心翼翼用尽全力地保持平衡,一边还要防备无数次迎面而来的巨物般的冲击。难以说清的,但它就是在画面内部,在快速切换的镜头之间,在屏幕与我之间形成了张力。

    我就是喜欢有构成感的电影啊,我就是喜欢永不止息的运动、运动、运动,喜欢拉满饱和度的有颗粒感的画面,极具东欧气质的童话邪典般的美术,一堆堆俄文大标语和拼贴画乱糟糟大剌剌刺目地摆在那里,华丽的蒙太奇配上强烈节奏的音乐,像不要命的组合拳一样对着我的脸上来就是一顿狂轰。那一刻我就是烦透了上纲上线上价值的日常生活,大喊着“受够了”,企图用强烈的自我表达摆脱规训对抗全世界的叛逆少年。

    于是我打开了豆瓣电影,短评第一条“画面华而不实”,我直接笑出声。

     3 ) 青春期只是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借口

    被“俄版去他妈的世界”标签吸引而来,但发现是换了核心的去他妈世界的壳,这个壳太美丽以至于我对他的核心真心说不上来有内涵。 这个壳有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标签,这点很上分,但看完反而和心理预期不太一样,更下头了。片中有一场两位母亲的对话印象深刻, -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 -青春期只是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借口。 甭管是不是青春期,片中所宣扬的“自由”和“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抗拒都让我这个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人感到匪夷所思,我是怂包,但我仍认为这样的主角成长描写并不值得提倡甚至浅薄,我想起了英版的去他妈的世界,那个从开始原因和最后的成长路线都比这个电影合理且深远的多。 当然,这个壳太美了:

    拥有俄版去他妈的世界的标签效应,

    出发点直接站在了青少年的道德制高点上,

    音乐做的太好了,

    画面太美了,

    男女主颜值太高了,

    当然核心是爱情啊

    这种在电影里才会有的极致的浪漫主义便是恋爱脑的香饽饽啊

    作为恋爱脑的我,心中最喜欢的便是爱情故事啊,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爱情,让我觉得难受,可能牵扯到拿人命开玩笑了。这种病态的爱情和浪漫结合的形式我一向不太吃的消。但又感觉最后两位如果改正变好倒是落俗,双双赴死又成为我心中最好最满意的结局。

    所以,爱情啊,就像电影里那个非常梦幻且怪诞的场景下,女主和男主说的那段“誓词?”那样,疯狂且无厘头,壮烈且自私,到头来还是最爱自己罢了。

    男女主颜值太美了,如果不是颜值,我可能真的看不下来。

    回想了一下,为啥这部的剧情给我的感觉没有英版《去他妈的世界》和《韦恩》的好,我突然想到了!那就是,这部电影的两位“青春期”主人公,一路,都没有遇到哪怕一位“好心”的成年人!

     4 ) 真实原型

    今天在抖音上看到了解说是真人真事,一直释怀不了,(为什么释怀不了是因为我现在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年龄,其实很羡慕他们这种疯狂自由)看到有人发了链接点进去看完了他们的故事,其实真实故事和电影还是有蛮大不同的,至少原型的男主妈妈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两个人并不是自杀可能是因为警察(但都只是猜测),后来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网站上找遍了他们的故事,在YouTube上有他们死前直播的视频,看完之后只觉得很讽刺也很大胆,但同时却有些羡慕,真实的男主家庭还是很和睦的,但他可以为了女主去死.他们聊了很多,完全看不出来是会去自sha的人,他们很释然也很疯狂,打电视机对警车开枪.有的人觉得他们是疯子活该他们si掉,但是从一个青少年的角度来讲也许这是他们想追求的,女主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和男主私奔,也许他们并未想过自杀,但是当他们完全逃不掉时这样做才是能让他们永远在一起的方法(很多讲的都很乱,也不完全,今天一天都很难释怀,所以写了这些,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所以你喷我不会反驳,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搜搜真实故事,找不到的话我可以给些资源)

     5 ) 冷寂的白桦林

    俄罗斯电影,英译名In Limbo。 23/02/25 金鸡国际影展 春季展映

    111分钟的片子,色彩鲜明,晚九点看也不算乏。散场接近11点了,一路狂奔去赶末班车地铁:5号线下班也太早!

    Limbo,天主教中指地狱边缘,死于原罪而没有被分配到地狱者的来世状态。故事本身并不新颖,贴标签就是“问题青少年暴力犯罪”,还有开枪自杀殉情这样一个不太符合core价值观的结局。俄罗斯人拍出了地域风情,女主角有一种稚嫩与冷冽夹杂的美感,男演员脸则相对平庸些,母亲管束下的呆气。在Sasha和Danny的这场冒险中,原本Sasha是绝对主导者。她强调要变革,要破坏所谓“秩序”,要做不敢做的事情,要寻求改变。而枪支出现让这种关系微妙失衡了,又或许枪支只是导火索,Danny早晚会摆脱“做她认为该做的事”的桎梏,真正陷入彻底的破坏欲与控制感中。第二次丢掉手机后,Danny终于下定决心完成这桩“改变”。把世界变得乱糟糟,破坏秩序,允许失常。动方向盘引发车祸是他第一次展露主体性,然后逐渐脱离控制。一个平庸的隐喻是Sasha在隧道里换衣服时,看到Danny对着(似乎是)狗开枪,她望向背后黑暗的深渊。之后Danny差点射击骑自行车的坏脾气碰瓷老头,这已然超出了Sasha的可承受范围。Danny靠持枪享受了一把权力,试图将Sasha推入海中,质问她是不是害怕了,是“懦弱”的表现,强制性地接吻。同龄男孩可能永远无法得知女孩真正想获得什么,在探寻什么,那些破坏行为背后是怎样的心情。而Sasha将车开下陡坡,Danny救出她并发现了后备箱的步枪与大额钞票,他们的同盟关系再一次得到确立。

    有两个喜剧色彩提供者:“老菊”,人如其名确实是男同性恋,为了草小男孩屁股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占卜师,意外的,一切都刚刚好,然后急转直下。前半段我总忍不住想:得亏俄罗斯疆域辽阔,治安一般,不是处处都有监控摄像头,两人得以破坏狂欢。以及——少管所哪里去了?(果然,彼得叔叔出现了。)女主继父Victor只是一个普通警察,却开得起路虎揽胜,很难不怀疑是否影射俄罗斯的贪腐问题...... 警察们对站街女孩的处置那段没太看懂,权力下的性交易,或者仅仅是一种威胁?起初以为后备箱里是贪污赃款,后半段才知道是假钱,大概是伪造钞票案。

    Sasha的痛苦是和母亲的小家被「闯入者」(继父,警察,家庭中“至高的”权力者)破坏和控制了,Danny则是母亲因为父亲死亡活在了过去,半强迫地让自己也无法长大。我一直在等待他们聊家庭,聊自己,却到了小木屋阶段才谈及,这寥寥数语,也许是他们首次披露真心。镜头在两人头部间切换,叠化转场,最后面对面:我真的理解了你的痛苦,我们的关系在这个小型乌托邦中发生质变。


    电影开头用了纪录片形式:青少年在镜头前讲述自己在家庭中的suffering,所谈论的点还蛮真实的,过高的期望,无法互相理解,隔阂疏远与内心的小世界。整部影片都有点纪录片的味道,镜头不断切换,两个人离家出走途中还用相机做社会调查,街头访谈。影片画面很美,或者说,俄罗斯风光真美啊。大片的白桦林,雪天的小木屋如一方净土。想到张爱玲在小团圆结尾写到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尽管那是美国片)。地狱边缘不是血淋淋的,反而有着小小暖意。

    Sasha和Danny在聚会上对视——这是联结的开端,而非爱情的发生。他们之间真的有爱情吗?我持怀疑态度。当然对着「联结产生」到底算不算爱情进行反复质疑,也没多大意义。我看到的只是导演想着重呈现的片段,此片更多聚焦行为,而非语言。在绿茵场上互骂时,Danny说“泼妇”,Sasha回应的“我爱你”,当真是爱吗?两个内心孤独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也许根本不知道怎样健康地去爱人。

    没有成功的沟通和拯救,只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沮丧与失望,只有彼此。他们举行了特别的婚礼仪式,完全叛经离道的,与结婚誓词相反的承诺,诠释「另类的爱」。剪发,剃头,缝制婚礼服装,劈柴生火,在冰天雪地的露天浴缸中真正完成性行为。

    Sasha说我做不到,请你帮帮我。此刻我明白,Danny真的与她融为一体了。这种改变也许是双向的,都接纳了对枪支的使用,采取稍显极端的态度,拥抱取暖。在木屋里,他们听着脚步声接近,别无选择和退路。那样默契的,Danny知道她希望的殉情形式是怎样的,于是完全照办,她在听到枪响时亦安心地扣下扳机。这一刻我看到爱,尽管不知道是怎样来到这一阶段的。

    在这部片子里别想着解决办法。不寻求理性思考,就是要极致的疯狂,燃尽生命,不顾一切,最深的绝望。负责提问,负责把现状摆出来:请看,这是孩子们的内心,别过多追问,用心听他们说吧,没用的成年人们。若只会用“处理问题”的态度,却闭上了耳朵,就无法解开症结。

    最后一幕依旧是白桦林,学生从远处走来,黑压压乌泱泱一大群人,然后给到面部特写,结束。我们看到青少年的面孔,看到他们的情绪,用眼睛说:也听听我们说吧。


    影片中的音乐很有意思,都市电子味儿,又带点欧洲风情,像硬硬的冰面。配合生动的画面,会有点热血沸腾想去银行打劫的冲动:)片尾曲是Дайте танк (!) 的 Мы,电子乐,8bit制作,“后现代”风味。

    青少年谨慎观看(),不要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现实,毕竟我们身处此地,你想做这种探索,大概萌芽阶段就崩殂了!电影把背离描述得容易太多了,毕竟它的目的是充分展示这一切。而你是否真的问过自己: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我设想过有点暗黑和狗血的结局:男孩被程序正义抹杀,女孩活下来,露出一个满足的微笑。太怪异了,结局若是这样,大概会在电影节上被喷成筛子。

    看完后冲浪,发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太沉重了,无法想象现实有多残忍。不知道俄罗斯的青少年自杀率如何,此片能以普通的题材得到一定关注,除去拍摄技巧和讲述手段,大概也有社会问题层面的考虑。原生家庭是巨大的问题,然而不能只揪着这一点不放,也要看到更多的部分,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提供什么?给予孩子充分探索的空间,不要让环境越来越紧缩。

    存了Quark网盘,但感觉不会重温,观感更接近一次性爽片。当然这类片也有存在的意义:青春的释放,愤怒无助的情绪表达,不追问“然后”“怎么办”,不寻求更高远的意义,停留在雪地丛林里孩子们的脸庞,足矣。更何况,导演把这个故事讲得具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是个冷色调故事,蓝,白,灰,黑,尽管前半段两人的“冒险”是明快轻松的,大片鲜亮的喷绘,但有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和沉重感。后半段进入森林木屋更不必说,几乎只有纯净的雪与枪支子弹,好冷。

    和w标签式描述了一下这部片子,他说“感觉是筋疲力尽+去xx的世界”,我没完整看过所以不好做对比。以及开玩笑的——《少年的你》,毛子电影不必为了censorship改结局。

     短评

    7/10

    7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 最心痛的是他们已经懂得了爱,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连那老混蛋也没有杀,为什么不好好告诉他们如何活下去?为什么不多给他们点时间呢?初看以为是俄罗斯版《不良少女莫妮卡》,实际不仅有上劲儿的毛式审美,还有对俄罗斯青少年问题的关怀反思,看得我涌起深深的惋惜。结尾处白桦林里黑压压前来悼念的孩子们,谁能告诉他们该去往何方?谁来好好跟他们道个歉,聊聊天呢?

    8分钟前
  • Mirorio
  • 推荐
  • 女孩倒是始终如一,那个男孩拿到枪之后的表现不让人战栗吗?年轻的男孩=没拿到权力的大爹罢了

    13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 挺好的,青春就是要瞎造,不过,造过头了,也要承担后果,都是必须的。

    1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 柔情的配乐下,年轻的情侣为爱献出了所有,这是一部关于俄罗斯青年生活状态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阴郁的色调,迷失的少年灵魂漂泊于白桦林之上,影片中看到很多致敬的迷影时刻,与电影一起度过了血色浪漫的111分钟。

    17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 #金鸡北京展映# 其实是he,带来了更多的“觉醒”与希望。大人们总用“青春期”当做借口,其实只是被生活、社会规训成了现在的样子。导演技巧带来了一些惊喜,声音、构图、色彩,偶尔出现的跳脱与可爱,值得大银幕。

    18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推荐
  • -我发誓,我会给你一直带来麻烦。-我发誓,我赚不到钱,我们将生活在贫困中。-我发誓,我会恨你。我会切开你,取出你的大脑。-我发誓,我会重击你。我会改变你。我会打败你。-我发誓,你将永远后悔招惹了我。-我发誓,你会一直后悔下去。“即使死亡,也不能将我们分开。”

    19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 #2022金鸡国际影展叛逆到死的故事,一系列反抗举动,看似很无厘头,却挑战着所有被规训过的人,迷失才是寻找自由的开始,林中小屋的生活很短暂,但无比美好,多希望没人找来,他们可以成为真正的仙女和牧童。就像其中一个妈妈说的,不存在青春期的叛逆,只是为了掩盖教育缺失的说辞。不得不感叹,毛子的审美太酷了,美术摄影极具颓废气质,怪老头和林中小屋的场景搭建有种童话邪典的味道,音乐更是牛逼,迷幻电子+新浪潮吧。看完感觉劲很大,像喝了一瓶浓烈的伏特加。

    21分钟前
  • 飞骑斥候
  • 力荐
  • 他们这样离开了也挺好,剩下的不就是乱七八糟、无助的成年世界了嘛

    23分钟前
  • 真实的真实
  • 力荐
  • 《萨沙与丹尼》。从前半段的自由童话到后半段的残酷现实,转折点就发生在女孩向男孩喊出“我爱你”时。爱是一曲悲歌,必得以死来句读。歌声若嘹亮,唱过便足矣,青春盛放时的定格总是最永恒的美。视听美术都不错,音乐、色彩、剪辑节奏都配合着叙事和情绪的转变。只是类似的故事讲得不少,这里倒并不算出挑。7/10

    2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 在一些桥段的处理上有点轻佻,配不上“砸烂父权制”的姿态和野心,但整体还是好看的。超强风格化、铺陈于细微处的社会观察、比较生动的叛逆少年男女形象,最后一境丛林里涌出的黑色人潮,z世代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现实版本的《V字仇杀队》。

    28分钟前
  • 热情华夫饼
  • 推荐
  • 那一棵棵死气沉沉的黑漆漆的枯木不就是一个个失去自由的灵魂吗。他们真勇敢。配乐很棒。

    33分钟前
  • 昂篙
  • 力荐
  • 看看人家俄罗斯年青人的最后一代,够绝望,相比那个看不清手机干什么都没用的老太太麻木的那一代,而中年人呢是愤怒愚蠢肮脏,一年后这个充满破地烂人的国家还发动了战争。他俩在浅滩奔跑有致敬到《伊万的童年》,都是如此的美丽又被牺牲掉的迷茫生命。金鸡国际影展。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 低于预期。看前半段的时候一直在想,就这点事不至于吧,但是当结尾部分男主妈妈拿着喇叭情感绑架说“你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我是为了你才活着”的时候我一下子又觉得,还是至于的,因为实在太窒息了。不过我很不喜欢后半段明显在两人关系中占主导的男主的行为,所谓的“做你害怕去做的事”,是指主动挑衅后拿枪威胁有过口舌之争的没素质路人,还是在海滩上强力地扒女主的衣服?更不用说他还毫无预警地抢方向盘,坐副座的女主没事真是烧了高香。反观女主拿枪是真的用来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开车冲下悬崖的举动更像是一种向男主证明“我就像自己说的那样什么也不怕”的讨好(话说回来,命是真的大),不喜欢。至于最后青少年们的凝视也就那样吧,女主回校告别时还被男同学嘲讽,大人不理解处于迷茫青春期的你,你也未必就能在同样迷茫的群体中找到共鸣。

    36分钟前
  • Emily
  • 还行
  • 你来人间一趟

    37分钟前
  • hellst
  • 推荐
  • 反建制解构权威的公路片 完全还原了我心中的俄罗斯 异质 失序 也有东欧的浪漫遗风 是西边窥探的窗口 是布尔什维克遗失的红星 视听俱佳 家庭餐厅的色彩对撞 树杈上的二人构图 超现实的涂鸦 伪纪录片的手法 神圣的结合 寥寥几场戏却精准完成权力的倒置 雪地里 白桦 针叶林也像个个墓碑 声音设计极好 搜了下部分来自Dayte tank(!)结尾 庆幸能作为被凝视的客体 有资格在大荧幕上看到该片 那些穿黑衣服的 目光如炬的 愤怒的 是整整一代人 结合时局也就更妙了

    42分钟前
  • 千禧难民
  • 力荐
  • 6.5/10。很像《去他*的世界》,发现雌雄大盗模式的反抗故事最后结局都是死亡。像做了一场无拘无束的绚烂绮梦,一声枪响,梦旅人醒了。可能是年纪大了,我会时不时带入他们的父母,也很不容易。剪辑酣畅淋漓,俄罗斯电影的欢脱与失控。

    44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 人心头都蛰伏着魔鬼,与年龄无妨,莫唤醒。

    48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还行
  • 上半场是典型的青春与自由,几乎是从所有叛逆的青少年电影中拼凑起来的,多少有点混乱和平庸。但下半场局面扭转,男女主人公逃离父母,从彼此身上找到了实现成人愿望的机会,与他们周遭喋喋不休的世界抗衡,成了现代版的“邦妮和克莱德”,你甚至可以忽略开头的问题。既有年轻潮的呈现,又有老苏联电影的诗性美,是俄罗斯年轻一代的赞美诗。

    5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 像是一场浪漫的梦,永远醒不过来。

    55分钟前
  • kinder23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