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屠杀令

    战争片其它1973

    主演:理查德·伯顿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莱奥·麦凯恩  

    导演:乔治  P.  科斯马图斯  

    猜你喜欢

     剧照

    屠杀令 剧照 NO.1屠杀令 剧照 NO.2屠杀令 剧照 NO.3屠杀令 剧照 NO.4屠杀令 剧照 NO.5屠杀令 剧照 NO.6屠杀令 剧照 NO.13屠杀令 剧照 NO.14屠杀令 剧照 NO.15屠杀令 剧照 NO.16屠杀令 剧照 NO.17屠杀令 剧照 NO.18屠杀令 剧照 NO.19屠杀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04

    详细剧情

      二战期间的罗马,一对德国士兵在罗马街道上遭遇炸弹袭击,伤亡惨重。德军报复性地按一比十的死亡比例,屠杀了数百平民。Mastroianni饰演皮埃罗神父,在无法阻拦屠杀实施的情形下,甘愿顶替做了牺牲者。

     长篇影评

     1 ) 八年前的影评了


         八年前在偶然性小概率事件下淘到这部影碟,全英文的封面并无剧情简介,仅仅是上面一张很小的剧照,从剧照到名字…很自然的联想到43年罗马城内德军报复性处死300多名意大利游击队及平民一事:
           3月罗马城内发生了以炸弹袭击在街上巡逻的德国警察的事件,共死32人(28当场死亡,4个重伤不治) 当此事被报告给柏林,希特勒愤怒的叫嚣着每个牺牲的德国警察要用50个意大利人来报复,忙于安其奥前线,本来不想搭理此事的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不得不回到罗马和14集团军司令马肯森将军合计着把1:50改为1:10并用用死囚来充数。 二战后此时成为战后国际军事法庭起诉凯塞林的主要罪名,也成为我在波澜壮阔大大小小的战役中还记得此事的理由,加上略有所闻的确有根据此事改编的影片(据说中央台也放过)。也就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带回了家。

           影片是1973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基本还算客观的还原了当年这一事件,面前德军报复性地按一比十的死亡比例,屠杀了数百平民。Mastroianni饰演皮埃罗神父,在无法阻拦屠杀实施的情形下,甘愿顶替做了牺牲者。另一方面,如何凑齐这320名死囚还是让理查德-伯顿演的卡普勒中校大大头痛了一番,不知为什么,影片把这位德国中校塑造成一位殉道者的悲剧角色,死亡名单上每增加一个名字他就多背负上了一座沉甸甸的十字架,死囚犯不够拉上政治犯、刑事犯,然后是无辜的犹太人以及街头平民,他们中间有学生、商人、律师、军人、泥瓦匠,还有教授,甚至儿童。
             绞尽脑汁终于凑齐了320位牺牲者,卡普勒中校也快临近崩溃,然而那又如何,没有人原意执行,国防军推给武装党卫军,武装党卫军推给普通党卫队,迫于军令,他不得不继续充当刽子手,上司想当然的下完命令那一刻,他身体一僵,眼里有那么稍纵即逝的灰败与绝望,瞬间又恢复了冷漠。他冷若冰霜的拒绝了Mastroianni神父的求情。
            而《SALON KITTY》里俨然恶魔化身的BIONDO此片中一脸无助的望着卡普勒“长官,我下不了手”,说这话时他眼中含着泪,声音都是颤抖的(其实哪有这么夸张= =)卡普勒一语不发,把他拉到犯人面前,亲自掏出了枪,跪地背对着他们的囚犯转过头,俨然是Mastroianni神父的脸——他宁愿舍身取义救助那些无辜的生命,哪怕只是一条。在与神父的双目对视中,和卡普勒中校眼中是难以置信的震惊与心痛,不厚道的萌一下~故事终于在一声枪响中嘎然而止.
    老实说神父转过头那一刻,我的震惊不亚于中校先生——那分明是一张卡佩罗的脸(如下图)想到这个,就抽搐的不行。
            至于影片中凯塞林的镜头,虽然一大帮人簇拥着手持德国元帅权仗出场很拉风,但戏依然很少,而且演员形象也很有问题。后来在网上查资料,发现这位演员还出演过大名鼎鼎的《海上钢琴师》,甚至戈林。。。。。。又黑线了一把

     2 ) 卡普勒上校的眼睛和灵魂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视角非常独特的二战影片,根据德军驻罗马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并非传统战争片。理查德伯顿凭借此片获得了73年的意大利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伯顿的这个纳粹军官角色是个面瘫,台词不多加上说意大利语,让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英语发音和台词功底的发挥完全受限。然而他仅仅用眼神演戏就已经足够塑造这个角色的灵魂了。

    虽然这一年他已经48岁,因为前一年的自杀式酗酒导致他的容貌迅速残败衰老,但眼睛始终没有变。尤其是特写镜头,他那双浅绿色的,清澈见底的眼睛实在太能夺人心魄了。

    我觉得比起那些拥有神秘莫测,让人看不透的深蓝色眼睛的演员,伯顿这样极浅的,会随着服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的眸色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透他的眼底,通过这扇心灵的窗口而透视他的内心。

    也就是说,这样的眼睛让他更容易通过它来讲故事,让他可以很轻松地成为眼中有戏,眼睛会说话的演员。

    这个片段是他的顶头上司在接到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命令之后到处“拉壮丁”打电话找刽子手,国防军和党卫军都认为纳粹快失败了没必要在这种时刻再背负血债,以免在战后被清算审判,于是纷纷抗命。

    这时候伯顿饰演的卡普勒上校刚好过来给上司交屠杀名单,就被无计可施的上司抓了壮丁。

    在听到命令的那一刻,他猛然转身,回头,不敢置信。

    按理说他也应该拒绝的,他完全可以预料到执行这个屠杀令的后果,等于叫他去送死,而且还是在战后审判时顶着纳粹刽子手的恶名耻辱地死掉。而他在此前,并没有杀过一个犹太人,完全可以在战后全身而退,不能在这最后关头手上沾血。

    然而他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震惊和犹豫了几秒钟,就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本能下选择了去当这个替死鬼。在选择做出之后,他的悲凉和绝望从心底里泛了出来,说了那几句苦涩无奈到极致,却又最终认命的话。

    谁都害怕死,谁都害怕背负恶名去死,然而你推我我推你,最后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的。

    在这一刻,他其实是一种意义上的勇者,虽然他接下来即将干着最残酷血腥的勾当。但在这一刻,这个纳粹刽子手残存的良知和人性的偶然闪过,还是被伯顿演活了。

    即使是从头到尾都是严肃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表情,他也依然可以靠着眼神的变化和镜头特写下的面部微表情,把这个人物的内心和情绪的一连串跌宕起伏的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把这个角色的矛盾纠结和冷酷忠诚演绎得出神入化。

    不得不说他的确是称雄六十年代的伟大演员,他太适合演这类悲情的殉道者角色了。无论是死于柏林墙下的间谍利马斯先生,还是这位为纳粹殉葬的卡普勒上校,尽管他们并非英雄,也并不光彩,却依旧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卡普勒上校
    上校与神父
    赶往遇袭现场

     3 ) 1944年罗马的一次屠杀

    影片源于真实事件。

    1973年由法国和意大利合拍,主要角色除了意大利大牌Marcello Mastroianni扮演神父,德国保安局的少校却由英国人Richard Burton出演,所以该片的一条音轨是英语的。

    故事发生在1944年,盟军已经登陆意大利正向北部逼近罗马。罗马的局面正由德国人把控,意大利人已经没心思履行和纳粹德国的同盟承诺,他们的法西斯党腐败懦弱又无能,老百姓有一搭无一搭地过日子,盼着盟军赶紧过来,战争赶紧结束。Burton演的是个负责维护秩序的德国保安局军官,却管着从罗马掠夺文物的勾当,Mastroianni是管文物保护的意大利神父,不愿意却没有办法,看着文物被发往柏林。

    某天,像发条闹钟一样准时的党卫军巡逻队在街上被意大利游击队袭击,放在垃圾车里的炸弹一下就干掉了28个(多像现在的以色列和伊拉克!),后来又有5个在医院里死去。在罗马德国保安局的将军就急了,哭着要以牙还牙。但是一个游击队员也没抓到。将军一定要报复,他让少校去按1:5的比例枪毙意大利“人质”,却被少校给压下来了。将军哪能上了台阶下不来,就联系他的领导们,请求支持。有的领导忙于跟盟军作战,正焦头烂额,一天就得死400个德国兵,根本不愿意为这事儿搭理他;有的就把他当皮球踢给下一个。但是元首希特勒,另一个疯子,跟他想到一起了,而且要求把比例提高到1:10!

    在罗马的德国人,除了将军本人,没人想执行这个丧心病狂的决定。党卫军不干,国防军也不干,最后将军只能命令自己手下保安局的人去完成这场屠杀。

    少校和意大利警察局长受命拉出关系330条人命的单子。他们挖空心思来凑这个数量,已经收监的政治犯算进去了、刑事犯算进去了,只有20个,然后又搜到一些犹太人,也不过几十人。没办法了,只能把当时那条街上的住户都算进去。最后俩人把名单凑齐的时候,都处于崩溃边缘,不同的是意大利人的沮丧全在表面上,头发也乱了,德国人则依然衣着严整但是满脸冰霜。

    Mastroianni神父知道了这事就到处去求情,最后找到他的上司托梵蒂冈的教皇出面。教皇最后没有出面。他又直接去找有一面之交的保安局少校,后者冷淡地回绝了他,带着手下去执行了,他心说:你哪儿知道我的苦处!

    在罗马保安局的德国人以前多数没有杀过人,这次要亲手对无辜的人执行枪决当然很困难。少校完全清楚,作为好领导,他要了两箱酒送到执行现场;在动员会上,他亲自示范下属如何出枪,能最快结束对方的痛苦。然后,他说:“我负责开第一枪。”

    Mastroianni神父虽然知道自己的措施都是徒劳,还是潜往枪杀现场。他被擒获了。少校的一个年轻的手下,紧张得不敢行刑,被人拉到一边。少校严肃地看着他,把手枪塞给他,陪着他一起去结束最后一批“人质”的生命。Mastroianni神父被命令跪在那一排里,他回头,正好看到准备开最后一枪的少校。少校犹豫了一下,还是开枪了。

    最后一个镜头定格,演职员字幕出来之前,列出了当时330个遇害者的姓名、年龄和职业,他们中间有学生,有商人,有律师,有军人,有泥瓦匠,还有教授。

    本来只是想看一场热闹战争片的我,不知不觉地看完了这个片子。原来想说点儿什么,后来还是决定不说了。

     4 ) 把屠杀当义务……

    BIONDO再穿黑制服,给伯顿大将当小副。多曼。

    伯顿和马斯楚安尼棋逢对手,对话很睿智。

    这个片子值得反复看。

     短评

    真事改编,B站上有熟肉在线,CCTV6佳片有约早期节目,目前豆瓣标记人数不超过60。

    7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 1、意大利的热血志士,用自己的方式对德国入侵进行反抗,实际作用不大,但具有象征意义。2、当政府软弱无能时,爱国者的抵抗虽然微弱,但却崇高而悲壮。3、即使在严酷的战争中,人性依然在某些人身上闪光。

    10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推荐
  • 見證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是代價的世紀

    12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 “艺术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一代人对下一代人进行真正沟通的唯一渠道,”“只有美能够拯救世界,”“现在战争为考古服务了?”画面粗制滥造,但一些对白很棒,就是配音有点让人投入不进去

    17分钟前
  • pissoff
  • 推荐
  • #不推荐以后给女儿看 有的人天生自带画面感,有的人努力也不及

    20分钟前
  • 橙子
  • 还行
  • 央视6台国语/已看

    24分钟前
  • []
  • 还行
  • 根据真实事件拍成的电影,两位主演都很不错。

    28分钟前
  • 柠檬海盐
  • 推荐
  • 纳粹疯狂报复部分与弗里茨朗那片很接近,但事件背景与敌对状态有较明显的不同。考虑到德意盟友关系,游击队的炸弹突袭造成重创多少显得鲁莽冲动不计后果,德国将军都哭了,“我本来很喜欢意大利!”……虽然片中的纳粹死硬依然凶残,但这种视角以及理查波顿的角色就使主旨拐向了另层意思:失控的代价。

    3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 游击队恐怖分子杀完人蹿了,让平民替他们受死,真不是东西

    36分钟前
  • 孔壬
  • 推荐
  • 这种片子好像不能用是否好看来形容,反正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大家看了自己就有自己看法了

    38分钟前
  • 独一无二的我
  • 还行
  • 最后的对视回味悠长,平静的宽恕与颤栗的殉道。

    39分钟前
  • tehom
  • 推荐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拍摄而成,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电影内容更接近小说而非历史的真实。影片的最大看点还是理查德.波顿对上马斯楚安尼,这确实是一对有趣的组合,波顿怎么看都不像德国人而马斯楚安尼扮演的神父就像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那个神父的翻版连眼镜都如法炮制。

    41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 一切都只为了最后那个结局

    44分钟前
  • 上一次一见钟情
  • 还行
  • 电影里的卡普勒是个明白人,对纳粹早已幻灭,真实历史上正好相反。另外安东内利神父的自愿殉难显得徒劳而理想化。片尾没出现演职人员姓名,而是公布当年遇害人员名单,这点很人性化

    4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 理查德·伯顿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https://www.ixigua.com/7160192254467015208?logTag=652ae00818cc04e743a8

    49分钟前
  • CM
  • 力荐
  • 20/11/2

    51分钟前
  • 2046小马
  • 较差
  • 与德军高层的合作正是在保护整个罗马。人性被战争异化。

    56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推荐
  • 7分。以德国外派上校警察Herbert和罗马教士Pietro两个视觉,呈现犯下反人类战争罪的历史一页。本子略为流水账。

    58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 感觉比《红袍与黑幕》好看很多

    1小时前
  • 人间失格
  • 推荐
  • “我爱罗马……我爱它的光,它的燃烧,和颓废的颜色,还有它崩塌的石头,即使有战争……“也正因为是战争,我们才成了罗马的主人,我们控制它。”

    1小时前
  • 花跟森林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