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因枪杀警察而被判死刑。当毒剂注入她的身体,她渐渐昏去。醒来时,她得知自己真实身份已经“死亡",如果想要继续活命,就必须担当政府的杀手。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训练,麦琪以新的身份重入社会,重新领略了生活的意义。而同时,她也产生了摆脱政府控制的想法。一场对立迅速展开...
虽然是想不通为啥要remake的remake(看来《NIKITA》还是不够赚头...),但是音乐和氛围都从原版脱胎换骨青出于蓝:Hans Zimmer的配乐少见的没走他一贯的绚丽磅礴风格,也不像他的其他作品——人本主义又情感丰沛——不知道影像和声音交杂出什么魔力,看的时候我常恍惚想到两年后的影史名作《Heat》,氛围上真好像Elliot Goldenthal给那部片子做的配乐,暗潮涌动又平静无波,雨后的霓虹,疏离着沉默,冷漠着寂寥,好似一场克制的狂风暴雨,被迫地凝固在城市夜空那无温度的灿烂里...
我猜如果选角导演没选Fonda和Bryne,我也不会生出那么多感慨。我说不出他们两个好在哪里,但确实,令我在这部片子里着迷又心碎的似乎不只是他们的演技。可话说回来,好演员其实就像其他任何好艺术家一样,they are great because they are, and you just cannot quite pin down what is it about them that makes them so great.
或许就像Jodie Foster说的,Fonda在这里“strange,intelligent and powerful”,Byrne身上则一直有一种富有故事性和层次感的“sensitivity”和“vulnerability”。
我尤其爱Gabriel B是怎么不动声色地演出一个人内心丰沛的一切,偏偏这一切还都克制而微妙,只够叫观众感受并追寻,却从来不会强烈到让人抱怨“too dramatic”。他的表演一直都恰如其分,人为与匠心从不可见,情感的曲折都在毫厘之间。《inside the actors studio》的 James Lipton(RIP...)对他那句评价可真不是奉承,这样一切都背后匠心独具功力斐然,人前却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演技,不愧是“the actors’ actor... the actor that actors want to watch”!
最令人惊奇并赞叹的是,不知怎的,这样一个明明是要做remake片的团队,在意想不到的方面倒颇费苦心与创造力:“Nina Simone”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解构又重建,她的音乐像一个幽灵一样超越时间发展的束缚,在各种场景里不断震荡、回响、共鸣,简直好像古典戏剧中的同场景重复对比技巧:
开始,Maggie为了逃跑拿椅子扇了Bob一耳光,Bob为了教训她又朝她腿上打了一枪,两个人一个缠着绷带渗着血、一个鼓着腮帮渗着血,答应被他“创造”的她出他意料,主要要求居然是要Nina Simone的音乐。
最后,Maggie,或者说“Nina”离开了。JP一边让Bob滚出他家,一边又说她给你留了张字条,看着Bob从Nina的唱片和“Nina”的照片中转过头来,他却说他把那张字条撕掉了。Bob问上面写了什么,却只得到JP暧昧难明的表情。
到这儿“Nina Simone”的意象都还隐于暗中,观众只得到少许信息来假想那张字条是骂他还是爱他还是单纯的再见,一切含混不清,只有男友撕掉字条这个事实引人遐思。
接着Bob想拿走Maggie留下的Nina Simone唱片,JP问他:
“You liked Nina?”
他看着那张唱片回答,
“I love her.”
惊雷在寂静中炸响,暴风雨在骤风早已逝去后降临,情感汹涌到了顶点,情感依旧在克制的平静里。他当然爱她,她最早的“Nina”唱片就是他给她的,他是因为她爱“Nina”才给她“Nina”这个代号的,她因为他才是“Nina”,她是他创造的“Nina”,她是对面这个朝夕相处的男朋友一霎之前都还没意识到是的“Nina”... 她是他的“Nina”。可正因为是他创造了“她”——这个实际上只是代号并不存在的“Nina”——“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归于虚无离他而去。他爱她,不光loved而且love,可是他仅有的爱她的方式,不过是放手让她走,坐在车里心灵感应般看着她的背影在晨雾中远去,一边看一边打电话汇报,支支吾吾进退两难地说“那女孩... 那女孩也死了”。
最早写这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悖论与悲剧的是《圣经》,之后是注重“被创造的悲哀”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再之后是萧伯纳那转而专注“创造的悲哀”的《卖花女》(GB你是不是在读剧本时看到了一丝萧伯纳的Irishness才演的😂)... 总之从剧本上说,这部戏只有在他们两人的戏份和戏剧张力上,超越了Hollywood那一贯的庸常。
I simply loved it. 2021评分4/5,毕竟作为‘93好莱坞出产已经够味,确实有时转折生硬乃至剧情干涩,可究竟还是瑕不掩瑜(Thanks to GB & Fonda...)。
P.S. 如果我是Maggie,有一个这样帅气有腔调的教官/老板... emmm... 别说这个男朋友了,再帅一点的我也不找好吗!我要是“Nina”我天天在HQ晃悠诱惑他!要真诱惑到手那太赚了,就该跟这位上司约定好,每诱惑到一次我给他多杀一年人🤣🤣🤣
对《尼基塔》毫无保留的重拍,就是那段浴室狙击也是一模一样,吕克·贝松自己也是编剧一员呢。
好莱坞翻拍失败作品,比《妮基塔》差之远矣。
看过四个版本的尼基塔,这是最有感觉得,虽然剧情有些粗制滥造,但是那个时代的蒸汽风,尤其是那种感觉,那种音乐,特别带感,甚至你能闻到海边潮湿的空气。你能感受到女主那种无奈,Bob叔叔那种魅力,还有最后清洁者的冷漠杀杀杀,牛逼大发了。最后女主在雨中消失的孤寂甚至能让人觉得冷
又是尼基塔的故事,不过有些粗制滥造。
不亏是美国90年代玉女
3.5。還不錯的翻拍(個人偏愛這一版)。整體表演較細膩,安妮班克勞馥演的老師根本大勝舊版的珍妮摩露。妮娜西蒙的音樂梗用得真好!
《双面女蝎星》翻拍自《女囚尼基塔》,后者是吕克·贝松成名的作品。此后见过无数这样类似的故事,包括2002年香港电影《赤裸特工》;(Maggie Q主演)以及后来Maggie Q到好莱坞主演的电视剧集《尼基塔》;生活在社会边缘地带的女性,外表楚楚可怜,受到伤害后,有能力强力反击,被特工组织选中并训练,以正常人身份回归,接触到正常人的情感,挣扎在正常人和杀手之间,最后以暴力杀出一条血路……这样的情节其实很常见,甚至有点俗套。虽然算是一部老片,但是其内容与质量仍不输现在同类型的影视作品,脱胎换骨的极致境界!也有评论说非常忠实原片,但缺乏原片的精髓。我持反对意见:相对于安妮·帕里洛德(导演吕克·贝松当时的妻子)的歇斯底里,我更喜欢布里吉特·芳达俏生生的我见犹怜……
虽然不如法国电影原版那样好,却自有风味,最喜欢的就是Fonda小姐了
何必搞那么多拙劣的复制品呢
2010.08.27又一版尼基塔,姑娘美极了,Dermot也帅得要命……好吧,我又肤浅了。重温2018.04.26Bridget Fonda长得还是太过温柔良家了,演女煞星说服力真是不太够。不过她和Dermot在一起实在是养眼得不得了。
这要放在20年前看,怎么也是4星,观众口味肯定越来越高,较晚的评价略显不公平,当然那些跨越时空的经典片除外。
扣在扳机上的手指好漂亮。What do you do when you are most uncomfortable, when you are angry or scared? Say, I never did mind about the little things.
哇,一上来就是90年代初的美国范儿,很硬很rock的感觉。就是后来的剧情有点一般般啦。
哈威·凯特尔一出场气势就把所有人都压下去了,最后搏斗这段还不错,前面简直就是风月俏佳人的动作版。情节逻辑说服力不足。
剧情虽然是翻拍,但配乐水准不错,绝对超越尼基塔。反过来看尼基塔。。。还是更喜欢美版的女主和配乐。所以评分更多是给配乐和女主。
美版尼基塔的男朋友太没说服力了,上司Gabriel Byrne甩他几条马路不止。小男孩样的碧姬方达挺可爱的,不然这版除了Nina Simone金曲连播外简直就没法看了。Miguel打了个两分钟的酱油但能使唤拜恩和Harvey Keitel,人生最高峰了吧...
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相当有feel,使人感觉到一种怀旧之感,我觉得本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把简单的剧情刻画得如此淋漓尽粹,生动感人,几乎到处都是细节。故事很简单,但抒发人心。
Nikita的翻拍 鄙视 还是喜欢nikita
还是九十年代好莱坞比较对我的胃口。看过原版的,虽然剧情可以说是一毛一样,但是更喜欢这一版,颜值上,音乐上,情感处理方式上,Gabriel也太帅了吧?!要命,一本正经的拿着蛋糕出现在女主面前简直少女心爆棚。7.5
黑猫,尼基塔,本片是孪生三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