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矛盾不够深,暴烈成都不够。
其实用Colt 45的名称最好了。
1911式.45口径手枪由John M.Browning发明,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国手枪。在西美战争期间,美军普遍反映小口径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一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在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仍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1911式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靠的武器,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没有人会否认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军随身武器。
2 ) 又一部“中法友谊的结晶”
在上映前应该没多少人听说过这部电影的名字。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估计买票进场的人只有听到法语的那一刻才会意识到这一点,毕竟它的海报实在看起来太像是一部美国电影了。而“夺命枪火”这样一个名字听起来则是浓浓的港片味道,似乎是《枪火》的某种远亲。
实际上,它的原名叫“Colt 45”,直译就是“柯尔特 45”,是一款命中率高威力大的经典手枪。而且这部法国电影其实两年前就在法国上映了,它在日本也是一年前就上映。果然,这是又一部“中法友谊的结晶”。
电影的情节就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枪械教官在一环环阴谋中被慢慢推进罪恶的深渊。这样的剧情实在是老套到不行,香港、美国,甚至包括法国都有这种剧情的经典电影,所以《夺命枪火》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实在是难。
最终结果也确实如此,只有最后的那段枪战还算有亮点,其他部分则一直在及格线左右徘徊。法国电影独有的冷淡风格,恰恰凸显了人物动机的诡异,剧本编写的敷衍。
3 ) 文森特.米勒斯
1.吕克:文森特,你是个好人.错误是可以挽回的,只是需要高昂的代价.把错误变成机会.
2.Milo:还是什么都不明白.我要把你变成战争的武器.跟了我,你已经回不了头了.(第一层面是说让你迷惑的话送你)
拔枪瞄你.(第二层面,即真实目的是趁你不注意.让你去死)
3.文森特:点枪打箱子.还有对地吐子弹.(拿枪人的思维跟枪一样.要么不瞄,要瞄都是直奔目的.)
4.文森特:没有被迷惑,眼睛眨都不眨的开枪怼回去.
5.学之一:弱点不要太明显.就算明显,也要首先自己知道自己的解法.不能送别人当菜,要当引子.
学之二:学习阿拉伯数字.1到9的写法,其中就是一种智慧.
6.五年后.
7.极速任务头:Milo的任务就是改变你想法.中间处出了差错.我很后悔.加入我们,你就可以即离开这里.希望你在我们的麾下效命.
4 ) 无止境的等待,结束后拥抱伤心!
那份爱很直接
那仇恨很直接
杀戮吧,把眼前能喘气的都杀死,直到停止呼吸。
我们不必在这里讲那些,所谓的残忍与人道之间的纠葛。
也许是生活,也许是受到的教育,也许是环境,我们已经忘了,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分,当我们有一天醒悟,猛然间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时,我们已经白鬓沧桑,我们一生所炫耀的东西,竟然是扼杀我们本性的祸首。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自我膨胀到极点的荣耀,让我们连这样简单的影片也拍不出来?简单的剧情,简单的人物关系,简单的台词,简单…………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人家敢于扣动扳机!
为什么?敢于承认天性,那样才会真实,那样才能让我们,除了繁殖,进食以外,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你说呢?
5 ) 用那么多条人命来给看中的天才做铺垫,值得吗
看惯了好莱坞出产的节奏紧凑、动不动就要轰掉几条大街的动作大片;再看法国人拍的动作片,很容易就画风不对,我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就差点出戏(有点不习惯法语对白)。但是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各有千秋。
整部电影的情节主线其实是一个拥有家庭创伤的年轻警察在行差搭错的情况下、自我批判和自我救赎的故事,最终发现,其实除了男主去世的父母之外死亡的人,都是为了所谓让男主这个枪械天才加入一个见不得光又在做很伟大事情的组织。感觉像是某种小说的法国版。可是问题是,男主在整部电影中,表现出自己枪械天赋的场景,我记得的只有三个,一个就是开场的枪械比赛冠军,一个是制造出雷神之锤的子弹,还有一个是男主的各种叔叔伯伯找他修枪和朋友找他分析枪支;其余的部分都是男主在纠结自己的行为对错上。那么说好的枪械天才呢?他拒绝加入重案组之类的理由呢?电影里没有明说,而且根据观众的观看结果,估计就是男主小时候亲眼目睹父亲死于别人枪下造成的心理阴影。但问题是,当他第一次到案发现场的时候,我没看出男主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镜头更多聚焦在他发现熟悉的子弹的面部表情上,还有面不改色的撒谎上。情节好像出现了硬伤……
电影和往常的枪战动作片不同,我觉得片名的枪火两个字其实想要说的是男主的枪械天赋以及暗示因为天赋而起的一系列事件,而不是想象中的大规模枪战。而且电影的整体色调相当黑暗,情节展现的也是黑暗面。原本以为站在正义一面的警察,其实私底下有很多不能言说的事,原本以为是邪恶的敌人,实际上他们是阴影里的正义尖刀。有种颠覆三观的感觉,尤其在最后发现其实牺牲的那么多条生命,就是为了让男主加入一个组织,三观碎了一地。所以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入狱判了无期徒刑的男主得到总统特赦,条件是加入那个组织,他拿着父亲留给他的枪沉默的时候,真的是无言以对。难道开放式结局是要拍第二部的节奏?
男主单纯而天真,作为一个从小在警察身边长大的警察(他长大后也成了警察),防备心倒是不重,对于突然出现在射击场的高手,立刻就被人家露一手给拐跑了,而且轻而易举地就进了人家的圈套,从此一步错步步错。我最佩服的是他说谎的本事,面不改色。可惜这个谎又害死了两条命,等到身边人都死的差不多了,他才幡然醒悟,然后痛下杀手,毫不客气接连干掉了泰高伊兄弟、米洛等人。这个转变不可谓直接,转变的过程应该从哪里开始算起呢?
吐槽到最后,发现剧透一大堆。但是真的,用这么多条人命为看中的天才做铺垫,真的值得吗?只为了让男主改变他的态度?
6 ) 忘掉吕克贝松,认识一下法国电影
影片始终以一种不愠不火的节奏在推进着,但是这种不愠不火却总是暗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期待和惊讶,也正如男主角的心情,不愠不火的过着自己的日子,经营自己的小side project,直到突然一刻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而每当你自以为平静下来的时候,又不知道哪里飞来一颗子弹。
男主角过着平静的生活,打靶场教教射击,偶尔给重案组提示一下弹道学建议,过着平淡的生活。平淡让人内心平静。逆来顺受,安静,不烦躁。所以即便美国将军来招募他,依然不为所动。认识Milo也纯粹是兴趣爱好。
然而在他以为一切going on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就被追车骚扰,突如其来的就杀了个人,突如其来的就被自以为是好哥们儿的黑人兄弟坑了(BTW,我很讨厌美国电影里面黑人都是演正面人物的“政治正确”,法国电影没有这种奇怪的平权思路),然后突如其来的以为一切平安的时候杀人现场出现了他发明的枪弹。然后在以为终于找到一个“罪有应得”的嫌疑人可以栽赃的时候,好朋友女警探被刺杀。然后好不容易平息了葬礼的纷乱之后,好友被黑帮扫射枪杀。然后终于向养父坦白一切如释重负的时候,养父被杀。
当你活在自己的节奏里的时候,你的生活平静被打破。当你试图去平息的时候,却掀起更大的涟漪,无辜的人因你而死。这是很让人压抑的。所以他哭了,comme un bebe。
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场景,是男主角在女警探的阳台醒来,法国特有的阳光,是一种揉杂了橙子一样的很温暖很舒服的温暖色彩。这是一个色彩非常鲜明舒服的国度。安静,慵懒。
至于他最后是拿起枪走入黑暗,还是报仇雪恨,还是放下枪回去坐牢。不知道才是最好的。
1星,有一个天才,射击天下无双,但他是个呆子。有一个政府旗下的军官,他礼贤下士选贤举能,但他是个傻子。这个傻子想招募这个呆子, 呆子不从,傻子就杀了呆子全家,呆子复仇杀了傻子全队。 呆子为了活命免除牢狱之灾,同意了之前傻子领导的招募。这故事编的还能再傻点吗!!!
最后那个部门不就是国内的“有关部门”吗。。。话说我以为文森会跟伊莎。。。。
林岭东既视感!
弱者剧情
在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之后看这样的法国电影 还真是不知道现代社会的正义到底在谁那边
片子不太爽快,有点温吞,这个不是大问题,但是人设和剧情发展总觉得有点牵强,这么失败的招募……
剧情设置越是复杂,就越显得编剧不给力
看着人人持枪的样儿猛不丁还以为是美国片儿呢。用拍文艺片的沉闷手法来拍悬疑枪战片,效果证明真的不好,看得人无聊透了。
枪械一星,结尾贴合现实的神速对决一星。
男主天然呆,这么多人之中,竟然遇到这个骗子,也是醉了,搞得身边的人都死光了,,,,,
稀烂
剧情紧凑,枪战的动作很酷,好看
希望主角没事还是多读书吧
【迟标】你以为会很精彩的比利时独立电影,看预告也很精彩,当年差点被骗去电影院,最后还是选择了线上,果然差点又被骗,其实就是个高开低走的电影
男(闷)版La Femme Nikita第一集……(哎玛,偶吐槽功力大进哎~)
三观非常扭曲的一部电影,除了主角和死了的辣妈就没一个好人,尽管全都站在正义的阵营里,警察、非正式存在的反恐部队在忙着互相倾轧和抢钱,甚至自相残杀。男主傻傻的杀杀杀,最后好像能杀出个续集来。
乔·普雷斯蒂亚老成这样了 还有两个教父死的真是莫名其妙的编剧
后补 不记得内容
3.5星。身材好,技术好,为什么不使用“美人计”?
总是对特殊人才有特别的好感,尤其是特别天真的身材很棒的小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