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看前稍微迟疑了几秒钟,怕是部虐心的法西斯屠杀血腥片。
二战题材片层出不穷,优秀的导演一直在另辟蹊径一直在努力超越,因此有了1972年完成的1942年的夏天,1991年的地中海,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1年的上尉的曼陀林,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朗读者,2009年的无耻混蛋。
这几部都是我尤其喜欢的二战片,优秀在于不同角度之表达,好几部看了电影不过瘾,还特意找来原著深度挖掘。除了无耻混蛋刻意表达血腥外(However血腥场面是用YY的形式反映的,德国刽子手们被砍头被削头皮被挖眼睛,拍手叫绝大快人心),其余的几部片子都尽量回避了种族屠杀的场面,以反映战争时期的爱情亲情为主,或表现犹太人的乐观豁达,或者是坚韧勇敢。
可喜的是这部片子又有了人性的突破,而且人性的表达异于之前对于犹太人的自身悲惨遭遇或者战乱时期的爱情亲情描述,而是对慈悲心的深度挖掘,同时一笔带过的对比了人性善恶。
法国维希政府的那段丑恶的傀儡历史在2009年前一直被包裹得很严实,2009年2月16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正式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曾大规模将犹太人遣送至德国纳粹集中营,并对此道歉。这部片子在法国政府首次承认历史耻辱之后应运而生,导演对傀儡政府的表达很大胆。
影片一开始很美好,法国仿若庇护犹太人的大家园,在德国波兰战事如火如荼之时,犹太人能够在法国生活无疑是幸运的,在灿烂阳光与无忧笑容之外,隐隐的忧郁与担忧也仅仅通过小约瑟夫姐姐的眼睛表达出来,但是爸爸一直坚信法国政府会继续保护他们,大多数法国人的仁义善良友好让寄人篱下的犹太人有理由相信法国政府不会抛弃他们,孰知维希政府未经反抗便已屈服。法国导演的犀利从希特勒与部下的随意交谈中透露出来,让人汗颜。原话记不完全,大意是与西班牙的拼死抵抗不愿交出犹太人相比,法国政府的软弱真是弱爆了。反之,越是凶残的杀戮者越是崇敬勇敢反抗的民族。
与维希政府助纣为虐相对应的是大多数法国普通民众的善良美好,Melanie Laurent一出场就那么圣洁美丽,她扮演的护士眼神坚定勇敢,是在1942年7月那次事件中有良知的法国人代表。除外还有消防队的士兵们,有意放走犹太女孩的体育场警卫,通风报信泄漏机密的警员,奔走相告撕声力竭的房东奶奶,还有那个想要掩护邻居小孩却没有骗过士兵的善良太太,央求妈妈带走邻居弟弟的孩子。1942年7月16日,消失在巴黎晨曦里的7000个犹太幸运儿,历史的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人性的光辉,那是黑暗中的微弱光亮,可贵,温暖。
围捕是反映犹太集中营的电影里最少暴力的一部,虽然叙事手法显得结构不够紧凑,中部有些拖沓,让雷诺与Laurent的含蓄感情有些多余,希特勒家庭的穿插对比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但是总归是部另辟蹊径的好片,街头巷陌帮助过犹太人逃亡的巴黎市民应该让人牢记。
(备注:经查百度,法国的“正义者”在二战期间帮助法国四分之三的犹太人逃脱了被送往纳粹集中营的悲惨命运,法新社统计,法国有2725人在战后因帮过犹太人而被以色列授予“国际正义者”称号,人数仅次于波兰和荷兰。法国目前尚有200多名“国际正义者”健在。)
助人者人恒助之,碰巧今日看到一则沈阳老板找寻并报恩21年前行善陌生阿姨的新闻,施恩与受恩者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温暖。
(GS原创于2014年10月8日,成都。)
今天想去电影院,随机选中这部la rafle,没想到是剂猛料,看的时候全场不断有哭鼻抹泪的声音,这声源也包括了我自己 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 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而同时想起南京南京的结尾,那个自杀了的日本兵惹来诸多非议。想是导演这一步跨得太远,反思的力度稍微超前了点儿,还没把好人的事儿整明白就开始有同情敌人的嫌疑了,碰上口味叼又单纯的观众不就是自己找骂么? 骗观众的眼泪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些眼高手低的导演同志们能整明白也挺好的了。
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我没有办法不被这种战争丑态下的闪亮人性所感动~~多次倒退到女护士再次遇到两个孩子的镜头 。。真的好感动~~
意思挺深的.
再一次泪奔。对法国来说,维希政府时期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耻辱吧,作为德国纳粹的狗腿子,当时的傀儡政府没少助纣为虐。好在法国人尚敢于自我反省,将这段历史拍作电影。在二战题材电影中,永远能感知到人性的残酷与伟大的鲜明对立,所以看多一部都是多一次对自我心灵的荡涤。推荐!
从弱势群体,女性,母亲,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极其容易打动到观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片子的整体质量是不如黑暗弥漫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事
......
从小就该学历史
根据二战时发生在巴黎的真实事件创作的法国电影,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而且历史从来都是不应该忘记的,尤其是悲痛的历史。
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看到你的笑容时我就哭了
在熟悉的德彪西钢琴曲中结束…在战争与独裁中丧生的灵魂愿早日安息!代价终会付出,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国家机器可以妄顾生命…
大气而悲悯,法国电影中难得。
不知是想表达太多的缘故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编好,至少在我看来情节很乱,让人觉得沉闷、拖沓。这类故事本可拍的更好,如果说是想打亲情牌赚眼泪的话,那么我这个泪点极低的人除了最后Melanie抱住那个失而复得的小男孩的瞬间能够使我动容以外,再无感触。★★★
至少结尾还可以让人微笑一下 那个萌死我的小正太or loli 呦
GOOGLE的英文翻译还真是烂~
法国人啊法国人。
沉默的力量。
让。雷诺继续在消费【这个杀手不太冷】之后残存的剩余价值。★★★
生不逢时的二战犹太人
除了最后的两个拥抱让人泛泪感动外,其他部分实在显得走过场的轻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