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
  • 高个儿

    战争片俄罗斯2019

    主演: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  瓦西丽莎·佩里吉娜  Andrey Bykov  Igor Shirokov  Konstantin Balakirev  克塞妮娅·库捷波娃  Olga Dragunova  Timofey Glazkov  Filipp Zhloba  

    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猜你喜欢

     剧照

    高个儿 剧照 NO.1高个儿 剧照 NO.2高个儿 剧照 NO.3高个儿 剧照 NO.4高个儿 剧照 NO.5高个儿 剧照 NO.6高个儿 剧照 NO.13高个儿 剧照 NO.14高个儿 剧照 NO.15高个儿 剧照 NO.16高个儿 剧照 NO.17高个儿 剧照 NO.18高个儿 剧照 NO.19高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1

    详细剧情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长篇影评

     1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痛苦中,看到彼此就像看到希望

    我目前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几乎都聚焦在战争创伤和苏联的社会生活上,我觉得这是典型的男性影评人写出来的影评。因为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电影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女性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战争中的女性,和挣扎的人性。电影中的女性之间的爱情是服务于电影的这两大主题的。

    很多人基于苏联的视角来观察这部电影,其实不准确,这部电影首先要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然后应该以人性和人类的视角,去观察战争之后挣扎生活的人们,而不是基于僵化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来观察批判社会百态。这不是社会电影,这是人性的电影。电影的主题不是苏联的人们,而是创伤中的人们。

    电影有四个大主题:希望(新生),创伤,女性身份,爱情。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运用得很好的电影,我想称之为文学类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如果用平常大家习惯的分析剧情的方式来分析,有很多奇怪的地方,电影用了象征的手法,将电影学符号藏在镜头中,代替台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隐晦地表达导演的用意。


    第一部分:希望

    影片的前而是分钟,从Pashka的出场到pashka的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pashka的地方,就有快乐和生机,当pashka死亡后,也就是masha回来的时候,全片所有的人物都陷入了挣扎和迷茫。

    Pashka的第一个镜头,是Dylda在给pashka洗澡。一瓢水从孩子的头顶倒下去,是西方宗教仪式中接受洗礼的仪式,洗礼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也意味着“孩子”这个意象意味着希望。所以,当电影中出现孩子,宝宝这些词的时候,其意义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影片中的人物挣扎地在战后自救的过程。换而言之,masha之所以希望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对母亲身份的渴望,对女性身份的渴望,对希望的渴望。Masha在医院里要高个儿给她生一个孩子。之前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高个儿说我们可以领养一个孩子,有的孩子手脚健全智商也正常。Masha说,我要一个完整的孩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能从表面来理解,masha要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孩子,她要的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她对于自己失去生育能力,失去女性身份这件事耿耿于怀。孩子代表希望,还有一个作证,就是斯捷潘,斯捷潘的妻子来看他,说了一句,我们以为你死了,我没把你活着的消息告诉孩子们。而斯捷潘最后也自愿选择了安乐死。因为他被“希望”所抛弃。

    而高个儿,她是全片唯一一个被治愈的人,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被设定为高个子的人(格格不入的人),还有一点,影片中,橘色和红色代表压抑,绿色代表新生和希望。Masha的棕红色的头发和红色的毛衣,都代表她个人挣扎压抑的性格。而高个儿除了最后打算离开时穿上了masha送给她的红色毛衣,一直都穿一件绿色的毛衣。此外,不管高个儿这个人物的心情是好是坏,是快乐还是悲伤,只要masha在她身边,只要她没有下决心要离开,她永远都穿绿色的毛衣,她永远被治愈。因为高个儿希望的来源于masha,来自于她对masha的爱。而masha最后她对高个儿告白的一幕,也穿上了那条绿色的裙子,代表她接受了高个儿的爱,被治愈,找到了希望。

    还有很多的佐证,比方高个以为自己怀孕了的时候毛衣上有绿色的鸽子,医生队长的办公室也是绿色的。


    第二个主题:创伤

    很多网络上的其他影评都非常聚焦于“战争”两个字,他们很喜欢把苏联和二战联系到一起,所以他们也经常说这个电影是描绘战争后的流言蜚语,战争后人们的所受的打击和创伤。但在我看来,把电影的主题定性在战争上太狭隘了,因为希望是电影的另外一个大主题,就像我们不能将希望仅仅理解为孩子和生育一样,孩子和生育是对人类永恒的主题“希望”在那个年代的一个具体的化身,人类永恒的主题“创伤”的化身,在那个年代,就是战争。所以影片中的创伤,不能被战争这一个背景信息变窄,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在战争不着笔墨的原因。因为导演想要探讨的,不是战争,而是人们在压抑和创伤中寻找希望的故事。对于高个儿和masha战争创伤的设定,我觉得电影中的处理非常高明,他们两个人战争后遗症,都有一个特点:持久但生理上不致命。这和我们现代人的疾病,例如抑郁症,躁狂症,神经官能症…….都有相同之处,让人痛苦,但生理上不能快速使人死亡,病人只能在漫长的煎熬中继续生活。导演放弃了战争最鲜明的特点,致残,让人缺胳膊少腿,转而向这种更靠近于所有时代的人类都会遭遇到的煎熬入手,也是他不拘泥于战争,而着墨人类永恒的痛苦和希望这一主题的表现。而电影中高个儿因为犯僵病而憋死了pashka也意味着是人们自己内心的创伤扼杀了人们自己的希望。这个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三个主题女性身份和第四个主题爱情我放到一起来讲。

    爱情是我想要重点讲的,毫无疑问这是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女性与女性间的爱情。

    很多很多人对于电影中masha和高个儿之间的爱情忽略太多,而对于masha和sasha之间的感情牵强附会说是爱情。

    Masha和sasha之间的感情在电影中的作用就两个,用男性对女性爱来对比女性对女性的爱,第二个作用,小人物的悲哀和活下去的艰辛。首先一个问题,masha爱sasha吗?答案是不爱,但她喜欢他。为什么我说她不爱他,因为masha和sasha相遇,就是因为masha想要一个孩子(尽管她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怀孕),所以和他发生关系。她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子后来会追到家里来给她送吃的,而她接受这个事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给你和宝宝送吃的”,没错,是为了孩子。就一如她之前在战场上用性和后勤队长交易,换取食物寄给高个儿和孩子(当然被截胡了,不然医生队长还偷偷给高个儿塞去世战士的计划粮),她已经习惯自己和男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她来说,这不是爱情。高个儿经期推迟的那一周,在房间里面吐了,sasha第二次来送吃的,masha甚至不想让他进门。高个问她:为什么不让他进来。Masha愣住了,憋了半天,说了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从电影学符号来解释,也很好说明,在电影中密闭空间象征女性,比方很多闹鬼电影,如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都发生在单身女性独居的公寓里面。高个儿和masha住的房间时象征女性的私密空间,masha并不想有一个男人进来,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排斥是怎么来的。(这一句话很重要,点明了在高个儿吻masha之前masha对高个儿感情的态度,她自己就是不清楚,她不知道自己对高个儿什么感觉,她不知道这是爱)。 而为什么masha会和sasha去见父母,第一,是高个儿让她去了,因为去之前,masha对高个儿说,如果你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但高个儿说:去吧。第二,在那个年代活下去很艰难,masha相亲之前并不知道sasha家里是大官,姑娘只想要个有物质保障的生活,她没想攀高枝。虽然masha渴望稳定的生活,但是她不是一个贪心的女人,影片开头,长官让masha带一辆自行车回家,但masha说带玩具,毕竟是回来看孩子的。她这个人对物质向来就是,有就行,多了也不要,感情比物质更重要。所以她并没有想嫁进sasha家里,甚至在饭桌上很挑衅地坦白了自己的一切。她羞辱性地和sasha的妈妈说,您的儿子爱我,来反击这个女人对她卑微出身的不屑一顾。但她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您的儿子,因为她和sasha的感情,还称不上是爱情。

    sasha脸上的油漆代表他对masha的爱。


    再来看sasha对masha的爱和高个儿对masha的爱。

    Sasha是一个真挚单纯但又非常懦弱的男孩。遇到masha之前,他是一个处男,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的女性,天然产生了一种性爱不分的单纯的爱慕。他以为自己爱masha是因为她这个人,但实际上他爱masha起因就是性,所以他带masha见父母,到饭桌上才发现自己对爱的女孩一无所知。Sasha爱的是他自己想象中的masha,当她知道真正的她,即使他有勇气跨越阶级,但他没有勇气接受真正的她,也没有勇气接受她的过去。再来看看sasha怎么表达他对masha的爱,用水果面包黄油盐和火柴。这都是他最容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他的生活里,最不缺的就是物质,爱情对他来说是甜蜜幸福的事情,因为没有压力和痛苦。所以在刷绿油漆的时候,sasha是那个被绿色代表的快乐的人,而masha只淡淡说了一句,你什么都不懂。Sasha不懂masha的创伤,而masha对他的好感,就是来源于他的天真和可爱,像一个没有被伤害过的孩子。但他们的关系注定不会是爱情。


    再来看高个儿对masha的爱。

    高个儿是一直知道自己是爱masha的,但masha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爱高个儿。(很多人都觉得masha渣女,欺骗高个儿感情,如果masha真的是渣女,导演把自己这么精心打造的作品插一个这么不讨好的女主角和这么低俗的感情戏也太……)

    先分析高个儿的爱,高个儿这个人和sasha正好是反着的,sasha看着懦弱实际上也是真的懦弱。高个儿是看起来懦弱实际上很刚。她是全片唯一一个暴打了两个男人的女人,真打起来masha都打不过她。她和masha是属于知根知底的战友,masha做了什么她都知道,但她还是选择了爱masha,因为她能理解她和接受她的曾经,因为她自己也体会过生存的艰难。高个儿爱masha,她愿意给她生孩子,就像大部分的女人一样,都会给自己爱的人生孩子。其实这种爱很悲伤很痛,爱一个人,要把自己身上的肉割给她。生孩子对于高个儿,就像要命一样的痛苦,和男人上床很痛苦,生孩子更痛苦,但她愿意,出于愧疚出于爱。即使她爱的女孩不会和她在一起了,她说,你放心,我会给你生一个孩子的。Sasha的爱是甜蜜的,高个儿的爱是痛苦的。对于女性,爱的来临也伴随着痛苦的来临。Sasha爱的是他心里的masha,高个儿爱masha,她爱她没有条件。

    Masha大概是全片最复杂的人物了,电影的灵魂人物,全片人类挣扎和救赎的集大成者。Masha是一个偏执痛苦但勇敢的女性退伍军人。(军人这个身份对masha很重要,我们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的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交织,就是来自于女军人这个身份。)为什么说她偏执。首先她为了给亡夫报仇一路从苏联打到柏林最后因伤退伍。然后就是要孩子这个不屈不挠的劲头,这个人物非常偏执。但这个人也非常勇敢,她是时代的受害者,战争是她痛苦的来源,但是她挣扎地想要救自己,她对希望追求的劲头也是不屈不挠。在有,就是她对于自己在外人看来不光彩的过去,对于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痛苦,对于没有办法救赎自己的痛苦。masha这个人内在其实很痛苦,外在的表现就是话少,压抑,偏执。她有多想要孩子,她就有多痛苦。

    Masha对于高个儿的感情,是以绿裙子那晚高个儿吻masha作为分界线的。在此之前,masha并不清楚自己对高个儿的感情。我为什么说masha从一开始就是爱高个儿的呢。影片里有暗示。Masha从前线带回来了什么:一件给高个儿的衣服,一件给自己的。给两人准备的小首饰盒,两个人最爱的巧克力和伏特加,一件自己的胸衣和给pashka的玩具。胸衣是女性身份的暗示,剩下的东西,全都是给“我们”准备的。导演暗示得很清楚,两个女主人公对彼此非常熟悉,她们两个人已经是“融为一体”的了。Masha和高个儿的爱情,爱早于性发生,sasha对masha的爱情,性早于爱发生。第二个证明,masha在医院里要高个儿给自己生一个孩子。Masha不要领养的孩子,但她心理上觉得高个儿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即使领养的孩子和高个生的孩子一样和她没有血缘关系。这也是两个女主公融为一体的佐证。

    在高个儿吻masha之前,masha对于高个的态度就是控制欲非常强。他俩的关系更像是军官和士兵的关系。Masha说的高个儿不能不听。Masha搞不清自己对于高个儿感情,把军队里的习惯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她无法正常地表达爱和关切也是战争的后遗症

    再来说一下穿裙子当晚的吻戏。Masah对高个儿态度横也有一个原因,因为她觉得高个儿没带好自己的孩子,高个儿欠自己的应该还。(她不知道截胡的事也不知道自己孩子怎么死的),masha没有对高个儿发火也没有记恨她,她只要求高个儿再给她生一个孩子。那masha之前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死的呢?我推测大概觉得孩子是营养不良饿死的吧,不然为啥一个劲送吃的回来。绿裙子当晚,玛莎知道了两件事,高个儿爱自己,孩子是憋死的。之前高个儿吻她,她推开了她,因为她对自己没能带好pashaka的悔恨还有对高个的怨恨,她没理由接受高个的爱。但高个僵病发作之后,作为一个也有战争后遗症的人,masha当然知道高个儿的僵病发作起来是什么感觉,无力绝望而且痛苦。那一瞬间masha原谅了高个儿,压抑的爱情就释放了出来。所以她对高个儿的吻里,有愧疚和痛苦。(第一下深吻是愧疚,后面的撕咬是痛苦)。绿色的油漆在两人亲吻的时候从高个儿的脸上沾到了masha的嘴上,爱情就这样开始悄悄开始。

    愧疚的深吻

    痛苦的撕咬

    绿色油漆代表希望和爱情

    紧接着的三个人吃饭的场景,masha看高个的眼神变了,masha对高个的态度也变得温柔起来。高个对sasha说“我们不需要靠你的食物为生”,masha默默站起来要去收掉盘子(浪费食物对masha可不容易)。Masha会试探性地问高个儿“你为什么一直针对他”(高个儿因为犯僵病没感觉,也不知道masha吻了自己),所以她没听出来masha的弦外之音,单纯以为masha诘难自己帮sasha说话,自己白白当了生育工具,对sasha的怨恨可想而知。所以两人吵了起来。Masha说:他给你和宝宝送吃的,(masha脑内组合,高个,宝宝和自己)。

    高个儿:那是你的宝宝。(高个脑内组合:masha,sasha,宝宝),从这个时间点开始,masha救赎自己的的方式从单纯想要一个孩子,变成了想要和高个有一个家。所以后面她去相亲之前对高个说“如果你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实际上是一种恳求和告白“我希望你挽留我,让我知道你有勇气和我一起生活。”

    masha现在的眼神就像她之前勾男人的眼神

    masha有点火大

    最后一场masha跟高个儿告白的戏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一些台词非常隐晦。

    “你要走了吗?”

    “我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裙子上沾上了血迹,裁缝会杀了我们的,也许我们能试着洗掉……”

    不知道是masha个人性格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参军的原因,这个人物个性非常刚强,自尊心很强(也许是因为在战争的残酷把她历练成这样,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战争中用不光彩甚至是屈辱的方式换取食物活下去,让她对于尊严非常看重,在战争后也逐渐成为她的性格。)masha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就是“我们”。Masha知道高个儿打算离开她,但她好强的性格让她不知道怎么温声细语去挽留一个人,所以她就不断重复“我们”两个字,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我希望你不要离开我。”

    高个儿还想要说话,masha一把捂住了她的嘴,这个捂嘴的动作里面是带着悲伤和愤怒的。有很多人会觉得,对masha来说,高个儿只不过是sasha的备用选择。实际上不是,对masha来说,sasha才是高个儿的备用选择。如果绿裙子那晚之前不是,之后也绝对是了。毕竟是高个儿让她去相亲的,而且在相亲的餐桌上,像在战场上一样,masha展现了作为军人的悲壮,近乎绝望地捍卫自己的尊严,把自己所有的伤疤揭了个干干净净,她不在乎自己能不能嫁给sasha,她要她作为人的尊严,她并不为自己因为生存而放弃的所谓女人的道德而感到羞耻。作为一个军人,能够获得胜利活着回家,就是道德。(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补充一下电影前后有相互矛盾的地方。masha在医院里面对医生说,自己是高射炮手,丈夫死了以后一直打到柏林。对sasha妈妈说的你是战地慰安妇,你没有直接参加战斗,对吧?她也没有否认。到底哪一个是真的。我个人觉得第一个是真的。第一,masha刚刚回来的时候,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她胸前是有很多军功章的。第二,她晕倒那一天,医生也说,过于劳累这种情况在二等兵里面很常见。第三,如果她没有参加战斗,她腹部弹片的疤痕怎么解释?高个的后遗症又怎么解释?但她算慰安妇吗?我觉得也算,女兵加慰安妇,就这么残酷。但她为什么没有和sasha的妈妈讲清楚她是军人?因为她妈妈不在乎她是不是军人,她只在乎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娶一个二手女人,所以解释也没用,masha很聪明,她不愿意费口舌,你说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好了。所以我说她压根没想嫁进sasha家里,遇到这样咄咄逼人居高临下的权贵女性,尽量体面地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不是因为sasha选择离开masha所以她回到高个儿身边,而是masha放弃了对物质上稳定生活的追求,选择了被尊重的有尊严的生活,选择了能够平等地爱与被爱的生活,选择了能够被理解被接受被包容的生活,回到了高个儿的身边。她的选择是主动的,自愿的,并不是被迫的。正因为是她主动地回到高个儿的身边,所以此时,看到高个还想要开口说要离开她的话,masha心里的悲伤和愤怒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后来两个人甚至还动了手。最后的告白非常深刻。“他的眼睛像你,鼻子像我,他会很高(对比pashaka的中等身材),他会治愈我们。”其实现实是,她俩不会有一个“眼睛像你,鼻子像我”的宝宝,这里的意思其实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两个女主融为一体”。Masha这里表达的是和高个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愿望。简单一点,就是“我想和你在一起”。最后,masha得到了稳定的生活,得到了爱情和尊严,最后一幕,她穿着绿色的裙子,爱情给了她生存的希望,她和高个都被治愈。

    反复出现的“我们”

    高个欲言又止


    总结一下,masha和高个儿之间的感情,一直都是爱情,只不过一个人不知道,一个人知道。Masha的觉醒分三个阶段:高个儿怀孕前,高个儿怀孕后(她以为的),绿裙子那一晚。

    高个儿怀孕前,masha对高个儿的爱展现为控制欲,刚刚死里逃生的她,因为对孩子(希望)的渴望,对回归女性身份和正常生活的渴望,当时并不清楚,也来不及考虑对高个儿的感情,还有就是对pashka的死,masha首先是悔恨,恨自己,再是怨恨,恨高个儿,这时候他俩不可能在爱情上有什么进展。就像医生队长问masha,对于她让高个受委屈去怀孕的那句话:你不在乎吗?,masha没有回答,她在乎,也愧疚,可是她更想把自己从过往的伤痛里解救出来,她需要一个孩子,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开始。

    高个儿怀孕后,masha对高个儿的态度开始缓和,一部分原因是,她从战场上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慢慢地找回了之前生活的状态,变得像正常的人类了。(对比她刚回来去跳舞,其实是想去尝试找个男人怀孕一下,的路上遇到sasha的时候,眼神凶狠像只猎豹。)第二个原因是她以为高个儿怀孕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欲望缓和了下来,她空出脑子来向这个问题了。所以有了“对不起我不应该这么高兴“(态度变温柔,masha个性好强,全片就这么一个服软道歉的地方。)”为什么不让他进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觉醒的开始)

    绿裙子那一晚过后,在高个儿主动了一把,彻彻底底让masha开始思考自己对高个儿的感情,之前因为pashka的死,而憋屈在心里的自责,怨恨,从那一个晚上消失,所以后面主要就是感情戏了。全片的感情部分在最后一幕到达高潮,爱情的完成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痛苦中,看到彼此就像看到希望。

    更新一些对于3p戏的看法。在高个儿要和医生发生关系之前,高个儿很害怕,所以拉着masha的手说:别走,别走…。masha的反应是觉得高个儿的行为有点好笑,有点幼稚,反手轻轻拉了她一下。masha自己觉得和男人上床这件事没什么难度,她以为高个儿只不过是没经历过,恐惧小女孩的正常表现。直到她自己亲自见证了高个和医生上床的全过程。她才发现自己把多么大的痛苦强加给了一个她在乎的人,所以她后来鼻血不停地流。作为一个内心也很痛苦的人,masha之后对高个儿,内心是有愧疚的。

     2 ) 蕾丝致郁大片

    女主角美的就像油画走出来的。毛子好会构图啊!随手截图每一张都美轮美奂,带着浓郁的古典气息。

    整个电影好致郁。战争结束了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无法被治愈的伤痛。

    大个儿女主间歇耳鸣,还会卡顿癫痫。红发女主流产多次无法生育还容易流鼻血。她们被卷入战争,幸运的活下来。伤痛需要余生治愈。

    战后的女性生活就电影里地主家傻儿子的朋友直接说:随便挑个女兵,她们会为食物脱裤子。

    前面两个女孩重逢,红发女子衣服上全是勋章。她是高台炮兵。为了从前线活下来,她勾搭上了后勤医官。活着回来了,荣誉不当饭吃,她在医院做卫生员。

    她说:我要结婚,萨沙爱我,我要选择一个大家族保护自己。我的战友会给我们生孩子。

    干部夫人说:你在后勤啊…不就是军j吗

    上一段夫人在卫生营慰问伤员,她怎么说的,“感谢你们,我为你们骄傲。”

    红发女主就执着于生孩子,生孩子代表了她的生活希望。金发妹子的执着则是她,“有了孩子我就能抓住她”

    我的妈呀怎么会有这么致郁的电影啊!!!

     3 ) 超出字数限制的短评-苏俄电影的情怀

    7.3分吧。电影弥漫着工整学术气息的浓郁的战后创伤气氛,把文字一样的苦痛文学搬上了大荧幕,苏俄电影的情怀👍 但剧情有些过于散和慢,让我不禁疑惑,真实生活的节奏确实是如此之慢吗?And,看电影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和我们国家好像啊!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不是Lesbian类型片,它就是一部着重描写体现女性的剧情电影,关于爱的牢笼。女性做主角的电影,不只是爱情,是一种更大的爱。高个儿女主对战友的感情肯定是喜欢,要说是爱这很模糊,也许主人公自己也还没认清自己的感情吧,但战友肯定没有和高个儿女主一样的感情。So,只能算是单恋吧。

    电影散发出的独特的气质透过画面和人物表现出来,像迷雾似的飘散在周围,久久挥之不去。战争是为了以后的和平美好,可经历过战争的人们还有和平美好吗?等待他们的是破碎,破碎的生活,破碎的一切,好似永远回不到从前了…… ps,电影收音差,但配乐不错,深情而悠扬的曲调。摄影灯光也棒,景色建筑都好美啊! pps,好几位演员的长相都很美,棱角分明~ ppps,追女二的小伙子好单纯啊,天真无邪(褒义)。女二的残忍美,男人们的有趣和大度很有魅力!还有如此美丽的女领导!

     4 ) 希望和因希望被困于当下

    〈Beanpole〉译为《高个儿》,它花了2个多小时讲了战后那些难以重建的内心墙壁,它们一次一次坍塌,而我们仍扒拉着这一地碎石,分不清什么是希望什么是因希望被困于当下。

    被医生、家庭放弃的伤兵,打安乐针后,吸食这人间最后几缕女护士吹给他的烟。无法生育的战时营中女性,失去唯一的孩子,却寄托希望于另一个无法生育的营中女友能有个孩子。

    镜头一转,是一位中产女性带着小狗出门遛弯,她拒绝另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女性进入家门,和自己的儿子成婚,她聊着自己儿子的情感有多易变,寄托于这样的爱情没有出路。

    殊不知爱情早已不是战后人们会谈论的话题。

    太多的电影聚焦战场上的残酷,那些尖叫,那些血液,但有的时候这些都没有迎接胜利的战后,我们要面对那么多无人问津,无法与自己对话,无法和他人建立连接的灵魂,来得残酷。

    战后,打扮体面的女官员,祝贺大家迎得胜利,宣布大家下面便要加紧进入新的工作中。

    镜头中唯一鼓掌的人便是被医生、家庭已经放弃的伤兵。所以谁能说活着一定是希望呢,谁能说希望不是折磨我们的被困于当下的毒药呢。

     5 ) 色彩的运用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

    戛纳新宠儿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的第二部作品,浓重艳丽的色彩依然是视觉风格的主导,再加上极其细致工整的美术布景,令人物角色犹如行走在一幅幅油画之中。这种美学取向相信是这位新导演最拿手的个人标签。然而,相比起惊艳的处女作《亲密》,这部在色彩上的运用更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有点难以与实质指代或隐喻意义紧密契合。除了在色彩美术方面没太大突破之外,还无意中暴露出导演对个人风格过于自信,不够节制的处理令节奏变得沉闷拖沓。

    题材选择相当大胆,在沉重的俄国战后历史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尽情揭露人性中令人发指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肉体与心灵创伤。然而,题旨里关于女性对孩子的执念,似乎另有所指,很可能是象征着对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渴求。于是,剧本在不惜迁就情节与真实性的同时,令主题逐渐陷入到丛生的叙事漩涡之中,人物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全面释放。尽管在最后两幕的重头戏再次回归焦点,但是无形中还是削弱了不少社会/历史批判的力度。

     6 ) 《高个儿》的努力

    才经过战争施虐的列宁格勒城(现在改名为圣彼得堡),高个儿伊雅(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 Viktoria Miroshnichenko饰)在战场上由于重伤而留在战时医院里为护士照顾医院里伤残的士兵。她还带着一个在前线战友的托她代管的一个小男孩。很不幸的,有天伊雅旧病复发而整个人发僵把孩子闷死了。

    她的战友也就是孩子的母亲玛莎从前线回来找到了她(瓦西丽莎·佩里吉娜 Vasilisa Perelygina饰)来了。她申请了医院的工作。她告诉领导她和伊雅曾是高射部队的战友,伊雅因伤而回到了后方。她随着部队一直到了柏林。医生告诉她,由于受伤后的手术她已经不能生育了,可是她却想要个自己的孩子。所以她要伊雅帮助她生个孩子作为弥补。为了这件事,她们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了半天还没有成功。

    玛莎遇到了个官二代做男朋友。但是他的妈没给她好脸色,羞辱了她一大番。玛莎决定了,今后要一直和伊雅共度余生,她还说了,一定要生个和伊雅这样高的孩子。

    列宁格勒在整个二战中就是被德军围困死死的。在德军的封锁下,除了炮弹和炸弹外,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援助。饥荒笼罩着被围困的城市。可以想象的战争才结束时候列宁格勒的处境,寒冷和阴暗。到了解围时候,剩下的人不少受到战争创伤的兵士就是忍受了多年饥寒的老百姓。这样的环境下,生命几乎是一钱不值。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孩子从来没听到过狗叫,因为早就被饥饿的人吃光了,在这里成了一个笑话,但也是流着眼泪的笑话。大街上都躺着冻饿而死的人。两年四个月的围困,就有150万人丧生。即便在战后,一个全身瘫痪的重伤伤员,即不愿意增加家里的负担,又不愿在疗养院里度过残生。就由护士帮助他安乐死(到底是真的吗?)。有过这样的经历,人们似乎对一切都麻木了。

    就拿美国来说吧,服役期是8年,而上前线为6到12个月, 然后休整一年到一年半。这还是世界超级强国和一个小国的战争,主要是扫荡武装叛乱分子(都继续快十年了)。远不能和二次大战中苏德之争硬核战役的残酷性相比。即便如此,他们退伍后,除了因战争受伤外,还常常会创伤后遗症给以心理上的创伤。也就可以理解苏联战后人们的心理状态了。更不说女兵了。官二代的母亲说的非常透彻和残酷,把她们看作军妓,到底是否如此,但也说明了她们的境遇。

    再加上几句,我其实不认同导演的看法。把幸福的和平说的如此不堪。再苦,再冷,再穷也要比打战强无数倍。看过不少战争片子,最令人高兴时候就是战争结束时候那个轻松气氛。就记得充满了死亡和血腥的痛苦经历的《英伦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结束时候,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坐在卡车后面面带微笑背对着阳光,为她的幸福感到无比高兴。战争给人以创伤,但和平是最好的治疗药。伊雅和玛莎还都年轻,她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更为坚定。以后还有的是各种机会。她们以后可能如玛莎说的,将会有个孩子,三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如我下面说的,被破坏的皇宫都能从废墟恢复到往日的辉煌,更何况两个年轻人呢。

    今天的圣彼得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无数漂亮的皇宫,博物馆和教堂。在列宁格勒被围之前,博物馆把许多珍品运到了后方。而那些难以搬动的雕塑,被埋在地下。虽然德军占领时候炸毁了不少皇宫,但战后基本上都重建了,许多展品也都能回归到原来的地方,给人们有欣赏美丽和智慧的机会。

     短评

    D+/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全面升级即退步”。人物的状态拧巴不是问题,在环境中架空缺乏互动的拧巴才是问题;强戏剧性剧本不是问题,但是干硬的细节嵌入甚至妄想以此有效推动情节才是问题;标志性的双色运用不是问题,但是在人物已经只有单薄的“声音”与“身体”之时,色彩就也只能成为被牺牲的材料而已。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僵死的时代切口,而不是释放着着冷静的悲悯与洞察的“入口”。

    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 二战后惨胜的苏联,每个幸存者身上都带着伤痕——用剑走偏锋的方式拍PTSD。 在举国恐同的俄罗斯,作者导演们已经学会变着花样的加同性元素了,厉害~👍👍👍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女主这逆天高个子和奇怪的静止抽搐?就已经自带魔幻感了,战后的城市像一座精神废墟,每个人都在寻找解脱方式。有被截肢的战士快乐地模仿雄鹰,也有全瘫的战士恳求每个人帮他结束生命。富家公子哥像个街头小混混,遇到真爱却无法被父母接受。当然最纠结的还是两位女主,她们渴望迎来一个新生儿来疗伤,无奈困难重重,中间还夹杂着复杂的多角恋和百合情。那么可爱的小正太居然活不过15分钟,闷死在“mommy”的抽搐中好压抑...134分钟,到最后我旁边老外已经捂脸叹气不敢看了。这才是真·悲惨世界啊。某些段落很动人,光影很有古典美,但是个别地方过于拖沓,短点感觉会更好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 视听厉害!剧本内在文学性又深刻又复杂。战后并没有什么新世界,没有胜利的人,大家都是被打倒的人,用一颗狰狞的心活下去,有人选择求死,有人选择麻木,有人选择打压,有人选择依靠旁人难以理解的执念。导演确实有一种奔着未来大师而去野心,这么年轻控制力已经非常强,恰恰是这超强的控制,整部影片走向一种过于冰冷的完美病态之中。难以从个人层面认同这样直接切开的扭曲截面。

    12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 对一种依托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史里“俄罗斯母亲”——但不是冬妮娅也不是拉拉——演变而出的新女性关系的刻画实在动人,两位女主角演绎“贫瘠的娜塔莎之舞”,分别在对方身上寻找一种托尔斯泰式的基督的爱。在苏维埃废土中,旧的俄罗斯母亲已经死亡,尽管wartime的阴影笼罩,但新俄罗斯母亲仍在挣扎中试图诞生。

    1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 奇遇电影字幕组QY-280,翻译过程中读了好几遍台词,发现了不少关键的信息量,随便什么地方出现一句台词,就带着角色身上关键的人物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战后故事,前线慰安妇,战争创伤后遗症和女同关系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编剧预留了很多小细节,之后每次抛出来一个点就让人措手不及,导演用女性的视角拍战争,竟然选择了一个这么刁钻的视角,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后劲和余味太可怕了,不愧是战斗民族的新导演。导演全程用了红绿黄三种夸张的光,不同阶级身份的人,房间里的布光也不一样,整体上非常的风格化,舞台化的风格调度略强,但几场重头戏的视听调度倒是非常准确,调度上最精准一点就离戛纳主竞赛不远了。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早晚会拿金棕榈。

    1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 围绕两个女人之间的羁绊讲述「俄罗斯零年」的故事。战后的创伤在城市、人心和人与人的耦合间或清晰或隐晦地反复浮现,展现丰富复杂的思考。两位主角各有一场堪称戏眼的好表演,「我可以穿着它转一圈吗」最佳,社会的集体的创伤随着裙摆扬起;「我们可以再做一次吗」,深藏的私人情感伤痛在抽搐的背影和僵停的手间隐隐爆发。摄影和美术都极好,谁说红配绿不能好看。

    2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 Ия对Маша说: И я. 我也是。那一瞬间觉得这才是她名字的意义啊。不是什么紫罗兰,也不是什么女圣徒,只是一句不能更温柔的答话。/Аврора /Родина

    24分钟前
  • Настя
  • 力荐
  • 有点不太节制,但人物塑造很成功。“它”在战争中诞生,在战后萧条中死去;“它”如分娩般带来幻痛,又如疤痕般挥之不去;“它”如救命稻草求而不得,又如新欢旧爱弃之蔽履。“它”是婴孩,也是战争创伤,还是扭曲的希望。表演加加加加分,绿裙子旋转太美太幻灭。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今年戛纳一种关注导演奖。受Aleksievitch的《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启发而成的作品。战后时代依旧延续着正常与不正常被打破的例外状态,死亡与生存无异,拥抱与撕扯无异。想要一个孩子的正常欲望被扭曲至此。新生是虚妄的,却要用这种虚妄来填补战争留下的另一种虚妄。

    30分钟前
  • Porc au Prince
  • 力荐
  • 狗都被吃光,为何还闻得到犬吠。鸟都已灭迹,怎么还听得到鸟鸣。女人都已绝育,为何还能孕育男孩。他眼睛像你,鼻子像我,有高高的个子,治愈了整座城市的荒芜。独臂的男人可以展翅,瘫痪的四肢已经僵死,谁在胜利的裙子上染了鼻血,谁在时代的子宫里孕育着新生,谁在旧时代里发愣,压垮苏维埃的孩子。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绿与红,生机与情愫,在倒塌的天空下试探残酷的剥削、牺牲、憎恶和爱情,哺育注定死去的希望虚像,双色亦勾勒巨大机器的图腾,反衬胜利与振兴下蝼蚁般苟延残喘的现实,彼此守护谎言共享自欺施舍告慰的暖流,明知无望,哽咽相拥,痛苦的“母亲”,高瘦的女人,在凋敝的人海中苦笑着窒息,这图景仿佛来自幻想的世界,然而她的笑与泪,却是眼前这片土地最后守望的温度。

    3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 俄罗斯王小帅,且比王小帅更加精于算计。模块化元素拼贴成为影片成立的先决条件:沉痛的故事基调、畸变的表演风格、细碎的声效抓取、刻意的红绿调色;却完全回避真正凸显张力的影像技术呈现:画外空间延展、内外景场面调度、镜头组织与剪辑节奏。观众极易被牵引着发挥想象力对各种隐喻符号进行解读,但剥开唬人的外壳,全片不过是一场干瘪的看图猜谜练习和人物走位示范,而最终指向的恰是最浅白的战争阴影与创伤,是完全架空的概念提纯和无虞中庸的价值输出。

    3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 今年戛纳节一种观点单元的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导演是只有28岁的俄国新秀导演,二年前他的第一部长片也入围了戛纳,好评一片。本片讲述二战后苏联军医院里二位女护士的奇特、残酷经历,属纯粹的LISBIAN类型片。戏剧性过强,矫情的地方不少。美工及摄影好,还原那个时代下了功夫。

    4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战争中没有女人,只有生与死、权贵与卑贱、口号与虚伪……浓墨重彩的影像质感和让人意外的代孕爱情故事,都裹挟在了战争余波的昏黄阴霾里,每一个涉及它的人都躲避不掉。

    45分钟前
  • 杨三疯
  • 推荐
  • #欧盟影展 潜流般被一再压抑的创伤内心戏精彩,外化为环境的油画式暗红绿黄色调。91年生的导演可能是未来大师。

    49分钟前
  • btr
  • 推荐
  • 这个题材太沉重了,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有很多从低处拍摄的镜头,以及对于细微声音的捕捉。27岁的导演敢拍这样的题材,很有魄力,也很有野心。开场前有人介绍说两位女主角还只是在学表演的学生,然而看完我们会知道她们已然是真正的“女演员”。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太痛苦了,四星鼓励一下吧。

    54分钟前
  • 暖小喵
  • 推荐
  • #72nd Cannes# 一种关注费比西+最佳导演奖。戛纳亲儿子巴拉戈夫已经拍出第二部长片了,但是我仍然喜欢不起来……两星全给摄影和美术吧。摄影确实好,跟上一部《狭隘》一比,就看出巴拉戈夫的导演风格是“浓墨重彩”的配色和(低机位)长镜头了。片名其实应该翻成“豆芽菜”,——Iya的女友Masha在前线的工作基本就是陪各种军官睡觉……反复流产导致不育,这种故事之前绝无被讲出的可能。不过影片过于拿腔拿调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实在是让人看得如坐针毡,加之长镜头的设计其实也不够圆熟。考虑到以导演的年纪,敢于去碰老导演都未必驾驭得了的历史题材,巴拉戈夫真的前途无量。

    5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 4.5,前两天刚看「雁南飞」再看这部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战后创伤这一话题早已被拍烂的当下,巴拉戈夫依然能从这样一个抽搐残缺的形象入手,独辟蹊径。两位女主演技大赞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