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
  • 无尽
  • 优质
  • 红牛
  • 闪电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雍正王朝

    大陆剧大陆1999

    主演:唐国强  焦晃  王绘春  杜雨露  徐敏  王辉  徐祖明  贾致刚  李定保  杜志国  常林  贺生伟  蔡鸿翔  赵毅  李颖  张彦春  夏和平  苗皓钧  刘魁  壮丽  施建岚  杨昊飞  韩熙明  袁世龙  廖丙炎  刘杰  万弘杰  胡荣华  陈志刚  赵刚  贾兆冀  张日辉  刘勇  蒋国印  陈凤桐  黄永铸  魏德山  许东  赵文亮  钱学格  任宝成  刘伟  张丹丹  李国立  黄湘阳  黄子千  王安秋  孙万清  康垂家  李桂生  李可  盛才新  尼格木图  张元昌  田松  武晔  杨惠礼  郑建民  黄忠  金风  刘晋  何金龙  陈昱  侯涛  李潭  党永德  李雨农  龚航宇  姜涛    

    导演:胡玫

    猜你喜欢

     剧照

    雍正王朝 剧照 NO.1雍正王朝 剧照 NO.2雍正王朝 剧照 NO.3雍正王朝 剧照 NO.4雍正王朝 剧照 NO.5雍正王朝 剧照 NO.6雍正王朝 剧照 NO.13雍正王朝 剧照 NO.14雍正王朝 剧照 NO.15雍正王朝 剧照 NO.16雍正王朝 剧照 NO.17雍正王朝 剧照 NO.18雍正王朝 剧照 NO.19雍正王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19 04:22

    详细剧情

      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唐国强 饰)继位 。胤禛虽然并不是朝野所看好的皇位人选,却是康熙亲自选择的雍正皇帝。他在江南“煸动”灾民闹事,在城隍庙摆鸿门宴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贿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
      雍正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雍正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中枢重臣。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长篇影评

     1 ) 《雍正王朝》:有国无家,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眨眼时间,《雍正王朝》明年01月03日就播出二十年了,没有想到原作者二月河先生没有等到这一天。缅怀过后,我们先搁下原著小说,主要就电视剧来聊一聊。

    这部剧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对很多人来说这部剧也是合作的开始。

    《雍正王朝》的导演是胡玫,在这部剧之后,她与剧中饰演康熙的演员焦晃合作了电视剧《忠诚》,又过了几年,她叫上已故摄影师池小宁,再次拍摄了《汉武大帝》。

    当刚刚成功饰演了诸葛亮的唐国强即将担任主角时,几乎所有人都不同意,只有胡玫坚持己见一定要用唐国强,最终唐国强确实没有让她失望,也没让观众失望,又创造了雍正的经典形象。

    而对于《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来说,这部剧的意义也许更大。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电视剧制作,因为这部剧,他认识了制片人和编剧,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分别和他俩合作了一遍,其结果则分别是《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艺术总监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导演张黎,制片人和编剧乃是刘文武和刘和平。

    《雍正王朝》这样一部极为成熟的作品,除开《甲申祭》这样的戏剧作品来看的话,其实可以说是刘和平老师的电视剧处女作。而这样一部处女作可以在二十年里经久不衰,在质量和热度上达到了平衡,我们不得不从戏剧性和思想性两个角度来思考。

    一 「八爷多活了九年」

    《雍正王朝》在戏剧结构上的经典范式无可比拟,它是最适合刚入门的编剧学习揣摩的。这一点就连《大明王朝1566》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都不及。

    就像你没法让一个刚入门的编剧,在不写事件只写对话的情况下,用七八个人你来我往的台词就硬生生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不仅烘托出了主题,还触发了全剧接下来所有的风谲云诡,《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办到了,这不是传统的戏剧结构,但是刘老师靠着他强大的笔力做到了这一点。

    又好比你没法让一个在学着建构事件和人物的编剧,忽然用解构掉所有事情和人物的虚无主义和解构后迅速重新建构起存在主义裹挟着的情绪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但《我的团长我的团》能,因为兰晓龙自己就是一个不断解构自己和不断建构自己的虚无和存在并存的人,这也是没法通过范式分析学习的。

    招式是可以学习的,内功是没法学习的。

    但《雍正王朝》不一样,在戏剧上它有着其它历史剧无法匹敌的结构,如果你学着写历史剧,要学习的一定首先是这个本子,而不是《大明王朝1566》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些行云流水不在乎戏剧范式的作品。

    所以你不得不感慨,刘和平老师第一次写电视剧就已经到了这个高度,后来他写《李卫当官》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再后来的《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自然就不用考虑戏剧结构了,因为他想的是更超越的东西。而他的这个能力,其实来自戏曲。

    「刘和平的父亲刘钧先生是一位老报人,解放后专门写戏,曾改写地方戏《打铁》,对湖南地方戏的把握尤为老到,到了挥洒自如的地步。他的母亲则是戏曲演员,擅长演老生。」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每当写到群戏时,就有如神来之笔,这是传统戏曲中三堂会审戏带来的功力。

    回到《雍正王朝》,在这部剧里,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从故事本身来看,当然是雍正皇帝了,因为主角是他嘛。但是从戏剧来看的话,就不能说是他了。这部剧的戏剧结构前半段是夺嫡,后半段是吏治,这是大主题、大事件,而在这些大事件中,胤禛/雍正的表现如何呢?

    夺嫡时,胤禛并没有表面上的主动性,尽管他内心也会暗暗期盼着皇位,但打从一开始他就是太子胤礽的人,而后康熙两次废了太子,也没有再立太子,胤禛在这场夺嫡大战中始终没有主动地去参与,他是被推着走的。

    等到他最后终于还是坐上了皇位,成了雍正皇帝时,他又深居宫中,虽然是吏治,虽然要面对民间疾苦,但他面对的是朝臣,他并不直面地方上的、民间基层的问题。

    后者对于帝王历史剧来说是很要命的技术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多帝王戏不得不沦为后宫剧?不是编剧们特别想写男女感情,而是帝王们并不直接面对危机,整天在朝堂上议论各地发生了什么这不叫事件,这只是陈述,而陈述是要命的,没几个人能像《大明王朝1566》那样靠着陈述就把故事推到极致,于是绝大多数观众就不会对翻来覆去的议论出现切身体验,只会觉得永远隔着一层。《贞观之治》就是这个意义上失败的作品,五十集的大戏,有大半的时间是坐在宫殿里议论,除了对政史感兴趣的观众,几乎就没人想看了。

    所以怎么办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必须在民间有一个雍正的化身,他必须完完全全的雍正意志的代表,这样当他和老百姓们接触时,观众才能通过这个人触发的情绪转移到对雍正的共情上来;二是雍正在朝廷里也必须有一个对手,尽管是皇帝,尽管他做的吏治,但吏治是虚的,具体的对手才是实在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前者是田文镜,后者是胤禩。

    而且胤禩的戏剧地位更高,某种程度上他才是《雍正王朝》最重要的人,没有他就没有这部戏,因为他贯穿了始终,从第一集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都是雍正的对手。对于戏剧来说,一个贯穿始终的对手是很重要的,而且对手还得是直接面对面,否则观众就难以移情,如果没有始终的对手,就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在结构上是欠缺的。

    当然,这一切规律在《大明王朝1566》里都不成立,这部剧的对手戏归根结底是海瑞和嘉靖的,而他们在剧中很晚的时候才面对面,但这不重要,因为刘和平老师通过非常高超的手法将他们的对立通过三组对立的人物(嘉靖和朝臣、朝臣和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和海瑞)成功地进行了移情,可以说是《雍正王朝》的三次方难度。当然,这个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也不成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说回《雍正王朝》。其实历史上,胤禩于雍正四年就死了,可刘和平老师足足让他晚死了九年。这是故意的,也是必要的。

    刘和平很喜欢「改」历史,曾经在采访刘老师时,他说:「《雍正王朝》的八爷、九爷、十爷比历史上多活了九年,八爷前一天死,雍正第二天死,但历史上雍正四年八爷就死了,这是文学艺术。《大明王朝1566》也一样,改稻为桑是虚构。这个以后我们大家会慢慢取得共识,史学研究是史学研究,历史考证是历史考证,文学艺术是文学艺术。大家都明白,尤其我现在来搞,受到的非议少一点。我为什么要这样想?在历史这块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历史精神,我的终极追求是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没有美学价值的突破,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也经常说,我们用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神学的眼光看世界,还有美学的眼光看世界。我在写的东西里面首先是用美学的眼光,当然其它三个都有。」

    历史剧,核心是剧,其实是历史。剧的本质是建构。如果不能对历史进行建构,那么再符合历史事件也不是剧,那只是看图说话的成语故事。因此一定要大胆地对历史进行「改动」,只要写出来的人物能让人觉得是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些精神面貌,那就是历史的。

    因此胤禩和田文镜这两个人很重要,这两个人在后半部的戏剧作用上是大于雍正自己的。观众能够感受到雍正的一切情绪,都源于这两个人的存在。

    那么前半部分呢?前半部分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其一自然是胤禩,其二则是胤禛/雍正的皇阿玛,康熙。

    康熙是可以直接给胤禛压力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全剧中,只有他是凌驾于主角之上的。当主角没有主动性或者表面上的主动性时,那就需要有外界压力不断地施加给主角,把主角逼到绝境,这时主角的性格和情绪才能被挤压到最大化。

    要写《雍正王朝》,必须这样写。要写好胤禛/雍正,必须写清楚这三个人。

    以上种种,都是招式,分析明白结构后,谁都能搭建,但要想写好,关键还是得靠内功。

    二 刘和平的第一层内功:历史逻辑

    什么是内功?在历史剧里,内功分几层。第一层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叫做历史逻辑,你需要明白这些人在面对各种事件时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是什么;第二层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这叫做历史观,刘和平的历史观是承受,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很多观众都说,《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九子夺嫡,尤其是看胤禛怎么一步步夺得皇位的,其实不能说是「夺」,因为皇权牢牢被康熙抓在手里,只是康熙在考察每一个人,每一个皇子在康熙晚年都被纳入了视野中,最后只有胤禛想得深、想得远,走在了康熙希望看到的每一步上。

    为了怕观众看不懂,邬思道这个角色特地充当解说员。而他这个解说员,越到夺嫡的白热化时期,越显得鞭辟入里。观众听得明白、想得透彻,自然也会觉得过瘾。

    当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他要朝中所有人上书举荐新太子。这个时候,康熙其实并不舍得废掉胤礽,因为胤礽毕竟是四十年的太子,是他深爱的已故皇后的儿子,因此他特地强调了好几次孝心,还特地旌奖了常州孝子王宝义,这些都是在暗示他的态度。

    当然这一切都是孤立的状态,不是起承转合的事件。不要急,事件马上就来了。

    因为康熙很快就发现,朝中大臣一个个地都开始举荐八阿哥廉亲王胤禩。康熙看在心里,不动声色,但他心里清楚得很,胤禩是一个处处收买人心的人。

    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拉拢的朝臣多,重要的是谁比较符合康熙的心意。老八胤禩处处迎合文武百官,却忘记了思考康熙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最后只有三个人猜到了。

    其中一个是老臣张廷玉,是历朝历代为数不多功成身退的老臣,后来他历经雍正、乾隆朝始终不倒,就是因为他一方面用了心思在国事上,另一方面做事滴水不漏。

    他推荐了废太子胤礽。

    另外两个这么做的,一个是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一个是胤禛的好伙伴,侠王老十三胤祥。

    这样一个转折,康熙的用意表露了出来,胤禛的表态也符合人设,而胤禩的情形更是表现出了胤禛将来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而剧中没有点明的一点在康熙最后的那番话里:「究竟是复立胤礽,还是另择阿哥,不要急于一时。倘若胤礽的病能日渐痊愈,又能一改旧习,朕也不会自外于心。」

    这句话看起来很突兀,但我要说,就因为有了这句话,这个故事又转折了一层。

    因为很快,胤礽复立,重新做了太子。但很明显,他这个太子从此以后再也不受宠了。

    一个不受宠的太子,作用是什么?

    作用就是保护康熙真正中意的人。

    可以断定的是,康熙此时内心的天平已经逐渐往胤禛转移了,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胤禛是那个能担得起重任的人,但是他不能过早地把胤禛抬出来,否则胤禛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必须要保护好胤禛,同时也不断地磨练胤禛的性子。

    残酷点说,这时的太子,其实就是一个挡箭牌,康熙心里已经没有他了。

    这一层在剧中没有挑明,但是是很重要的点,它告诉我们,看起来绕了两三个弯的故事,其实还可以再绕弯。

    比如靠前一点,有一场戏,是太子胤礽管理的刑部出了大纰漏,康熙震怒,要派人去查案。邬思道劝胤禛不要把这件事揽下来,邬思道说:「太子毕竟是四十年的太子啊!所谓名分早定,盘根错节,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

    这个分析很对。此时胤禛还没有完全取得康熙的心,而太子也没有犯下十分大逆不道的罪,所以这时挑头一定会得罪康熙和太子,群臣可以得罪,康熙不可以。

    一般来说故事到这里,历史逻辑就完成了,但胤禛没有。

    胤禛仍然举荐了自己,义正辞严,康熙闻言十分赞许,最后派遣了他来查案。邬思道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听了这话,十分生气,觉得胤禛怎么就不听话呢?

    胤禛听话了,但胤禛绕了个弯,这个弯很重要。因为一方面他不能揽下这件事,另一方面更不能让康熙认为他胆小怕事。所以他在揽下这件事之后把自己烧得大汗淋漓,然后迅速进入冷水中。

    胤禛病了,他病了,自然就可以不去查案了。

    观众终于看明白了这一点,但最重要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一些不经意的小话里。

    康熙眼见胤禛病了,只好派老八胤禩去,他问身边的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什么看法。佟国维是八阿哥的人,自然同意;马齐是墙头草,自然也同意了。

    康熙显然不太满意,问了张廷玉:「衡臣(张廷玉的字),你的看法呢?」

    有趣的是张廷玉的话。

    张廷玉说:「臣以为刑部的事错综复杂,只派八阿哥一人前去,恐怕难胜繁剧。」

    康熙得到了这句话,十分开心,然后让老十三胤祥跟着老八胤禩去查案了。

    这个小细节被很多观众放过了,但它很重要。

    首先,这个细节说明康熙一直都不属意老十三,所以老十三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儿子,能不能做太子不重要。

    其次,康熙知道老十三是胤禛的人,而康熙这时一定要找一个胤禛的人来协同胤禩办案,原因很明显了——康熙这时已经不信任胤禩了!

    这才是最重要的点,也是这个故事转折来转折去的最后流露出的信息,历史逻辑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我更深一层地算计你、你更深一层地算计我,最后就看谁比谁算得深、算得远。

    比如上面提到的老八的人佟国维,他的侄子隆科多一直受他冷落,直到后面他才告诉隆科多原因,他是想要隆科多烧四爷胤禛的冷灶,自己去烧八爷胤禩的热灶,两头下注,总有一个胜利者。

    隆科多记在了心里,转头把叔叔给卖了。

    因为佟国维和隆科多如果叔侄俩分别投靠两个人门下,那么康熙一定会看在眼里,但是隆科多反过来倒打一耙,尽管佟国维彻底失势,但他们家族因为有看起来忠心耿耿的隆科多而更加巩固了。

    这一招就是算得深。

    同样还有最后的夺嫡。

    康熙晚年征蒙古,要大家举荐大将军。胤禛举荐了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是八阿哥的人,但他仍然这么做了,很多人都诧异,其实一点都不值得诧异。

    因为太子位置这时已经空悬很多年了,康熙一直没有重新立太子,一是为了保护他属意的人选,二是仍旧在考察那个人,看那个人是真的以大局为重还是有私心。

    无论胤禛是不是以大局为重,他那时都表现出了以大局为重,所以康熙很满意。

    康熙的满意,比什么都重要。

    说了这么多弯弯绕绕,其实这些都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但重点在于,为什么要选雍正朝来做这个戏呢?

    这个问题要从康熙为什么满意说起。

    康熙对胤禛最初的满意,在他是一个孤臣。

    三 「雍正」式模型

    康熙在病榻上对胤禛陈述时,他聊到老八胤禩,聊到为什么不传位给老八时,他说:「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是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却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的江山彻底毁坏。」

    从这一刻起,故事转入下半场。

    康熙点明了胤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太多细节里能够看到,但当康熙总结出来时,我们还是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和康熙、雍正的差别。

    康熙是什么样的人?

    以宽仁治国,当他看到群臣腐败时,他并没有像《康熙王朝》里的康熙那样慷慨陈词,而是毫无表情,等所有人都离去后,一个人瘫坐在炕上,长叹一声:「腐败啊!」

    这是康熙。

    而雍正呢?

    在雍正还是胤禛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个孤臣了。从最一开始得罪基层的士绅,到后来得罪向国库借钱的群臣,再到后面一个个全都给得罪了。

    所以康熙会让他做皇帝,因为只有他,才能匡扶吏治。

    这是全剧最重要的思想,也是刘和平想表达的历史观,是第二层内功。

    刘和平的历史观是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他不止一次提及到「承受」这个词:「历史就是这样安排的,关键是在那个历史时期,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人,居然能承受这样的历史安排和转型,一般人是扛不住的,他能扛住,转型的重担在他身上得到了表现。所以最多你说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改造了社会,说他们创造了历史我从来不敢说,历史是无法创造的。我个人的历史观始终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密码冥冥中早就排列好了,每个历史阶段都要一群人去承受罢了。我更多的是想去解码。有一些历史阶段过去了,有些密码还没有破译。所以我们回头去看它,你又能从新的角度去重新解一下码,于是你发现你的这个认识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于是产生了兴趣。后人还会不断解码。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是写解码史。」

    而在当年,刘和平是这么解读《雍正王朝》的:「托尔斯泰说,帝王是历史的奴隶,如果一个皇帝或上层集团把国当成国,那他的家庭利益就让步了,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雍正恰恰是有国无家的人,剧中雍正杀儿子时我给他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当年文觉太师对朕说过有国无家, 这话朕直到今天才真正领悟了。』前面我写过一段雍正和文觉太师参禅的戏。文觉说『有江山就不能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到最后临死前的雍正终于明白了这一点。」

    在《大明王朝1566》里,刘和平想表达的是嘉靖家国不分。而在《雍正王朝》里,刘和平想表达的是雍正这个人有国无家。

    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却和官僚斗了一辈子。

    这个故事很容易简化成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型,一个个人英雄为了天下苍生和官僚们苦苦争斗。

    于是很多人开始滥用这个模型,似乎秦始皇也适用、汉武帝也适用、明太祖也适用、明成祖也适用,等等,似乎所有符合《雍正王朝》片尾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歌词的都适用了:「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我要说,这不对,这犯了唯心主义形而上的错误。

    错在哪里?

    错在模型只是模型,但模型能否适用,不在于是不是可以套用,而在于具体做的什么事,这才是主要矛盾,模型框架本身不是主要矛盾。

    就好比本文开头说的戏剧结构,可能你我都会,但是因为没有内功,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雍正王朝》差太多,因为《雍正王朝》的内功才是主要矛盾。

    随便举两个例子。

    比如秦始皇。秦始皇做了什么呢?首先秦始皇从没屠戮过大臣,其次秦始皇为什么要征老百姓修长城、修陵墓,虽然劳民伤财,但我们要考虑到在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争中百姓人口是缓慢增长的,而突然的统一大帝国出现时,一定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这个时候会有大量的人口无处安置,所以需要强制他们去修长城和修陵墓。我们承认这件事很残酷,但也必须承认秦始皇的举动客观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一定会有争议,也必须要有争议,无论你是骂还是颂,只有持续不断的争议,历史才有活力,才不会一套模型僵化下去。

    再说明太祖。对于胡惟庸案,我们不能孤立地看,要注意到几个细节:停科举发生在洪武六年,尊孔发生在洪武六年,开学校发生在洪武八年,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定教科书发生在洪武十四年,而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重开科举。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明朝刚刚建立时,官场大量的官员都是从元代来的顽固不化、能力不足的旧学子,他们没有本事、名气又大,而且不见得忠于大明,这时朱元璋才必须将他们大批次地清洗掉,然后给朱元璋养了那么久的新社会知识分子腾位置。当然,朱元璋是一个对老百姓很好的皇帝,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但他首先是一个皇帝,所以朱元璋本质上并没有对老百姓从根本上做过什么改变。

    雍正不一样。虽然雍正也是皇帝,但雍正做了好几件大事:一、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二、火耗归公;三、改土归流;四、摊丁入亩;五、废除贱籍。

    这些事才是核心。

    然后雍正得罪的是谁?

    比如第一条,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我们知道,那时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当家,因此地主阶级才掌控了一切特权和资源,可是这时雍正让士绅们和老百姓一样当差、纳粮,废除了特权,自然得罪的就是他们了。

    于是你也明白了,为什么刘和平老师会说:「作者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所在,决定了这部作品、这个作者的成败。我对张居正真没兴趣。无论他利用什么样的手段、挟权势而推行他的那一套东西,我都觉得没什么兴趣。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也是个政客,改革新政也超不过雍正,有什么好写的呢?」

    张居正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呢?张居正的改革本质上并没有得罪太多人,他的阻力其实很小,只是顺应时代潮流让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而已。比如隆庆年间他和高拱齐力与蒙古和议,促使隆庆开关,又比如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条鞭法、银本位制度,其实这些都是民间早都有了的,只是到了张居正时期将这些作为明朝法令确定了下来。

    而银本位在某种意义上还给明朝带来了弊端,虽然这不是张居正的错,但张居正显然是没有想过缺银的明朝是哪来这么多白银的,他也就自然不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会有经济危机。于是几十年后,白银没那么多流入明朝了,自然财政就出现了危机。

    说到这里,倒想起刘和平老师的另一部作品《北平无战事》,其实二者是可以挂钩的。银本位制度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出现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而《北平无战事》里国民党的币制改革则是它最后一次的挣扎。二者跨越几百年,忽然产生了首尾相接的联系。

    而《北平无战事》里蒋经国的改革不能成功,因为「他只是个孝子」,他不可能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雍正王朝》里雍正的改革可以成功,因为雍正有国无家、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乾隆即位后,这些又回去了。因为乾隆本质上是一个皇帝,而不是老百姓。

    结语 让我们回到老百姓

    我们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人民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

    我们不可以靠简单的三板斧模型来套所有的人和事,这是唯心主义。用情感代替真实,把长达十多年的复杂历史简化成一个简单的一腔孤勇的英雄应战所有人的悲壮故事模型,这不是我们对历史该有的态度。

    刘和平老师写的是历史剧,表现的是历史上的这些人,他们很多是士大夫,只有到了《北平无战事》里出现的才是大量的普通人,因为时代不同了。

    所以你会看到《雍正王朝》里的张五哥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黄锦,其实是一个人。

    那我们可以从《雍正王朝》里得到什么呢?

    我们要看到,在那个时代,地主阶级的存在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这不以个人的善恶为转移,因此有人帮助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主阶级的压迫,雍正做的就是这件事,这是值得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褒扬的。

    但我们也要学习到,满腔孤勇的雍正是不能长久的,光靠他一个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2 ) 挚爱雍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雍正,可能是因为大家都黑化他吧。本着对历史的热爱就去查了很多关于雍正的事情~慢慢地我开始理解他直到最后的入坑,这种感觉就像粉丝对偶像的感觉,一点也不过分~其实都是过了几年才看的电视剧,之所以一直不敢看的原因是怕有些信息会误导我,毕竟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就拿雍正的军师邬先生来说,其实历史上他本身就是田文镜的幕僚)所以我是看了很多与雍正有关的纪录片才来看这部电视剧的。这样至少我知道哪些事情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而哪些又是完全杜撰的~说回电视剧本身,70%算是符合历史吧。至少是一部为雍正正名的电视剧。太感谢导演和编剧了~这部剧在我心目中是NO.1,或许是雍正的原因,不过电视剧本身也很不错,首先演员都不是问题,唐国强老师演的雍正我很认同,把雍正的冷面严肃演了出来,还有演十三爷的王辉老师,真的把老十三的重感情、桀骜不驯演的淋漓尽致,被囚禁10年后的性情大变以及对雍正皇帝的礼节和态度的微妙变化都处理的很自然。剧中最喜欢老四和老十三的兄弟情,老十三死后看着孤独的老四真是好心疼,帝王永远是最孤独的人。其他演员也不错才使得整部剧质量不错。另外这部剧的背景音乐也很棒,那首凯旋真的是很大气,而情缘情殇又有点忧郁悲伤的气息,那首牧童却又那么地符合情景,调子比较悲凉而歌词很配年羹尧~太多的话不知道怎么说,总之这部剧为雍正正名了,他是一位好皇帝,不应该被后人误解,也不应该被那些导演和编剧拿来黑化~吏治改革出身的他不仅收拾了康熙的烂摊子还给乾隆留下了一个充实的国库,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这些改革哪一项不是对人民群众有益?每天批阅那么多奏折当上皇帝后没有去过什么江南呀之类的地,最后活活累死难道不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吗?愿更多人可以理解他~
    PS:这部剧我感觉唯一的缺憾在于把雍正刻画地有点弱了,体现最明显的是八位关外大臣以及八爷党联合逼宫的那一幕,在我心中他是那个王,有着至高权利的王,冷面,惯用权谋,狠心,怎么会被这些小人难倒!!


    萌萌的雍正男神镇楼~

     3 )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电视剧作品分析·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作业】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简析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第6、8、9集中康熙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在全剧44集中,康熙的“生命”从第1集持续到第20集,无论是戏份还是角色地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由于焦晃优秀的演技,康熙这个角色的“风头”一度超越了本剧的绝对一号人物雍正。创作者既能从大处着眼,合理安排角色的功能地位,又能深入人物内心、身临其境挖掘复杂的人性。因此本文选取6、8、9三集从“大”“小”两方面来对康熙的人物塑造做简要分析。

    一、大处着眼
    在前20集中,故事围绕众皇子争夺王位的故事主线展开,日后的帝王雍正此时还只是四阿哥胤禛,其“夺取上位”的行动与众阿哥线索交织,时而着力渲染,时而使其扑朔迷离。从人物关系上看,康熙就成了此阶段人物关系中的总枢纽,如一张网的最核心部位,是众阿哥争夺的起因,也如《西游记》中唐僧对三个徒弟般对众皇子起着稳定均衡的作用。而从编剧的故事结构来看,康熙是前二十集中阶段性出现的“定音鼓”,他的命令往往标志着一个重大事件的开始,他的宣判也通常意味着此事件的结束。
    以6至9集为例,这四集跨越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朝廷追要户部欠款;二,整顿刑部;三,热河狩猎。
    第一件,朝廷追要户部欠款,这件事从第3集起,至6集中半部结束。如果把赈济灾民看做一个引入各色人物的带入事件,那么“追要欠款”就是全剧中第一件重要的单元性事件。这件事情在第3集中由康熙提出,经历了八阿哥胤祀的有意推让、暗中挑拨,大阿哥胤禵对太子欠款的揭发以及胤祥的义气勇为等种种线索纠缠。最终,在看似山穷水尽、一团乱麻之际,康熙出现。在第6集朝堂上的一场重场戏中,康熙将阿哥诸臣的种种劣迹一一点破,宣判各人前途命运,令诸臣子心服口服,为追要欠款一事划上了句号。
    这其中,主持追款的人是四阿哥胤禛,康熙则像一个暗中明了一切的操控者,当事件已经被充分演绎、胤禛在台面上无法收场时,康熙便以快刀斩乱麻的姿态迅速而有力地为此件事做一了解,让剧情跳入下一单元。
    同样,在第二个事件的开头,四阿哥和八阿哥为引子,康熙在刑场上的出现标志着彻查刑部的正式开始,也意味着这件事情又将在众臣子中掀起轩然大波,搅动各个派系间的争斗。而同样的,这件的事情的结束,在8集开头。当事情牵涉到太子,牵涉到父子情、君臣情,看似走不下去的时候,康熙在衡臣的协助下,拟旨宣判。不免草草结尾,然而同样意味着一个单元事件在康熙处的结束。这是人物身份与功能的良好结合,在诸色人等中只有康熙有这个权力,去开启和结束一个事件。
    而热河狩猎,又包含三个事件。如意之争、郑春华事件、逼宫之夜,三件事层层推进,最终将持续了9集地废太子一事推向高潮,在此处打了休止符。这其中每一次转折时的重大决策,也无一不是康熙所做。
    编剧结构影响着一个人物的戏份、地位。创作者着重突出了康熙出场的分量,符合人物的人份地位,彰显了人物的影响力。

    二、小处落笔
    康熙一角色广受观众欢迎,最直观的原因莫过于其亲民真挚又深邃不定的性格特征。丰富的细节描绘让康熙走下皇帝神坛,又恰到好处地保持了其性格中的神秘感,既老谋深算又不失可爱。这里,选取二三细节为例简单分析。
    (一) 再多想一步
    第6集中,康熙发现太子将重要官职交予几个对本职一无所知的人,心下已明白其中的官场交易,惊怒中还是回头问大阿哥太子和几个人的关系。大阿哥答没有关系后。恐怕很多观众在听到大阿哥的回答后,心中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没有关系!”,而偏偏,康熙回转身,背对镜头。在这个蕴含着丰富心理动作的镜头后,康熙再次以正面出现,台词是“没有关系就好”。这句台词推着观众向前走一步,去琢磨康熙的心理动作——
    太子将重要官职交给了几个根本不认识的人,做法极为荒唐不负责,任何一个父亲、上司恐怕在此时都会暴怒,而此时的康熙显示出了高于常人的眼光和气量。他比观众更进一步想到的是,如果太子真的和这帮小官搅在一起,有了什么“关系”,那无疑比“没有关系”更糟糕。而作为父亲,他也不愿看到儿子做出如此卑劣之事,宁愿用一句“没有关系就好”来一笔遮掩。此时的屏幕上,疑惑重重的大阿哥的反应恰如观众的反应,不禁去琢磨康熙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观众会感到这个琢磨的过程耐人寻味,也会让不同的人对康熙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再如,康熙随即命人叫太子来。太子听旨觐见前紧张不已,让观众认为康熙一定会责问官员之事,而康熙的第一句话却是淡然地问起四阿哥追款一事。看似枪打别处,让太子暗暗松了一口气,而细细琢磨,太子正是为了弥补亏空才卖官鬻爵,而此时让其对追款一事做评价,实则是一种严重的暗示。而偏偏太子愚钝到不曾领会,甚至庆幸父亲没有逼问自己外放官员的事情。也难怪康熙最终无奈放弃,在走出屋子后要深深叹息——“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啊!”
    这样的性格塑造在康熙身上不止一次出现,也仅在康熙身上格外突出。这是创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独到理解,也是使人物性格多层化的重要手段。
    (二) 君父与父君
    古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在帝王家,皇帝对朝臣有时不免表现出父亲的慈爱,对儿子又不免使出君主的威严。这也是本剧中康熙的一大特征。
    5集中康熙曾将诸老臣招至畅春园,席地而坐,谈还款一事。康熙命李德全下去时,李德全担心无人照料皇帝,康熙指着诸臣一句“难道他们不会照顾”,瞬间拉近了君臣的距离,所以随后诸臣被康熙的句句贴心话弄得老泪横流俯首贴地也是自然的了。此时,诸臣面对康熙完全不是朝拜一个君主,而恰似去亲近一个可以依赖的家长,听着一贯威风的家长不经意说起自己的困窘和辛酸,小辈们也忽然理解的家长的难处,想不被打动恐怕都困难。以柔克刚,这是康熙的高明之处,也是康熙性格中柔情的一面。
    而截然相反的是,无论在处理欠款的朝堂上,还是热河戒得居中,康熙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更多是一副威严的面孔。因为彼时每位阿哥都身兼要职,他们和“皇阿玛”的关系不仅是血肉之亲,也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面对有血缘关系的下属,亲昵容易导致疏忽,而父爱表面的威严才能维持大局。在这一点上,康熙把握地很好,创作者也把握地很好。在君与父的角色协调中,康熙性格中阳刚和阴柔的一面得到的不同程度的表现,让这个人物更多了展示性格的层面。

    综上,通过对此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我们能看出创作者理性与感性兼备的优秀素质,值得借鉴。

     4 ) 这是一部绝佳的职场教科书

     我认为本剧是一部绝佳的职场教科书。在电视剧前半段康熙在位的时候,各位皇子争储的情节对于当今奋斗在职场的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本剧有两位老师,一是邬思道,二是张廷玉。邬思道的睿智并非一般电视剧里那种很神、很玄的智力,而是完全有章可循、可以学习的。由于例子太多,这里仅举一例:就是康熙晚年朝野议举大将军王人选的时候,由于有了既定方针(老头把钥匙交给那个不争、默默做事的儿子),邬思道劝四爷举荐十四爷。邬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即康熙对西北战局非常忧心,亟需有一位能堪大用的皇子统兵西北、扭转战局、保卫江山社稷。若是按照四爷的原意推荐十三爷,在西北军中多有旧部、隶属八爷党的十四爷出于朝野“大将军王极有可能就是继位人”的猜测必会多方掣肘,使十三爷重蹈传尔丹的覆辙——那样就很有可能会使四爷一派在康熙面前失势;相反若是举荐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则掣肘消失,加之西北粮草的供应又掌握在门人年羹尧手中,胜算大增,这样的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四爷推荐隶属八爷党的十四爷出任“极有可能继位”的大将军王是在替别人做嫁衣,实际上是使康熙心中传位给四爷的意思更加深化、稳固——因为康熙说继位的人必须要有德,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装着江山社稷,举荐十四爷正是四爷公而忘私、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最佳体现。邬思道的这一建议抓住了皇上的最重要的心思,为四爷加分不少,与鼠目寸光的八爷党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情节提醒我们将来混迹职场时,要多体会领导的心思,不要像八爷党那样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要时时处处替领导考虑、为领导分忧,即使有时会貌似使你自己吃亏——因为能提拔你的,是领导。说到底就是眼光要深、远。邬思道的道行还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说了。再说张廷玉,自朱元璋废除丞相以来,自先秦以来能和君权叫板的相权不复存在。清代加强君主专制,把明代以来设置的最高文职辅佐机构——内阁大学士的职权大大削弱,连票拟权都没有了,所有折子都是由皇上亲自批复,这时的上书房大臣及内阁大学士的性质更宜定位在秘书机构,而上书房首席大臣张廷玉就是秘书长了——本剧对张廷玉的定位非常准确。作为一个秘书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能替领导未雨绸缪,替领导想到领导没有想到的,事事都按领导的意思来办,而且方式一定要恰当,要时时处处维护领导的脸面——这些也可参照《蜗居》上的宋思明。同时应该保持低调,要与领导的其他部下保持良好关系,但是还又不能让领导觉得自己是在结党。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朝野议举新太子的那段,在多数人联名举荐八爷的情况下,张廷玉清楚地知道,这是变相的结党,是严重地犯了皇上的忌的——因为没有哪个皇上希望自己的臣子太团结,况且清代吸取明代党争的教训,也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严格禁止臣下结党。在朝野几乎众口一词举荐八爷的时候,张廷玉和领头上联名折推荐八爷的佟国维等人划清了界限,而推荐了废太子——其实张廷玉也未必是真心支持废太子。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康熙知道他并没有参与佟国维等人的串联——在皇上心里是结党,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提到的——张廷玉非常善于揣摩圣意,他知道康熙搞清楚了废太子的许多昏悖之举多是子虚或是遭人魇鸩,心中存有悔意,再说事情过去了那么长时间,皇上的气也早就消了,皇上想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正是基于对这两点的准确判断,张廷玉决定举荐废太子,说出了皇上的心里话,而且还主动、恰当地为结党的佟国维等人说些好话——使皇上认识到他张廷玉心中时刻时刻记得圣人的忠恕之道,不是靠打压政敌而往上爬。这不仅使自己在佟国维被革职后接任了上书房首席大臣的职位,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皇上对自己的信任,对于自己的职场生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部《雍正王朝》真是有说不完的学问啊!我从小就看《雍正王朝》,小时候不懂事,纯粹看热闹。长大了我再看,发现这部电视剧真的处处是玄机,处处有学问。我想,从职场这个层面来理解本剧对于那些即将步入或刚刚步入职场的人们一定是大有帮助吧。

     5 ) 承前启后的十三年

    说实话,刚看第一集的时候几乎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无法再接受那种奴性制度的重现,挺着看了两集之后就习惯了。其实后来想想,这种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性,又岂是真正地在今日消失了呢?只不过是我们或者史书常常迷恋于天朝上国之强盛,而忽略其中不变之民性而已。就我所看到的,政府大院里头也不乏镜头里所表现的君贵奴贱。

    且不说剧集对雍正的塑造是否完整而客观(比如对文字狱并无深究,但文字狱实非始于雍正,中国历史长河处处都是)。史书本就是带了些客观要求或是主观色彩,又经小说家的改造,肯定会有一些褒贬的倾斜。真正的史实,世上真的有吗?

    此处仅针对剧情本身谈几点:

    1、因为很意外地是一边看<激荡十三年>上下册,一边看<雍正王朝>。所以找到了不少的同性,及共鸣之处。改革变法有何之难,小时的历史教科书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因改革而带来的国富民强的景象,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更是让我们有深切的体会。然而,我们也许没有过多地关注改革过程残酷的一面:变法第一人商鞅车裂惨死;王安石变法,连大词人苏大学士都激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一条鞭”的张居正变法,卓有成效,却随张居正的逝去而烟消云散;戊戌变法,只维持了区区百日,变法倡议者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我们新中国又摸索了多少年,才开始这一条正确的变革之路呢?到现在也不过三十年而已,而三十年来的种种阻难与怪诞之事,尽在<激荡三十年>可寻。改革有何难,回头再看看雍正这个苦皇帝就知道了,一心励精图治,要完成祖宗未竟之业,却得罪了朝臣、读书人、族人,落得一个孤君。虽鞠躬尽粹,却只惹来生前身后的滚滚骂死。得罪朝臣,政策推行困难重重;得罪族人,竟遭逼宫;得罪写史传史的读书人是什么后果,可以看看那关于雍正的种种野史,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篡位而夺嫡,最后是被江湖女侠吕四娘所杀。

    2、康熙是一个智慧的皇帝。从小就听到康乾盛世,对康熙与乾隆的赞誉可谓无以覆加,种种褒义的戏说也层出不穷,然而我却一直疑虑在两者之间的雍正怎么就那么很不协调地暴虐成性,却起了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剧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康熙是一个仁君,但游牧出身的满族人,面对明朝留下的吏治腐败,又怎么可能经几十年而肃清?康熙虽仁而慈,朝中百官莫不拜服,崇敬若圣君,是因为他的慈悲心怀让他能收手时则收手,不至于做绝。本剧用了一半的篇幅描述康熙当政,似乎有点喧宾夺主,其实不然,若不刻画康熙之智之仁之慈,又怎么使得后面的故事顺理成章呢。其仁,追讨国库欠钱一案,他让“冷面王”雍正去做红脸,几乎把人都得罪光落得个孤臣之后,自己再跑出来给众人解围。其慈,明知第八子心怀叵测却仍加以重用,以至留下身后之重重险阻。其智,谁是太子已心中有数,却迟迟不宣,实为保护,很多事情似乎懵然不知,坏事即使就发生在眼前,却不加追究,然而你细细推敲,原来他所行之事,却多是有道理。但以康熙之性子,虽仁虽智,却也不可能励行改革。

    4、看两朝皇帝临政,康熙似乎是无所不知,事事尽落入计划之中,然而却难为于人情与变故;雍正是事事劳心劳力,却事事吃力不讨好,虽殚精竭虑,却未能纵览全局,几乎被人逼宫下台。

    5、雍正对儿子的教导,是从小就按照将来皇上的要求来对待,从这点来说,认为雍正继位之前从无夺谪之心(剧中他自己也这么说),却也不可信。而邬先生则有如神化之诸葛一般,虽未尽可信,却也很精彩。之前胤禛听他的,接“追国库债”,放“张五哥冤案”,似乎招招失算,却招招猜对康熙的心思,得罪群臣,却收获了康熙的君心。毕竟在那个时代,最终决定皇位继承人的,不是朝臣,而是皇帝。

    记下了两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是弘历在河南对读书人说的两个媳妇在厨房里做饭等两位相公考功名归来,大儿子考得功名之后,大媳妇可以不用干厨房活了,小儿子考得功名之后,小媳妇也可以不用干了。弘历此意在于告诫考生要多为自己的家人着想,回去考试。我却有另一番解读:如果大小媳妇都因为自己丈夫考取功名而不干活了,那厨房的活还有谁干呢?这不正合了河南推行的“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新政吗?另一个是雍正说的,刘墨林问他为何要拜佛,他说了个故事,从前一信徒天天拜菩萨,终于有一天,菩萨出现在他面前,他欣喜若狂,求菩萨保佑自己。菩萨说:“你天天拜我,那你可知道我又拜谁吗?”信徒不知,菩萨说:“我也拜菩萨啊”!信徒不解“你拜自己?”,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啊!”实际上,雍正也是践行了这一原则“求人不如求己”,身为皇帝而事事亲力亲为,除了几个亲信,别的不同政见的人都不能宽厚重用,以至于最后孤立无援,呕心呖血,这点他是不如他父亲的。

    还没看原著,但已经订购了一部原著准备好好看看。

    来源:http://www.wentrue.net/blog/?p=542

     6 ) 假如雍正还能长命十几年。。。。。。

          唐国强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雍正皇帝,他应该就是这样子的,全清朝最劳模的皇帝,勤俭持国,在老康熙的好大喜功闭关锁国之下接下的摊子,没有雍正的短暂十几年打理整顿,哪里还有什么乾隆盛世。只不过乾隆也只是个败家的。雍正再长命十几年的话说不定晚清不会腐败的那么厉害。乾隆继承了雍正打下的基础却没有继续再接再厉,反而是躺在老子的老本上挥霍。雍正打下的基础也没得到维护,以至于到乾隆晚期官场日益腐败,蛀虫腐国。乾隆之后的嘉庆也只能捡老子吃剩的残羹汤汁——抄贪官家充盈国库。但是一个国家沦落到眼热属下的财富,那么这个国家国运也就衰败了。所以雍正的福荫也没过三代。
         假如雍正还能长命十几年。。。。。。

     短评

    《雍正王朝》由胡玫导演、二月河、刘和平联合编剧的正剧史诗,这部剧似乎依然代表着历史剧的最高水平吧。

    4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力荐
  • 九子夺嫡,给多少清穿文提供了素材呀。

    7分钟前
  • 尽欢
  • 力荐
  • 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内需不振外需陡降,产能严重过剩。朱相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百万职工下岗,买断工龄,自谋出路。国有大行剥离不良资产,花街投行承销,赴港上市;刘欢唱了首《从头再来》;央视播出《雍正王朝》。

    11分钟前
  • Cocobolo
  • 力荐
  • 看到评分竟然比《康熙王朝》,忍不了,必须来打个5分!在我心中是仅次于《走向共和》高于《大明王朝1566》的!

    14分钟前
  • 奇迹travel
  • 力荐
  • 焦晃爷爷饰演的康熙,也太好了吧!!!#道明叔叔对不起,你确实被比下去了

    15分钟前
  • ななღ.
  • 力荐
  • 一个爸爸和一群儿子的故事。群戏最好看,演技、剧本、服装、道具、音乐都达到了国产电视剧的巅峰。可惜若干演员都是戏红人不红。ps此剧开启了后来原创言情小说浩浩荡荡的“清穿”大潮,一众阿哥的性格言谈一看就知道是按照电视剧写的。|2018.2.16CTV-11重播中,片头曲歌词全删,不知道怎么回事。

    1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 这是我看过的最不令我厌倦的唐老师的戏。比新兴医院的广告好多了

    21分钟前
  • 暮色即是黎明
  • 推荐
  • 请记住,这部剧的特殊并不在于它叙事、演技方面的高妙,而在于它几乎塑造了80后一代人对宫廷政治乃至政治的认识。《步步惊心》、《甄嬛传》乃至《琅琊榜》的作者,其实都是《雍正王朝》潜移默化的忠实观众。

    26分钟前
  • 鹊语
  • 力荐
  • 没看《雍正王朝》时,觉得《康熙王朝》多好看;看过《雍正王朝》,才知道《康熙王朝》有多不好看。

    31分钟前
  • 明明德
  • 力荐
  • 正经的实力演员,正经的历史,正经的好电视剧。

    34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力荐
  • 多少穿越女,都是为了你

    39分钟前
  • 张脑三
  • 力荐
  • 《步步惊心》跟这比,就是过家家。

    43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 作为历史形象的胤禛与二月河小说及胡玫电视剧中必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帝王心术内心的复杂,非剧中艺术形象将之有拔高之嫌的某种道德化身所能尽述,但作为影视文本的艺术成就,却无疑是一座丰碑,为君的孤独、改革的艰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焦晃的康熙和唐国强的雍正几乎可并称表演上的两大范本垂范后世。

    47分钟前
  • 洛梦蝶
  • 力荐
  • 当初推荐给前男友这部剧他看了一集就各种挑剔鄙视我的品味,说国产导演水平差。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他就是个傻逼,还好早把他甩了。

    51分钟前
  • yokoeve
  • 力荐
  • 一天刷了三十多集。。两代立储、河工、钱法、漕盐、国家财政、西师、亏空、吏户整顿、党争、南巡、奏折、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军机处、科场舞弊、政治生态、驿站、驻防、故宫布局、京城守备、官员升降、满汉冲突、旗人营生,清代政治牵一发动全身,对透视清代由中央到地方的政体运行颇有帮助。

    53分钟前
  • standk
  • 力荐
  • 常看常新的电视剧,NB的手段

    54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力荐
  • 「數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說,海雨天風獨往來。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終不悔九死落塵埃!」僅次於《塵緣》的主題曲。

    58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 总有一种“伟大的共产党员雍正”的错觉....

    59分钟前
  • EmptyWorld
  • 推荐
  • 其他的地方不提,就凭雍正王朝剧本的立意起点,就注定了它是中国历史剧中高山仰止般的存在。这是一部真正探讨权力如何运作以及巨大毁灭效应的杰作。在历经了九子夺嫡,新政推行,反对派系覆灭一系列明枪暗箭的斗争以后,所谓的胜利一方,没有丝毫的喜悦与快感,相反却落得个众叛亲离,孑然一身的悲剧下场。创作者无形中揭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追逐权力的人,必将很快失去所得到的一切,即使暂时拥有,最后也不过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虚无结局。

    1小时前
  • 可乐的细碎生活
  • 力荐
  • 狂爱十三爷胤祥!!!!!!!!王辉饰演。

    1小时前
  • 星尘战场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