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小姐,你的确有点变态,哈哈哈哈
看完那个《爱情神话》,回来找了一下老费的版本,终于理解为什么大家会同意李小姐是个变态,哈哈哈哈。很爱这部上海爱情神话,除了最后主题没有升华少一点余音的激荡之外,喜爱至极。李小姐粉紫色头发的独立女性形象让我想起了余春娇,带一点文艺变态口味,更显魅力了。
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没有再追过费里尼的片子,以前也算是老费的镜头美学追随者,如今已经无心无力再去细扒他的电影了,当然字幕之后的第一个墙上涂鸦镜头已经带大师气场了...
2 ) 萨蒂里孔
有点像希洛尼姆斯.博斯的画作,无意识与梦境的超现实主义。富于象徽与符号,充斥着想象力。浪漫而又戏谑、古典而散漫的独特风格。拼接着荒诞奇异的古罗马生活长卷,意图展现古罗马人在无尽肉欲中寻求希腊化“诗意”的精神高地。运镜与人物调度流畅完美,部分场景色彩斑斓繁杂让人恍然入梦,画面中的群演完全融入背景,眼神空洞的直视镜头令观众产生虚假如梦的跳戏感,更添神秘。声音富有空间感
3 ) 古罗马版的La Docle Vita:基督之后,费里尼之前
这是海报和预告片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其实费里尼还是在拍自己心爱的罗马 只不过换了一个时代,还是那批人:粗俗无知的富翁,肤浅嫉妒的贵妇,发牢骚的知识分子,粗野的乡民还有神秘的美女。古罗马的光怪陆离在费里尼的摄像机下有着一种荒诞版的真实。
恩科和阿西罗象征着在古罗马那个时代的两种价值取向,一种如只知寻欢作乐得过且过的阿西罗,在影片上半部一直混的得意,抢了恩科的娈童,路上又碰上一个被欲望逼疯的淫女。可最后却因为一袋银币命丧一个卑微的船夫。他代表的是一种伊庇鲁斯式的追求现世欢乐的思想。而恩科,前半阶段倒了大霉,被抢了同性爱人不说,参加宴会又被赶出去,又遇上了权贵出游,被抓当了奴隶,又被船长看上了执意要逼婚(船长是男的)从政变逃出来后又被逮住当角斗士为外国大使表演。好不容易最后千辛万苦来到了自己老师地盘的城市,准备好好享福时,发现自己最重要的那个器官不好使了。可最后也是他,在自己老师死后大彻大悟,变卖家产去了非洲。
看到最后,我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与中国明清时代常有的那种笔记体小说一样,宣扬善恶相报,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善终。死去的阿西罗就代表了美丽却在放荡中腐朽灭亡的旧文明,而恩科经过这一番周折后获得了新生。这也可以解释他的老师为何死时要他的朋友分食他的尸体,因为这象征着一种涅磐。
4 ) 笑不出来:意大利肉蒲团
舞台剧风格,或者说是充满戏剧色彩,夸张的造型,风格突出的色调,既有浓郁,也有抽象画,更看到了一点浮世绘的扁平和东方的屋檐……浪漫而残忍,裸露却没有欲望。可以说镜头语言把导演的态度摆的明明白白。
爱情神话,或者说,影片讲的是爱情吗?
第一篇章:年少青涩苦恋无果——花花世界的迷茫
第二篇章:金钱和权势——诗性死亡,委身为奴
第三篇章:渎神、信仰崩塌——失去阳具力量
结尾:找回力量,失去朋友,拒绝食人,开始流浪。(对于这个收尾,真的很像佛教的白骨道,色衰爱驰,主人公克服了,但是丧失了意义——无疑他嫉妒好友的男性魅力)
这是少年的成长,而且是不可倒退的,充满哲学思考的。也不捧它,的确脱离了罗马背景,西方文化语境,更加令人晦涩难懂。观后感:笑不出来,哽着难受。
5 ) 对,爱情是个神话
影片从第四十五分钟起,讲到了一个埃菲萨妇人的故事:曾经有个年轻美丽的女人,非常贞淑贤德。她意外地成了寡妇,根据希腊的习俗,她丈夫的遗体被放置在土窖中。但是贞节的寡妇不愿离开丈夫身旁,不分昼夜,她守护遗体,不停哭泣,想要绝食殉夫。众人皆离去了,只有她留下来。
在离墓穴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被处死的小偷,尸体被吊起来。一个英俊的士兵负责看守着。(士兵闻声找到了这个妇人,并安慰道:)为什么想要绝食而死?这样葬送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好处?喝点东西吧。(他掀起了妇人的黑纱)来,喝吧。你得活下去,趁早享受生命的欢愉。这具尸体会告诉你这个道理。勇敢一点,喝吧。
(女人渐渐提起媚惑的眼神,装满了情欲。于是,在尸体跟前,两人点燃了肉欲的熊熊烈火。)
(就在两人销蚀之时,小偷的亲属跑来偷走了尸体)
天啦!他们偷走了那个吊着的尸体!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小偷的家属把他带走了。我知道会受到什么惩罚---可怕的死刑!我何必等待受罚?不如自行了断。
(妇人握阻了士兵刺向胸痛的剑)不要,亲爱的,失去我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一个接一个,未免太多了。“把亡夫抬去吊,总好过让情郎死掉。”
----- 费里尼电影《爱情神话》
费里尼和昆德拉算是同年代生人,他们的作品中满溢着一种悲剧感: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偶然性和被动性,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来不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可能受一件极其细微事物的影响,就这个命题,如果展开,简直可以写一部小说”;对于后者,或许这样阐释: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过得幸福,以及这种生活何时结束,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极有可能是生不由己的,难道自杀就是一种纯然主动意志的表达吗?
或许这真的是个事实,悲剧感的存在,是人得以体认自己灵与肉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我总喜欢看悲剧电影,如果强说这是一种心理扭曲的阴暗表达,也未尝不可,但是或许这样说更接近真相:人,始终是犹如悲剧般的存在,更通俗的讲,人大多数时候都不幸福。
昆德拉说,“人的生活是一条飞速向前的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直线,很好理解,从子宫到坟墓。王尔德(?)有一部童话,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地方,人生下来就是一个百岁老头,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以一个婴儿的形态死去。”这是很有意思的想象力,但是他也仅仅是在反向模仿人类的实际,如同照镜,伸出右手,在镜子里看到的却是左手。从老头到婴儿,这仍然是一条直线,它不重复不循环,所以如果王尔德说,那个地方的人很幸福,谁信?
心有悲剧感的人,大多宽容,因其知道虽然现今我们活蹦乱跳,最后终究一样都成了一抔黄土、几根白骨,记得某几位友人会在博客里或者其他的地方写道“我们活得很短、死得很长”,所以,我们彼此和平相处吧。
爱情,显然是对这种和平相处的僭越。爱情总来不会和平静搭边,从未与闻,某人说,“我平静地爱着她。”人,多会说,我疯狂地爱着她,没有她,我会……,对,在这省略号中包含着无数的悔恨、纠结、甚至暴力、谋杀等等,总之就是一些歇斯底里,但绝无安宁平静。
爱情,是一种自我扬弃,是一种对上帝的反抗。柏拉图的那个古老的传说里,强大无比的“人”自从被上帝剖为两半后,其中的一半无时无刻不在寻觅失散的另一半。大多数人总不会想到,竟然这是造物者故意剖开的,那么用泥土吹了气捏成泥人,又哪里能找到呢?!
费里尼,他洞穿了这一切。但是,我们也不能这样说:“费里尼就是一个悲观主义的花朵,他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任何爱情的。”或许这也不是事实,最纯粹的白必须在最浓烈的黑上突出,或许,一个悲观主义者眼睛里的爱情,那是最纯洁无私的,因其偶获、稀有,甚至因其不可能。
6 ) 新一代
大风的季节
用画可以入手
从你的布料也可以入手
女性的性特征放大
我放肆着性欲
可以理解
费里尼的伤感
糟老头
老不死的
有人会说
“把我逝去的青春现在都补过来”
“来吧 凡人 用梦想来填满自己”
去你妈的现实
老子用操现实
把主人的尸体吃掉
让什么狗屁灵魂都下地狱
豁达
我的同志死去
唯一的同志
伟大的诸神
我还在路上
踏着炽热的大地
然后在继续踏上知道的路途
当然不排除费里尼本人关于盛大废墟的审美趣味,但是观者必须要认识到的是,越是渲染荒诞空间的围绕感,越是可以凸显个人陷落其中的绝望孤独。离经叛道一场幻梦,性爱神话亦即是精神孤岛的造梦,今日之人类世界神话已死,原来费里尼的装置寓言尚未进入尾声。
被国产的《爱情神话》种草,特来 观摩。堪称一部古罗马黄暴生活史之欲望为奴。男主人公经历了自己拿别人 当爱情奴隶,到自己成为别人欲望的奴隶,最后在欲望和阳痿之间醒悟,对生命从此改观。
看不明白,不喜欢,淫魔乱舞,乱。费里尼1969年作品,原名《萨蒂里孔》Fellini - Satyricon。可一窥古罗马宫廷饮食。半神人那段,对小孩子真残忍!场景宏大。
费里尼太猛了 荒唐荒诞荒淫 意大利语和稀奇古怪的人物装扮与行为看着极其不舒服 粗俗浓艳暴力肆意妄为想象的活剧 导演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可惜咱西方文化水平不过关看着很多没感觉
没想到费里尼还有一出斑斓癫狂的古装大戏,是对古罗马生活风俗与精神层面进行充满想象的某种还原,也是现代灵魂依附古人肉身的一次神游。关于权力、财富、欢愉、亲密的欲望,关于生死,关于贪婪与节制,关于神性与人性,关于艺术清贫与庸俗富贵的冲突,关于个人,总有许多驳杂又绚烂的观点穿梭。终归是那个年代,泛性恋随处可见,在大写的肉欲之下,没有任何欢爱需要套上桎梏,某种角度来看,也是无法再现的勃勃生机了。很可惜,未能纳入百年诞辰影展里。三星半。
听说国产电影《爱情神话》的片名源自本片,因而找来观影一下。—— 才知道费里尼还拍过关于同性的电影。
属于费里尼的公路片,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之间穿梭冒险,一场充满神秘和幻想的癫狂视听盛宴,名副其实的至臻佳作。
7/10。从六十年代开始,费里尼不再让情节充满层次递进的戏剧性,只截取脱离中心事件的枝节片段给予流动性的叙事空间,譬如两段戏中戏抢占了银幕时间(寡妇用丈夫的遗体代替被盗的囚犯尸体,拒绝巫师求爱的美女被诅咒成为全村的引火器),使观众忽视了导演关注的重点,构图亦如是,典例是几个人在中景商讨事宜的场面,前景中仆人们或拖地或趴地上吃饭,后景是女人做头发,多层次的构图难以分清这个场面的关注点;此外开头的壁画中人和庞贝房屋倒塌、大战牛头人的迷宫布景,也暗喻叙事的多重性。利用畸形人和丑陋欲望构建反常态的神话片跟帕索里尼一个路子:靠鞭打治疗性无能的妓院,晚宴中女人穿纱裙、乳房尽露,来客不顾仪态地手抓各种油腻肉块,为得到遗嘱把死者切碎当众吃掉,单腿人和阴阳人包裹着罗马式的宽大长袍和套头衫,产生了野蛮纵欲的滑稽感。
难以置信的美,摄影机绮丽又幽绰的运动,为了达成每一个画面都恍若古典画一般,镜头中总是有角色凝视观众,各角度的人脸勾勒出了最本真的情绪,更不用说那迷人的色彩搭配,情欲与圣洁交织,cult与史诗仅一步之遥,戏剧式的表演将刻板的角色化成更加鲜明的符号,哲学的思辨与两性隐喻在文本中涌现,远景的凶杀,近景的牺牲,观众的情绪随影像的运作而运动,狂舞的人群,肥胖的暴君,妖冶的少年,流血的双手,这是费里尼尽显个人才华的一场大型马戏展览,再次启示后人,影像与情绪的关系与戏剧文本的处理方式。一只死去的鲸鱼与一个旱死的美神,一位自刎的圣人与一个被分食的诗人。
另一种复兴,不好说是神话还是预言,洋溢着畸形的美和奇异的欢乐。从墙壁出发,回到断壁;一直走,多次addio,满眼都是死亡;艺术家很穷和“什么是穷人”;假面卸下,真人还;入夜的海面像神迹,船舱里忽明忽暗;死前的感慨:“四季变得和从前不同了”;又见死鱼,被毁的神像;大风吹,没有水,只有枯山水;古罗马神话里也有天葬。“我把诗歌留给你,把四季留给你,把太阳和大海留给你,把风留给你…树…声音…歌曲…人声是最和谐的音乐…”费里尼把电影留给了我们…想到同期帕索里尼的神话题材作品了,都是爱人,帕帕因爱绝望,费费因爱接受,所以更飞也更乐
这部作品和《卡萨诺瓦》并称为费里尼的“古典二重奏”。影片改编自古罗马皇帝尼禄的密友阿尔比特罗于公元一世纪写成的小说,展现其荒淫无度的享乐生活。从电影中可以看出费里尼的想象力之强,只是为什么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我看得那么爽,而这部电影却看得有点反胃呢。
重温!费里尼再次展露出他无以伦比的天才想象力,这是用薄伽丘式的世俗传奇来解构阿尔比特罗的末代罗马,其中的讽刺戏剧、饕餮宴会、海上冒险、政治阴谋都无不展示出奥德赛般的希腊式的庄严,亦正亦邪,奇葩的幻想与暧昧的现实,历史在费里尼眼中完全就是一出荒淫无序、甜蜜美妙的冒险呀
后期的费里尼竟然是这样的,古罗马史诗同志片,口味不轻,真的有点帕索里尼的感觉的。就是被各种故事和人物叠在一起绕晕了,等改天喝双倍浓缩咖啡重新挑战… 至于为啥两个主演都是英国人,搞得配音那么怪呢?费里尼说,意大利找不到同志演员…
帕索里尼是一切从简,人人穿的破破烂烂,更符合对罗马的想象,他是一切从繁且高度舞台化。另外,基导不怕基直导不怕拍基的六十年代。
incredibly indulgent
沒什麼連續的情節,就是在看場景看調度看氣氛,看遙遠古老的超現實時空物慾橫流的世界,其對性、愛、暴力、權力、金錢的迷亂慾望,可能放到現代世界來看也沒太多改變。裏面費里尼式的夢境與奇觀的展示,各式男體女體橫陳,大量文學與劇場的風格指涉,目不暇給。
费里尼竭尽全力去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罗马世界。整个电影的服装设计、化妆造型和美术设计简直堪比华丽与多元的艺术装置展览现场。而故事也充分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改编。主角们追求爱情、热烈,经历了身体与意志的磨难,甚至直面了死亡才领悟到真谛。抛弃身体肉欲的诱惑,从心理精神上强壮了自己,能够开启远航的风帆。PS.本片放到现在那可是妥妥的同志电影啊,一堆的鲜肉筋肉爱来爱去的。
爱情是天才行为,早已失传了——追溯爱情,费里尼无疑比不过木心。论哲学,古罗马也远不及古中国。事实上费里尼式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并没有拯救费里尼,反而让他大病了一场。木心把把脉,说他的爱情是幻想出来的幻想:他的《爱情神话》表面上和现实没有任何交集,然而仔细看大银幕你能在这出历史穿越剧里找出一堆的现代性元素。公元一世纪的意大利已是让他遁出现代社会的避难所,可惜不愿长大的费里尼在那个童话世界里看上去依然不自由,依然需要历经游击和战斗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治愈。这位电影城中至高无上的King不管逃逸到哪里都是现代社会的奴隶,电影一旦结束他也必须变回一个承受苦闷的现代人。不过看完这部来自费里尼想象王国的电影我们兴许愈加理解为什么意大利是个盛产服装设计师的国家。骄傲的欧罗巴年轻人不需要觉醒,站在那里就是好样儿的!
最有趣的史诗同志电影!也是最好看的罗马电影!真实荒诞 传奇另类 前卫又古典,1969年的片子在今天看来仍然美得独一无二,美男美少年人肉身材布景眼花缭乱。笑点很奇怪,绝对是被低估的神作。
古代版罗马风情画,断章式荒诞浮世绘。奇艳的布景和调色,妓院逡巡与动物献祭,被地震挫败的上吊,偷窃阴阳人半神,牛头人角斗,分食遗体。捕杀怪鲸似[甜蜜生活]结尾,又见孔雀。| 我把诗留给你 我把四季留给你 | 我的剑变钝了 | 他的权杖罢工了 | 把亡夫抬去吊,总好过让情郎死掉。(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