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艺复兴了,科学呢?
第二集《心传》看得着实有点捉急。。。一直纠结于,这所谓的《心传》,到底是在怀念什么呢?
只觉得全篇都很苦。挂面做的辛苦,菜籽油榨的辛苦。出神入化的刀工更是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靠一辈辈的口述心传才能流传下来。
可是这苦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么?
想起很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苗翠花》。情节记不清了,只是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清末外国的工业逐渐渗透到中国,与当时的手工作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苗翠花的丈夫好像是布庄的主人,为了和洋人的织布工厂叫板,要代表中国和洋人比试。第一场比织出布的韧性。第二场比织出布的轻盈。最后一场,比刺绣。
刺绣,说起来也是中国传统的瑰宝之一。于是苗翠花和丈夫千辛万苦找到了隐居多年的神绣手。须发花白的老人在满满的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花三天三夜绣出了堪称一绝的双面绣。到交出答卷的时候,洋人问你们绣了什么?老人扬眉吐气地说,这是穷尽我几十年功力练出的绝技,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绣出的双面绣。其美妙连洋人也点头称赞。问洋人绣了什么,他拿出一匹极其普通的绣品。正当苗等人不屑之时,洋人解释说,老人的绣技的确高超。但是我这匹布,却是一个十岁孩童,用十分钟时间就绣出来了。原来,这是机器织出来的,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自动刺绣,当然一个十岁的孩子也可以很容易做到了。
此时,比试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之所以对这个片段记忆犹新,是觉得这给我生动的解释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可不是么,几十年之后大炮就攻进了中国的大门,让我们知道了封闭的中国已经与机械化的西方落后了多少,狭隘的民族自满情绪害了我们多少。
很多我们一直以来遵从的东西,由于被附上传统的伦理,造成了对所谓的权威的经验和资历的盲目崇拜。不管是武侠江湖,还是现在的中医,经典。在我们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自诩天朝上国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真的去放眼望一下外面的世界。
做挂面的故事,的确是很让人感动。腿不能走动的老爷爷和传承了手艺的老奶奶起早贪黑把面条酵了又酵,做好后还露出幸福的笑脸。他们的艰辛是不容怀疑的。但是拍摄者的诚意却让人不敢恭维。且不说这样用这种方法做挂面的家庭作坊现在还剩下几家。单说这一家,后辈也没有几个愿意再接手这祖传的手艺。镜头永远是有局限的。当它只聚焦到犹如艺术品的一丝丝挂面,和用拍功夫片的手法拍榨菜籽油的时候,他们刻意忽略的是更大的社会全景图。他们想要表达的难道是,这繁复的程序耗时耗力,做出的成品应该像艺术品一样被尊敬么?我不喜欢被制作方带入他们提供的画面,他们提供的情感。如果连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诚意都没有,我只能对《舌尖二》四千万的投资的去向深表担忧。。。
相比起挂面的故事,记得去年很偶然看到介绍一个农村的小发明,刀削面机器人,发明者自己设计机械带动,做出电动的机器人,自动做刀削面。制作很粗糙,长相也很雷人,简直是充满了乡土的幽默感。当时觉得很好笑。可是相比《舌尖二》里的这些故事,这至少说明,在我们的土地上,创新的动力还是源源不断,像煎牡蛎的大学生一样,在创新中寻找明天的方向。你可以说机器的刀削面少了手工的精致,改良的牡蛎煎少了传统的风味。但是他们是在缺陷中一步步向前走。这样的努力,不是很值得鼓励么?
这几天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文艺青年如此泛滥。为什么现在的《百家讲坛》永远在各种正史野史名著经典里打转。我记得刚有《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在片头里也出现过蒙代尔,丁肇中的头像,依稀记得好像还在里面听过李政道讲宇宙对称性与庄子。可是现在怎么成了这样?是观众只对历史故事喜闻乐见,还是媒体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前一阵方舟子和崔永元论战转基因食品,着实不想过多评论,因为太伤小崔迷们的心了。为什么解决问题不能用科学的举证和分析,一定要用愤世嫉俗伤春悲秋的态度来占领情感的制高点?不得不感叹为什么我们现在科学的土壤如此贫乏。
民主,科学,曾经的两面大旗,如今我们高速发展的路上,是不是应该重新权衡一下?对于过去,情感固然重要。对于未来,心传再管用,也别把科学丢下。
从二星改成一星的原因是,评价因为被点了没用,被折叠了。我不在乎我写的评价有谁看有谁点没用,我在乎的是我写的评价显示与否居然需要依靠SB们手下留情少点几下没用。
脑残粉和五毛只要不死绝,大清朝的根就永远烂着
===============================================
先贴一段我关于第一集的评价,再说这一季的感觉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0021/
==================================================
试着看第二季第一集,努力了三次,都没看完。很想问舌尖你到底要表达个神马东西
开篇画面就记往了一块粘腻的红烧肉,一堆美食后面接着个拥挤的食堂。
进入正片马上感觉这些东西完全就是上一季剪接时被舍弃又不舍得扔下的部分。
开篇倒是学聪明了,先点出中心思想,又点得不着四六。
又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由挖松茸的改成挖天麻的。为了蜂蜜爬那么高的树,旁边跟着一直升机航拍。你丫有灰机直接灰上去摘下来不好么?看着一个脸上还有稚气的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去摘蜂蜜你要表达什么?就为了说蜂蜜是单糖有营养么?还是为了表达在藏区蜂蜜很贵?舌尖的导演你是有多拧巴的人格 ,为了讴歌社会主义好拍的美食片子,又总拿这些生活不易的人来揭社会的短。
你再告诉我,爬四十米高的一棵树,跟足迹有个毛线的关系,这棵树是全世界蜂蜜的发源地么?
顺路说下那小伙子的蓝外套,跟他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不协调,如果不是借了摄制组哪个员工的,就一定是本人最心爱的衣服,被没良心的导演哄骗忽悠着穿出来爬树。
然后跳到养蜂人一家,总算合题了一次,制做豆花配料时镜头稍稍有点太近。其它都挺好,偏偏结尾又画蛇添足地煽了下情,离家在外讨生活的人多了去了,按导演的意思所有离家在外的人共同精神支柱居然是家乡的味道,你TM真当观众都是SB啊?
后面出场麦客又开始莫名其妙。导演似乎认为光靠旁白说那么两三句,观众就已经流着口水感受到了新麦的香甜,一个七八十岁,做了一辈子饭的慈祥老太太煮面条也能被渲染得跟科学家做实验一样。捧臭脚也不是这么个捧法。
再说也不是只有新麦做的面条才能补充大强度劳动后消耗的体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麦客更是不知道跟吃有什么关系。难道就因为麦客在画面里到处走了就切合了足迹这个主题么?
上一季开始挖藕时,这一季是麦客割麦子,展现在眼前的只有满眼偏远农村里的弱势人群和艰苦的工作。跟吃有关么?又要说谁知盘中餐这个主题了?还是谁知盘中足迹?
上一季第一集开始捞鱼了,这一季这一集这时候也开始捞鱼了。艰苦地捞鱼工作、越来越少的收成...........同样的东西,第一季第一集叫什么来着,反正用来扣题了,现在又用来扣足迹了。
剩下的就没怎么记也没怎么看,反正基本就是跟着第一季第一集的节奏在走,同样的题材,扣了两季两个主题,真TM太NB了
=====================================================
从煎饼开始,所有需要烙面皮包馅的玩艺开始认祖归宗序家谱,其实这样还不是够博爱的,因为如果再宽泛一点,把烙这个工序忽略,那么可以用来举例的食物将更加恢宏博大,包馅的比如包子饺子,这样全中国的人都可以同食同源了,说到馅还有外国的披萨饼、果仁巧克力。OHYEAH,全世界都TM可以用足迹来串联了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