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综艺大陆2014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16:22

    详细剧情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本片偏访各地美食,与第一季略有不同的是更多的体现了人物的情感。

     长篇影评

     1 ) 文艺复兴了,科学呢?

    第二集《心传》看得着实有点捉急。。。一直纠结于,这所谓的《心传》,到底是在怀念什么呢?

    只觉得全篇都很苦。挂面做的辛苦,菜籽油榨的辛苦。出神入化的刀工更是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靠一辈辈的口述心传才能流传下来。

    可是这苦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么?

    想起很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苗翠花》。情节记不清了,只是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清末外国的工业逐渐渗透到中国,与当时的手工作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苗翠花的丈夫好像是布庄的主人,为了和洋人的织布工厂叫板,要代表中国和洋人比试。第一场比织出布的韧性。第二场比织出布的轻盈。最后一场,比刺绣。

    刺绣,说起来也是中国传统的瑰宝之一。于是苗翠花和丈夫千辛万苦找到了隐居多年的神绣手。须发花白的老人在满满的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花三天三夜绣出了堪称一绝的双面绣。到交出答卷的时候,洋人问你们绣了什么?老人扬眉吐气地说,这是穷尽我几十年功力练出的绝技,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绣出的双面绣。其美妙连洋人也点头称赞。问洋人绣了什么,他拿出一匹极其普通的绣品。正当苗等人不屑之时,洋人解释说,老人的绣技的确高超。但是我这匹布,却是一个十岁孩童,用十分钟时间就绣出来了。原来,这是机器织出来的,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自动刺绣,当然一个十岁的孩子也可以很容易做到了。

    此时,比试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之所以对这个片段记忆犹新,是觉得这给我生动的解释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可不是么,几十年之后大炮就攻进了中国的大门,让我们知道了封闭的中国已经与机械化的西方落后了多少,狭隘的民族自满情绪害了我们多少。

    很多我们一直以来遵从的东西,由于被附上传统的伦理,造成了对所谓的权威的经验和资历的盲目崇拜。不管是武侠江湖,还是现在的中医,经典。在我们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自诩天朝上国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真的去放眼望一下外面的世界。

    做挂面的故事,的确是很让人感动。腿不能走动的老爷爷和传承了手艺的老奶奶起早贪黑把面条酵了又酵,做好后还露出幸福的笑脸。他们的艰辛是不容怀疑的。但是拍摄者的诚意却让人不敢恭维。且不说这样用这种方法做挂面的家庭作坊现在还剩下几家。单说这一家,后辈也没有几个愿意再接手这祖传的手艺。镜头永远是有局限的。当它只聚焦到犹如艺术品的一丝丝挂面,和用拍功夫片的手法拍榨菜籽油的时候,他们刻意忽略的是更大的社会全景图。他们想要表达的难道是,这繁复的程序耗时耗力,做出的成品应该像艺术品一样被尊敬么?我不喜欢被制作方带入他们提供的画面,他们提供的情感。如果连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诚意都没有,我只能对《舌尖二》四千万的投资的去向深表担忧。。。

    相比起挂面的故事,记得去年很偶然看到介绍一个农村的小发明,刀削面机器人,发明者自己设计机械带动,做出电动的机器人,自动做刀削面。制作很粗糙,长相也很雷人,简直是充满了乡土的幽默感。当时觉得很好笑。可是相比《舌尖二》里的这些故事,这至少说明,在我们的土地上,创新的动力还是源源不断,像煎牡蛎的大学生一样,在创新中寻找明天的方向。你可以说机器的刀削面少了手工的精致,改良的牡蛎煎少了传统的风味。但是他们是在缺陷中一步步向前走。这样的努力,不是很值得鼓励么?

    这几天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文艺青年如此泛滥。为什么现在的《百家讲坛》永远在各种正史野史名著经典里打转。我记得刚有《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在片头里也出现过蒙代尔,丁肇中的头像,依稀记得好像还在里面听过李政道讲宇宙对称性与庄子。可是现在怎么成了这样?是观众只对历史故事喜闻乐见,还是媒体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前一阵方舟子和崔永元论战转基因食品,着实不想过多评论,因为太伤小崔迷们的心了。为什么解决问题不能用科学的举证和分析,一定要用愤世嫉俗伤春悲秋的态度来占领情感的制高点?不得不感叹为什么我们现在科学的土壤如此贫乏。

    民主,科学,曾经的两面大旗,如今我们高速发展的路上,是不是应该重新权衡一下?对于过去,情感固然重要。对于未来,心传再管用,也别把科学丢下。

     2 ) 拍这片的那些人你们告诉我,你们到底要表达个毛线啊

    从二星改成一星的原因是,评价因为被点了没用,被折叠了。我不在乎我写的评价有谁看有谁点没用,我在乎的是我写的评价显示与否居然需要依靠SB们手下留情少点几下没用。 脑残粉和五毛只要不死绝,大清朝的根就永远烂着 =============================================== 先贴一段我关于第一集的评价,再说这一季的感觉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0021/ ================================================== 试着看第二季第一集,努力了三次,都没看完。很想问舌尖你到底要表达个神马东西 开篇画面就记往了一块粘腻的红烧肉,一堆美食后面接着个拥挤的食堂。 进入正片马上感觉这些东西完全就是上一季剪接时被舍弃又不舍得扔下的部分。 开篇倒是学聪明了,先点出中心思想,又点得不着四六。 又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由挖松茸的改成挖天麻的。为了蜂蜜爬那么高的树,旁边跟着一直升机航拍。你丫有灰机直接灰上去摘下来不好么?看着一个脸上还有稚气的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去摘蜂蜜你要表达什么?就为了说蜂蜜是单糖有营养么?还是为了表达在藏区蜂蜜很贵?舌尖的导演你是有多拧巴的人格 ,为了讴歌社会主义好拍的美食片子,又总拿这些生活不易的人来揭社会的短。 你再告诉我,爬四十米高的一棵树,跟足迹有个毛线的关系,这棵树是全世界蜂蜜的发源地么? 顺路说下那小伙子的蓝外套,跟他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不协调,如果不是借了摄制组哪个员工的,就一定是本人最心爱的衣服,被没良心的导演哄骗忽悠着穿出来爬树。 然后跳到养蜂人一家,总算合题了一次,制做豆花配料时镜头稍稍有点太近。其它都挺好,偏偏结尾又画蛇添足地煽了下情,离家在外讨生活的人多了去了,按导演的意思所有离家在外的人共同精神支柱居然是家乡的味道,你TM真当观众都是SB啊? 后面出场麦客又开始莫名其妙。导演似乎认为光靠旁白说那么两三句,观众就已经流着口水感受到了新麦的香甜,一个七八十岁,做了一辈子饭的慈祥老太太煮面条也能被渲染得跟科学家做实验一样。捧臭脚也不是这么个捧法。 再说也不是只有新麦做的面条才能补充大强度劳动后消耗的体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麦客更是不知道跟吃有什么关系。难道就因为麦客在画面里到处走了就切合了足迹这个主题么? 上一季开始挖藕时,这一季是麦客割麦子,展现在眼前的只有满眼偏远农村里的弱势人群和艰苦的工作。跟吃有关么?又要说谁知盘中餐这个主题了?还是谁知盘中足迹? 上一季第一集开始捞鱼了,这一季这一集这时候也开始捞鱼了。艰苦地捞鱼工作、越来越少的收成...........同样的东西,第一季第一集叫什么来着,反正用来扣题了,现在又用来扣足迹了。 剩下的就没怎么记也没怎么看,反正基本就是跟着第一季第一集的节奏在走,同样的题材,扣了两季两个主题,真TM太NB了 ===================================================== 从煎饼开始,所有需要烙面皮包馅的玩艺开始认祖归宗序家谱,其实这样还不是够博爱的,因为如果再宽泛一点,把烙这个工序忽略,那么可以用来举例的食物将更加恢宏博大,包馅的比如包子饺子,这样全中国的人都可以同食同源了,说到馅还有外国的披萨饼、果仁巧克力。OHYEAH,全世界都TM可以用足迹来串联了

     3 ) 舌尖2,请带足纸巾和宵夜

      有了晚上看舌尖1后,找不到食物吃抓狂的惨痛经历,今天晚上8点多,便早早准备好宵夜零食,卤蛋、牛肉、桂花酒等全副武装,坐等9点整舌尖2开播。
      9点过几分后,终于看到舌尖2真面目,一股浓浓的中国气息迎面而来。酥油蜂蜜,清炖跳跳鱼,尤其是鱼酱炖稻花鱼都很不错,超诱人。
      不知不觉几十分钟过去了,一集就这么结束了,实在意犹未尽,还倒过去重看了几段。
      毫无疑问,《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成功的记录片,清新自然的叙事手法,广泛的美食为它和续集赢得了大量的人气和投资赞助。《舌尖2》仅仅项目广告就高达8000万元,让国产纪录片终于有了些左右资本的底气。但是,在我看来,《舌尖》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化片,它宣传了中国的种种美食,让那些诱人的饮食跃然银幕之上;但真正感动我们的,或许不是美食,而是镜头下那些平凡而真实的故事,美食后隐藏的动人画面,独属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因为真实,所以原汁原味;因为平凡,所以普通,所以贴近生活,所以感动你我。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的舌尖。
      相比《舌尖1》,《舌尖2》更多的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核心价值观,用浓郁的中国人情去感染观众。不知多少人被第一集中养蜂夫妻的相濡以沫感动,为云贵那一个普通家庭的分离而伤心,为麦客的艰辛而心酸。女友和我说,开头第一幕的兄弟之情,就震撼到了她。当然,个人认为,节奏比较快,这是一个小瑕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的丰富资源。真心期待以后国内能少些纯粹为了收视票房的雷剧烂片,少些于正之流,涌现更多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这样的良心之作。
      今晚唯一的遗憾是,得到了个教训,下周看舌尖2要带双倍零食!!

     4 ) 论如何在异国他乡抚慰干涸的心灵

    我在美国上学时,室友是个山西人。

    自从他搬进我的公寓后,周末早上我便再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每个周六早上八点,我会准时被一阵咚咚咚咚、乒乒乓乓、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并垂死惊坐起。揉揉眼睛,不情愿地起床胡乱洗漱一下后,山西人就会在厨房里扯开嗓子大喊:“小张,快来帮忙包饺子!”“哎~”

    嗯,没错,那是他在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我根本不会包饺子,连给山西人跑腿的本事都没有。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呆着太寂寞而已。早上六点不到他就会爬起来醒面、剁馅,呼啦啦地忙到中午十二点,包好足够一周吃的饺子,然后一股脑放进冰柜里。我的工作是不停地旁边给他打气:“王哥你好厉害哎,和面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剁馅儿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包饺子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还挺好吃的”……

    不过作为四川人,我实在无法忍受山西人饺子作料的贫乏,如同我把吃火锅蘸麻酱看作是邪教一样。于是在山西人包完饺子以后,就是我撸管大显身手之时。美国没有菜籽油,姑且就用蔬菜调和油充数吧——一锅油烧热,倒进实现按比例调配好的辣椒面、花椒面、盐、味精的碗里,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就好了——不过这个东西对美国人来说跟生化武器差不多,他们从没见过一道料理可以蒸腾出这么多的油烟。我第一次在公寓里做辣子油时就激怒了烟雾警报器。于是我和山西人左右开弓,一人拿扫帚一人拿墩布把那玩意儿敲了下来。

    辣子油冷后,和醋,和生抽,和少许盐巴和味精,喜欢的人和上少许蒜泥,这就成了我大四川最经典的饺子蘸料,也是传说中红油水饺的点睛之笔!山西人第一次吃到的时候就表示惊为天人,赞不绝口——当然,他包的饺子对我来说也是。在四川人看来,包饺子简直跟变魔术没什么差别。我妈当年第一次和面擀饺子皮时因为加了太多的小苏打,最后出来的成品连我们家的狗都不敢吃。

    我始终认为油辣子还是要用菜籽油的才好吃,就像山西人始终认为水饺是最好吃的——有一次我拿着蒸锅蒸饺子,他在一旁愁眉苦脸地说我这是“糟蹋”。我在美国吃的辣椒和花椒全是万里迢迢从家里带过去的,总觉得别的地方买到的味儿就是不对。可惜菜籽油没法带,我曾一脸遗憾地对山西人说,要不比现在这个得强上一百倍。

    山西人包的饺子除了让我们饱口福外,还带来不少额外福利。我曾送了几十个饺子给房东,第二年他就降了咱俩的房租;某堂课的presentation给在场的教授学生们一人上了一碗两个的水饺,成绩一出得了A;虽然本人真的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优秀得飞起来,但我心里隐隐觉得,饺子居功不小。

    除了大家传统印象中红彤彤亮澄澄的辣子鸡外,四川还有一种辣子鸡,是用青辣椒炒出来的,这种辣子鸡的特点是鸡肉不经油炸,辣椒也无需风干,放少油,先下鸡肉,再下辣椒,五分钟就好,吃的就是那股鲜味。某天吃饺子吃到吐的时候,我说哎我给你下个厨,做个辣子鸡。意志薄弱的山西人开车送我去超市选辣椒,我劈头就问服务员,请问最辣的辣椒在哪里?

    服务员指了指蔬菜柜台上的墨西哥辣椒。这个东西我早闻其名不见其人,于是就按平时的量买了一堆回去放在辣子鸡里。没想到山西人吃了第一口后,脸上所有五官几乎都换了个地儿,好半天才冒出一句话:

    你想谋财害命?

    嗯。确实是,那个墨西哥辣椒,真的是太辣了。

    大多外国留学生们,可能都像我跟老王这样,经历了从菜刀菜板傻傻分不清到芋儿鸡水煮鱼全部信手拈来的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梦想,独独“吃”这个字无能为力。美国同学曾带我吃过一次他引以为豪的德州牛排——一公斤牛排下堆着一公斤薯条,蘸料是一公斤的番茄酱。

    如果和几个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住在一起就更好了,当然,前提是要像我和老王这样的吃货才行——话说回来,不是吃货,还好意思自称中国人?一开始在吃这个问题上会擦出激烈的火花,但最后都能殊途同归,实在调和不开,就煮一锅汤烫火锅好了!火锅真是我见过最包容的食物了,无论爱吃肉还是爱吃菜都可以坐到一块儿其乐融融,只要不是爱吃屎就好。

    时代的大潮不停息,老房子会拆掉,老街会夷平,来个地震海啸,整个老城呼啦一下的都给端掉。对大多人来说,记忆这东西有点奢侈,忙着赚钱养老,没空想那么多,迎风落泪没用,毕竟眼泪又不能换钱。唯有一条舌头始终不离不弃地跟着你,等到老得牙齿掉光的时候,都可以尝出味道。无论你在中国,在美国,甚至你飞出银河系到了那美克星,只要吃到一碗老坛酸菜面,肯定都能第一时间想到汪涵。

    对我和老王来说,只要吃到饺子蘸辣椒油,就是回家啦。

    关于楼下的一些评论,楼主来说说个人意见
    怎么讲呢,对我来说,吃饭这种事情,是绝对没办法将就的。
    真正的吃货,讲求饮食精致的话,绝对不会是个囫囵吞枣的胖子。
    我呢在美国,曾经也有熬两个通宵赶论文的经历,
    但就算吃蛋炒饭,也一定要用自己炒的盐水泡小黄瓜来配才行。
    真正由内而外的美人呢,一定是美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
    相由心生这话,真不是闹着玩的。

     5 ) 夏天就要来了

    很多年前,只要一到暑假,就会回老家。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所不惜。

    奶奶会在我的茶壶里放上薄荷,冰糖,满满地泡上一壶,揭开盖子,满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一壶薄荷茶,可以喝上一天,直到睡前再冲一盏,它仍有余味。

    爷爷在房间里抽自己种的烟草,奶奶经常抱怨说一屋子的烟味,倒是呛得连蚊子都没有。

    我会去菜园子里摘黄花菜,摘南瓜,每去一次,裤子上都会黏上很多泥巴。
    种在田埂上的大豆正长得茂盛,田里的稻子开着花。
    风吹过来,一阵芬芳。

    黄昏日落的时候去阁楼里写写东西,那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东西好写,七零八落的碎片,无关紧要的烦恼,统统记下来。

    晚饭后和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听他们说别人家的事,自己家的事,他们年轻的时候的事。一直到暮色四合,远山不再有重影的轮廓,蚊子开始肆虐叮咬,再回屋看电视。爷爷就坐在我身边,佝偻着背,看着新闻联播,偶尔也关心国家大事,奶奶睡的早些,但是每次都跟我说,看的劳么多看一会也没事。我事后才明白,其实我在这里陪他们过夏天,是这个家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时间过的太快。
    村庄,梯田,山岗,早晨的雾气和炊烟,屋檐上的青瓦和雨,院子里的阳光和远方公路的树,那里安安静静地的看着一辈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慢慢老去,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只是默默无闻的看着所有人的悲欢离合。



    夏天就要来了。
    我有好多年没有在家里过完完整的夏天。
    那些味道,都渐渐地远去了。
    现在,我所在的城市灰蒙的天空下飘荡着汽车的汽笛,我对着键盘写着ppt,或许,那扛着梦想的大旗、不惜代价远离家乡亲人,所追逐向往的生活,都不如当年曾经最平庸的日子。
    只是那些最为平庸的日子,就像当年奶奶给我泡的茶,再也,不会,回来了。

    夏天又要来了。
    我很想你们。

     6 ) 舌尖上的致敬

    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中说,恐怕要担心的不是奥威尔说的我们将死于专制世界,而是赫胥黎担心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事实正在证明这个观点。

    自从崔永元变成一个疯子文章夫妇恩爱秀破裂以后,难以想象文艺娱乐媒体界谁仍然还持有操守。我把视线转向CCTV记录频道,押注陈晓卿,感觉他又爱食物又不爱出风头,拍的《舌尖1》多好看啊。《舌尖2》开演,西藏小伙子摘蜂蜜了,爬树了,蜂蜜摘下来了,我一直楞在那儿,启动百度引擎在脑海中搜索MH370,5分钟后给我搜出来了:这不是BBC在2011年拍的《人类星球》第4集的Jungles里面刚果的巴亚卡人摘蜂蜜那段吗,一模一样。

    我把BBC的截屏图当即发到微信上。然后我挨骂了,主要意思是:“拿来主义很正常啊;你这么执着干嘛呢;不就是娱乐吗;天下文章本来就一大抄啊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更高明的是有人留言说:“互通有无嘛!”以至于我强烈呼吁腾讯给微信增加一个扔鸡蛋功能,怎么能只有点赞功能呢,遇到这样的谁不希望扔两鸡蛋呢。

    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看出来了,上网一搜,果然,首映的时候有记者当场质疑,结果陈晓卿老师说:“这不算抄袭,这是致敬。”想想看,演个电影写本书,字幕之前或扉页之上,我们都会看到“谨以此片向张三李四王麻子致敬”。当然,如果被致敬对象同意自己被致敬并且同意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被致敬,那的确我该挨骂。

    所以否则的话,陈老师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舌尖2》请大家随便抄袭转卖,每一个抄袭行为都是对他致以的敬意。方舟子老师也别干抓学术剽窃这种无聊的事儿了,剽窃?人这儿正致敬着呢!

    在英国学习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学校对plagiarism的强调强调再强调,不要说严禁剽窃学术观点了,哪怕中午吃饭跟人讨论了一个问题,在论文里面引用了那人的午餐观点,都必须注明出处,不能因为自己同意这个观点而写进自己的文章而显得像是自己的思想。一旦剽窃行为被截获,将面临非常严厉的惩罚,论文不能通过不能毕业取消学籍甚至影响伟德体育最新网站记录。有人曾经说我:“我从来没有见过谁,QQ聊天,都不断在引用别人话的时候使用引号说明出处!”所以,我是西方价值观的受害者。

    对《舌尖2》失去了胃口,不如重温一遍被致敬的《人类星球》。朋友说:“眼睛太尖,记忆力太好,会影响你享受普通人的乐趣”。他完全不知道我觉得这一切有多好玩儿。搜到MH370的一刻,就是我这个普通人享受到的普通乐趣之一;以及后来看到以上那些留言的时候就更好玩儿了。

    张欣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潘石屹在国内如鱼得水,因为他有很强的适应这个环境的能力,而我则不行,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办法接受模糊性,他能。”所以《汉书》说:水至清则无鱼。我们的养鱼业想必很发达。

     短评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

    7分钟前
  • 嘿嘿嘿
  • 力荐
  •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9分钟前
  • 大元宵
  • 力荐
  •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10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12分钟前
  • sususlsz
  • 还行
  •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1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1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22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24分钟前
  • 数人的绵羊
  • 力荐
  •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2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30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35分钟前
  • 春尾巷
  • 推荐
  •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38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4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41分钟前
  • 樱小路楠
  • 推荐
  •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4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50分钟前
  • 晨小兮
  • 力荐
  •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3分钟前
  • 院長
  • 力荐
  •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54分钟前
  • 殳君
  • 力荐
  •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55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

    56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