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爱奇艺看到一部美食纪录片《下饭菜》,想说也太好下饭了吧!一共才15分钟,刚好是一顿饭的时间,像我这种干饭人真的是对它爱了爱了。话不多说,先随便甩几张图~
糊豆腐、粉蒸牛肉、羊乳饼夹火腿……这些美食要不是看了这部片子,作为一只北方的狼,可是见到没见过。不过看完片子后,我已经准备立即打开APP订机票,把这些好吃的都去亲自感受下了。
像我们之前看的美食纪录片,大多是那些高端大厨制作的地方硬菜,虽然看着也非常诱人,但并不会勾起咱们观众去自己尝尝的欲望。但是《下饭菜》里面的美食,都是十分普通的家常菜、或者街头美食,比如这位大姐,甚至邀请摄像去家中坐坐,炒给他吃,也太有烟火气了吧哈哈!
甚至还有的人为了一道菜怎么做,竟然在镜头前公然“扯头花”,比如这两位为了一道小炒肉,两人操着方言就开始掐架了!啊这….我仿佛有种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在小区楼下遛弯唠家常的即视感。不过对于一个号称“家中大厨”的人来说,你可以看不起我家的装修,但你要质疑我的美食创作,那就要好好掰扯掰扯了,看看这剑拔弩张的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下饭菜》不光可以看美食,要是你能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落灰的厨具,学完散落在民间的烹饪高手们教授的“保姆级”独门秘籍后,没准也可以在厨房鼓捣出一个“美食同款”。到时候在饭点时,当你们家飘出了不同于别人家的独特香味,那时候你一定是你们小区内最靓的仔,阿姨大妈们都会成为你的“迷妹”,找你来要方子回去做给自己家的小崽子、或者老头子吃了!
重点要提一句,这部片子除了画面之外,背景音乐也是亮点,活泼、欢快,配着我吃饭的节奏,心情都好了~让我对在与片子对比下黯然失色的外卖有了吃下去的勇气呢!最后诚挚邀请大家看着《下饭菜》,一起干饭吧!
每天吃饭的时候,打开一部电视剧或者纪录片边吃边看,大概是每天最轻松的时候。最近一部纪录片又成为了我的下饭心头好,光听《下饭菜》这名字,一听就非常得有食欲啊。下饭必备!而看过《下饭菜》之后,才觉得这远远不止是一部下饭的片子。
一碗下饭菜,就能找到故乡
一顿简简单单的下饭菜,虽然看起来没有看点的样子,但这就是我们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小时候开始,妈妈带着围裙,脸上挂着汗珠,饭桌上永远都会有几道朴实无华但是永远也吃不腻的饭菜。很简单,但是承载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回忆。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生活里这样小小的一部分。看过纪录片之后,那些和父母一起、过年团聚的画面一下子就涌现了。下饭菜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
两位老夫妻给自己女儿做的腊肠炖萝卜、养蚕的阿姨做的羊乳饼夹火腿,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菜,但是这些老人传达出的情感,却与我是共通的,或许也是我的父母的心中所想。
普通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美
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不想随着儿女迁入大城市,守在自己的小村里的老人,老旧的街道,晒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缺口的瓷碗。还有那些为了生活一年到头为了日子,为了养活家人奔忙的朴实的人们。其实他们到头来也只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下饭菜里能够有一些令人满足的味道。
纪录片里的一道道下饭菜,食材都是最简单不过的,烹饪虽然不像专业厨师那样精致,但是却是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摸索出来的最美味的配方,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的样子。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气,虽然是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但是在美食之余,看到的都是生活之美。
“粗糙“却精致
一集非常的短,只有十七分钟,放在其他纪录片里,或许就讲了个开头,但是下饭菜却把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片段讲述得非常饱满,你也能够在这十几分钟里,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真实的情感。
比如有人会因为一盘小炒肉到底该怎么做,直接在镜头里掐起架来,会有一种又好笑但是又很接地气的感觉。
纪录片的流程设置得也很有趣,末尾都会有附加题的板块,每看完一集,几乎都会对里面的各种菜色动心,甚至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加入了云南、江西这些地方。
虽然说没有精致到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的镜头,但是整部纪录片的内容和情感却是精致无比。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纪录片。
1999年,我出生了,在我的记忆中,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时,面前或身后一定有电视机的陪伴,爷爷奶奶钟爱的法制节目,爸爸妈妈追起的年代剧,还有我最爱的动画片,比如《中华小当家》,以至于现在不打开手机看一个“下饭片”,这顿饭或许都吃不香了吧!
美食纪录片的诞生,无疑不是当代年轻人吃饭香的原因之一。习惯性的打开美食纪录片频道,一步短片《下饭菜》以封面的大碗米饭,成功引起了本“吃货”的注意!节目如其名“下饭菜”,“慢食简吃,一碗生活”为主题。
短而全面的一集,刚好是我一顿饭的时间,拿着自己手里的盒饭,虽然吃不到妈妈的味道,但摆好已经打开的《下饭菜》后,看到“接地气”的节目氛围,节目的开始往往以分享当地人的生活为开头,看着主人公洋溢的笑容,轻松快乐的氛围一下把我“拉进”节目里,手里的盒饭好像吃出了屏幕里主人公描述的味道。
同时,在节目的开头,通过加入村民对于做法的不同见解,融入小小“矛盾点”,增添了整部纪录片的真实。
饭吃到一半时,食材和烹饪过程的特写,让手里本微微发凉的饭菜,突然冒起了热气,香气四溢!这里不得不提到节目中每一步详细的步骤,每次都要想一想,我到底要不要赶紧截图记下来呢?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留有余地,心里默默立下flag: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当地尝尝味道!
每临近一集的尾声时,放下手里的已经一扫而空的饭盒,又到了“下饭附加题”时刻!一道结合当地特色的“脑洞题”,配合刚刚加满血糖的大脑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的饭菜即平凡的生活,一碗“下饭菜”足矣。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国产美食纪录片似乎在高级和文艺的路上越走越远。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堪比艺术品,从节目配音配乐到拍摄形式,都给观众一种“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食”的错觉。如果说这些纪录片赋予食物以艺术的话,那么《下饭菜》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最接地气、最朴实的方式,记录每一道菜肴的诞生。 始于平凡,记录平凡 从云南鹤庆到福建连江再到江西婺源,摄制组将“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八个字贯彻到底。每个寻味之旅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必是菜市场,问话开篇也一定是“你觉得最能代表当地的一道下饭美食是什么?” 五期节目十道菜,没有一道菜的食材是难以寻到的,没有一道菜的制作步骤是繁琐的,没有一道菜的炊具是不常见的,甚至,没有一道菜的烹饪者称得上是专业厨师。蚕农、茶农、干货店老板……火腿、带鱼、猪蹄、土豆、腊肠…… 普通的人,普通的食物,普通的故事,却透过屏幕让人感受到了平凡而有趣的幸福。 云南鹤庆,做羊乳饼夹火腿的杨美玉和她丈夫以养蚕为生,辛苦几十年就为了能把两个女儿供到读大学,因为在农村,家里有一片菜田,也养一些家畜,作为日常食物的来源。但最常见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新鲜挤出的羊奶,放入锅中煮沸,再把纯天然的植物藤水倒进去,让奶在热锅中慢慢浓稠、渐渐凝固,白色的半固体时不时翻转一下、冒出几个热泡泡,食物就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鲜活。做好的羊乳饼贴上火腿,放进锅里蒸三十分钟,食材的滋味再次被热气唤醒,奶香和咸鲜相互渗透,再配上一碗辣椒蘸酱,一份羊乳饼夹火腿干掉两大碗米饭完全不在话下! 湖北恩施的茶农夫妇家境贫困,几十年前家庭收入还只能满足温饱需求,靠干农活来供孩子们读书,但还是交不起更多的学费,最后常常考第一女儿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儿子也就读完了初中。一档美食纪录片,在一道菜肴的诞生中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记录的却不仅仅是食物的风味,更是人生百味。现在茶农夫妇的经济状况好转,给拍摄组做饭时毫不吝啬往大锅里放土豆、砍一整只腊猪蹄,阿姨又可爱又朴实,一边做饭,一边和导演组唠嗑家常,“你给我儿子找个媳妇,我就给你多砍一只猪脚”,好有生活气息。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认真乐观又充满精气神的过着每一天。 干饭人,干饭菜,干饭魂 想要干饭,打开胃口的下饭菜必不可少。腊猪蹄炖土豆、柴火矮脚鸡、小炒肉、腊肠炖萝卜……啧啧啧,每一道菜都是干饭精品!炒菜和炖菜逼出的汤汁浇下去浸到白米饭里,再挖一勺菜盖在饭上,大口大口的扒饭,这滋味!
寻找美食是认真的,可爱也是认真的 一部纪录片,让我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出来的体验也是第一次了,这是一群有趣灵魂的碰撞。这场寻味之旅基本在乡镇穿梭,年纪大的当地人多用方言交流,自从有次一位老人说听不懂摄制组普通话之后,他们变开启了蹩脚的方言提问模式。很多当地居民听到摄制组非常不地道的地方话,都会用一种谜之眼神望着镜头,那种隔着屏幕溢出来尴尬真的太好笑了!
还有好多好多可爱的当地居民,比如,拍摄组问恩施的下饭菜是什么,当地人回答清一色的素菜,并且很朴素的说“那肉很贵啊”;推荐自家特产时,骄傲地反问摄制组“你们那里有没有……”,话里带着满满的胜负欲。最有意思的是湖南醴陵那位卖辣椒的大爷,他夸赞自家辣椒又香又甜,被问“生的不能吃吧?”,大爷二话没说掰断一根辣椒就往嘴里送,摄制组在线质疑被diss,真的太有意思了!
要说有什么不满意,就是太少了,不够看,期待能看到更多地方的下饭菜!
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小小的下饭菜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可最平常的菜式却承载着浓厚的情感。下饭菜,可以是是家乡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身在异乡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最幸福的就是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那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的动力。
纪录片《下饭菜》把镜头对准了寻常市井街巷,对准了普通人家的餐桌。“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美食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每一道下饭菜都有自己的故事。纪录片以下饭菜作为切入点,深度记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通过镜头将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生动地展示给大众。
节目中一次次的“寻味”,同样也是“寻根”的过程,从具有家乡味道的下饭菜,到一家人温馨的生活,再到市井中具有烟火气的日常,让观众更直观地领略到中国丰富的美食地图和民间百态。如此多维度、多方面地展现中国人的美食哲学和地域文化,也更好地呈现了一道家乡下饭菜对每个人的意义,这也是节目最特别和温暖的地方。
每期会呈现两个地方的特色菜,有些是耳熟能详的,比如湖南的农家小炒肉,福建的煎带鱼。
还有些是不太常见的地方特色,只有通过节目才能了解。比如云南鹤庆的羊乳饼夹火腿,是在小银河自然村拍摄的,用羊乳的奶香和火腿的咸香结合起来,风味独特,挤羊奶熬羊奶定型奶酪的时候,需要耐心和功夫来酿成它的风味。
5期10道下饭菜,完整看下来由衷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更是将美食文化发扬到了极致,中式菜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千年文化的承载,地大物博的天然条件,也让每一道菜都拥有了最适合的食材,比如湖北恩施芭蕉乡的腊猪蹄炖土豆就要用当地的黄洋芋。
最后想表白一下整个制作团队,从选址到拍摄再到后期,都能看出节目组的用心。比起那些人们能够随口说出的“宫廷佳肴”,导演组能够深入各个小镇村庄,挖掘出各地的下饭菜,又从这些地方找到温暖有故事的家庭,再到街头对街坊邻居进行采访,获取当地独特的人文风俗,每一个环节都足见用心。比如,渔村对“翻”这个字和动作都极为忌讳——
对菜式的拍摄能突出每一道菜的特别之处,用镜头语言与观众形成互动,既呈现了烹饪过程,又体现出菜式对人的意义。而到采访的环节,则更像是与朋友的聊天,生动又真诚,这一点从村民们的表现上也能体会得到,从眼睛里透出的笑意是藏不住的。
后期团队也很可爱,随处灵魂花字,比如街采特产的时候,小孩的吐槽,花字会加一个“摊手”以及“礼貌的围笑”,简笔画手绘就很灵魂!
再比如被采访的四川大哥谦虚三连的时候,花字会自动化身弹幕:过谦了哥!
每一个地方的尾声还会以“你的家乡”为核心,提出一个互动问题,诸如“你家乡有哪些密码一样的方言?”、“你的家乡有哪些生活禁忌?”、“你的家乡有什么哄小孩的顺口溜?”等,都形成一种生动有趣的互动感。
《下饭菜》可以说是有厚度有温度的纪录片,它不仅呈现了家常菜的烹制过程和承载的意义,也展现了小镇村庄里富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如同回家一样的温暖,而它每集十几分钟的时长和展示特色菜的内容,也真的是非常“下饭”,取名妙啊!
蒸笼外的白烟缓缓扩散,炉灶里的火光闪烁,碗里淋上热油嗞嗞作响,除了这些有关美食的细节之外,美食纪录片还能怎么做? 这档节目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口——下饭菜。每个人对下饭菜有不同的定义,它可能是日常用来点缀的一道凉菜或者酱菜,也可能是一年全家只在大时大节才会花心思做的硬菜,还可能是餐桌常见的地方家常菜。
这就好像每期节目开头的街头采访一样,在小小一方菜市场里,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回答。在这其中,节目组结合当地特色与饮食习惯,选出最具的代表性的那一道,跟随一名普通的掌厨人回到家中记录下饭菜的制作,也记录这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虽然源自平常人家,但从食材的挑选开始,下饭菜没有一点点马虎——羊乳饼的烹制也好、腊肉的清理也好、虾油的搭配也好,都有属于各自地域的讲究。精心的烹饪背后,更是掌厨人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 家人团聚了,这道菜可以安抚游子的家乡胃;孩子们长大了,这道菜陪父母度过相伴的时光;回乡创业了,这道菜帮助农家乐小店立起口碑……尽管工作忙碌,但下饭菜能让人慢下来,制作的时候可以一家分工合作,体现默契;用餐的时候能够和家人细细品味,在饭桌上分享对生活的期许。
除了小家故事的温情,大家的轻松写意也在节目中得到了呈现,细腻的情感贯穿整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部分,要数“附加题”环节和当地人的互动采访了。用方言说绕口令,为食材改编古诗词,聊聊家乡的特产……不论男女老少,在镜头里都是快乐和自豪的,一张张笑脸透露出的安宁感和幸福感,十分具有感染力,令观众跟着笑,笑完又生出浓浓的思乡情怀。 此外,剪辑整体呈现出非常轻快的风格,又能兼具细节的表达。成片几乎不会让人觉得拖沓,用花字的方式简化了烹饪中的等待说明环节;街访镜头的切换干脆,绝不浪费一个笑脸,也不放过每个尴尬的表情;剪辑烹饪画面时,配合不同的下饭菜和不同的掌厨人,对配乐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有时好像武林高手过招,有时又柔情似水,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
4.25星。最想吃油汪汪的腊肉了。很可爱的纪录片,多次跟着笑出声。
简单的地方菜
不是十全十美但也非常不错了。用的是新媒体式表达框架,但拍摄、构图都很考究,是传统媒体人的底子。
一般,太使劲讲情怀和故事,文化了,下饭菜没几个,名字应该叫做下饭菜背后的故事
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人情味,算得上是一部宝藏节目。
自然、朴素,有让人平静下来的力量。
特地吃饱了来看,好像还是不行,又饿了。。。用特色菜为切入点,展现当地一家人生活,真实又温馨
下饭菜的导演一定是个很有生活的人,跟踪拍摄的时候和人家聊天都好会,而且很能抓住重点,看纪录片学到了很多无用但是有趣的小知识。
选材挺不错的,人物也生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层面还可以更好。
很不错的下饭综艺,融合了风土人情,别具烟火气。
作为美食题名的纪录片,拍食物和制作的过程不够多,有对做菜人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无不可,但是故事雷同感比较强,基本都是在外分离拼搏的儿女和留守家中的老人。但是有一点特别动人,街头采访切镜头里的人都很开朗生动,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能真切感受到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
像我这种喜欢人情味儿的,还蛮对我胃口的。下饭的是菜,眼前是生活,远方是家乡。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笑容里,总能汲取到最大的情感价值。
就 已经不单是美食纪录片了 还是导演擅长的烟火人间 以及 上半部E3居然买到太阳照常升起里久石让的配乐版权?
我觉得算是近两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中不错的,没有胡乱煽情的旁白,没有过度美化,贴近农村生活,还挺有趣
跟早餐中国一个风格啊,好熟悉。
淘宝上有个位数商家卖固始汗鹅块、赤峰锅包肉,没的卖:庆羊乳饼夹火腿、连江煎带鱼、恩施腊猪蹄炖土豆、兴义柴火矮脚鸡、醴陵小炒肉、广安腊肠炖萝卜、胖头鱼炖豆腐、婺源糊豆腐、成都粉蒸牛肉、池州干豆角烧肉、潜江炒虾球、喀什过油肉拌面、瑶家白切烟熏腊肉、鄂尔多斯土豆炖羊肉、海蛎煲配蜜薯饭、贵州焖羊肉、山东卤鲜鲅鱼、莫干山腌笃鲜……下不下饭因人而异吧,尤其看到同一地区同一道菜的做法邻里都争得面红耳赤,口味真的是很私人的事情。
好看,把人拍得非常可爱。
很活泼,很灵动,很有生活。
云集将来制作上还是厉害的,编导深入当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镜外功夫也是真不错。就是看多了会发现,要想对线上受众形成粘性,这类轻量化的片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知道除了《风味》系列的纪录片+真人秀内容矩阵之外,未来还能有什么样的模式呢?
菜其实不一定下饭,但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朴实可爱的普通人。看到辛苦一生、觉得自己丑,不值得拍摄的奶奶,觉得好心疼。每集后面的附加题很有趣,哄小孩的绕口令,有趣的方言说法,对麻将牌的特别称呼,真的都很有意思很珍贵。啊对,配乐是不是在瞎搞,第一集还有Jingle B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