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读者理解下文出现的术语,请参考:
尼可的美利坚大革命史术语集(Nicoco's American Revolutions History Glossary)
我们从冷山和与魔鬼共骑两部电影可以看到南方的奴隶制邪恶势力有多么邪恶。
然而冷山里还有一个小片段,是北方的联邦军的一个小型征粮队把一个少妇绑在柱子上,把婴儿放在寒风里,征完粮还要强奸少妇。这当然是虚构的情节,但是有个问题是我们要问的:
有没有历史依据?
如果这个电影明摆着不正经,自然不会有这个问题。可是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对历史很考究,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提出来了。
联邦军里当然并不都是好人,总司令麦克莱伦将军还要镇压奴隶,并对废奴主义者开战呢。那些民主党流氓成了联邦军士兵之后,能干出什么好事?可是思想上邪恶,不代表会有实际行动。没有行善,不代表会作恶。作恶也不代表一定是强奸和谋杀。问题的关键,是能干出什么坏事,底线突破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能猜测和假设,必须以事实说话。事实是,我没有看到有历史材料记载联邦军有强奸罪行。毕竟,在新闻自由的国度,这种事会被披露出来,比如这场战争十五年之前的入侵墨西哥,就清晰记录了南方部队尤其是德克萨斯部队对墨西哥平民的屠杀和强奸。
虽然导演安排罪有应得的士兵被主角击毙,加强了电影的冲突性,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但是在一个给人营造出一种历史感的电影里,对历史事实如此强奸,是必须要警惕的,对正义事业如此污蔑,是必须要反对的。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的真相是数百万联邦军为了解放奴隶的正义事业而作出的牺牲。
失败的事业(Lost Cause)
电影
尽管这是由英国导演出品的美国故事,尽管它失意于奥斯卡事出有因,对于安东尼·明格拉的视觉方式,我还是愿意投赞成票。至于它只获得了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不重要的提名,并且评论界关于这件事舆论纷纭、褒贬不一,我依然认为,对于作品而言,好的就是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曾经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冷山》的片子就来自于他的同名畅销小说。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资本,他曾经因为《英国病人》和《天才瑞普利先生》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享誉影坛。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冷山》始终给人以文学的浪漫气息。片子的主要演员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蕾妮·齐薇格等,他们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这更加不言而喻啦。
《冷山》老是叫我联想到《乱世佳人》,两部片子表述的时代背景很相似,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德国《柏林日报》记者认为,《冷山》展示了战争磨难下人性的伟大,其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好莱坞惯于制造的爆米花电影很不一样,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这种评价,尽管在美国媒体那边没有得到相应的响应,尽管美国媒体认为《冷山》也有许多硬伤,比如英曼和艾达的感情基础铺陈得不够扎实,他们相识时间非常短,影片并未对为什么他们短暂的爱情会产生这样巨大而持久力量解释清楚。以及影片的支线太杂太乱,等等。我仍然相信,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从片子当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审美力量,以及不可抗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于片子的制作过程,有评论者说:“安东尼·明格拉成功地把我们拉回南北战争,战争场面的拍摄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造型、外景实地拍摄、动用众多群众演员等方式完成,而非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这或许又将成为今后历史战争片拍摄的主流。电脑毕竟很难把握真实的历史沧桑感。”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恰切,非常实在。
昨天早上出门去办事,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的司机不知道是把收音机调到哪个频道,坐在车里听到主持人在说66年拍的法国的一部电影,主持人说话很有些罗嗦,大意是一个赛车手在追求一个小寡妇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概就是讲了一个雕刻家在博物馆失火的时候,从一副名画和一个小猫两者的生命中,拯救了后者。主持人说,这副名画可能是凡高,可能是齐白石,价值连城。而小猫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但他们都从拯救小猫的爱情中,让两者的爱情得到了升华,通过同样的选择而达到了统一,这个选择大概是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而面对生命和物质该如何选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大概是无聊,我坐在车上想了很多。比如说社会主义的中国会宣传什么,大概雕刻家会抢救了名画,然后再宣传一下国家财产重于一切。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爱情观的得来方式,我们所有的途径不多,就是教科书,我们的电视,电影。
我记得我们历史课里提过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这场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在我们的课堂上被一笔带过,而我还是在几年后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提到文艺复兴的实质。在传统的艺术中,文艺的创作对象是神,而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普通人,非神职的人,成为文艺复兴中文艺家门的创作主要对象,这就包括了那副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现代人眼中有时实在很难想象他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其实只是简单的表达,我们开始重视我们个人这一个体,而非我们崇拜的神。
这其实是与我们一向宣传的集体主义,个人为集体做牺牲的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行。几年前有人问过,“我爱祖国,可是祖国爱我们吗?”
这个人飞出了中国的国门,我无意去讨论他的行为的对错,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会有千姿百态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在看《冷山》的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吸引我去看《冷山》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位网友说,看了以后就觉得南北战争就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了人性一切恶劣的本质,虽然我知道战争片都是很残酷的吧,但是又再一次勾起了好奇心。
不过看完了才知道和我想的还是很出入的,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场面,大部分镜头都是在描写战争中后方人的生活。或者说,确实象“文革”一样,不是战争的战争。
其实这样反战的题材的影片很多,从反战的角度上来说,他并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当我从影院走出来,我才发现其实太多的影评都把焦点放在《冷山》对爱情的描写太过单薄。而除了和平以外,我们似乎都不敢去谈及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国家,这个其实非常明显的冲突,但是往往又可能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国家的机器中,是谁,能最终从战争中获利?这,也许仍然是我们可能会反传统,但有深思不敢跨越的禁忌话题。我会提出一些假设,如果这场战争不是内战,是发生在侵略战争中,或者是发生在被侵略战争中?答案仍然不同,如同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很多年前的小说月报上曾经登过中国的争鸣文学,军旅作者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叫第三只眼,或者什么别的什么吧,年岁已久,我的记忆或者会出错,解放军战士的父母是当年攻打台湾的战士,一直想解放台湾,(好象是牺牲了),做为烈士的子女,守在福建这方可以看到台湾的最接近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对方的台湾人,那个人每天拿着一本书在看,而那个台湾士兵的上司对他极为严厉,为怒吼他看不值得看的闲书。然后有一天才知道那个年轻的台湾士兵被逼死了,逼死了他的上司是他的亲生父亲,而这位台湾的士兵的心中没有战争,他只想去台北读书。他刚考上台大的研究生。
这部小说好象是获奖过,因为细致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情节,台湾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了,但是或者我们漠视了作者也在同样说,中国的士兵也不想打仗,他们还有妻儿等待,但是如果没有打仗的士兵,统治又如何完成,权利又如何体现呢?
而在那发在网上的影评中,我更发现,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太习以为常去置疑爱情,他们说,西蒙死了也不错,因为他们的爱情会在婚姻中被抹杀,他们的爱情多么不值得推敲,影片就是这战前的一吻,那根本没有深入的几句对白,怎么就爱得死去活来了,或者这个女人只是反战的一种慰藉,并不是爱。
于是那迢迢归家之路,大概只是一种想象,并不是爱。
这些评论在我的眼前一直到二战结束后那副出名的摄影作品,那位士兵亲吻了不认识的陌生女士。
但我认真地比较了这两种感情,回到我第一段的那段爱情的升华。每个人的眼中,爱情都有不同的定义,那么我还是很认同爱情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人生观。
就比如,你想救那副画,我想救那只猫,那这两人一定会有很多磨擦。
所以我不置疑西蒙和艾达的爱情,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并不是路人,他们也有过交流,他们慎重地挑选过对方成为自己的心上人。就象我肯定不会爱上,一个在公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男人,爱情和了解,有时并不是坐下来谈就知道,或者有时也正是谈得越多,越增加我们的分歧。我们看到西蒙没有取分文给老年的妇女耕地,我想不尽然是为了美色,那是他的勤劳和善良;我们看到艾达陪伴父亲,毫无怨尤。当她坐在钢琴前弹着曲子,频频回顾,表达感激,而西蒙放下耕犁抬眼相望,那一瞬间,我居然哭了,虽然有那么多感人的镜头,但只这一个欲语还羞的场面,反而更让我震撼。有一个时代我们或者已经遗失了,所以我们才这么置疑爱情。
有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故事,是讲的一对人结婚,中国人的婚俗中,半夜中新人会起来,如果新郎的礼帽罩着了新娘的珠花,则预示着以后的婚姻中新娘会听众于新郎,而如果新娘的珠花放在新郎的礼帽上面,那则是预示婚姻中,新娘会让新郎处处听着她的。新郎在结婚前频频被家里人告知要用礼帽罩着珠花,于是他依此办了才心安地睡去,而当他醒来的时候,珠花被拿了出来,却并没有压住礼帽,而是并排放着。女人请求平等被爱的那份内心坦荡荡地放在面前,这一对新人,相爱至老,这是真实的故事,是我从某人的回忆录中看来的。
有时,我想,有那么一类人,谁被他爱上都会幸福,他和谁在一起,也能给别人幸福,因为他真的知道关爱与平等。
男人不太看得起爱情,他们不太觉得爱情有什么可以经营的。其实我一直很喜欢琼瑶,因为我觉得她给了女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境界,就是爱情。虽然也许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真的是美好的东西。
冷山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女性的角度占主角,让我对白羽说,我觉得象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因为我觉得女性更容易美化自己的人物,男人和女人,坚贞地对待爱情,而男性的作者则更容易去暴露男性在爱欲上的脆弱。这或者是想象与现实的差别,为此我倒真的认为这是一部女性的电影。
关于电影,看之前并不了解,看后从相关的网站中才知道是一部明星璀璨的片子。但我其实特别看重的是那个后方的保安队的坏人,他在教堂里对艾达说,“难道我不就不行吗?”这话是所有单恋的人的思路,悲哀的很,而且他没有用强,也许这也是种爱情的骄傲。另一个是他射杀露比的父亲时,跟着哼着歌,让露比的父亲蒙住眼睛,或者在他心中也有对杀人的厌倦。
艾达的表演我很喜欢的一段是他的父亲死的时候,脸上喜悦轻松的笑意,表情嘎然而止,吃惊,怀疑,惊惶,走出户外,想捡起讲稿,匆忙丢掉讲稿,不顾讲稿,想摸,不敢摸,不由自主的哭泣,我觉得那一段演得太好了。
她的化妆也很到位,在和平年代显得丰腴, 而在战争年代显得削瘦,但我不喜欢她在最后的一些场景的服装,穿着削瘦的黑色大衣,似乎是太明显是为了显示她的身段,又或者为了显示她变得坚强,给她一个男性化的造型,但那个造型与她在影片最后的风格似乎并不相符。
至于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露比,应该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抢戏,或者只是因为在现代的都市中,再难找到人能还原很多年前的古老感觉,也或者漂亮的女明星很难放下身段,让她在这个里面的表演与众不同?
多年前看电影《冷山》,只看到了战争中艰难的爱情,因为被艾达(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美和英曼(裘德·洛饰演)的帅所吸引,毕竟当年两个演员风华正茂啊。尤其是被艾达的女主光环闪瞎了眼。
前几天重温了这部影片,之后又翻出原著来读了读,才发现在这部影片里,其实能够让艾达和英曼之间的爱情始终不灭、并且给冷山带来希望的其实是鲁比——那个脸蛋肉嘟嘟,头发乱蓬蓬,浑身脏兮兮,看起来傻乎乎的乡下女孩——鲁比。
当年蕾妮·齐薇格正是凭借鲁比这个角色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球等在内的多个最佳女配角奖,可见不管是从表演的角度还是从这部作品本身来说,鲁比这个人物都是相当的成功的。
鲁比同艾达一样,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但艾达被父亲奉为掌上明珠,尽自己所能给予艾达爱以及最好的物质生活。
而鲁比却有一个坑娃的爹。鲁比从小跟着游手好闲的混混父亲住在猪圈一样的棚屋里,按鲁比的说法,父亲希望她会走路了就应该自已养活自己。鲁比的父亲经常不在家,鲁比只好在山林里摘野果吃,或者去镇上向村民们讨点吃的。
在鲁比的回忆里,童年时的某一天,她向村民讨了碗豆子汤喝,在回家的路上睡衣被河边的黑刺李树的荆条钩住了,整个下午路上没有一个人经过,那个寒冷的夜晚,才四岁的鲁比就一直在呆在那棵树旁,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把她解救下来。回家之后父亲竟然根本没问鲁比为什么一夜未归。
再大一点鲁比就经常进山寻找吃的。鲁比对冷山的森林非常熟悉,经常一个人在山里过夜。哪里有石洞可以避风雪,哪里有木屋可以暂住,鲁比了如指掌。
鲁比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种地,一切农活她都能够轻松搞定,像个男人一样。父女俩常常靠着鲁比种地勉强裹腹,父亲永远是三天两头就看不见人影。
尽管童年如此悲惨、生活如此艰辛,但鲁比却像棵生命力顽强的杂草,无畏地同残酷的生活做斗争,始终在努力向上生长。
实际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是鲁比 。
战争一爆发英曼就上了前线,之后不久艾达的父亲去世。艾达举目无亲,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饭,邻居曾劝艾达回到老家去投靠亲戚,当时艾达是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拿着镜子照进井里,期望看见自己的未来。当她决定留下来的时候,好心的邻居找来了鲁比。
鲁比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而且独立的姑娘。
在小说原著里,鲁比的出场有很详细的描述,上身瘦、胯骨宽,身体结实得像拉爬犁的马,皮肤黝黑。作者还特别写了鲁比的脚:“她没有穿鞋,但脚板很干净,脚趾甲像灰白色的鱼鳞。”
鲁比一出场,那只吵死人的公鸡转瞬就被拧下了脑袋。电影里这一幕把很多观众都惊呆了。
鲁比的确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能干,种地经验丰富,干活又很麻利。她了解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她告诉艾达,这里种萝卜、洋葱,那边种卷心菜、生菜还有青菜……牲口棚需要修理,养上几只鸡,几头猪,我们要自己酿苹果酒……
鲁比每天早起,生活极有规律,把农场里所有的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用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把艾达的钢琴、咖啡拿去换回过冬的食物、还有牲口。鲁比教会了艾达种地,修葺牲口棚,打猎,做苹果酒,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傍晚她们还一起读书。
在鲁比的操持下,农场焕发了生机,也给艾达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鲁比将艾达与农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冷山联系在一起。那么,鲁比和艾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鲁比一开始就跟艾达约法三章,强调自己不是雇工,不是佣人,两个人是平等的。所以,当四年后英曼从战场归来,艾达告诉英曼,她必须征得鲁比的同意才能让英曼留在农场,因为鲁比是她的朋友。鲁比会一直住在农场里,除非鲁比自己不想再住下去。
事实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正是鲁比。如果没有鲁比,养尊处优的艾达是无法在冷山生存下去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包括艾达自己。因此小说中曾经写道,艾达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会在厌倦之后离开农场,任由自己自生自灭,但鲁比不会扔下她不管。
在电影《冷山》当中,对小说原著的很多情节做了较大的改编,但有关鲁比的情节几乎没有改动。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鲁比都是这部作品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了她,这部作品便没有了灵魂。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战争中艰难的爱情。但实际上,在爱情之下,这部作品一直在通过鲁比这个角色传递着一种希望,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才能够忍受思念的折磨;英曼才会厌弃战争踏上回家之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和英曼的爱情得以永恒。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整个故事刚好是发生在南北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四年里。冷山是一个南方偏僻小镇,熟悉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会知道,当时战场主要是在南方,黑奴制度也在逐渐废除中。身处南方的人民生活于战乱之中,随时面临危险。
当时艾达家里已经没有黑奴,父亲雇了一对没有土地的白人夫妇替他们种地。战争伊始,那对白人夫妇就跑了。艾达原本优渥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父亲的离世彻底被粉碎了。
读书、画画、弹钢琴是不能裹腹的,艾达没有任何的谋生技能,生活一下子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
在艾达走投无路之际,鲁比出现了。鲁比身上有着乡下女孩该的一切美德:善良、乐观、勤劳、坚韧。她是希望的化身。
在艾达、鲁比和农场之间,反映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艾达因爱情而留在这片土地上,鲁比本来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艾达一开始对冷山是陌生的,孤独的状态使她陷入危险之中,而解救她的是鲁比。
影片的整个气氛是比较阴郁而哀伤的,即使是在夏天,农场生机勃勃的场景里,战乱的阴影也无处不在。而鲁比则是阴郁当中的一抹亮色。无论生活多么的艰辛、危险,鲁比都毫不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顺应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强乐观地活着。
无论何时,面对战争,普通民众是没有选择的,他们只能用尽全力去追求当下的生活。即使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他们仍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所以可以说,鲁比正是战争之中千千万万的渴望和平的普通民众的缩影。
好在未来总是光明的,生活的美好也一定会来到。片尾,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夏日浓荫,阳光正好,农场梨树下的大餐桌上摆满丰盛的食物,欢声笑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艾和和鲁比都成为了母亲,新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
命运令我们分离 我却选择坚持爱着你
这种关乎剧情的史诗级影片,打动我的总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和支线,比如回归路上男主角本可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善良的妹子,可爱的孩子还有温暖的家,可惜坠入生活的幸福评估与无来由的爱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男主角的回归更像一次形而上的浪漫的诠释。
很多男人都梦想着当回军人,既光荣又骄傲,就像冷山那批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一样,不知战争和死亡为何物。战争本身就是无情的,当那群人面对朋友的罹难,才明白战争的残忍。于是他们又渴望温情、坚守爱情,翻越万水千山,梦想着回到爱人亲人身边。等待他们的不止是团聚,还是战争无处不在的死亡。
其实Inman和Ada感情基础并不牢靠,连Inman自己都说“我甚至不了解她”,但是却仅凭最初的几段记忆无数次地在脑海中重播而强化成坚不可摧堡垒,甚至成为活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爱情的空中楼阁化的最佳体现!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太黑暗了吧,所以微光也是希望。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战争里的爱情最动人。
感情是一段漫长的守候,像是翻山越岭的逃亡。
【他们只是几眼相望,一次吻别,时间匆匆,甚至来不及做爱,就这样,而后两人便是一见钟情后一往情深的等待。】“亲爱的安达:再相见,已难识,未闻这些日子如何度过,而你已成为坚强女性,只是相聚时日太短,还来不及好好爱你。在天堂的我,祝你一切安好。”——爱你的英曼
Rene真是精彩!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木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她等到他跋山涉水回来,春宵一度,谁说这不是个完美结局?阴差阳错时隔四年才看上此片。
爱情因为短暂而热烈,因为短暂而珍贵。战争时期的爱情是这么的悲壮动人。因为那份执着信念,他愿意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只为寻她,她愿意为了他忍受无尽的寂寞与痛苦等他回来找她。男女主的演绎让影片有了灵魂,一部像诗一样美好浪漫的电影。
美国南北战争。西部片式的结局。穿插一点不动声色的小幽默。虽然猜得到的结局以及半部公路片式的剧情也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因为那点幽默和半点史诗感仍然值得一看。
Look, Look at the sky now,What color is it? Or the way, a hawk flies?Or you wake up,and your ribs are bruised thinking so hard on somebody, What do you call that?
对战争的控诉很明显,描写女性觉醒的笔触也很有力度,几位女演员也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但其实电影的整体基调是相当浪漫的,无论是翘首以盼的破镜重圆还是意料之中的牺牲结局,都是按部就班的。但把这种俗套拍得如此卓然不群其实是能够体现主创实力的。
最短暂的爱情却拥有最长时间的等待
我愿意多加一星,是因为我当年太吃妮可和裘德洛的颜😭。战争带来伤痛,但也教会很多人成长面对,女人之间互助的感情也是可贵的。穿越冷山,寻找心中的挚爱,那种感情好羡慕,看了很多遍的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想看这部电影 跟英国病人一样虐心 战争+爱情 就是赚眼泪的无敌搭配 裘德洛在我心中终于摆脱一点小受形象了 妮可那个犀利的样子不像是个善良的姑娘啊 没看过原著无法做出演技评价 RUBY很赞!
为什么等到最后,还是一脸的凄悲?
战争中的感情很感人
JL说我们静静地在一起不说话不是很好嘛?NK说“It is.”——大学英文俱乐部看过的片子,散场回去的路上,久久不能平静,脑中不断地念到it is...这才是电影啊…从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年真囧
漫长的等待漫长的逃亡就为兑现你我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还是让人回味无穷